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鵝十日齡保健

鵝十日齡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06 23:53:40

1、鵝的防疫什麼時候打

剛出殼的雛鵝,每隻肌肉注射抗血清疫苗0.02%毫升,預防鵝瘟。30日齡左右時,每隻肌注禽霍亂菌苗1.5毫升。飼養用具每隔3~5天用5%鮮石灰水消毒一次。鵝舍和活動場地每隔7~10天用1%漂白粉溶液消毒一次。

要根據鴨的品種、大小、強弱不同,分群飼養,要按照鴨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的需要,合理搭配飼料,特別要滿足日糧中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要。

飼料品種要多樣化,最好供給相應的全價飼料,以保證鴨體的營養需要,同時餵食要定時定量,供給足夠的清潔飲水,提高鴨群的健康水平。

(1)鵝十日齡保健擴展資料:

按照鴨群在不同生長階段的生理特點,控制適當的溫度、濕度,鴨舍環境要安靜,光線需充足,通風應良好,排水必須暢通。飼養密度一般為每平方米飼養蛋鴨6~7隻。蛋鴨舍適宜溫度為10~25 。

執行「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一棟鴨舍只養同一日齡、同一批次的鴨。

因為不同日齡的鴨有不同易感或易發的疾病,如果一棟鴨舍內飼養著幾種不同日齡的鴨,則日齡較長的患病鴨或已病癒的鴨都可能帶菌或帶毒,並可能通過不同的途徑排菌或排毒而傳染給易感的小鴨。

2、如何判斷肉鵝的日齡

一、肛門鑒別
1.雛鵝期 最佳覽別期是在出雛後2~24小時以內,常用以下兩種操作方法:
(1)翻肛法 此法較為廣泛採用。操作者用左手的中指和無名指夾住頸口,使其腹部向上,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放在泄殖腔兩側,輕輕翻開泄殖腔,如在泄殖腔口見有螺旋形突起,即為公雛,如是三角瓣形皺褶,即為母雛。
(2)捏肛法 左手握住雛鵝,以右手食指和無名指夾住雛鵝體側,中指在其肛門外輕輕向上一頂,如感覺有一細小突起者,即為公雛,如無,則為母雛。此法較難掌握,要求中指感覺靈敏,熟練掌握後,鑒別速度較快。
2.育成期(或半月齡以後) 此期用翻肛法鑒別較為准確。具體操作如下:操作者呈半蹲伏,右膝壓住鵝的背前部,稍用力(壓住即可,不可用力過猛或將全身重量全部壓在鵝身上,以免把鵝壓傷),左、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共同操作,向後向下按壓,翻開泄殖腔(此時鵝的腹壓增大,只要注意用力技巧,較為容易翻開),如見有一0.6~0.8厘米長的細小突起(此為生長過程中的陰莖),即為公鵝,如無,則力母鵝。也有時操作者可將鵝放在膝蓋上或操作台上翻肛鑒別,此法較為省力,但費時。
有的母鵝在泄殖腔邊緣處有一三角形突起,這種鵝俗稱「刺兒母鵝」,此時容易將其判斷為公鵝,要注意區分,以免造成混淆,而影響鑒別率。
3.成鵝期
至3~4月齡時公鵝的陰莖已逐漸發育成熟,成熟的陰莖長約6厘米,粗約1厘米,它是由一對左右纖維淋巴體組成,分基部和游離部(但有的鵝因飼養管理欠佳或營養不良時,陰莖未成形,甚至有的與育雛期時相同)。鑒別時,技術操作同育成期,手指微用力,陰莖即可伸出。正常的陰莖彈性良好,比較容易伸出和回縮。如見在其中部或根部有結節,則可能是患大腸桿菌病或其它疾病,可依據具體情況予以淘汰處理或治療後繼續留用。
如翻開泄殖腔,只見有雛形的皺襞,則為母鵝,經產母鵝則較為鬆弛,很容易翻開。

二.外形鑒別
1.雛鵝期 公雛和母雛在出雛時就存在著一些差異。一般來說,雄雛體格較大,喙長寬,身較長,頭較大,頸較長,站立的姿勢較直;雌雛的體格較小,喙短而窄,身體形圓,腹部稍向下,站立的姿勢稍斜。
2.育成期和成鵝期
隨著日齡的增長,公、母鵝外形的差異日漸顯著,雄鵝的雄相日益突出,至成鵝期已非常明顯,表現在體型較大,喙長而鈍,頸粗長;胸深而寬,背寬而長,腹部平整,脛較長,有額頭的品種鵝,額頭則明顯大於母鵝的額頭。相對公鵝而言,母鵝的體型較為輕秀,身長而圓,頸細長,前軀較淺窄,後軀深而寬(產蛋期腹部下垂尤為明顯),臀部寬廣,腿結實,距離寬。

三.鳴聲鑒別
雄鵝的鳴聲高、尖、清晰、宏亮;雌鵝的鳴聲低、粗較為沉濁。
四.動作鑒別
至成鵝期公母鵝在動作行為上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可通過動作來判斷雌雄,一般來說,群鵝中,頭鵝多為公鵝,並表現出兇悍,威猛,能起到看家護院的作用。在群體飼養時,個別公鵝可能出現獨霸某一隻或幾只母鵝的現象,或不讓其它公鵝進入其領地的行為,相比較而言,母鵝則比較溫順、馴服。

五.羽色鑒別
有的品種鵝可根據羽色來鑒別,如萊茵鵝,雛鵝在出殼時,背部羽色為淺灰色的,是雄雛,背部羽色為深灰色的,是雌雛。

3、雛鵝適宜的飼養管理條件是什麼?

(1)適宜的溫度 育雛溫度與雛鵝的體溫調節、採食、飲水、活動以及飼料的消化吸收有密切的關系。雛鵝育雛溫度一般自30℃開始,1~5日齡適宜溫度為30~26℃,6~10日齡適宜溫度為26~23℃,11~20日齡以後適宜溫度為23~18℃。在育雛期間應做到適時脫溫。雛鵝的保溫期在不同季節有較大的差異,我國南方一般冬季為6~10天、春季和秋季5~7天、夏季2~4天。北方氣溫較低,應適當延長保溫期。

(2)適宜的濕度 育雛期間的濕度一般前期控制在60%~65%,後期以65%~70%為宜。

(3)通風與陽光 通風與溫度、濕度三者之間應互相兼顧,在控制好溫度的同時,調整好通風。一般控制在人進入鵝舍時不覺得悶氣,沒有刺激眼、鼻的氣味為宜。如果天氣比較好,雛鵝從5~10日齡可逐漸增加舍外活動時間,以便直接接觸陽光,增強雛鵝的體質。

(4)合理的密度 雛鵝生長發育極為迅速,隨著日齡的增長,體格增大,所需活動面積也增大。因此,在育雛期間應注意調整飼養密度,按雛鵝體質強弱、個體大小及時分群飼養,以利於提高群體的整齊度(見表2)。

表2 雛鵝適宜的飼養密度(羽/米2)

(5)合理分群 在對雛鵝進行選擇後,將弱雛和健雛分群飼養,有利於雛鵝的生長發育,便於管理。在育雛過程中,發現食慾不振、行動遲緩、體質瘦弱的雛鵝,應及時挑出,單獨飼喂,精細管理,可提高育雛期的成活率。在飼養過程中,應該根據鵝群的生長發育情況,及時按大小、強弱分群飼養。特別是發病鵝群或群體中發病的個體,必須與其他鵝群分開,隔離飼養,精心管理,以提高出欄率和整齊度。

4、肉鵝10---15日齡每隻正常用料多少

降溫防暑
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6隻~7隻為宜,鵝舍溫度不超過26℃。保持通風透氣,在地面撒1厘米厚的細沙。舍外活動場地搭涼棚遮陽。天氣炎熱時,向鵝舍周圍地面噴灑冷水降溫,用冷水向鵝身上噴細霧。
精養雛鵝
出殼1天後的雛鵝,用切細的鮮嫩菜葉(最好是萵筍葉)放在手上誘食,有多數鵝爭食即可開食。開食後,先調教飲水,再將菜葉分次均勻撒在塑料布上任其採食,每隔2小時左右喂一次。經1天半~2天,鵝能吃到七成飽時,再適量撒喂米飯或浸酥的碎米。從第3天開始,改用料槽喂料,日喂4次~5次,最後一次安排在晚上10時左右。
6日齡~10日齡雛鵝,日喂6次~8次,其中晚上喂2次。日糧中米飯佔20%~30%;青料佔70%~80%。
1日齡~20日齡,將米飯逐漸改為碎米,日喂6次,其中晚上喂2次,並在白天適當進行放牧。
21日齡~30日齡,適當增喂煮裂的麥粒,逐漸過渡到喂浸泡過的麥粒,接近30日齡時可喂乾的,並延長放牧時間。每次喂料量均以吃九成飽為宜,同時盡量讓雛鵝多飲水。
圈牧結合
鵝30日齡後至翼羽長出前,充分利用夏季早晚氣溫較低的時間,選擇草質好、草量足的地方放牧;其餘時間則圈養,適當補喂糠麩、稻穀、玉米等精料,尤 其在肉鵝背部、腹部絨毛開始脫落換新羽時,更要注意補喂優質精料(大麥、小麥、玉米等),以免引起換羽不一,影響生長發育。一般每天補飼2次~3次,每次以吃八九成飽為宜。
適時催肥
鵝主翼羽長出後開始催肥。催肥期宜圈養,飼料以玉米、稻穀、麥子、糠麩等為主,適當搭配蛋白質飼料和粗飼料。
催肥的參考配方
玉米40%、稻穀15%、麥麩19%、米糠10%、菜粕11%、魚粉3.7%、骨粉1%、食鹽0.3%。飼料要粉碎,加水拌成干濕狀飼喂,日喂4次~5次,其中晚上喂1次,讓鵝充分吃飽,並供足飲水。每天清掃圈舍,清洗料槽、水槽,隔一天讓鵝下水一次,時間半小時左右。一般經15天~20天催肥,手摸胸肌豐滿,背部脂肪增厚,即可出售。
防疫滅病
剛出殼的雛鵝,每隻肌肉注射抗血清疫苗0.02毫升,預防鵝瘟。30日齡左右,每隻肌肉注射禽霍亂疫苗1.5毫升。飼養用具,每隔3天~5天用5%新鮮石灰水消毒一次。鵝舍和活動場地,每隔7天~10天用1%漂白粉溶液消毒一次。

5、三十日齡的鵝要不要晚上喂水?

三十日齡的鵝晚上不需要喂水,在給小鵝第一次喂水的時候加點百分之五的葡萄糖水,以方便提高小鵝的成活率;

雛鵝剛開始開食得飼料也最好講究一些,比如用兩份切碎的細草和菜葉,加一份碎米或者是稻穀玉米等一些糧食攪拌均勻,然後把他撒在淺盤里方便小鵝採食。

等到五到十天以後可以用百分之三十的稻穀等一些精料加百分之七十的青嫩草或者是菜葉,再加百分之二的骨粉,和0.5濃度的貝殼粉,最後再加0.3濃度的食鹽。

(5)鵝十日齡保健擴展資料:

當雛鵝三十天以後基本上就是中鵝階段,屬於青少年時期,消化能力增強,這時候應該以放牧為主了,每群鵝最好在二百或者是三百隻左右;

太多容易造成採食不均,有的的撐死有的餓死,影響鵝的整齊度,放牧的時候盡量不要驚擾他們,防治因鵝群恐慌造成踩踏跌傷的危險。

放牧的時間最好是控制在九個小時最好,上午五六個小時,下午三四個小時為益。放牧的時候注意精良避免陽光直曬,早去中午十點左右回來加料。

6、鵝苗養殖寒冷季節怎樣養

鵝苗飼養主要要注意溫度和喂養。 1 O~21日齡雛鵝的飼養管理 1.1雛鵝的潮口與開食雛鵝出殼後的第一次飲水俗稱潮口,第一次吃料俗稱開食。開食時間是否適宜,直接關繫到雛鵝的生長發育和成活率。雛鵝出殼24h左右,當大多數雛鵝站立走動、伸頸張嘴、有啄食慾望時,就可進行潮口。具體方法:將雛鵝放入籃中,將鵝籃浸入清潔的淺水中(以不淹到雛鵝的頸部為宜),讓雛鵝自由活動和飲水3~5min,然後,將鵝籃提出水面放到溫暖的地方,讓鵝理干絨毛。也可在室內用小盆盛水潮口。經幾次調教,便可以自由飲水。天氣炎熱、雛鵝數量較多時,可人工噴水於雛鵝身上,讓其互相吮吸絨毛上的水珠。或用飲水器直接給雛鵝初飲;初次飲水可以刺激雛鵝的食慾,促使胎糞排出。 潮口後即可開食。開食料採用青飼料如苦蕒菜、萵筍葉、黑麥草等,將其洗凈切碎,與碎米、米飯或全價配合小鵝料拌在一起開食。精青飼料1~3日齡按1:3,4~10日齡1:lO,10日齡以上按l:15的比例摻合。每日飼喂的次數按日齡的增長適當提高,1~4日齡每天飼喂5~6次,4~10日齡每天飼喂6~8次,10日齡以上再從每天5~6次降至3~4次正常喂養。飼料的變化由熟到生、由軟到硬,慢慢過渡,不可突然大幅度變化。飼喂方法應採用「先飲後喂,定時定量,少給勤添,防止暴食」。雛鵝以開食後的第2天起便可按時飼喂。3日齡後適當補飼砂礫,以幫助消化。從11日齡起可開始適當放牧,飼料以青綠飼料為主,精料逐步從熟喂過渡為生喂。 1.2保溫 由於雛鵝體溫調節能力差,溫度對雛鵝的生長發育和成活率有很大的影響。大群飼養可利用煤爐加熱或暖氣供熱來進行,密度控制在20~30隻/m2。1.-25日齡溫度26~28 0C,濕度60%~65%;6~lO日齡24~26℃,相對濕度65%;11~15日齡22~24℃,相對濕度65%~70%;16~20日齡20~22℃,相對濕度70%左右。這樣經過10~20日齡後,選擇晴朗天氣就可將雛鵝進行放牧飼養。 育雛保溫應遵循下列原則:群小稍高,群大稍低;弱雛稍高,強雛稍低;夜間稍高,白天稍低;冷天、陰天稍高,熱天、晴天稍低。雛鵝一般保溫2~3周,保溫期的長短因品種、季節、地理位置不同而調整。 保溫結束時的脫溫應非常慎重,要做到逐漸脫溫,特別當氣溫突然下降時不要急於脫溫而應適當補溫。 1.3防濕潮濕對雛鵝的健康和生長發育有不利的影響。育雛鵝舍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0%~70%。因此要經常打拇衛生,及時清除潮濕墊料,換上干凈、乾燥的新墊料,保持室內乾燥。 1 .4分群與防堆雛鵝在開水、開食之前,應根據出雛時間的遲早和雛鵝的強弱,進行第1次分群,給予不同的保溫制度和開水、開食時間。開食後的第2天,可以根據雛鵝採食情況,進行第2次分群,將那些不吃食,或吃食量很少的雛鵝,分出來另外餵食。一般每群以100~150隻為宜,分群時還應注意密度,一般每平方米雛鵝飼養數為:1~5日齡20~25隻,6~10日齡15~20隻,11~15日齡12~15隻,15日齡以後8~10隻。雛鵝喜歡聚集成群,如果溫度低時更是如此,易出現壓傷、壓死現象。 1.5放牧與放水 雛鵝在10日齡以後,條件適宜即可放水和放牧。 1.6衛生防疫雛鵝育雛階段易發生的疾病有:小鵝瘟,小鵝流感,禽出敗,胃腸炎,鵝球蟲病等,重點要防治小鵝流感和小鵝瘟。在飼料中添加O.05%的復方敵菌凈或O.05%~O.10%的土黴素,可有效防止禽出敗、胃腸炎、鵝球蟲病的發生。 2 22~70日齡肉用仔鵝的飼養管理 這一階段鵝的覓食能力增強,消化道容積增大,採食量日益增加。為適應這些特點應加強仔鵝飼養管理,滿足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為轉入育肥期或為選留後備種鵝打下良好的基礎。 22~70日齡仔鵝可採用全舍飼和放牧結合補飼兩種方式,其中以後者較多見。一般全舍飼飼養每隻鵝需要全價飼料lOkg左右,放牧結合補飼飼養每隻鵝需要全價飼料5.6 kg。體重可達到3.2~3.5 kg以上。 2.1 放牧飼養 2.1.1 放牧時間 春秋季雛鵝10日齡在氣溫暖和,天氣晴朗時可在中午放牧;夏季時可提前到5~7日齡,剛開始時1 h左右,以後逐步延長,到30~40日齡可採用全天放牧,並盡量早出晚歸。放牧時可結合放水,時間從15 rain逐漸延長到O.5~1 h,每天2~3次,再過渡到自由嬉水。 2.1.2放牧場地的選擇 放牧場地要有豐富優質的鵝喜食的牧草。鵝喜食的草類很多,一般只要無毒、無刺激、無特殊氣味的草都可供鵝採食。牧地要開闊,可劃分成若干小區,有計劃地輪牧。牧地附近應有湖泊、小河或池塘,給鵝有清潔的飲水和洗浴清洗羽毛的水源。牧地附近應有蔽蔭休息的樹林或其他蔽蔭物(如搭臨時蔭棚)。 2.1.3放牧時注意事項:①放牧群一般以250~300隻為宜,由2人放牧,放牧地開闊時可增至500隻左右,甚至可達1 000隻

7、鵝苗一至三十天的預防和飼養方法

鵝苗開食的飼料可用2份切細的青草或菜葉加1份碎米(碾碎泡軟的稻穀、玉米或煮至7—8成熟的米飯均可)混合均勻,而後將混合好的飼料撒在淺食盤或塑料布上。供給鵝苗的日糧,5—10日齡可用20%—30%的米飯或混合精料加70%—80%的青草或菜葉,2%—3%的谷粉、0.5%的貝殼粉和0.3%的食鹽;11—20日齡,精料與青料搭配比調整到1:4—8;21—30日齡可調整到1:9—12。1—10日齡每天喂8—10次,11—30日齡每天喂5—6次。鵝苗消化道短,生長發育快,夜間需加喂「夜食」。一般15日齡前每天加喂2頓夜食,15日齡後每天加喂1頓夜食。

8、怎樣養鵝啊?

9、如何養幼鵝

養幼鵝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雛鵝從10日齡起,青飼料用量可達飼喂量的80%—90%;
2、第21日齡開始,青飼料喂量佔90—92%;
3、仔鵝從60日齡一出欄,需適當增加精料的喂量,飼用量為100g一150g/只,以提高出欄品質。(牧草種植品種可選用黑麥草、苦莢菜、牛皮菜、三葉草等草種)。
4、雛鵝絨毛稀少,體溫調節能力差,抗寒能力弱,對溫度比較敏感。
5、一般一周齡29℃—25℃,二周齡27℃一25℃,以後每周下降2.5℃,逐漸降至常溫飼養。

10、雛鵝每天喂多少飼料

1、開食
雛鵝的潮口與開食雛鵝出殼後的第一次飲水俗稱潮口,第一次吃料俗稱開食。開食時間是否適宜,直接關繫到雛鵝的生長發育和成活率。雛鵝出殼24h左右,當大多數雛鵝站立走動、伸頸張嘴、有啄食慾望時,就可進行潮口。
具體方法:將雛鵝放入籃中,將鵝籃浸入清潔的淺水中(以不淹到雛鵝的頸部為宜),讓雛鵝自由活動和飲水3~5min,然後,將鵝籃提出水面放到溫暖的地方,讓鵝理干絨毛。也可在室內用小盆盛水潮口。經幾次調教,便可以自由飲水。天氣炎熱、雛鵝數量較多時,可人工噴水於雛鵝身上,讓其互相吮吸絨毛上的水珠。或用飲水器直接給雛鵝初飲;初次飲水可以刺激雛鵝的食慾,促使胎糞排出。
潮口後即可開食。開食料採用青飼料如苦蕒菜、萵筍葉、黑麥草等,將其洗凈切碎,與碎米、米飯或全價配合小鵝料拌在一起開食。精青飼料1~3日齡按1:3,4~10日齡1:lO,10日齡以上按l:15的比例摻合。每日飼喂的次數按日齡的增長適當提高,1~4日齡每天飼喂5~6次,4~10日齡每天飼喂6~8次,10日齡以上再從每天5~6次降至3~4次正常喂養。飼料的變化由熟到生、由軟到硬,慢慢過渡,不可突然大幅度變化。飼喂方法應採用「先飲後喂,定時定量,少給勤添,防止暴食」。雛鵝以開食後的第2天起便可按時飼喂。3日齡後適當補飼砂礫,以幫助消化。從11日齡起可開始適當放牧,飼料以青綠飼料為主,精料逐步從熟喂過渡為生喂。

與鵝十日齡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