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保健知識
我整理了一些養胃的知識,分享一下:
養胃秘訣
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吃多餐,飯只吃七份飽。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忌暴飲暴食。
二、改變飲食習慣:按時就餐,坐著吃飯不要站立或蹲著。戒吃辛辣、油炸、煙熏食物如燒烤等,不吃過酸、過冷等刺激強烈的食物,不飲酒,少飲濃茶、咖啡等。多吃素菜和粗纖維食品如芹菜、香菇等。
三、積極食療和按摩保健:羊肉、狗肉等溫熱食物均有養胃效果適合胃寒病症;大蒜消毒殺菌可以幫助消除炎症,建議多吃;另外枸杞、銀耳、紅棗、核桃都可以零食或入菜。飯後、睡前可以搓熱雙手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環摩64圈。完畢搓熱雙手按摩小腹。 平心靜養-胃病發生與發展,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幾種健脾暖胃的食物鰱魚:用於緩解胃痛,常用於脾胃虛弱的治療。尤其適用於胃寒疼痛或由消化不良引起的慢性胃炎。
帶魚:補五臟、祛風、殺蟲,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尤為適宜。
胖頭魚:有暖胃、補虛、化痰、平喘的作用。體質虛弱的最好多吃胖頭魚的魚頭,暖胃的同時還能起到治療耳鳴、頭暈目眩的作用。
狗肉:性溫味甘,具有安五臟、暖腎壯陽之功效,善治脾胃虛寒之症疾。在冬季里常吃狗肉,對於腳冷、腰痛、體質虛弱者有良好的保暖禦寒作用。
羊肉:性味甘溫,含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鈣、磷、鐵等人體所必需的營養成分,常被人們用作冬季禦寒和進補壯陽的佳品,具有暖中補腎虛、開胃健脾、禦寒去濕之功效。
蝦米:非常適合冬季腎虛所致的畏寒的人食用。因為它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及鈣、磷、鐵等成分,具有補腎壯陽、滋陰健胃、通暢血脈之功效。
核桃:它含有40-50%的脂肪,其中多數為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及高血壓之功效。核桃仁中還富含磷脂和維生素E,具有增強細胞活性,促進造血功能,增進食慾之功效。這些都對提高身體健康,抵禦寒冷大有益處。
板栗:栗子性味甘溫,入脾、胃、腎三經,有養胃健脾、強筋活血等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
白開水養胃
:白開水並沒有什麼營養成分,只是經過一個晚上,人體消耗了一些水分,可用其來補充、平衡身體的水分。
粥養胃:粥類容易消化,尤其八寶粥,裡面含有花生、杏仁、白糖等,熱量更高更豐富,對胃有好處。而新鮮的花生富含蛋白質、脂肪,能有效地保護胃。
最養胃的,是面條;米中含酸多,所以少吃米飯。
如果熬粥,少放點蘇打進去,對胃有好處。
小米粥配饅頭(不是包子),可以養胃 。
調理方法
1、從生活作息上做起,最起碼一天三頓要定時定量,最好給自己設定一個時間表,然後嚴格遵守。這同時會對睡眠時間產生影響,因為一些晚睡晚起的人是早中餐一塊吃的,這種習慣必須要改,並不是說晚上吃夜宵可以彌補過來的,因為人的生物鍾雖然可以前後移動,但總是在一定范圍內,不可能產生太大的差別。如果不相信的話,可以去查一下相關人體生物鍾的資料。
2、一般,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症狀是吃一點點就會飽,稍微多吃一點就會胃脹,特別在晚上多吃的話,還會因胃部滯脹而影響入睡。硬的、纖維類的東西不好消化。因而建議少吃多餐,如果還沒到正餐時間,可以補充一些食物,但不宜過多,一定要記住這不是正餐,正餐還是要按正常來吃。食物以軟、松為主,一些比較韌性、爽口的東西不宜多吃,因為這些東西最難消化。湯最好飯前喝,飯後喝也會增加消化困難。入睡前兩三個小時都最好不要吃東西,否則容易影響入睡,如果覺得肚子空可以多喝水。
3、胃病的人應該戒煙、酒、咖啡、濃茶、碳酸性飲料。
4、豆奶雖好,但為寒性,牛奶也為寒性,胃病的人應盡量少食或不食。
5、饅頭可以養胃,不妨試試作為主食。
6、其他蔬菜水果類的食物是人體不能缺乏的,所以應該足量。但最好煮得軟一點再吃,這樣胃會好受一點。菜和果皮的纖維比較多,可以適度食用,但不宜太多,不容易消化,因而瓜果可以相對多吃。
7、有胃病的人飯後不宜運動,最好休息一下等胃部的食物消化得差不多了再開始工作,或者慢步行走,也對消化比較好,總之,餐後不宜工作。
8、非急性情況下,不提倡吃葯,因為長期吃葯都有副作用,而胃病是一種慢性病,不可能在短期內治癒。如果需要,提倡去看中醫,中醫的良方對於養胃特別有效。
2、衛生保健知識
近年來,隨著地區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防止環境污染,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抄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那些造成環境污染的污染源是:1、公襲共廁所排出的糞便散發出難聞的氣味;2、工廠排出又黑又臭的廢水;3、工廠排出的廢氣很刺鼻的廢氣;4、化肥廠排出的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氣體;5、公園的草坪上有遊人丟棄的垃百圾; 6、未完全封閉的垃圾池發出的臭味。而那些造成環境污染的污染物是:廢水、廢氣、糞便、腐肉、塑料袋、木筷,垃圾等。
污染物對環境和生物有很大的危害:使空氣變得渾濁,對人的肺部有很大危害;生活垃圾處理不好度會滋生細菌,嚴重影響人的健康;污水會影知響生活水,直接侵害人體。
環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保護環境衛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所以我建議我們要做好以下幾點:1、不隨地吐痰;2、不亂扔垃圾;3、拒絕使用一次性木筷;4、廢棄電池和塑料袋要處理好;5、多植樹造林,6、不踐踏草坪;7、不污染水源。道
保護環境,也許這就是我們的責任吧!
3、保健知識
如果覺得身體有異常,建議您去醫院檢查身體,免除後顧之憂,不要妄自猜測,杯弓蛇影。
4、護理專業主要有些什麼課程?容易嗎?
開設課程:
1、主幹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護理學。
2、主要課程: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葯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護理學導論、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急救護理學、預防醫學、精神護理學、護理管理學、護理禮儀、護理科研。
3、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臨床綜合實習、社區實習、論文撰寫等,一般安排不少於36周。
就業前景
1、國內方向
護理專業被教育部、衛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國家緊缺人才專業,予以重點扶持。世界衛生組織對各成員國衛生人才資源統計結果顯示,許多國家護理人才緊缺。在我國,護士的數量遠遠不夠,醫護比例嚴重失調。
按照衛生部要求,我國醫院的醫生和護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醫生和護士的比例應是1:4。而全國1:0.61的醫護比例遠遠達不到衛生部的要求,與1:2.7的國際水平相差很大,與發達國家1:8.5的比例相差更遠。
2、國際方向
隨著國際醫療市場對護理人員的需求激增,「護士荒」現象已日益突出地擺在各國醫學界面前。未來10年,美國、英國、加拿大、紐西蘭、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國家將急需200萬護理人才,國際人力資源公司已經把目光瞄準中國。世界性的護理人才資源的短缺,給我國護理人員創造了更多邁出國門、邁向國際市場就業的機會。業內專家介紹說,護理職業一直是國際上地位較高、薪水豐厚的職業之一。
如護士在美國平均年薪達5萬美元,而美國缺護士30萬人。在澳大利亞,護士最容易找工作或獲得升遷,同時,只要擁有了澳大利亞注冊護士的資格,等於拿到了通向英聯邦國家工作的「綠卡」。英、法、德等西方發達國家對護士均有許多優惠的政策。因此,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較高的綜合素質和流暢的國際交流語言的護士在國際上就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5、醫療保健知識
血尿就是小便小血。尿血量多,肉眼可見者稱肉眼血尿;需在顯微鏡下發現者,稱鏡下血尿。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除了泌尿系統病如泌尿道結石、腎結核、泌尿系統腫瘤等外,尚有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此外尚可見於由於劇烈運動、勞累後所引起的運動性血尿。
血尿屬中醫的血淋范疇,中醫認為本病由陰虛火旺、心火亢盛、脾腎兩虧、熱迫膀胱等所致。
注意事項
尋找出發病的原因,以便對症治療。
注意休息,注意保暖
宜多飲水,每天飲水量應不少於2000毫升
飲食以清淡蔬菜為主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海鮮、蝦、蟹、羊肉等發物
節制房事,發病期嚴禁性生活
平時要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6、為什麼要懂些醫療保健知識?
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指出:「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因而多次發出「不要死於愚昧,不要死於無知」的告誡。這就是說人們必須具備維護健康、預防和消除疾病的方方面面的醫療保健知識。
古今中外的學者,對於人們掌握醫療保健知識的重要性均有論述。我國古醫籍《冷廬醫話》曾指出:「醫人每高壽,蓋既精醫學,必能探生命之旨,審頤養之宜而永葆天年也。」清朝《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曾告誡人們:「治已病不若治未病,療身不若療心,使人療尤不若自也。」南宋大詩人陸游在《春時對花有感》一詩中自道:「少時喜方葯,晚亦學黃老」以及「身衰賴按摩」、「沉痾幸針石」等,可以從中看出他「喜方葯」所得的好處和愉快。英國學者培根曾說過:「一個人的觀察,他對於何者有益於、何者有害於自己的知識,乃是最好的保健醫品。」
今天的專家學者,對醫療保健知識的作用,有更全面地分析和更加深刻的理解。美國國家老人學研究會負責人高斯博士曾指出:「70歲以前老而不衰的現象,不能不歸於整個時代人類知識水平的提高。一個人通曉、掌握的醫學知識越多,其自我保護、保養的能力就越強。」世界著名保健專家詹姆斯·格蘭特認為,今天所有國家的男女老少都面臨一項共同任務,世界各地所有的家庭應學習和掌握現有的衛生科學知識,並把這些知識付諸實踐。我國著名醫學家吳階平曾強調指出,要重視保健知識的宣傳,提高群眾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這就是說,人們掌握了醫療保健知識,就會自覺重視自身健康的養護,既能做自己生活乃至工作的主人,又能做自己健康乃至生命的主人。對於老年人來說,人老了,疾病也悄悄增多,有點小毛病跑醫院多嫌麻煩,因此老年人學點醫療保健知識,對自身的毛病能知其名、明其理、善其術,以便自我保健,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中老年人應根據自己前半生的生活經驗,再學一些醫葯衛生常識,知道病從口入的醫學道理,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了解一些常見的疾病有哪些特徵表現,以便及時發現自己的疾病;大概知道自己患有哪幾種疾病,都吃哪幾種葯,各起什麼作用,這些葯有哪些可能出現副作用,如何預防葯物的副作用;老年人體內容易缺乏哪幾種物質,怎樣補充營養,自己該吃什麼,怎麼吃,這些問題大多有現成的答案。這些保健知識,對於老年群體來說,確實比保健葯品還重要。
在通常情況下,每個中老年人都具有維護自身健康的一定能力,醫療保健知識越豐富,越能按科學的方式去行動,防病保健的能力就越強。為此,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健康切實地負起責任來,學習防病保健知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自覺地以健康行為來預防疾病維護身心健康。
7、求衛生保健知識
青春期的衛生保健
(一)適當注意營養
青春期是長身體的關鍵時期,是身體健康的定型階段。正在生長發育中的青少年,應多吃些含蛋白質、鈣、磷和維生素比較豐富的食物,不要偏食。
(二)女性要注意經期衛生
女性進入青春期以後,每月一次的子宮出血現象,叫做月經。經血是由脫落的子宮內膜和流出來的血液形成的(圖8-45),子宮內膜開始脫落至脫落完畢,約需經歷3—5天時間。以後子宮內膜的創面又慢慢地長好了,子宮內膜又重新增厚,發生變化。這樣周而復始,形成月經周期。因此,月經初潮是女性青春期來臨的訊號,也是生殖器官成熟的標志。
行經期間,由於大腦皮層的興奮性降低,抗病能力減弱,再加上子宮頸口微張,子宮內膜剝落,陰道酸性分泌物被經血沖淡,所以比平時容易感染病菌而引起疾病,因此必須注意經期衛生。具體要求如下:
注意外陰部的清潔衛生,預防感染 月經用品必須清潔;行經期間,每天要用溫水洗滌外陰部,但不要坐浴。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因為冷刺激能引起子宮和盆腔內血管收縮,造成月經過少或突然停止。
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 情緒波動或精神緊張都能影響大腦皮層的調節功能,引起月經失常。
避免參加過重的體力勞動和劇烈的體育運動 因為過重的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會使盆腔血流量過多,可能造成經血過多或行經時間過長等異常現象。
此外,還要注意飲食衛生和適當的休息。
(三)男性要防止或消除頻繁遺精
男性進入青春期,有時睡夢中會出現排精的現象,叫做遺精。遺精通常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要恐懼、擔心。男孩子初次遺精以後,每隔一定時間(一個星期或幾個星期)又會發生一次,這是正常的現象。當然,如果遺精次數過多,例如一兩天一次或幾次,這就會對健康不利。青少年的頻繁遺精,多半是由於染上手淫的壞習慣造成的。所以為了防止或消除頻繁遺精,要做到:
把精力集中於學習青 少年時期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
避免染上手淫的壞習慣 手淫可使大腦皮層處於高度興奮狀態,經常手淫的人由於頻繁遺精,容易造成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頭暈,失眠等,既影響健康,也影響學習。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內褲不要穿得太窄,被子不要蓋得太厚;睡覺最好採用右側卧,不要仰卧,更不要俯卧;早上醒來,睜眼即起,不睡懶覺。
相關閱讀資料
青春期的心理衛生保健
青少年時期隨著生理上產生的急劇變化,在心理上也開始經歷一種新的體驗,同樣需要加強青春期的心理保健。例如正確認識自我,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等。
青春期由於性發育和趨向成熟,青少年逐漸意識到兩性差異和兩性關系,並隨之產生一種特殊的心理體驗,如渴望了解性知識,很想知道自身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變化究竟是怎麼回事?有的由於缺乏性知識,會對自身性徵的變化(如女孩的乳房漸大,男孩的陰莖增長等)感到害羞,女孩對月經初潮和男孩對初次遺精感到緊張和恐懼,又不敢對人講,造成很重的心理壓力,所有這些都促使青少年對性知識的渴求和興趣。這種要求是正常和合理的。有健康的性知識指導,可以破除神秘感,消除邪惡感,改變對性的愚昧無知狀況,使青少年對性成勤生理、心理變化有充分的思想准備,有利於心理健康。
隨著生理發育和對性知識的逐步了解,男女孩子便漸漸地從對異性的疏遠到表現出一種喜歡接近異性的心理。這時,陌生感與畏懼感漸漸消失,男女孩子常常一起活動,一起做作業等。對異性產生好感也是健康的心理表現,它不等於初戀。這個時期要自覺地學會怎樣與人相處和正確認識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自己保持一種持續的良好心理狀態,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上,不要過早談情說愛。注意培養自己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如對學習充滿信心,遇到困難勇於克服,關心別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等。
青春期是人生最美好的時期,也是學習的黃金時代,精力最充沛,理解力最強,對新鮮事物最容易接受,應該自強不息,做一個品格高尚的人。我們應當健康而愉快地度過青春期。
人體保健的要點,基本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注意身體的三道防線的安全,另一方面是保證身體四大排出系統的暢通。
人體的三道防線是指體表、肝臟和免疫系統,它們對人體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第一道防線體表,它包括全身皮膚,頭部的耳、眼、鼻等感覺器官以及肺、呼吸道細胞、消化道表面細胞等,都是人體與外界接觸的表面,一定要注意保持全身皮膚等體表的清潔和完整。體表有傷口時,要及時治療,早日癒合,以避免細菌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而引起疾病。如人體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和腸道,是運輸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物質的地方。為了保護好消化道的健康,應做到不暴飲暴食,吃清潔新鮮的食物,飯後一定要漱口,清除留在牙齒上的食物殘渣,以免由它們培養出大量口腔菌群,腐蝕牙齒。頭部感覺器官的表面也是體表,也要注意保護。舌頭在嘴裡是感覺食物味道的器官,對舌頭的保護,主要是注意飲食不要過熱、過辣以及高濃度酒的刺激,以免傷害舌頭上的味覺細胞,否則易引起口腔、食道和胃部細胞的潰瘍或癌變。
人體的第二道防線是肝臟,它是人體內的解毒器官。從腸道消化吸收的物質,首先經肝門靜脈的血液匯集,被送入肝臟。肝臟中富含的各種酶類,通過酶解作用可將有毒物質分解代謝掉,以免有毒物質對人體的侵害。清除血液中的有毒物質之後,富含營養成分的血液經肝門動脈進入全身的血液循環,供給全身細胞營養的需要。
如果有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血液,就會由人體的第三道防線來防禦。人體具有保護和維持自身健康的免疫系統,其作用是識別與排除外來的和內在的非己抗原,以維持生命活動的相對穩定。通過免疫活性細胞分泌免疫球蛋白、淋巴因子等的免疫作用和吞噬作用,來消滅侵入人體的細菌和病毒等。充足均衡的營養、愉快的精神狀態、適宜的體育運動,都有助於人體免疫系統發揮正常生理功能。
人體四個排出廢物的途徑是: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新陳代謝廢物經腎小球過濾隨尿液排出,新陳代謝廢物經皮肽汗腺分泌排出,呼吸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從肺部排出。
首先需要養成每日晨排便的規律性習慣,這樣就使食物殘渣及時排出體外。因為食物殘渣在腸道中停留時間超過一天以上,就會被發酵分解出有毒物質,刺激腸壁細胞,就會誘發直腸細胞形成癌變。所以,在日常飲食中,多吃些含纖維素的蔬菜和水果,以增加腸道蠕動,利於排便。
其二是保護腎臟,全身細胞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尿酸,是經過腎小球將其從血液中過濾出來,由尿液排出體外。如果尿酸在血液中聚積,就會產生酸中毒。每天早晨起床後喝一杯溫開水,是清洗血液的最好方法。
皮膚中的汗腺是排泄代謝廢物的又一途徑。定期清潔皮膚,使汗腺和皮脂腺暢通,便於腺體分泌。而且清潔的皮膚,不利於細菌和真菌的滋生繁殖,減少皮膚病的發生。
最後是呵護好呼吸通道,以利二氧化碳的排出。由於吸煙後揮發出的焦油附著並凝結在肺泡表面,日積月累,會不斷降低肺泡氣體交換功能。因此,戒煙是延年益壽的最佳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