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健品質量問題
買保健品最好是買國家認證並下達批文的保健品,國家已經規定了,保健品並不能代替葯物,它只是緩解體zd力疲勞或是起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而對於護膚美白一類的保健品,想要看到效果則需要服用較長時間才會有一定的效果,不要太相信版商家的介紹,作用有是有的,但不會是立即見效。我自己也在服用幾種保健品,個人推薦買蘆薈軟膠囊,葡萄籽膠囊,蜂膠膠囊,維C這類的保健品吧,至於在網上風靡得不行的瑪卡就不要多買吧,它的效果有點吹水,瑪卡說到底還是十字科植物,權營養價值有是有,但還談不上植物偉哥。如果想補腎乾脆上醫院看中醫對症下葯好點。
以下是我的一點建議,望採納。
2、保健品的質量
雖然我也是賣保百健品的但絕不建議任何身體不適都以吃來解決,國內保健品更是良莠不齊,度好壞摻雜其中。
看你這么慷慨105分求個小問題就知告訴你點實話吧,養胃最好的解決方案不是吃保健品而是應該吃軟性食物道,例如希希的小米粥,太湖的黃骨魚內熬湯,每天不定時的飲用數杯溫開水,順時針揉壓胃部,吸氣吐納等。
專家建議
不聽勿己容
3、保健品十大質量品牌有哪些
我就知道無限極的產品最好了,版這是他們的網址權http://www.infinitus.com.cn/你可以看下,
4、一般什麼品牌的保健品產品質量安全?
新時 代國 珍松花粉 吧
5、葯典規定保健品的質量標准嗎
沒有
葯典只是廠家在申報保健食品的參考標准之一
保健食品的質量標準是廠家在向國家葯監局申報時已經備案的了,所以是受到嚴格規定的
6、中國保健品哪個品牌的的產品質量最好?
上海恩百的保健品很好。很多都是國家批準的藍帽子保健食品。
7、保健食品質量讓人放心嗎
保健食品質量讓人放心嗎
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原料、環境和技術達標嗎?監管部門對保健食品的監管到位嗎?保健食品的質量讓消費者放心嗎?日前,在保健食品質量萬里行首站山東,記者看到,從企業到監管部門,從嚴從高科學生產,為保健食品產業樹立了積極的正面形象。
監管部門狠抓薄弱環節
監管是質量安全的重要閘門。自2010年1月開始承擔保健食品監管職能以來,山東省食品葯品監管局開發了「山東省保健食品監管信息系統」,對全省549個品種、189家生產企業、1萬余家經營單位均建立了電子監管檔案,提高了監管針對性和監管效能。同時,認真開展檢驗檢測,建立保健食品監管、檢驗和稽查聯動機制,對檢驗不合格的產品及時依法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置,加強技術支撐能力建設;加強原料監管,對22類保健食品原料實施重點監管,督促企業嚴格落實原料供應商審核制度、索證索票和采購查驗制度;對保健食品委託生產實施「一落實三備案」制度,加強委託生產監管。
「3年來共檢驗檢測保健食品1376批次。全省保健食品安全水平明顯提高,保健食品質量總體上是安全的。」山東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妝品監管處處長張暉說。
對於山東近乎苛刻的監管,參加座談的企業都表示支持。山東科爾生物醫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勝田表示,「監管嚴格才有利於行業和企業的發展,山東保健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與政府的嚴格監管是分不開的。」山東天地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鐵鎖認為,嚴格監管也是對企業的一種支持。「自從實施原料檢驗制度以來,我們的檢驗費用猛增了好幾倍,但原料質量更安全了。而且以前是企業送檢,現在是監管部門從市場上花錢買產品抽檢,企業想造假也難。」
產品質量過硬企業才能持久
山東天地健生物工程公司成立於1995年,在山東保健食品生產企業中屬於「元老級」,公司的四世同堂系列產品2006年起連續三屆獲「中國保健行業公信力產品獎」和「中國保健品公信力十大品牌」,海狗系列產品占據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質量不過硬也不會取得暢銷十幾年經久不衰的奇跡,也不會有幾十家企業假冒我們的產品。」趙鐵鎖在帶領記者參觀時透露,企業嚴格按照世界上最先進的葯品GMP標准進行生產,採用現代化全封閉生產線,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減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原則,確保了產品功效。
山東衛康生物醫葯科技公司擁有殼聚糖、海參氨糖、魚膠原肽等系列20多個產品,是國內甲殼素研發生產的龍頭企業,擁有佔地200畝的花園式生產基地。記者在這家潔凈度10萬級的國際標准GMP生產車間參觀發現,生產車間是全封閉的。公司董事長王衛介紹,從原料采購、入廠檢驗,到原料入庫管理、使用檢驗,到半成品、成品生產控制、化驗檢驗等都建有嚴格的控制流程及質量追溯、問責制度。
山東科爾生物是一家從事殼寡糖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公司所有原料均以國家標准作為原料標准。殼寡糖原料來自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要比一些小廠的報價貴50%左右;其他原料,均采購自國內頂級供應商。盡管比同類原料貴一點,但是質量有保障。從原料購進,生產,再到出廠檢驗,每個環節都按國家標准執行。」王勝田說。
山東保健科技協會秘書長張憲黨說,這幾家企業無論是生產環境還是產品質量都是過硬的。「保健食品在我國是新興朝陽產業,能堅持十年的企業就很不錯了。這些企業的發展壯大也表明,它們的產品質量是獲得消費者認可的。」
依靠科技提升產品質量
記者注意到,與普通的食品企業不同,這幾家企業均處於當地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都重視科技在產品中的支撐作用,其中衛康生物公司還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產學研」一體的保健食品,衛康生物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戰略合作,建立了山東省第一個省級殼寡糖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我們不單是給消費者提供一個合格產品,更要詮釋產品中的科技含量和質量。」王衛稱,因海參氨糖產品中高科技含量高,被聯合國「骨與關節十年中國行」制定為唯一推廣產品,殼聚糖也被評為全國質量信得過產品。
天地健也是山東高新技術企業,四世同堂海狗鞭特補系列還獲得了「中國保健產業科技進步獎」。「我們與加拿大BOCO國際集團合作,在國內外建有現代生物研發中心。我們每年的科研經費都在300萬元以上,每個產品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趙鐵鎖說。
同樣,科爾公司也是山東省重點高新生物技術企業。王勝田介紹,公司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共同成立了殼寡糖研究中心。每上一個產品,都會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葯科大學等科研機構共同研發,不但要求產品具有確切的保健功能,更要有明確的功效成分,以符合世界第三代保健品的要求。
8、保健品和葯有什麼區別?
保健品和葯品的區別:
第一:生產及配方組成不同。葯品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條件,都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嚴格審查,並通過葯理、病理、病毒方面的嚴格檢查及多年的臨床觀察,經有關部門鑒定批准後,方可投入市場。而保健品根本勿需經過醫院臨床實驗,可直接投入市場。這樣,屬於葯品的必然具有確切的療效和適應症,不良反應明確;屬於保健品的則不然。
第二: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不同。作為葯品維生素類產品(葯字型大小),必須在制葯廠生產,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要求很高,比如空氣清潔度、無菌標准、原料質量等,要求所有的制葯都要達到GMP標准(葯品生產質量規范);而作為食品的維生素類產品(食字型大小),則可以在食品廠生產,標准比葯品生產標准低。
第三: 療效方面的區別。作為葯品,一定經過大量臨床驗證,並通過國家葯品食品監督管理局(SFDA)審查批准,有嚴格的適應症,治療疾病有一定療效;而作為食品的保健品,則沒有治療作用,僅僅檢驗污染物、細菌等衛生指標,合格即可上市。
第四:說明書和廣告宣傳方面的不同。作為葯品,一定要有經過SFDA批準的詳細的使用說明書,適應症、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十分嚴謹;而作為食品的保健品,說明書不會這樣詳細、嚴格。
(8)保健品的質量擴展資料:
葯品的特性:
1.種類復雜性:具體品種,全世界大約有20000餘種,我國中葯制劑約5000多種,西葯制劑約4000多種,由此可見,葯品的種類復雜、品種繁多。
2.葯品的醫用專屬性:葯品不是一種獨立的商品,它與醫學緊密結合,相輔相成。患者只有通過醫生的檢查診斷,並在醫生與執業葯師的指導下合理用葯,才能達到防止疾病、保護健康的目的。
3.葯品質量的嚴格性:葯品直接關繫到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存亡,因此,其質量不得有半點馬虎。我們必須確保葯品的安全、有效、均一、穩定。
另外,葯品的質量還有顯著的特點:它不像其他商品一樣,有質量等級之分:優等品、一等品、二等品、合格品等等,都可以銷售,而葯品只有符合規定與不符合規定之分,只有符合規定的產品才能允許銷售,否則不得銷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保健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葯品
9、現在的保健品市場前景如何,質量如何?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保健品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 2013年我國保健品行業的總產值是1624.41億元,而國內保健品企業的銷售收入則為1579.36億元。2014年,中國膳食補充劑市場規模約為1000億元,同比增長12%。據統計,保健品行業平均年增長率為10%-15%,銷售額從2600億元擴張到4000億元。再加上同期國內保健品出口金額:15.37億元,進口金額:10.82億元兩組數據,可以推算出2015年國內保健品消費市場規模大概有2198.53億元,相較2014年,同期增長39.8%。
相較美國和澳洲,國內的保健品行業仍處於發展初期。2014年,國內保健品行業市場規模為902億元。比較人均消費水平,美國和澳洲分別為56美元和41.6美元,而國內市場僅為11.4美元。根據Bain預測,行業規模有望在未來4年保持8%的年均增速,至2018年達到1263億元的規模。
對比海外市場,國內保健品的審核和牌照壁壘更高。安利持有國內唯一的全國直銷牌照,2013年國內銷售額近 300億元,占據絕對優勢。本土品牌在競爭中總體處於弱勢,根據Euromonitor數據,2010年前5大國內廠商合計銷售額尚不及安利一家。但藉由深度分銷,內資品牌湯臣倍健在07-14年的7年中將收入水平由6685萬元擴張25.5倍至17.05億元, 顯示內資品牌缺乏強勢企業,行業格局亦尚未定型。
盡管中國保健品空間巨大且缺乏強力競爭者,線下渠道的審批壁壘導致國內市場的進入難度依然很高。根據專家調研,為獲取CFDA「藍帽子」,海外品牌平均需要為每個SKU支付50-100萬的成本,且審批時長高達1-2年。因此目前包括GNC、NBTY在內的海外品牌在國內基本藉由食品類的灰色渠道進行銷售,對葯店等專業渠道的覆蓋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