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怎樣飲食保健

怎樣飲食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10 08:59:20

1、飲食保健

蜂蜜吧,價格不是很貴的,理由如下:

蜂蜜是完美的天然保健劑和美容劑,這一觀點已被悠久的歷史所證實。我國明代著名醫書《本草綱目》中說「蜂蜜入葯之功有五: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潤燥也、止痛也。蜂蜜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緩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潰瘍之痛;和可致中,故能和百葯,而與甘草同功。」我國古代醫葯學家對蜂蜜的功能也都有較全面的研究和闡述,為蜂蜜的應用創立了理論依據和准則。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醫葯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蜂蜜葯用價值做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研究,並有很多專著問世,如我國宋治君先生等編著的《蜂蜜治病400例》就是其中之一。

2、冬季應該怎樣才能做到飲食保健?

冬天的日常膳食

3、怎樣飲食更健康?

4、應該怎麼健康飲食?

5、怎樣的飲食才健康?

6、秋季怎樣做好飲食保健?

秋天,暑往寒來,氣候逐漸由熱變涼,人體陽氣開始潛藏於內。秋季氣候變化較大,作為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人來講,在飲食上要順應這種變化,並進行適當調整,注意以下三個階段的不同。

初秋,盡管暑熱未退,「秋老虎」頗凶,但在解暑降溫的同時,要適當減少冷飲以及寒涼食物的攝入,俗話說「秋瓜壞肚」,對各種瓜類宜少食,以防損傷脾胃陽氣。初秋正值古人所稱長夏季節,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由於濕易傷脾,可影響人體對食物的消化,以致出現食慾不振,因此,應適當加入扁豆、豇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煮粥食用,以助脾胃運化。另一方面,炎熱而又潮濕的氣候,極適於病菌繁殖,兼之人體胃腸功能經盛夏消磨,處於一年四季中的低谷期,飲食稍有不慎,即可導致腸道傳染病的發生,故要把好食品衛生關,嚴防病從口入。入秋之後,可適當增加營養物質的攝入,如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等,以補充人體在夏日的消耗,但要注意,此時人體消化功能較差,大量進各種肉食,會增加脾胃負擔。根據「秋宜平補」的原則,宜選擇既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如魚、瘦肉、禽蛋、奶製品、豆類以及山葯、紅棗、蓮子等。俗話說「秋藕最補人」,可將糯米灌入藕眼中食用。

仲秋,伴隨自然萬物乾枯萎黃,人體常反應出「津干液燥」的徵象,如口鼻咽喉乾燥,皮膚乾裂,大便秘結等。對此,應從飲食上進行調理,注意預防秋燥。根據「燥者潤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則,一是適當多吃能夠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薺、橄欖、百合、銀耳、蘿卜、鱉肉、烏骨雞、鴨蛋、豆漿、乳品等,二是酸甘化陰,宜進食帶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蘋果、芒果、楊桃、柚子、獼猴桃、檸檬、山楂等。另外,應少吃辛辣的食物,尤忌大辛大熱之品,以防助「燥」為虐,化熱生火,加重秋燥。秋天尤其提倡食粥,最好是將上述潤燥之品與粳米或糯米同煮,既可補充營養,又能除燥。

晚秋,氣溫逐漸下降,在加強營養,增加食物熱量的同時,要注意少食性味寒涼的食品,並忌生冷。為預防冬季多發的咳喘之類呼吸系統疾病,除注意選食上述具有補肺益氣功效的食物外,還可用1~3個核桃肉(連紫衣)與1~3片生薑同嚼服食。對於需要在冬季進補的人來講,此時是調整脾胃,打「底補」的最佳時期,作為底補,芡實是最好食選,可用芡實、紅棗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牛肉等食用,即能達此目的。經過底補,脾胃健運,入冬就可放心進補,以此抵禦嚴寒。

7、飲食保健包括哪些?

建議每日食譜中包括:一袋(250克)牛奶,250克左右主食,適量高蛋白食品(如瘦肉150克,或雞蛋3枚,或豆腐300克,或魚蝦300克),400克蔬菜,100克以上水果。要粗細搭配,不甜不咸(食鹽以每日6克為宜),七八成飽,無論如何早飯不可不吃。推薦飲用紅葡萄酒(50~100毫升內)和綠茶,食用黃色食品(如胡蘿卜、紅薯、玉米、西紅柿等)。

早晨空腹時,一定是喝些稀的東西,如一杯涼茶、果汁等。

應該始容終坐著吃飯,並且一定要有20~30分鍾躺著或坐著午休。此後,也不要馬上投入緊張的活動。

與怎樣飲食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