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孕前的營養該怎樣調整?
一旦作好了懷孕的計劃,那麼懷孕前就一定要注意加強營養,為胎兒的形成和孕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首先,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同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同,含量也不等。有的含這幾種,有的含那幾種,有的含量多,有的含量少。所以,應當吃得雜一些,不偏食、不忌嘴,什麼都吃,養成好的膳食習慣。
其次,在飲食中要有意識地加強營養,特別是要保證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的攝入。各種豆類、蛋、瘦肉、魚等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海帶、紫菜、海蜇等食品含碘較多;動物性食物含鋅、銅較多;芝麻醬、豬肝、黃豆、紅腐乳中含有較多的鐵;瓜果、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孕前可以根據各自家庭、地區、季節等情況,科學地安排好一日三餐,在保證營養的同時,也注意不要營養過剩,並注意多吃水果。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健體養神的緩沖期,體內儲存了充分的營養,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為優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再次,應避免各種食物污染。食物從其原料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儲存、銷售直至食用前的整個過程中,都有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農葯、金屬、黴菌毒素以及放射性核素等有害物質的污染,對人類及其後代的健康產生嚴重危害。因此,孕前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應當重視飲食衛生,防止食物污染。應盡量選用新鮮天然食品,避免服用含食品添加劑、色素、防腐劑物質的食品;蔬菜應充分清洗干凈,必要時可以浸泡一下;水果應去皮後再食用,以避免農葯污染;盡量飲用白開水,避免飲用各種咖啡、飲料、果汁等飲品,在家庭炊具中應盡量使用鐵鍋或不銹鋼炊具,避免使用鋁製品及彩色搪瓷製品,以防止鋁元素、鉛元素對人體的傷害。
做好懷孕前的准備,對任何一對夫婦尤其對孕婦及未來的寶寶都是十分必要的。為了防止胎兒異常,育齡婦女最好在受孕前半年就清除體內毒素,停止服用避孕葯(或取出植入性的避孕設備),進行有規律地活動,健康飲食,補充葉酸、維生素B,以防止胎兒脊髓或大腦缺損。
科學研究發現,在懷孕頭4周內,孕婦如果明顯缺乏葉酸,就可能導致胎兒神經異常,甚至最後造成嚴重後果,後果之一就是造成脊柱裂,從而出現嚴重的功能障礙。
這充分說明妊娠攝入葉酸的重要性:一是促進胎兒的正常生長,因為葉酸是嘌呤嘧啶代謝中的重要因素,細胞、組織要迅速增長就必需葉酸;二是防止妊娠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嚴重時會引起流產、死產、新生兒死亡、妊娠中毒、產後出血等症狀。然而,許多女性在此階段並不知道自己缺乏葉酸,也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這有可能錯過補充葉酸的關鍵時期。因此,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已建議:育齡的女性每天都應補充0.4毫克的葉酸,孕婦為0.8毫克。生過一胎或長期患溶血性貧血的婦女每日需額外增加0.2~0.4毫克的葉酸,具體的補充方案應該由醫生來決定。
富含葉酸的水果有:櫻桃、桃子、李、杏、楊梅、海棠、酸棗、山楂、石榴、葡萄、橘子、獼猴桃、草莓等,吃這些水果既可補充足夠的葉酸,又可增進食慾。
婦女在懷孕期間服用葯物對胎兒不利,這已是眾所周知。科學家現在又發現,過量服用維生素也會對胎兒健康造成損害。
婦女懷孕後的前12周內是胎兒器官發育的形成階段。這時服用葯物,包括服用過量的維生素,對胎兒危害最大,遺憾的是不少婦女在這期間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
醫學家說,許多孕婦服用多種維生素,殊不知維生素雖然是一種保健葯品,但過量的維生素對胎兒也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副作用。例如,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C會導致流產,大量服用維生素A可導致嬰兒骨骼畸形、泌尿生殖系統缺損以及硬齶豁裂,發生先天性白內障,大量維生素K可引起新生兒黃疸。服用維生素E過多會使胎兒大腦發育異常,過多的維生素D則會導致胎兒的大動脈和牙齒發育出現問題,使胎兒血鈣過高,容易使胎兒出現智力障礙。
不同身體狀況與素質的夫婦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重點地准備與補充所需要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與礦物質。當然這些營養物質,要比非懷孕的夫婦多,但並不是沒有限量。因此,我們希望所有計劃懷孕的夫婦,要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掌握好自己所需營養的量。
但強調營養並不意味著吃得越多越好,一味多食會造成孕婦體重過重,增加行動負擔;胎兒生長過度會使難產的可能性增加。同時也使您的寶寶將來成為胖子的可能性增大。有些孕產婦因飲食失調造成肥胖。產後數年仍不能恢復,從而影響體型。營養過剩與糖尿病、高血壓、血檢性疾病等的發生都密切相關。因此,必須科學、合理地安排孕產婦的飲食,使之既能滿足孕產婦的需要,又不過量,以保證母嬰健康。
若有困難或不能確切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的准確攝入與補充量,需要請教一下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