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里的體育保健課是怎麼上課的?
一般都上運動量低的課,兵乓球,保健知識(最後要考試),如果是身體不便的百,可以下棋;其它的都是按平時考勤,考勤沒有問題最後都是及格。
2、2016年5月3日早晨養生堂的三個保健動作醫生教的三個養生操
敲打經絡是保健抄最根本的方法。中醫認為敲打經絡可以治療任何疾病,某一種病一定屬於某一種或幾種經絡范疇。比如心臟病就敲打心包經;肺病就敲打肺經等知等。下載國家標准經絡圖,再了解一下各種病的經絡范疇(參見「求醫不如求己」最後的附圖)你就會變成自己道的保健醫生了!!
3、眼保健操有哪幾節,各個是什麼動作?
舊版的眼保健操有四節:
第一節揉天應穴(攢竹下三分)
以左右大拇來指羅紋面接左右眉頭下面的上眶角處。其他四指散開彎曲如弓狀,支在前額上,按揉面不要大。
第二節擠按睛明穴
以左手或右手大拇指按鼻根部,先向下按、然後向上擠。
第三節按揉四白穴
先以左右食指與中指並攏,放在靠近鼻翼兩側,大拇指支撐在下齶骨凹陷處,然後放下中指,在面頰中央按揉。注意穴位不需移動,按揉面不要太源大。眼保健操圖解2
第四節按太陽穴、輪刮眼眶(太陽、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髎、承泣等)
拳起四指,以左右大拇指羅紋面按住太陽
穴,以左右食指第二節內側面輪刮眼眶上下zd一圈,上側從眉頭開始,到眉梢為止,下面從內眼角起至外眼角止,先上後下,輪刮上下一圈。
4、體育保健課是什麼.求解
體育保健課是為特殊身體狀況的學生(有殘障,部分身體異常、特型和病、殘、弱等特殊群體的學生,或通過醫生診斷有各種不適於劇烈運動的疾病,或由於突發事件造成的身體創傷,短期內不適合參加劇烈運動的學生)開設的一門適應性體育教育課程。
課程以體育理論、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等運動人體科學知識為基礎,通過參加適宜的體育活動改善這部分學生的健康狀況,使其體質得到增強,並且能根據自身的健康狀況制定科學的運動處方。是大學體育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通過講授體育健身保健知識,進行太極拳、保健氣功的學習,使學生學會相應技術動作,對自身的身體狀況有所了解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並且學會正確評價自己的身體機能和生理健康狀況,懂得制定適宜自己的運動處方。
通過開展力所能及的身體活動,讓學生進行適當的鍛煉,使處於特殊身體狀況(疾病或殘障)的學生了,能選擇適合的體育鍛煉方式,從而達到健身的目的。
(4)保健教的動作擴展資料:
課程目標
1、通過傳授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對自身的身體狀況有進一步的了解,並能根據身體機能和生理特點選擇較為適合的運動項目和方式,進行日常的體育鍛煉。
2、能獨立制定適用於自身需要的運動處方,會合理選擇自己需要的健康食品,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3、培養樂觀向上、自強自信的精神和勇於戰勝疾病、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
5、手部經常做一些小動作,能夠很好的保健,具體要怎麼做呢?
手上的神經比較多,直接連著大腦,所以手上常做些小動作,會對大腦有很大的益處。手上的小動作,我們可以從網上學習,也可以自創,這個很簡單,比如雙手互搓,手心搓,手背搓,也可以手心手背互搓,雙手十指交叉運動,轉動手腕等等。
1、雙手互搓,暖身又健腦
雙手是勤勞的,又是分布神經最多的地方,直接連接著大腦。所以,常動動手,就等於動腦了。雙手互搓就是一個很好的健腦運動,兩只手心互搓,也可以手背互搓,手心和手背互搓。從而達到血液通暢,既使全身感到溫暖,又能使大腦得到了鍛煉。冬天,我們常覺得手腳冰涼,就可以雙手互搓,這樣就可以達到暖身的目的。全身暖則頭腦也暖,健康離我們還遠嗎?
2、雙手十指交叉運動
曾經做過一套手指操,就有雙手十指交叉,每根手指間都是一個重要的穴位,連接著身體的各個部位。雙手十指交叉運動,就是把十根手指互相交叉,然後反復的做運動,就會按摩這些穴位,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目的。
3、轉動手腕運動
手腕連接手和胳膊,如果手腕出了問題,也是異常疼痛的。所以,平時多做些保健運動,常常轉動手腕,活動活動,就會血液暢通,一身輕松。
手腳靈活伶俐,就代表著這個人的頭腦也是特別聰明的。因此,我們要常做做手部的練習運動,手部保健操常做常新,健康就會陪著我們。加油,動動手,動動腳,一起來做深呼吸,就會有一個健康的新世界等著我們。
6、運動保健—代償動作
「代償動作」是物理治療師為病人尋找問題根源時,經常會運用到的概念。 簡而言之,「代償」就是當身體某部分出現毛病,失去了它原來的功能,結果需由附近的其他結構來代替它的工作,因而導致這些地方過度勞損。
舉例說吧 一位排球運動員,患有左面的腰痛多年,詳細檢查後,發現左腰痛的原因,竟然是她的右肩毛病。這位女子早年傷過肩膀,每當用右手「扣殺」時,她都不敢把手臂拉得太後來發力。取而代之,當她扣殺時,她會把腰向後彎多一點,再發力向前殺球。換言之,她借了腰力來代償受過傷的肩膀,最終導致腰肌長期勞累過度。
結果,治好她的腰患,就是先治好她的肩患
7、身體保健教育活動導入環節有幾種方式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語言教育活動中的導人環節作為整個活動的開端,對幼兒來說,它是參與整個活動過程的認知系統和情感系統的初始啟動。要想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就必須認真考慮導人方式的設計、語言的使用及情感的傳遞等方面是否具有趣味性、藝術性,以及與所要學習的作品的情感基調是否一致等因素。任何一種成功的導入方式,都應該是簡潔、生動、准確的,並且可以起到集中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活動興趣、幫助幼兒明確活動目的的效果。恰當的語言導入或問題情境會使活動自然地呈現在幼兒面前,使活動的信息與幼兒已有的內部經驗相聯系,把幼兒從相對鬆懈、不注意的狀態中喚醒,促使幼兒對語言活動產生興趣和注意。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喚醒方式應當是自然、恰當、貼切的,否則會適得其反。如和小班幼兒模仿開飛機進入活動室,幼兒可能興趣盎然,但和大班的幼兒這樣做,也許立刻就會有幼兒說:「嘻嘻,假的。」因此,在開展各種形式的語言教育活動時,教師的導人方式對於引導幼兒參與活動、取得良好的活動效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麼,如何設計妙趣橫生且能被幼兒接受的導入方式呢?以下幾種方法值得一試。
8、如何理解身體保健教育活動中情境表演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
情境教學法的理論依據是:
(一)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動力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或減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消極的不健康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阻礙和抑製作用。情境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情感對認知活動的增力效能,給我們解決目前小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以新的啟示。情感的調節功能是指情感對認知活動的組織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強度的、愉快的情緒有利於智力操作的組織和進行,而情緒過強和過弱以及情緒不佳則可能導致思維的混亂和記憶的困難。情境教學法要求創設的情境就是要使學生感到輕松愉快、心平氣和、耳目一新,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課堂教學的實踐中,也使人深深感到: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
腦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功能,左右兩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腦左半球是掌管邏輯、理性和分析的思維,包括言語的活動;大腦右半球負責直覺、創造力和想像力,包括情感的活動。傳統教學中,無論是教師的分析講解,還是學生的單項練習,以至機械的背誦,所調動的主要是邏輯的、無感情的大腦左半球的活動。而情境教學,往往是讓學生先感受而後用語言表達,或邊感受邊促使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感受時,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興奮;表達時,掌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因此,情境教學可以獲得比傳統教學明顯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認識的直觀原理
從方法論看,情境教學是利用反映論的原理,根據客觀存在對兒童主觀意識的作用進行的。而世界正是通過形象進入兒童的意識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學所創設的情境,因其是人為有意識創設的、優化了的,有利於兒童發展的外界環境,這種經過優化的客觀情境,在教師語言的支配下,使兒童置身於特定的情境中,不僅影響兒童的認知心理,而且促使兒童的情感活動參與學習,從而引起兒童本身的自我運動。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知識的形成。情境教學法使學生身臨其境或如臨其境,就是通過給學生展示鮮明具體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間接形象),一則使學生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二則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的、自覺的活動。
應該指明的是,情境教學法的一個本質特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以此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而演示教學法則只限於把實物、教具呈示給學生,或者教師簡單地做示範實驗,雖然也有直觀的作用,但僅有實物直觀的效果,只能導致學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不能引起學生的火熱之情,不能發揮情感的作用。
(三)思維科學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學的理論基礎。形象是情境的主體,情境教學中的模擬要以範文中的形象和教學需要的形象對對象,情境中的形象也應和學生的知識經驗相一致。情境教學法要在教學過程中收入或創設許多生動的場景,也就是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對象,使學生大腦中的相似塊(知識單元)增加,有助於學生靈感的產生,也培養了學生相似性思維的能力。
(四)人的認知是一個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心理活動相統一的過程
眾所周知,意識心理活動是主體對客體所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包括有意知覺、有意記憶、有意注意、有意再認、有意重現(回憶)、有意想像、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創造的)、邏輯和言語思維、有意體驗等等。但遺憾的是,包含如此豐富內容的意識心理活動仍然不能單獨完成認識、適應和改造自然的任務。情境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正在於誘發和利用無意哀心理提供的認識潛能。
自弗洛伊德以來,無意識心理現象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重視。所謂無意識心理,就是人們所未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是主體對客體的不自覺的認識與內部體驗的統一,是人腦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無意感知、無意識記、無意再認、無意表象、無意想像、非言語思維、無意注意、無意體驗等等。該定義強調無意識心理活動具有兩個方面的功能:
①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認知作用。如我們在邊走路邊談話時,對路邊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東西並未產生有意識的映象,但我們卻不會被路上的一堆石頭絆倒。原因就是「石頭」事實上引起了我們的反映,並產生了「避讓」這種不自覺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軀體反應;
②對客體的一種不知不覺的內部體驗作用。常言的「情緒傳染」就是無意識心理這一功能的表現。例如我們會感到無緣無故的快活、不知不覺的憂郁,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結果。心境本身就是一種情緒狀態,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體驗和活動都染上較長時間的情緒色彩。
研究表明,無意識心理的上述兩個功能直接作用於人的認知過程:首先它是人們認識客觀現實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們有效地進行學習或創造性工作的一種能力。可見,無意識心理活動的潛能是人的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情境教學的目的就在於盡可能地調用無意識的這些功能,也就是強調於不知不覺中獲得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統一。
(五)人的認知過程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動與惰感活動)統一的過程
教學作為一種認知過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統一在其中。否則,人們常言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論依據。在教學這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由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構成,其中師生間存在著兩條交織在一起的信息交流迴路:知識信息交流迴路和情感信息交流迴路。二者相互影響,彼此依存,從不同的側面共同作用於教學過程。知識迴路中的信息是教學內容,信息載體是教學形式;情感迴路中的信息是師生情緒情感的變化,其載體是師生的表情(包括言語表情、面部表情、動作表情等)。無論哪一條迴路發生故障,都必然影響到教學活動的質量,只有當兩條迴路都暢通無阻時,教學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運用情境教學首先需用「著眼發展」的觀點,全面地提出教學任務,而後優選教學方案,根據教學任務、班級特點及教師本人素質,選擇創設情境的途徑。
創設情境的途徑初步歸納為以下六種:
1.生活展現惰境
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並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
2.實物演示情境
即以實物為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時,應考慮到相應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鯨」、「藍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蘆」等,都可通過背景,激起學生廣遠的聯想。
3.圖畫再現情境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課文插圖、特意繪制的掛圖、剪貼畫、簡筆畫等都可以用來再現課文情境。
4.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樂渲染情境,並不局限於播放現成的樂曲、歌曲,教師自己的彈奏、輕唱以及學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的基調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發展上要對應、協調。
5.表演體會情境
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課文中的××」;扮演角色,則是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於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
6.語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創設情境的五種途徑,都是運用了直觀手段。情境教學十分講究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的結合。在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著一定的導向性作用。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並且帶著感情色彩作用於學生的感官。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情境教學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啟迪)功能。
1.情境教學能夠陶冶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
在教育心理學上講陶冶,意即給人的思想意識以有益或良好的影響。關於情境教學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把它總結為「無言以教」、「里仁為美」;南朝學者顏之推進一步指明了它在培養、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義:「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與款押,熏清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易暗化,自然擬之。」即古人所說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學的陶冶功能就像一個過濾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極因素,保留積極成分。這種凈化後的情感體驗具有更有效的調節性、動力性、感染性、強化性、定向性、適應性、信號性等方面的輔助認知功能。
2.情境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有利於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
眾所周知,人的社會化過程即形成「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從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實際上完全是環境--社會、家庭、學校、種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影響作用有的被我們感知到,但更多的則是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因此,保加利亞暗示學家g·洛扎諾夫指出:「我們是被我們生活的環境教學和教育的,也是為了它才受教學和教育的。」
人要受環境的教學和教育,原因就在於人有可暗示性。這是心理學和暗示學研究所共同證明了的。a·比耐的實驗證明在兒童身上天然存在著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種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書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義語。其實,這些結論在社會學的背景上也是成立的:既然「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會關系的影響,「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情境教學,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後才影響於學生的。諸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游戲、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繪畫、體操、音樂欣賞、旅遊觀光等等,都是寓教學內容於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著潛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換言之,情境教學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調動人的原有認知結構的某些線索,經過思維的內部整合作用,人就會頓悟或產生新的認知結構。情境所提供的線索起到一種喚醒或啟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處於某種問題情境中的人,會因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啟發,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為了使情境教學更好地發揮上述兩種功能,提出以下幾個重要的使用原則:
1.意識與無意識統一原則和智力與非智力統一原則
這是實現情境教學的兩個基本條件。無意識調節和補充有意識,情感因素調節和補充理智因素。人的這種認知規律要求在教學中既要考慮如何使學生集中思維,培養其刻苦和鑽研精神,又要考慮如何調動其情感、興趣、願望、動機、無意識潛能等對智力活動的促進作用。教師在鼓勵學生要刻苦努力時,很可能已經無意識地暗示了學生:你能力不行,所以要努力。這樣就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畏難情緒。如果我們能意識到這一點,就會把學生視做理智與情感同時活動的個體,就會想方設法地去調動學生身心各方面的潛能。
無意識與意識統一,智力與非智力統一,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集中與輕松並存的狀態。這時,人的聯想在自由馳騁,情緒在隨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積聚,技能在與時俱增。這正是情境教學要追求的效果。
2.愉悅輕松體驗性原則
該原則根據認知活動帶有體驗性和人的行為效率與心理激奮水平有關而提出。該原則要求教師在輕松愉快的情境或氣氛中引導學生產生各種問題意識,展開自己的思維和想像,尋求答案,分辨正誤,這一原則指導下的教學,思維的「過程」同「結果」一樣重要,目的在於使學生把思考和發現體驗為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強迫或負擔。
3.師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則
該原則強調兩個方面:一是良好的師生關系,一是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情境教學的基本保證。教學本是一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情境教學更強調這一點。只有師生間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師對學生真正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前文所述的兩條信息迴路才有暢通的可能。這意味著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學生也必須充分了解教師,彼此形成一種默契。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自主性側重於教師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我評價」,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新精神。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情境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得到如何做人的體驗。它意味著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建立在學生積極、主動和快樂的基礎上。
實際上,上述幾個原則是密不可分的,它們有機地統一在整個情境教學之中。
問題情境選例
情境1(數學)
我們已經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果進一步要問組成三角形的元素之間有什麼關系呢?我們一起做個實驗(自製教具):
這是一端相連但能轉動的兩根木棒,一根長20厘米,一根長30厘米。另外,這里還有三根長度不同的木棒,黃棒長15厘米,白棒長10厘米,黑棒長60厘米。現在要釘一個三角架,使端點相互連結,請同學們試試看,用哪一根木棒合適?
通過實難,學生發現,白棒和黑棒都不合適,只有黃棒合適。
由此,學生首先建立一個印象,要構成一個三角形,則三個邊的長度之間有某種制約關系,某一邊過長或過短都不行,那麼這個制約關系是什麼呢?從而正式引入課題,獲得「三角形任何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結論,及「a b>c,b c>a,c a>b」的數學表達式。
說明: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是直線形中線段不等關系的重要依據,應使學生確實掌握。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讓學生動手、觀察、分析,歸納出數學結論,從而比較好地體現了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對於培養學生的數學頭腦,無疑是有價值的。
情境2(自然)
在講《葉的蒸騰作用》一節課前,教師准備好以下演示用具:燒杯(或白玻璃杯)4個,天竺葵一盆,打了小孔的木板兩塊和一些水,並按教材圖中所示的方法,在上課幾小時前將一套演示裝置放置在陽光下。上課後,教師先出示另一套(沒有放在陽光下)演示裝置,並向學生說明這一裝置。然後提問:如果將這一裝置放在陽光下,過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什麼現象?有什麼變化?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1~2分鍾,然後讓學生把各自的想法和這一假想的理由寫下來。教師還應提問一些同學,讓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討論後,教師再演示放在陽光下的一套裝置,讓學生觀察。提問:你看到了什麼現象?有什麼變化?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並討論實驗結果和他們自己假想的結果是否一致,為什麼?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轉入對蒸騰作用的過程和機理的講解。
教師在使用這一情境時,要鼓勵學生根據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大膽提出各種假想。學生在發言中,不管提出什麼樣的假想,教師都要鼓勵學生講下去。學生發言中,教師不要做任何暗示。在觀察了實驗結果後,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討論幾個同學最初的假想。
這一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的結論式的教學方法,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活動,有更多的機會去思考,去「發現」。因此,這種情境教學法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精神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9、大學里的體育保健課是怎麼上課的?上什麼課
一般都上運動量低的課,兵乓球,保健知識(最後要考試),如果是身體不便的,可以下棋;其它的都是按平時考勤,考勤沒有問題最copy後都是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