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每天應怎樣養生,每天養生保健知識
你好,簡單的12點日常養生方法,很實用,希望能幫助到你!
1、睡醒後賴床三分鍾
在中風和猝死的病例中,近25%的人是在清晨起床發病的,建議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中老年人,睡醒後不要急於起身,而應先在床上閉目養神三分鍾再起床。身體可保持原來的姿勢,並適當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頸部,這樣血壓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2、刷牙持續三分鍾
刷牙的基本原則是「面面俱到」,也就是說,牙齒的外面、裡面、咬合面等各個角度都要考慮到。算下來,大約有80多個牙面需要清潔,而一把牙刷在同一時間里只能刷到兩到三顆牙齒,因此每次刷牙持續三分鍾才能保證所有牙齒都刷干凈。
3、水沸後再燒三分鍾
通過氯化處理的自來水,但是在這些處理過的自來水中,還有很多殘留的有機物結合可能會產生鹵代烴、氯仿等多種致癌化合物。
實驗證明,這種物質的含量與水溫的變化和沸騰時間的長短關系密切,而把水煮沸後再燒3分鍾,其含量可降至最安全飲用標准。
4、吃熱喝涼間隔三分鍾
吃完熱菜後血管會擴張,此時大量吃涼,血管就會急劇收縮,血壓增高,出現頭暈、惡心、胃疼、腹脹等症狀。所以,短時間內最好不要食用溫度反差強烈的食物。即使吃完熱的想喝點冷飲解渴,也要間隔三分鍾以上。
5、開水泡茶三分鍾
人人都會喝茶,但沖泡未必得法。建議最好將茶水先泡三分鍾,倒掉水後再沖泡三分鍾,最佳水溫是70℃~80℃,這樣泡出來的茶水,色、香、味俱佳。
這是由於茶葉長期浸泡在高溫的水腫,茶葉中的茶多酚和單寧等多種物質就會大量的流動到水中,導致茶水顏色濃重,味道也越苦澀。
同時,由於一直保持很高的水溫,茶中的芳香油會很快大量揮發,鞣酸、茶鹼大量滲出,這樣不僅降低了茶葉的營養價值,減少了茶香,還使有害物質增多。而泡茶三分鍾,茶中的咖啡鹼基本上都滲出來了,這個時候的茶,最能提神醒腦。
6、滴眼葯水後按壓內眼角三分鍾
很多人都有同樣的困惑:滴了眼葯水後,嘴裡往往會像吃葯一樣發苦。這是因為,人的五官是相通的,眼葯水會從鼻淚管流入鼻腔再流到口腔,滴完眼葯水後最好輕輕閉眼,用食指壓住內眼角三分鍾。這樣,不僅能避免葯液進入鼻淚管後被鼻黏膜吸收進入血液,還會延長葯液在眼球表面停留的時間,讓葯效更充分。
7、生氣不超過三分鍾
人生氣十分鍾所耗費掉的精力不亞於參加一次三千米賽跑。更嚴重的是,生氣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劇烈,分泌物比其他任何情緒分泌的都復雜,且具毒性,因此愛生氣的人很難長壽。
人生氣時,血壓瞬間上升,身體不好的人,特別是老人,很容易出現腦溢血、心臟病和心肌梗死。所以,生氣不該超過三分鍾,即使有氣也要來得快去得快,盡快宣洩,竭力保持情緒的穩定。
8、如廁不超過三分鍾
排便時,腸道每平方厘米承受著十幾到幾十千克的壓力。排便時看書或抽煙,往往導致排便時間過長,如果經常如此,就會造成腸黏膜下垂,導致習慣性便秘、痔瘡等疾病的發生。所以,如廁時間最好控制在三分鍾以內。
9、運動間歇3分鍾
很多人都有運動時上氣不接下氣的經歷,這時應稍微歇歇,其實只要短暫的3分鍾,人的肌肉就能完成足夠的能量補充,以備下一次運動使用。
美國堪薩斯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即使對於像籃球、羽毛球這類劇烈運動來說,中間3分鍾的短暫休息也足夠了。這樣,既不會讓身體迅速冷卻下來,防止再次運動時出現抽筋、肌肉拉傷等運動損傷,也足以利用這段時間補充水分和能量,讓肌肉得到適當的休息,可以有助於更長時間的運動。
10、少慮多笑
太看重位子,總想著票子,倒騰著房子,放不下架子,撕不開面子,眷顧著孩子。焦慮掛在每個人的臉上。為什麼不嘗試換種表情呢?4歲的孩子每隔4分鍾就會笑一次,成人也應每小時都笑一笑。笑不僅能增進肺活量,還能幫你減肥,給心臟松綁。開懷大笑15分鍾能夠消耗40卡熱量。
如果每天都如此,一年可以減輕至少1.8公斤的體重。任何人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不妨准備一個「心情急救箱」,比如看場電影、跑幾圈、到某個地方吃點心、和孩子們在一起、購物排隊時與別人分享笑容,讓笑容如陽光般照亮生活,同時也「溫暖」心臟。
11、少欲多施
平時不妨多給予別人幫助,如借給陌生人紙、筆,給街頭乞討者食物或錢,參與募捐活動等等。小小的善行能讓你感到自己生存的社會價值,給你帶來情感滿足,煩惱自然就煙消雲散。
另外,好吃的東西不要自己獨享,分點給別人,不但與他人分享美味,一方面也控制了自己的熱量攝入;別犯懶讓同事幫你帶飯捎東西,離開座位,自己跑一趟,看看可以為別人順手做些什麼。這樣一來,不僅能活動筋骨,防止肥肉上身,還賺了個好人緣。
12、少言多行
健康計劃不能只是口上說說,動輒以「沒時間」、「堅持不下去」等當作借口。與其整日抱怨體重降不下來、啤酒肚漸漸隆起,不如利用這些時間行動起來吧!不然的話,你永遠只能看著別人的好身材、好氣色乾瞪眼。從今天起,每天努力改掉一個壞習慣,就當給自己儲存一份健康保險。
2、日常如何保健養生?
秦皇島達真宮超健康技術將zd西醫、中醫、道家養生、現代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等學科相融合,提供科學、全面、系統的理論支持。 為亞健回康人群獨創的「達真四術十六法」,領先國際,通過凈、通、答補、增四術,幫您恢復健康身體,號是858 18 88,前邊加上區號就行了
3、日常生活中保健養生要注意什麼
一、食飲有方
早晚食物、喝飲料要有規律、有節制。吃喝總的要求是:飲食結構合理、主餐按時定量、飲水及時充足。
按時定量:一日三餐,早吃好,中吃飽,晚吃少。
每天定時喝5-6次水,每次半斤為宜,總量保持4斤最好(含粥、湯等的液體)。多喝粥,適量飲茶,春飲香菜,夏飲緣茶,秩飲普洱、烏龍,冬飲紅茶。
二、起居有常
1、按時作息,睡「子午覺」
2、講究衛生:每天及時洗漱,經常打掃衛生,勤洗勤換衣服,適時敞開門窗。
三、適度運動
動則不衰,生命在於運動。「世衛」組織提出健康的四句 言是「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最好的葯物是鍛煉」。
四、心態平衡。
人的健康與疾病86.7%與情緒、心結密切相關。俗話說:「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動補不如靜補,靜補不如心補」。
情緒過激地波動,導致體內氣機逆亂,五臟功能失調而致病。「怒則氣上」就傷肝,「若則氣緩就傷心,」悲則氣「就傷肺,「恐則氣下」就傷腎,「思則氣結」就傷脾。
(3)日常保健養生擴展資料
春季保健注意事項
一、適當運動,舒展筋骨
在春季,人們應該進行適當的運動,如踏青、放風箏等戶外活動與散步、慢跑、體操、太極拳等體育活動,在舒展筋骨、放鬆形體的同時,可以通過與自然親密接觸。
二、乍暖還寒,注意春捂
在春季穿衣上首先要「養陽」,春季是有寒冬向暖春過渡的季節,氣候暖氣初生,寒氣未盡,氣候多變,晝夜溫差大。俗語講「春捂秋凍」就是這么一個適應季節的變化的道理。入春之後衣服不要減得太快,我們需要一些保暖的衣服來幫助抵禦寒邪、保護陽氣。
三、睡眠充足,夜卧早起
睡眠是人的一種生理需要,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所以說睡眠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人在睡眠狀態下,身體各組織器官大多處於休整狀態。
四、飲食辛溫,少酸多甘
在春天飲食保健上,很早就有「省酸增甘」的說法,即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的食物。春天陽氣初升,食甘味能滋養人體的陽氣,有利於人體在春日旺盛的新陳代謝。
4、日常都有哪些保健養生的知識~?
到了三十歲是許多人都不太願面對的一個年齡段。對於男性來講,三十歲就意味走向成熟與承擔;對於女性來講,三十歲則提醒著你容易易逝、紅顏將不再。不少白領人士都有這樣的表述,「一過了三十似乎就老得很快,當看到自己有小肚腩與皺紋,就會很難過。」年齡變大、容顏漸衰、事業未成,讓許多人都有悲觀、消極,甚至有自卑與恐慌的心理。
事際來講,再美的容顏也只能留下短暫的光彩,正所謂所謂「三十而立」,30歲更像一道「心理門檻」,勇往直前,可能給生活「改頭換面」,用事業、家庭帶來新的人生滿足感;內如果裹足不前,則只會自怨自艾。
教你幾個小方法,助於「永駐青春」健康小常識:
第一,身體坐直。保持身體筆挺,會讓你看上去更自信,更加富有朝氣。
第二,面帶微笑。發自肺腑的笑容,不僅會用真誠感染周圍的人,還能抹去年齡標簽。
第三,換個發型。一個新潮時尚的發型,會使人看上去頓時換個模樣。第四,戒煙、少喝酒。這些不良習慣會加速身體的衰老,不如用健身、旅遊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替代它。總之,容擁有一顆年輕積極的心,生活也會永遠「保鮮」。
5、日常飲食中怎樣保健養生?
1.巧食五味養臟腑:五味指「甘、酸、苦、辛、咸」,並泛指各種味道。祖國醫學認為「五味稍薄,令人神爽」。因此,在日常飲食中不要過於追求味濃,以味正好卻又稍遜為宜。否則,甘多傷脾,酸多傷胃,苦多傷心,辛多傷目,咸多傷筋。只有食入適量,且與季節相符,如甘宜四季食用,酸宜夏季食用,苦宜秋季食用,辛宜春季食用,咸宜冬季食用,方可保養五臟六腑,保持健康長壽。
2.知冷知熱暖心田:古人雲:「熱食傷骨,冷食傷臟;熱物灼唇,冷物痛齒」。所以吃東西時不因過冷而追求熱食,不因過熱而追求冷食。食物過熱,宜待溫後食之,以防傷其血脈,損其牙齒;食物過冷,宜腹暖後食之,以防腹冷造成飲食不消,傷及脾胃。而暖腹當以熱食為主,按中醫「五行」而言,腎臟屬水,因水性常冷,所以應在吃東西之前,先以暖食暖之,後吃冷物。尤其在盛夏季節,因體內伏陰,更宜如此,才能強體健身。
3.用「小嘴」吃飯,用「大嘴」喝水:1吃飯時應對飯菜慢慢品味,細嚼慢咽,利用牙齒的咀嚼功能減輕腸胃等消化器官的工作量,在保護腸胃的同時,又起到固齒的作用。
2少食多餐是飲食保健的重要原則。用「小嘴」吃飯時,每次的量不要大,但食品的種類要豐富,此所謂「少而精」。如果一段時間後肚子感到餓了,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再吃一次。胃病患者靠「少食多餐」的辦法可以對胃進行保健,健康人也會有少食多餐的好處。
3微閉雙唇吃飯,是飯桌上的一種禮貌,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一個人的素質和文化修養。用「小嘴」吃飯,既克服了「狼吞虎咽」的不良吃相,又避免發生令人聽後十分刺耳的牙齒與食物的摩擦聲。
用「大嘴」喝水也有其保健含義:
1水是不含熱量的最佳飲料。既比市場上出售的果汁飲料、可樂飲料便宜許多,又不會因喝水而引起象喝果汁等飲料時一樣的「上火」或「越喝越渴」的感覺。
2用「大嘴」喝水,指的是盡量多喝水。多喝水可以對皮膚美容和健美身材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有人稱:「本人不吃飯,就是喝涼水也長肉」,這只是一句戲言。說這話的人其實並沒有按其所說的去做,如果其果真這樣去做,那麼「喝涼水」一定會滿足其願望。
3用「大嘴」喝水,也指應經常喝水。經常喝水可以起到祛火解毒、排除體內污物、加速人體新陳代謝、保持皮膚彈性等保健作用。
喝水還泛指飲茶,喝味道鮮美、清淡爽口的菜湯或肉湯。尤其是某些專業人員更應注意大量飲水。如搞激光照相排版的工作人員,由於長年面對計算機屏幕,受其微量輻射,應經常性的多飲茶、多喝水,以使進入身體內部的有害物質盡快排出。
6、怎樣日常養生對身體好
7、日常養生好習慣有哪些
1、每天快走半小時
久坐是健康的大敵。報告顯示,缺乏運動會使人的壽命減少3~5年,癌症、心臟病和腦卒中的風險升高25%~50%,而每天只需走路20分鍾,每年就能幫助3.7萬人遠離慢病導致的過早死亡。走路適合大多數人,每次20~30分鍾,每周2~3次。最好稍微加快速度,配合手臂擺動,拍打肩﹑胸﹑腹﹑腰等部位,有舒筋活絡﹑緩解緊張﹑消除疲勞的效果。周迎春建議,還可以一邊走一邊逆時針揉腹部,堅持「食後即以熱手摩腹」,認為「能除百病」。
2、多吃果蔬少吃肉
WHO報告指出,遏製糖尿病和肥胖的上升趨勢可減少早亡風險,這主要與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飲食有關。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發現,50歲左右的中年人,每日攝取的熱量有20%來自動物蛋白(主要是肉類或乳製品),其死於癌症或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4倍,在接下來的18年裡死亡的風險增加近2倍,而植物性蛋白(如豆製品等)攝入較多的中年人不存在早亡風險。果蔬中含有大量抗氧化物質,可延緩酒精、煙草、肥胖帶來的危害。歐洲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果蔬攝入量超過569克的人,比攝入量少於249克的人早亡風險降低10%,壽命延長1年多;假如日均再多吃200克果蔬,早亡風險再降6%。經常喝酒吸煙的人,每日食用560克以上果蔬,因心血管病死亡的風險降低15%。
3、警惕盤中隱形鹽
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因高鹽飲食導致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約為160萬。WHO建議,各國要通過政府幹預,把高血壓患者減少25%,平均食鹽攝入量減少30%。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天食鹽的攝入量是6克,但飲食中的隱形鹽也要引起注意,比如一瓶醬油的含鹽量最低也在15%以上;每100克味精中含鹽量為20.7克;漢堡、薯條、方便麵、罐頭、腌制食品也是藏鹽大戶;乳酪、麵包、餅乾等發酵前需要抹上一層鹽,也要少吃。
4、飲酒不超過一杯
早在2006年,WHO就將中國列為酒精「重災區」,由酒精引起的死亡率高於吸煙。研究發現,有60種疾病是酗酒造成的,其中包括引起早亡的肝硬化、肝癌等。馬上要到春節了,周迎春建議大家在聚餐時,能不喝酒就不喝,提前想好「拒酒詞」,即使喝也最好不要超過一杯,更不要空腹喝或「一口悶」。
5、每口飯嚼20次
以色列研究發現,胃口不好的老人易早亡。周迎春指出,中醫有「人以胃氣為本,以及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說法。胃不僅是消化系統的重要器官,還參與調節幾乎全身所有器官的活動。建議中老年人吃飯要定時定量,少吃多餐,細嚼慢咽,每口咀嚼不低於20次,以減輕腸胃負擔。平時多按摩足三里穴(位於外膝蓋下面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也能提高脾胃功能。
6、經常笑出聲來
笑聲能促使人體發生變化,改善免疫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因此小編要給的長壽處方是,找到讓自己快樂的事,笑出聲來,並把這快樂傳遞給別人。
7、周末回歸大自然
多去戶外,重回大自然,有助於提升情緒和自信心。經常接觸自然界的人更少生氣、抑鬱和緊張。戶外散步和騎自行車等低強度有氧運動可降低心臟病風險。快走、釣魚、劃船和種花種菜等都是很好的戶外運動方式。不用擔心居住的附近沒有山脈或者海洋,利用周末去當地公園、植物園等「綠色地帶」也有同樣的效果。
8、每周花2小時熱心幫助別人
研究發現,與從來不幫助別人的老人相比,經常幫助朋友、親戚或鄰居的老人明顯感覺更快樂,身體也更健康。70歲以上老人每年參加志願活動100小時(每周只需2小時)就可獲得多種保健受益,包括緩解抑鬱、減輕體重、減少失眠和增強免疫力等。
9、多接觸動物
寵物提供給老人友誼和溫暖,讓老人擁有傾訴對象,從而釋放壓力,多接觸寵物的人,能擁有穩定的血壓、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除了貓和狗,在家中設立水族箱、養一隻小鸚鵡等都有幫助。如不願在家中養寵物,去動物園、水族館多接觸小動物,做動物收容所的志願者,或者經常遛遛鄰居家的狗,也有同樣的效果。
10、每天必聽音樂
聽音樂有助於緩解焦慮,幫助睡眠、增強記憶,還能促進傷口癒合,降低與壓力有關的應激激素皮質醇水平,從而增強免疫力。對老人來說,每天聽音樂,還可以降低血壓、緩解關節炎疼痛和加速中風後康復,甚至能抑制認知障礙症的病情發展。音樂能喚起積極的情感和態度,尤其在清晨,選擇快節奏的、愉悅的音樂能讓你維持一天的好心情。
如果我們擁有以上五個好習慣,若是大家能夠有信心自己可以擁有健康的身體並不是難事,那麼平時就應該注意飲食清淡和營養均衡,多喝水這樣能讓身體的毒素可以排除體外,加強身體的鍛煉也是必不可少的,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這些對於我們的健康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可見只有注重科學的養生方法才能讓我們更加健康幸福。
8、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養生?
按摩增強記憶力,在後頸的頸窩外側的發際處,有一個叫「天柱」的穴位。再稍微向上一點,又有一個叫「風池」的穴位,按摩這兩個穴位可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使腦功能增強,以利記憶。按摩的方法:將雙手指交合起來,連同掌部一起放在腦後處,用拇指的第一關節均勻地上下輕揉這兩個穴位。按摩時要抬起下巴,腦袋後仰,效果才會明顯。每按摩五秒鍾,稍間歇一下,如此反復510次,頭腦就會感到舒暢。另外,在兩耳尖向上的頭頂交叉處,有一個叫「百會」的穴位,用兩手的中指按摩此處,可以消除頭暈眼花。強身健體熱沙浴,用海沙、河沙和田野沙做熱沙浴,對人體來說,無病能健身,有病可治療,是民間物理療法之一由於沙粒疏鬆、熱容量和傳熱性較大,易被日光加熱,沙溫升到4045c,就可用於熱沙浴。熱沙浴可分為全身與局部兩種。全身熱沙浴:沙的厚度為1020c腹部可簿些68c生殖器官用白布遮蓋,頭部應有遮光設備。熱沙浴時間從每日30分鍾開始,再逐漸延長,最長不宜超過90分鍾。局部熱沙浴:把手和足部埋在熱沙中,人仰卧,在身體周圍用熱沙堆積與胸腹部等同高度,再加蓋床單保溫,持續3070分鍾。缺乏沙源的地方,也可用大鍋炒沙冷卻到5560c,裝在厚布袋中,紮好袋口,放在身體患部,對扭傷、撕裂傷、骨折、盆腔炎等亦有較好的療效。心力衰竭、肺結核、出血傾向和病後虛弱者禁用熱沙浴。牙齦按摩四法牙齦按摩是口腔保健方法之一,能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提高牙齦的防護能力,減少牙周疾病的發生。咀嚼過程中的機械按摩:平時多吃粗糙和含纖維素的食品,可對牙齦組織以適當刺激。二牙刷按摩:刷牙時,將牙刷毛扭轉45度壓在牙齦上,牙齦受壓暫時缺血,當放鬆刷毛時局部血管擴張充血,如此反復作前後短距離顫動,使刷毛伸進牙齦**及齦泡內進行有效按摩。三口外手指按摩:將右手食指放在牙齦相應的面部皮膚上,作局部旋轉移動按摩。四口內手指按摩:把洗凈後的手指放入口內牙齦上來回移動,由牙根部施力向牙冠部揉動按摩。健齒七法:每天早晨醒來和臨睡前堅持作上下牙之間相互叩擊。開始時輕叩十幾下,以後逐日增加叩擊次數和力量,達到每次叩擊50次左右。在每次排尿時,滿口牙齒用力咬合,每溺必做而不間斷。飯後用茶水漱口,讓茶水在口腔內沖刷牙齒及舌兩側。每天做一兩次閉口鼓腮漱口動作,同時舌左右轉動。用洗凈的拇指和食指順著一定的順序按摩牙齦,每次十分鍾,可促進牙齦、牙槽和牙髓的血液循環,防止牙床過早萎縮。口唇輕合,以鼻呼吸,用舌頭一次次頂撞上齶。此法可使唾液大量分泌,而唾液里的免疫球蛋白和溶菌酶可增加免疫機能,殺滅病菌,久則健齒。多食富含纖維素食物,並細嚼慢咽。此法可清潔牙面,減少齲病。
摩耳健身法,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耳朵的各部位與人體內臟器官存在著生理性的內在聯系,被視為「縮小了的人體身形」。經常按摩耳朵,可以增強聽覺,清腦醒神。摩耳的方法是:兩手掌按壓耳孔,再驟然放開,連續做十幾次;然後用雙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20次拇指在耳廓後,食指在前;再用同樣方法按摩耳垂30次,以耳部感覺發熱為度。摩耳的同時還可配合做「鳴天鼓」運動,即經常使耳道鼓氣,震動耳膜。做法是:用兩手掌心緊緊按住兩耳孔,五指置於腦後,然後用兩手中間三指輕輕叩擊後腦部數十次;或將兩手食指各壓在中指上,再用食指向下滑彈後腦部數十次,然後兩手掌按住耳孔,再驟然放開,連續開閉幾次。做「鳴天鼓」運動時,要自始至終閉目養神,手法由輕至重。只要堅持做,可收到強壯元氣、醒腦強志、防治耳病等效果。勤動手指能健腦生理學家研究發現,人體內的各個器官,乃至每一塊肌肉,在大腦皮層中都有它的代表區域,即管轄它的神經中樞。其中,手指運動中樞在大腦皮層中所佔的區域最為廣泛。大腦皮層中僅大拇指的運動區就相當於整個大腿運動區的10倍,通過手指的活動來刺激腦,則可以有效地延緩腦細胞的衰老過程。怎樣使手指得到更多的活動呢第一,多使用兩只手,習慣用右手的應多使用左手,如用左手開水龍頭、開門窗,提東西或翻書頁等;反之,日常生活中慣用左手的人,則應多活動右手。第二,要使指尖能從事一些比較精細的動作,鍛煉手指的靈巧性。如常用小刀削鉛筆,擺弄小玩具,扣衣扣,彈撥樂器等。第三,增強手指關節的柔韌性,如常做伸屈手指的運動,用毛筆寫字,打毛線衣等。第四,盡量使手指活動多樣化,如經常練健身球,托排球,打檯球,康樂球等。保護腰部的幾種方法站:站立時胸部應盡量少前屈。如站立時間較長,最好有個踏腳板,或小凳,高約20厘米,雙腳交替踩在上面,減少腰椎前彎和腰部勞損。坐:坐的時候要使膝部高於臀部的水平位置,這樣可減輕脊柱的壓力。長時間坐辦公室,可在椅下放一塊高低適當的踏腳板,久坐起立時,避免猛的起身,這樣腰部陡然受牽動,會產生腰痛。久坐的椅子應有扶手,靠在椅背上腰部能得到支持的椅子最理想。卧:高枕厚褥,或席夢思床墊會引起輕微腰痛,原有腰病者症狀會加重。。最好睡硬板,或綳緊的棕綳。卧姿不宜固定一種睡姿,最好仰卧、側卧交替,不要俯卧睡覺拎重物;拎提放在低處的重物,應屈膝而不是彎腰,並使被提物靠近身體。即使在做日常的生活小事,如系鞋帶,在低矮的地方拿東西等等,也應屈膝,避免胸前屈。足部保健法:依足形著鞋法:扁平、弓形、畸形足皆選用寬松、輕軟、合腳為宜;鞋底用海綿或氈料,冬暖夏亦暖如足溫降至17c易於感冒、拉肚;汗腳勤換鞋襪並於趾間隔用滑石粉棉球;干腳易皸塗甘油或魚肝油丸。浴足法:用熱水水溫以不燙傷皮膚為宜浸足20分鍾,如採用冷熱水交替浴足,應熱浸一分鍾、涼浸半分鍾。三捏轉趾法:用手拇食指捏足大趾腹扭轉20下各趾下同,能醒腦益智不忘。捏轉23趾及腳丫明目;45趾固齒。四按摩足心即湧泉穴法:手拇指捏足心餘4指放於足背用力200下,能消炎止痛、安眠、增食慾、調整血壓等。五被窩運足法:腳微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