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在古文字典中的的意思
詳細字義
--------------------------------------------------------------------------------
◎ 足 zú
〈名〉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腳,合起來指整個腳。本義:腳)
(2) (同本義。秦漢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腳」;「腳」表示小腿。魏晉以後,三者都表示腳,但在書面語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說文》。按,膝下至跖之總名也。從止,即趾字,從口,象膝形。
震為足。——《易·說卦》
足恭而口聖。——《大戴禮記》
手足胼胝,面目黧。——《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韓非子》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
折臂斷足。——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東坡現右足。—— 清· 魏學洢《核舟記》
魯直現左足。
細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腳底的中心);足爐(用來暖腳的小火爐);足不出戶(形容深居家門很少出門);足衣(襪子);足音跫然(形容久處寂寞,聽到人的腳步聲,便感到歡欣)
(4) 支撐器物的腳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則荊、 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資治通鑒》
(5) 又如:鼎足
詞性變化
◎ 足 zú
〈形〉
(1) 充實;完備;足夠 [enough;complete;ample]
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穀梁傳·庄公二十有八年》
殺所不足。——《墨子·公輸》
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兵甲已足。——諸葛亮《出師表》
力不足。——唐· 韓愈《雜說》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一缽足矣。——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紋(成色十足的銀子);足錢(每貫足實一百枚的錢幣);足食足兵(指國內糧食兵備均甚充足)
(3) 純的 [pure]。如:十足(成色純)
(4)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莊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豐足(富裕)
◎ 足 zú
〈動〉
(1) 使滿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聲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鐵椎傳》
不足子所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2) 重視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荀子·禮論》
(3) 止 [stop]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老子》
(4)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傳》
◎ 足 zú
〈副〉
(1) 值得 [be worth]
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向、對。)——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豈足托乎。——《資治通鑒》
不足與圖大事。
何足道。——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賴);不足(不值得;不夠格)
2、「腳」的古文學是什麼?
腳 #jiǎo
【釋義】 ①人及動物的肢體的下端,接觸地面的部分:腳底|腳背。②物體的最下端:牆腳|山腳。③指跟體力搬運有關的:腳夫|腳力。
【腳踏實地】 #jiǎo tà shí dì 比喻做事踏實認真。
〖例句〗他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講究實干,從不誇誇其談。
腳〈名〉
(形聲。從肉,卻聲。本義:脛,小腿)
同本義
腳,脛也。――《說文》
捶笞臏腳。――《荀子·正論》
又如:腳膀(指小腿);腳脛(小腿);腿桿(方言。腿)
足的別稱
雄兔腳撲朔。――《樂府詩集·木蘭詩》
腳著謝公屐。――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又如:腳爐(烘腳的小銅爐);腳踏(炕前供墊腳用的矮凳);腳蹤(足跡);腳驢(供人僱用騎行的驢子)
某物的底座(作為它的支承部件)
水面初平雲腳低。――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又如:根腳;杯腳;山腳;牆腳;腳燈;腳底下人
殘渣,即最後留下的渣滓
腳(腳)jiǎo
⒈人與動物體的最下部,接觸地面的行動器官:~踏實地(〈喻〉做事踏實,實事求是)。〈引〉根部,最下部:山~。城牆~。桌子~。
⒉剩下的廢料:下~。
3、古文中「足」的含義
。|1、腳;腿:足下(對對方的敬稱)。失足。| 高足(敬辭, 足
稱別人的學生)。| 舉足輕重。| 畫蛇添足。| 手舞足蹈。 2、器物下部的支撐部分:鼎足。| 碗足。 3、充足,足夠:富足。| 豐衣足食。| 十足。 4、足以(多用於否定式):不足為憑。| 微不足道。 5、夠得上某種數量或程度
4、''足''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足:
〈名〉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腳,合起來指整個腳。本義:腳)
(同本義。秦漢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腳」;「腳」表示小腿。魏晉以後,三者都表示腳,但在書面語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說文》。按,膝下至跖之總名也。從止,即趾字,從口,象膝形。
震為足。——《易·說卦》
足恭而口聖。——《大戴禮記》
手足胼胝,面目黧。——《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韓非子》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
折臂斷足。——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東坡現右足。—— 清· 魏學洢《核舟記》
魯直現左足。
細若文足。
又如:足心(腳底的中心);足爐(用來暖腳的小火爐);足不出戶(形容深居家門很少出門);足衣(襪子);足音跫然(形容久處寂寞,聽到人的腳步聲,便感到歡欣)
支撐器物的腳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則荊、 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資治通鑒》
又如:鼎足
〈形〉
充實;完備;足夠 [enough;complete;ample]
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穀梁傳·庄公二十有八年》
殺所不足。——《墨子·公輸》
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兵甲已足。——諸葛亮《出師表》
力不足。——唐· 韓愈《雜說》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一缽足矣。——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又如:足紋(成色十足的銀子);足錢(每貫足實一百枚的錢幣);足食足兵(指國內糧食兵備均甚充足)
純的 [pure]。如:十足(成色純)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莊子》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豐足(富裕)
〈動〉
使滿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聲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鐵椎傳》
不足子所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重視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荀子·禮論》
止 [stop]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老子》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傳》
〈副〉
值得 [be worth]
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向、對。)——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豈足托乎。——《資治通鑒》
不足與圖大事。
何足道。——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足信(值得信賴);不足(不值得;不夠格)
5、「足」在古文中有那些意思?
1、支撐器物的腳。
如此則荊、 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資治通鑒》
2、充實;完備;足夠。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富裕的。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4、使滿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鐵椎傳》
5、重視
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荀子·禮論》
6、值得
不足為外人道也。——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6、文言文中「足」有幾種意思?
足 zú
〈名〉
(1)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腳,合起來指整個腳。本義:腳)
(2) (同本義。秦漢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腳」;「腳」表示小腿。魏晉以後,三者都表示腳,但在書面語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說文》。按,膝下至跖之總名也。從止,即趾字,從口,象膝形。
震為足。——《易·說卦》
足恭而口聖。——《大戴禮記》
手足胼胝,面目黧。——《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韓非子》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
折臂斷足。——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東坡現右足。—— 清· 魏學洢《核舟記》
魯直現左足。
細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腳底的中心);足爐(用來暖腳的小火爐);足不出戶(形容深居家門很少出門);足衣(襪子);足音跫然(形容久處寂寞,聽到人的腳步聲,便感到歡欣)
(4) 支撐器物的腳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則荊、 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資治通鑒》
(5) 又如:鼎足
詞性變化
◎ 足 zú
〈形〉
(1) 充實;完備;足夠 [enough;complete;ample]
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穀梁傳·庄公二十有八年》
殺所不足。——《墨子·公輸》
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兵甲已足。——諸葛亮《出師表》
力不足。——唐· 韓愈《雜說》
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一缽足矣。——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紋(成色十足的銀子);足錢(每貫足實一百枚的錢幣);足食足兵(指國內糧食兵備均甚充足)
(3) 純的 [pure]。如:十足(成色純)
(4)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莊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豐足(富裕)
◎ 足 zú
〈動〉
(1) 使滿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聲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鐵椎傳》
不足子所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2) 重視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荀子·禮論》
(3) 止 [stop]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老子》
(4)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傳》
◎ 足 zú
〈副〉
(1) 值得 [be worth]
不足為外人道也。(為,向、對。)——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豈足托乎。——《資治通鑒》
不足與圖大事。
何足道。——清·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賴);不足(不值得;不夠格)
7、「足」在古文里有哪些解釋?
1、支撐器物的腳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白話釋義:鼎足折斷,蓋公美味佳餚。
2、充實;完備;足夠 [enough;complete;ample]
國無九年之畜曰不足。——《穀梁傳·庄公二十有八年》
白話釋義:國家沒有九年的儲備積累是不足夠。
3、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
白話釋義:百姓衣食不足而不能治是自古至今還不曾聽說過。
4、使滿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白話釋義:色彩不夠。
組詞如下:
足下、手足、知足、足跡、充足、涉足、鼎足、插足、足月、補足、足以、高足、遠足、足見、豐足、長足、足夠、廁足、跌足、足赤、躡足、赤足、立足、饜足、十足、腕足、纏足、自足、不足、平足、
(7)保健腳的古文擴展資料
字形演變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凡足之屬皆從足。
白話版《說文解字》:足,人的下肢,在人體的下部。字形採用「止、口」會義。所有與足相關的字,都採用「足」作邊旁。
組詞解釋:
1、足下: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與足下俱系北大同學,而令戚又系余之同鄉,彼此素無讎隙。」
2、手足:手和足。
郭小川 《青松歌》:「咱們 小興安嶺 的人啊,與青松親如手足!」
3、知足:謂自知滿足,不作過分的企求。
茅盾 《尚未成功》:「你從前教書的時候不是時時刻刻想望著眼前這樣的生活么?現在弄到了,你倒又不知足!」
4、足跡:亦作「 足跡 」。腳印;行蹤。
夏之栩 《片斷的回憶》:「他們的足跡踏遍了 沙灘 周圍的大街小巷。」
5、鼎足:鼎有三條腿,比喻三方面對峙的局勢。
8、文言文是怎麼形容足浴好處的
古時由於遭受意外襲擊或創傷,身體疼痛不適,人們有意或無意用手或器具觸及足部某些部位,發現疼痛緩解、症狀減輕。古人勞作後發現用熱水洗腳可解除疲勞,因此逐漸認識到通過對足部的刺激可治療疾病、健康身心。
歷經多年,通過足部刺激治療疾病為中醫所發揚應用, 長期探索與總結,漸漸地演化為現在的足部按摩法、足穴針灸法、足部敷貼法、足部熏浴法、足部功法等足療法。
據《史記》記載,上古黃帝時代名醫俞跗、春秋戰國時名醫扁鵲均精通足道治療,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詳細介紹了經絡和月俞穴,其中包括許多在腳上的穴位,我國長沙馬王堆出的醫學文獻《五十二病方》中亦有「溫燙」、「葯摩」、「外洗」等內病外治記載,《素問舉痛論》明確地指出:「按之則氣血散,故按之痛。」,《素問厥論》說:「 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於足五趾之里。」,眾多中醫經典均記載了足療在中醫學的廣泛應用與實踐,足見我國中醫對足療的推崇與重視,足療通過中醫學的廣泛研究得到進一步發揚光大,形成獨特的足療法與足療文化。
但是,由於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封建意識和習俗使人的腳藏而不露,赤踝裸足為大不雅,嚴重阻礙了足療的學術發展,使得這一古老醫術瀕臨失傳。
千金其方》:「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為佳」。
《千金要方• 居住法》:「凡居家不欲數沐浴,若沐浴必須密室,不得大熱,亦不得大冷,皆生百病。冬浴不必汗出欲旅,沐浴後不得觸風冷。新沐發訖,勿當風,勿濕縈髻,勿濕頭卧,使人頭風眩悶,發禿面黑,齒痛耳聾,頭生白屑。飢忌浴,飽忌沐。沐訖,須進少許食慾乃出.夜沐發,不食即卧,令人心虛,饒汗多楚」。
《陶真人衛生歌》 :「更能幹浴遍身間,按臂肘須扭兩肩,縱有風勞諸冷氣,何優腰背復拘彎」.
《山居四要》:「雪寒草履,不可用熱湯洗足.」意思說冬天外出穿草鞋走雪地,足凍值後,進門不可馬上用滾燙熱水洗腳。
《三元延壽書》 :「大雪中跳足,人不便以熱湯洗。或隨飲熱酒,足趾隨墮。」意思說足凍任後不可用熱水洗腳,如果馬上用熱水洗足,可以發生腳趾脫落。
《天隱子》 :「齋戒者,非蔬茹飲食而已,澡身者,非湯浴去垢而已。蓋其法在節食調中,磨擦暢外者也」。意思說吃齋並不光是戒葷茹素,是只用熱水洗去它實腸有節食以調和脾宵的作用,洗澡也不通過搓擦摩竿,使人體肌膚通暢,血脈流通。
《脈法》 是長沙馬主堆漢墓帛書,書中說:「聖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也」。意思是說寒頭暖足是古人養生保健原則。
9、洗腳用文言文怎麼說
濯足或者濯腳都可以。
10、《衛生寶鑒》里有關腳氣的幾句文言文不太明白,求翻譯
前面是說光腳踩馬鐙,用竹子編的器具包著,因為很難受來央告。後面因為中醫的語句我拿不準,大概齊當個參考吧,我想內經有雲:飲發於中,肘腫於上(對病情的描述要你自己理解了,不敢亂說),又雲:各種(或者理解為這些)疼痛為實(不會解釋實),血實者最好放(決這里是開個口子放出來的意思)出來。用三棱針數(這里是多次的意思,或者理解為幾個針)刺腫的部位上面,血噴出2尺多高,漸漸地變成像一條線一樣流淌到地上,大約半升左右,血色紫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