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心理保健的目標

心理保健的目標

發布時間:2020-07-10 02:51:06

1、心理健康領域的學習目標是什麼?

幫助更多的人健康快樂的生活。

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一、當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認識誤區
目前,人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功能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結果人為地窄化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若不及時澄清,我國方興未艾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難以發揮其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德育途徑論。該觀點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視為德育的一種途徑。誠然,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與某些心理發展水平密切聯系,但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無論從問題的特質、內容、還是從產生源上看都不是一類問題。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其發展中伴生的個人問題,較少直接涉及與社會規范關聯的道德問題。從功能看,心理健康教育應促進整個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其中包括德育目標的實現,但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只看作是實現德育目標的途徑,它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2.心理障礙矯正論。這種觀點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作用就是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心理沖突等心理問題。不錯,心理問題的消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之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其主要目標是指導學生積極適應、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針對少數有心理問題學生的防範性教育,而應是針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性教育。
3.人格補救論。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對人格有缺陷學生的一種心理補救,目標是使這類學生形成完善的人格。人格作為人的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有促進學生人格完善之功能,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只針對少數有人格缺失的學生,而應促進全體學生人格的完善。同時,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也只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之一,它的總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素質教育中應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作用,目前尚不明確。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生理素質主要取決於先天遺傳和後天生長發育的條件,科學文化素質主要靠學校文化科學教育(智育),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主要是學校德育和社會教化的任務。心理素質通過什麼途徑來提高呢?這是傳統教育中沒有回答的問題。學校長期以來一直忽視心理素質在學生素質發展中的作用。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人們開始認識到心理素質在學生整體素質中的重要作用,當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而它的基本目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教育者應首先弄清什麼是心理素質,學生應具備哪些心理素質。要弄清心理素質的涵義,首先得弄清素質概念。現在研究者對素質概念的認識不再囿於某一學科範疇,素質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擴大。一般認為,素質既包括了先天遺傳特徵又包括著後天習得的素養,是指有機體在先天生理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漸發育和成熟,並通過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而形成或內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和具有發展潛在性的品質。這種品質具有基本性、相對穩定性、結構整合性、功能衍生性和發展潛在性等基本特徵。個體的良好素質不但應具備素質的基本特徵,而且各種素質之間應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功能系統。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心理素質居於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之間,它既制約這兩種素質的形成,又反映這兩種素質的發展水平,起中介作用。
我們將心理素質的基本涵義概括為:心理素質是以個體的生理條件和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將外在獲得的刺激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衍生的並與人的適應行為和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這個表述體現了心理素質形成的生理、心理和外部條件,概括了心理素質的穩定性、基本性、衍生性和整合性等基本特徵,表明了心理素質是一個復雜、同構的自組織系統。心理素質這個自組織系統是由哪些維度構成的呢?我們將學生的心理素質歸納為認知因素、個性因素和適應性因素三個維度,具體化為22種成分。在心理素質結構中,各維度的作用是不同的。認知維度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活動,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知的具體操作,是心理素質最基本的成份,包括一般認知和元認知兩個亞維度。個性維度是指人在對待客觀事物的活動中的個性心理表現,雖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知的具體操作,但具有動力和調節機能,是心理素質結構中的動力成分。適應性維度是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改變自身或環境,使自身與環境和諧協調的能力。它是認知因素和個性因素在個體適應—發展—創造行為中的綜合反映,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心理素質之一。
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
1.促進和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運用現代心理科學的成果,針對學生心理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咨詢輔導、心理訓練等),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或矛盾,使其處於心態平和、情緒穩定、思維靈活、愛憎分明、舉止適度的這樣一種有利於正常成長的態勢之中,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2.開發智力,促進能力發展。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青少年時期是人生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期,且可塑性大,及時給予心理指導或訓練,有利於開發其智慧潛能,形成正常甚至超常的智能。
3.提高德性修養,培養良好品德。把心理健康教育僅僅看作德育的途徑是不恰當的,把學生心理問題當成道德問題更是常識性錯誤,但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進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個體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但與學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關系而且與其社會道德認識、情感、態度和行為評價等心理因素緊密聯系。心理健康教育從學生具體心理需要入手,強調針對性、主體性和自我內化體驗等思路和方法可以遷移到品德教育之中,能提高學校德育的效果,有利於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4.培養學生主體性,形成完善人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強調尊重、理解、信任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與價值、優點與短缺、現實與未來,能更有針對性地確定人生目標,選擇自己的成才道路,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學會處理與社會、他人的關系中,使人格得到升華和完善。
5.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和行為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總是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淀為一定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素質一旦形成,在相應情境中會產生條件性反應,進而表現為一定的適應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學生行為中的問題採取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輔導或訓練等方式,提高學生相應的社會適應能力。

3、心理健康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能自然而然的發現生活中的快樂。懂得自我的價值。不真正埋怨這個世界。可以很好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快樂生活,快樂做事。

4、心理健康分析人生目標

5、身心健康的目標怎麼寫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願採納有利於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即是使教育對象知識、觀念、行為改變的統一。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知是基礎,信是動力,行是目標。
目的:
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手段:
*語言教育方法:口頭交談;健康咨詢;專題講座;小組座談。
*文字教育方法:衛生標語;衛生傳單;衛生小冊子;折頁;衛生報刊;衛生牆報;衛生專欄;衛生宣傳畫。
*形象化教育方法:圖片、照片、標本、模型、示範、演示等。
*電化教育方法:廣播、投影、錄像帶、VCD等。
效果評價:
*近期效果評價:主要是對知識、信念態度的變化進行評估。主要指標有衛生知識知曉率、衛生知識合格率、衛生知識平均分數、健康信念形成率等。
*中期效果評價:主要是指目標人群的行為改變,評價的指標為:健康行為形成率、行為改變率等。
*遠期效果評價:是對健康教育項目計劃實施後產生的遠期效應進行評價。包括目標人群的健康狀況、生活質量的變化。主要評價指標有:生理指標、心理指標(人格測量指標、智力測驗指標、症狀自評量表)、疾病與死亡指標(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嬰兒死亡率、平均期望壽命等)、生活質量指數(生活質量指數、ASHA指數、功能狀態量、生活質量量表等)。
健康傳播技巧:
*人際傳播:是指人與人之間一種直接的信息溝通的交流活動。這可以是個人與個人之間,也可以是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
*大眾傳播:是指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期刊、書籍、標語、板報、宣傳單張、互聯網等大眾媒體向社會人群傳播信息的過程。
*組織傳播:是指通過組織之間,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是有組織有領導而進行的有一定規模的信息傳播。
*自我傳播:是指個人接受外界信息後,在頭腦中進行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這是人類進行一切信息交流的必要的生物學基礎

6、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總目標有哪些

1、自我意識方面。
認識到自己重要的社會角色,並為做一名小學生感到自豪。認識到自身的身體特徵、活動特徵及性別。初步認識自己與教師、父母、同伴的關系,知道被人愛和愛人。會藉助別人的評價認識自我。
2 、學習方面。
認識到學習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對學習有較濃厚的興趣。為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而努力學習。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會聽課、做作業、積極參加考試等。喜歡探究事物間的聯系,好發問。愛護學慣用品。每天能夠在家裡自覺學習20-30分鍾,注意養成自學習慣。
3 、交往方面。
會恰當使用禮貌用語。喜歡交往,積極主動與父母、老師尤其是同學進行交往。

7、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目標包括

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個功能是發展性功能,指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個體的認知能力、情感、意志等得到發展,從而發展自我,成就自我,使自己的人生體現新的價值和意義。第二個功能是預防性功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認識到心理狀態與身心疾病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心理素質,自覺調整心理狀態,增強免疫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達到心理預防的目的。第三個功能是彌補性功能,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出現了心理問題、心理異常,甚至心理疾病,就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轉變健康觀念,克服心理缺陷和消極心理,消除心理障礙,增進心理健康,起到心理彌補的效果。

8、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培養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9、心理健康的主要目的

心理健康會對身心有很大益處,目的是讓大家精神愉悅和身體健康,正常生活,追逐人生夢想,實現自己的價值,良好的心態不僅對自己,對社會,對他人都會有很好的影響,所以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如贊同,幫忙採納喲。。

10、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保持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就是調整每個人的社會行為和心理活動,使他們對社會作出良好的適應,從而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健全人格。

那末,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格」指的是什麼心理學上講的人格,是指一個人在他一生發展的漫長歷程中,所逐漸形成的表現為穩定的和持續的心理特點,以及行為方式的總體。

人格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既有成熟的和健全的人格;也有不成熟的和不健全的人格。比如說,有些青年有病態心理或心理疾患,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就是由於人格不健全或者不成熟的緣故。

日常生活里講的某人「人格高尚」,某人「人格太差」,實際上是指一個人的「品格」或「品德」講的,是側重從道德的、倫理的角度談論人格的。而心理學上講的人格,則是側重從社會意義上講的,指的是每個人的心理特點的總體。

正是因為人體是個統一體,每個人的心理活動是統一的綜合體,所以,對於心理活動這個綜合體的理解與解釋,以及了解它的方法與技術,都不要形成「非此即彼」的概念,用孤立、單一的因素來分析、判斷。比如說,簡單地用「好」與「壞」、「好人」與「壞人」的概念是無法從心理學上解釋人格的。這也就是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每個人的人格特質,既有健全的、成熟的一面,也有不健全、不成熟的一面。而在「健全」與「不健全」,或者「成熟」與「不成熟」這兩個極端之間,還存在著很多不同的等級;同時,一個人從小到大,從生到死,他的人格是不斷地逐漸發展著的。

心理科學如今在突飛猛進地發展著。心理學家們一致認為,由於影響人們心理活動的因素是錯綜復雜的,是多因素的,因而過去盛行的那種「單一支配論」,也就是說,企圖把人的一切社會行為和社會心理,用一個簡單的基本原則加以解釋的理論,已經逐漸被淘汰,而代之以多因素分析的理論。

由於心理活動這個綜合體的量與質,都最終取決於人的人格如何而定,因而,每個人都應當努力朝著健全、成熟的人格方向發展。診斷與治療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也應當綜合治理,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培養健全的人格。

有人可能發覺,在有些心理學著作里,不用「人格」這個詞,而用「個性」這個詞,比如說「個性的全面發展」、「個性的心理特性」等等。你或許要問,為什麼我們不幹脆也用「個性」這個詞呢?這由於「個性」這個詞還隱含著心理特點的個別差異這層意思,而「人格」則可更加明確地顯示出一個人的心理特點的總體這個深刻含義。所以,還是用「人格」這個詞更好些,更能科學地說明問題。

末了,還想著重指明的一點是:不管是從倫理學的觀點出發也好,或者是立足於心理學的觀點也好,說到底,人格的核心是人生觀和信仰。每個人多種多樣的需要、願望、目標、思想和行動等等,都是受人生觀所支配的。換句話說,就是受一個人的統一人格所支配的。盡管每個人的具體的需要和願望等等,會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但是,這種改變總是「萬變不離其宗」,總是同他的較為穩定的人生觀與信仰相一致,並受它的制約。如果不是這樣,比如,慾望背棄了信仰,私慾和良心相沖突,行為和認識失調、以至相互矛盾;那麼最終勢必造成自己自覺的思想意識控制、統一、協調不了自己的正常行動,從而導致人格分裂,使自己心理失常,形成心理疾病。與此相反,我們的無數英雄先烈,他們雖然身處逆境、身陷囹圄,經受血與火的考驗,但他們卻始終保持著真理必勝、共產主義一定要實現的信仰,因而,他們在心理健康方面,始終是強者,是樂觀者。

這一點,對於正處在開始穩固地樹立人生觀和信仰的年齡階段的青年人說來,尤為重要。許多青年人都曾困惑地提出:「人生為何?」「人生的真諦是什麼?」「我該怎樣生活才有價值?」等等疑問。由於一時找不出明確的答案,或者答案不正確而導致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的青年,是頗有人在的。所以,對於我國當代青年說來,牢固地樹立科學的、革命的人生觀與信仰,保持與時代發展、社會需要相互和諧一致的統一人格,是至關緊要的。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永遠地保持心理健康。

與心理保健的目標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