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哪幾個穴位是保健的
合谷穴(在雙手虎口處), 湧泉穴(在腳掌心),勞宮穴(在兩手掌心), 足三里(在膝蓋下方約三寸大骨內側),上述四個穴位被稱作是人體的「四大養生穴」。長按揉,可以強健身體。祝你健康!
2、人體的保健穴位有哪些
3、人體最重要的保健穴位是那些?
人體最重要的保健穴位是足三里和湧泉。足三里的具體位置及找法:正坐曲膝,從膝蓋正中向下摸,摸到最高的突起向下三橫指,脛骨外緣一橫指處即是。湧泉穴的具體位置及找法:腳底前掌,五腳指向內曲,形成的凹窩內。
4、哪些穴位對養生保健有重要意義?
傳統中醫保健流行一首十要穴保健歌,幾千年以來為人類所利用,不花錢,能治病,人人可以動手,無副作用。「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可以增強抗病能力,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三里內關穴,胸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殷門昆侖穴。
頭項若有病,後溪並風池。
膝前兼胸脅,環跳與陽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一、 風池穴
取穴: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會穴。
方法:1、先將右手拇指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松25下;2、換左手捏拿風池25下;3、雙手兩拇指分按兩風池,餘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捻旋轉各50下。
二、曲池穴
取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屈肘成直角時在紋外端凹陷處,掌心向內取穴。)
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食指按壓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窩底曲池對面),拇、食兩指同時用力捏捻50下;2、換左手拇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三、內關穴
取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手少陰心包經絡穴。
方法:1、用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腕關節背側,與內關相對)。兩指同時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內關50下。2、用右手拇指按壓捻揉左手內關50下;換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內關50下。
四、合谷穴
取穴:在手背,第1、2(拇、食指)掌骨之間,當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捏拿左手合谷50下;換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五、後溪穴
取穴:在手掌尺側,微握拳,當小指本節(第5掌骨指關節)前的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手太陽小腸經腧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兩指同時用力掐捏捻揉左手後溪50下;換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後溪50下。2、兩手握拳,拳心朝上,兩後溪對敲50下。
六、環跳穴
取穴:在股外側部,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經驗取穴:側卧屈股,術者以拇指掌指關節橫紋壓在大轉子凸點上,指頭指向脊椎,拇指尖之處是穴。
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的會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兩手握拳,手心向內,兩拳同時捶打兩側環跳各50下。
七、足三里穴
取穴:正坐屈膝垂足,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足陽明胃經合穴,四總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和回陽九針穴之一。
方法:1、穿著內衣正坐,雙腿屈膝,用兩手拇指分別按壓在兩腿足三里上,餘四指並攏扶住小腿肚,兩拇指同時用力按揉50下。2、雙掌同時拍打兩腿足三里50下。足三里是降虛火、定神志、強壯保健的要穴。
八、殷門穴
取穴: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委中連線上(臀橫紋至膕橫紋正中連線上),承扶下6寸。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
方法:1、脫去外衣留內衣,正坐床上或椅凳上,用兩手拇、食指岔開,同時捏拿兩殷門各50下。2、兩手掌分別按兩腿殷門,同時上下摩擦50下。
九、陽陵泉穴
取穴:在小腿外側,當膝下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足少陽膽經合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八會穴中的筋會穴。
方法:1、用兩手拇指按壓在兩腿陽陵泉上,其餘四指並攏托住小腿肚,同時用力揉捻50下。2、兩手掌分按兩膝外側,同時用力拍打各50下。
十、昆侖穴
取穴: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足太陽膀胱經腧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之一。
方法:1、用右手拇、食指岔開,食指按住右足昆侖穴,拇指按在右足內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時用力捏拿50下;換左手捏拿左足昆侖穴50下。2、兩拇指分按兩足昆侖穴同時揉捻50下。
5、即保健又強壯身體的穴位是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百合穴,有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效。灸「足度三里」能補中益氣,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調整消化系統使版之功能旺盛,吸收營養增加能源,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抗病和抗過敏功能,對全身各系統都有強壯權作用
6、具有保健作用的穴位有哪些?
其實最方便有效的,就是按摩你手上的穴位。看電視時、坐車時、走路時等等,都可以。
手指指節處的中央都是穴位,比如食指上節管大腸、食指下節管小腸;無名子上節管肺、下節管肝;中指上節管心;小子上節管腎......等等。
我現在外地,家裡的書沒帶出來,哪裡不舒服,我都是參照書的按摩;沒事就按照這些穴位,方便快捷,隨時隨地都可以按。
找了一個人的博客,有手穴點陣圖信息,你看看:http://hi.baidu.com/xsh519770659/blog/item/74164583afb6b7a40cf4d24f.html
再推薦你一個很牛很有效的穴位——合谷穴,在虎口深處,治療很多的地方。這是幫你找的網址:http://ke.baidu.com/view/142406.htm
7、常用的保健療法有哪些?
《瑣碎錄·雜說》指出:「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我國有一首歌謠雲:「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民間流傳有「晨起三百步,睡前一盆湯」的說法。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把足部保健作為養生手段之一。
足部按摩足部按摩療法包括足穴(通常使用膝以下的穴位)及足部反射區兩種方法。穴位是一個點,它存在於經絡的循行線上,多用針刺。按摩通常多利用手指,指尖的面積是針尖的幾百倍。因此,足部按摩中多使用「區域」這個概念。
足部腧穴按摩法按摩又稱推拿,古稱按蹺、案杌等,是人類最早的治病手段,屬於物理性質的外治法。足部腧穴按摩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是根據中醫的經絡腧穴理論,按每個穴的功能主治進行運用的。
足部反射區療法足部腧穴按摩傳到西方後,經過長期實踐驗證,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發展,在歐美形成了反射區療法的理論。它是由美國威廉·菲特茲格拉德博士首先提出的。後來,又經德國的瑪魯卡多女士研究驗證,使其更加准確完善,從而確立了足部反射療法。
反射區理論與穴位療法之間有些區別,但二者的本原是一致的。與穴位療法一樣,人們身心健康發生異常,通過神經的感測反映在身體各部分的反射區。刺激反射區,可以活化機體功能,用以治病防病、強身健體。
足部貼敷足部貼敷包括足穴和對應區兩部分。根據疾病的需要,把葯物敷貼在足底某一位置,對相應的部位進行刺激,並通過神經反射來調整體內各器官的相互關系,使之得以協調。同時,通過滲透作用,葯物成分直接進入機體,起到治療的目的。
貼敷方法所用的葯物及配製,包括葯物的選擇和賦形劑的使用,可以自己獨立操作。倘若是用中草葯的鮮品,只需將葯弄碎壓成糊狀,即可貼敷於足對應區或穴上。若所用的葯物是干品,需將其研成細粉末,而後加賦形劑,如酒、醋、水、薑汁、蛋清、蜂蜜等,調勻即可使用。
上述治療方法在應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皮膚過敏者,無法應用本法。
2.足部皮膚有嚴重潰瘍、糜爛及創傷者無法應用本法。
3.急腹症、有手術指征者無法用本法。
足部熏浴足部熏浴保健包括足部熏蒸法和足部洗浴法,因為它簡便易行,療效明顯,沒有毒副作用,所以頗受大眾的喜愛和推崇。
葯物熏浴法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組織代謝。同時葯物可通過皮膚吸收,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熏蒸法又稱蒸氣療法或中葯蒸氣浴,是利用葯液蒸氣進行治療的方法;洗浴法又稱浸洗法,是用熱水或葯物水煎液,浸洗雙足以達到保健目的的方法。熏蒸法與洗浴法可分別使用,也可配合運用,應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
使用熏蒸法時,將中草葯煎劑倒人大小適宜的容器(約佔1/2~l/3)內,將雙足置於容器中,與葯液保持一定的距離,以溫熱舒適為度,嚴防燙傷。上部蓋上毛巾,防止熱氣外透而便於保溫。每日1~2次,每次約30分鍾。
洗浴時,溫度以保持在40℃左右為宜,小心燙傷。葯液稍冷時,應調換葯液或加溫後再使用。每日1~2次,每次約30分鍾。
熏浴時,要注意保暖,避免遭受風寒。熏浴後要用干毛巾將雙足擦乾。患有惡性腫瘤、癲癇、急性炎症、心功能不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患者禁用熏蒸法。其他刺激療法香煙灸點燃艾柱以溫熱透經的方法稱為「灸」,它和針刺同樣具有療效,只是適應的症狀不同。
其實也可以用香煙代替艾柱,用線香亦可。將其點燃後,用煙頭靠近穴位,灸時要以穴位能感到溫熱為度(小心燙傷),太熱時可稍移開一會兒。最好不要垂直對著穴位,以免落下的灰屑燙傷皮膚。
牙簽或發夾刺激以牙簽或發夾代替針刺,比指壓、按摩等刺激更強,效果也較快。刺激時,以能感到疼痛為佳,千萬不要刺破皮膚,以免感染。
一根牙簽用力集中,效果當然比較理想,但是太過尖銳,並且對認穴不夠准確的人而言,命中率太低。因此,可用多根牙簽為一束,縛牢後使用。需要強刺激時可用尖端,反之,用尾端即可。發夾的用法亦同。
此外,還可視情況用刷子、發梳、牙刷等物摩擦,或用吹風機吹熱穴位,尤其適用予「功能區」等范圍較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