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伏貼和三伏灸有何不同?
三伏貼主要是用調好的葯物貼在特定的穴位上,用來影響、調整人體的磁場,讓人體激發自身的修復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三伏灸,除了有三伏貼的作用特點之外,其自身具有更大的能量。艾灸療法的特點是從身體內部祛病緩疾,通過溫熱療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通經舒絡,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調整機體的神經、內分泌、血液循環、消化吸收等功能,從而改善臟腑衰竭、營養不良、毒素堆積等情況。
三伏貼,是在三伏天時進行中葯貼敷治病的方法。具體做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有刺激性的葯物,以達到灸治的效果。不同於艾條和艾炷灸,這種方法是不用火的,又名天灸、冷灸。
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葯學,以中葯直接貼敷於穴位,經由中葯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增強機體免疫力,起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由於三伏貼即貼即用,操作簡便,堅持貼敷療效顯著,故而深受廣大養生愛好者的青睞。
三伏灸,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三伏天進行養生艾灸治病的方法。全稱為三伏天養生艾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冬病夏治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
三伏天時氣溫最高,正巧是大自然陽氣最強、陰氣最弱的時候,人的皮膚毛孔張開、體內新陳代謝比較旺盛。此時使用艾灸療法,既有利於葯物的快速滲透和進入,又可藉助炎熱的氣候環境、驅除體內的陰寒之氣。
簡單點理解:三伏灸(三伏天+艾灸),可以起到1+1>2的效果。
其實在中國的古代,三伏灸的主流是三伏溫灸和疤痕灸,尤其是立秋的前半個月更是一年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說在這半個月的時間里,上至達官貴族、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都會用艾來做保健。最次的也是用艾葉煮水泡腳。
古時三伏灸最主要是這幾個穴位:大椎,身柱;關元,肚臍和中脘;腎俞和八髎。這是溫灸的常用穴位。而足三里是疤痕灸的主穴。
2、立秋後晚上能艾灸嗎?
可以的,不過艾灸最好的時間是中午12點以前
3、「三九灸」和「三伏灸」有什麼區別
1、時間不同
三九灸是在每年冬天最寒冷的三九天使用;三伏灸是在每年夏天最炎熱的三伏天使用。
2、原理不同
三伏灸依據中醫學「天人相應」「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等理論,利用三伏天炎熱氣候
以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通過對經絡腧穴的進行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絡、散寒祛濕的作用。
三九灸根據人體體質情況和發病特點,選擇在冬季三九天時候,此時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通過中葯葯物貼敷在特定治療作用的穴位上,達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3、作用不同
三伏灸是版冬病夏治的大好時機,在權疾病緩解期的時候治未病,預防重於治療。既可以除去剛剛感受的寒濕之邪,也可以去除體內久伏的寒濕之邪,從而改善體質,恢復健康。
三九灸療法是三伏灸療法的補充。三九灸,在三九天行天灸療法貼敷穴位,以辛溫葯物敷貼特定穴位,可辛溫散寒、活血逐痰,能使人體陽氣更加充沛,溫陽益氣,健脾益肺,祛風散寒,起到通經活絡止痛的功效。
4、立秋過後如何養生保健
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堅持秋凍
俗話說 「春捂秋凍」,秋天一到,雖然氣溫將逐漸降低,但是不要急著增加太多衣服,可以鍛煉自己抗禦風寒的能力,逐步增強身體抵抗抄力。襲不過,對於一些特殊人群,不必非要「秋凍」,比如有支氣管炎、胃炎等病史的人。這類人群需要注意適當保暖,不能秋凍過頭,以防止舊病復發。
2、堅持秋練
常言道 「動則不衰,用則不退。」生命在於運動,在天氣百寒冷的秋冬季節,我們更需要適當運動,以增加身體抵抗力。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一方面,我們相應調整起居作息,做到早睡早起。
另一方面,老年人可以適當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或運動,如掃地、登樓、度做操、打太極拳、戶外散步、跳交誼舞、短程旅遊等。這樣既可以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還可以強健身體,延緩衰老。
3、堅持秋養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等大量成熟上市。問秋季氣候乾燥,應當注意潤肺止咳、生津益氣,要多注意補充水分,常飲用些開水、淡茶、豆漿以及牛奶等,少食辛辣刺激以及煎炸乾燥等食物,多吃番薯、玉米、芝麻、青菜、柿子、香蕉、蜂蜜、紅棗等柔潤之品。
除了飲食要注意,作息上也要養生,尤其是晚上不能太晚睡,最好保證每答天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5、立秋後如何養生
養生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具體包括如烏zd骨雞、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梨等,這些食物與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葯配伍,則功效更佳。
立秋後基本以溫燥為主內,表現為濕熱、陰虛,火旺。建議大家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如蘿卜、茅根、馬蹄、西紅柿、豆腐、菱角、蓮藕、蜂蜜及新鮮水果和蔬菜、瘦精肉、木耳、老鴨肉、鱉肉、青魚、鯧魚、黃花魚、鮑魚、鰻魚、銀耳、百合、紫菜、蓮子、茨實、核桃、烏梅、芝麻等。
秋季運動以舒緩安靜為宜,如瑜伽、易筋經、散步等。養生重點在於容培養定力、專注力,適宜練習打坐、靜心、禪修、冥想等。
6、三伏灸是什麼?
三伏灸是中醫學里具有特色的伏天療法,屬於天灸百療法中的一種,因為治療的時間是每年的三伏度天,所以稱為三伏灸。「天灸」是問中醫傳統灸法中的一種,也稱「葯物發泡」或「敷貼發泡」。這種方法是選用一些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葯物答,貼敷在人體的穴專位上,利用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膚的潮紅充血,甚至起泡,來達到屬治療疾病的目的。
7、「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中立春、立秋能否按氣象學意義來確定?
http://ke.baidu.com/view/25702.htm
http://ke.baidu.com/view/25806.htm
8、立秋灸關元,上午和下午分別什麼時間段灸?有嚴格要求嗎?
上午十點之前最好,上午陽氣旺盛
9、立秋後,艾灸有什麼作用??
您好
立秋後和平時艾灸的作用是一樣的。
無外乎改善體質,治療疾病,修生養性等方面。
【歸朴石磨艾條】為您解答,歡迎追問,純手打望採納。您可以聯系我們給您發送全套艾灸知識。
10、立秋節氣如何做養生灸
立秋艾灸養生
立秋艾灸養生
1、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甲乙經》說過「大椎,三陽,督脈之會」,大椎穴又稱「督陽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2、太白穴:補充氣血、美容養顏
太白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所以脾經常出現脾氣虛的症狀,我們常說的黃臉婆就是脾虛的象,每天按摩這個穴位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回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
取穴: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3、關元穴: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關元是小腸的募穴。意味著它是小腸的氣積聚在腹部的穴位。《扁鵲心書》裡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關元,不但可以疏通脈絡、強壯腰脊,還可以很好地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取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答上,臍下3寸,是元氣出入的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