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對保健按摩的認識800字作文
告別了小學輕松的生活,我們步入了zd初中的生活,也步入了十三歲的階段。
十三歲,一個充滿活力的年代,告別了小學的那分稚氣,我們成為了成熟的中學生。在這個年代,我們充滿了干勁,充滿了活力。
十三歲,一個學習的年代,一個競爭激烈的年代,在新的班集中,我們遇到了強勁的對手,富有挑戰性的難題,但又給了我們學習的動力,讓我們感到緊張,然而在這種競爭的環境中,我們何嘗沒回有進步呢?
十三歲,是一個充滿叛逆的年代。我們已長大,不願再受父母、老師的束縛。我們有了自己的生活,雖然在這背後,我們歷盡了許多困難,但我們知道每個困難的努力過程都是美好的。
十三歲,是一個創新的年代。我們漸漸有了新鮮的念頭,在這些新鮮的念頭一個個實現的答時候,我們的生活也有了創新。
十三歲,也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年代。我們幻想初中的新生活,幻想我們長大的樣子,想想我們長大的生活,我們中間有的想做醫生,有的像做宇航員,有的想做數學家……雖然,我們還小,但早已做好了准備,為將來有一番作為打基礎。
2、對於保健品,我們應該怎樣認知?
本來它應該是很好的東西,但是百現在國家監管的很差,許多黑心商人用幾度個新詞就開始用化學試劑加些常用的食物知勾兌,製作所謂的神奇效果的保健道品,那都是騙人的,不要買,更不要吃,回吃好一日三餐,有時間多鍛煉身體就很好了,當心吃了答會吃出疾病。
3、你對健康的認識是什麼?
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關鍵是:人體的消耗和補充常常平衡!
避免失眠:失眠者可適當服用催眠葯以利健康,避免失眠對生命健康的嚴重危害。還可同時採取其他方法解決失眠問題。
性格塑造疾病: 我們的健康於外部環境有關,與生活習慣又關,但鮮為人知的是性格也是造成疾病的一個因素,能夠影響人的大腦的一切東西都可以影響到人的身體.不滿.委屈.氣憤.自責.有過錯感----這些負面情感會把我們帶到病床上.要想避免這些,必須立刻終止那些讓我們痛苦和不安的東西.人體的每個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與我們的意識和心理有存在著嚴格的特定聯系.
當我們心理失調時,特定的器官也會不正常,從而導致某種疾病.要想痊癒,除了遵醫囑治療外,還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健康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
1.心臟疾病:大多數是因為缺少愛和安全感的結果,以及感情的自我封閉.認為自己不值得愛,不相信愛情的可能性,或者不讓自己表現對他人的愛情的人一定會出現心血管疾病,學會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傾聽自己的真正聲音,可以再很打程度上減輕心臟疾病.
2.關節炎:學會經常光顧那些不會說"不"和指責別人利用他們的人.對於這些人來說,重要的是學會說"不",如果這是必須的.
3.肥胖:是身體保護某種東西的意圖.內心的空虛容易刺激人的食慾,爾堇菜的舉動能給很多人"充實"的感受,但是心靈的匱乏不是飲食能夠填的蠻的.
4.腎病問題:是因為指責.傷心.生活種的不幸.挑剔的生活態度.這些人經常覺得,人們欺騙和欺負他們.類似的感情和情緒會導致人體內不正常的化學過程,免疫系統失調.我們常見的感冒是身體給我們的警告:"停一下吧!主人!喘口氣兒,沒什麼大不了!"
5.氣喘病:通常因為不會或不想獨立生活.
6.胃部問題:潰瘍性結腸炎.便秘,再心理專家看來,是因為眷念過去,不詳打破舊觀念,為現在負起責.胃會對困擾我們的問題作出敏感的反應,如果你壓抑這些感覺,不願意承認,試圖用理性,意識忽視和"忘記"它們,各種胃功能失調就找上門來.長期的氣憤.緊張會誘發胃炎,胃痛(燒心),胃液過多意味著你長期被壓抑的性格挑釁
7.便秘:時因為人們積累太多的情感.觀念和體驗,不能或不願意割捨,長期不能釋懷,感受不到新的情感和體驗.
8.眼睛疾病:是不想看到什麼,不接受周圍世界的表現.近視的人想要恢復被毀的視力,需要有自信心並且完善自己的個人和職業素質,提高個人威信.遠視的人的潛意識里會覺得周圍充滿了困難和不快,讓人無處躲藏.問題還是在於不自信,不能解決累積的問題,也可能是習慣性的小題大作.建議你訓練下自我的控制力,再顯示生活種一定會找到好的方面,或許應該嘗試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9.耳朵疾病:耳背,耳聾與我們試圖忽略那些聽覺信息,希望把周圍的人,外部世界抽象化有關.他們不想聽到他人的不滿,指責,謾罵,只希望留給自己安寧.考慮一下是什麼讓你有這種願望.如果是與親人的關系,試圖找出她話力讓你厭惡的實質.要知道無風不起浪---或許是你自己的問題.
10.失眠:人們要重視失眠.適當服用安眠葯有利於健康,但也可同時採取多種手段解決失眠問題.
11.高血壓:常出現再這樣的人身上:他們充滿豪情的把自己力所能及的負擔全攬上身,馬不停蹄地勞作,害怕辜負周圍人的希望,希望自己再別人眼裡是重要和被尊重的,因此排擠自己內心的情感和需求.
4、談談你對中醫保健的認識
我認為中醫保健,首先要注復意自己的生活規律,有很多方面,如飲食 、睡眠、運動,此外 情緒對健康也有很重要的影響,還有就是穴位,有些保制健的穴位可以經常按一按,如合谷穴知,既方便又保健,我按合谷按了一年多,從來沒有感冒。還有很道多如食療,多吃些水果蔬菜等綠色食品。
5、談談你對健康的認識
現在我們大多數的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尤其是都市白領,他們主要是是由於精神上的壓力造成的,其實只要有個好的心態,每天都能小小的運動下(運動可以使人一個具有良好的心態),這樣健康就離你不遠了。還有在生病的情況下有親朋好友的關懷,這樣可以加快病情的好轉,總的來說,還是心態最重要。
6、對生命健康與自身保健的認識
一.生命健康是一種什麼狀態?
人體相對宇宙、大自然是一個小的系統,人體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類是宇宙的一分子。而從人體生命系統的功能來認識,人體又是一個巨大系統,人體科學是「現代科學的珠穆朗瑪峰」。人體生命系統的一切運動都是與宇宙運動,大自然的變化緊密聯系的,即人天合一的整體觀。
人體的生命健康,是整個人體的生態環境自身的和諧與所處的生活大環境相適應的一種平衡狀態,也可以說是人體內環境(自身)與外環境(生活的時空)的和諧平衡狀態,就是人體的健康狀態。科學的發展已使人們知道,人體自身和所處的生活時空是充滿著各種微生物的世界,大自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無數生物和諧共存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生活著許多有害微生物(各種致病細菌病毒等)。同時也生活著大量的有益微生物,人們簡稱益生菌。人體內外環境中各種菌群的和諧共存,平衡狀態,就是人體的生命健康狀態。
二.人體為什麼會生病?
人體生病的原因簡單的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人體自身的和諧平衡狀態被打破,邪氣乘虛而入的。正常健康的人體自身的內環境是和諧平衡的,而且內環境與外環境是相適應的,也是出於一種和諧平衡狀態,這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一種本能屬性。人體具有對大自然千變萬化之時空的適應性,使人類與大自然中萬物和諧相處,人天合一。
辯證唯物論對世界萬物的變化規律有兩個重要觀點:一是事物的變化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二是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一個漸變到突變,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就是量到質變,漸變長期積累的結果就是突變,也就是質變,事物的性質發生了改變。人體生病的人體由健康狀態變為非健康狀態,這種狀態的變化和改變,也是遵循以上規律的。
人體處在健康狀態下,為何又生病了呢?「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宇宙萬物都是處在不斷變化的動態平衡之中。即舊的平衡被破壞,新的平衡又建立,這樣一個平衡→破壞→調整→平衡的過程。人體的生命活動也是這樣。人體的自然活力非常強,這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種生命本能,人人具有對所生活的環境的強大適應性。這種活力,適應性,使人體能在千變萬化的世界中,不斷調整自身生理系統與所生活的環境形成和諧平衡的健康狀態。如果人體正處在適應調整期,即舊的平衡已打破,新的平衡正在形成的過程,此時人體對致病因子的防禦力最弱,中醫稱體虛,是最易遭受邪氣侵入生病的時期。也就是說,人體生病的內因是自身內環境的平衡被破壞,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虛弱,外因是邪氣(致病因子)入侵造成的。大多數急性病都屬於這種情況,「邪氣乘虛而入」,只要抓緊治療,在人體功能未受大的侵害損傷前施治,急性病容易治療,消除入侵的邪氣,調整恢復人體的和諧平衡狀態,病即可愈。而大多數慢性病,是經過漸變過程,即人體長期遭受損傷,不斷的損傷積累,量到質變,所以中老年人成了慢性病的高發人群,正是患者十幾年,幾十年的錯誤飲食習慣,生活方式,長期濫用各種化學葯物,環境污染等慢性中毒,損傷積累的結果。因此西醫治不好慢性病,很多患者成了終身病號。由於這些慢性病是長期積累,人體自身長期處於不平衡狀態,往往對人體五臟六腑的損害嚴重,使人體的生理功能減弱,生命力虛弱,人體的自然活力降低,氣血皆虛,用生命自然健康療法調理,補充氣血,祛除體內累積的毒素,修復受損的生命系統,喚醒人體自然活力,恢復人體的生命平衡狀態,方可使慢性病痊癒,還中老年患者一個快樂健康的新生活。
7、談談對健康的認識????
健康,是生活質量的基礎,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狀態,是實現長壽的前提,是我們希望擁有的最重要、最寶貴的財富。
那麼,健康是什麼呢?老版的《新華詞典》說是「身體強壯,沒有疾病」,老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說是「人體生理機能正常,沒有缺陷和疾病」,反正說的都是身體健康、生理健康或驅體健康。其實,這不全面。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1978年的定義,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三個方面,而1989年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內容。世衛組織的定義既考慮到人的自然屬性,又考慮到人的社會屬性,從而擺脫了人們對健康的片面認識。
近期的詞典對健康的解釋也都按照世衛組織1978年的定義作了相應的更改。
不過,我認為,只要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條就差不多了,心理健康可以包含社會適應性和道德健康方面的內容。
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上的疾病,往往會使人產生煩惱、焦躁、憂慮、抑鬱,導致各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而引起疾病。作為身心統一體的人,身體和心理是緊密依存的兩個方面。
真正的身體健康,即沒有任何疾病、並且各項生理指標都正常,這樣的人是很少的。真正的無疾而終,也是極少的。因此,心理健康顯得特別重要,要把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還要看重一些。
象我們這樣年齡的人,有的指標超差,有點這樣那樣的毛病,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就是鋼鐵製成的機器,工作了六、七十年還能保持完好的,恐怕也是為數極少吧。有的毛病通過治療可以除掉,有的(如高血壓)可以控制、但不能根治,還有的控也控不住、更談不上根治。對於不能根治的毛病,除了不斷地就診,不斷地治療以外,最重要的,恐怕就是要發揮心理健康的作用,既來之,則安之,正確、樂觀地對待之。據醫學家測定,良好的心態,能促進人體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人體健康長壽,這也許就是哲學上講的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吧。
心理健康包括什麼內容?我的理解,應該是有良好有的精神、情緒和意識方面的狀態,如情緒穩定樂觀,意志堅強;能適應環境、面向未來、與時俱進;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壓力;能包容別人,與周圍的人建立並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
這些與過去常說的思想品質是不是一回事?我看也差不多,都是精神方面的東西。
心理健康與心態好是不是一回事?我看是一回事,大概心態是心理狀態的簡稱吧。
還有一點,吾日三省吾身,把人家批評的、自己反省的,認真想想,盡量改正,聞過則改,善莫大焉,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進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能生活在這樣的時代,是我們的幸福。
讓我們保持身心健康,高質量地享受這種幸福吧!
(誠心為您回答,希望可以幫助到您,如果您對答案滿意,請點擊「好評」,嘿嘿,有問題還可以追問我噢!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好人一生平安)
8、談談你對健康的認識的800字作文
參考下面這篇文章,你再自己修改一下吧:
淺談對健康的認識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健康,因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業成功的基礎。 回溯上個世紀中期,人們普遍概念認為「沒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健康概念確定為「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身體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滿狀態」;到20世紀90年代,健康的含義注入了環境的因素,即健康為:「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四者的和諧統一;進入21世紀,「健,康、智、樂、美、德」六個字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健康是一種和諧,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和自身的和諧。「和諧」的理想是東方文化的終極追求。所謂東方哲學,也就是和諧的哲學。東方人深知,宇宙的一切都處在至大無涯的和諧之中。和諧是一種偉大的存在方式,是一種融洽無縫的天成關系:一切非和諧的就是凋零的、死亡著的、滅絕著的、停息著的、僵化著的殘骸和廢墟。真正的和諧來源於相互的了解、寬容和謙讓,來源於心平氣和的對話。如果人類成了潑皮和無賴,那麼,為了整體的和諧,宇宙也會不惜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予以重懲,所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可惜的是,時至今日人們對此似乎仍未有清醒的認識。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應該保持適當的工作節奏、合理的運動消耗、有規律的生活方式、科學的食品結構以及適宜的保健品。還有,不容忽視的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要樂觀、豁達、平和地對待生活,維護一種心理健康。可以說,心理健康是人體健康的有機組成。 當今社會生活中,很多人自覺身體有種種不適,到醫院檢查卻又未能發現有某種器質性病變,醫生沒有更有效的辦法治療。這種狀態我們稱它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人是介於健康人和病人之間的人。工作環境緊張、工作壓力過大的人更容易呈現亞健康狀態,最突出的表現是容易產生疲勞感。亞健康狀態具有浮動的雙向性:調整好它可能向健康轉化,調整不當可能向疾病方面轉化。一般性的亞健康狀態會影響生活質量,但採用外出旅遊、適當運動、參與娛樂等變換生活方式可以解除症狀;處於中度或者重度的亞健康狀態,會出現較明顯或嚴重的身體不適,如上面所說的「疲勞感」,會大大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並且會逐漸造成不可逆的器質性病變損害。
簡而言之,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反之,疾病即指器質性疾病和心理或精神疾病。 那麼,心理健康的標準是哪些呢? 首先,能清楚地意識到、看得清自己的優劣狀況。(反之,不健康情況:表現為幾乎時刻忘不了自己,總擔心自己的弱點會流露,經常出現緊張、臉紅、口吃等;長期對自我壓抑,錯誤地將理想的「我」當作真實的我,苛刻求全,存在完美主義式的心理沖突。) 二、對自己有客觀的、恰如其分的評價。能站在別人或社會的角度審視自己。反之,不健康情況:過分孤僻,很難恰當評價自己;自卑,追求優越感;嚴重時對自己過分挑剔,或者固持己見;一遇挫折或失敗便歸咎於人,表現偏執;虛榮心重,缺乏精神上支柱,靠別人的贊賞才能支撐;把別人與自己無關的言談、舉止和表情誤認為褒貶自己。 三、具有自我的情感。能夠接受自己,包括自己的弱點和缺陷。每個人真實的自己和理想中的形象總是有差距,真正健康的人不為自己的某種心理缺陷抱怨,健康人看待自己的缺點就想看待眼前並非美滿的客觀世界一樣,不論生活帶來什麽,能夠加以接受。 四、身份意識的統一性。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或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會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但不論角色如何改變,身份意識始終保持它的統一性。身份意識即一個人真實的、客觀的在社會中的認同。它決定於一個人的生活追求、價值取向、道德標准、職業環境、交友方式、性格特徵等等,簡單說,你自己是個什麼人自己始終要清楚。反之,有精神創傷或心理沖突會破壞不大牢固的身份意識,出現人格解體或發作性身份障礙,也就是一時間不清楚自己是什麼人了。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就會破壞身份意識。 面對復雜的生活,相對簡單的生命越發要珍視自己。珍視自己的前提就是要正視自己。有時堅強得如岩石縫中的松柏,有時脆弱的如累卵游絲,但重要的是維持生命的健康,生理的和心理的。 保持身體健康是人人都關心的問題。人體是自然界進化而來的最復雜的系統,起碼在地球上是最復雜、最先進的。按照西方基督教的聖經說,人體是上帝在創世紀時的最後產物,也是上帝製造的最有靈性的東西。我們在這里不準備探
究人體的來源,只是對人體這個復雜系統的運行機理進行簡單的思考,以探究如何能夠更好地保護人體的健康運行。這也是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無人不關切的問題。 經過千百年的 努力探索,人類對自己身體的結構、運行方式、微觀構成已經由表及裡,由大到小逐步深入。特別是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對人體的各項指標,從簡單的體溫、心跳、血壓,到復雜的血液成分、體液成分,甚至於人體細胞的DNA構成等等有了十分深刻的了解。人們可以藉助於各種科學手段十分精確地測量這些人體指標,並且用各種嚴格定義的科學指標和十分精確的數字來說明它們。現代科學對人體的了解甚至達到了可以用分子運動來說明某種蛋白質在細胞中的運動情況。 雖然如此,但是人類確實天天有人生病,人們對於如何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如何不生病、少生病,如何正確地治療各種疾病仍然是顯得十分脆弱。因為人體確實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並且這個系統是一個「活的」,就是它永遠處於和周圍環境的適應運動中。局部器官的運行狀況雖然和整體有很大的關系,但是整個身體的運行狀況,健康狀況並不完全決定於某個器官的工作狀況。我們常常看見某個器官(甚至可能是重要器官)工作不好的人,甚至缺失某個器官的人,身體整體情況仍然是健康的,他並沒有因此而「生病」。所以人體系統的正常運行,人的健康狀況,人是不是生病,應該是整個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工作情況,並不完全取決於某個器官的工作情況。相反,如果身體整體工作情況比較好,如果某個器官出了毛病,人體會自動啟動強壯的修復功能自己治好器官的毛病,甚至可以進行器官的生長和修復。 這樣的例子太普遍了。基於這樣一種人體系統特性,我們要保持身體健康,不生病,或者治好病,就應該對人體整個系統的工作情況,特別是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工作情況進行了解,使用好調節身體各部分的方法。。 由於人體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動態系統,如果希望從微觀上來描述人體健康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起碼按照人類面前的技術水平來看,如果以器官的運行指標建立方程來計算人體的運行情況,大概用現代最快的計算機里運算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更不用說,如果以每個細胞的運行指標來描述人體運行情況,可能人類再進步一千年也不能建立和計算這個數學模型。然而,中醫在幾千年前就認識
到這個問題,他們建立起人體運行的陰陽五行模型來說明人體運行情況。這個模型雖然是對人體運行情況的一個簡單化的實用模型,如對於人類很重要的大腦就沒有列入這個系統(對這個問題的合理性將在後面來說明)。但是,陰陽五行的模型卻是對人體運行情況的非常有效和實用的描述,通過這個模型不僅能夠很好地說明人體的正常運行情況,甚至可以對各種疾病的起因及防治作出很好的說明和指導。 產生於兩千年前的中醫陰陽五行學說是人類思想的一項光輝的成就。甚至有人懷疑如此先進的思想是否來自古代人類本身,是否是由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傳授。中醫的人體陰陽五行運行模型雖然把人的大腦器官排除在外,但是中醫在運用陰陽五行學說分析人體病情時,又把精神與身體的關系考慮了進去,對大腦對人體的作用作出合理的描述。 這裡面有些不可思議的先進思想,連現代科技下的人體運行描述都望塵莫及,使得一些人驚訝得把中醫理論疑為「巫術」而不願意接受。但是,幾千年來中醫在這套「不可思議」的理論指導下,創造了許許多多的醫療奇跡,卻不得不叫人佩服。所以,現代科學家中有一批有識之士開始認真研究中醫的這套「不可思議」的理論。我們要維護身體健康,也需要對中醫的人體運行機制的理論有所了解,特別是需要消除一些對身體健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上的誤解和偏見。 總而言之,想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就得在心理和生理上下功夫,只有心理和生理都健康了,那才算得上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