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得手法

保健得手法

發布時間:2020-07-03 06:41:01

1、按摩的常用手法有哪些

按摩療法,大致有如下兩種:
一種是主動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按摩自己的一種保健方法。另一種是被動按摩,是由醫生掌握用於患者的醫療法,也就是本文所說的按摩療法。按摩手法,並不一致,但歸納起來,常用手法可選如下八種:按、摩、推、拿、揉、捏、顫、打等法。應該知道,上述八種手法,不是單純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幾種手法相互配合進行的。

(1)按法 :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體適當部位,有節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單手按法、雙手按法。

臨床上,在兩肋下或腹部,通常應用單手按法或雙手按法.背部或肌肉豐厚的地方,還可使用單手加壓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輕輕用力壓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種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壓在右手指背上。

(2)摩法: 摩,就是撫摩的意思。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體的適當部位,給以柔軟的撫摩,叫作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於上肢和肩端的單手摩法,和常用於胸部的雙手摩法

(3)推法: 在前用力推動叫推法。臨床常用的,有單手或雙手兩種推摩方法。因為推與摩不能分開,推中已包括有摩,以推摩常配合一起用。象兩臂兩腿肌肉豐厚處,多用推摩。我們看的姿式,是用拇指與食指夾持胳膊肌肉,正在用推法中的單手推摩法。

手指是否可用推摩呢?可以的。不過手指面積太小,操作時,我們多用左手握住患者腕部,右手食拇二指住患者一個手指進行推摩,或者只用右手拇指在患者手指上推摩。中醫流傳下來的推拿小兒方法,實際上就是用的推摩法。

推摩的手法是多樣的。把兩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對拇指,食指對食指,兩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動,叫作雙手集中推摩法,這種方法,是推摩法中最得手的一種手法了

(4)拿法: 用手把適當部位的皮膚,稍微用力拿起來,叫作拿法。

臨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豐厚處的單手拿法(圖7)。如果患者因情緒緊張、惱怒,突然發生氣悶,胸中堵塞,出現類似昏厥的情況,可在鎖骨上方肩背相連的地方,用單手拿法,把肌肉抓起來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鍾拿兩下的速度,連拿二十次,稍為休息,再連拿二十次,則胸中通暢,氣息自漸調和了。

(5)揉法: 醫生用手貼著患者皮膚,作輕微的旋轉活動的揉拿,叫作揉法。揉法分單手揉和雙手揉。象太陽穴等面積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對於背部面積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不有單手加壓揉法,比如揉小腿處,左手按在患者腿肚處,右手則加壓在左手背上,進行單手加壓揉法。

肌肉豐厚的小腿肚上,則可使用下面的雙手揉法。揉法具有消瘀去積,調和血行的作用,對於局部痛點,使用揉法十分合適。

(6)捏法: 在適當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膚和肌肉從骨面上捏起來,叫做捏法。

捏法和拿法,有某些類似之處,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則著重在手指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輕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它常常與揉法配合進行。

捏法,實際包括了指尖的擠壓作用,由於捏法輕微擠壓肌肉的結果,能使皮膚、肌腱活動能力加強,能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淺淺捏來,可去風寒,可化瘀血,深深捏來,可以治療肌腱和關節囊內部及周圍因風寒濕而引起的肌肉和關節的疼痛。

2、夫妻保健推拿常用手法有哪些?

推拿手法是以手和肢體的其他部分(也可藉助於器械)按照特定的技巧和規范化的動作在人體體表特定穴位和部位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它是推拿治病的關鍵之一。手法的熟練程度及如何適當運用手法,對治療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因此,要想進一步提高治療內、婦科疾病的效果,除了辨證確切、認真負責外,在適當的穴位或部位上運用相宜的手法,顯然是一種重要的環節。
手法在臨床應用中,同樣要貫徹辨證施治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發揮手法的治療作用。在臨症時,人有老少,體有強弱,證有虛實,因此,手法的選擇和力量的運用在內、婦科推拿治療中尤其重要,過之和不及都會影響治療效果。
一指禪推法【操作手法】用大拇指指端、螺紋面或拇指橈側面著力,吸定於經絡穴位或治療部位上,肩肘關節及上肢肌肉放鬆,通過腕關節的連續擺動而帶動拇指關節的活動,使產生的力持續作用於經絡、穴位或治療部位上。
【手法要訣】(1)沉肩,使肩關節放鬆,肩部不能聳起用力,即肩部下垂之意。
(2)垂肘,上肢肌肉放鬆,肘部自然下垂,略低於腕部。
(3)懸腕,腕關節自然懸屈(切忌用力屈曲)拇指處於垂直位,便掩腕部作左右擺動。
(4)指實,拇指端、螺紋面或偏峰自然著力,吸定於治療部位上。
(5)掌虛,手握成空拳狀,四指不著掌面,拇指垂直。
(6)緊推慢移,緊推就是腕部擺動及拇指指間關節或拇指掌指關節作屈伸有節律的活動,拇指端著力點作緩慢的移動。動作靈活自然,用力均勻柔和,頻率均勻等。
【生活應用】用於頭面部,能開竅醒腦,鎮靜明目;用於胸腹部,能寬胸理氣,健脾和胃,調節二便;用於頸項、背、腰、骶部,能調節臟腑陰陽功能;用於四肢、關節,能溫通經絡、活血散淤、祛風除濕、滑利關節。
拿法【操作手法】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對稱用力,提拿一定部位,進行一緊一松的拿捏。
拿法刺激量較大,故每次每一部位或穴位所拿時間不宜過長,根據患者忍受力適當控制手法的輕重。可反復多次實施。
【手法要訣】(1)肩肘關節放鬆,手掌空虛,指腹應緊貼所拿部位或穴位。
(2)拇指和食、中兩指對稱(食、中兩指平行或中指指面壓在食指指甲上),或拇指和其餘四指對稱,用力夾住所拿部位或穴位。應蓄勁於內,貫注於指。作連續的一緊一松的動作。
(3)用力由輕而重,切忌蠻力或力用淺表。
【生活應用】由於所拿部位或穴位不同,功用也不同,用於頭部,能開竅醒腦、祛除風寒;用於肩背部,能疏風解表、舒通經絡。常應用於治療各種頭痛、牙痛、腹痛、腰痛及風濕痹痛等。
按法【操作手法】按是壓的意思,用手指、掌面或肘尖著力逐漸用力下壓,稱為按法。用指面著力的稱指按法,用掌面著力的稱掌按法用肘尖著力的稱肘壓法。
【手法要訣】(1)按壓的方向要垂直,用力要由輕而重,穩而持續,或下按要有節奏。
(2)拇指按:拇指伸直,拇指面著力,其餘四指張開起支持作用。
(3)掃:肘關節伸直,上肢自然下垂,用掌根、魚際著力,可單掌或雙掌交叉重疊著力下壓。
臨床常把按法與揉法結合使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即在按壓力量達到一定深度時再作小幅度的緩緩揉動,使手法既有力而又柔和。
在腹部應用時,按壓的力不宜過強,同時手掌要隨著患者的呼吸而起伏。本法的運用,切忌用迅猛的爆發力,以免產生不良反應。
【生活應用】指按法有開竅通閉、散寒止痛之功能;掌按法則能舒松筋脈、溫中散寒。指按法接觸面小,刺激強弱容易控制調節,適用於人體各部的經絡穴位。如按揉足三里、三陰交、胃俞穴等。
摩法【操作手法】用手掌掌面或食、中、無名指相並指面附著於穴位或部位上,腕關節主動作環形有節律的撫摩運動,稱為摩法。
摩法有掌摩和指摩之別。臨床習慣上掌摩法多用於脘、腹部;指摩法則胸、脘、腹部均用。通常掌摩法的壓力比指摩法稍大,脘腹部脂肪組織較多者宜用掌摩法。
本法為寬胸和中之法,常可配合葯物,以加強治療效果。
主治氣管炎、哮喘、心痛、胃脘痛、膽囊炎、痛經。以及痰壅阻塞、氣滯胸悶、便秘、泄瀉、尿閉、尿崩、失眠等。
【手法要訣】(1)肩肘關節及手臂放鬆,肘關節微屈。
(2)掌摩時,腕關節微伸,作主動的環形活動,帶動前臂、肘關節作小幅度的屈伸活動,使掌作盤旋運動。
(3)指摩時,食、中、環三指並攏,腕關節懸屈,作主動環轉活動,帶動前臂及三指作盤旋運動。
(4)動作自然協調,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按摩。
【生活應用】摩法主要是長時間地旋轉摩擦,通過穴位對經絡對人體產生作用。所以摩法的功用常因所摩部位不同,而體現不同的治療作用。如用於胸、腹、脅肋部,具有寬胸理氣、豁痰宣肺、健脾化濕、溫中和胃、消食導滯的作用;用於下腹部,則有調暢氣機、通調水道、清腑排濁的作用。
揉法【操作手法】用手指螺紋面、大魚際、掌根等部位著力於一定部位或某一穴位上,作輕柔緩和的環旋轉動,並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揉動,稱為揉法揉腹部,常用魚際,但要求壓力不宜過重。揉中脘、魚際,掌根,揉均可運用,但要避免手掌或手指不斷撞擊兩肋弓或劍突,以免產生局部疼痛腫脹的不良反應。運用揉法在腹部還可與摩法結合施用,組合成摩揉法。
【手法要訣】掌揉法用大魚際或掌根部著力,手腕放鬆,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小幅度的迴旋混動,壓力要輕柔,揉動頻率一般為每分鍾120~160次。
【生活應用】本法有寬胸理氣、健脾和胃、活血散淤、消腫止痛等功用。本法刺激緩和舒適,老幼皆宜,臨床用以治療脘腹脹痛、痰阻氣脹、胸悶脅痛、便秘泄瀉等五臟六腑病變火功能失調。
搓法【操作手法】用兩手全掌面,挾住肢體的一定部位,或腰部、脅肋部兩側,作相對用力來回快速搓動,稱為搓法。
【手法要訣】腕關節放鬆,兩手緊挾體表,肘關節屈曲,相對用力來回快速搓動。
【生活應用】本法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放鬆肌肉、調節陰陽、調整臟腑功能之功用。本法主要運用於上肢及脅肋部。治療因肝氣不和導致的胸脅脹痛、暖氣、惡心、嘔吐、呃逆以及肺氣不宣導致的胸脅滿悶、痰鳴咳嗽等。也可用於治療因四肢筋脈不利、氣血不行而至均勻關節、筋肉酸痛,以及胸脅進傷等。
抖法【操作手法】用色手或單手握住四肢遠端,微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連續顫動,使關節有松動感,稱為抖法。
【手法要訣】(1)肩部放鬆,肘關節微屈曲。
(2)兩手相對握住腕部或單手握住腕部,以前臂的輕微屈伸運動帶動腕關節運動,使患肢作小幅度的上下顫動。
(3)動作要有連續性,頻率略快,且有節奏感。
【生活應用】本法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養心安神、滑利關節之功用。
搖法【操作手法】用一手握住(或挾住)被搖關節近端的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遠端肢體,作緩和迴旋的轉動,稱為搖法。
【手法要訣】動作緩和,用力要穩,搖動方向由及幅度須在生理許可范圍或在患者能忍受的范圍內進行,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而快,用力由輕而重。
【生活應用】(1)頸椎關節搖法: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後面或側面,用一手扶住頭側面,另一手托住下頦部,作左右徐徐搖動。
(2)肩關節搖法: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正面或側面,用一手扶或握住肩部,另一手托住肘部或握住手腕,作環轉搖動。
(3)腕關節搖法: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正面或側面,用一手握住腕關節上方,另一手握住四指,作環轉搖動。
(4)腰部搖法:患者取坐位,醫者站在患者側方,一腿夾住患者下肢,兩手挾住兩肩,用力向左向右旋轉搖動。
(5)髖關節搖法:患者仰卧位,醫者站於患側,患者髖膝關節屈曲呈90度,醫者用一手扶住足跟,兩手協同,作髖關節環轉搖動。
(6)踝關節搖法:患者取仰卧位,醫者站於患者足底部,用一手托住足跟部,另一手握住足前掌部,在拔伸牽引下作環轉播法搖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松解粘連,增強關節活動功能。主要應用於脊柱及四肢關節。主治關節強硬,關節粘連,關節「錯縫」,如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等症。
抹法用拇指螺紋面緊貼皮膚,自上下左右或弧形曲線往返移動,稱為抹法。根據治療部位不同,單手或雙手同時操作均可。
【手法要訣】(1)指面緊貼皮膚作緩慢的直線或曲線往返移動,其餘四指抵住相應的部位。
(2)用力重而不板滯,輕而不浮滑。
【生活應用】抹法所施部位穴位或經絡不同,其功用也不同,如抹印堂、前額、面部迎香、人中、承漿穴有明目、醒腦開竅之功用;抹頸項兩側橋弓、頸後部有平肝降火、疏風解表之功效。
主治高血壓病、頭痛、眩暈、失眠、口眼斜、感冒等症。
滾法【操作手法】以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緊貼於治療部位上,掌指關節略屈曲,依靠腕關節最大限度的屈伸動作,使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在治療部位上持續不斷地來回運動。
【手法要訣】(1)肩關節放鬆下垂,肘關節微屈並不宜抬高,肘部離開身體約15厘米左右。各手指任其自然,不宜過度屈曲或伸直。
(2)腕關節屈曲幅度要大,使手掌背部一半以上接觸在治療部位上,上臂和前臂不宜用力。對皮肉筋脈運用壓力的著力點是在手掌背部近小指側部分。
(3)著力點必須緊貼於治療部位上,不應有移動、摩擦、頂壓或跳動的現象。
(4)在進行腕關節屈伸動作時所運用的壓力必須要均勻,動作要協調,節奏均勻,不要時輕時重。
【生活應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絡、活血化淤、濡調筋骨等功用。
平推法平推法又稱擦法,分為掌推、大魚際推、小魚際推、指推,不論哪一種推法,都作直線來回平推,稱為平推法。
【操作手法】(1)掌推法:囑患者端坐方凳或站襠勢(兩手叉腰),穿單衣,醫者立於一側取站位,一手扶住患者(推胸腹扶背,推背扶胸),另一手成虛掌,著力患者體表,作直線左右平推,由上而下慢慢移動,並由下而上反復3次。前胸由鎖骨下起,至上腹部中脘穴處,左右側至腋中線。背部由大椎穴始至12胸椎,左右側到腋後線。然後醫者站於另一側,重復平推胸腹及背部,再立於患者後面,兩手同時平推兩脅肋,由腋後上向前斜下方作直線來回推動2~3分鍾。如氣喘胸悶在平推過程中同時配合用中指螺紋面按揉諸穴。如平推前胸可以按揉膻中、中府、雲門、華蓋穴,胃脘痛在平推中可以結合按揉上脘、中脘穴,平推脅肋有疏肝理氣止痛的作用。若見胸脅進傷,在乎推兩脅肋時,配合按揉期門、章門、大倉、肝俞、膽俞穴。平推時間宜長,以熱為度。
(2)大魚際平推:本法使用時要求暴露治療部位,常用於四肢,一手握肢端,另一手以大魚際由肢端向心方向直推,來回往返平推,稱之推三陰三陽,對四肢關節扭挫傷部位使用手法時可塗少許潤滑劑。既可提高治療效果,又能防止推破皮膚,可以結合拔伸法、搖法,最後配合熱敷。
(3)指推法:拇指螺紋面平推常使用於頸部兩側,由耳後翳風穴直線向下至缺盆穴約推15次,左右交替,男左女右,俗稱推橋弓,對高血壓、失眠病人,手法時間、次數適當延長。用於胸前時,醫者一手膚肩背,另一手拇指直立,四指平伸並攏,拇指橈側偏峰著力,用掌結合平推,俗稱擋法。常用於胸背部。本法適宜慢性病恢復期,或體質強的肥胖者,對肺氣腫、肺結核、哮喘等症,有寬胸理氣之功用。
(4)肘推法:用肘關節在肌肉比較豐滿的部位作平推的方法。
【手法要訣】(1)上肢放鬆,腕關節平伸,使前臂和手掌處於一直線上。
(2)手掌、大魚際或小魚際,指面都需緊貼治療部位(但不能硬用力壓,以免擦破皮膚),可以藉助潤滑油進行平推。
(3)以肩肘關節屈伸,帶動手掌或大、小魚際、指面作直線往返運動。
(4)動作均勻連續,用力安穩,不能屏氣。
【生活應用】本法具有溫通經絡、祛風散寒、活血化淤、消腫止痛、寬胸理氣、健脾和胃的作用。
捏法【操作手法】拇、食、中三指捏拿肌膚,稱捏法。捏脊時用食指屈曲,用食指中節橈側緣頂住皮膚。拇指前按,兩指用力提拿肌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行。或用拇指橈側緣頂住皮膚,食、中兩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肌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行,本法俗稱翻皮膚。
【手法要訣】(1)捏拿肌膚不宜過多,但也不宜過少。過多則不易向前推動,過少則皮膚較痛且容易滑脫。
(2)捏拿時手法不宜過重,但也不宜過輕。過重則手法欠靈活,過輕則不易「得氣」。
(3)拿捏時不要擰轉肌膚。
(4)操作時,當先捏肌膚,再提拿、再捻動、再推動,動作要協調。
【生活應用】捏法主要用於脊柱,故有捏脊之稱。也可捏於肢體、腹部。因為該法能夠強健身體和防治多種病證,因而作為一種療法已廣泛應用。通常在應用時是由下向上而行,先捏脊1遍,第4遍時要行捏三提一法,即每捏3次,向上提拿1次。
拍法用虛掌拍打體表部位。
【操作手法】操作時手指自然並攏,掌指關節微屈,平穩而有節奏地拍打患部。
【手法要訣】(1)上肢平伸放鬆,移動時保持直線。
(2)手掌、指面在拍打時保持水平面。
(3)動作均勻連貫,注意用力平均及節奏。
【生活應用】拍法適用於肩背、腰臀及下肢部,對風濕酸痛、局部感覺遲鈍或肌肉痙攣等症常用本法配合其他手法治療。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
擊法【操作手法】以較重的力量擊打某一體表部位,稱為擊法。主要有拳擊法、掌擊法和側擊法三種。
(I)拳擊法:握拳,腕關節伸直,以拳背或拳側緣擊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主要用於頸、腰及四肢(2)掌根擊法:手指微屈,腕關節背伸挺緊,以掌根部著力擊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主要用於臀部及大腿肌肉豐厚處,肩背部、四肢關節及指(趾)縫處(3)側擊法(小魚際):手指自然伸直,腕微屈,用手指或小魚際部擊打一定部位。可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操作時,每一部位擊打3~5次,力量由輕到重。
【手法要訣】用力要快速而短暫,垂直叩擊體表,不能有拖拉操作。速度要均勻而有節奏。每分鍾150次左右。
【生活應用】本法具有舒筋通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對風濕痹痛,感覺遲鈍,肌肉痙攣等症常用本法配合治療。

3、體育保健手法

體育保健的按摩手法分為好幾種,有摩擦類的手法、按壓類手法、揉搓類手法,叩擊類手法、提拿類手法、動搖關節類。在這些按摩手法之前您要注意的是,雙手保持舒適干凈,注意順序,從輕到重。

4、什麼是推拿保健法,方法是什麼?

推拿又叫按摩,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物理療法。它是運用手和手指的技巧,在自身或他人座膚、肌肉及軟組織上連續動作,用來治病的一種方法。對老年保健及老年人的某些慢性疾患,或久病而不慣服葯者,尤為適宜。推拿可調節經絡、促進氣血流動,使組織的營養改善,肌肉、關節功能恢復正常,以達到扶正祛邪、消除疼痛、強筋壯骨、增強體質的目的,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得到調整,陰平陽秘,則可益壽延年。
推拿的方法,有主動推拿和被動推拿之分。自我操作,即自己對自身進行推拿的保健方法,稱為主動推拿,亦叫自我按摩,主要用於保健方面。他人操作,即醫師、按摩師對病人進行推拿的治療方法,稱為被動推拿,主要用於醫治疾病。
推拿的手法是復雜多樣的,大致有按、摩、推、拿、揉、捏、顫、打、運、搓、搖、捻、刮、拓、疊、點、壓、A、彈、分、合等多種。
適用於老年人的幾種常用方法1按法:用手指或手掌按肌膚。
①拇指按:用大拇指按。適用於手或足等狹小的部位。
②四指按:用拇指外的其餘四個指頭按。適用於頸或肋部等部位。
③二指按:用拇指與另一指夾肌肉。適用於指或細軟肌肉處。
④手掌按:用整個手掌緊密按觸胸、腹、大腿等大面積部位。
2推法:即用手向外、向上或向前推擠肌肉的方法。
①平推:用一手或兩手緊貼皮膚向前推。適用於胸、腹腰部和四肢。
②刨推:用掌根向下或向前一進一退的推。適用於胸部和腿部。
③側推:用大拇指或其他四指向側面推。適用於頭、頸部。
3拍法:即用二、三、四指並起平面地拍打肌膚的方法。可分為單手和雙手同時拍兩種方式。適用於肩、背、胸、腹和手臂彎、腿彎處。
4點法:根據不同施治部位,用一指或兩指向應點部位的上、下、左、右或周圍點壓的方法。適用於周身各部。
5壓法:即用手壓患處的方法。
①指壓:用手指正面壓之。適用於頭面各個部位。
②掌壓:用單掌或雙掌壓患處。適用於軀乾的各個部位。

5、Y保健按摩基本手法

按、推、柔、滾、這些都是保健按摩基本手法

6、請詳細描述按摩的手法

 一個好的按摩手法標準是:既是治療保健的最佳手法,又能保護自身以不受其傷害。隨著按摩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按摩從業人員不斷增加,他們當中一些人員工作沒有多長時間就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頸、肩、背、腰及上肢的酸痛不適,這種現象的出現與他們手法技能技巧掌握和運用不當,同時又想取得好的效果有關,就此問題我想談談我的一些見解與經驗,希望能拋磚引玉,引起同道們對此問題的注意和思索。

一、使用手法時要保持自然與放鬆
1.一指撣推法:術者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並蓋住拳眼,用指端或螺紋面著力於治療部位或穴位上,沉肩垂肘,旋腕,以肘關節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關節,拇指掌指關節或指間關節的伸屈運動使所產生的功力輕重交替,持續不斷地作用到治療部位或穴位上。
2.滾法:術者手指自然彎曲,以第五掌指關節背側,吸定於治療部位或穴位上。肩關節放鬆,以肘關節為支點,前臂主動擺動,帶動腕關節,伸屈以及前臂旋轉運動,使手掌背部(以三、四、五掌指關節為軸與手掌小魚際側為軸,兩軸相交的手掌背三角區)在治療部位或穴位上做持續不斷地來回滾動。
3.揉法:術者腕關節放鬆,以肘部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關節做輕柔緩和的轉動。
4.摩法:肩、肘、腕關節放鬆,肘關節微屈,指掌關節自然伸直,輕輕放在體表一定部位上面,然後連同前臂做緩和協調的環旋撫摩活動,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均可。
5.拿法:肩臂自然放鬆,以腕關節和掌指關節活動為主,以手指螺紋面為著力點,動作要緩和而有連貫性,做一緊一松的提拿動作。
6.推法:以肩、肘、腕關節活動帶動指掌,肘部按規定方向推動,推動時需要一定的壓力,可重點在治療部位或穴位上,用力要穩,推進速度要緩慢,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
以上是幾種手法的動作要領,另外,其它手法操作時,雖未明確提出肩、肘、碗部的自然放鬆,但在實際應用手法中也必須注意。如有的手法是靠肩關節的運動完成操作的;有的是靠肘關節的屈伸運動完成操作的;有的是靠腕關節帶動前臂的運動,或以前臂的運動帶動腕關節的活動來完成的;有的是靠掌指關節或指尖關節的運動完成的,還有一些手法操作,靠某部運動去完成操作的。但在實際的手法運用中,只能說以某關節運動為主,其它關節和部位也要適度自然放鬆,就是那些未提及某部需要運動或放鬆的手法,我們也應考慮到哪部分需要運動,哪部分配合,配合部分也要適度自然放鬆,只有這樣手法才能達到持久、有力、均勻、柔和的要求,從而做到滲透之目的,以力其能隨心所遇,根據病情、年齡、體質、部位、性別等需要使用手法。

二、增加手法的力度與靈活,要學會借自身體重和較大的關節協助來完成
手法力度的產生不僅僅是靠手法的操作來完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手法需藉助體重的力量,如滾法的壓力。掌揉背、腰、腹部,大小腿後部,其中有一部分壓力以身體的前傾,通過肩、肘、腕傳遞到掌部而增加的,肘滾、肘揉、肘拔、肘壓背腰臀及下肢部也要靠身體的前傾、通過肩部傳遞到尺骨鷹嘴或前臂尺側部,以增加施術部位的力度,按點法在一些部位施術時,也需藉助體重增加手法的壓力,至於如何既能利用身體前傾以增加手法力度,減輕自身的體能消耗,又不影響手法的正常操作,之間的度怎樣把握,這要靠術者在手法的操練中和實際工作中結合自己的身高、體重、施術部位和手法所處的角度與當時按摩設施所能提供的條件等靈活掌握,細心體會和摸索,巧妙地運用。
相對來說,較大的關節其肌肉也較發達,收縮產生的力量也大,關節活動較為靈活,有的手法如能用相對大的關節去完成,手法將會得到更好地發揮。如拇指揉法有兩種,一是靠掌指關節的環旋運動以帶動拇指螺紋下的皮下組織揉動;二是以腕關節的環旋活動,連同前臂的擺動,以帶動拇指螺紋面下的皮下組織揉動。二者對比不難看出後者更有其優越性(不易疲勞、力度大、易滲透、揉動更靈活)。又如,在患者側卧的情況下,術者以雙手拇指重疊,指腹橫向吸定於骶棘肌上,以腰為軸,運用腰部的運動,力通過肩、肘、腕傳至拇指指腹,以對骶棘肌進行拔動等手法。 三、適當調整自己工作時的姿勢和變換手法
按摩時合適的姿勢有利於手法的操作,但一種姿勢時間過長易引起疲勞,天長日久會對身體的部分組織造成損傷。同時適時變換體位,也有利於將手法的作用更為充分地實施於患者所需治療或調整的部位上。如推動脈型與神經根形,混合型頸椎病,患者坐於凳子上,術者先立於患者前面,實施頭部手法操作,然後立於其側實施頸側部手法操作,再立於其後進行頸項部、肩部、背部按摩操作,最後立於側前方或前方做上肢部按摩手法;再如,全身保健按摩,被術者仰卧,術者坐於被術者頭前部的凳上,實施頭面部按摩操作,再立於其側做上肢部按摩操作,然後被術者俯卧,術者立其側進行後頭部、頸項部、背腰部、臀部、下肢後部及足部的按摩操作,最後被術者仰卧位,術者立其側,實施下肢內外和前部的按摩,術者再變換體位實施胸腹部按摩。由上可知,無論是做局部按摩還是做全身按摩,是坐位按摩還是卧位按摩,術者都必須適時的變換自己的按摩姿勢。另外,術者按摩的手法也要適當,適時的變換,這樣做不僅有利於充分發揮各種手法的作用,取得好的效果,而且在變換手法的同時也使上個手法的操作後收縮與緊張的組織得到了相對的休息。對推遲或避免術者職業病的發生也有其重要和積極的意義。
以上談的是手法的技能技巧,但只掌握了手法技能技巧,未必就能取得好的按摩效果。一個有經驗的按摩師,因他把按摩的時間與刺激量運用得恰到好處,所以按摩取得的效果也好,經驗雖說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但這裡面也是有規律可循的。
不同的個體或同一人不同的部位需要的按摩的刺激量是不一樣的,即使同一人同一部位所需刺激量也在一定程度內發生變化。如對初次接受按摩者,刺激量需要相對小一點,經過幾次按摩後,可適當增加刺激量。還有對那些精神緊張,心理膽怯,體質虛弱的人,施術時手法相對要輕一點,對那些精神正常,思想分散,毅志堅強,身體強壯的人手法可重一些。個體差異主要是指年齡、體質、性別和病情之間的差異。兒童皮膚嬌嫩,對手法的刺激敏感性較高,老年人處於衰老退化期,骨骼比較脆弱,肌肉的彈性也較差,按摩刺激量過大容易造成軟組織的損傷或骨折,女性因肌肉張力較男性小,皮下脂肪較厚,肌肉也不如男性發達,她們和身體瘦弱者及久病體虛者一樣對手法刺激承受能力較差,手法過重容易引起不良反應或後果。因此對兒童、老年人、女性體質瘦弱及久病體虛者應適當減小刺激量,相反對青壯年、男性、體質強壯、肥胖及實正者可相對增加刺激量。對於肢體癱瘓的病人可辯其虛實,根據手法的感覺,靈活掌握手法的刺激量,使之與病症相適應,以提高治療效果。
時間是指手法操作的持續時間,手法操作的持續時間長,總刺激量就大,治療效果相對就好,另外效果的好壞和手法的優劣有關。一般情況下,中等部位、中等手法強度,每次操作在20分鍾左右,中等強度的全身推拿,每次操作在30-60分鍾,中強的小部位推拿3-5分鍾左右,輕度的全身推拿每次在60分鍾左右,小兒推拿每次操作10-15分鍾左右,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小兒病情嚴重時也可一日二次。
另外,在實際工作中對於按摩的時間與刺激量,除可尋上述規律外,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靈活掌握,這樣做就會取得最佳的效果。

與保健得手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