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喝黃芪粥有什麼好處
黃芪粥編輯本段粥方組成:黃芪1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許。
煮制方法:將黃芪擇凈,切為薄片,用冷水浸半小時,水煎取汁,共煎兩次,二液合並,分為兩份,每取1份同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
功 效:健脾補肺,益氣升陽,固表止汗。
適 應 症:適用於肺脾氣虛,中氣下陷,表虛不固,汗出異常及平素易感冒等。
粥義解說:黃芪,又名北芪、綿黃芪、炙黃芪、生黃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芪和內蒙黃芪的根。
中醫認為,黃芪性味甘、微溫,入脾、肺經,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之功。本品為補氣諸葯之最,是人們熟知的補氣葯,《本草綱目》言「耆者,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葯之長,故名之」。黃芪為臨床重要的補氣葯,早在《本經》中已被列為「上品」葯材,言其「補虛,小兒百病」。《別錄》言其「補丈夫虛損,益氣,利陰氣」。《日華子本草》言其「助氣長筋骨,長肉補血」。《本草備要》言其「益元氣,壯脾胃」,凡勞倦內傷,脾虛泄瀉,臟器下垂,氣虛血脫,婦女崩漏等,皆可用之。葯理研究表明,黃芪富含糖類、膽鹼、葉酸及氨基酸等,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增強網狀內
皮系統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黃芪有明顯的強壯作用,對正常心臟有良好的加強收縮的效果,對中毒或陷於疲勞的的心臟,其強心作用更為顯著。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黃芪有持續的利尿功能,在消除尿蛋白方面有一定療效,當代著名中醫岳美中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古方新用,另創一方「復方黃芪粥」,用於慢性腎炎後期的治療,收效頗為顯著。
人參、黃芪均為補益脾肺要葯,兩者常相互為用。但人參能大補元氣,且有益陰生津,安神定志之功,為治里虛證的主葯,黃芪補氣作用較人參為弱,但有升陽舉陷之能,且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托毒生肌,為治表虛要葯。
注意事項:1.瘡瘍初起,表實邪盛,陰虛陽亢者不宜選用。
2.補氣升陽多炙用,其它多生用。
【宜忌】小兒急性腎炎不宜選用。
2、黃芪熬粥和什麼不能同食
黃芪+南杏仁:身體不適。
黃芪+玄參:功能相剋。
黃芪+杏仁:身體不適。
黃芪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葯,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黃芪的食用方法
1.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食少便溏、肢倦無力等症,常與黨參、白術、山葯同用。
2.氣虛下陷、內臟下垂,如脫肛、子宮脫落、胃下垂等,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補中益氣湯。
3、黃芪粥有哪些功效?
黃芪粥:材料:黃芪30克,粳米100克。
操作:(1)黃芪加水煎煮取汁去渣,粳米洗凈,與汁同煮。
(2)早晚服用為宜。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用於脾肺氣虛,神倦乏力,食少便溏,氣短懶言,自汗等症。
八寶粥:材料:芡實、山葯、茯苓、蓮肉、薏苡仁、白扁豆、黨參、白術各6克,大米150克。
操作:(1)以上八葯煎煮40分鍾,撈出黨參和白術葯渣,加入淘凈的大米,煮爛成粥。
(2)分頓調糖食用,連吃數日。
功效:補氣健脾,化濕和中。應用於體虛乏力、虛腫、泄瀉等症。
4、黃芪熬粥和什麼不能同食?
黃芪+南杏仁。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葯。它的主要葯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
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於「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葯。
5、黃芪有什麼功效,我經常會和一些紅棗和黃芪煮的粥,但不知道黃芪喝多了又沒壞處?
老年葯膳——黃芪茶
俗語說,葯食同源。在日常飲食中,葯膳療法對保健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葯膳包括葯粥、葯茶、葯酒、葯飯、葯菜等。保健葯膳應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的不足、扶正固本和對某些疾病有輔助治療作用。黃芪茶
黃芪(切成薄片)15—20克,置保溫杯中,用開水浸泡半小時後,即可代茶飲。飲完加水繼續浸泡,次日換葯。可連續服用3個月以上。
提示:黃芪為補氣諸葯之首,能益元氣、壯脾胃、療虛損、抗衰老。研究發現,黃芪能明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促進物質代謝,降低細胞中脂褐素含量。長沙老年康復醫院部分體質虛弱的中、老年人入秋後堅持以黃芪水代茶喝,冬季感冒次數和氣管炎復發現象較對照組明顯減少。有類似作用的產品還有南韓的人參茶(小袋裝粉劑)和我國絞股蘭葉加工製成的絞股三茶。
黃芪葯膳
黃芪為補氣葯,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有補氣生陽、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腫之功效。黃芪含糖類、多種氨基酸、蛋白質、膽鹼、甜菜鹼、葉酸、維生素P、澱粉酶等化學成分,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利尿、強心和降壓的葯理作用。巧用黃芪做葯膳可以達到飲食治病的效果:
1.黃芪川芎粥 川芎6克,黃芪15克,糯米50~100克。川芎、黃芪水煎取汁,與糯米煮成粥,早晚溫熱服食。可補氣安胎,適用於胎動不安。
2.北芪鯉魚 北芪30克,鯉魚500克。將魚去鱗、鰓和內臟,與北芪同置沙鍋內,加清水共煎,調味,魚熟爛後飲湯食魚。可補益脾胃,適用於脾胃虛弱,消瘦乏力及營養不良性浮腫等症。
3.黃芪茶 黃芪30~6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長期服用,可治療過敏性鼻炎。
4.黃芪煮雞 生黃芪30克,雞1隻,重約1000~1500克,加酒共煮。用於體虛、產後或病後體弱、腎炎低蛋白血症。每日1劑,食雞喝湯。
5.黃芪紅棗湯 生黃芪、紅棗各30克共煮。每日1劑,食棗喝湯,用於氣血不足,病後體虛,體弱多病。
6.黃芪芝麻煲大腸 豬大腸1副,黑芝麻10克,黃芪30克。將大腸洗凈,與後2味共燉湯,佐餐服。可益氣固脫,適用於大便困難而脫肛者。
6、黃芪能煮什麼粥
做黃芪粥,要注意黃芪本身是不能吃下去的。要把黃芪通過中葯的「三煎三煮」方法熬成葯汁。用這個葯汁加大米煮粥。黃芪粥提氣作用很強,最適宜早上喝,喝完之後,一整天都會精神十足。
7、黃芪熬粥的做法
主要食材黃芪,大米
1、取大約30克黃芪,加10倍的清水浸泡半小時,連水一起燒開,中火煮30分鍾,將葯汁潷出備用。
2、再加等量的清水燒開後煮15分鍾,再次潷出葯汁。
3、重復第二步的動作(再加等量的清水燒開後煮15分鍾,再次潷出葯汁)。
4、將煮過的黃芪葯渣撈出扔掉。將三次煮的葯汁放在一起,放入約100克的大米,煮成稀粥即成。
(7)黃芪保健粥擴展資料
粥的歷史文化介紹——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粥的蹤影伴隨始終。關於粥的文字,最早見於周書:黃帝始烹谷為粥。
中國的粥在四千年前主要為食用,2500年前始作葯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於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
進入中古時期,粥的功能更是將「食用」、「葯用」高度融合,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
8、用黃芪水煮粥日常保健有什麼忌諱嗎?
黃芪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鬆軟,尤其是腹部肌肉鬆軟。而身體十分乾瘦結實的人則不宜。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從季節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因為黃芪是固表的,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不讓外邪入侵。可是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在體內,無從宣洩了。同理,春天是生發的季節,人體需要宣發,吃黃芪就不太適宜了。還要注意的是黃芪補氣,蘿卜泄氣,兩者不可以同服用。
另外全家人體質可能有所差異,不一定要全家人都服用。
9、黃芪枸杞紅棗煮粥有什麼功效
研究證實,黃芪枸杞紅棗湯具有增強及調節免疫力的功能,每日服用可以達到預防疾病及
治療效果,也有助於改善自體免疫疾病或病毒引起的免疫性疾病症狀。黃芪枸杞紅棗湯由
於其補氣補血,葯性平和,無特殊葯味,易於接受,泡製方便,在冬天可以長期服用。
還傳說枸杞能補腎,這個用處你應該知道的了。
這是在百度文庫里找的。
10、黃芪加麥片一起煮粥可以嗎?
可以。麥片的「片」字是指,它是一種來自被煮過,輾碎,和加以烘乾的穀物,通常被放在牛奶和果汁里,或做成麥片粥加以食用。 麥片還分為普通麥片和燕麥片,燕麥片是由燕麥做成的,由於麥片食品的製作過程簡單,而且省時,有的種類的麥片,只要經過水泡,就可以食用。
葯理研究發現,黃耆含有膽鹼、豆香素、葉酸、氨基酸、甜菜鹼、皂甙、糖類、蛋白質、核黃素、黃烷化合物、鐵、鈣、磷及硒、鋅、銅、錳等多種微量無素。味甘,性微溫,具補氣固表、利尿、強心、降壓、抗菌、托毒、排膿、生肌、加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止汗和類性激素的功效。
治表虛自汗、氣虛內傷、脾虛泄瀉、浮腫及癰疽等。由於黃耆能防止肝糖減少,對肝臟有保護作用,並能促進人體血液中白細胞的增加,可抵抗化學物質。
放射線或其它原因引起的人體白細胞減少,顯著提高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和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但黃耆最主要的仍是補中益氣,利水消腫,對虛胖虛腫症最為適宜。
(10)黃芪保健粥擴展資料:
黃芪一直是人們最喜愛的一種純中葯,也是一種國內廣泛種植的葯材哦,黃芪的一直被人們用於補氣養血的葯材,民間也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煎湯或用黃芪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黃芪相比人參來說價格便宜,也是一種屬補氣良葯,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