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中醫針灸保健

中醫針灸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03 15:54:21

1、中醫針灸推拿

針灸正我倒是沒聽說過,但是我考過保健按摩師證初級的和高級的都考過,在學校里考的,學校里有報名宣傳單。應該每個中醫葯大學都有這個東西吧?交個1000元就過了。很簡單,分筆試和操作兩種。社會上也有很多報名的,大都是一些中醫院的醫生們招的,但是給發的證都是本省認證的,而學校報考的是全國認證的。隨便去哪個中醫類學院抓個學生一問就知道的清清楚楚。每學期大概開學那功夫就開始報。針灸證我沒聽說過。貌似根本沒有這個針灸證吧?嘿嘿。職業醫師資格證里倒是有包含了中醫類的針灸方面的資格證,但是是針對在職醫生考的。

2、針灸能治哪些病?

3、什麼是中醫針灸,方法是什麼?

針,是指針刺;灸,是指艾灸。針灸療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針刺①針刺的方法目前一般選用不銹鋼針作為針具。針具及醫生的手要經過消毒,患者平卧並選擇好穴位進行針刺。臨床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主要以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如持筆狀,左手指甲尖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用指切進針,夾持進針、舒張進針或提捏進針等方法針刺。在針刺操作過程中,要掌握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這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和防止意外事故發生的重要環節。
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一般分三種角度。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度角左右,傾斜刺入。適用於肌肉較淺薄處或內有血管、重要臟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部位。平刺;也叫沿皮刺,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著皮膚刺入。適用於皮薄肉少的部位。
針刺的深度要根據體質、年齡、病情、部位而定。針刺的角度與深度關系極為密切,一般講,直刺多用於深刺,斜刺或平刺多用於淺刺。對於「天突」、「啞門」、「風府」等穴,以及眼區、胸背和有重要臟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當往意要淺刺,以免發生意外。
將針刺入腧穴後,要行針(也叫運針)以使之得氣,「得氣」又叫「針感」,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所產生的「經氣感貝」。當這種「經氣感應」產生時,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患者也會同時有酸、麻、脹、重等感覺,這種感覺甚至會沿著一定的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擴散和傳導。若無經氣感應而不得氣時,醫者則感到針下空虛無物,患者亦無酸、麻、脹、重等感覺。此時醫者就要施用提插、捻轉等各種手法使之得氣,也可靜以久留,以待氣至。針刺得氣,才有祛邪扶正的作用。
將針刺入腧穴後,一般留針10~20分鍾。但對一些特殊病證,如寒證、頑固性疼痛等可延長留針時間,在留針期間可進行間歇性行針,以增強、鞏固療效。
在行針施術或留針之後即可出針。出針時一般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針孔周圍皮膚,右手持針作輕微捻轉,慢慢將針提至皮下,然後將針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以防出血。出針後病人休息一會兒才能活動。起針後要檢查一下針數,以防遺漏。
針刺的異常情況及處理方法①暈針:是針刺過程中病人發生的暈厥現象。其表現為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心慌,多汗、四肢發涼,重者甚至血壓下降、二便失禁及脈微細欲絕。暈針的原因,多為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飢餓、大病之後、因體位不正、醫者手法過重等。一般處理方法是立即停止針刺並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並飲些溫開水或糖水,注意保暖,即可恢復正常。嚴重不能復常者,要請醫生診治。
②滯針:在行針時或留針後,醫者感覺針下澀滯,捻轉、提插、出針均困難,病人覺得疼痛時,稱為滯針。滯針的原因,多為患者精神緊張,當針刺入腧穴後,由於局部肌肉強烈收縮,或行針手法不當,向單一方向捻轉太過,以致肌肉組織纏繞針體所致。一般處理方法可稍延長留針時間,或於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叩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緩解肌肉的緊張。
③彎針:進針時或將針刺入腧穴後,針身在體內形成彎曲。其表現為,針柄改變了進針或刺入留針時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轉及出針均困難,患者又感到疼痛。彎針的原因,多為醫生進針手法不熟練,或用力過猛過快,使針尖碰到堅硬組織器官,或病人在針刺、留針時移動了體位,或因針柄受到某種壓力等所造成。一般處理方法是不得再行提插、捻轉,用手慢慢地順著彎曲的方向將針取出。若因病人移動體位所造成,則應使患者慢慢恢復原來的體位,局部肌肉放鬆後,再慢慢將針取出。切忌強行拔針,以免將針斷於體內。
④斷針:針體折斷在人體內。斷針的原因,多為針具的質量欠佳,或針身、針根有損傷剝蝕。一般的處理方法是患者切勿更動原來的體位,以防斷針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於體外時,可用血管鉗或鑷子將針起出。若斷針與皮膚相平或稍凹陷於體內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右手持鑷子將針取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層時,當立即請醫生手術。
⑤血腫:針刺部位出現皮下出血並引起的腫痛。表現為出針後,針刺部位腫脹疼痛,繼則皮膚呈現青紫色。一般可自行消退。若嚴重時,可先冷敷止血後,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針刺的注意事項患者在過於飢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針刺時手法不宜過重,開盡量選用卧位。
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對胸、脅、腰、背臟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的患者尤當注意。
針刺眼區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轉和長時間的留針,以免傷及重要器官而產生嚴重的惡果。
灸法灸法是靠灸火的熱力給人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治病和防病的目的。施灸的原料主要以艾為主,用乾燥的艾葉搗制後除去雜質,而成純凈細軟的艾絨,然後製成艾柱、艾卷等。常用的灸法有艾柱灸和艾卷灸。
①艾柱灸。將純凈的艾絨放在乎板上,用手搓捏成圓錐形的艾柱。常用的艾柱,或如蒼耳子,或如蓮子,或如半截橄欖等大小不一。施灸時每燃燒一個艾柱叫做「一壯」。灸的具體方法有。
②隔姜灸。將鮮姜切成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用針刺數個小孔,然後將姜放在應灸腧穴的部位或患處,再將艾柱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柱燃盡,再取一柱施灸,直至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風濕關節炎等病。
③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用針刺數個小孔(搗成蒜泥亦可),然後放在應灸的腧穴或患處,將艾柱放在上面,點燃施灸。待燃盡,易柱再灸,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於瘰癘(淋巴結核之類)、肺結核及瘡瘍初起等證。
④艾卷灸。使用艾條。取純凈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捲成直徑約15厘米的啊柱形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面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或到中葯店購買現成的艾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溫和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多適於慢性病。雀啄灸: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復地旋轉施灸,多用於較急的病證。
灸法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適用於一些慢性病的治療及保健。
⑤灸法的禁忌。對實熱證或陰虛發熱證,一般不適宜灸法治療。孕婦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4、中醫針灸有什麼效果?

針灸可以治療很多類型的疾病,是中國古代醫學的主要治療方法,治療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像固生堂,同善中醫的彭太平利用中醫針灸治療腦震盪,骨脫位,骨質增生等都是有顯著療效的,你第一次去會感覺隱隱的痛,後面就開始很舒服了。

5、中醫針灸有什麼療效啊?

針灸的療效范圍廣泛,國際針灸師證的承認國家就有80個,包括歐美等主要國家
如果你想學一下這門課程,可以去廣東南大了解一下啊,那裡有針灸課程的。

6、我想學中醫針灸

如果你想系統的學的話,我建議你先從理論部分開始,不要一開始就想學怎麼給人扎針,沒有一定理論功底的話,也不會有所收獲的。。建議先學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診斷學開始學起,積累了最基本最基本的,然後再學經絡學 ,腧穴學,這兩本一定也要爛熟於心,然後就可以學操作了,學刺法灸法學,再學針灸治療學,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介紹的基本書都是我們的專業書。。。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追問: 是先自學嗎?自學好了再到哪裡學 扎針 呢?我想要拿這方面的資格證 回答: 如果是這樣的話,可能就有些困難。。但也不是不可能的。要拿資格證,象我們專業的都是要考 醫師證 的。因為 扎針 要想得到法律保護,象在醫院只有拿到醫師證才有資格扎針的。。要不然就是 非法行醫 。 出了 醫療事故 會引起 醫療糾紛 ,嚴重的話會坐牢的。。這絕不是威嚴聳聽! 大專的話是畢業後工作意念才有資格考 中醫助理醫師 證,然後有兩年的 工作經歷 了才能考 執業醫師證 。 還有如果你想系統的學的話,建議你去你們當地 醫學 類 院校 的自考或者招生部門咨詢,因為是有成人跟班學習這種形式的。。 另外學醫無論你學哪一類專業,都是周期性很長的行業。不可能速成。有心學的話,建議先咨詢清楚,對你要學的專業有足夠的認識,並且做好心理准備再去學。。我了解的僅供你參考。無論怎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補充: 目前國內 針灸推拿 比較好的 醫學院校 我覺得 成都中醫葯大學 非常不錯 湘西地區的 吉首大學 醫院的針灸推拿也不差。 專科層次的有安徽蕪糊高等 醫科 學校,要看你在哪個省份了。。 另外系統的學,不只學 針灸 ,還有推拿。。有些院校的針灸推拿專業是側重針灸 ,有些則側重推拿。還要考核下他們專業的師資力量。。

記得採納啊

7、針灸和傳統中醫按摩有什麼區別

針灸和傳統中醫按摩有什麼區別很大
中醫按摩;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針灸由「針」和「灸」構成,

按摩以疏通為主。針灸不但能疏通,還能以補,卸的方式調理陰陽,平衡身體。所謂"一針見血".

與中醫針灸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