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不語、寢不舍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食不言,寢不語」。查了下,出自孔子的《論語·鄉黨》。
是食不言,寢不語 。寢是睡的意思
中國有句古話叫「食不言、寢不語」,說的是吃飯的時候最好不要說話,以免影響到消化。:「食不言,寢不語」,睡前嘮叨不絕會使思緒興奮,不得安寧,因而影響入睡。
2、食不語,寢不言意思
釋義:嘴裡吃著東西的時候不要說話,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就不要發出聲音吵到別人。
食不語,寢不言出自《論語·鄉黨》,原文如下:
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白話文:
嘴裡嚼著東西的時候不要說話,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就不要發出聲音吵到別人。雖然是吃粗米飯蔬菜湯,也一定要像齋戒時那樣恭敬嚴肅。席子擺放不端正,不要坐。在舉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
(2)保健篇食不語擴展資料
《論語·鄉黨》共27章,集中記載了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頌揚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正人君子。
例如孔子在面見國君時、面見大夫時的態度;他出入於公門和出使別國時的表現,都顯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
《論語·鄉黨》中還記載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側面,為人們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參考資料
網路-論語·鄉黨
3、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翻譯)
食不語,寢不言。 吃飯、睡覺時不說話。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zhāi)如也。 雖是簡單的飯菜進行的飯祭、以及瓜祭,祭時一定恭敬如齋戒般。
4、食不語,寢不言的原文
原文:
食不語,寢不言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譯文:
嘴裡嚼著東西的時候不要說話,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就按時睡覺,不要發出聲音吵到別人。雖然是吃粗米飯蔬菜湯,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齋戒時那樣恭敬嚴肅。
席子擺放不端正,不要坐。在舉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本鄉的人們舉行迎神賽會驅疫逐鬼儀式時。
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立在東面的台階上。[孔子]托別人代為問候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時,要躬身下拜,拜兩次,送走所託的人。
出自:春秋時期孔子《論語·鄉黨》是《論語》的一篇,共27章,集中記載了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頌揚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正人君子,為人們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4)保健篇食不語擴展資料:
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食不語,寢不言」。在吃飯時,不可聊天;睡覺時,也不能說話。這曾經是流傳千年的古訓,但已漸漸被人們遺忘。
而今,繁忙的工作和豐富的娛樂,令越來越多的人在用餐時變得「心不在焉」「囫圇吞棗」。可要知道,吃飯要專心、少說話等做法不僅僅是禮儀,還蘊含著養生道理。
首先是進食要專注。俗話講,一心不可二用中醫認為,心主神明。進餐時候,將頭腦中的各種瑣事盡量拋開,人的精神集中在品嘗食物上,陰陽之氣集中於脾胃。
能夠增強食慾,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如果分心說話,則會有部分的陰陽之氣分散,脾胃的能量不足。
其次是進食要緩慢。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食當熟嚼,使米脂入腹」,吃飯時應該從容緩和,細嚼慢咽。
清代養生著作《養病庸言》也表示:「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 這樣進食,既有利於各種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避免急食暴食,保護腸胃。
急食則不易消化,暴食則會驟然加重腸胃負擔,還容易發生噎、嗆、咳等意外。 此外,中醫學有「脾開竅於口」的說法,提示口腔內食物的充分消化對健脾益胃是十分有益的。
尤其對年邁之人,牙齒磨損、味覺減退、消化液分泌減少,為彌補消化功能退化的現象,他們更需要慢吃慢喝,細嚼慢咽,切不可「囫圇吞棗」。
現代醫學也認為,人們在進食時,消化系統在大腦統一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工作,唾液腺、胃腸的腺體不斷地分泌消化液,胃腸蠕動加快而促使消化與吸收。
如果在吃飯時,高談闊論,或一邊吃飯一邊看書和思考問題,可能會造成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就進入胃腸,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從而受影響,久之則可能會產生消化系統的疾病。
在吃飯時,人的嘴和食管為進食做准備,氣管還要不斷地呼吸,人的神經應當高度協調,才能確保食物不會進到氣管中,而吃飯時說話,很容易導致神經調節紊亂。
出現食物進入氣管的現象,引起劇烈咳嗽或者氣管堵塞,想必這樣的新聞案例,大家有所耳聞。另外,吃飯時說話,唾沫星子亂飛,容易污染食物,傳播細菌,從衛生的角度來講,「食不語」也是一種文明健康的習慣。
5、食不言,寢不語是啥子意思?有科學依據嗎
嘴裡嚼著東西的時候不要說話,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就按時睡覺,不要發出聲音吵到別人。孔子舉止言談的某些規矩或者習慣。他時時處處以君子的標准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行不逾禮。他認為,「禮」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那麼,日常行為必須依照禮的原則。這一方面是孔子個人修養的具體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和仁德時所身體力行的。
食不語,寢不言 [1] 。雖疏食菜羹①,瓜祭②,必齊如也。席③不正,不坐。鄉人飲酒④,杖者⑤出,斯出矣。鄉人儺⑥,朝服而立於阼階⑦。問⑧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嘴裡嚼著東西的時候不要說話,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就按時睡覺,不要發出聲音吵到別人。雖然是吃粗米飯蔬菜湯,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齋戒時那樣恭敬嚴肅。席子擺放不端正,不要坐。在舉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本鄉的人們舉行迎神賽會驅疫逐鬼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立在東面的台階上。[孔子]托別人代為問候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時,要躬身下拜,拜兩次,送走所託的人。
6、食不言寢不語什麼意思?
意思是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出自《論語·鄉黨》篇。作者孔子。
原文
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譯文: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雖然是吃粗米飯蔬菜湯,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齋戒時那樣恭敬嚴肅。席子擺放不端正,不要坐。在舉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
本鄉的人們舉行迎神賽會驅疫逐鬼儀式時,[孔子]總是穿著朝服站立在東面的台階上。[孔子]托別人代為問候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時,要躬身下拜,拜兩次,送走所託的人。
(6)保健篇食不語擴展資料:
「食不言寢不語」的歷史意義:
孔子舉止言談的某些規矩或者習慣。他時時處處以君子的標准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行不逾禮。他認為,「禮」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那麼,日常行為必須依照禮的原則。這一方面是孔子個人修養的具體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和仁德時所身體力行的。
「食不言寢不語」的實際意義:
「食不言寢不語」不僅僅是文化傳承以及禮貌的象徵,也是對自己的身體負責,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專心睡覺才能夠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食不言:
很多人認為消化食物是腸胃的事,這種認識是有偏差的。其實食物一進口,消化就開始了。牙齒和咀嚼肌共同配合,將食物機械的分割成小塊,越碎越好,因為越小的顆粒越能擴大與腸道的接觸面積,減輕胃腸道負擔,使食物能夠得到更充分的消化。
人的口腔中每天要分泌1500毫升左右的唾液,它們就像潤滑劑一樣順滑食物,便於吞咽以及清洗口腔。唾液中的澱粉酶會先把食物中的澱粉分解成麥芽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嚼饅頭的時候會有絲絲甜味,這個過程是消化的第一步。
咀嚼過程中,會向為腸道發出信號,告知胃腸道提前准備好消化液,以迎接被牙齒粗加工的小塊食物的到來。
寢不語:
有數據表明,睡眠其實對於人類來說是最重要的事,一個人不吃飯可以活20天;不喝水可以活7天;不睡覺的話最多隻能活5天。
所以我們經常能在一些抗戰題材的電視劇里看到這樣的橋段,小日本兒抓了共產黨,為逼出口供經常是不讓人睡覺,確實是很陰損的一招。
睡眠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以及新陳代謝的組成部分,不睡覺,大腦就會疲憊至死。
睡眠質量的好壞跟環境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現代城市中高樓林立,地磁的減弱、雜訊的干擾、玻璃牆的刺激、微波的污染等因素,都是造成睡眠質量下降和失眠的原因。
西醫看「食不語」的科學性
人吃的所有食物都會途經一個重要的部位——咽喉。咽喉向上可通鼻腔、口腔,向下後可通食道,向前則可通氣管。
吞咽食物時,為了保證食物通路的順暢,吞咽反射會進行一系列的復雜動作。一是懸雍垂上抬,正好蓋住鼻腔後部,防止食物進入鼻腔;二是咽部肌肉群收縮,防止食物往前流入口腔或誤入「耳咽管」。三是喉頭上提,使會厭軟骨蓋住氣管。
這樣,四通八達的咽喉就只剩下食道,保證了食物能正常沿食管進入胃。而如果吃飯時說話、大聲吵嚷或哈哈大笑,都會干擾到這一過程,使食物誤入「歧途」,進入鼻腔或氣管,引發各種問題。輕則咳嗽不止,重則發生食物堵塞氣道,導致嗆咳乃至窒息。
中醫學強調「食不語」
《黃帝內經》載:「魚肉果菜,食盡養之」,「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說明食物之於人體的作用為增加五臟之「氣」。
「食不語」這一原則有助於固存人體五臟之精氣,達到養生的目的。元·鄒鉉《壽親養老新書》曰:「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既是提示要節制飲食,也是提示要進食禁言。
明·息齋居士《攝生要語》曰:「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自生金。」同樣,也提示節食與寡言的相關性與重要性。
7、食不言寢不語
意思是嘴裡嚼著東西的時候不要說話,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就按時睡覺,不要發出聲音吵到別人。
原因:這句話是孔子舉止言談的某些規矩或者習慣。他時時處處以君子的標准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行不逾禮。他認為,「禮」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那麼,日常行為必須依照禮的原則。這一方面是孔子個人修養的具體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和仁德時所身體力行的。
出自:《論語》: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意思是嘴裡嚼著東西的時候不要說話,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就按時睡覺,不要發出聲音吵到別人。雖然是吃粗米飯蔬菜湯,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齋戒時那樣恭敬嚴肅。
(7)保健篇食不語擴展資料:
「食不語,寢不言」這樣的做法不僅僅是禮儀,還蘊含著養生道理。
1、首先是要進食專注。俗話講,一心不可二用,中醫認為,心主神明。進餐時候,將頭腦中的各種瑣事盡量拋開,人的精神集中在品嘗食物上,陰陽之氣集中於脾胃,能夠增強食慾,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如果分心說話,則會有部分的陰陽之氣分散,脾胃的能量不足。
2、其次是進食緩慢,既有利於各種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避免急食暴食,保護腸胃。急食則食下易化,暴食則會驟然加重腸胃負擔,還容易發生噎、嗆、咳等意外。
現代醫學也認為,人們在進食時,消化系統在大腦統一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工作,唾液腺、胃腸的腺體不斷地分泌消化液,胃腸蠕動加快而促使消化與吸收。
在吃飯時,人的嘴和食管為進食做准備,氣管還要不斷的呼吸,人的神經應當高度協調,才能確保食物不會進到氣管中,而吃飯時說話,很容易導致神經調節紊亂,出現食物進入氣管的現象,引起劇烈咳嗽或者氣管堵塞。
另外,吃飯時說話,唾沫星子亂飛,容易污染食物,傳播細菌,從衛生的角度來講,「食不言」也是一種文明健康的習慣。
8、到底是"食不言,寢不語"還是"食不語,寢不言
食不語,寢不言」,出自《論語·鄉黨》。
中國有句古話叫「食不言、寢不語」,說的是吃飯的時候最好不要說話,以免影響到消化。:「食不言,寢不語」,睡前嘮叨不絕會使思緒興奮,不得安寧,因而影響入睡。
9、食不言,寢不語,行有序,無污語。還是:食不語,寢不言,行有序,無污語
是「食不言,寢不語,行有序,無污語。」
10、為什麼說「食不語,寢不言」?
「食不語,寢不言」是我國的老話,可別看它老,卻很有道理。
所謂「食不語」就是要求吃飯的時候最好不要交談。其一,吃飯說話會影響消化。因為進食後,身體需要調動更多的血液流向消化系統的不同部位,以便使腸道獲得更多的能量去分解、消化、吸收食物。吃飯時談話,會使本該流向胃的血液流向了腦,就會影響胃的消化功能。此外,一邊吃飯一邊說話,還會分散吃飯的注意力,影響咀嚼和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未嚼爛,又不能拌入足夠的消化液,必然會增加胃的負擔。而且說話延長了吃飯時間,飯菜涼了對胃也是不良刺激。
其二,吃飯時說話,還可能會引起嗆噎。因為咽喉部是一個四通八達的通道,向上可通鼻腔、口腔,向下後可通食道,向前則可通氣管。吞咽食物時,為了保證食物通路的順暢,吞咽反射會進行一系列的復雜動作。一是小舌頭上抬,正好蓋住鼻腔後部,防止食物進入鼻腔;二是咽部一些小肌肉收縮,防止食物往前流入口腔或誤入「耳咽管」。三是喉頭上提,使會厭軟骨蓋住氣管。這樣,四通八達的咽喉就只剩下食道,保證了食物能乖乖沿食管進入胃。而如果吃飯時說話、大聲吵嚷或哈哈大笑,都可能幹擾到這一過程,使食物誤入「歧途」,進入鼻腔或氣管,引發咳嗽等問題。
「寢不言」的道理就很簡單了。在睡覺的時候,大腦需要安靜下來,但如果繼續談話,討論問題,就會使大腦興奮起來,導致失眠多夢,影響睡眠質量。
——《生命時報》 (2006-10-24 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