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健品行業為什麼有這么多質疑
保健品行業亂象頻出
作為一位知名演員,林志穎為何也會涉足保健品行業?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可觀的利潤可能是林志穎涉入該行業的重要原因。
根據工商總局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共有2006家,2012年產值約2800多億元。而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0年行業規模將突破4500億元。巨大的市場潛力、豐厚的利潤,給了許多保健品商家發財的機會。
但是由於我國保健品行業歷史短,目前還有許多不規范之處,亂象頻出。產品多如牛毛,且質量良莠不齊,違法、違規添加普遍,虛假廣告滿天飛,許多不良商家依靠這些獲得了高額利潤。
有關資料顯示,國內保健食品生產企業中,投資總額在1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只佔2%,更多的是投資1000萬元甚至10萬元以下的企業,該類企業佔全部廠家的50%。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虛假、誇大宣傳的現象,有相當比例的保健食品為假冒產品。
一位曾從事過保健品銷售的人士告訴記者,國內的保健品行業很不規范,許多保健品並沒有太好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保健品都會違法添加西葯成分,不僅價格高昂,而且有時候會對身體產生極大的副作用。
風頭過後又開張
面對著保健品市場的亂象,自今年5月始,國家食葯總局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保健品「四非」專項整治:打擊保健食品非法生產行為,如地下黑窩點生產或企業未經許可生產保健食品等;打擊保健食品非法經營行為,比如經營假冒保健食品文號、標志以及未經批准聲稱特定保健功能產品,以會議講座等形式違法銷售保健食品等;打擊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如在生產減肥、輔助降血糖等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葯物等;打擊保健食品非法宣傳行為,如在廣告中誇大功能范圍、宣稱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預防或治療功能等。
據記者了解,保健品「四非」專項整治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許多從事違法保健品銷售的公司業務都受到了很大影響,一些涉嫌違規公司被迫關門以躲避「風頭」。但是,更多的公司又會重新開張。
曾在南京一家保健品推銷公司打工的趙某告訴記者,前一段時間由於整治,他所在的公司暫時關門,但最近一段時間老闆打電話給員工,要重新開張了。據他介紹,他所在的公司主要通過電話方式推銷保健品,而推薦對象多是一些中老年人,公司通過一些非法途徑購買這些老年人的資料,然後有針對性地向他們電話推銷保健品。「銷售價格一般都在產品采購價格的10倍以上,有的甚至達到20倍。」據了解,通過這種方式推銷的產品,即便有一部分保健品被退貨,公司利潤依舊可觀。至於產品來自哪裡,通過什麼渠道購買,到底能起到什麼作用,只有老闆清楚。
保健品的高利潤,也已經是該行業的共識。記者在北京的一些葯店采訪時發現,幾乎均有保健品銷售,許多保健品的價格從100元到1000元不等,一位葯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這些產品的進價大約僅是銷售價格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一些銷售人員表示,葯店如若不順帶銷售保健品,則幾乎無利可圖。
法律法規亟須健全
通過虛假宣傳銷售「三無」保健品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最近一段時間,中央電視台也多次曝光各地非法生產和虛假宣傳保健產品的事件,將保健品行業的潛規則暴露無遺。比如,央視報道的所謂膠原蛋白其實並沒有商家所宣傳的那麼「功效神奇」,對人體並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但消費者在強大的輿論宣傳下,不明就裡上當受騙。此次,方舟子也針對林志穎所宣傳的膠原蛋白進行了抨擊,他認為膠原蛋白完全沒有林志穎所宣傳的功效。
但是方舟子對於這些現象也只能進行揭露。「我揭露了那麼多騙人的,有幾個受到法律制裁了?比如幾年前有個台灣來的保健騙子『排毒王子』林光常,我揭露了以後他在大陸仍然風光,等回台灣了才被抓起來判刑。」方舟子在微博中稱。
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的頒布實施無疑對保健食品監管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我國法律沒有規定可以吊銷保健食品的批准文號,保健食品審批長期處於「只進不退」的狀態,一旦拿到批准證書就沒有被吊銷的風險,從而給違法者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還應健全保健食品標准體系,加強檢測體系建設。
2、保健品針對的大都是老年人,其營銷手段都有哪些特殊之處?
也沒什麼特殊之處,就是喊爹,喊媽,喊全家,按摩、洗腳、量血壓,只要你來買不買沒關系,在服務上沒人能超過他們,曾經記者采訪一個大爺,問他為啥要來這里買保健品,大爺說在裡面認了一個干兒子,逢年過節就給他送禮,這不給干兒子捧捧場就買了,當時我就無語了,大爺你不知道你干兒子有無數個乾爹干媽吧。
老年人到老了就空虛,沒人陪他說話,沒人陪他逛街,每天一個人在家裡,手機也不會玩,電視也看不進去,頭疼眼花的,終於來了一個人,對他是又孝順,又聽話,恨不得把他接到家裡伺候,在來點悲慘的故事,從小沒爹沒媽,您就是我親爹了,以後有啥事您就說,哪裡不舒服了我就過來給您看看,老人一下就淪落了。
買保健品的就是抓住了老年人的這種心理,實際上一瓶鈣片,一瓶氨糖在葯店也就幾十塊錢,他們加了十倍百倍地往外賣,成交一單就有高額的提成,賣保健品的人一般都是農村出來的小孩,能吃苦,能耐勞,給人一種實惠的感覺,大爺大媽們可能不知道,這些小朋友一月的工資比他們退休工資可要高太多了。
現在只有兩種人的錢最好賺,一個是孩子,一個是老人,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百分百的投入,老人在自己的生命上也能百分百的投入,這些業務人員對老人好一點,在誇張一下自己保健品的葯效,這么一來,成交率能達到百分之八十。
3、什麼是真正的保健食品
從產品界面看,目前市場上有一大類既不是保健品也不是普通食品的產品存在,這樣的產品在法律定位上不清晰,因此監管處於真空狀態,對這類產品是該鼓勵還是該控制,目前也沒有明確的說法。
近日,「黃金大米」人體實驗事件引發軒然大波,88歲中葯葯理學專家、工程院院士李連達就「黃金大米」事件接受采訪時稱,「試驗中的『黃金大米』不是葯品,也不是普通食品,應屬保健食品范疇,可定為『強化食品』……」,李院士的這一說法招來一片罵聲。在此,我們暫且放下對「黃金大米」是否是保健食品的探討,首先要深思的是社會大眾甚至是專業人士對「保健食品」定義的認知。
中葯葯理學專家、工程院院士把轉基因大米稱為保健食品,社會大眾對保健食品的認知更是五花八門,在微博上用「保健食品」四個字檢索,不難發現這些觀點:紅糖一直是大眾喜愛的養生保健食品,紅糖具有化淤散寒、暖胃健脾、緩解疼痛的功效,且富含豐富的鈣、鐵等人體必需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大晚上的吃著西芹百合白果等配料……都是有益女性的保健食品;【最牛的六種保健食品】第一綠茶;第二紅葡萄酒;第三豆漿;第四酸奶;第五骨頭湯;第六蘑菇湯;中醫認為,生食蓮藕能涼血散淤,熟食能益腎補心,滋陰養血,可補五臟之虛,強身健體,補血,養血,是秋季絕佳的保健食品;驢屬草食類動物,驢肉細嫩鮮美,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
或許保健食品規則制定者或行業專家看到這會不以為然,笑稱他們不懂保健食品。但是,根據當前尚遵循的《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2005年4月30日頒布局令第19號)之規定,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的出台是「為規范保健食品的注冊行為,保證保健食品的質量,保障人體食用安全」,並沒有規定注冊的才是保健食品,未注冊的就不是保健食品,據此我們不能輕易下結論說李院士是錯的,社會大眾是錯的。但眾所周知,《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正在起草過程中,其中一個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什麼是保健食品,如果《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對保健食品的定義不重視社會公眾對「保健食品」的普遍認知,只能說是「鴕鳥心態」,這將為今後的普法自設障礙,更無利於行業規范。
保健食品行業還面臨四大頑症:違法添加、違法宣稱、非法營銷和地下窩點。這四大頑症在各省市的監管過程中都普遍存在。
4、焦點訪談報道國珍松花粉是什麼時候事件真相
截至2020年3月9日,沒有焦點訪談關於國珍松花知粉的報道,事實上,松花粉沒有特別之處,只是普通食品。
美國普渡大學農業與生物工程系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指出,松花粉是馬尾松、油松等植物的乾燥花粉,市售產品功效往往被誇大了。,它與其他植物沒什麼區別,主要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以及磷脂、膽鹼等微量成分組成。道它含有的,許多其他食物中也有,而且含量相差不大。
雖然松花粉被葯典收錄,但它只是一種普通中葯。葯典中所列的中葯功效,只是來自傳統醫學,並沒有經過科學規范的檢驗,號稱包治百病根本不可能。
(4)保健品采訪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松花粉曾被原衛生部(現為衛生計生版委)列為新資源食品和保健食品,2004年原衛生部進行修改,將松花粉、油菜花粉等列為普通食品。也就是說,它與蘿卜、白菜等一樣普通,沒有特別的保健功效。
保健品資料庫中其他松花粉產品所列出的功效與功效成分也不盡相同,市場營銷中鼓吹的那些神奇功效,就更沒譜了。保健食品不是葯,沒有神奇功效。所以消費者購買時一定要擦亮雙眼,可到食葯監總局官網查詢該產品是否獲批,批準的保健功能,如果銷售時宣稱有其他功能都權是虛假宣傳。
5、近日《焦點訪談》是否報安利等保健品含有激素,傳基因等內容?
這個在去年好像都有過多次報道,只是安利攻關做的特別好。
含有激素不確定,但安利蛋白粉其中的大豆蛋白為轉基因蛋白。
6、急急急急急急急~我需要一份保健品公司九周年慶典銷售會議主持稿,開場白,和貴客采訪的煽情部分就可以了!
啦啦啦啦啦
7、更多的90後開始長期服用保健品,邊熬夜邊養生真的有用嗎?
年輕人都在吃什麼健康產品?
為什麼年輕人熱衷於健康產品?
隨著全民健康意識的覺醒,保持年輕養生是大勢所趨。以「80後、90後」為代表的新健康消費者需要逐步提升消費水平,從健康治療轉向預防,通過「健康飲食」來調節營養平衡,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保健品不是「葯物」,年輕人應該理性選擇。
數據顯示,醫療保健行業近年來有快速擴張的趨勢。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秘書長劉學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截至2018年,中國擁有約16000個保健品批准號,約2300家工廠,600-800萬名員工,產值近4000億,2004-2018年復合增長率為9.3%。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保健品消費市場。
我國保健品企業的發展規模不均衡。其中大多數是中小型微型企業。雖然該行業前景廣闊,但一些保健品行業的企業並不珍惜機會,而是為了盈利而互相詆毀,惡性競爭事件層出不窮,造成保健品市場混亂內,消費者困惑。
為防止青少年沉迷於保健品,有必要加強保健品的市場監管,同時青少年自身應在規范產容業行為的同時樹立科學健康的消費觀念。保健品不能代替葯物,也不可能預防和治療疾病,更不用說治療疾病了。不要忽視你應該遵守的基本衛生保健規則。
8、現在保健品行業招商怎麼這么難
2018年中國保健品行業市場分析:強監管成為常態,亟需謹慎理性消費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進程過半——讓保健品市場清清爽爽
去年底,保健品公司權健涉嫌傳銷和虛假廣告引起全社會對保健品市場的關注。今年1月8日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13個部門宣布,在全國范圍內集中開展為期100天的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百日行動開展過半,取得哪些成效?保健品市場狀況如何?消費者怎麼看?本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不是一棍子打死,但要乾乾凈凈——百日行動進程過半,查處了不少違規違法行為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日前宣布,截至2月15日,全國共出動執法人員54.6萬人次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商品進行監督檢查,其中檢查「保健」類店鋪16.5萬個。行動開展行政指導、行政約談1.3萬次,開展宣傳活動2.8萬次,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359萬元,清理虛假信息2309條,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58個,移送司法機關案件74件。與此同時,2017年7月以來,國務院食安辦牽頭9部門開展了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截至2019年初,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查獲案件5.8萬件,案值33.2億元,罰沒款4.9億元。
讓保健品市場乾乾凈凈,需要多部門合力推進。百日行動以來,海關總署共梳理進口食品保健食品備案標簽14萬個,廢止近5000名涉嫌虛假宣傳標簽。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向有關省局下發整改通知單200餘份,查處存在違法違規問題的120餘個頻率頻道和600餘條違法違規廣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省兩級電信主管部門共處置違法違規網站138個。商務部門通過直銷行業管理信息系統跟蹤了解從事保健食品直銷企業經營管理情況,與市場監管總局集中約談直銷企業,及時發現異常經營行為並加以處置。
保健品品被分為運動營養、體重管理、維生素和膳食補充劑。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保健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7
年,我國膳食補充劑零售市場規模達1650
億元,佔比保健品市場規模46.6%,低於美國的64%;體重管理與運動營養保健品佔比較低,分別達0.26%與4.98%,低於美國和澳大利亞的15%和9%。當前,我國已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人們的健身意識亦在逐步提高,在此趨勢下,健身及體重管理人士注重在運動過程中選擇使用蛋白、增肌、能量補充以及體型管理、代餐等營養品,以保證運動效果。未來,在保健品行業所有細分領域中,運動營養品有望成為發展最快的細分領域。
2017年中國保健品細分市場規模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清理保健品市場並不是要讓這個市場消失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秘書長劉學聰表示,對於保健品,社會各界態度褒貶不一。當前保健品市場的確有亂象,但也要看到保健品特別是其中的保健食品有其特定的市場需求和存在的合理性,經過近20年的發展,保健食品的質量日趨穩定,近幾年的抽檢合格率一直在97%以上。
劉學聰認為,對於那些誇大功效、價格虛高的保健品,消費者應保持高度警惕,監管部門也應及時取締。保健品在合規宣傳、正規售賣的情況下,應允許其發展,消費者也不用過於緊張。
杜絕亂象,監管方果斷出手
如何不被誇大失實的保健品「忽悠」了?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保健品欺詐主要有兩種形式:
1、通過免費講座、引誘消費者入股的形式虛假宣傳、騙取消費者錢財。以百日行動中公布的山西省運城市查處的保健品詐騙案為例,受害者和朋友得知能在公園天下小區門口「幸福樂園」店裡聽健康講座領雞蛋,便經常去店內聽課領雞蛋。後被兩名男子以用3980元購買「新起點·綠多維膠囊」保健品,可以用空盒額外兌換3盒,並聲稱投資4000元就可以贈股票為由詐騙現金9460元。經調查,嫌疑人王某良、吳某偉等人自2018年6月至9月,在永濟市華聖鋁業小區和公園天下小區經營2家「幸福樂園」,通過免費發雞蛋的方式吸引老年人聽保健講座,主要經營各種保健品銷售,虛假宣傳保健品療效,以投資贈送股票的方式共詐騙金額達100餘萬元。
2、則是通過傳銷、建立會員系統的方式。以河北省查處的松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虛假宣傳和網路傳銷案為例,該公司宣傳其銷售的主要產品固體飲料「易血通」有「溶脂排毒、活化神經、打通微循環、耳部神經激活、增加腦部供氧、溶栓、活化神經、激活細胞」的作用,誇大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其利用高回報的獎勵制度,引誘會員再度發展其他人員加入,最終構成金字塔式的網路化傳銷布局。直到被市場監督管理機構打擊,該傳銷組織共注冊會員編號20538個,會員支付成功金額超過1億元。
讓保健品市場清清爽爽,監管部門該出手時要出手
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為便於保健食品與普通食品和葯品的區分,今年將研究借鑒煙草標簽管理方式,在保健產品標簽顯著位置標注「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預防、治療功能」「本品不能代替葯品」等警示語。
市場監管總局強調,食品安全監管將堅持嚴字當頭、重典治亂。在處罰方面,通過巨額處罰、數罪並罰、聯合懲戒,提高違法成本。在監管方面,完善風險分級分類管理制度機制,加強監管手段方式創新,提升基層監管能力。
謹慎理性選購保健品——今後消費者如何選購保健品?
看準標識很重要。在購買保健食品時,應檢查保健食品包裝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標志及保健食品批准文號,是否註明生產企業名稱及其生產許可證號,生產許可證號可到企業所在地省級主管部門網站查詢確認其合法性。
選擇正規渠道。在保健品購買渠道方面,記者采訪的12名消費者中有5名表示會選擇在正規葯店購入保健品,有7名表示會選擇網購的方式。而這7名消費者中,有3名表示只會在官方授權的天貓國際或官方旗艦店購買保健品,另外4名覺得無所謂,便宜的價格和良好的評價是他們購買保健品的判斷標准。
記者走進北京一家葯房,銷售人員說,店裡賣出最多的保健品種類主要是針對老年人和兒童的。「這是褪黑素軟糖,主要用於助眠,美國那邊直接進口來的,最近賣得很火。」銷售人員小葛說。她認為葯店裡的保健食品還是「靠譜」的,品種主要集中於各種維生素補充制劑、深海魚油等,很少有那種誇張的保健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相關監管機構對於葯店的監管已成常態化。
此外,專家提醒,消費者對保健品的定位和效果也應有清醒的認識。
劉學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保健品既不能代替葯品,也不能當食品使用。作為消費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謹慎、科學、理性地去選購保健品。一方面要對保健品的效果有理性認識,明白其不具備治癒效果,不能把它當葯品。另一方面也不能把保健品當食品,覺得吃多少都沒事,而要嚴格遵守用法用量,最好能在醫師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