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品重要性

保健品重要性

發布時間:2020-07-04 14:46:24

1、保健品對於老年人來說有什麼作用

其實有很多的保健品對老年人來說沒有什麼用的。老人只要你們年輕人陪著是最高興的。這個最好是去醫院問問醫生。讓老人檢查身體看看需要補什麼?我個人認為這樣才是最好的方式。

2、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的重要性
當人們豐衣足食之後,對健康的渴求顯得越來越強烈,健康將成為新世紀人們的基本目標,追求健康成為所有人的時尚。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高質量的生活。的確,擁有健康,才能擁有一切,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挑起生活的重擔,才能為人民服務,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才能享受生活帶來的幸福。生命是寶貴的,俗話說:「長江一去無回頭,人老何曾再少年」,生命對於人只有一次,人生沒有回程票。要做到身心健康,養生之道則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時下有不少人辛辛苦苦為了美好的未來而拚命工作,惟獨把自身的健康而不顧。假若你是一位豪富、知名人士,一旦失去健康,這些榮譽、財富、地位、權力、成就能伴您有多久?生命一旦結束,你擁有的一切就隨之消失。人生的所有財富和名譽是無數個「0」,只有身體健康才是「1」,如果沒有這個「1」,人生也只是一個「0」,健康應成為大家安身立命之本。
俗話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健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健康遵循「短板效應」。今天健康了,但由於不遵循健康的四大基石,明天健康就會滑坡。當您疏忽了健康,健康也疏忽了您。
身體是生活和工作的本錢,人人都期盼健康。但如何做到不生病或少生病,每個人的做法就不一樣了,有的捨得花大錢購買各種各樣的保健品,有的肯在住院保險上一擲千金,卻不願花幾百元錢做一次體檢,注射一針疫苗;許多疾病的發生,是與我們的愚昧、無知有著密切相關性,是由我們的不良生活方式、行為習慣、飲食嗜好和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導致的。在人們生活水平改善以後,常缺乏健康生活觀念的指導,忽視諸多的致病因素,導致被稱為「富貴病」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持續上升,使老年病提早患病、提早衰老,生命之花過早地凋謝,生命之樹過早地枯萎。生活當中有許多有益於健康的科學常識,認識不到位就會釀成苦果。養生之計在於人,每個人的健康靠自己去爭取。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須利其器」,「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懇請各位朋友,平常花一些時間學習一些保健知識,多懂一點醫學道理,提高養生與保健意識。珍惜自己,珍惜健康, 珍愛生命, 活得舒心暢意,為社會、為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世界上有些東西,當你擁有它時往往並不珍惜,而一旦失去了它,你就會感到它無比珍貴。俗話說:「臨崖勒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防患於未然」總比落雨收柴效果好。健康的人們,要有「防未病」的觀念,不要待到生命將結束時才體會到享受生命的味道。我們衷心祝願人們精神飽滿,精力充沛,擁有健康的體魄,享受現代社會的繁榮、祥和、文明、進步、幸福與快樂的生活,讓人們的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能夠實現。

3、求大神論文 [保健品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 在線等

當下「排毒」之風盛行,書店裡至少有十本以上「排毒」經,報紙上美眉明星秀「排毒」,網路上更是風起雲涌說「排毒」。其實「排毒」風初起時,是個別沒有接受過醫學教育,或沒有接受過正規營養學教育而自稱「營養學家」的人來講營養,說「排毒」。有些媒體為了提高收視率,吸引觀眾的眼球,為「排毒」推波助瀾,給這些「另類」的人士戴上「國際著名專家」、「營養學博士」的頭銜。不知就裡的百姓以為來了真正的專家,為他們帶來了福音。於是乎「排毒」就是養生,「排毒」就是保健。人人都有「毒」,「排毒」似乎成為健康的靈丹妙葯。時下,有些接受過正規醫學教育的中西醫學專家,也參加到宣傳「排毒」的行列里,使我很為納悶。四月我曾在上海電視台新聞娛樂頻道的「陳蓉博客」節目中有幸參與關於「排毒」的辯論,近期看過的「排毒」書有10多本,網上瀏覽的「排毒」信息有數千條,頗有感慨,直接的感覺就是「排毒」風擾亂了人們的視聽。在一片「排毒」聲中,「合理營養,平衡膳食,促進健康」 的呼籲被湮沒了。
其實,從當年:某保健品廠商提出清除「體內垃圾」開始,到如今的 「毒」、「毒素」橫行,以至於類似「今天您排毒了沒有」的廣告語越來越深入人心,直至危言聳聽,危害大眾。究竟所謂的「毒」指的是什麼呢?中西醫對人體內毒素的解釋,一言以蔽之,就是人體內的代謝產物。時至今日它還應包括:外源毒素,即侵入人體內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被食人體內的瓜果蔬菜上殘存農葯與環境污染導致人體內重金屬超標。此外,還有精神毒素,因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引起體內代謝產物增多並蓄積,而可能引起危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體自身代謝產物,尤其是蛋白質代謝產生的氨和含氮化合物,如肌酐、尿素氮、尿酸等。
那麼,何謂「排毒」呢?人體絕大部分毒素來自體內自身的新陳代謝,產生出各種各樣人體不需要的廢物。而排毒就是將這些廢物排出體外,如體內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通過糞便排出;尿素、尿酸、肌酐通過腎臟以尿液形式排出;皮膚通過發汗,排出某些毒素及多餘的水分;此外,嘔吐、呼出氣息、分泌唾液等都可排出毒素。人體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排毒」 能力,排便、排尿和出汗就是「排毒」。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人體自身機能運轉正常,完全可以依賴自身的「排毒」機能,將毒素基本排出體外,無需藉助外力來「排毒」。如果確實需要通過外力「排毒」,一定要找出「毒」在何處,然後根據自身具體狀況,在醫生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進行 「排毒」,且要量力而行。
人體可自行完成排毒,而且所謂的外力排毒也並不是人人適用的。如 「洗腸」排毒對於便秘、結腸炎、腹脹、脹氣及急性糞石阻塞等,有一定的治療和保健作用。但是,如果長期清洗大腸,會使營養隨著清洗而沖出,從而使營養得不到很好的吸收。況且,多次「洗腸排毒」,大腸排便功能可能會形成對人為水洗的依賴性,後果不容樂觀;一旦破壞腸內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將會成為新的健康隱患。此外,患有嚴重心臟病、高血壓、肛周病及貧血、前期懷孕和剛剛接受手術的人是不適合洗腸的。再如服用葯物通便「排毒」,不是治本之方,這類葯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大黃的成分,大黃含有多量鞣質,小劑量不僅沒有瀉下作用,反而呈收斂作用。
有關專家認為,大黃的主要作用是消炎,也有一定的瀉下作用,但絕對不能長期服用,這類中約在某種程度上像毒品一樣,會「成癮」,產生依賴,一旦停葯,就會出現繼發性便秘。另外,長期服用大黃會抑制自身的免疫力。有的人吃大黃還會產生副作用,表現為腹痛、輕度惡心等。如果長期依賴瀉下方式來排毒,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影響人體對某些營養的吸收,造成貧血等不良後果。
在很多保健品的宣傳攻勢下,人們幾乎把排毒與美容養顏畫上等號,其實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影響容貌的因素多種多樣,要美容,關鍵要辨證施治,要找出影響容貌的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調理,達到由內至外的美麗。「排毒」葯大多屬苦寒之物,易傷脾胃,影響營養吸收,長期服用不僅達不到美容目的,反而越吃面容越憔悴。
中國營養學會在第二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確指出「合理營養,平衡膳食,促進健康」。共有8條,分別為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常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經常吃適量魚、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葷油;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適宜體重;吃清淡少鹽的飲食;若飲酒應限量;吃清潔衛生、不變質的食物。但是,人們並沒有很好地去實踐。在2002年第4次全國營養調查時發現,營養過剩為主的疾病,即以前的「富裕型疾病」,現在規范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急劇上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症、高體重(肥胖),以及乳腺癌、前列腺癌、結腸癌和胰腺癌的發病率大大上升。生活水平提高了,與營養相關的疾病發病率提高了,使得人們恐慌起來,於是「排毒」就有了市場。

111111

保健品與保健知識的重要性  
  最近北京市健康普查,我們得了兩個冠軍,一個是高血壓冠軍,一個是高血脂冠軍。市委非常重視,要求各單位多聽保健知識,我就是奔著這個目的來的。        
    現在,死亡率最高的是30至50歲的人,年齡已應該是100至175歲。為什麼都沒有達到呢?最重要一個原因是不重視保健,而且不願聽保健。現在大多數是病死的,很少是老死的。應該是絕大多數是老死而少數是病死的。這個極端反常的現象要求我們盡快糾正。     
    最近聯合國表揚我們的鄰國日本。為什麼表揚日本?因為他們的壽命是世界冠軍。也是直銷王國。他們女性的平均壽命是87.6歲,我們國家現在是67.88歲,距離日本整整差20歲,這是沒法原諒的。日本的先進經驗是以社會為單位,每一個月講一次保健課,如果沒有來聽就必須補課。我國沒這個制度,誰愛聽就聽,不聽拉倒。我回國後問了許多人,應該活多久呢?有人告訴我五六十歲差不多了,這個說明我們的標准太低了。他們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保健,湊合活著,問題很嚴重。我在醫院工作了40年,絕大部分人病死是很痛苦的。我來的目的很明確,希望每個人都重視保健工作。     
聯合國提出口號:「千萬不要死於無知」。     
    我們知識分子平均年齡58.5歲,按這個數字,不算學前教育,小學6年,中學6年,醫科大學8年,碩士3年,博士3年,博士後3年,都學完後到點了,根本不能幹什麼了。很多科學家沒有超過這個年齡。我在美國斯坦福見到張學良將軍,在紐約參加了他的100歲壽辰。我很受教育,一進門見到他我們大吃一驚,他眼不花,耳不聾,很多人問他:「少帥您怎麼活這么久?」他回答很明確:不是我活得久呀,而是他們活得太短了」。這句話意思是,你活得短,還嫌我活得長?這個情景我一直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而我們很多人很糊塗,對於保健一無所知,這樣我們的工作也做不好,因為我們天天處在不健康,亞健康狀態。我見過很多人,宋美我在長島見過,他們都海得很長,都是一百歲。她們能海,我們為什麼不能活?我就很奇怪,我們很多人湊合活著,這種思想危害極大。到現在我們中國人絕大部分都不知道什麼叫保健品。

11111111

保健食品的重要性及未來
自古以來,健康長壽就是人類的夢寐以求。人們的壽命與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息息相關。重視保健和養生,在中國的歷史悠久。然而,過去由於生活條件的制約,生存為第一要件的時候,所謂的修身養性,也只是達官貴人,先賢聖人的專利。而現在的中國,由於科技的進步,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人們衣食無憂的同時,追求更高層次的生命和生活質量,造就了保健品市場的廣闊天地。
中國的保健品行業起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雖然相比其他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是在短短的幾十年裡,伴隨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保健業已經迅速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健康消費逐步攀升,對保健品的需求十分旺盛。之所以發展迅速主要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提提高,消費方式改變,使保健品產業發展有了契機。同時,隨著生活的不斷改善,我國的疾病譜發生明顯改變,生活方式疾病已逐漸成為主要疾病,上世紀70年代末,醫學界依據疾病譜的改變,將過去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發展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197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健康概念確定為「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身體虛弱,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滿狀態」。80年代以來,我國醫學界對健康與疾病也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其結果表明,當今社會有一龐大的人群,身體有種種不適,而上醫院檢查又未能發現器質性病變,醫生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治療,這種狀態稱為「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狀態通過自我的身心調節是完全可以恢復的。而保健食品在防治亞健康狀態及生活方式疾病方面有著顯著的療效。正是基於這種多層次的社會需要為我國保健食品的發展提供的可以長期發展空間。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我國保健品行業未來發展將呈現消費者群體多元化、宣傳模式推陳出新化、保健品成為日常消費和保健品銷售模式專營化四大趨勢。特別是2009年新醫改方案的頒布,基本醫葯目錄逐步列入醫保葯品之中,許多廠家會因為政府的這一政策而改變方略等,在這樣的背景下,保健品因為其穩定的利潤率獲得各大制葯企業的青睞。可以預見,在今後我國保健品行業競爭趨勢將更加激烈。

4、保健食品的社會意義?

1 保健食品的定義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廣義而言,是指組成人們通常所吃的膳食以外的一些非傳統食品或其成分。消費者希望通過食用這些保健食品來增強體質,改善機體生理功能,乃至預防疾病。關於保健食品的定義至今國際上尚無統一的說法,而且由於東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對保健食品的概念也不盡相同。我國衛生部1996年3?5日頒布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中第二條規定,"本方法所稱保健食品系指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而美國至今尚無關於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的官方定義,就其含義而言,所包括的范圍很廣,既涉及人們所熟悉的營養素(如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又包括草葯或其他植物中的非營養素成分。因此,人們在美國的保健食品商店中常可看到一些將營養素和草葯成分合在一起的產品。如在一個包裝中有5個不同的膠囊,分別為維生素、b-胡蘿卜素、大蒜油、銀杏葉提取物和人參提取物。

2 美國的膳食補充物健康與教育法(1994)美國沒有頒布關於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管理的專項法律或法規。所有的食品都按照聯邦食品、葯品和化妝品法來管理。該法規定一般食品及成分均不得申稱有特殊功能;當然有些保健功能在具有充分科學證據和經美國食品和葯品管理局(FDA)批准後是可以在標簽上標示的,如葉酸可預防新生兒的神經管畸形,鈣可預防骨質疏鬆症,但不允許申稱有診斷或治療疾病的功效。為了明確對越來越多的功能性食品的開發、生產和經營的管理政策,美國國會於1994年10月25日通過一項《膳食補充物健康與教育法》。該法的主要內容如下:
⑴美國國會認識到:增進美國國民的健康狀況是聯邦政府的首要任務;營養的重要性和膳食補充物在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方面的效益已有越來越多的科學報道;攝入某些營養素和膳食補充物與預防某些慢性疾病 (如癌症、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 之間有一定的聯系;為此美國聯邦政府認為在嚴格防止不安全或偽劣產品進入市場的同時,不應採取不合理的管理措施對優質產品的上市製造障礙;本法的最終目的在於保護消費者獲得安全的膳食補充物的權益。
⑵膳食補充物的定義:包括維生素、礦物質、草葯或植物、氨基酸,人們用來增加總的膳食攝入量的膳食物質,以及以濃縮物、代謝物、成分或提取物形式出現的以上各種補充物的混合物;不作為傳統的食物,也不作為一餐或膳食的唯一內容;標示為膳食補充物;不包括食品添加劑;其形式可包括粉末、軟膠 (囊) 和膠囊。
⑶必須要保證安全,但不規定需要向FDA送審哪些安全性資料。 ⑷不得申稱有哪些保健功能,但某些已有充分科學證據的營養成分例外。 ⑸必須明確標示主要成分的名稱和含量。
⑹1994年10月15日以前未曾在美國上市的膳食成分稱為"新膳食成分",需要向美國FDA提出申請 (包括安全性資料和用途),FDA將在收到申請後180天內作出審批決定。
⑺生產過程必須按照GMP的要求。
⑻將建立一個"膳食補充物標簽委員會", 以向政府當局提出關於膳食補充物標示的要求。
⑼在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內設立一個"膳食補充物辦公室"來探討膳食補充物在保健方面的作用,以及促進膳食補充物的保健和防病作用的科學研究。

3 中國的保健食品管理辦法在1995年10 月30日正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頒布以前,保健食品沒有納入法制管理,試行的《食品衛生法》只規定"食品不得加入葯物",衛生部頒布的新資源食品管理辦法不允許申稱有功能作用。但實際上,我國市場上保健食品品種繁多,申稱的功能五花八門,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消費者難以選擇適合於自已身體需要的合格、對路產品。為了扭轉這種失控局面,正式的《食品衛生法》明確規定"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其產品及說明書必須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審查批准",以及"表明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有害於人體健康,其產品說明書內容必須真實,該產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須與說明書相一致,不得有虛假"。

為了實施《食品衛生法》的這些條款,衛生部於1996年3月15日頒布了《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並於1996年4月發出了"認真貫徹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的通知";其主要內容如下:
⑴任何申稱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必須在生產和上市前得到衛生部的批准;進口保健食品也要經衛生部批准。
⑵保健食品的審批要求是:安全、有明確和穩定的保健功能,配方有科學依據,以及標簽說明書和廣告不得宣傳療效作用。
⑶保健食品的生產必須符合相應的規范和衛生要求,未經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查批準的企業不得生產保健食品。
⑷此管理辦法將自1996年6月1日生效。衛生部在4月的通知中指出,自1996年6月1日至12月31日為企業自我整頓和申報階段,在此期間向當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初審,初審合格者由衛生部組織評審和發證。自1997年1月1日至3月31日衛生部將全面檢查保健食品市場,在1997年3月31日後不再允許有未經審批或尚未申請審批的保健食品的生產經營。
⑸為了貫徹《食品衛生法》和《保健食品管理辦法》,衛生部將逐步認定一些保健功能評價與檢測機構,並將陸續發布有關保健食品生產和監督管理的一系列規范和標准。

4 如何區分保健食品和葯品在原則上,似乎保健食品和葯品並不難區分。因為保健食品只是具有保健功能,而不能取代葯品用於疾病的治療。例如,任何一種抗生素都不會被誤認為是保健食品,速溶茶或大蒜粉也不會被認為是葯品。然而,如果根據中國醫學中葯食同源和葯食同用的理論,再加上當今不少保健食品中都以中葯為主要成分,兩者就不容易區分了。特別是某些中葯確有調整機體功能和預防疾病的作用,如果加工成口服液的形式就難以判斷其應該是食品還是葯品。因此,從科學技術方面來看,保健食品和葯品(特別是以中葯為主的健字型大小葯)的分界線是難以劃定的。然而,從政府的行政管理角度來看,又必須將食品和葯品分開。因此,我國分別頒布了保健食品和葯品的管理辦法,有不同的要求。其他各國也是如此。

5 中、美保健食品管理辦法的比較盡管美國沒有保健食品或功能性食品的官方管理辦法,而只有《膳食補充物法》,但實際上所涉及的對象和管理原則有不少相同之處。例如,兩國都認為保健食品是指組成人們日常膳食以外的食物或成分,不能取代日常消費的膳食。又如,兩國都規定不得申稱有治療疾病的作用,不能取代通常的疾病治療措施。但是,由於兩國的文化背景、生產技術水平、企業素質和消費者的知識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兩國政府當局所採取的政策和措施有相當的不同。美國的辦法是不要求對產品逐一審批,而是除新食物成分需要送交安全性材料 (並無具體規定) 外,可以不經審批就生產和上市。但是,美國強調在產品標簽中提供有關成分和含量的詳細信息,由消費者自行選擇商品。我國的辦法是生產企業和產品都需要審批,而且對上報材料的要求也相當具體,如對產品安全性評價的材料,功能性評價的材料等。兩國的國情不同,因此管理辦法也不同,其間並無優劣之別。重要的是在當今保健食品的開發和生產方興未艾之際,企業界只有充分了解各國政府的不同要求,才能將優秀的保健食品打入國內和國際市場。

5、保健品的意義是什麼

保健品其實是作為一個營養補充劑。傳統百的中醫就有葯食兩用的葯物。可以治病,同樣也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這些就是度保健的中葯。所以傳統的問補品就是一種保健品。。
現代的好多保健品也是針對性的補充某些營養成分或者必需物質。。只是現在市場做得很混亂,而且國內虛假答太多,所以對大家印象不好!內!!
其實保健品對於特殊人群或者特殊需要來說還是有意義的。對於大眾而言,正確,適當容的選取一些針對保健品還是很好的!

6、淺論保健食品與健康 2000字

營養素對小麥粉和大米進行強化,正是由於穀物制
品是每個人每天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食品。進一
步通過主食品的營養強化,來促進人們改變膳食不
平衡所引起的問題,從主食品營養著手,使之更加
有益於人們的健康。
1.2穀物食品是微營養素強化的重要載體
糧食及其製品強化微營養素具有普及面廣,易
於添加,無需專門包裝運輸,受者無需一日數次服
用「葯片」,並且成本低廉易於為消費者所接受等諸
多優點。因此,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聯邦政
府通過強制性法規,在麵粉、麵包及其它穀物食品
中添加維生素B一、B、煙酸和礦物質鐵;而以鈣做為
供選擇添加的礦物質。從那時起,穀物微營養素強
化對改善人們營養健康狀況,預防多種疾患起到重
要作用,因此也在許多國家得到推廣。美國食品葯
品管理局(FDA)從1998年1月1日起又增加強制
添加葉酸,以有益於孕婦和新生兒健康。
我國的小麥粉和大米的「7
1」微營養素強化
配方是由營養學家和糧食及食品科技人員根據我
國廣大人群的營養狀況和微營養素缺乏情況所制
定的。目前還屬於「推薦」性配方,將逐步形成強制
性的國家標准。
2穀物食品營養強化新概念
由於各種不良膳食習慣所引起的各種疾病發
病率增加,人們健康意識的進一步增強和為了滿足
不同人群的需求,營養學家和穀物食品科技工作者
重新評價穀物食品對營養素強化的突出作用。
隨著食品科技的發展,許多新的食品原輔料、
新的營養素已經出現。營養學家和食品科學、食品
工程學的結合,使營養強化已經不再局限於維生素
和微礦物質,而是發展到利用穀物食品這一載體,
針對某些特定人群,如嬰幼兒、青年、婦女、運動員
和中老年等,推出所需要的營養強化食品,主要是
「強化蛋白、纖維」和「降低脂肪、糖」。穀物食品營養
強化的趨勢是為人們提供高蛋白高纖維低熱量而
又多種多樣美味適口的食品,為平衡營養發揮更積
極的作用。
2.1強化蛋白和纖維營養素
當前國際上已經開發並逐步應用於穀物食品
強化的新組分很多,下面介紹幾個主要方面:
2.1.1大豆及其它植物蛋白
添加到食品中的大豆蛋白有幾種,包括酶法大
豆粉、脫脂大豆粉以及大豆分離蛋白和濃縮蛋白
等。大豆蛋白中富含賴氨酸,而這正是小麥和玉米
中所缺少的。大豆蛋白比動物蛋白價格低廉得多,
可以低成本彌補賴氨酸缺乏。大豆蛋白和小麥蛋白
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大豆蛋白中缺少蛋氨酸,但相
對富含賴氨酸;而小麥麵筋中缺少賴氨酸卻富含半
胱氨酸(人體能將其轉化為蛋氨酸)。兩種蛋白源的
組合達到兩種基本氨基酸的平衡。
大豆蛋白有益於人體健康,主要是:降低血液
膽固醇,減少冠心病的危險;減少骨質疏鬆,延緩骨
老化;減少婦女「後更年期」症狀;減少患前列腺癌
和結腸癌的危險。
當前美國已有6000萬人食用「低碳水化合物」
食品,烘焙工業趨向用大豆粉直接添加到穀物製品

中來提高蛋白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大豆中還含有植物雌激素——異黃酮;大豆中
的植物固醇能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而大豆中的天
然抗氧化劑可能起抑制癌症的作用。從眾多的研究
成果可以說明,強化大豆蛋白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
意義。
另一種值得注意的蛋白源
膳食纖維源是亞
麻籽。除了可制工業用和食用亞麻籽油外,亞麻籽
餅粕富含蛋白和纖維,碳水化合物含量僅為30%,
而其中27%是不消化膳食纖維,而只有3%是可消
化纖維,或稱為碳水化合物的「凈」含量。另一種方
式是將亞麻籽粉、膳食纖維、麥麩和脫脂葵花籽粉
共同研磨成與小麥粉細度一樣的混合粉,製成高蛋
白高纖維麵包,降低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我國人民具有長期食用豆腐豆漿和豆製品的
傳統,應該說是一種平衡營養的方式。但傳統豆制
品有不耐保存的弱勢,豆漿豆腐又不便攜帶,在主
食品中強化大豆蛋白甚至是脫脂大豆粉則能夠克
服這些缺點,又實現營養均衡。
2.1.2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在小腸中難於消化而經大腸排出,起
到「鬆弛通便」的作用。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低飽和
脂肪低膽固醇高纖維含量的膳食與降低糖尿病、消
化失調、心臟病和一些癌症的危險有關。可能是由
於不溶性纖維使糞便體積增大,對致癌物起到「稀
釋」作用,並加速通過直腸排出體外。
談到食品中強化「纖維」時,人們立即會有吃
「鋸末」的感覺。近年來,為開發膳食纖維並添加到
食品中達到具有營養價值的水平做出了巨大努力,
主要是解決纖維的適口性問題。理想的膳食纖維應
是無臭無味無芳香並且完全不活躍和適合多用途
的,不僅有益人體健康,還要滿足消費者的口味。已
經開發出的多種纖維粉,如用豆莢、柑橘類水果殘
渣的衍生物或用竹子莖葉提取的膳食纖維,均是具
有中性氣味和口味的純天然纖維,不溶性纖維比例
高因而熱量低,無論用於液體或粉狀配方都方便易
行。經強化到主食品中不但降低了凈糖量和熱量,
而且使烘焙製品內芯柔軟,增強新鮮度並延長貨架
期。
我國麵粉業的副產品——麥麩的年產總量達
20xx萬噸以上,是重要飼料源之一。但如果利用其
中一小部分深加工為膳食纖維用於食用,不但增加
糧食加工/20xx年第2期GrainProcessing/20xx,No.2
了小麥資源的食用比例,而且可以適當增值。更主要
的是能為「三高」人群提供強化膳食纖維的主食品,
為他們的營養平衡服務。
2.2強化B族維生素
美國在60多年小麥粉強制強化維生素B(磺胺
素)、B:(核黃素)的基礎上,於1998年起強制添加葉
酸(B族維生素FolicAcid)並推薦強化維生素B(膽
礆)。
2.2.1葉酸
醫學科研發現,葉酸缺乏會引起胎兒發育缺陷
的危險,如大腦發育不全或者脊柱裂。據悉,美國強
制執行穀物食品強化葉酸以來,比以前每年平均增
加900名健康新生兒。
葉酸主要來源為全穀物(如全麥粉等)食品、綠
葉蔬菜、豆類和水果。全麥粉的葉酸含量約0.6~
0.7mg/kg麵粉,而白麵粉僅為0.2mg/kg麵粉。因
此需強化葉酸使白麵粉恢復到全麥粉的葉酸含量。
葉酸的添加量為0.94~3.08mg/kg麵包(含漢堡圓
麵包等),還有葉酸強化小麥粉、玉米渣、玉米粉、大
米和意式麵食品、面條等。
據最近美國發布的冠心病流行病學和預防報告
預測,自FDA強制執行食品強化葉酸以來可能已經
防止在美國每年31000人死於中風和17000人死
於心臟病。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研究報告發
現,在研究了從1999至20xx年美國40歲以上人群
的心血管病和中風死亡率後得出結論,在強化葉酸
後的3年中比前3年與中風有關的死亡率下降了
10%~15%。1997以前,中風死亡率每年上升1%,
以後每年平均降低4.5%。
2.2.2膽礆
20xx年8月美國FDA法規規定強化膽礆的食
品標簽,要求在嬰幼兒食品中強化膽礆。標示分為
「富含膽礆」和「極富含膽礆」兩種要求在每一份
(客)食品中分別含有至少55mg和110mg膽礆。
膽礆,即維生素B,在蛋黃、肉類、魚類和穀物、
豆類中自然存在。但有些人因避諱高脂肪高膽固醇
而減少食用這些食品,造成膽礆攝人缺乏。膽礆缺乏
可能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肝硬化和肝臟脂肪變性
等疾患。

與保健品重要性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