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小班自我保健

小班自我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05 17:50:30

1、幼兒園保健人員個人防護制度怎麼寫

1、認真執行《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制度》,負責管理園所內的衛生保
健工作。 
2、負責制定園所全年的衛生保健工作計劃和總結;主持召開園所的各種衛
生保健會議,查各班的保健保育工作落實情況,協調園所內外關系

2、幼兒園班級保健人員從哪些方面建立起個人權威?

、負責本班房舍、設備、環境的清潔衛生工作。做到每天小掃除,每周大掃除,經常保持活動室內空氣的流通,保證幼兒有一個舒適、干凈的環境。

二、按照消毒制度的規定,認真做好水杯、毛巾、碗、筷的消毒工作,認真做好水杯架和飯前餐桌的消毒工作。每天要定時沖洗廁所,做到廁所槽內無污垢,保持廁所內清潔無臭味。

三、在教師指導下,組織好幼兒一日生活,做好保中有教,全面了解幼兒的飲食、睡眠情況,保持幼兒儀表整潔,精心護理幼兒生活。

四、在醫務人員和本班教師指導下嚴格執行幼兒園安全、衛生保健制度,夏天防暑降溫和防蚊、蠅工作,保證幼兒開水供應,每天擦凈席子。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定時拆洗和翻曬幼兒的被褥、枕套、,定期清洗、消毒玩具,保持睡具、玩具的清潔衛生。

五、妥善保管幼兒的衣物和本班的設備、用具,防止霉爛、損壞、丟失。

3、用自己的話描述幼兒園身體保健教育活動的設計步驟?

自己的話描述幼兒園生保健教育活動的設計步驟,多鍛煉,提高骨骼的增長

4、如何培養幼兒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

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的現象。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樹立正確的幼兒健康觀是實施幼兒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促進幼兒健康的根本保障。《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將3-6歲幼兒的健康劃分為三個領域:身心狀況、動作發展、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對於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主要要求幼兒具有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6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初步養成的關鍵時期。幼兒生活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3-4歲時,幼兒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由於身心狀況發育不完善,他們還沒有完全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能力。4-5歲時,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逐步形成。5-6歲時,幼兒已養成自己的一套行為習慣。因此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要培養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
首先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指南中對3-6歲幼兒「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設定了指標要求,就大班幼兒而言,5-6歲的幼兒養成每天按時睡覺和起床的習慣;能主動參加體育活動;吃東西時細嚼慢咽;主動飲用白開水,不貪喝飲料;主動保護眼睛。不在光線過強或過暗的地方看書,連續看電視等不超過30分鍾;每天早晚主動刷牙、飯前便後主動洗手,方法正確。能知道根據冷熱增減衣服;會自己系鞋帶;能按類別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幼兒在幼兒園每天都要進行一餐二點的生活活動,就用餐上本園農村孩子存在著隨意、散漫問題,我們針對這些現象採取了因地制宜的教育方法。每天早上營養員把生菜切好做成拼盆放在幼兒進園的地方,讓幼兒一進園就能看到,並對食譜感興趣。在吃飯前我們一邊分菜,一邊讓幼兒看看營養員伯伯燒了什麼好吃的菜,名稱叫什麼?加深其對各類葷蔬菜的認識。在這樣愉快輕松的氣氛下,幼兒很高興,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樂於接受。午餐中播放一些輕音樂幫助幼兒愉快進餐,克服吃飯講話的壞習慣。吃飯時老師仔細觀察,根據每個幼兒的具體情況,採用多種方法加以教育。對於飯量較小的幼兒,在分餐時先盛得少一點防止加重其心理負擔,造成剩飯剩菜、拖延時間等現象。對於愛挑食的幼兒,教師酌情減少一些他們不愛吃的菜,並要求他們能嘗試著吃一點,說說味道如何,教師再向他們說明這些菜的營養,這樣逐步糾正了幼兒挑食的習慣。對於吃飯特別快的幼兒,教師也提醒他們學會細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在制定時間內收拾飯筷,養成飯後安靜活動的良好習慣。
其次讓幼兒學會生活自理能力。幼兒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期,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通過幼兒的學習參與、訓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於他們動作的發展。著名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指出,動作教育是日常生活練習的課程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其責任感及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幼兒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將促進孩子的大小肌肉群的發展,和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如吃飯,幼兒不僅學會手喂飯的動作技能,還發展了孩子的手指肌肉的靈活性及手眼協調性。針對本園老人帶孩子,越俎代庖的普遍現象,如何讓幼兒學會自理呢?一是教育幼兒學會獨立用筷、調羹吃飯。在小班就讓幼兒學會使用不同大小的調羹、夾子等餐具選用點心,中班幼兒可以選用調羹、筷子用餐,大班大部分幼兒都使用筷子用餐,幼兒在生活中學會了技能。二是教育幼兒會穿脫簡單的衣褲。小班的幼兒剛上幼兒園,不會穿衣服,領子找不到,袖子伸不進,鈕扣扣不好。我們創設了娃娃家,讓孩子在生活活動中給娃娃穿衣服,扣鈕扣,剛開始鈕扣洞對不齊,硬是對上一遍,二遍,直到對齊,褲子前後找不到,老師在前褲袋子上設了小紅點,讓幼兒先找標記,再分清楚褲子的前後,褲子穿上又拉不上,身體捏一捏,直到穿好為止。在孩子學習自理能力技能過程中,老師給予適當的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勇於面對困難,敢於克服困難,去爭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獨立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
再次保教結合鞏固幼兒的生活衛生習慣。好奇、好模仿、想說話是孩子的年齡特徵,我們把生活自理技能設計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兒歌,比如小班幼兒的兒歌是「小調羹,拿拿好,小飯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凈真正好。」中大班的兒歌是「吃飯時,要坐好,慢慢吃,細細嚼,不掉飯,不灑湯,好好吃,長得胖。」讓孩子在看看、說說中理解內容,懂得粗淺的道理,從而掌握動作技能。在操作區,小班我們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讓幼兒擰擰蓋蓋,還放置了用可樂瓶製成的瓶娃娃,讓幼兒做喂寶寶的游戲,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讓孩子們給娃娃洗臉、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戲操作中,得到生活體驗,得到生活能力鍛煉。還布置一些五顏六色的花,花心用紐扣代替,在材料袋裡給幼兒提供各種顏色的花瓣,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扣扣、解解、玩玩。大班用萬通板製作鞋板,讓幼兒進行系鞋帶的練習,充分讓幼兒嘗試練習各種技能。在操作活動中發展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鍛煉小肌肉,使幼兒的自理技能得以鞏固和強化。
最後密切聯系家長提高幼兒的生活技能。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要做好小朋友的培養和訓練,離不開家長的配合。為此,我們把每月的培養目標,寫在家園聯系之窗里,交待內容,讓家長了解。同時要求家長為孩子提供方便,衣裝輕便,便於孩子操作,並讓家長在家裡也進行同步培養。幼兒園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向家長宣傳孩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談談培養方法和孩子們的進步等,並傳授一些教學技巧。大班家長根據自己孩子每天記錄的生活內容,對孩子的發展情況也一目瞭然,許多家長稱贊說:「孩子入園後,獨立意識強了,許多事情都願意自己動手做,老師讓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了自理能力。」此外我們還進行每周一的「國旗下的講話」活動,保健老師對幼兒生活習慣及自理能力進行點評,並對保持良好習慣的班級頒發流動紅旗,以此鼓勵。教師們還對自理能力、衛生習慣存在問題的幼兒,及時督促家長積極配合,讓家長在家裡注意其孩子的良好習慣的養成,與幼兒園保持一致,通過家園協力,共同來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做!兒童習慣養的不好,終身受其累。」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及衛生習慣對幼兒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獨立生活的能力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應該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情,從系鞋帶、用勺子吃飯、自己穿衣服等小事做起,只有這樣,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地培養和提升。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理能力的培養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內容,在不斷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它能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礎。

與小班自我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