1、什麼叫做養生啊~~
2、查查小寒到了如何養生?
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是與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相比較而言,「寒」即寒冷的意思,表明已進入一年中的寒冷季節,古人認為,此時天氣寒冷,但還未到達極點。小寒過後即進入最為寒冷的「三九天」。小寒節氣養生就顯得非常重要,那麼小寒如何養生呢?
多吃溫熱食物、梨、臘八粥
這個時期,雖是寒冷,但陽氣也在緩慢的積攢、上升,飲食上是個進補的大好時節。但切不要貪戀膩厚、辛辣的食品。俗語「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葯方」是一種補,而民俗中在小寒節氣養生有適當多吃點羊肉、狗肉的習慣,也是一種補。
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比如,日常食物中屬於熱性的食物主要有鱒魚、辣椒、肉桂、花椒等;屬於溫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韭菜、茴香、香菜、薺菜、蘆筍、芥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杏子、桃子、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豬肝、豬肚、火腿、狗肉、雞肉、羊乳、鵝蛋、鱔魚、鱅魚、鰱魚、蝦、海參等。
小寒節氣養生飲食中最大的特色就是臘八粥,傳統的做法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乾等作為配料。通常只需要取其中的數種熬粥即可。臘八粥有益氣生津、養脾胃、治虛寒、補氣養血的功效,可以作為早餐或者晚飯主食。
冬季因為室內溫暖,而且天氣含早,很容易上火,所以這些梨就成為最佳的水果,醫書記載性寒,味甘,微酸,入肺胃心肝經。主治熱嗽,止渴,治客熱中風不語,止心煩、氣喘。能夠調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但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
中葯材泡腳
俗話說「寒從腳下生」。小寒節氣養生,公眾還要特別注意腳部保暖。保健專家指出,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整體,足部可以反應內臟的病症。反過來,保護好足部又能增加內臟的功能。所以不要認為足部保暖是局部保暖,實際上,足部保暖是身體整體抗寒防病的一種保護。
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所以小寒節氣養生做好驅寒非常重要。中國吃網提醒,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中葯泡腳,可以用當歸、紅花、雞血藤等中葯材放於鍋中,煮成水,每天倒入溫水中泡腳使用。泡腳之後可以用5分鍾揉搓足心湧泉穴,可以收到較好的驅寒效果,還可以促進睡眠。
穿厚衣服睡覺不健康
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數和適宜的厚度。羽絨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織物的氣孔不是直通的,都能給人帶來適宜的衣服小氣候。皮類服裝幾乎可以阻絕衣服內的空氣對流,冬季外出時著皮裝,保暖效果最佳。
穿衣忌衣領過高過緊。衣領過緊會使頸部血管受到壓迫,使輸送到腦部和眼部的營養物質減少,進而影響視力,也會影響頸椎的正常活動,容易導致頸椎病。有些穿高領衣服的人在轉頭時速度過快,會誘發心動過緩甚至心臟驟停以及低血壓,造成腦部血流的減少和暫時中斷,嚴重者可出現暈厥、面色蒼白、神志不清。
嚴寒的時候,用「嚴嚴實實」來保暖或養生並不是一種科學的方法。專家提醒,在寒冬如果穿太多衣服活動或休息,反而對身體健康不利。因為人在睡眠時大腦、肌肉進入休息狀態,心臟跳動次數減少,肌肉的反射運動和緊張減弱,中樞神經活動減慢,此時脫衣而眠,可很快消除疲勞,使身體的各器官都得到很好的休息。
由於人體皮膚能分泌和散發出一些化學物質,若和衣而眠,無疑會妨礙皮膚正常的「呼吸」和汗液的蒸發。衣服對肌肉的壓迫和摩擦還會影響血液循環,造成體表熱量減少,即使蓋上厚被子,也會感到寒冷。最後中國吃網提醒,在寒冷的冬天不宜穿厚衣服睡覺。
外出要戴帽
在應對嚴寒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添加衣物,但往往身上穿得十分厚實而忽視了頭部的防寒,甚至把帽子視為無足輕重的東西。其實,人的頭部和整個身體的熱平衡有著密切的關系。民間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的說法。在寒冷的條件下,如果只是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體熱就會迅速從頭部散去。這種熱散失所佔的比例是相當大的。冬天在室外戴一頂帽子,即使是一頂單薄的帽子,其防寒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
在寒冷冬季,很多人外出喜歡戴口罩。對此,養生專家表示,戴口罩確實可以防止呼吸道疾病,又能抵禦寒冷。但戴口罩必須口鼻都要遮著,同時小寒節氣養生要注意清潔口罩。青少年和壯年人不提倡多戴口罩,應該常接受寒冷的考驗,使抗病能力增加,這樣對健康有利。
鍛煉因人而異
小寒節氣正處於「三九」寒天,是一年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機。但要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切不可盲目,即使身體強健的人,也要講究一下鍛煉的方式和方法。可每周參加2—3次的健身運動,如游泳、打網球、打保齡球等。平時生活中要經常散步、慢跑、做操等。另外,還應注意室內通風,外出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戶外鍛煉一定要注意天氣變化,惡劣天氣,暴風驟雨、天氣嚴寒、大霧陰霾,就不宜進行戶外鍛煉,只有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天氣,才適宜戶外鍛煉,最好等太陽出來後再進行戶外鍛煉。
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在此節氣里,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3、小寒時節應該吃什麼 食療養生保健方法
1、小寒時節要規律進食
現代人,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經常是忙的忘了吃飯,或者是即使很餓也無法抽空去吃飯。長此以往,是對胃部的最大刺激。尤其在冬季,胃部本身就容易發病,如果再不能飲食規律的話,就更容易引起胃酸分泌異常,加重胃部的負擔。因此,每天按時有規律的吃飯才是最佳的保胃措施。如果不能一天三頓正點進食的話,可以改為一天5-6次,分次進食,一次少量,只要是每天有規律的即可。這樣不僅可以保護我們的腸胃,還不會耽誤到其他的事情。
2、小寒時節忌食生冷辛辣
胃部就像一個纖弱的嬌小姐,十分的嬌貴,稍有不注意就容易引發它的不滿。冬天天氣本身就很寒冷,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更大。在這個時候吃的話容易直接刺激胃部,使得它不正常的收縮,輕則引起食慾不振,重則還可能會導致嘔吐、抵抗力降低等等。同理,辛辣的食物一樣是具有強刺激性的,大量食用容易導致急性胃炎的發生。
3、小寒時節要多喝養生粥
3.1、紅薯粥。《本草綱目》中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能使人「長壽少疾」。還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等。當代《中華本草》說其:「味甘,性平。歸脾、腎經。」「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主治脾虛水腫、瘡瘍腫毒、腸燥便秘。」紅薯配上小米煮成的粥甘甜味美,喝過之後還有回香。二者的組合更是堪稱經典,對消化不好和想要減肥的人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3.2、牛肉粥。牛肉性溫和,同羊肉一起被稱為冬季滋補的絕佳肉類。牛肉煮成的粥營養價值高,口味獨特,可以補脾胃,並且能夠強健筋骨。最重要的是能夠迅速使身體產生熱量。
3.3、山葯粥。書中說山葯健脾益胃、助消化、益肺止咳,臨床上常用治脾胃虛弱、泄瀉、肺虛痰嗽久咳之症。而且還有降低血糖,延年益壽等功效,因此是非常棒的滋補佳品。而且以煮粥的形式來食用山葯一點也不會破壞它的營養成分,可以起到冬季養生滋補的功效。
小寒時節吃什麼水果
1、蒸橙子
橙皮里含有止咳化痰功效的那可汀和橙皮油,這兩種成分,只有在蒸煮之後才會從橙皮中出來。尤其適合久咳不愈的小孩子吃。蒸食方法是:把橙子洗干凈,不用剝皮,在橙子頂部平切一刀,往露出的果肉上撒少許鹽,再用筷子在果肉上戳幾個洞,讓鹽能滲進果肉, 再把切開的那片橙子重新蓋好,用牙簽固定,放進碗里,碗里不用加水,直接上蒸鍋,待水沸後再蒸15分鍾即可。只吃果肉及碗底部的汁水,不吃皮。
2、蒸蘋果
將蘋果洗凈,帶皮切成小片,放入小碗中,隔水蒸5分鍾即可。蘋果帶皮蒸著吃,其中的果膠及黃酮類化合物等有益成分加熱以後釋放得更多,待稍稍冷卻後,連著湯水和果肉一起吃,既溫暖腸胃,又可以攝取蘋果中豐富的活性成分,對排便起到「雙向」作用:對便秘者起到促進腸道蠕動和通便作用,對腹瀉者則有收斂、止瀉的功效。
小寒時節養生的注意事項
1、起居上要注意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
「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天氣寒冷,則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容易發病。」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對於老人家,則在保暖的同時還要注意通風,密切防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2、適當鍛煉強身健體防病
民諺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葯一碗。」這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在這乾冷的日子裡,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如晨早的慢跑、跳繩、踢毽等。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在此節氣里,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望採納!
4、《小寒》元稹 詩詞鑒賞
賞析
詩的開頭「小寒連大呂」一句中「大呂」出自成語「黃鍾大呂」,指的古代音律中的十二律,黃鍾和大呂分別是陽律和陰律的第一律。同時呢,古人也分別用這十二律指代歷法中的十二個月份,黃鍾對應子月,也就是農歷的十一月,大呂對應丑月即十二月。
小寒這個節氣在農歷中一般是在十一月末或十二月初,這也就是詩中「小寒連大呂」的含義。
「歡鵲壘新巢」開始的五句說的是,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向),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都說的是陽氣發動後鳥類的活動。大雁開始北遷了,喜鵲開始築巢了,野雞開始鳴叫了。
鳥類對天地間的陰陽之氣變化是最為敏感的。從冬至開始天地間的陰氣達到極盛,這同時也是陽氣復生的開始。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這兩句說,雖然仍是嚴冬,但離春天正月已經不遠了。除了說明小寒的寒冷,其實也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期盼。進入小寒,也就進入了農歷的臘月了,這就真的是意味著舊的一年走到了盡頭,新的一年將要開始了。
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原文:
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
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
霜鷹近北首,雊雉隱聚茅。
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譯文:
到了小寒這個節氣,就好像古代「音律」之首——「大呂」奏響一般,這時候的喜鵲也感知到春天不遠了,開始動身要築新巢了,它們覓食,總喜歡去河道彎彎的地方,因為那裡方便它們口銜樹枝和濕泥,進而圍繞樹梢來築巢。
大雁開始有了北歸的苗頭,野雞藏匿在茅草叢里鳴叫。不要抱怨天氣仍然寒冷嚴峻,因為春冬交替馬上就要在正月進行了。
(4)小寒保健畫面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元稹(公元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唐朝河南府東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宰相,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孫。
元稹聰明機智過人,少時即有才名,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二人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給世人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佳句。(語出《離思五首·其四》,意思是曾經到臨過滄海,別處的水就不足為顧,若除了巫山,別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
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共有二十四首詩,均採用格律謹嚴的五言律詩格式,構成一副大型組詩。組詩中每首詩對應一個節氣,其內容主要反映了我國中原地區的氣候,並與物候、農事活動相結合,輔以生活與民俗等內容。
由於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別樣的構思手法和質朴清新的語言,加之畫面交替、情景交融、音韻轉換,讀其詩有如觀有聲之畫,使《詠廿四氣詩》成為此後同類題材中的上乘之作。
小寒節氣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是干支歷子月的結束以及丑月的起始,對於中國而言,這時正值「三九」前後,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特點為天漸寒,尚未大冷。但隆冬「三九」基本上處於小寒節氣內,「三九」前後,土壤深層的熱量也消耗殆盡,盡管得到太陽光、熱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於是便出現全年的最低溫,有「小寒勝大寒」之說。
在此節氣時,中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嚴寒時期,土壤凍結,河流封凍,人們叫做「數九寒天」。
小寒習俗
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生。
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凰」,均為繁體字,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小寒節氣正值三九嚴寒,所以「畫圖數九」的民俗與小寒節氣有著密切聯系。數九計數,書法描紅,既能求得消寒,也算是冬日裡一種不錯的消遣冶情的養生方法。
九九天是按天文學太陽之照射長短原理來編排的,古代因數九而產生的《九九消寒圖》,亦是辭冬迎春之意。既可計算時間、做日歷、物候歷,又是優美的裝飾畫,故而流傳不衰。
5、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6、如何養生
7、24節氣養生操
二十四節氣與養生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24節氣的變經隨時影響著人體健康.順應24節氣變化的規律和特點,調節人體、防病健身,可以達劍健康長壽的目的。我們根據每個節氣的主要氣候特點,總結出每個不同時段養生要點,供大家參考。
立春
氣候特徵:白晝逐漸變長,氣溫回暖,人體血液代謝旺盛。
健康提醒:少吃酸性食物,養生以養肝護肝為主。
雨水
氣候特徵:降水增多,氣溫回升快容易導致春困。
健康提醒:注意調養脾胃,增加運動緩解春困。
驚蟄
氣候特徵:天氣回暖,雨水增多,氣候變化大。
健康提醒:補充水分,防寒保暖應付多變天氣。
春分
氣候特徵:晝夜平分,氣候溫暖潮濕,關節炎進入多發期。
健康提醒:多食用清熱解毒、溫補陽氣的食物。
清明
氣候特徵:氣溫回暖,陽氣升騰,高血壓進入多發期。
健康提醒:不宜進補,低鹽飲食緩解高血壓。
穀雨
氣候特徵:氣候以晴暖為主,早晚時冷時熱,易發生神經痛。
健康提醒:適度保暖,多食蔬菜調理腸胃降火氣。
立夏
氣候特徵:連續五天日均氣溫達22度以上標志著夏季到來。
健康提醒:多喝水以退熱降火滋養陰液。
小滿
氣候特徵:氣溫明顯升高,氣候潮濕容易發生皮膚病。
健康提醒:清爽清淡飲食為主,注意清利濕熱。
芒種
氣候特徵:天氣濕熱,是一年中人最懶散的時候。
健康提醒:清熱降火,充足睡眠,運動提高活力。
夏至
氣候特徵:天氣炎熱,人體陽氣最旺,適合治療冬季疾病。
健康提醒:補充水分和維生素,增加鹽分的攝入。
小暑
氣候特徵:熱浪襲人,時有暴雨光顧,消化道疾病多發。
健康提醒:腸胃吸收力下降,注意飲食衛生。
大暑
氣候特徵:酷熱多雨,容易中暑,暑熱夾濕常使人食慾不振。
健康提醒:充分休息,避免暴曬,清淡飲食。
立秋
氣候特徵:氣候漸變,人體仍感覺燥熱難忍。
健康提醒:多食酸味果蔬,養胃潤肺以備秋涼。
處暑
氣候特徵:暑熱餘威明顯,但氣溫開始慢慢轉涼。
健康提醒:調整睡眠時間,飲食偏向清熱安神。
白露
氣候特徵:暑氣漸消,白天氣溫適宜,夜間氣溫較低。
健康提醒:滋陰益氣的食品對身體大有益處。
秋分
氣候特徵:逐漸晝短夜長,每場秋雨都會帶來明顯降溫。
健康提醒:運動保健,針對性地治療冬病。
寒露
氣候特徵:熱冷交替明顯,人體陽氣漸退,陰氣漸生。
健康提醒:飲食清淡柔潤,起居注意保暖。
霜降
氣候特徵:天氣時有反復,人體逐漸感覺季節的肅殺和蕭瑟。
健康提醒:以平補為原則,注意肺的保養。
立冬
氣候特徵:氣溫迅速下降,人體需要消耗大量的熱能來維持體溫。
健康提醒:多食用熱量較高的膳食,增加維生素。
小雪
氣候特徵:天氣常是陰冷晦暗,抑鬱症病情容易加重。
健康提醒:增加戶外活動調節心態,飲食多果蔬。
大雪
氣候特徵:氣溫持續降低,哮喘進入高發期。
健康提醒:進補的好時節,輔以適當鍛煉增強體質。
冬至
氣候特徵:冷空氣活動頻繁,人體陰氣較重。
健康提醒:防寒保暖,及時補充高熱量食物。
小寒
氣候特徵:常有寒潮暴發,會帶來劇烈降溫,易發生凍瘡。
健康提醒: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大寒
氣候特徵:冷空氣刺骨,氣候相當寒冷,心血管疾病高發。
健康提醒:冬不藏精,夏必病溫,注意節欲養臟。
8、小寒節氣養生保健 一日三餐怎麼吃最健康滋補
9、守著陽光守著你大結局是什麼啊
最後的鏡頭是小寒摸著欄桿走在天橋上,摸到了楊睿的手。然後楊睿親了小寒。
10、古人為什麼重視「小寒」?
在冬季六個節氣中,古人似乎更在意小寒節氣,有「小寒勝大寒」、「小寒大冷人馬安」等說法。古人認為,如果小寒物候反常即非好兆。先秦古籍《逸周書·時訓解》稱:「雁不北向,民不懷主;鵲不始巢,國不寧;雉不始雊,國大水。」
小寒與大寒一樣,在節氣到來當天,喜陰不喜晴,要冷不要暖。農諺有「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乾裂」、「小寒大寒不冷,小暑大暑不熱」。這兩句諺語,在闡明「小寒」、「大寒」與「小暑」、「大暑」的對應關系後,也點出了冬夏兩者之間在氣候上的聯系,即冬天雨雪少,明年夏天雨水少,往往有旱災,即所謂「小寒無雨,小暑必旱」;如果冬天不冷,那明年夏天就不會太熱,害蟲多,農作物成熟度低,往往歉收。相反,第二年年景會不錯,「小寒節日霧,來年五穀富」。
這些諺語都是古人對氣候長期預測「歲卜」得來的經驗之談。類似的還有「季卜」,如「小寒寒,驚蟄暖」、「小寒暖,立春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蒙蒙雨,雨水驚蟄凍死秧」、「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等。而小寒與大寒之間,也有氣候上的對應關系,諺稱「小寒不寒寒大寒」。類似說法還有:「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小寒凍土,大寒凍河」。這些諺語,意在提醒人們注意早做准備,防凍防災,可見小寒在農事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古人在意小寒,還因為這個節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小寒到了,寒冬臘月也就來了,此時古人特別注意保暖和保健。小寒後冬天的棉衣全都會上身,牲畜也要加料,「人到小寒衣滿身,牛到大寒草滿欄。」小寒節氣還要講究養生與食補。明高濂《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冬卷」稱:「季冬之月,天地閉塞,陽潛陰施,萬物伏藏,去凍就溫,勿泄皮膚大汗,以助胃氣。」又稱:「勿甚溫暖,勿犯大雪。」
小寒天氣最冷,與小暑時講究「伏」一樣,古人一般不會選擇外出。對應的字是「焐」,如「焐在家裡」、「焐被窩」,講究一個「藏」字,具體的外在現象就是「冬閑」。同時,也不會選擇做易出汗的劇烈運動。對於在外打拚的遊子,小寒則是「思歸節」。小寒首候「雁北鄉」,試想大雁都知道回歸了,作為人子是不是更應該「回家看看」!所以,在外打拚的古人一般到了小寒就要收拾行囊准備動身返鄉,即俗話說的「小寒大寒,殺豬過年」。因為小寒一到,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