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健品亂象
近幾年,不時有報道稱老年人因輕信保健產品、理財產品而被騙,輕則破財,重則搭上生抄命。魚龍混雜的保健品市場,讓很多老年人失去了辨別真假的能力,很容易就被不法襲商家「忽悠」。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騙局」,到底是誰的責任?。
首先,老人時間充裕,無人陪伴:
父母們都退休在家,沒有事情可以打發時間。而子女們都忙著事業,一年百到頭幾乎沒有多少時間陪伴他們。他們也渴望被關心、被重視,這就給保健品推銷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
其次,老人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父母退休後,度基本上都有一份可觀的退休金,再加上平時兒女們給的一些存款。在經濟條件充裕的情況下,他們有了一定的購知買能力。這些都是導致老人被騙的原因,國家不會因為個把老人的事情而引起高度重視,所以當事件發展到無法控制的時候才會引起重視,這些都是正常的,道不是每個政府都是神,但政府部門也在各個方面努力。
2、為什麼說保健品不可亂吃?
什麼是保健品?許多人認為保健品是對人體具有某種功效的營養食品。其實這種認識太過表面化了。盡管有很多保健品我們可以選用,對身體確實是有益的,但在選擇上還是應該慎重。
一般而言,保健品都是經過特製的、濃縮的或添加了某些添加劑的生理功能物質。再經過大工業生產,早不是什麼天然食物了,更何況某些中葯保健品的製作,實際上早已脫離了中醫理論的指導思想,而變成純化學的生物制劑了。
中葯的功效並不等於植物中葯性的簡單相加,它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生物基因工程。比如銀杏葉有活血的作用,這是從植物葯研究的結果得出的結論,但這不完全等於銀杏葉在中葯中所發揮的作用。再比如杏仁,中醫認為它有宣肺開玄府的作用(肺主皮毛),因此它對皮膚有較好的理氣及改善代謝作用。但從植物葯研究的結果得不出這些結論,若僅取杏仁油用,也就丟失了上述作用,只能作為油參加化妝品的乳化過程,從而也就丟失了中葯的性味歸經作用。
保健品是供生理上有特殊需要或體質與正常人存在差異的人使用的,以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疾病。但要具備兩個前提:一是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完成製作工藝產品,二是必須要合理使用,因人而異,切不可盲目選擇,應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合理搭配。
舉個例子,現在有很多兒童補劑和口服液,都標榜自己有長高長壯的功能,其實很有可能有激素的成分。人體之生長,純為自然而然,若三五歲童孩,就較同齡人又高且壯,實在是因濫服保健品而拔苗助長了。當前兒童生理早熟現象,就足以引起我們對保健品的慎重對待。
3、為什麼現在中國保健品市場這么混亂?
不光是保健品,中國每個行業都很混亂,根本原因是大多數國人在金錢的誘惑下喪失了道德,為了利益不折手段
4、保健品真害人
當然可以告它們,這屬於犯罪的,他們這些騙子,唉。。。就專門騙你媽媽這種容易上當的人,以後告訴你媽媽,不要上當了
5、針對當下保健品市場亂象,消費者如何應對
張茅表示:「保健食品存在的任何損害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問題,都zd必須依法堅決整治,嚴厲版打擊,著力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情,為人民群眾築牢生命健康的權安全屏障。」
既要提升多部門協同監管合力,也要強調保健品企業慎獨自律
6、保健品市場亂象幾時休?
目前,保健品市場一方面持續蓬勃發展,另一方面也呈現出亂象叢生的局面。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企業數量多、生產規模小;二是產品重復多、科技含量低;三是假冒偽劣保健品若隱若現、虛假廣告狂轟濫炸、消費者跟隨成風;四是監管法規不夠完善、管理模式仍不成熟。
要讓保健品真正成為消費者健康的護航者,既需要管理部門的重拳出擊,嚴厲打擊保健品功效浮誇風,也需要規范營銷渠道,讓宣傳與實際不符的產品無法進入流通領域。
首先,完善法律法規。完善的行政法律法規建設是加強保健品監管的制度保證。《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的頒布,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保健品監管幾乎無法可依的現象,但仍無法滿足監管需求,急需盡快完善配套法律。
其次,明晰行政主體職責。以往,我國對於保健品監管相對集中在審批環節。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原料摻假、虛假宣傳等現象屢禁不止。因此,必須強化保健食品原料監管;規范保健食品企業標准備案;加強保健食品流通環節監管力度;建立監督通報協查制度,提高綜合監管能力。同時,加快形成與監管體系相配套的體系建設。組織開展保健食品原料標准制定工作,根據注冊工作需要確定原料標准;通過完善保健食品產品注冊標准,確保產品質量穩定可控;加強檢測體系建設,完善保健食品中添加化學葯品的檢驗檢測手段,加強保健食品質量檢測機構的建設。
再次,加大行政執法力度。要加強對保健食品不法流動商販打擊力度,對那些以保健食品冒充葯品宣傳、贈送、銷售等欺騙消費者的行為,要嚴厲打擊,維護市場的穩定健康發展。
7、保健品行業為什麼有這么多質疑
保健品行業亂象頻出
作為一位知名演員,林志穎為何也會涉足保健品行業?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可觀的利潤可能是林志穎涉入該行業的重要原因。
根據工商總局統計,截至2012年底,全國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共有2006家,2012年產值約2800多億元。而據相關機構預測,到2020年行業規模將突破4500億元。巨大的市場潛力、豐厚的利潤,給了許多保健品商家發財的機會。
但是由於我國保健品行業歷史短,目前還有許多不規范之處,亂象頻出。產品多如牛毛,且質量良莠不齊,違法、違規添加普遍,虛假廣告滿天飛,許多不良商家依靠這些獲得了高額利潤。
有關資料顯示,國內保健食品生產企業中,投資總額在1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只佔2%,更多的是投資1000萬元甚至10萬元以下的企業,該類企業佔全部廠家的50%。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虛假、誇大宣傳的現象,有相當比例的保健食品為假冒產品。
一位曾從事過保健品銷售的人士告訴記者,國內的保健品行業很不規范,許多保健品並沒有太好的效果,很大一部分保健品都會違法添加西葯成分,不僅價格高昂,而且有時候會對身體產生極大的副作用。
風頭過後又開張
面對著保健品市場的亂象,自今年5月始,國家食葯總局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保健品「四非」專項整治:打擊保健食品非法生產行為,如地下黑窩點生產或企業未經許可生產保健食品等;打擊保健食品非法經營行為,比如經營假冒保健食品文號、標志以及未經批准聲稱特定保健功能產品,以會議講座等形式違法銷售保健食品等;打擊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如在生產減肥、輔助降血糖等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葯物等;打擊保健食品非法宣傳行為,如在廣告中誇大功能范圍、宣稱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預防或治療功能等。
據記者了解,保健品「四非」專項整治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許多從事違法保健品銷售的公司業務都受到了很大影響,一些涉嫌違規公司被迫關門以躲避「風頭」。但是,更多的公司又會重新開張。
曾在南京一家保健品推銷公司打工的趙某告訴記者,前一段時間由於整治,他所在的公司暫時關門,但最近一段時間老闆打電話給員工,要重新開張了。據他介紹,他所在的公司主要通過電話方式推銷保健品,而推薦對象多是一些中老年人,公司通過一些非法途徑購買這些老年人的資料,然後有針對性地向他們電話推銷保健品。「銷售價格一般都在產品采購價格的10倍以上,有的甚至達到20倍。」據了解,通過這種方式推銷的產品,即便有一部分保健品被退貨,公司利潤依舊可觀。至於產品來自哪裡,通過什麼渠道購買,到底能起到什麼作用,只有老闆清楚。
保健品的高利潤,也已經是該行業的共識。記者在北京的一些葯店采訪時發現,幾乎均有保健品銷售,許多保健品的價格從100元到1000元不等,一位葯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這些產品的進價大約僅是銷售價格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一些銷售人員表示,葯店如若不順帶銷售保健品,則幾乎無利可圖。
法律法規亟須健全
通過虛假宣傳銷售「三無」保健品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最近一段時間,中央電視台也多次曝光各地非法生產和虛假宣傳保健產品的事件,將保健品行業的潛規則暴露無遺。比如,央視報道的所謂膠原蛋白其實並沒有商家所宣傳的那麼「功效神奇」,對人體並不能起到任何作用。但消費者在強大的輿論宣傳下,不明就裡上當受騙。此次,方舟子也針對林志穎所宣傳的膠原蛋白進行了抨擊,他認為膠原蛋白完全沒有林志穎所宣傳的功效。
但是方舟子對於這些現象也只能進行揭露。「我揭露了那麼多騙人的,有幾個受到法律制裁了?比如幾年前有個台灣來的保健騙子『排毒王子』林光常,我揭露了以後他在大陸仍然風光,等回台灣了才被抓起來判刑。」方舟子在微博中稱。
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的頒布實施無疑對保健食品監管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我國法律沒有規定可以吊銷保健食品的批准文號,保健食品審批長期處於「只進不退」的狀態,一旦拿到批准證書就沒有被吊銷的風險,從而給違法者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還應健全保健食品標准體系,加強檢測體系建設。
8、為什麼保健品市場亂象那麼多?
保健品市場亂象那麼多,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目百前的監管存在許多難點和漏洞,政府應進一步完善保健食品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部門對保健食品的監管職責,確保監管工作有法可依。
當然,監管部門度職責必不可少,相關監管部門要做好監管銜接,聯合內執法,填補漏洞。同時,應嚴格規范涉及保健食品廣告的製作和傳播行為。容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要從源頭加強監管,堵住假劣保健食品流向市場的出口;工商部門加強保健食品銷售的前置審批,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和無照經營;衛生部門嚴查冒牌「名醫」、「專家」的非法診療行為。
特別老年保健食品的市場,亂象更是多:以次充好、洗腦營銷、價格很高。這些東西吃不死人,但是也吃不出什麼效果,這些人總是抓住老人對病、死的恐懼心理,進行洗腦營銷。
建議相關部門嚴厲打擊這種行為,也建議年輕人平時多關心關心老人,當發現有不法分子鑽這種「法律漏洞」的時候也好及時制止。
9、保健品市場虛假宣傳究竟亂在哪?
在保健品的推銷中,虛假宣傳、誇大功效的現象十分普遍。老年人高價購買保健品上當受騙事件屢見不鮮,消費者對於保健品「不是葯品,對於疾病沒有治療效果」的認知意識不夠強。為什麼雖然保健品受騙的事件時有發生,嚴重侵犯消費者健康和利益,但是打著各種「治療效果」的保健品依舊「野蠻生長」?保健品市場究竟亂在哪?
有人說,現在的保健品幾乎都成了「保騙品」。這話並不過分。這不,在電視上洗腦式播放的「極草」保健品廣告,日前被食葯監總局叫停了。「極草」的問題,就出在其生產廠家相關經營活動存在「騙」的成分。業內人士指出,該企業宣傳的「微粉粉碎和純粉壓片專利技術」及「含著吃」的概念,根本不是什麼高科技,而「比原草多7倍精華溶出」的說法,也沒有科學依據。
媒體調查發現,近年來,火熱的保健品市場背後,是大量保健品依靠炒作概念、誇大宣傳等佔領市場,成本和研發費用則只佔很小比例。保健品偽裝成葯品、普通食品號稱有保健功能等現象層出不窮,不少產品靠忽悠蒙騙消費者賺取暴利。而一些表面上效果明顯的保健食品,實際上是非法添加了一些對人體有害的違禁成分。特別是減肥類保健食品,很多都非法添加西布曲明、酚酞等違禁葯物。
從保健品企業商家的忽悠術看,其技術含量也不是很高,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上當受騙呢?據中國保健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2000億元,其中老年人消費佔了50%以上。老年人是保健品消費的主力,而這個消費群體的一個明顯特徵是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容易被忽悠。
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發布過一份關於中國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調查報告,其中的數據顯示,中國老年人中有21.9%的人平常會服用保健品,而且近7成服用者的保健品是自己購買的。購買保健品的老年人中,60.3%的人關注「保健品的功效作用」,遠高於「保健品成分」,而在選擇服用保健品的原因方面,超過4成的老年消費者認為保健品「能夠調理身體」「提高身體抵抗力或者免疫力,預防疾病」,而對於保健品「畢竟不是葯品,對於疾病沒有治療的效果」的認知意識不夠強。
正是抓住了老年人「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普遍心態,保健品才有了市場,也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辨識能力及自我保護能力差的特點,一些不法廠商才瞅准了機會鑽了空子,大肆生產銷售低成本高售價甚至是假冒偽劣的保健品,從老年人兜里賺錢。當然,為了能夠做到財源不斷,企業商家也都會很小心,其保健品基本都是「不求有益但求無害」,最起碼不能吃死人。至於怎麼推銷宣傳,就看各自的忽悠手段了。什麼「廣告+渠道」、會議營銷、親情營銷等,營銷模式不一而足,多條腿走路。
而「不能吃死人」的所謂底線,恰恰點出了我國保健品市場之所以亂的主因。「不能吃死人」,意味著違法風險和成本都不高,而這也是對我國相關法規標准不健全,市場監管不嚴、對違法行為懲處不重的諷刺性表達。目前,我國保健食品行業准入門檻太低,沒有一個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加之審批相對簡單,故而大量的非專業化企業湧入保健食品行業,給保健食品市場的監管造成很大困難。另外,我國政府對保健品的管理體制「重審批,輕監管」,且監管職能分散在多個部門,容易導致見利都上、遇責都躲的情況,加之現行法規對違規商家處罰過低,不足以對其產生威懾作用,這就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顯然,要治保健品市場之亂,當務之急是盡快建立健全保健品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提高市場准入門檻和違法犯罪成本。在監管方面,相關部門不只是要做到嚴查、嚴打、嚴管,還需深化制度改革,改變當前「重審批、輕監管」的弊端,建立完善著眼事中、事後的保健食品監管新機制,完善日常監管和長效監管。當然,還要做好普法宣傳和科普教育,提高消費者特別是中老年人對保健食品的辨識能力和防範能力,正確引導消費者合理使用保健食品,養成科學飲食、安全消費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