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灸穴位

保健灸穴位

發布時間:2020-07-02 08:45:42

1、艾灸長生保健的穴位有哪些?

保健灸的常用穴位介紹:

一、足三里

標準定位: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緣1橫指處

功能主治:長灸足三里,可以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吸收,增強免疫能力,中老年人長灸足三里,還可以預防中風。

灸法:溫和灸,用艾條灸15-20分鍾。推薦用單孔灸盒試灸。足部穴位對稱,用2套單孔灸盒可以對雙側的足三里同時試灸,節省時間。

二、神闕

神闕穴位於肚臍正中處,神闕為任脈之要穴,具有溫陽益氣,補腎健脾之功。

灸法:可直接灸,也可隔物灸(隔姜、蒜、鹽等)每次10-15分鍾。灸器推薦 肚臍溫灸爐、單眼灸盒、隨身灸等。

三、關元

標準定位:在臍下3寸,腹中線上,仰卧取穴。 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處,即是此穴。

主治中風脫症,腎虛氣喘,遺精,陽痿,疝氣,遺尿,淋濁,尿頻,尿閉,尿血,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崩漏,腹痛,泄瀉,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神經衰弱,暈厥,休克等。

灸法:用單眼灸盒或者隨身灸,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鍾

四、中脘

標準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功能主治:胃痛,腹痛,腹脹,嘔逆,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喘息不止,失眠,臟躁,癲癇,屍厥。胃炎,胃潰瘍,胃擴張,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

灸法:用單眼灸盒配合艾條或者用隨身灸配合艾柱,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鍾

五、命門

標準定位;人體命門穴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即肚臍對應的腰後。

功能主治:虛損腰痛,脊強反折,遺尿,尿頻,泄瀉,遺精,白濁,陽痿,早泄,赤白帶下,胎屢墜,五勞七傷,頭暈耳鳴,癲癇,驚恐,手足逆冷。

灸法:用艾條或者艾條配合單眼多眼灸盒,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鍾

六、湧泉

標準定位: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主治疾病: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後的復原、穴道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發等等。

七、大椎

標準定位: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 大椎穴
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功能主治: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八、曲池

標準定位:取該穴道時患者應採用正坐,側腕的取穴姿勢,曲池穴位於肘部,尋找穴位時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

功能主治:曲池穴的主治症狀為:老人斑、皮膚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上肢癱、麻、痛;高血壓、貧血等。主治疾病:咽喉腫痛,牙痛,目赤痛,瘰癧,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九、三陰交(女性婦科常用保健穴位)

三陰交穴,十總穴之一。所謂「婦科三陰交」,顧名思義此穴對於婦症甚有療效,舉凡經期不順,白帶,月經過多,過少,經前綜合症,更年期綜合症等,皆可治療,此穴是女性常用保健穴位之一。

標準定位: 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功能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2、日常保健的艾灸穴位是哪些?

中脘、 關元、左右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10分鍾。

3、艾灸的穴點陣圖

足三里 關元穴 氣海穴 神闕穴 腎俞穴 膏育俞 穴風門 穴三陰 交臍 療風池穴 大椎穴 湧泉穴

《扁鵲心書》雲:"人於無病時常灸,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由於灸能益氣溫陽,而人身的陽氣有"衛外而為固"的作用,若能使陽氣保持常盛,正氣充足,則病邪不易侵犯,身體就會健康。

4、常用的艾灸保健穴位有哪些?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慾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
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
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慾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5、我對艾灸保健很感興趣!網上查過保健應灸穴位,但不知道中老年還有身體虛弱著用保健灸法一年中應灸多長...

保健嗎!要堅持長時間。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每周一次或根據傳統的養生方法選擇每月的初一 十五各灸一次。還可以初八 十八 二八。重在堅持!!!!!

6、想用艾灸保健身體,要灸那個穴位,

,

7、春天來了,做保健炙需要炙哪些穴位

一、足三里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嵴外1橫指處。常炙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吸收,強壯身體,中老年人常炙足三里還可預防中風。具防老及強身作用。
炙法:用艾條著膚炙,溫和炙均可,時間可掌握在5--20分鍾。古代養生家主張常在此穴施瘢痕炙,使炙瘡久不愈,可以強身益壽。「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即指這種炙法。現代研究證明,炙足三里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並對腸胃、心血管系統等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二、神闕
神闕穴位位於當臍正中處。神闕為任脈之要穴,具有溫陽益氣,補腎健脾之功。《扁鵲心書》指出:「依法熏蒸,則榮衛調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體開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炙,百病頓除,益氣延年。」
炙法:炙7--15壯,炙時用間接炙法,如:將鹽填臍心上,置艾柱炙之,有益壽延年之功,艾炙此穴選擇冬季為宜。
三、關元
關元,在腹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處,具補腎益氣的作用,《圖翼》:「此穴當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極,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扁鵲心書》:「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炙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炙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炙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據研究,艾炙小鼠關元穴,能延長接種HAC瘤細胞小鼠的存活期。
炙法:著膚炙,每次7--15壯,或艾條溫和炙
四、中脘
中脘位於腹正中線上臍上四寸處。為強半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補後天的作用。《循經》:「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一般可著膚炙7--15壯,或艾條溫和炙10--15分鍾。
五、膏肓
位於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千金方》雲:「主贏瘦虛損」常炙膏肓穴,有強壯作用。
炙法:艾條溫和炙15---30分鍾,著膚炙1--15壯

六、命門
位於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補腎壯陽的作用。著膚炙3--5壯,或隔姜炙。據對動物「陽虛」模型研究,艾炙後有增加體重,提高耐凍能力,促進細胞DNA合成,提高機體免疫力功能的作用。
七、湧泉
腳趾卷屈,在前腳牚中心凹陷處取穴,此穴有補腎壯陽,養心安神的作用。常炙此穴,可健身強心,有益延年之功效。一般可用著膚炙3--7壯。
八、大椎
俯伏坐位,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下凹陷中,手足三陽經之會。有固表屏風之功。現代研究發現,炙小白鼠大椎穴,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提高免疫力。炙法:如體虛易感冐或哮喘,可每年夏天隔姜炙10--20次,古人以年齡為壯,或艾條炙20分鍾。還可用瘢痕炙。
九、其他
如針刺保健中所列曲池、三陰交、氣海等穴,均可施炙,具有強身保健功效。

與保健灸穴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