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怎麼保健
起居宜忌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進行適當的禦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葯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溫。低體溫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溫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溫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溫過低的老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症狀。這類病人一般不出現寒戰,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溫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採取防寒保暖措施。
女性冬至養生
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屬寒性體質,因此,日常中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尤其是在處於生理周期的時候,更要注意飲食的科學性。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頸、腹部的保暖,不可因美觀而減少衣物,一旦受涼,容易導致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損害健康。
堅持晚間泡腳
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因此,多泡腳可有效幫助女性保暖。但泡腳一定要堅持,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只有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
適量進補
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女性冬至吃些肉類可中和寒氣,加快內分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來應對嚴寒。
注意養肝護肝
對於女性,肝臟這個器官有著額外的重要作用。中醫認為,女性肝為主,有疏通經血之用。因此,一旦傷肝,女性就會出現婦科方面的問題。所以,女性要注意養肝、護肝,不可動怒。日常應多吃養肝食物,如菠菜、芹菜等。
2、小寒時節應該吃什麼 食療養生保健方法
1、小寒時節要規律進食
現代人,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經常是忙的忘了吃飯,或者是即使很餓也無法抽空去吃飯。長此以往,是對胃部的最大刺激。尤其在冬季,胃部本身就容易發病,如果再不能飲食規律的話,就更容易引起胃酸分泌異常,加重胃部的負擔。因此,每天按時有規律的吃飯才是最佳的保胃措施。如果不能一天三頓正點進食的話,可以改為一天5-6次,分次進食,一次少量,只要是每天有規律的即可。這樣不僅可以保護我們的腸胃,還不會耽誤到其他的事情。
2、小寒時節忌食生冷辛辣
胃部就像一個纖弱的嬌小姐,十分的嬌貴,稍有不注意就容易引發它的不滿。冬天天氣本身就很寒冷,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更大。在這個時候吃的話容易直接刺激胃部,使得它不正常的收縮,輕則引起食慾不振,重則還可能會導致嘔吐、抵抗力降低等等。同理,辛辣的食物一樣是具有強刺激性的,大量食用容易導致急性胃炎的發生。
3、小寒時節要多喝養生粥
3.1、紅薯粥。《本草綱目》中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能使人「長壽少疾」。還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等。當代《中華本草》說其:「味甘,性平。歸脾、腎經。」「補中和血、益氣生津、寬腸胃、通便秘。主治脾虛水腫、瘡瘍腫毒、腸燥便秘。」紅薯配上小米煮成的粥甘甜味美,喝過之後還有回香。二者的組合更是堪稱經典,對消化不好和想要減肥的人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3.2、牛肉粥。牛肉性溫和,同羊肉一起被稱為冬季滋補的絕佳肉類。牛肉煮成的粥營養價值高,口味獨特,可以補脾胃,並且能夠強健筋骨。最重要的是能夠迅速使身體產生熱量。
3.3、山葯粥。書中說山葯健脾益胃、助消化、益肺止咳,臨床上常用治脾胃虛弱、泄瀉、肺虛痰嗽久咳之症。而且還有降低血糖,延年益壽等功效,因此是非常棒的滋補佳品。而且以煮粥的形式來食用山葯一點也不會破壞它的營養成分,可以起到冬季養生滋補的功效。
小寒時節吃什麼水果
1、蒸橙子
橙皮里含有止咳化痰功效的那可汀和橙皮油,這兩種成分,只有在蒸煮之後才會從橙皮中出來。尤其適合久咳不愈的小孩子吃。蒸食方法是:把橙子洗干凈,不用剝皮,在橙子頂部平切一刀,往露出的果肉上撒少許鹽,再用筷子在果肉上戳幾個洞,讓鹽能滲進果肉, 再把切開的那片橙子重新蓋好,用牙簽固定,放進碗里,碗里不用加水,直接上蒸鍋,待水沸後再蒸15分鍾即可。只吃果肉及碗底部的汁水,不吃皮。
2、蒸蘋果
將蘋果洗凈,帶皮切成小片,放入小碗中,隔水蒸5分鍾即可。蘋果帶皮蒸著吃,其中的果膠及黃酮類化合物等有益成分加熱以後釋放得更多,待稍稍冷卻後,連著湯水和果肉一起吃,既溫暖腸胃,又可以攝取蘋果中豐富的活性成分,對排便起到「雙向」作用:對便秘者起到促進腸道蠕動和通便作用,對腹瀉者則有收斂、止瀉的功效。
小寒時節養生的注意事項
1、起居上要注意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
「中醫認為『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天氣寒冷,則關節痛、頸椎病甚至是心腦血管疾病都容易發病。」保暖是第一要務,尤其是對肩頸部、腳部等易受涼的部位要倍加呵護。對於老人家,則在保暖的同時還要注意通風,密切防範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2、適當鍛煉強身健體防病
民諺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到懶一懶,多喝葯一碗。」這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在這乾冷的日子裡,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如晨早的慢跑、跳繩、踢毽等。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在此節氣里,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望採納!
3、什麼是真正的養生
4、冬季的保健養生應注意哪些內容?
1.立冬時節的保健養生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說是只有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禦嚴寒的侵襲。那麼在實際生活中,立冬日我們到底該注意些什麼?怎樣調養是主要話題。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天是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於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保持精神情緒的安寧,含而不露,避免煩擾,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起居調養強調了「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衣著忌諱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又容易感冒。但是反過來,衣著如果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卻又腠理開泄,陽氣不能得到保存,寒邪容易侵入。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與溫暖,失去她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兩個字。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與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溫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溫較西北地區要溫和得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溫之味為宜,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冬令適宜的膳食有黑芝麻粥、蟲草蒸老鴨、番茄砂糖藕等,有補益肝腎、滋陰助陽、健脾開胃、生津止渴的功效。
2.小雪時節的保健養生小雪,表示降雪開始的時間和程度。一般在陽歷11月22同或23日,黃經度240度。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民間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漲,斗指己,其時天已積陰,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這時的黃河以北地區已到了北風吹、雪花飄的孟冬,此時,我國北方地區會出現初雪,雖雪量有限,但還是提示我們到了禦寒保暖的季節。小雪節氣的前後,天氣時常是陰冷晦暗的,此時人們的心情也會受其影響,特別是抑鬱症容易加重。
用中醫病因學的觀點「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也就是說,致疾病發生的原因不外乎三種:即內因(七情過激所傷)、外因(六淫侵襲所傷)、非內外因(房事、金刀、跌撲損傷、中毒)。抑鬱症的發生多由內因即七情過激所致,七情包括了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的變化。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會出現七情變化,這種變化是對客觀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屬正常的精神活動,也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情況下並不會致病。只有在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緒刺激下,才會影響到人體的正常生理,使臟腑氣血功能發生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說明人的精神狀態反映和體現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動,而精神心理活動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著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也可以說是產生精神疾病的關鍵。因此,中醫認為精神活動與抑鬱症的關系十分密切,把抑鬱症的病因歸結為七情所致不無道理。如果在小雪時節,抑鬱症加重,則應調節自己的心態,保持樂觀,節喜制怒,經常參加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強體質,多曬太陽,多聽音樂。
清代醫學家吳尚說過:「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者也。」除此之外的飲食調養也不容忽視,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說:「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適宜的水果膳食有香蕉、荸薺、芹菜炒香菇、玫瑰烤羊心、芝麻兔等,有補心解郁、清肺止咳的功效。
3.大雪時節的保健養生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只是狹義地去理解,認為所謂的「補」就是吃點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用點壯陽的補葯,其實,這只是進補的一個方面,而進補則是養生學的一個分支內容。談到養生,我們首先應該知道何為養?何為生?所謂的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所謂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溫寒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在運用過程中,應當注意兩點:
1.養宜適度。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不可太過,不可不及。若過分謹慎,則會導致調養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勞作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異便閉門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狀態,都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不但有損健康,更無法「盡終天年」。
2.養勿過偏。綜合調養要適中。有人把「補」當做養,於是飲食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強調安逸,靜養惟一;此外,還以補益葯物為輔助。雖說食補、葯補、靜養都在養生范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補太過則會出現營養過剩,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會出現動靜失調,若葯補太過則會發生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而事與願違。所以,在進行調養時應採取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供養的方法。
適宜的膳食有枸杞肉絲、火腿燒海參、蒜泥苘蒿、木耳冬瓜三鮮湯等,有滋肝補腎、養血充髓、開胃健脾的功效。
4.冬至時節的保健養生冬至時分,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更應當科學地運用養生之道,調理得當,是可以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養生應注意如下幾點:
※靜神少慮1.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2.注意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3.時刻保持快樂的心態;4.心態平和,精神振奮,增添生活樂趣。
※勞而勿過1.避免過度勞累,積勞成疾;2.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節律,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3.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運動,有句諺語「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葯一碗。」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節欲保精1.欲不可縱。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節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腎氣。嚴格而有規律地節制性生活,是健康長壽的必要保證。
2.養血固精。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以「男子貴在清心寡慾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用,來說明節欲保精的重要性。
※飲食調養1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2食宜清淡,不宜吃濃濁、肥膩和過鹹食品。應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多;糖類、脂肪,鹽少。
3食宜溫熱熟軟。冬天陽氣日衰,脾喜溫惡冷,故宜食溫熱之品保護脾腎。
4.食宜少緩,少量多餐,以保證所需營養又不傷脾胃。
冬至時節適宜的膳食有羊肉燉白蘿卜、炒雙菇、麻油拌菠菜等,有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化痰散寒、通脈開胸的功效。
5.小寒時節的保健養生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說明飲食對人體的作用。小寒節氣已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了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元代《飲食須知》強調:「飲食,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縱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所以在進補時不要被「五味之所傷」。
說到進補,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葯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葯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鮁魚和海蝦等,其他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葯、蓮子、百合、栗子等。適宜的膳食有山葯羊肉湯、強腎狗肉湯、素炒三絲、絲瓜西紅柿粥等,有補脾胃、溫腎陽、健脾化滯、化痰止咳的功效。
6.大寒時節的保健養生《靈樞·本神》曰:「智者之養神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辟邪不至,長生久視。」《呂氏春秋·盡數》提到:「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並非被動地適應,而是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界變化的規律,以防禦外邪的侵襲。古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之說。這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總結,也說明了人們對身體調養的重視。
大寒時節適宜的膳食有當歸生薑羊肉湯、紅杞田七雞、糖醋胡蘿I、絲、牛奶粥等,有溫中散寒、補虛益血、潤肺通腸的功效。
5、小寒節氣養生保健 一日三餐怎麼吃最健康滋補
6、小寒節氣飲食作文400字怎麼寫
關於小寒節氣各地有哪些食俗呢?南京人在小寒這天會吃采飯,廣東人則喜吃糯米飯。不管吃啥,吃的都是一種習俗,一種心情。
南京:吃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是南京的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廣東:吃糯米飯
廣東人很講究食療。小寒因處隆冬,土氣旺,腎氣弱,因此,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
寫小寒節氣飲食的作文就到這里結束了,大家一定要認真閱讀,希望能有所啟發,對大家有所幫助。
7、查查小寒到了如何養生?
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是與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相比較而言,「寒」即寒冷的意思,表明已進入一年中的寒冷季節,古人認為,此時天氣寒冷,但還未到達極點。小寒過後即進入最為寒冷的「三九天」。小寒節氣養生就顯得非常重要,那麼小寒如何養生呢?
多吃溫熱食物、梨、臘八粥
這個時期,雖是寒冷,但陽氣也在緩慢的積攢、上升,飲食上是個進補的大好時節。但切不要貪戀膩厚、辛辣的食品。俗語「冬吃蘿卜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葯方」是一種補,而民俗中在小寒節氣養生有適當多吃點羊肉、狗肉的習慣,也是一種補。
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禦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比如,日常食物中屬於熱性的食物主要有鱒魚、辣椒、肉桂、花椒等;屬於溫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韭菜、茴香、香菜、薺菜、蘆筍、芥菜、南瓜、生薑、蔥、大蒜、杏子、桃子、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豬肝、豬肚、火腿、狗肉、雞肉、羊乳、鵝蛋、鱔魚、鱅魚、鰱魚、蝦、海參等。
小寒節氣養生飲食中最大的特色就是臘八粥,傳統的做法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乾等作為配料。通常只需要取其中的數種熬粥即可。臘八粥有益氣生津、養脾胃、治虛寒、補氣養血的功效,可以作為早餐或者晚飯主食。
冬季因為室內溫暖,而且天氣含早,很容易上火,所以這些梨就成為最佳的水果,醫書記載性寒,味甘,微酸,入肺胃心肝經。主治熱嗽,止渴,治客熱中風不語,止心煩、氣喘。能夠調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但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
中葯材泡腳
俗話說「寒從腳下生」。小寒節氣養生,公眾還要特別注意腳部保暖。保健專家指出,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整體,足部可以反應內臟的病症。反過來,保護好足部又能增加內臟的功能。所以不要認為足部保暖是局部保暖,實際上,足部保暖是身體整體抗寒防病的一種保護。
中醫認為,「血遇寒則凝」,所以小寒節氣養生做好驅寒非常重要。中國吃網提醒,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中葯泡腳,可以用當歸、紅花、雞血藤等中葯材放於鍋中,煮成水,每天倒入溫水中泡腳使用。泡腳之後可以用5分鍾揉搓足心湧泉穴,可以收到較好的驅寒效果,還可以促進睡眠。
穿厚衣服睡覺不健康
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數和適宜的厚度。羽絨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織物的氣孔不是直通的,都能給人帶來適宜的衣服小氣候。皮類服裝幾乎可以阻絕衣服內的空氣對流,冬季外出時著皮裝,保暖效果最佳。
穿衣忌衣領過高過緊。衣領過緊會使頸部血管受到壓迫,使輸送到腦部和眼部的營養物質減少,進而影響視力,也會影響頸椎的正常活動,容易導致頸椎病。有些穿高領衣服的人在轉頭時速度過快,會誘發心動過緩甚至心臟驟停以及低血壓,造成腦部血流的減少和暫時中斷,嚴重者可出現暈厥、面色蒼白、神志不清。
嚴寒的時候,用「嚴嚴實實」來保暖或養生並不是一種科學的方法。專家提醒,在寒冬如果穿太多衣服活動或休息,反而對身體健康不利。因為人在睡眠時大腦、肌肉進入休息狀態,心臟跳動次數減少,肌肉的反射運動和緊張減弱,中樞神經活動減慢,此時脫衣而眠,可很快消除疲勞,使身體的各器官都得到很好的休息。
由於人體皮膚能分泌和散發出一些化學物質,若和衣而眠,無疑會妨礙皮膚正常的「呼吸」和汗液的蒸發。衣服對肌肉的壓迫和摩擦還會影響血液循環,造成體表熱量減少,即使蓋上厚被子,也會感到寒冷。最後中國吃網提醒,在寒冷的冬天不宜穿厚衣服睡覺。
外出要戴帽
在應對嚴寒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添加衣物,但往往身上穿得十分厚實而忽視了頭部的防寒,甚至把帽子視為無足輕重的東西。其實,人的頭部和整個身體的熱平衡有著密切的關系。民間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襖」的說法。在寒冷的條件下,如果只是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體熱就會迅速從頭部散去。這種熱散失所佔的比例是相當大的。冬天在室外戴一頂帽子,即使是一頂單薄的帽子,其防寒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
在寒冷冬季,很多人外出喜歡戴口罩。對此,養生專家表示,戴口罩確實可以防止呼吸道疾病,又能抵禦寒冷。但戴口罩必須口鼻都要遮著,同時小寒節氣養生要注意清潔口罩。青少年和壯年人不提倡多戴口罩,應該常接受寒冷的考驗,使抗病能力增加,這樣對健康有利。
鍛煉因人而異
小寒節氣正處於「三九」寒天,是一年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正是人們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的大好時機。但要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切不可盲目,即使身體強健的人,也要講究一下鍛煉的方式和方法。可每周參加2—3次的健身運動,如游泳、打網球、打保齡球等。平時生活中要經常散步、慢跑、做操等。另外,還應注意室內通風,外出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戶外鍛煉一定要注意天氣變化,惡劣天氣,暴風驟雨、天氣嚴寒、大霧陰霾,就不宜進行戶外鍛煉,只有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天氣,才適宜戶外鍛煉,最好等太陽出來後再進行戶外鍛煉。
還要在精神上宜靜神少慮、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增添樂趣。在此節氣里,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中醫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溫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8、小寒養胃吃哪些食物好
小寒養胃可以補充以下食物:
1、紅薯:紅薯含有豐富的澱粉、膳食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a、b、c、e以及鉀、鐵、銅、硒、鈣等10餘種微量元素和亞油酸等,營養價值很高,被營養學家們稱為營養最均衡的保健食品。這些物質能保持血管彈性,對防治老年習慣性便秘十分有效。
2、山楂干:與山楂片需要加入大量糖分和添加劑不同,山楂干是將山楂直接脫水製作而成,不僅纖維素含量高,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山楂酸、檸檬酸等營養素,口味也很好,可以說是消食化積,醒胃助餐的佳品。
3、猴頭菇:猴頭菇含不飽和脂肪酸,利於血液循環,能降低血膽固醇含量,具有提高肌體免疫力的功能,可延緩衰老,能抑制癌細胞中遺傳物質的合成,從而預防和治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炎等消化道疾病。
4、紅棗:紅棗含有三萜類化合物及環磷酸腺苷,有較強的抗癌、抗過敏作用。此外,大棗還能增加胃腸道黏液分泌,糾正胃腸病損,保護肝臟。
5、南瓜:南瓜對於養護脾胃、幫助消化很有好處。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南瓜中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a能保護胃腸黏膜,防止胃炎、胃潰瘍等疾患發生。
9、冬季有哪些養生食譜
1、多吃主食,適當吃羊肉、鵪鶉和海參
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禦寒效果最好。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特別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
2、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
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皮膚血液循環加快,抗冷禦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發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3、動物肝臟、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4、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製品、酵母、葉類蔬菜等。
5、芡實:健脾祛濕。芡實,又稱「雞頭米」、「雞頭」等,是滋補性強的食物,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適合「補冬」的傳統觀念。在蘇東坡的養生之道中,就強調吃芡實。
10、古人為什麼重視「小寒」?
在冬季六個節氣中,古人似乎更在意小寒節氣,有「小寒勝大寒」、「小寒大冷人馬安」等說法。古人認為,如果小寒物候反常即非好兆。先秦古籍《逸周書·時訓解》稱:「雁不北向,民不懷主;鵲不始巢,國不寧;雉不始雊,國大水。」
小寒與大寒一樣,在節氣到來當天,喜陰不喜晴,要冷不要暖。農諺有「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乾裂」、「小寒大寒不冷,小暑大暑不熱」。這兩句諺語,在闡明「小寒」、「大寒」與「小暑」、「大暑」的對應關系後,也點出了冬夏兩者之間在氣候上的聯系,即冬天雨雪少,明年夏天雨水少,往往有旱災,即所謂「小寒無雨,小暑必旱」;如果冬天不冷,那明年夏天就不會太熱,害蟲多,農作物成熟度低,往往歉收。相反,第二年年景會不錯,「小寒節日霧,來年五穀富」。
這些諺語都是古人對氣候長期預測「歲卜」得來的經驗之談。類似的還有「季卜」,如「小寒寒,驚蟄暖」、「小寒暖,立春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蒙蒙雨,雨水驚蟄凍死秧」、「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等。而小寒與大寒之間,也有氣候上的對應關系,諺稱「小寒不寒寒大寒」。類似說法還有:「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小寒凍土,大寒凍河」。這些諺語,意在提醒人們注意早做准備,防凍防災,可見小寒在農事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古人在意小寒,還因為這個節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小寒到了,寒冬臘月也就來了,此時古人特別注意保暖和保健。小寒後冬天的棉衣全都會上身,牲畜也要加料,「人到小寒衣滿身,牛到大寒草滿欄。」小寒節氣還要講究養生與食補。明高濂《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冬卷」稱:「季冬之月,天地閉塞,陽潛陰施,萬物伏藏,去凍就溫,勿泄皮膚大汗,以助胃氣。」又稱:「勿甚溫暖,勿犯大雪。」
小寒天氣最冷,與小暑時講究「伏」一樣,古人一般不會選擇外出。對應的字是「焐」,如「焐在家裡」、「焐被窩」,講究一個「藏」字,具體的外在現象就是「冬閑」。同時,也不會選擇做易出汗的劇烈運動。對於在外打拚的遊子,小寒則是「思歸節」。小寒首候「雁北鄉」,試想大雁都知道回歸了,作為人子是不是更應該「回家看看」!所以,在外打拚的古人一般到了小寒就要收拾行囊准備動身返鄉,即俗話說的「小寒大寒,殺豬過年」。因為小寒一到,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