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慶市望江縣怎麼樣
望江縣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呀,環境優美,特別是最近幾年在搞大開發及大量的招商引資。
2、望江縣世紀華聯大酒店吃一餐大概多少錢?
望江縣世紀華聯大酒店吃一餐的費用,人均消費是在350到¥400。
3、望江縣是在哪裡
望江縣在安徽省安慶市。縣城靠近長江,在安徽的南部。縣政府就在望江縣城裡,華陽鎮里,靠近雷陽鎮
4、望江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急
到江邊去看看,上香茗山爬爬,到武昌湖邊走走!
5、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哪個鎮最大
華陽鎮最大
6、安徽望江哪裡好玩?
一、武昌湖
位於望江縣高士鎮,昔為武昌鄉,安(慶)九(江)公路穿湖而過,為古雷池遺跡的一部分,景區水域面積達102.5平方公里,距城區6公里,水生資源極為豐富,武昌魚蟹馳名中外;湖光旖旎,勝景八處,曰:猴潭映月、龍堪溫泉、磨丫白石、渡口紅蓮、赤湖浴日、正堂碑碣、「雙節」陵園等。天高氣爽,登樓遠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情畫意令人叫絕。「十五」規劃興建湖濱度假村和水上樂園(包括遊艇碼頭、沙灘浴場、釣魚台、兒童樂場、水上運動館等)。
二、香茗山
位於望江縣麥元鄉和鴉灘鎮之間,南起麥元分畝嶺,北抵鴉灘褒隱寺水庫,全長10餘公里,早在漢朝就有名氣,西漢南昌府梅福曾隱居此山;唐李白、羅隱,明解縉,清翁傅等駐足留連,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元末朱元璋、劉伯溫,明末史可法,清代太平軍石達開曾在此征戰和紮寨。昔有悟法寺、果老道場、寨林庵、朝陽庵、貴烈祠、保悟樓、三聖殿、彌陀庵、鳳樓庵、褒隱寺和古塔,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在修葺。有大茗、二茗、三茗等峰(主峰489米),蓮花峰形似並蒂蓮花,聳秀郁蔥。明解縉詩贊曰:「山崖殷竇簇硃砂,香茗叢生蓓蕾芽。采葯道人何處去,洞雲深鎖碧桃花。」山上奇石林立、石洞幽深、葯圃天然、茂林修竹、清泉可口,此間品茗嘗果,聆聽優美傳說,心曠神怡,迷而忘返;山下晶瑩水庫,古塔相伴,盪舟游弋,別有情趣。
三、雷池
主體位於望江縣雷池鄉,在望江縣城東南10公里處,緊靠長江北岸,面積100平方公里,入江處為雷港。因古雷水自湖北黃梅縣界東流至此,積而成池,故名雷池,亦名大雷池。東晉時置大雷戌,為江防要地。咸和二年(327年)歷陽(今和縣)鎮將蘇峻聯合壽春(今壽縣)鎮將祖約叛亂,向京都建康(含南京)進攻,忠於朝廷的江州刺史溫嶠慾火速統兵去保衛建康。在建康掌管中央政權的庚亮得知後,擔心當時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因此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溫坐鎮原防,不要越雷池而東。後來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語,即源於此。明天啟間(1621-1627年)雷池口為大量流沙所塞,雷水改道從望江縣華陽鎮流入長江。
四、文廟
又名孔廟,位於望江縣城中心,為一宮殿式古建築。據《望江縣志》記載:文廟始建於宋仁年間。 大成殿高10多米, 面積300多平方米, 24根大柱組成方形結構,四周圍廊,重檐翅角,鐵馬空懸, 迎風作響, 其形奪目,其聲悅耳。廟後有很多附屬建築物:前方左右為東西兩廡,前有戟門,戟門東為土地祠,西為王幼學祠,前首為欞星門,石柱組成石牌坊,上書 「 麟風騰祥」,左為聖城,右為賢關,入口處中間有石橋,名狀元橋,兩側有泮池,過橋可見一方高大紅牆書有「宮牆萬仞」 4個遒勁大字,中上方書「聖旨」2字。廟後為啟聖祠, 東為禮門, 西為義路, 後為明倫堂。 文廟歷盡滄桑,幾經修建。因遭日寇燒毀,僅存文廟主體——大成殿,現經省級批准並拔款修葺,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7、望江縣的社會
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雷陽書院為官立高等小學堂,實行」癸卯學制」,初小5年,高小4年。光緒三十三年,改壇山書院為私立壇山初等小學堂。宣統二年(1910),桃花嶺余姓辦私立養正初等小學堂。次年,胡帥兩姓聯合在高士嶺辦私立翠珍初等小學堂。
民國2年,吉水鎮創辦義務小學校,2個班,學生30名,實行」壬子學制」,初小4年,高小3年。民國4年,有初等、高等小學校及初等女子小學校各1所。民國6年,有縣立高等小學校,學生13名;縣立第一國民學校,學生13名;城區公立國民學校,學生10名;城區公立女子國民學校,學生19名;私立壇山小學,學生33名;私立翠華國民學校,學生14名。繼後,聖公會辦真理小學,天主堂辦初等小學。民國11年,學校改用」壬戌學制」,初小4年,高小2年。民國15年秋,按行政區設5所縣立高級小學校,華陽、吉水、雷港各設1所縣立初級小學校。民國16年,周斌捐資興辦私立維坤女子小學校。民國17年,辦華陽鎮立高初兩級小學和錫類局公立初級小學、余氏私立養正小學,全縣共有小學12所。民國22年實施鄉村短期義務教育,在回龍宮和永興寺各設短期義務小學1所,到民國23年,短期小學發展到12所。民國27年上半年,縣立和私立小學共20所,短期義務小學79所。同年夏,安慶淪陷,社會秩序混亂,入秋,僅有雷陽小學等幾所縣立小學開學上課,私立小學、短期義務小學全部停辦。民國28年,縣城淪陷,小學教育轉入戰時體系,辦有里仁、全慶、南台、土永、泉塘、褒法、廉恭、元善、湖山等鄉中心國民學校和部分保國民學校。民國29年春,教育廳在老鴉灘設省立望江臨時完全小學,6個班,教職員10名,學生196名,其中淪陷區流亡難童20名。民國30年臨時小學並入褒法鄉示範中心國民學校。是年全縣有鄉中心國民學校10所,保國民學校115所,入學兒童7118名,占學齡兒童總數的29.8%。同期,汪偽政權先後在淪陷區內辦完小3所、初小4所,實施奴化教育。為推行反奴化教育,國民省政府於民國29年在望江開辦一所特種學校——安徽省第一中心中山民校。學校分初級部(一、二、三、四年級)、高級部(五、六年級)和民教部(成人班、婦女班),共有學生169名。民國34年秋抗日戰爭勝利,全縣有鄉鎮中心國民學校14所,保國民學校84所,教職員260名,學生5328名。民國35年盛行宗族辦學,除恢復范姓壇山、余姓養正小學外,還新辦張姓錢選、沈姓崇善、陳姓義門、劉姓墨庄、金姓樵谷、劉姓竹崗及龍姓麟洲等小學。民國37年秋,因水災,鄉鎮中心國民學校裁並為11所,保國民學校減至70所,大都學額不足。
1949年3月全縣解放後,縣愛國民主政府接管鄉鎮小學11所,共28班,695名學生,沿用舊校名開學上課。秋,調整小學布局,在城關、太慈、鴉灘、高士各設完小1所,另設初小7所,民辦小學15所,私立義門、樵谷、壇山、養正4校繼續開辦,全縣共有學生2087名。1950年貫徹」整頓鞏固,重點發展」和」學校向工農子弟開門」的方針,健全公辦小學,改造私立小學,發展民辦小學,全縣有公辦小學24所,私立小學4所,民辦小學76所,學生6523名。1952年秋,民辦和私立小學全部轉為公辦,全縣有小學422所,學生17592名。1954年沿江沿湖地區遭受特大水災,華陽、吉水兩區教師隨災民遷到江南山地,砍藤、割草、搭棚,辦起臨時小學23所,入學兒童541名,實行半日制或隔日制巡迴教學。師生們用碗底當硯池,木炭當墨,竹竿當筆,廢紙裝薄本,木門作黑板,在露天上課,在腿上批改作業,堅持災區教育。是年,有小學268所,學生12309名。1956年在不增設學校的前提下,大力動員適齡兒童入學,全縣小學生增加到23224名。1958年,開展多種形式辦學,民辦小學大量增加。三年困難時期,在校學生減少,到1962年僅13636名。1963年執行《全日制小學暫行工作條例》(小教40條),糾正師生參加社會活動和生產勞動過多的偏向,入學學生數開始回升。1964年貫徹」兩條腿走路」的辦學方針,掀起辦學熱潮。1965年全縣有全日制、半日制、早午班等形式的耕讀小學1915所,學生47965名。」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耕讀小學被視為修正主義的產物全部停辦,公辦小學全部下放到生產大隊辦。1967年,小學推行」五年一貫制」。1971年按照」小學不出村,初中不出大隊,高中不出公社」的要求,全縣先後有98所小學辦起」戴帽子」的初中班,教師層層拔高使用,教育質量明顯下降。1972年根據省政府提出適齡兒童入學率要達到85%的要求,發展民辦小學。1973年大贊」白卷英雄」和」反潮流精神」,後又提出」學朝農」、」和十七年對著干」、」知識越多越反動」等口號,把提高教育質量視為奇談怪論,廣大教師無所適從,學校秩序混亂。
1977年,恢復正常教學秩序,附設的初中班並入當地全日制初級中學。是年有小學691所,學生6784名。1981年,普及初等教育,有小學547所,學生84754名,適齡兒童入學率87%。1983年,根據」四率」標准(入學率95%,鞏固率97%,畢業率80%,普及率95%),制訂普及初等教育規劃。是年城關鎮小學和華陽鎮小學試行6年制。1985年,小學入學率96.5%,鞏固率98%,畢業率96.7%,普及率96.2%。1986年暑假,縣師范學校百餘學生組成普教工作隊,分赴各鎮鄉配合當地黨政領導和小學教師,大力宣傳《義務教育法》,全縣掀起普教高潮。年終,安慶行署對望江普教工作進行檢查驗收,所查10個鄉(鎮)」四率」達標。1987年,對未驗收的21個鄉進行檢查,」四率」均達標,省政府發給普及初等教育驗收合格證書。
從2007年起,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實施」兩免一補」,縣財政按時下撥到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公用經費;每年免費教科書全部由省統一實行政府采購,通過縣新華書店發放到位;每年貧困寄宿生生活費通過」一卡通」方式按時打到貧困寄宿生家庭帳戶,累計受惠學生6000餘人。從2009到2011年,望江縣校舍安全工程項目建設總面積達22.9萬平方米,工程規劃建設總投資將達2.01億元,項目總數達262個,幾乎覆蓋到全縣所有公辦學校。望江縣校安工程項目建設已完成總量的80%,所有在建校安工程項目均按上級要求規范、有序、扎實推進。我們建立了中職資助對象評審機制,學校建立受助學生個人台賬,資金由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直接匯至受助學生銀行卡。留守兒童之家項目全面啟動,已建56個。五是普通高中貧困學生資助工作平穩實施。 民國17年建於縣文廟內。館內設有圖書、音樂、游藝、兒童閱覽、簡易醫療等室,館後有籃球場。經常組織開展棋賽、球賽、美展、花展和圖書借閱、武術訓練、時政廣播、衛生宣傳等活動。大成殿為大型娛樂活動場所。民國26年,增設吉水、華陽兩分館。抗日戰爭爆發後,編印《好消息》報宣傳抗戰。民國28年縣城淪陷後,曾先後遷到泉塘、碼頭、鴉灘等鄉。抗戰勝利後,民眾教育館撤銷。
1949年9月於縣文廟西側平房內建縣人民教育館。翌年3月改稱縣人民文化館。1951年館內組建職工夜校和由18名夜校職工組成的腰鼓隊。1952年改稱縣文化館,遷入文廟大成殿。人員編制5人,組織開展社會宣傳、科普教育、文娛活動、文藝創作等活動。是年秋組織縣內88個業余劇團500多名業余文藝骨幹參加縣首屆物資交流大會演出,歷時三晝夜,觀眾3萬餘人次。1953年舉辦第一期美術創作班。1954年秋,從文教系統抽調16名幹部組成堵口復堤宣傳隊,赴江堤進行慰問演出。1956年舉辦縣首屆業余文藝會演,400多名業余文藝代表表演了戲劇、舞蹈、鼓書、民樂獨奏、山歌聯唱等節目。1957年於文廟後建磚木小樓1幢,平房10間。1958年舉辦第二屆業余文藝會演。以後每兩年舉行1次規模不同的文藝會演。1963年至1965年製作20個圖書流動箱,每箱裝書100本,分送到20個公社。1965年至1966年5月,抽調縣劇團部分人員組成文宣隊赴全縣各公社和大隊開展農業學大寨的宣傳活動。1970年6月,舉辦第一期戲曲表演班,並組織學員到農村巡迴演出。1972年舉辦第一期文學創作班同年元旦,舉辦全縣業余劇團會演。1973年,在華陽文化站舉辦第一期藝術創作班。1974年組成文藝宣傳隊在省普演中赴蕭縣演出。1978年在文廟前開始建鋼筋混凝土結構三層大樓1幢,總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同年,省著名文學編輯、作家完藝舟、周均來縣文學培訓班講課。1979年舉辦第一期挑花培訓班。1984年暑期舉辦第一期音樂創作班;同年元旦,舉辦全縣業余劇團會演。1985年在二樓開設舞廳。次年,又組建雷池輕音樂隊和錄像隊。1986年,著名作家陳登科、江流及省內部分報刊雜志社編輯再次來縣文學培訓班講課。到1987年,文化館共舉辦24期美術創作班,培訓300多人次;8期戲曲表演班,培訓248人次;2期音樂創作班,培訓60多人次;3期挑花培訓班,培訓80多人次;2期文物普查班,培訓340多人次;3期文學創作班,培訓200多人次;舉辦科普知識展覽9次,科技成果展覽3次,計劃生育展覽3次。
1950年,建華陽、涼泉、新壩文化站。1952年增設吉水文化站。1954年撤新壩、吉水站,增設賽口、鴉灘、長嶺站。1956年撤站,建華陽、賽口分館。1958年撤分館恢復一區一站。1982年,先後建雷港、高士、蓮洲、新橋、沈沖等社辦公助文化站。1984年和1985年增設城關、漳湖站。1987年底,全縣有7個(鎮)區文化站,25個鄉辦文化站。 民國34年8月,在縣城西門聖公會設立,職工5名,設有簡易診室。1949年初解體。
1949年4月,在縣府街設立,院長(兼醫師)、護理員、葯劑員各1名,能診治腸炎等常見病和平產接生。5月,抽2人赴華陽抗洪工地巡迴醫療。7月,院長離職,業務終止,葯品和器械移交縣人民政府衛生室。
1950年5月1日,在縣城大北門街5號何氏宗祠建立縣衛生所,10月,衛生所改稱望江縣衛生院,設門診部和西葯房,職工10名,醫療用房面積200平方米。1952年,設住院部,病床10張,共有職工19名。次年建化驗室,共有職工24名,其中醫士2名,助產士、葯劑士、葯劑員、護理員各1名。1954年建手術室。1956年設醫療、防保、總務3股,職工35名,其中醫士7名,護士4名,護理員5名,化驗員1名。1957年10月,遷至大北門街47號,改稱望江縣醫院,病床增至30張,內、外、產、兒各科混用。1959年建X光室。1964年內外科病床分設,兒科與傳染科(肺科)病床仍混用。1968年與縣血防站、防疫站、婦幼保健站合並為」6·26」衛生防治站(1965年6月26日,毛澤東主席發出關於醫療衛生工作的指示,故名),醫療用房面積增至948平方米。1979年恢復望江縣醫院名稱,病床增至120張。1983年住院部大樓竣工,建築面積2550平方米,兒科與傳染科病床分設。
1958年,在縣中醫聯合診所的基礎上建立城關人民公社中心醫院,院址在縣城小北門街,設中西醫門診室和葯房,有磚木結構舊房3間和聽診器、血壓表、注射器等簡單器械。1960年與翠嶺公社醫院合並。1962年又分立,設簡易病床,並逐步增購醫療器械。60年代末期有醫療用房110平方米。1971年,為方便群眾就診,在吉水街另設門診部。1978年,醫院更名為城關鎮中心衛生院。1979年,新建樓房1幢,增設新醫科(亦稱針炙理療科,後分出,設中醫頭針醫院)。1987年,設中、西醫門診室、中醫傷科、小兒科、婦產科、中醫皮膚科、外科室、化驗室、放射科、西葯房、中葯房。有病床10張及X光機(200毫安)、顯微鏡、人體信息診斷儀等大中型醫療器械。醫療技術人員32名。全院佔地1112平方米,醫療用房面積510平方米。
1985年2月,在城關鎮中心衛生院針炙理療科的基礎上建立。設專科門診,簡易病床10張。1986年底,設頭針科、針炙康復科、中醫內科、心腦電圖室、生化檢驗室、中西葯房和住院部,床位30張。中醫針炙專業技術人員20名。設備有腦電圖機、生化檢驗及針炙理療儀器等。全院佔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
8、望江縣最近重大新聞
1:繼2015年底G35濟廣高速潛山至望江段通車後,今年年底望東長江大橋也將通車,屆時G35將徹底連通,望江的第一條高速完整通車。
2:9月18日,安達爾四款新能源汽車正式下線,這標志著繼紡織服裝業後望江又形成一支柱性產業--新能源汽車製造業
3:安九一級公路改建項目望江段前期征地完成,年內將開工,這是望江縣內首條一線公路,將徹底改善望江至安慶的交通狀況。
4:G35武昌湖高速互通(楊林出口)將新建兩條一級公路S212連接長嶺,和S213連接鴉灘,目前兩條一級公路的招投標工作已經展開,預計明年開工;
9、約男生出去去哪比較好
約會 不外乎幾個地點
飯店
商場
公園
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