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健康的十個標准
心理健康十要素
1.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作出恰當的估價。
3. 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4. 不脫離現實環境。
5. 能保持人格完整與和諧。
6.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 能適度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 在符合集體的要求下,能積極地發揮個性。
10. 在不違背社會的前提下,能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的標准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與大多數人、特別是與同齡人、同性別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標准應該包括:
⒈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基本條件。在心理咨詢中,發現絕大多數來訪者這一條都具備。通過說話、察言觀色便很容易確定來訪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進行心理測驗。
⒉ 情緒穩定樂觀
情緒穩定樂觀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與這一條相對立的是喜怒無常。這並不是說心理健康的人沒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而是說他們的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而且他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
⒊ 人際關系和諧
人際關系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別人,設身處地地理解別人,能以恰當的方式讓別人理解自己。因而,無論他或她在哪個單位,和本單位的同學、同事關系都很融洽;對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很親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與別人沒有任何矛盾,而是在發生矛盾時能積極地、有效地去解決矛盾,重新讓別人理解自己。
⒋ 行動自覺果斷
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標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麼事都有明確的目的性,經過深思熟慮以後便果斷地採取決定,不盲目、不猶豫、把自己的決定貫徹如一,決不是說是一樣而做又是一樣。這並不是說不能改變決定,而是說不能輕易地改變決定。
⒌ 熱愛學習、生活和工作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熱愛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愛學習,如愛學外語、計算機、專業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把學習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愛工作,不僅按時上下班,而且創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務,把分擔的工作看作是一種樂事。
⒍ 正確的我觀
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有正確的我觀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對優點能積極地去發揚,對不足能自覺地去改進;不因為有優點而驕傲自大,也不因為有不足而自卑;總是知不足而進去不懈、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愉快樂觀。
上述標準是互相聯系的。一個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現在所有方面,而往往表現在幾個方面。對照上面的心理健康的標准,你覺得你的心理是否健康?
2、怎樣從心理衛生獲得保健?
人體的健康不僅是指軀體生理上的正常,而且還應當有正常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我國的傳統教育自古以來都倡導培養「體魄健全」的人,這里說「體」,就是指人的軀體或體格,「魄」就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或人格。一個人有健康的身體或強壯的體格固然重要,但具有健康的心理或健全的人格同樣也是重要的。總之,只有體魄健全的人才能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一個人要達到「健康」的要求,單純講求生理衛生是不行的,還要講求心理衛生。
心理衛生應該注意以下衛生:(1)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心理健康的個體能在社會實踐中取得正確的認識,以便作正常的有效的反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不退縮、不幻想、不逃避,面對現實,以切實積極的方法給以處理,在一定情況下採取心理防衛措施以緩沖矛盾,取得轉機。
(2)自知、自愛:自知即是自己了解自己,能夠正確地進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既不妄自菲薄、自我輕視,在社會生活和學習中退縮、畏懼,又不自命不凡,悅納自己、愛惜保護自己,重視身心健康,珍惜自己的信譽和形象。自愛包括自尊、自信、自製。
(3)良好的人際關系:正常的心理應該有朋友來往,樂於助人,也能接受別人的情感和幫助,在和別人相處時持善意、熱情、誠懇、寬容的態度。因此,能夠與他人建立很好的人際關系。
(4)積極勞動:人的大腦和各器官是在勞動中發展的,人的心理活動能力充分地發展也必須通過勞動實踐。感知覺剝奪、智能及肢體器官不被利用,人的整個心理能力都會明顯降低。只有在勞動中通過才能的運用才能使個體得到充分發展,從而使人增強自信心和體驗到生活的意義。勞動不但可以加強個體與現實的聯系,而且也可以使人擺脫過分關注自己的思想和消除不必要的憂慮。
3、中年人心理衛生保健最重要的是什麼
心穩不燥,開始關注健康養生!
4、心理衛生 是什麼?
什麼是心理衛生 ?
人們提起衛生,都認為是生理衛生。其實衛生不僅包括生理衛生,而且也包括心理衛生。人們平時對生理衛生很重視,但很少重視心理衛生,甚至不少人還不知道什麼是心理衛生。不少人重視營養,可是不懂吃飯時的心理衛生,雖然吃的東西本身營養很豐富,但由於心情不快,影響消化腺分泌,消化不好。有的人很重視睡眠,但由於不懂睡眠的心理衛生,睡前愛看小說,由於情緒興奮,很難入睡。這些事例說明不少人重視生理衛生,忽視心理衛生。其實生理衛生與心理衛生是密切聯系,同等重要。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心理衛生也稱精神衛生,它是關於保護與增強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學原則與方法。心理衛生不僅能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而且可以培養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促進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衛生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心理衛生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人在不同年齡階段,各有一定的生理特點與心理特點,並且出現與之相聯系的心理問題。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有效地預防一些心理沖突的發生,及時地解決一些心理問題是個體心理衛生的主要目標。不同的群體,如家庭、學校、工廠、礦山、部隊,生活條件與工作條件不同,心理衛生的內容也不相同。不同群體中的心理衛生也很重要。例如,家庭的和睦、夫妻性生活的協調等對人產生良好的心理影響。同事關系的友好與團結,有助於人們的心理健康。
講究衛生,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這已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可是,怎樣才算講究衛生?這恐怕在看法和做法上就大不相同了。不少人一提講衛生就想到注意公共衛生,講究個人衛生,加強體育鍛煉,攝取適量的營養,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等等,這些無疑都是重要的。但是,這樣做只能預防顯微鏡下看到的微生物對人體的侵襲,只能把筋骨肌肉鍛煉得更有力量,還不能確保人們的健康。這時因為,人生在世,難免遭受種種矛盾與挫折,因而社會、心理因素也同樣危害人的健康。譬如,一個人身強力壯,卻理智欠佳,人格異常,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那怎能說他「健康」?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的定義修改為:健康「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與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就是說,人要做到健康,必須體魄健全,身心健康,這種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怎樣做才能達到身心全面健康的目的?我國傑出的心理學家潘菽教授早在四十年前就曾指出:「我們因注重身體的健康,故研究生理衛生;我們若要使得心理得到健全的發展,則必須注重心理衛生」。由此看來,心理衛生乃是達到心理健康的手段。
二、心理衛生要達到的標准
心理衛生的目的是要達到心理健康,但心理健康有沒有個標准?對這個復雜的問題心理學工作者已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還沒有個為大家公認的理想標准。為了使心理衛生有個大致的遵循,下面將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期羅(Maslow)和邁特爾曼(Mittelman)幾經修訂的十項標准列出,僅供參考。
1. 有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恰當的估計;
3. 生活目標、理想切合實際;
4. 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
5. 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
6.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 適度的情緒發泄與控制;
9. 在不違背集體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 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能適當滿足個人基本需要。
按照上述十條標准一一嚴格對照,可以說很難找到一個心理完全健康的人。因此,我們只能說,講究心理衛生的人就接近上述標准,不注意心理衛生的人就遠離上述標准。遠離上述標准,不僅人格異常,而且容易罹患種種心因性疾病。所以,為了心理健康,人人應當注意講究心理衛生。
三、心理衛生工作的范圍
人人都要講究心理衛生,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要講究心理衛生;人不僅要自覺主動地講究個人的心理衛生,還要照顧老人和兒童的心理衛生。所以,心理衛生的范圍很廣,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心理衛生的范圍還會擴大。如果從當前國內外心理衛生工作的狀況來看,心理衛生工作的范圍可概括為如下四大方面:第一,從優生學的角度指導婚姻、配偶、受孕等過程,提高個體的心理衛生素質;第二,研究各年齡階段(如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心理衛生特點與規律,指導各年齡階段的人們搞好心理衛生;第三,研究各社會群體中的心理衛生問題,使人們在家庭、學校、工作單位、業余團體中能良好的適應環境,搞好人際關系,以便心情舒暢地工作、學習與生活;第四,研究個體主動積極講究心理衛生的機制與措施,指導人們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做情緒調節控制的主人,改正不良行為與性格特徵,掌握一至幾種身心放鬆技術,以便隨時調節身心平衡,講究心理衛生。
5、什麼是心理衛生
心理衛生也稱精神衛生,它是關於保護與增強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學原則與方法。
心理衛生不僅能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而且可以培養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心理衛生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特點,心理衛生的內容也不盡相同。
人在不同年齡階段,各有一定的生理特點與心理特點,並且出現與之相聯系的心理問題。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有效地預防一些心理沖突的發生,及時地解決一些心理問題是個體心理衛生的主要目標。
(5)心理衛生保健擴展資料: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1、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6、心理衛生保健一級預防又稱什麼工作?
健康管理師?
7、心理健康內容?
現在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九種積極的品質。
第一位的品質是happiness,就是幸福感。
第二種品質是和諧,是內心的和諧。所謂的內心和諧就是指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對事物的認識,對自己眼前的處境,對將來追求的目標,還有現在所能夠做的,這各個方面的事情之間能夠達到協、調。
第三種品質是自尊感。所謂的自尊感,簡單講就是self-like或 self-love,就是自己喜歡自己。作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很重要的品質就是能夠喜歡自己。
第三種品質是自尊感。所謂的自尊感,簡單講就是self-like或 self-love,就是自己喜歡自己。作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很重要的品質就是能夠喜歡自己。
第五種品質是個人的成熟,是指在處理自己的問題,人際關系,環境的要求,工作的要求,處理家庭、同事、朋友之間的關系的時候能夠非常得體。
第六種品質是人格的完整。
第七種品質是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第八個種品質是有效地適應環境。
第九種品質是在環境中保持獨立。這兩個是相互矛盾的,但是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看。也就是說,一方面要適應環境的要求,同時還要保持獨立。這個獨立就是說要給自己一定的空間,一定的調整自己行為的空間。一方面順從了環境,同時又保持了獨立性,既服從又能夠反叛,有一定的反叛精神。那麼怎麼處理好這個度呢?我想這是一門學問,需要不斷地汲取經驗,不斷地觀察,不斷地學習。
8、怎樣保持心理健康?
科學地講,健康的含義包括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因此,保持心理健康,營造良好心境是對健康防病大有裨益的。那麼,怎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
對於一個青春期少年來說,保持心理健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心理特徵與年齡相符合
青少年的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以及個性特徵,要符合年齡增長的規律。既不能像童年時的心理那樣簡單、幼稚,也不同於成年人那樣成熟,而是表現出青少年所應有的特點,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
二、保持樂觀而穩定的情緒
要熱愛生活,善於在生活中尋找樂趣,即便是幹些家務也不應視為負擔,而是帶著情趣去干,比如做飯,不斷嘗試新花樣,享受烹飪的歡娛等等。在學習上要不斷進步,在進取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斷感受成功的樂趣。樂觀而穩定的情緒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在困難和逆境中,保持樂觀的情緒會增強自信心。樂觀而穩定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三、熱愛學習,培養多種興趣
學習是青少年時期的主導活動,是為步入成年進入社會打基礎的。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對學習的興趣,就會把學習看作是一種樂趣而主動進行學習,這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不僅不會因此增加心理的壓力,而且有益於心理健康。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後,隨年歲的增長,有人便產生了「看破紅塵」的感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了,這樣不利於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顆童心,對任何事物都有一種好奇,不論對知識更新,還是對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家庭、學校及各種環境中,要與父母、老師、同學保持融洽的關系。與人交往中,要平等待人,尊重和理解他人,樂於助人。要和同學建立正當的友誼,尋找自己的知心朋友。在家庭、學校和各種場合中,努力做一個受大家歡迎的人。以諒解、寬容、信任、友愛等積極態度與人相處,會得到快樂的情緒體驗。尤其是被人誤解的時候,要亮出高姿態,待對方曉知真相後更會佩服你,這樣寬容、關心別人也有利於營造好心境。助人為樂,是一種高尚美德,其作用不僅使被幫助者感受人間真情,解決一時之難,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後的快慰。經常幫助別人,就會使自己常處在一種良好心境中。
五、自我調節,適應環境
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滿意或遇到不幸、挫折時,一些人往往會產生憂郁、悲痛、焦慮等不良的情緒,失去心理平衡。這時應採取積極的態度,疏導情緒,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待,使自己能夠面對現實,以最適當的態度適應環境和處理問題,增長自己的耐受力。遇到不順心的事,別悶在心裡,要善於把心中的煩惱或困惑及時講出來,使消極情緒得以釋放,從而保持愉悅心情總伴你左右。
六、接受自己的性身份
青春期少年要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性身份,做符合自己性別身份的事,並對自己是男性或女性感到滿意,決不因為自己的性別而產生自卑感。只有自覺認識和正確對待自己的性身份,才能愉快接受自己的性身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這也是青春期少年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
七、培養生活中的幽默感
除了嚴肅、正式的場合外,在同學、朋友乃至家人中,說話時適當地採用幽默語言,對活躍氣氛、融洽關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陣會心的笑聲中,大家心情都會特別好。
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學習的重要條件,有健康的心態才會有自信的狀態;有健康的心態,才會在前進的路上不卑不亢,勇往直前。健康甚至會決定人生的發展方向和最終結果。健康,毫無疑問的是一種不可交易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