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干預措施

保健干預措施

發布時間:2020-07-10 09:10:48

1、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是什麼?

健康管理的基本策略有以下6種,它們是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災難性病傷管理、殘疾管理和綜合的群體健康管理。現分述如下。

一、生活方式管理。

生活方式與人們的健康和疾病休戚相關,這一點對於已被醫生診斷為「病人」的人和健康的人來說,都是「真理」。國內外關於生活方式影響或改變人們健康狀況的研究已有很多。研究發現,即使對於那些正在服用降壓和降膽固醇葯物的男性來說,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明顯降低他們患心臟疾病的風險。這項研究從1986年開始,對43000名40~75歲,沒有糖尿病、心臟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男性進行跟蹤調查,每年對他們進行兩次問卷調查,然後根據長期積累的數據找出生活習慣與心臟疾病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正在服葯的中年男性,如果飲食合理、不吸煙、適量飲酒、保持健康體重和定期運動,他們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將降低57%;不服葯的男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將患心臟疾病的風險降低87%;僅不吸煙1項就能降低50%的患病風險。如果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所有5項內容(飲食合理、不吸煙、適量飲酒、保持健康體重和定期運動),男性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指數zuidi。研究同時發現,即使被調查者從前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方式改變後所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被葯物和其他所替代。改變生活方式永遠不會晚,即使到中年或是晚年開始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從中受益。

(一)生活方式管理的概念。

從衛生服務的角度來說,生活方式管理是指以個人或自我為核心的衛生保健活動。該定義強調個人選擇行為方式的重要性,因為後者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生活方式管理通過健康促進技術,比如行為糾正和健康教育,來保護人們遠離不良行為,減少健康危險因素對健康的損害,預防疾病,改善健康。與危害的嚴重性相對應,膳食、體力活動、吸煙、適度飲酒、精神壓力等是目前對國人進行生活方式管理的重點。

(二)生活方式管理的特點。

1.以個體為中心,強調個體的健康責任和作用。不難理解,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純屬個人的意願/行為。我們可以告知人們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有利於健康應該堅持的,比如不應吸煙,如果吸煙應該戒煙;不應挑食、偏食而應平衡飲食,等等。我們也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和渠道幫助人們做出決策,比如提供條件供大家進行健康生活方式的體驗,指導人們掌握改善生活方式的技巧等等,但這一切都不能替代個人做出選擇何種生活方式的決策,即使一時替代性地做出,也很難長久堅持。

2.以預防為主,有效整合三級預防。預防是生活方式管理的核心,其含義不僅僅是預防疾病的發生,還在於逆轉或延緩疾病的發展歷程(如果疾病已不可避免的話)。因此,旨在控制健康危險因素,將疾病控制在尚未發生之時的一級預防;通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而防止或減緩疾病發展的二級預防;以及防止傷殘,促進功能恢復,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降低病死率的三級預防,在生活方式管理中都很重要,其中尤以一級預防最為重要。針對個體和群體的特點,有效地整合三級預防,而非支離破碎地採用三個級別的預防措施,是生活方式管理的真諦。

3.通常與其他健康管理策略聯合進行。與許多醫療保健措施需要付出高昂費用為代價相反,預防措施通常是便宜而有效的,它們要麼節約了更多的成本,要麼收獲了更多的邊際效益。根據循證醫學的研究結果,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已經確定乳腺癌、宮頸癌、直腸癌、心臟病、老人肺炎、與騎自行車有關的頭部傷害、低出生體重、乙肝、結核等19種疾病或傷害是具有較好成本效果的預防領域,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疫苗的應用,如在麻疹預防上花費1美元的疫苗可以節省11.9美元可能發生的醫療費用。

(三)健康行為改變的技術。

生活方式管理可以說是其他群體健康管理策略的基礎成分。生活方式的干預技術在生活方式管理中舉足輕重。在實踐中,4種主要技術常用於促進人們改變生活方式。

1.教育。傳遞知識,確立態度,改變行為。

2.激勵。通過正面強化、反面強化、反饋促進、懲罰等措施進行行為矯正。

3.訓練。通過一系列的參與式訓練與體驗,培訓個體掌握行為矯正的技術。

4.營銷。利用社會營銷的技術推廣健康行為,營造健康的大環境,促進個體改變不健康的行為。

單獨應用或聯合應用這些技術,可以幫助人們朝著有利於健康的方向改變生活方式。實踐證明,行為改變絕非易事,形成習慣並終生堅持是健康行為改變的zhongji目標。在此過程中,親朋好友、社區等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非常重要,可以在傳播信息、採取行動方面提供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在實際應用中,生活方式管理可以以多種不同的形式出現,也可以融人到健康管理的其他策略中去。例如,生活方式管理可以納入疾病管理項目中,用於減少疾病的發生率,或降低疾病的損害;可以在需求管理項目中出現,幫助人們更好地選擇食物,提醒人們進行預防性的醫學檢查等。不管應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和技術,生活方式管理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通過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或傷害的發生。

二、需求管理。

(一)需求管理的概念。

健康管理所採用的另一個常用策略是需求管理。需求管理包括自我保健服務和人群就診分流服務,幫助人們更好地使用醫療服務和管理自己的小病。這一管理策略基於這樣一個理念:如果人們在和自己有關的醫療保健決策中扮演積極作用,服務效果會更好。通過提供一些工具,比如小病自助決策支持系統和行為支持,個人可以更好地利用醫療保健服務,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利用正確的服務類型。

需求管理實質上是通過幫助健康消費者維護自身健康和尋求恰當的衛生服務,控制衛生成本,促進衛生服務的合理利用。需求管理的目標是減少昂貴的、臨床並非必需的醫療服務,同時改善人群的健康狀況。需求管理常用的手段包括:尋找手術的替代療法、幫助病人減少特定的危險因素並採納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自我保健/干預等。

(二)影響需求的主要因素。

四種因素影響人們的衛生服務消費需求:

1.患病率。患病率可以影響衛生服務需求,因為它反應了人群中疾病的發生水平。但這並不表明患病率與服務利用率之間有良好的相關關系。相當多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

2.感知到的需要。個人感知到的衛生服務需要是影響衛生服務利用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反應了個人對疾病重要性的看法,以及是否需要尋求衛生服務來處理該疾病。有很多因素影響著人們感知到的需要,主要包括:個人關於疾病危險和衛生服務益處的知識、個人感知到的推薦療法的療效、個人評估疾病問題的能力、個人感知到的疾病的嚴重性、個人獨立處理疾病問題的能力、以及個人對自己處理好疾病問題的信心等。

3.病人偏好。病人偏好的概念強調病人在決定其醫療保健措施時的重要作用。與醫生一道,病人對選擇何種治療方法負責,醫生的職責是幫病人了解這種治療的益處和風險。關於病人教育水平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病人被充分告知了治療方法的利弊,病人就會選擇那些創傷低、風險低、更便宜的治療手段,甚至在醫生給他們提供別的選擇時也如此。

4.健康因素以外的動機。事實表明,一些健康因素以外的因素,如個人請病假的能力、殘疾補貼、疾病補助等都能影響人們尋求醫療保健的決定。保險中的自付比例也是影響衛生服務利用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需求預測方法與技術。

目前已有多種方法和技術用於預測誰將是衛生服務的利用者。歸納起來這些方法主要有:

1.以問卷為基礎的健康評估。以健康和疾病風險評估為代表,通過綜合性的問卷和一定的評估技術,預測在未來的一定時間內個人的患病風險,以及誰將是衛生服務的主要消耗者。

2.以醫療衛生花費為基礎的評估。該方法是通過分析已發生的醫療衛生費用,預測未來的醫療花費。與問卷法不同,醫療花費數據是已經客觀存在的,不會出現個人自報數據對預測結果的影響。

(四)需求管理的主要工具與實施策略。

需求管理通常通過一系列的服務手段和工具,去影響和指導人們的衛生保健需求。常見的方法有:24小時電話就診分流服務、轉診服務、基於互聯網的衛生信息資料庫、健康課堂、服務預約等。有的時候,需求管理還會以「守門人」的面目出現在疾病管理項目中。

三、疾病管理。

疾病管理是健康管理的又一主要策略,其歷史發展較長。美國疾病管理協會DIease:Management.Association of America,DMAA)對疾病管理的定義是:「疾病管理是一個協調醫療保健干預和與病人溝通的系統,它強調病人自我保健的重要性。疾病管理支撐醫患關系和保健計劃,強調運用循證醫學和增強個人能力的策略來預防疾病的惡化,它以持續性地改善個體或群體健康為基準來評估臨床、人文和經濟方面的效果。」該協會進一步表示,疾病管理必須包含「人群識別、循證醫學的指導、醫生與服務提供者協調運作、病人自我管理教育、過程與結果的預測和管理、以及定期的報告和反饋」。

由此可以看出,疾病管理具有3個主要特點:

1.目標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個體。如糖尿病管理項目的管理對象為已診斷患有1型或2型糖尿病的病人。

2.不以單個病例和/或其單次就診事件為中心,而關注個體或群體連續性的健康狀況與生活質量,這也是疾病管理與傳統的單個病例管理的區別。

3.醫療衛生服務及干預措施的綜合協調至關重要。疾病本身使得疾病管理關注健康狀況的持續性改善過程,而大多數國家衛生服務系統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使得協調來自於多個服務提供者的醫療衛生服務與干預措施的一致性與有效性特別艱難。然而,正因為協調困難,也顯示了疾病管理協調的重要性。

四、災難性病傷管理。

災難性病傷管理是疾病管理的一個特殊類型,顧名思義,它關注的是「災難性」的疾病或傷害。這里的「災難性」可以是指對健康的危害十分嚴重,也可以是指其造成的醫療衛生花費巨大,常見於腫瘤、腎衰、嚴重外傷等情形。

疾病管理的特點對災難性病傷管理同樣適用。因為災難性病傷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點,如發生率低,需要長期復雜的醫療衛生服務、服務的可及性受家庭、經濟、保險等各方面的影響較大等,註定了災難性病傷管理的復雜性和艱難性。

一般來說,youxiu的災難性病傷管理項目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1.轉診及時。

2.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制訂出適宜的醫療服務計劃。

3.具備一支包含多種醫學專科及綜合業務能力的服務隊伍,能夠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多種醫療服務需要。

4.zuida程度地幫助病人進行自我管理。

5.患者及其家人滿意。

五、殘疾管理。

殘疾管理的目的是減少工作地點發生殘疾事故的頻率和費用代價。從僱主的角度出發,根據傷殘程度分別處理,希望盡量減少因殘疾造成的勞動和生活能力下降。對於僱主來說殘疾的真正代價包括失去生產力的損失。生產力損失的計算是以全部替代職員的所有花費來估算的,必須用這些職工替代那些由於短期殘疾而缺勤的員工。

造成殘疾時間長短不同的原因包括醫學因素和非醫學因素。

(一)醫學因素。

1.疾病或損傷的嚴重程度。

2.個人選擇的治療方案。

3.康復過程。

4.疾病或損傷的發現和治療時期(早、中、晚)。

5.接受有效治療的容易程度。

6.葯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

7.年齡影響治癒和康復需要的時間,也影響返回去工作的可能性(年齡大的時間更長)。

8.並發症的存在,依賴於疾病或損傷的性質。

9.葯物效應,特別是副作用(如鎮靜)。

(二)非醫學因素。

1.社會心理問題。

2.職業因素。

3.工人與同事、主管之間的關系。

4.工作壓力。

5.工作任務的不滿意程度。

6.工作政策和程序。

7.即時報告和管理受傷、事故、曠工和殘疾的情況。

8.訴訟。

9.心理因素包括壓抑和焦慮。

10.過渡性工作的信息通道不流暢。

(三)殘疾管理的具體目標。

1.防止殘疾惡化。

2.注重功能性能力而不是疼痛。

3.設定實際康復和返工的期望值。

4.詳細說明限制事項和可行事項。

5.評估醫學和社會心理學因素。

6.與病人和僱主進行有效溝通。

7.有需要時要考慮復職情況。

8.要實行循環管理。

六、綜合的群體健康管理。

綜合的群體健康管理通過協調上述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來對個體提供更為全面的健康和福利管理。這些策略都是以人的健康需要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有的放矢。健康管理實踐中基本上應該都考慮採取綜合的群體健康管理模式。

一般來說,在美國,僱主需要對員工進行需求管理,醫療保險機構和醫療服務機構需要開展疾病管理,大型企業需要進行殘疾管理,人壽保險公司、僱主和社會福利機構會提供災難性病傷管理。

2、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包括哪些

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包括哪些:
系統可以通過個案發現或人群篩查後自動建立慢病專案,對專案對象進行診療、健康教育、追蹤管理。該系統體現生物—心理—社會三個層次干預措施數碼化和實用化,有利於達到降低病殘率、並發症、降低病死率以及提高慢病病人生活質量的慢病管理目標。系統主要適用於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全部或部分業務的地段醫院、防保科、門診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慢病院/站等。

3、健康教育有哪些行為干預措施?

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包括哪些:
系統可以通過個案發現或人群篩查後自動建立慢病專案,對專案對象進行診療、健康教育、追蹤管理。該系統體現生物—心理—社會三個層次干預措施數碼化和實用化,有利於達到降低病殘率、並發症、降低病死率以及提高慢病病人生活質量的慢病管理目標。系統主要適用於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管理全部或部分業務的地段醫院、防保科、門診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慢病院/站等。

4、醫學上有沒有「保健干預」這個詞,謝謝

這不能視為一所學校的專業,對不對?稍微學校!

5、哪5個保健措施有效預防心肌炎?

普通人群要學會預防心肌炎,做好5 大保健措施,主要具體措施如下:

(1)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有助於增強體質,應在工作之餘加強運動。心肌炎患者在恢復期時,要根據自己的體力參加適當的鍛煉,如散步、保健操、氣功等,有助於早日康復,避免遺留後遺症。心肌炎後遺症只要沒有嚴重心律失常,可參加一般性的體育鍛煉,如慢跑、跳舞、氣功、太極拳等,持之以恆,對疾病的康復肯定是有利的。

(2)適當休息:心肌炎在急性發作期,一般應卧床休息2 ~ 4 周,急性期後仍應休息2 ~ 3 個月。嚴重心肌炎伴心界擴大者,應休息6 ~ 12 個月,直到症狀消失,心界恢復正常。心肌炎後遺症者,可盡量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工作,但不宜長時間看書、工作甚至熬夜。

(3)預防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是感染病毒引起的。防止病毒的侵入十分重要,尤其應預防呼吸道感染和腸道感染。對易感冒者平時應注意營養,避免過勞,選擇適當的體育活動以增強體質。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必須外出時應注意防寒保暖,飲食衛生。感冒流行期間應戴口罩,避免去人口擁擠的公共場所活動。

(4)飲食調攝:日常飲食宜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多食葡萄糖、蔬菜、水果。忌暴飲暴食,忌食辛辣、熏烤、煎炸之品。

吸煙時煙草中的尼古丁可促進冠狀動脈痙攣收縮,影響心肌供血,飲酒會造成血管功能失調,故應戒煙忌酒。

(5)勞逸結合:應避免情緒突然激動或體力活動過度而引起的身體疲勞,身體的過度疲勞會導致機體免疫抗病能力降低。

6、肺炎的保健預防措施有哪些?

生活保健

適時增減衣服,做到熱時減衣,冷時添衣,出汗後立即用干而溫暖的毛巾擦去身上的汗液,以免因著涼而重復感冒,使肺炎遷延不愈。

運動保健

加強體育鍛煉。肺炎患者可在肺炎恢復期做呼吸操(主要為深吸氣後徐徐呼氣)、擴胸運動,或徵得醫務人員同意後在病房和居室周圍散步等對於嬰幼兒患者,家長則可讓使其躺在床上,幫助其做擴胸運動等,或幫助其在床邊或室內行走,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康復。

預防保健

要及早治療感冒。感冒是喉環狀軟骨以上(包括咽、喉、齶扁桃體和鼻)的感染。大多數為病毒感染。如治療及時得當,則大多數可在幾天內痊癒。如治療不及時或不當,則感染向下蔓延至肺,引發肺炎。這種肺炎臨床上最為常見。要預防這種肺炎,則應注意預防感冒,及早治癒感冒,以「防微杜漸」。

要防止血源感染。有少數肺炎患者,其導致肺炎的原因不是感冒,而是肺以外的感染,如皮膚軟組織感染、敗血症等。其發病機理為局部感染或全身感染的病原體(幾乎全為細菌)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肺,導致肺部感染,故稱血源性肺炎。這種感染雖然少見,但也應積極預防,及早治療,以免「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要防止鄰近感染。鄰近感染為肺部附近的組織器官(如心外膜、胸膜、肝、膽、脾等)發生感染,其病原體直接蔓延至肺,導致肺組織發生炎症、充血、水腫等所致。這種感染雖然也較為少見,但還是應積極預防,及早治療,以免病原體「勢力擴張,侵城掠地」。

要接種肺炎疫苗。對於無上述肺炎誘因的健康人,也不能高枕無憂。肺臟通過呼吸道與外界相通,隨時都有可能被病原體侵入,發生炎症。為此,健康人(尤其是嬰幼兒和老年人)最好每年接種肺炎疫苗,以增強免疫力。此法雖然不能完全避免發生肺炎,但一旦發病,可減輕症狀,縮短病程,以及減少並發症(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肺性腦病等)的發生。

要避免接觸病人。健康者(尤其是嬰幼兒和老年人)應盡量避免與肺炎病人接觸。同時,在呼吸道感染高發期(如冬春季),應避免到人多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市場、商店、廣場和電影院等地方去,以免吸入漂浮在空氣中的病原體,引發肺炎。

醫療保健

如果患了肺炎,患者除應立即到醫院請治療,並配合醫務人員治療,促進病癒。保持呼吸通暢肺炎病人除應按醫囑打針服葯外,還應多喝開水,以稀釋痰液。有痰也不要憋著,應盡可能把痰咳出。盡量使胸部保持直立位,以利呼吸和排痰通暢。

7、什麼是開展健康教育干預措施

健康教育的干預措施是指從社會、心理、環境、營養、運動的角度來對每個人進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務,它幫助人們有效地把握與維護自身的健康。如公共場所不準吸煙、食鹽加碘、改水改廁、美沙酮維持治療防止吸毒等,都是有效的干預措施。

與保健干預措施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