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切診口訣
脈理兮,用心細,三法四中要熟記。人脈難,需勤理,察形辨象非容易,浮沉遲數力為中,擴充各脈真消息,此理需明未診前,免之新醫,吃脈記,經為一貫用心機,指下回聲診妙記。
浮脈:輕尋有、按無有,浮脈漂然肉上游,水帆木浮未定向,浮脈中間仔細究,有力惡風見表實,無神無力指虛浮,浮脈里有七瓣(浮緊、浮緩、浮滑、浮數、、浮遲、浮虛、浮洪),其中理性要經驗。
洪脈:洪脈滿指波濤似,來時力狀去自然。脈洪陽盛雖夏旺,非是火盛治災凡。
實脈:實畢畢更屬長,舉按充實力最強,新病逢時是火盛,久病逢時或氣痛。
長脈:長脈直過本位前,迢迢自弱類長桿,心腎身強氣本狀,實脈相聯似劍長。
短脈:短脈象形似龜,藏頭露尾脈中筋,寸尺可憑關不診,澀微動結似相隨,主病逢之為難治,概似真元氣多虧。
芤脈:兩邊實中間空,芤形脈似軟如蔥,寸陽見芤血上溢,芤現遲脈下流紅,芤形浮細須輕診,睡眠浮脈像得診,氣血傷耗精神損,自汗陽虛骨蒸深。
散脈:散脈形浮無沉候,如尋至數拘不定,滿指散亂似揚先,按之分散難歸整,產是生早胎為墮,久病脈散必喪命。
沉脈:沉脈壯重迎指,如石投水往下沉,按之無力真元弱,有力為痛滯氣侵,中寒其脈均沉類,沉緊、沉滑、沉弦、沉細、沉數、沉遲、沉微,數頭機關勿誤人。
微脈:細微小至如弦,沉而極細最不斷,春夏少年均不宜,春冬老弱確為善。
伏脈:沉之深,伏脈游,下指推筋靠骨求,真氣不行症痞結,脈喪瀉之不出頭。
弱脈:沉細軟綿似弱脈,輕尋無板重采知,元氣耗損精血虛,少年可慮白頭矣。
虛脈:虛脈舉指遲大軟,按之無力又空洞,精神氣血都傷損,病因虛法,汗多中。
牢脈:沉而伏力很強,牢形實大和弦長,勞傷微疾真精損,氣喘腹疝,七情傷。
革脈:革脈肢體自浮急,象診真似按鼓皮,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血虛或「夢遺」。
遲脈:尋肉內至來三,來往極慢微遲脈,浮遲表寒是表證,沉遲里冷必定見。緩、結、代、澀居遲類,不究詳細莫輕談。
緩脈:緩四至通不偏,和風楊柳裊自然,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間,緩遲氣血皆傷損,和緩從容為氣安。
結脈:緩一指復又來,結脈肢體記在懷,悲慮積中成郁結,五芤交攻為痞災。(五芤:氣、血、痰、飲、食)
代脈:緩之不能隨手知,良久方來是代脈,代是氣衰凶且甚,妊娠奉同生機存。
澀脈:脈道澀難疏通,細遲短散何成形,來往濕滯似刮竹,病蠶食葉慢又難,思虛交愁里積久,不但損血又傷精。
數脈:來往速數脈形,一息六至仔細憑,數脈屬陽熱可知,只把虛實火來醫,實要涼瀉虛溫補,肺病秋深卻畏之。急、緊、弦、滑、動、促都從數脈安排定。
疾脈:快過數者脈名疾,載陽又可陽凶升。
緊脈:數又弦疾和成緊,舉如轉索切繩形。浮緊表寒身體痛,沉緊逢見腹疼痛。
弦脈:舉迎手按不轉,弦長端直若絲弦,受病輕重如何認,指在弦上軟硬看。
滑脈:滑脈如珠滾滾來,往來流利卻還前,停食痰氣胸中瘀,婦女滑緩定是胎。
動脈:動脈搖搖數在關,沒頭沒尾豆形圈,動主驚悸心空虛,汗出發熱陰陽參。
促脈:數又止促脈乎,進必無生退可生,促脈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細推求。血、氣、痰、食、飲停留一種治病由。
濡脈:浮取極不力,按之隨手又空空,主病血虛陽虛症,汗多夜間骨熱蒸。憑脈驗證如明鏡,學者用心都精通。
麻煩採納,謝謝!
2、誰知道中醫的一些口訣?
清朝陳修園的《醫學三字經》,深入淺出,容易上口,是很好的入門途徑,可買來參閱背誦。
3、老中醫順口溜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葯參機變;
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4、求一些養生中醫診斷保健上的經驗口訣,民間說法俗話諺語或順口溜。
5、四季養生16句口訣是怎樣的?
四季養生16句口訣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日需清補,諸病皆能除。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
違背春生之氣就容易少陽經不能蘊養生氣,肝氣不足則肝臟出現不好的變化。違背夏長之氣就容易太陽經不能運行通暢,心氣不足則心臟容易內虛。
違背秋收之氣就容易太陰經內不能及時收斂,肺氣不足則肺臟焦而脹滿。違背冬藏之氣就容易少陰經不能收藏陽氣,腎氣不足則腎臟負擔過重。
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腎寧。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熱難停。發宜常梳氣宜斂,齒宜數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侖,雙手摩擦常在面。《莊子·刻意》篇中說容:「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徑鳥伸,為壽而已矣。」
中醫《內經》有曰:「春三月此為發陳,逆之則奉長著少,夏為寒變。夏三月此為蕃秀,逆之則奉收者少。秋三月則為容平,逆之則奉藏著少,冬至病重。冬三月此為閉藏,逆之則奉生者少。」
6、中醫必背歌訣有什麼?
熱性葯
葯有溫熱,又當審詳。
欲溫中以蓽茇;
用發散以生薑。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腎水;
膃肭臍療癆瘵,更壯元陽。
原夫川芎祛風濕、補血清頭;
續斷治崩漏、益筋強腳。
麻黃表汗以療咳逆;
韭子壯陽而醫白濁。
川烏破積,有消痰治風痹之功;
天雄散寒,為去濕助精陽之葯。
觀夫川椒達下,乾薑暖中。
胡蘆巴治虛冷之疝氣;
生卷柏破症瘕而血通。
白術消痰壅、溫胃,兼止吐瀉;
菖蒲開心氣、散冷,更治耳聾。
丁香快脾胃而止嘔逆;
良姜止心氣痛之攻沖。
肉蓯蓉填精益腎;
石硫黃暖胃驅蟲。
胡椒主去痰而除冷;
秦椒主攻痛而去風。
吳茱萸療心腹之冷氣;
靈砂定心臟之怔忡。
7、中醫內科速記口訣(歌訣)
中醫內科學速記歌訣:
一、感冒:寒荊熱銀署新加,陰葳氣參寒熱解。
二、咳嗽:寒三熱菊燥桑杏,濕陳熱清肝火瀉,涼燥杏蘇肺陰沙。
三、肺癰:肺癰初起銀翹散,癰葦潰梗復清肺。
四、哮證:哮冷射乾熱定喘,寒包青石風痰親,肺脾六君腎生地。
五、喘證:喘寒麻黃里熱石,熱桑濁陳氣閉五,肺虛生脈腎虛匱,氣陰兩竭生脈散。
六、肺脹氣平濁蘇越,水泛真苓蒙滌痰。
七、肺癆陰月火合保真造。
八、痰飲:脾苓腸夏胸柴枳,脅棗絡香陰沙參,溢支寒飲小青龍,飲退正虛腎氣丸。
九、自汗、盜汗:肺屏營枝陰虛六,心血歸脾邪熱龍。
十、血證:鼻(玉龍歸山),齒(清水),咳(百瀉桑),吐(瀉龍歸),便(黃弟歸),尿(小白要歸),紫斑(十茜歸)。
十一、心悸:悸怯定志虛歸脾,陰天陽桂凌苓桂,淤桃痰火黃連溫。
十二、胸痹:胸痹淤血濁括夏,寒枳滯柴氣生脈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十三、不寐:不寐郁龍痰熱溫,食保虛火黃阿湯,心腎不交六交泰,心膽安神心脾歸。
十四、厥證,厥實氣五虛四物,血實通淤虛人參,痰厥導痰食保神。
十五、郁證:郁肝柴火丹逍遙,氣滯痰郁半夏厚,心神失養甘麥湯,心脾歸陰火地黃。
十六、癲狂,癲狂結痰脾養心,火鐵陰二淤夢狂
十七、癇證:風定痰滌淤通竅,心脾六歸腎左天。
十八、胃痛:胃寒良食保滯柴,瘀失虛寒黃建中,濕熱清中陰虛貫。
十九、噎膈,痰啟津沙淤通優,氣虛陽微補運脾。
二十、嘔吐。嘔邪藿香食保和,痰夏肝氣四七煎,脾香陽理胃陰麥。
二十一、呃逆,呃寒丁火竹氣五,陽理陰虧益胃湯。
二十二、泄瀉:泄寒濕藿濕熱葛,食保郁痛脾參四。
二十三、痢疾:痢濕芍葯疫毒白,寒濕正氣噤口開,息連陰駐虛寒真。
二十四、腹痛。腹痛寒良濕熱承,臟寒小建食導滯,滯柴血瘀少腹逐。
二十五、便秘。熱秘調承氣六磨,氣黃血潤冷溫脾,陰虛增液陽虛濟。
二十六、脅痛:脅痛郁柴淤復元,濕龍肝陰虧一貫。
二十七、黃疸:黃疸濕表麻甘露,熱菌濕五膽柴胡,寒濕術附脾建中,熱盛黃解陷犀角。濕四脾柴。
二十八、積聚,積聚肝遙食六磨,氣柴虛珍淤血膈。
二十九、鼓脹,氣柴濕實熱中消,脾苓陰貫淤結調。
三十、頭痛:頭痛寒川熱芎芷,濕羌肝天腎補元,痰濁半夏瘀通竅,氣虛補氣血虛四。
三十一、眩暈:眩亢麻虧歸濁夏,腎精左右淤通竅。
三十二、中風:中風絡虛白丸子,風痰天麻肝陰鎮,痰熱桃仁痰火林,痰濁滌痰脫參附。風痰解語。
三十三、痙證,痙羌邪熱甚羚羊,陰四火營陽虛痰,剛葛柔括蔞桂枝。
三十四、瘧疾,正柴溫虎勞何人,寒姜冷金熱清瘴。
三十五、水腫:水腫風水越婢術,水浸胃皮濕滯疏,毒麻脾實腎真桃。
三十六、淋證。淋熱八石葦勞比,沉?薊柏膏清淋。
三十七、癃閉:癃濕正肺熱清肺,滯沉阻擋脾中腎。
三十八、腰痛::寒姜濕熱四,淤身腎虛左右歸。
三十九、消渴:上消渴中玉術,下消六味腎氣丸。
四十、痹證:行防寒烏著苡湯,熱虎痰合虛榮筋,陽虛真武陰虛六。
四十一、痿證,痿肺清燥濕二妙,脾參腎虎淤聖俞。
四十二、內傷發熱:氣郁丹梔淤血府,血歸陰清氣補中,陽虛金匱痰連中。
四十三、虛勞,氣,肺福四元,血,心血,陰虛,沙天胃肝歸,陽,保父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