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胭脂水粉是什麼東西做的
古代的胭脂水粉都是天然的
現在的彩妝根本和胭脂水粉沒的比
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種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製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燕支,都可經過陰干處理,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
2、古代的胭脂水粉是用什麼做的呢
胭脂是一種紅色顏料。原產於中國西北匈奴地區的焉支山,匈奴貴族婦女常以「閼氏」(胭脂)妝飾臉面。在公元前139年,漢武帝為了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此行,帶回了大量的異國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風物。胭脂的引進,也在這個時候。
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種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製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燕支,都可經過陰干處理,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姻脂」,「(月燕)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義。除紅藍外,製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
《紅樓夢》44回中有一段關於胭脂的描寫,說得非常形象。這種胭脂「也不是—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裡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寶玉笑道:『鋪子里賣的胭脂不幹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裡,就夠拍臉的了。平兒依言妝飾,果見鮮艷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由於胭脂的推廣流行,漢代以後,婦女作紅妝者與日俱增,且經久不衰。歷代詩文中有不少描寫,如「誰堪覽明鏡,持許照紅妝。」「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紅妝束素腰」等等。有關唐代婦女飾紅妝的記載就更多,「青娥紅粉妝」;「對君洗紅妝」;「射生宮女宿紅妝」等等唐代婦女所作的紅妝,在當時的筆記小說中也有述及。如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說的是楊貴妃,因為塗抹了脂粉的緣故,連汗水都染成了紅色。王建《宮詞》中也有類似的描寫,說的是一個年輕的宮女,在她盥洗完畢之後,洗臉盆中猶如氽了一層紅色的泥漿。雖然在說法上有些誇張,但多少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唐代以後,盡管婦女的妝飾風俗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塗抹紅妝的習俗始終不衰。遼代婦女的紅妝,雖不見於文載,但實例卻屢有發現。如考古發掘報告所記,遼寧法庫葉茂台遼董壁畫,山西大同十里鋪遼墓壁畫所繪婦女,「雙頰全塗紅粉」,反映了當時的風尚。這種習俗一直沿續到清朝末年,由於女子教育的興起,青年學生紛紛祟尚素服淡汝,才改變了這種妝飾現象。
3、古代胭脂水粉如何製作
胭脂的做法是把紅藍花在花開之時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紅藍花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淘去黃色後,即成鮮艷的胭脂。此外我國古醫書中記載可用於製作胭脂的原料,還有蜀葵花、重絳,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從這些中葯可以提取天然的紅色素來制胭脂,當然這時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義上的胭脂了,已經是一切紅妝的指代。
4、山水畫一般用的是什麼顏料?它是水粉顏料嗎?是透明的還是不透明?
看了你在追問中的圖片。
1、國畫將你發這類題材作品叫山水畫,西畫將這類作品叫風景畫。
2、從技法上,國畫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山水、小青綠山水、淺絳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等,
使用顏料國畫顏料,國畫顏料中屬於植物類的如花青、藤黃、胭脂、洋紅等是透明顏料,礦物類如硃砂、朱墂、石青、石綠等顏色是不透明色。
3、因為是看網上圖片,也較小,我只能說,這幅畫從技法上介於水彩畫或水粉畫。水彩畫是用水調和透明顏料作畫,特點是透明,一層顏色覆蓋另一層可以產生特殊的效果(例如藍覆蓋紅色成為紫色)。水粉畫是用粉質顏料繪制而成的一種畫。其表現特點為處在不透明和半透明之間,色彩可以在畫面上產生艷麗、柔潤、明亮、渾厚等藝術效果。
4、此畫的優缺點:透視比例較好,色彩掌握有問題。例如:右上方的遠樹,樹畫了若干棵,應當色彩逐漸減薄;還有河水、河堤,房屋周圍的樹木等等,這個色彩薄厚過渡掌握不夠好,本來畫面是表現較深遠,而給人的感覺是平面,或者說透視感不強。
您說呢?
如是你的作品,根據你使用的顏料是水粉畫顏料、水彩畫顏料還是廣告色,建議網查有關技法,看看世界這方面畫種大師作品。
5、水粉怎麼畫山
有些遠山的山勢,線條起伏是十分優美的,它的輪廓是直線與曲線剛柔結合形成的,遠山的藍灰色調十分統一,給人的感覺是優美而莊重。不注意遠山的山勢起伏的美感,就必然會畫得概念化,單調乏味,如畫成有規律的鋸齒形或波浪形。山的脈絡應體現出山的結構。畫一些不是太深遠的山體,要抓住它主要的結構線、面,與外形緊密結合,用色彩的冷暖變化表現出凹凸起伏感,就會產生悅目動人的效果。
初次作風景寫生,往往容易把遠山畫得過於深暗。其實,只要與近景聯系起來相比較,遠山大多是明亮的,遠近的調子懸殊差異是明顯易辨的。遠山由於明亮,含白粉色很多,與天色明度接近,常用鈷藍、群青、普藍等色來調配成冷調子,表現出大地深遠的空間。遠山的色調十分單純概括,接近地面處稍帶粉氣。多層次重疊的遠山,要通過比較,區別它們微弱的色彩冷暖傾向,遠山與天連接處,色彩的對比狀況一般是山色偏冷、天色偏暖,山色稍深、天色偏明。這種冷暖、明度的區別是十分微弱的。在朝陽或夕照投射的遠山,產生受光部的暖調和背光面的冷調之間的差別,受光部是光源色,背光部是天光反射色,有補色效果。
6、古代的胭脂水粉是用什麼做的呢?
胭脂水粉是用紅藍花為原料,紅藍花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淘去黃色後,即成鮮艷的胭脂。此外我國古醫書中記載可用於製作胭脂的原料,還有蜀葵花、重絳,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從這些中葯可以提取天然的紅色素來制胭脂。
胭脂水粉的作用:
胭脂作用在化妝中,胭脂是不可或缺的最後一步。胭脂作為點晴之筆,能讓你看起來有年輕幾歲的效果,除修飾臉形外,還可讓整個妝容看起來更健康。紐約明星化妝師特洛伊-史萊特建議,在使用時,用化妝刷將嫣柔胭脂塗在臉上後輕輕勻掃開,因有持久配方,需要健康自然的效果時,開始用時量不宜太多,逐漸加深至滿意效果。
(6)保健品山水粉擴展資料:
胭脂水粉的一些使用原則:
1、原則一:輕掃
不要過度用力地壓刷子,而是輕輕地使刷子的毛尖沾滿胭脂,在用刷子沾取粉狀胭脂的時候,你是不是用力壓得使毛根部都彎曲了呢?是的話,就表示用力過度了。
只需將刷子的毛尖輕輕地接觸胭脂的表面,以畫圓的方式來回刷過,刷子各處沾上的粉比較均勻,刷出來也比較漂亮。
2、原則二:適量
用刷子沾取胭脂之後,一定要養成習慣把多餘的粉去掉,「胭脂在臉頰處塗得厚厚一層,無法自然的暈開」,你是不是在刷子沾取胭脂之後就直接放到臉頰去擦了呢?這樣是不行的!
在刷子沾滿了胭脂之後,要對著毛尖處輕輕地吹一下,這樣就可以去除沾在刷子上的多餘胭脂,刷出來的效果當然就會比較好了。
3、原則三:對色
在刷上臉部之前,先在手背上確認一下顏色,即使已經吹去了多餘的粉,也無法知道實際刷在肌膚上的顏色是怎樣的。所以,一起養成確認顏色的習慣。
7、古代胭脂水粉和現在的化妝品有哪些區別?
現代則是完全化學合成。|||古代的胭脂水粉是天然植物提煉的而現代的則是化工產物
8、古代女子用的胭脂水粉現在還有賣的嗎?其研製方法是怎樣的?
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
胭脂的做法是把紅藍花(或為石榴花)在花開之時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紅藍花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淘去黃色後,即成鮮艷的胭脂。此外我國古醫書中記載可用於製作胭脂的原料,有蜀葵花、重絳,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從這些中葯可以提取天然的紅色素來制胭脂。
當然現在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義上的胭脂了,已經是一切紅妝的指代。
9、古代的胭脂水粉怎麼做的
古代的胭脂水粉是從帶顏色的花瓣中提取的純天然的產物,胭脂是一種紅色顏料。原產於中國西北匈奴地區的焉支山,匈奴貴族婦女常以「閼氏」(胭脂)妝飾臉面。在公元前139年,漢武帝為了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此行,帶回了大量的異國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風物。胭脂的引進,也在這個時候。 所謂「胭脂」,實際上是一種名叫「紅藍」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花開之時被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淘去黃汁後,即成鮮艷的紅色染料。婦人妝面的胭脂有兩種:一種是以絲綿蘸紅藍花汁製成,名為「綿燕支」;另一種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這兩種燕支,都可經過陰干處理,成為一種稠密潤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寫成「姻脂」,「(月燕)脂」。「脂」字有了真正的意義。除紅藍外,製作胭脂的原料,還有重絳,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統稱,是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古時胭脂又稱作燕脂、焉支或燕支,關於胭脂的起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胭脂起於自商紂時期,是燕地婦女採用紅藍花葉汁凝結為脂而成,因為是燕國所產得名。
《中華古今注》中記載:「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粉。」還有一種說法是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此行不但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而且帶回了大量的異域文化和民族風物,其中就有胭脂。由這兩種說法看來,胭脂應該始自匈奴,後來又傳到漢地的。東漢時班固出使西域回來說過:「匈奴名妻曰閼支,言可愛如燕支。」現在甘肅永昌縣與山丹縣之間,還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名字?
胭脂的做法是把紅藍花在花開之時整朵摘下,然後放在石缽中反復杵槌,紅藍花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淘去黃色後,即成鮮艷的胭脂。此外我國古醫書中記載可用於製作胭脂的原料,還有蜀葵花、重絳,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蘇方木等,從這些中葯可以提取天然的紅色素來制胭脂,當然這時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義上的胭脂了,已經是一切紅妝的指代。
《紅樓夢》有一段寫到: 「寶玉笑道:『鋪子里賣的胭脂不幹凈,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凈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裡,就夠拍臉的了。』平兒依言妝飾,果見鮮艷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可見胭脂的做法如同其他化妝品一樣是不斷在改進的。《御香飄渺錄》中說慈禧用的胭脂,是採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凈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漿後,用細紗過濾取汁,再把當年新繅就的蠶絲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曬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
「美人妝,面既施粉,復以燕支暈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從《妝台論》中對女子曉妝的描述,可見胭脂對女性紅妝是何等重要。東晉王嘉《拾遺記.卷七》中寫魏文帝美人薛靈芸拜別父母後入宮,一路上淚下不止,用玉唾壺承淚,到京師時,壺中淚凝如血,這紅淚一定是因為沾染了臉上的胭脂。胭脂在唐代時尤為盛行,如唐詩有「三千宮女胭脂面」句,王建《宮詞》:「歸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裡潑紅泥。」說的是一個宮女在盥洗完畢後,臉盆中有如沉澱了一層紅色的泥漿。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貴妃每至夏月,常衣輕綃,使侍兒交扇鼓風,猶不解其熱。每有汗出,紅膩而多香,或拭之於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紅也。」說楊貴妃紅妝之重,連擦汗的帕子都染成了紅色。雖然在說法上誇張,但多少反映了當時的濃妝之風,近代出土唐代彩俑和壁畫也印證了這一點。
以上說的是面脂,口脂也是素來被看重的,戰國宋玉《神女賦》寫「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
唐岑參《醉戲竇美人詩》中 「朱唇一點桃花殷。」說的都是女性紅唇之美。《唐書》中記:「臘日獻口脂、面脂、頭膏及衣香囊,賜北門學士,口脂盛以碧縷牙筒。」說用來盛口脂的容器是雕花象牙筒,可見口脂在諸多化妝品中是多麼被重視和喜愛。唐代人把抹口脂又稱為點唇,僖宗年間,口脂的種類計有石榴嬌、大紅春、小紅春、嫩吳香、半邊嬌、萬金紅、聖檀心、露珠兒、內家圓、天宮巧、洛兒殷、淡紅心、猩猩暈、小朱龍、格雙唐、媚花奴共十六種,並稱為胭脂暈品。
唐代以後,女性的妝飾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塗抹胭脂的習俗始終不衰。直到明清時亦然,只是不再象隋唐五代時期那樣誇張了。崇禎皇帝曾賦詩「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以旌表為國抗敵的女英雄秦良玉,試想若在安穩的盛世,又有多少女子真的去做紅妝季布?
10、"山水粉圖,愛雲山以幽求."什麼意思?
詩詞名:山水粉圖 作者:陳子昂 朝代:唐 體裁: 類型:
山水粉圖
山圖之白雲兮,若巫山之高丘。紛群翠之鴻溶,
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信夫人之好道,愛雲山以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