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詠春拳一個月350,教多久套路才能全學完
聽過業內一句話:一小時小念頭。 就是教正常人打小念頭都只要一小時。 其實非要說三個套路學完「動作」,也就幾個小時的時間(記性好的話),每天兩個小時三天就學完了。只是很多師父的要求和進度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負責的師父會先讓你老老實實的把小念頭打好,裡面的每個動作,細節都掌握清楚。因為小念頭是基礎中的基礎。我見過拳友打了一年多的小念頭師父才開始教尋橋的。所以具體還得看你師父的進度了。
2、詠春九式廣播操 視頻
你其實想問什麼呢 這個視頻網上就有啊
3、練三年詠春能達到什麼境界?
練三年詠春的實際效果----涉及你本來的功底和身體素質、師傅是否善於教、你的領悟拳理的能力、練習的強度和科學性、你的環境和輔助訓練設施......很多因素,所以,總的說:好的算開始登堂入室,出拳帶風,動作利索,反應敏捷,功架開始見而生威,能正確運用拳招應對連續的搏擊對手,但整體的協調和經驗還是有限的;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訓練強度低,練得差的話,比做了三年同樣時間的廣播體操好一些。
4、誰有詠春九式廣播操教學給我唄,謝謝啦,么么噠!
= =網上靠文字哪裡學得來 沒師傅教很難會的 實在想學的話 不如看教學視頻 梁挺 葉准 孟慶豐的都行 優酷就有5234
5、誰有詠春自學的視頻教學
視頻真心沒有什麼多大意義,除非你有基矗要不你根本是不知道招式的運用,和每套拳的含義,每個動作的要點內涵是什麼。 簡單的轉腕,三佛掌的要領和內涵!很多東西的,如果視頻真能教出東西,那這個東西就不叫武術了,直接叫體操算了!
6、練詠春拳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詠春拳是一種十分科學化和人工化的拳術。其長處在於埋身搏擊。它拳快而防守緊密,馬步靈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備及守攻同期,注重剛柔並濟,氣力消耗量少。
詠春拳就其理論、心法、手法等創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黏手練習以訓練及敵橋手雙接後的感覺和反應。詠春拳用一種叫做「寸勁」之發力方法來攻擊和防守。理論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zheng、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沖等,以最短距離和時間去進攻和防守。
以下是詠春拳特點之逐項陳述:
(一)理論和心法:
(1)中線理論:中線者由人體頭頂至尾閭(尾龍骨)之線。若將敵我之中線連接便成一個中線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們在進攻和防守方面是絕對的有利。在進攻方面我們沿著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向敵方中線攻擊,這是敵我最短之距離;同等拳速,拳軌近者當然較快擊中。再者我們若問敵方左或右攻擊,對方很容易卸去我們之力。但若我們向敵方中線攻擊,對方則甚難卸力,而且受力較重。在防守方面我們守中線,配合(朝面追形)及沿著中線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軌。
(2)朝面追形:與對方朝正面對面者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對方面向其他方向)我們之面沿著中線平面追望對方中線之形者是為「追形」。
詠春對敵時盡可能是正面朝敵的。不論敵方環繞著我走向任何方向我們必定朝面追形向著敵方。其好處如下:
①防守方面:簡化敵人向我們進攻的來向。因為正面之攻擊,敵人向我們進攻之來向只限於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們對敵人來勢較易捉摸。
②進攻方面:配合中線理論,我們較易擊中目標及敵人受力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雙手能同時到達敵人,所以出手時不用轉動膊頭,因此出手之影(先兆)會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顧。
(3)埋zheng理論:詠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數是手zheng緊貼著中線平面的。好處如下:
①巧方面:可搶中線以達最短距離和最重之攻擊。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zheng本身已保護身體若乾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線以達最短距離之防守。
(4) 收zheng理論:詠春出手後(不論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zheng屈曲是為收zheng。這樣除了有利自己同一雙手能立刻再作攻擊外,在防守方面使敵方難以取我們之關節並守位方面亦會較緊密。
(5)」來留去送」心法:「來留」者對方向我擊來之手法,我們除了消外最好盡可能將其留住,以便利用詠春橋手相接之感覺將其控制。「去送」者,當敵方強力向我們擊來,我們利用手法,把擊來之方向改變,令其攻擊不能擊中我們,若可能我們應當再加力順其勢向改變後的方向送去,令敵方失勢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沖」心法:「甩手」者是當對方突然將與我相接之橋手撤去(不論向任何方面)。每當對方「甩手」,我們應以第一時間發招沖出直攻敵方為之「直沖」。「來留去送」和「甩手直沖」心法,是從黏手練習鍛練出來的。
(7)守攻同期:當我們消對方之攻擊時,在可能范圍內我們應同一時期發招攻向對手,這樣將會由被動變主動而達到後發制人。
(8)其他輔助心法:
①不消「過籠」:詠春消手以能消對方來手而不超過防守所需范圍為原則。對方來手若不可能擊中我們,我們則不需要運用任何消法。不消「過籠」可以減少氣力和時間的消耗。消後反擊敵當會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離開防守所需范圍來追著去接觸對方橋手也。詠春拳長於橋手相接後之感覺和反應。所以初學詠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識地犯「追手」的錯誤。若敵橋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圍內,我們不要追著去接觸其他橋手,反之應該趁機向敵攻擊以求擊敵。若對方用橋手消我們之攻擊,我們便達到接觸對方橋手之目的;這是「尋橋」方法之一。
③不「沖身」:詠春出手(攻或防)、馬步上落和轉變都要以維持重心為原則。盡量減少被對方借力機會而至「失形」。「失形」者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對敵之平衡狀態也。
④不需藉助位置而發力:詠春拳的「攻」與「守」皆以能鍛練到從任何位置都可以發力為原則。換句話說,無論手在何處皆能發力不從心消對方來手或向對方攻擊而不需要將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來幫助發力。
(二)「寸勁」乃詠春拳用作攻防之勁力,亦稱「彈勁」或「短勁」:這是一種短暫而有爆發性和能於短距離(約兩寸)內發出殺傷力擊敵之勁力。「寸勁」是從小念頭,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鍛練。
(三)黏手練習:其目的是:
(1)鍛練與敵方橋手接觸後之感覺和反應。
(2)鍛練製造和尋找敵方之空隙。
(3)鍛練雙手之左右兼顧和一心二用。
(4)鍛練詠春拳心法如「來留去送」、「甩手直沖」、「不消過籠」、「不追手」等等。
(5)練習攻,防手法與組合。
(6)練習手法與馬步之配合。
感覺者乃是當雙方橋手相接後,對方有沒有破綻和空隙,對方力度之方向和轉變如何,以及對方之攻擊和防守中有沒有破綻等所有「資料」的體會。詠春拳特別注重感覺和反應。我們認為用眼吸收後而發出之反應是較橋手相接後感覺之反應慢。因為從眼看到要經神經線傳上大腦,然後大腦才下命令去作適當反應。然而橋手相接之感覺反應乃是走捷徑的經由脊骨神經而發出的,所以反應較快。經過適當鍛練後橋手相接之感覺和反應當會達到。
7、詠春進馬與標馬的區別?
沒有任何區別。都是瞎比劃,都是健美操性質的動作,沒有什麼大的區別的。
8、佛山郭富詠春拳,剛看了你們演煉的套路,是不是我們老人家的健身操,
是每一個人都適合健身、養生的功夫,人老的是為了養生,年輕的是為了習武防身
9、詠春拳真的有實戰性嗎
詠春拳中,插喉,拍打腦袋是其重要的殺傷手段。但是現代武術是禁止插喉動作的。因此,殺傷性大幅下降。實戰時候自然被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