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太極保健道理

太極保健道理

發布時間:2020-07-10 08:14:08

1、為什麼太極能養生

太極拳能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由於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得以擴張。微循環的特點是劇烈運動會使血液運行走捷徑,得不到充分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太極拳緩柔的特點則使血液能夠流向各處,從而得到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使一些不通之處暢通,這樣慢性病症狀就得到緩解或消除。同時太極拳運動能強身健體,能預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極拳運動有治病的效果。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內行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也就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太極拳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之所以具有養生保健功能,其奧秘在於「一動無不動」的身體活動,能給各組織器官一定強度和量的刺激,激發和促進身體在生理、生化和形態結構上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使體質朝著增強的方向上轉化和發展。對於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來說,能推遲身體各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上的退行性變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療疾、延緩衰老的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我們知道,突然、強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卻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的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利於脈氣在遍上全身上下、內外循環無端的經絡系統中運行,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灌注全身,濡養各臟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加大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第三,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300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維持並聯系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於協調有序狀態。

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同時太極拳獨特的心靜用意,使心更易入靜,可有效阻斷過分亢進和熾烈地七情對氣血的干擾和逆亂影響,護衛「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極拳是一門源遠流長、內容深邃的科學,包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習練方法。太極拳不僅繼承了中國古老的傳統養生之道,而又以現代科學為依據,得到了發展,從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獲得了更大的養生保健功效,具有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這種特殊功效並非伸手可取,必須要在習練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動作規范,即指身體姿勢要符合一定的運動標准,這也是各個式子,不管動作怎樣千變萬化,所共同遵循的動作要求。只有身體姿勢和動作的規范,才有利於「意動身隨」;有利於肢體放長,更靈活地表現出端正、疏鬆、圓潤和輕靈等特點,有利於「以靜御動」、「動中求靜」和「精神內守」,從而使練拳出現只有意動而不覺形動的虛靈境界,使鍛煉進入更高層次,做到由內發於外,且能由外斂於內,功妙地進行內外交修,達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動作規范,首先要做到身體的自然與放鬆,同時精神也應放鬆,「神疏」方能「體靜」。

太極拳運動採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勻、細、緩、長,但初練者不要刻意追求這些,只要採用通順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順呼吸也是達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會加大軀體神經系統對呼吸的調控,從而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臟機能產生更加良好的影響。但初練者不能因此而盲目採用這種呼吸方法,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越發越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首先,太極拳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鍛煉效果的出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具有身體不練則退的規律。另外,身體的康復和體質的改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俗話說「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具有健身療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見影」之效。

第二,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 第三,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習練。每位立志習練太極拳進行養生保健者,都應從中悟出持之以恆的道理。

所謂「功到必成」,是一個戰勝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打太極拳養成習慣的產生興趣的過程。隨著這種轉變,一種身心健康的充實感、愉悅感、幸福感會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會不期而至,人生樂趣會得到更大享受,對太極拳健身、療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反過來,又會強化練拳的信心和興趣,最終會使太極拳成為習練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師益友。

2、太極的好處是什麼?

3、太極拳有哪些養生機理?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氣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恰如《累門·上古天真論》所說:「提挈大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也正在於此。

4、太極養生具體是怎麼養生的

們不斷與侵害肌體的疾患斗爭著,經常在抗病中生活著,從而積累了大量的養生知識和祛病方法,我國的太極拳就是其中的一種。
在我國較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就記載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具,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獷醉以入房,以欲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講的全是預防疾病,保持健康,正威則鄧不侵,體壯則疾病不生的道理。太極拳運動便是這些道理的切實體現。
太極拳雖屬於中華武術的范疇,也可說成是中國醫孕的組成部分之一。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達到祛病、健導、養生、延年的目的。
武術分為內家拳及外家拳兩大類。外家拳以練筋、水支為主,而以太極拳為代表的內家拳則以養氣、通絡叮三,也可以說以放鬆、調整周身氣血為主,屬於氣功中之行功。所以為了養病,調整氣血的運行,恢復體內的正常循環,以練太極拳最為適宜。
人,由於自然規律,由少而壯而中,逐漸衰老,這是客觀規律。在衰老之年通過武術鍛煉,延緩人體生理老化過程,使衰老的各類細胞,逐漸強健起來。當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須適當、合理地鍛煉,同時還要注意飲食、勞逸結合、心情愉快等各個方面。單純的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容易奏效的。
練太極拳,不是一般的學習拳式,必須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須要做到「放鬆」, 「氣道通暢」。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則周身氣行,故練功必須令其氣順,不可叫氣道結滯,所以說:練拳不可以閉氣、使力,總以放鬆、沉氣為主。在練拳時要求配合呼吸、配合開合等,全是這些理論。
有人一練就想成為武術權威,這是不可能的。一般的練功,必須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意思是說,練武功必須持久,逐步提高,與讀書寫字的道理一樣。
氣功養生的機理
氣功之所以有養生益壽的作用,首先是因為通過練氣功,可以疏通人體經絡,流通氣血,特別是使人體的元氣旺盛,所以無病可以強身,有病可以治病;其次,是因為運用氣功各種功法的鍛煉,可以使「精、氣、神」三者融為一體,增強機體的生命活力,生命自然會延長,推遲衰老,健康長壽。
中國著名氣功師劉貴珍,在其所著的《氣功療法實踐》一書中,較詳細地闡明了氣功養生的道理,現引用幾點如下:
1. 培補元氣,扶正法邪
在氣功學理論中,貫穿著「以氣為本」的論點,在方法鍛煉上,也強調培補元氣以固本的指導觀點。那麼,氣功是通過何種機理而實現培補元氣這一作用的呢?《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是氣功培補元氣機理的精闢闡述與概括。祖國醫學把精、氣、神視為人體的內因,它概括地反映了人體的機能狀態,氣功就是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的動靜結合的自我鍛煉養生法。「精」包括先天腎精和後天水谷之精兩部分,二者通過肺心脾諸臟,敷布周身,以保證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等生理活動的實現。氣功對精有著明顯的影響和作用,只要練功得法,並持之以恆,對先天精與後天精都有加強充實作用。男性患者的遺精、早泄、精冷、精稀及女性患者的帶下、崩漏、經少、病理性閉經等現象,都屬於精的病理范圍,這些病理現象,通過練功都可得到程度不同的效果,此即是氣功對陰精發揮作用的佐證。消化功能紊亂、營養障礙的患者,通過氣功心腎相交之法,腎陽因秘,脾陽得腎而健運,胃陰也得腎水上濟而滋潤,從而,胃腑和降善於納腐,脾運有度、精微充脈,臨床表現為食慾大振、食量增加。消化腺分泌旺盛、合成代謝加強、營養狀態得到改善等等,這都是氣功對水谷之精發揮作用的佐證。以上是氣功對後天精的作用表現。氣功對先天之精也同樣具有充益作用。先天之精藏於腎,氣功意守丹田命門之法,就是充實精水之術。先天精依賴於後天精的索養,通過吸抵撮閉鍛煉,兼備寡慾持滿陶冶,則陰精自然充實而固澀,腎中之精得陰精濡養,則愈加壯益,元精益固、元氣自充,這就是「練精化氣」的必然趨勢。顯然,氣功益精固水的作用,就是氣功培補元氣 的機轉。練功元氣充益後,即可更好地激發與推動臟腑進行正常有效的生理活動,這對維持機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又能進一步發揮練氣化神的作用。神,包括了先天之神和後天識神兩種。元神生化於先天之元氣,識神生化於後天之精氣。元神、識神都來源於物質,又皆反作用於物質。《素問·移精變氣論》談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指出了神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這是氣功培補元氣的又一重要意義。
2. 調節陰陽
通過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也證實氣功對陰陽平衡的調節性影響是廣泛存在的。祖國醫學認為,形、精可以轉為功能,此乃陽源於陰的正常生理現象,但當機體功能亢進時,則可使形、精耗傷。氣功鍛煉入靜後,則交感神經興奮強度減弱,氣體代謝降低,高反應狀態得以糾正,亢強的功能得以調整,這些都是氣功抑陽扶陰作用的具體表現。氣功的補陽作用也是極其廣泛的根據「腎虛」的理論分型,觀察到腎陽虛者,練功後出現的四肢由厥冷變暖,尿酮類固醇恢復到正常水平,血漿三磷酸腺苷。環腺苷酸含量增加,以及白細胞吞噬能力增強等變化,都是氣功補陽作用的體現。氣功調整陰陽動態平衡的作用,是通過「抑亢扶弱」的雙調制效應而實現的,此作用並在不同層次水平上表現出來,這就是氣功治病、保健的機轉所在。
3. 通經活絡,調和氣血
氣功治病、保健的作用,是通過「通經活絡」來實現,臨床上觀察到,經絡不通、氣血不調的患者,其肢體兩側經絡測定值不等或差數懸殊;練功後,凡氣血弱者,通過練功,都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強。練功過程中,還觀察到經絡感測明顯和內氣循環任、督和其他絡脈運行等現象,這都是氣功通經活絡作用的具體表現。
以上是中國著名氣功師劉貴珍對於氣功益壽保健機理的詳細闡述。說明了氣功是一種極好的強身健體方法,每一個欲想身體健康、「盡終其天年」的人都應該努力學習,刻苦練功,真正繼承和發揚祖國醫葯學的這一寶貴遺產。

5、太極拳的保健功效

太極拳是我國民族形式體育項目之一,很早以前就在我國民間有所流傳。幾世紀以來,經過實踐,證明太極拳是一種重要的健身與預防疾病的手段。近年來,許多人認為、並且也有人記載過,打太極拳除增強體質外,是輔助治療高血壓、潰瘍病、心臟病、肺結核……的好方法,而且有一定療效。因為過去一直被我們忽略的重要治療方法--應用體育運動來防治疾病,已經被應用到臨床工作中,並且已被公認為治療過程中必要的環節,所以,太極拳之能配合醫葯來治療某些疾病,則是應無疑義的了。事實證明,我國是最早應用體育健身和防治疾病的國家。在我國最老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曾這樣提過:"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導引"是一種體操活動)不僅如此,我國的古代科學家們還進一步用科學的理論,解釋了"體育"能夠健身治病的道理。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華佗曾編選了"五禽之戲"作為健身運動,他的理論是:"人身常動搖則谷氣消,血脈通,病不生,人猶戶樞不朽是也。"這都說明"體育"在防病和治療中有著積極的意義。練習太極拳除全身各個肌肉群、關節需要活動外,還要配合均勻的深呼吸與橫膈運動,並且特別要求人們在打拳時,盡量做到"心靜",精神貫注。這樣,主對中樞神經系統起了良好的影響,從而給其他系統與器官機能的活動與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了證明太極拳的保健作用,北京運動醫學研究所曾對五十到八十九歲的老年人進行了較詳細的醫學檢查。其中三十二名是經常打太極拳的,五十六名是一般正常的老年人,不論在體格方面,還是在心血管系統機能、呼吸機能、骨骼系統及代謝功能等方面,都比一般的老人的狀況好。為了解釋方便起見,現按太極拳對人體各主要系統的生理影響,分述於下。

(一)打太極拳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根據近年來生理學的發展,特別是許多生理學家對中樞神經的研究,使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了中樞神經系統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我們知道,神經系統,尤其是它的高級部分,是調節與支配所有系統與器官活動的樞紐。人類依靠神經系統的活動(通過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以適應於外界環境並改造外界環境。人依靠神經系統的活動,使體內各個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按照需要統一起來。因此,任何一種鍛煉方法,如果能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對全身來說就有很好的保健意義。太極拳的優越之點就在於此。

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注意力集中,並且講究"用意",這些都對大腦活動有良好的訓練作用。此外,從動作上來講也是如此,練習太極拳時,動作需要"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照顧毫不散亂,前後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於動作的某些部分比較復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間接地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訓練的作用,從而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緊張度,活躍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加強了大腦方面的調節作用。

太極拳是一種很有興趣的運動,經常練習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練架子的時候,周身感覺舒適,精神煥發;練"推手"的時候,周身感覺活潑,反應靈敏。這些都有是練拳的人情緒提高與興趣濃厚的證明。情緒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義的?quot;情緒"提高,可以使各種生理機制活躍起來。許多試驗都證明,做一種運動里用體力之前,僅僅是精神的影響就可以使血液的動力過程、氣體代謝等發生改變。對患難與共某些慢性病的人來講,"情緒"的提高更為重要。經不僅可以活躍各種生理機制,同時能夠使病人脫離病態心理。這對治療功效來講很重要。以上例子都充分說明,練習太極拳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著良好作用。

(二)打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的影響

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的影響,是在中樞神經活動支配下發生的。就太極拳動作的組成來說,它包括了各組肌肉、關節的活動,也包括了有節律的呼吸運動,特別是橫膈運動。因此它能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體內的淤血現象,是一種用來消除體內淤血的良好方法。

我們知道,全身各部骨骼的周期性的收縮與舒張,可以加強靜脈的血液循環,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壓力。呼吸運動同樣也能加速。這一點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太極拳的動作舒展,胸部不要緊張,而且要求有意識地使呼吸與動作適當配合,這樣就可以使呼吸自然,呼吸的效果就會增加,這也就更好地加速了血液與淋巴的循環。我們經常見到,當一個人胸部、肩訓、肘部肌肉緊張用力時,由於胸廓固定,吸氣受到限制,結果血液循環發生障礙,練者產生面紅耳赤、頸部血管弩張的現象。練太極拳時就沒有這種現象。

打太極拳,很多動作、姿勢要求氣向下沉,即所謂"氣沉丹田",這是一種橫膈式呼吸,它在醫療與保健上都有作用。胳肌與腹肌的收縮與舒張,使腹壓不斷改變。腹壓增高腹腔的靜脈受到壓力的作用,把血液輸入右心房,相反當腹壓減低時,血液則向腹腔輸入。這樣,呼吸運動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的狀況,加強心肌的營養。此外,橫膈的運動又可以給肝臟以有規律性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臟淤血、改善肝臟功能的良好方法。所以經常練習太極拳,對預防心臟各種疾病及動脈硬化創造了良好條件。

北京運動醫學研究所的調查證實,經常打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影響良好。他們對兩組老人進行了機能實驗(在一分鍾之內,上、下四十厘米高的板凳十五次)結果證明,太極拳組老人心血管功能較好,三十二名老人中除一名不能完成這種定量負荷外,其餘都能完成,而且血壓、脈搏的反應也都正常。相反,對照組的老人,年齡越大,完成定量負荷的人越少,出現機能實驗不良反應類型(如梯形上升型及無力型反應)的人越多。心電圖的檢查也同樣證明了這點。心電反應異常的,太極拳組只佔百分之二十八點二,而對照組的一般老人則佔百分之四十一點三。從這些觀察結果不難看出,經常打太極拳可以使心臟冠壯動脈供血充足,心臟收縮有力,血液動力過程良好。

不僅如此,由於經常打太極拳,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機能,改善了體內各器官之間的協調活動,使迷走神經緊張度增高,各器官組織的供血、供氧充分,物質代謝也得到改善,因而,常打太極拳的人發生高血壓病及動脈硬化的較少。太極拳組的平均血壓為134.1/80.8毫米汞柱,對照組老人為154.5/82.7毫米汞柱。動脈硬化率,太極拳組是百分之三十九點五,一般老人為百分之四十六點四。

從身體檢查證明,經常打太極拳對保持肺組織的彈性、胸廓活動度(預防肋軟骨骨化)、肺的通氣功能及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代謝功能都有很好的影響。太極拳組的老人的胸部呼吸差及肺活量都比對照組的大。這是因為經常打拳,胸部呼吸肌及膈肌有力,肺組織的彈性好,肋軟骨骨化率低。對於已有肋軟骨骨化的老人來說,太極拳深長細勻的呼吸和腹肌膈肌活動,即能增加透氣功能,又能通過腹壓有規律的改變,使血流加速,增進肺泡的換氣功能,這都有利於保持老人的活動能力。在完成定量活動測驗時,太極拳組老人氣喘輕,恢復快,原因就在這里。

(三)打太極拳對骨骼,肌肉及關節活動的影響

打太極拳對骨骼,肌肉及關節活動的影響很突出。以脊柱為例,練太極拳與腰部活動有密切的關系。經常地練習太極拳,無論對脊柱的形態和組織結構都有良好的作用。據觀察,太極拳組老人發生脊柱畸形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八點五,而一般老人則為百分之四十七點二。駝背是典型的老年畸形,是衰老的結果。但是,經常打太極拳,駝背的發生率就遠比一般人少。經常打太極拳,脊柱的活動幅度也較好,太極拳組老人彎腰時手能觸地的佔百分之七十七點四,對照組老人佔百分之十六點六。X線照像檢查發現,太極拳組比對照組老年骨質疏鬆的發生率也較低(百分之三十六點六比百分之六十三點八)。老年性骨質疏鬆是一種衰老的退行性變化,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骨質中的成骨細胞不夠活躍,不能產生骨的蛋白基質,致使骨生成少,吸收多,骨質變松。骨質松就容易產生畸形,關節活動也就不靈活。而打太極拳要求動作連貫、圓活,周身節節貫串,因此打太極拳有一定的防老作用。

( 四)打太極拳對體內物質代謝的影響

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資料,目前還不多,但從上述兩組老人的骨骼變化及動脈硬化發生率的差異來看,打太極拳對脂類、蛋白類以及無機鹽中鈣、磷的代謝影響是良好的。近年來,國內有不少人從物質代謝的角度研究運動的防老作用。例如,有人報道,老年人鍛煉五到三十分鍾後,血內的膽固醇含量會下降,其中以膽固醇增高的老人,下降尤為明顯。也有人對動脈硬化的老人進行鍛煉前後的代謝研究,發現經過五到六個月鍛煉後,血中白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及膽固醇的含量卻明顯減少,而且動脈硬化的症狀也大大減輕。這些研究結果,可以說明打太極拳對體內物質代謝的良好影響。

(五)打太極拳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前面已經提過,由於神經系統活動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統的機能活動,因此它可以預防並治療某些因神經系統機能紊亂而產生的消化系統的疾病(運動、分泌、吸收的紊亂)。此外,呼吸運動對胃腸道起著機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環,因此可以促進消化作用,預防便秘,這對老年人也是很重要的。

綜上所述,太極拳是一種合乎生理規律、輕鬆柔和的健身運動,它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良好的影響,加強了心、血管與呼吸的功能,能減少體內淤血,改善消化作用與新陳代謝過程。所以,從醫學的觀點上來看,它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體操與病人的醫療體操。

6、太極所蘊含的哲學道理

太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體現,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這一辯證思想認為:統一物由兩個對立面組成,「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系辭》;對立物的互相依存,「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道德經?二章》;對立面的互相轉化,「道之反者動」《道德經?四十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道德經?二十二章》;量的積累引起質的變化,「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道德經?六十四章》。 「陰」和「陽」是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貫穿於一切事物的始終,是一切事物運動和發展變化的根源及其規律;盡管所有相互對立的事物千差萬別,在屬性上卻表現出兩類特定相反的趨向,一類可以歸屬於「陽」,另一類可以歸屬於「陰」,並以「陰陽」作為事物的屬性概念。「陰陽」最初的涵義是以太陽作為參照物,對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則為陽,背向日光則為陰。「陽,高,明也。」「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太極蘊含著如下的哲學道理: 1、 反映了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哲學道理。在這依次演變的過程中,都是由於數量的變化而導致質的飛躍:無極生太極,是數量的從無到一而導致從無到有的質的變化;太極生兩儀,太極即大到極點,大到極點就要一分為二,由一個事物變為兩個事物,大到極點是量的積累,量的積累最終達到質的變化,數量的由一變二卻導致了從一個事物變成兩個事物的質的變化…… 2、一分為二的哲學思想。太極生兩儀,即一分為二。太極即是宇宙誕生前的混沌狀態。太極生兩儀,就是混沌狀態一分為二,變成了天地(兩儀在法象上就是天地)。正如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持一柄板斧將混沌一劈兩半:輕而清者上浮為天(所以天干清純),重而濁者下沉為地(所以地支藏有其它雜氣)。實際上,盤古開天劈地的神話傳說,是對易理思想體系中的天地宇宙形成觀的描述。3、合二為一的哲學思想。原始的混沌狀態雖然分成了天和地,但天地卻組成了完整的宇宙。從太極圖上可以看到:(1)太極圖是由陰陽組成的,這本身就是合二為一的思想(2)陰陽的每一方也是由陰陽構成的,陽除了自身外,他還有黑眼睛——陰,陰除了自身外,她還有紅眼睛——陽;任何事物都是由陰陽構成的,都是由合二為一而得到的。好比人成年後要結婚成家,男女雙方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男為陽、女為陰,結合後而組成一個完整的家庭。4、體現了陰陽的辨證關系,即陰陽的對立互根、互為消長(就是現在哲學上所說的矛盾的對立統一)。這一點可以從太極圖上看出來。太極圖上陰陽魚無論是在顏色上還是在位置上,都是處於一種對立的狀態,魚眼的顏色也恰好相反……;但陰陽雙方又都是為了證實對方而存在,都是因為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即沒有陽也就無所謂陰,沒有陰也就無所謂陽,陽的存在就是為了證實陰,陰的存在就是為了證實陽。如同音符中的高低音,低音的存在是為襯托出高音,高音的存在是為了襯托出低音;沒有低音也就無所謂高音,沒有高音也就無所謂低音。唯有這種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辯證關系,才能產生變化,才能生成萬物,所以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是一切事物的始終。5、體現了物極必反的哲學道理。即矛盾的相互轉化的觀點。太極圖中的陽在其最旺盛之時,他的對立面陰就產生了(即太極圖中的陽魚頭上的黑眼);太極圖中的陰在其最旺盛之時,她的對立面陽就產生了(即太極圖中的陰魚頭上的紅眼)。6、體現了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化的道理。太極圖是宇宙及萬事萬物的縮影,太極圖是由陰陽構成的,具有兩面性,所以易理上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即事物自身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絕不可能是單一的一方,所以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另外,既使是構成太極的「陰、陽」本身也不是絕對,其中的陽是由陰陽構成的,陰也是由陰陽構成的(這一點已經在前面講過了)。這就更明晰的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切不可走極端,偏執一方。7、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太極圖是宇宙及萬事萬物的縮影,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太極的理而形成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太極,大到整個宇宙可視為一個太極,小到一粒塵埃、一個粒子為一太極。8,體現了發展的觀點,太極的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一種變化的觀點。

7、太極在做人和做事中體現了什麼道理

太極者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剛柔並濟 陰陽流轉
做人太軟弱被欺負 太剛強沒朋友 該強硬時強硬 該沉默時沉默 該謙虛時謙虛
陰臻極處陽始生 做人可以隨和 但不能軟弱 兔子急了也要咬人 陽至絕境陰回首 得饒人處且饒人 我們可以強硬 但是不要做得太絕 凡事太盡 緣分勢必早盡
做事太激進 欲速則不達 太消極什麼都做不成 遇到問題著急是沒有用的 第一時間冷靜下來分析自己該怎麼做
從太極圖可知 陰與陽的分界並不清楚 某種程度上可理解為 做人做事不要太直白或者太直接 有時候委婉一些 柔和一些會有更好的效果 相反 做人太柔弱會遭人欺負(萌妹紙請無視) 有的時候 強有力的回絕和反抗是必要的

8、太極拳對鍛煉身體的意義

當然有,不光是老年人,只不過大家被人們誤導了,太極拳練拳講的是慢所以很不適合年青人好動的性格,年青人的意思就是拳打的越快越好,越剛越好所以就認為太極拳不好,因為老年人打不動了所以很喜歡打這慢慢的拳,而這樣的拳正適合他們現在全世界的老年人都在練太極,年青人卻很少,所以給人們的感覺就是太極拳是老人拳,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太極拳的慢是讓氣血運行,將堵塞的經脈打通從而將人的病治好。太極拳可不是以快制慢呀,是以慢打快、四兩拔千斤,後發先制。所以練太極對身體是有很大的意義的。

9、太極拳的養生機理是什麼?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氣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張景岳雲: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恰如《累門.上古天真論》所說:「提挈大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但正在於此。

10、太極拳運動的養生機理是什麼?

太極拳是一種意識、呼吸、動作密切結合的運動,「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用意念指揮身體的活動,用呼吸協調動作,融武術、氣功、導引於一體,是「內外合一」的內功拳。

重意念,使神氣內斂,練太極拳要精神專注,排除雜念,將神氣收斂於內,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內斂則「內無思想之患」而精神得養、身心歡快;精神寧靜、樂觀,則百脈通暢,機體自然健旺。

調氣機,以養周身。太極拳以呼吸協同動作,氣沉丹田,以激發內氣營運於身。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為元氣之根。肺、腎協同,則呼吸細、勻、長、緩。這種腹式呼吸不僅增強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而且可益腎而固護元氣。丹田氣充,則鼓盪內氣周流全身,臟腑、皮肉皆得其養。

動形體,以行氣血。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內氣發於丹田,通過旋腰轉脊的動作帶動全身,即所謂「以腰為軸」、「一動無有不動」。氣經任、督、帶、沖諸經脈上行於肩、臂、肘、腕,下行於胯、膝、踝以至於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後,氣復歸於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關節、四肢百骸均得到鍛煉。具有活動筋骨、疏通脈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由於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身的精神、氣血、臟腑、筋骨,均得到濡養和鍛煉,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作用,保證人體健康長壽。恰如《累門·上古天真論》所說:「提挈大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神守、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太極拳之所以能夠養生,道理也正在於此。

與太極保健道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