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心血管疾病怎麼日常保健能除根嗎

心血管疾病怎麼日常保健能除根嗎

發布時間:2020-06-30 14:41:19

1、二大爺有心血管病,請問平時該怎麼保養啊,我們也不懂,

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原因有很多,但離不開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包括飲食習慣、作息安排等。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也應該從身邊入手,比如做到睡覺前泡腳,中午養成午睡的習慣等,這些小動作都有助於控制疾病發展。
娛樂有節
尤其在睡覺前,宜少安排娛樂活動,包括打撲克、下棋、搓麻將等,可控制在1-2小時內。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平時多學習如何控制情緒,不宜過度興奮、激動等,以免使血壓升高。盡量避免看刺激、血腥和恐怖的電視節目,同時要控制好時長,以免影響睡眠。
睡前泡腳
起居定時,可以在睡覺前養成泡腳的好習慣。泡腳時可同時按摩雙足底,幫助血液循環,解除疲勞。少用或不用安眠葯幫助睡眠,做到自然入睡。
中午小睡
患者在吃完午飯後可以稍作活動,然後小睡一會,時間可控制在0.5-1小時內,老年人可以考慮多睡半小時。如果沒有條件平躺下來睡覺,可以仰卧在沙發上,全身放鬆,這樣睡姿有利於降低血壓。
緩慢起床
早晨睡醒後不要急著馬上起床,可首先在床上躺一下,輕輕活動四肢和頭部,伸展身體,幫助肌肉和血管恢復張力,這樣可以在起床時避免發生頭暈的情況。接著慢慢坐起,稍微活動肢體後下床,這樣有助於保持血壓穩定。
晚餐宜少
很多人在吃晚餐時仍大魚大肉,這樣很容易增加腸胃負擔,不利於降壓和睡眠。因此建議大家,在進食晚餐的時候應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條、牛奶等。
回答是從(www.xinxueguan.org)這里看到的,你可以自己去看看

2、心血管疾病患者應該怎麼保健?

1、食用橄欖油和菜籽油
老人心血管保健吃什麼好?首先,飲食中應控制不健康脂肪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量,以降低血脂異常和冠心病的風險,我們盡量控制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每日攝入量分別不超過攝入熱量的7%和1%。另外,在食油方面,最好選擇橄欖油和菜籽油,而黃油、豬油、熏肉脂肪、可可油等等能不食用就不食用。

2、新鮮蔬果要選低熱量
老人心血管保健應注重攝入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而果蔬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日常多吃能夠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盡量要選擇新鮮蔬菜水果,少吃椰子果肉、伴有奶油醬的蔬菜、油炸或烤蔬菜、糖漿水果罐頭以及蜜餞等。
3、選擇全穀食物多吃全穀食物
多食用全穀食物為佳。全穀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和多種營養,有助於調節血壓及保持心臟健康。
4、降低食鹽攝入控制食鹽攝入量
老人心血管保健應控制食鹽攝入量。國外建議健康成年人食鹽日攝入量不超過2.3克,大約是1茶匙;50歲以上人群、高血壓、糖尿病或慢性腎病患者食鹽日攝入量不應超過1.5克。

5、控制體重
老人心血管保健需要對飲食量進行控制。控制體重實際上是跟飲食量有關系的,而控制食物熱量、脂肪和膽固醇十分關鍵。
6、選擇低脂蛋白、低脂蛋白更有益心血管健康
可以選擇低脂蛋白質的食物。這類食物包括脫脂或低脂牛奶、酸奶和乳酪等、蛋清、魚類、去皮禽肉(雞胸等)、豆類(黃豆及豆製品、蠶豆、豌豆、小扁豆等)以及瘦肉。要少吃全脂牛奶及其製品、動物內臟、蛋黃、肥肉、排骨、香腸、熱狗、油炸食品等。
7、心血管疾病在現在生活中很常見,尤其是中老年人,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沒什麼比通過日常飲食來預防的好。綜合以上6條建議,心血管疾病預防需要:避免高脂高鹽,兼顧補充營養。

3、心血管疾病怎麼日常保健?能除根嗎?

心血管疾病

28.1 前言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它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種類繁多,病因復雜。其中有些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高血壓病和心力衰竭等與營養因素關系密切,合理的膳食已成為防治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為了更好地討論這些問題,首先簡略地介紹有關心血管營養學的一些基本概況。

28.1.1 歷史和現狀

許多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同人類歷史的發展相聯系的。遠古時代,人們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群居生活,他們所攝取的都是未經加工的天然食物,營養成分相對平衡。隨著生產的發展、階級的分化、環境(包括飲食)的改變,營養不平衡的現象逐漸發生。少數人可能出現營養過剩,而更多的人則處於營養缺乏的狀態。這兩種極端,加上其他因素,均可導致各種不同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根據歷史資料,古羅馬的貴族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其膳食成分與現今西方國家十分接近,已記錄這些人中有心絞痛和突然死亡發生。在埃及貴族的干屍中也發現有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我國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宮室女屍,經現代病理學證實有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塞的病理變化。盡管如此,本病在古代究竟仍屬少數。

到了近代,尤其是西方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發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根據晚近資料,美國平均每人每日攝入的脂肪在100g以上,而且主要為動物脂肪,食物膽固醇為400~700mg,平均560mg,粗糧的攝入很少,而精糖的消耗量卻很高(100g以上)。此外,酒精和食鹽的消耗量也很大。總熱量攝入過多以及各種營養素之間的平衡失調可能是造成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廣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Bajusz在指出西方人飲食變化及其帶來的危害時,曾引用一句俗語「人們正在用自己的牙齒挖掘自己的墳墓。」這種情況已引起心臟病學家、營養學家、公眾及社會有關部門的重視。目前,世界上有十六個關於「飲食脂肪與冠心病」的專家委員會紛紛提出一系列的膳食改革措施。美國國會於1977年提出「飲食脂肪方針」(dietary goal),倡導人們進食更多的穀物,以使復雜的糖攝入量,由原來僅占總熱量的28%增加到48%,脂肪的攝入由總熱量的40%降至30%,並適當控制動物脂肪與植物漬的比例,增加蔬菜和瓜果,限制膽固醇、蔗糖和鹽的攝入。

當前世界飲食改革的內容,實際上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第一部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中已充分得到體現。它指出,人們的合理膳食應該是「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這種觀點為僅正確地闡明人類膳食中必需具備的各種營養素,而且辯證地指出它們之間的主次關系(即養、益、助、充)。它奠定我們民族優良的膳食特點,對保障人民健康、預防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這種正確的觀點,在歷代許多食療專著中不斷地得到補充和發展。如明代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一書中對控制膳食的重要性有相當精闢的論述:「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便一般流行中和,百病不作,養外者恣口腹之慾,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酪烈之氣,內蝕臟腑,精神虛矣,安能保令太和,以臻遐齡……人之可畏者,飪席飲食之間,而不知之為戒,過也。「這段論述,對今日防治肥胖,高血脂、高血壓和冠心病,對中、老年人的健康和延年益壽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我國古代醫學對營養與健康和疾病(包括心血管病)的認識和貢獻,來源於人民豐富的實踐,同時也指導著人民的實踐。正因為這樣,它才具有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擬的、廣泛而深刻的群眾基礎。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早就利用各種食物來養生保健和預防疾病,其中不少由於世代相傳,已成為風俗習慣。然而,另一些國家情況卻大不相同。例如,Dock在《營養與心血管疾病》一書中寫道:「在2千多年前,古希臘名醫Hippocrates時代,盡管醫師勸導人們通過改變飲食習慣來預防和控制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寧可吃葯或忍受疼痛,而不願意採取飲食措施。」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知道素食可延年。近代科學證明,素食中的許多成分,例如素油含有大量多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香菇、木耳則既能降脂,又能改善血液凝固狀態,它們對預防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均有好處。

綜觀歷史和現狀,不難看出營養與心血管疾病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28.1.2 營養與心血管重量和病量的關系

(1)營養對心血管系統的重要性 在維持心血管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①營養是重要的能量來源:任何機械功都需要能量,心臟擔負著極其繁重而復雜的任務,因此,它必須將食物中的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正常心肌細胞自血液中攝取的營養物質,最主要的是游離脂肪酸(FFA)(約佔67%),其次是葡萄糖和乳酸(各佔17%左右),此外還有氨基酸、酮體和丙酮酸等。若按體重計,則正常人心臟每天約需18g脂肪酸、11g葡萄糖、10g乳酸和0.6g丙酮酸。可見其攝取的營養物質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心肌細胞對營養物質的攝取和利用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調節。其中最主要的是營養物質在血中的絕對濃度。濃度越高,則攝取的數量越大。例如,空腹時,血中葡萄糖和胰島素水平低下,脂肪組織釋放大量的FFA,造成其在血中的濃度增高。因此,空腹時心肌細胞對FFA的攝取和利用也顯著增高。相反地,餐後血中葡萄糖和胰島素水平增高,而FFA的含量則降低,故心肌主要攝取和利用葡萄糖。另方面,當劇烈運動時,血中乳酸含量顯著增高,此時它便成為主要的供能物質。可見,正常心肌細胞對各種營養物質的攝取和利用具有很強的適應性。然而,在病理情況下,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時,缺血心肌細胞對營養物質的適應能力則顯著減弱。此時,FFA對它是有害的物質,而葡萄糖則成為它良好的底物。因此,在急性心肌梗塞時,滴注葡萄糖和極化液(葡萄糖加胰島素和鉀)是有好處的。

和心肌組織一樣,動脈壁也需要不斷地從血液中獲得各種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糖脂肪和膽固醇等。其中膽固醇(包括部分甘油三酯和磷脂)以脂蛋白形式(主要是LDL)進入動脈壁後,便通過細胞表面受體途徑進入細胞內,作為細胞的結構成分加以利用。這可能也是食物膽固醇被清除的途徑之一。

②營養素參予心血管系統中若乾重要的生理生化過程:心肌的舒縮除了需要一定的能量外,還需要某些金屬離子,如鉀、鈉、鈣等的參予。此外,食物中的一些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還是心肌組織和動脈壁代謝中若乾重要酶系統的輔基。

(2)營養缺乏或過剩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 營養缺乏或過剩均可使心血管系統正常的結構和功能遭受破壞,從而導致心血管疾患。

營養不良,例如,由於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腳氣性心臟疾病,早為人們所熟知。近年來一些動物實驗表明,膳食中鉀、鎂、氯缺乏,可增加心肌細胞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從而誘發原發性壞死性心肌病。我國局部地區發生的克山病是一種原因未明的心肌病,可能與膳食中某些微量元素,例如硒、鎂、鉬等缺乏有關。鎂缺乏可引起心電圖異常,促進心肌選擇性發生鈣化,誘發致死性心肌痙攣和快速心率失常。維生素B6和C缺乏可影響動脈壁結構的完整性。食物纖維缺少與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腫瘤發病率的增高密切相關。

營養過剩對心血管系統所造成的危害較之營養缺乏更為嚴重和普遍。總熱量、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和精煉蔗糖等攝入過剩易於誘發肥胖、高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已如上述。鈉鹽攝入過多與高血壓病的發病有關。除此之外,近年來還發現某些特殊的食物成分,例如,過量的芥酸(22碳-烯酸)可引起動物心肌損害。個別植物油中尚含有某些毒性物質可抑制動脈壁中膽固醇酯水解酶的活力,因而可誘發動脈粥樣硬化。

所有這些進展,為從細胞和分子水平上了解心血管病的發病原理以及開展防治提供有利的基礎。
http://www.xie-tong.com/byby/2004/517.html

4、怎麼保持心血管系統健康?

年輕人很少得心臟病,但是動脈硬化卻有可能會發生在20歲左右的青年人身上。因此,從現在起就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降低動脈硬化和高血壓的發病率。為了保持心血管系統的健康,人們應該經常鍛煉;吃低脂肪、低膽固醇和低鈉的食物;禁止吸煙。

鍛煉保持心血管系統健康的首要條件就是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比如騎自行車、游泳、跳舞、爬樓梯等。鍛煉能增強心肌,幫助預防動脈硬化。

均衡的飲食富含膽固醇和脂肪的食物會導致脂類物質在動脈壁上沉積。此外,吃大量的高脂食物會導致體重超標。紅燒肉、雞蛋和乳酪等食物中膽固醇的含量較高,黃油、人造黃油、炸薯片、乾果以及炸薯條等油炸食品的脂肪含量特別高,這些食物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都是禁忌的,偶爾吃點可以,但不要常吃。

禁止吸煙吸煙的人比不吸煙的人得心臟病的可能性要高出兩倍,每年大約有180刪美國人因為吸煙而死於心血管疾病,如果不吸煙,他們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會低得多。

5、心腦血管疾病的日常保健

心腦血管疾病的自我防治保健方法

心腦血管疾病是中老年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目前我國有一億多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心悶、心悸、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絞痛、心肌梗塞,病情來勢兇猛,如不及時搶救,極引起病人猝死。在醫學科學發展進步的今天,更強調普及自我防治保健意識,提倡科學的自我防治和自我保健醫學方法的應用,使其健康長壽。

凡事預則立,不予則廢。經常運用按摩推拿的自我保健方法,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扶正驅邪,祛病強身,改善微循環功能,使心腦血管疾病的各種症狀都能好轉及消失。

1、患者坐著,保持絕對安靜,全身放鬆(心臟病患者舌根含硝酸甘油1片),在患者兩肩反復推拿,能宣肺降所,發法解表。適合家庭、旅途就地搶救。

2、用雙手十指在頭上反復梳洗按揉,並按揉風池、完骨、翳風,以疏散風邪,益氣升陽,平肝降壓,通調氣血。

3、抹前額,雙手食指彎曲,用指尖從兩眉間「印堂」沿眉外抹到「太陽」,反復按揉,能醒腦明目。

4、用大拇指按揉背部風門、心俞、肝俞、腎俞、關元俞,拇指滑向兩側,反復多次,有化滯鎮痛的效果。

5、手從手臂部循手三陽、三陰沿經筋從上至下進行提拿,並對勞宮、內關、合谷、神門、少府進行按揉,以疏通經筋,通調氣血,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

6、患者仰卧,雙手平掌輕按在兩乳房處,掌心手指緊貼胸部,用鼻深吸一口氣,用口呼出,雙手順勢由一往下緩緩撫到小腹部,反復多次,有吐故納新、寬腦理氣之功效。

7、雙手順大腿內外側循足之經筋順序推拿,反復多次,並對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進行按揉,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能祛風散寒,止痛消腫,解除痙攣。

8、按足心反映區湧泉穴,能引血下行,清濁通絡。結語經過多年臨床經驗證明,用推拿按摩的自我保健方法,能疏通經絡,改善微循環功能,是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見效快,易普及推廣。

6、日常生活中吃什麼能保護血管,避免心血管疾病?

保護心血管,可用朝鮮薊復合,主要是由朝鮮薊、黑蘿卜、纖維素等營養成分,早晚各1次,每次1片,以大量水飲用,宜空腹,有效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血管疾病。

大量研究表明,朝鮮薊提取物能通過降低人體內膽固醇和內源性甘油三酯來調節人的脂質代謝。膽汁是消除膽固醇的主要途徑,朝鮮薊提取物能通過促進膽汁分泌,降低人體肝臟和血清中的膽固醇含量。同時,許多研究顯示朝鮮薊提取物能直接作用於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

tips:在選擇上注意兩點:1、看品牌,選擇大品牌,質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資質是否齊全、是否有追溯機制,是否與消費者站在一起,售後有保障。

7、心血管病如何治癒

你好!栓塞部位不同,個人身體體質不同,生活習慣不同,飲食習慣不同,護理保健不同,用葯鍛煉不同,效果都有不同的影響。

最佳回答:http://.網路.com/question/50438646.html

腦血栓食物選擇?

1、要增加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的食物,其中包括粗糧,蔬菜和水果。有些食物如洋蔥、大蒜、香菇、木耳、海帶、山楂、紫菜、淡茶、魔芋等食品有降脂作用。

2、平時宜吃清淡、細軟、含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宜採用蒸、煮、燉、熬、清炒、氽、熘、溫拌等烹調方法,不適宜煎、炸、爆炒、油淋、烤等方法。

腦血栓患者的飲食注意 ?

腦血栓患者首先能要得到及時的治療,在此基礎上配合食療,會有很大的收效,其飲食應注意給予易消化、高維生素飲食。可給些新鮮蔬菜切成細末,水果壓汁頻服。如超過24小時不能進食者,可給鼻飼維持營養。日常飲食應注意:

1、限制脂肪攝入量。每日膳食中要減少總的脂肪量,增加多不飽和脂肪酸,減少動物脂肪,使p/s比值達到1.8以上,以減少肝臟合成內源性膽固醇。烹調時不用動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每人每日25克,每月在750克以內為宜。要限制食物的膽固醇,每日每人應在300毫克以內,也就是說,每周可吃3個蛋黃。

2、控制總熱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總脂肪的攝入,血脂是會下降的,肥胖或超重患者的體重也會下降,最好能夠達到或維持理想體重,這樣對全身各內臟的生理功能有益。

3、適量增加蛋白質。由於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適當增加蛋白質。可由瘦肉,去皮禽類提供,可多食魚類,特別是海魚,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製品,如豆腐,豆乾,對降低血液膽固醇及血液粘滯有利。

4、限制精製糖和含糖類的甜食,包括點心、糖果和飲料的攝入。隨著飲料工業的發展,各種含糖飲料不斷增加,當地多飲用含糖飲料後,體內的糖會轉化成脂肪,並在體內蓄積,仍然會增加體重、血糖、血脂及血液粘滯度,對腦血栓的恢復極為不利,所以也要控制飲料的應用。如腦血栓的病人同時患有糖尿病並應用降糖葯而產生低血糖時,可適當飲用飲料以防止血糖繼續下降,當一過性低血糖緩解後,就不要再飲甜飲料了。

現在許多廠家生產保健型飲料,其中以低糖飲料為主。用一些甜味劑來替代蔗糖,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滿足了喜甜食人的要求和口感。常見的甜味劑有阿斯巴甜,甜菊甙等。其甜度是蔗糖的幾十倍,用量小,不產生熱量、無毒、體內不吸收,能夠從腎臟隨尿液排出體外。許多動物實驗證明,阿斯巴甜無致癌性。可以放在溶液和面點製作中。

5、腦血栓的病人有食鹽的用量要小,要採用低鹽飲食,每日食鹽3克,可在烹調後再加入鹽拌勻即可。

6、注意烹調用料。為了增加食慾,可以在炒菜時加一些醋、番茄醬、芝麻醬。食醋可以調味外,還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進消化和吸收,芝麻醬含鈣量高,經常食用可補充鈣,對防止腦出血有一定好處。

7、腦血栓的病人要經常飲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間。這樣可以稀釋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

8、請問關於心血管疾病保健方面的知識有些什麼呢?

心血管疾病

28.1 前言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嚴重疾病。它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種類繁多,病因復雜。其中有些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高血壓病和心力衰竭等與營養因素關系密切,合理的膳食已成為防治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為了更好地討論這些問題,首先簡略地介紹有關心血管營養學的一些基本概況。

28.1.1 歷史和現狀

許多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同人類歷史的發展相聯系的。遠古時代,人們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群居生活,他們所攝取的都是未經加工的天然食物,營養成分相對平衡。隨著生產的發展、階級的分化、環境(包括飲食)的改變,營養不平衡的現象逐漸發生。少數人可能出現營養過剩,而更多的人則處於營養缺乏的狀態。這兩種極端,加上其他因素,均可導致各種不同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根據歷史資料,古羅馬的貴族過著奢侈豪華的生活,其膳食成分與現今西方國家十分接近,已記錄這些人中有心絞痛和突然死亡發生。在埃及貴族的干屍中也發現有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我國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宮室女屍,經現代病理學證實有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肌梗塞的病理變化。盡管如此,本病在古代究竟仍屬少數。

到了近代,尤其是西方國家,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發生了越來越大的變化。根據晚近資料,美國平均每人每日攝入的脂肪在100g以上,而且主要為動物脂肪,食物膽固醇為400~700mg,平均560mg,粗糧的攝入很少,而精糖的消耗量卻很高(100g以上)。此外,酒精和食鹽的消耗量也很大。總熱量攝入過多以及各種營養素之間的平衡失調可能是造成心血管病,尤其是冠心病廣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Bajusz在指出西方人飲食變化及其帶來的危害時,曾引用一句俗語「人們正在用自己的牙齒挖掘自己的墳墓。」這種情況已引起心臟病學家、營養學家、公眾及社會有關部門的重視。目前,世界上有十六個關於「飲食脂肪與冠心病」的專家委員會紛紛提出一系列的膳食改革措施。美國國會於1977年提出「飲食脂肪方針」(dietary goal),倡導人們進食更多的穀物,以使復雜的糖攝入量,由原來僅占總熱量的28%增加到48%,脂肪的攝入由總熱量的40%降至30%,並適當控制動物脂肪與植物漬的比例,增加蔬菜和瓜果,限制膽固醇、蔗糖和鹽的攝入。

當前世界飲食改革的內容,實際上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第一部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中已充分得到體現。它指出,人們的合理膳食應該是「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這種觀點為僅正確地闡明人類膳食中必需具備的各種營養素,而且辯證地指出它們之間的主次關系(即養、益、助、充)。它奠定我們民族優良的膳食特點,對保障人民健康、預防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這種正確的觀點,在歷代許多食療專著中不斷地得到補充和發展。如明代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一書中對控制膳食的重要性有相當精闢的論述:「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內者以恬臟腑,調順血脈,便一般流行中和,百病不作,養外者恣口腹之慾,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酪烈之氣,內蝕臟腑,精神虛矣,安能保令太和,以臻遐齡……人之可畏者,飪席飲食之間,而不知之為戒,過也。「這段論述,對今日防治肥胖,高血脂、高血壓和冠心病,對中、老年人的健康和延年益壽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我國古代醫學對營養與健康和疾病(包括心血管病)的認識和貢獻,來源於人民豐富的實踐,同時也指導著人民的實踐。正因為這樣,它才具有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擬的、廣泛而深刻的群眾基礎。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早就利用各種食物來養生保健和預防疾病,其中不少由於世代相傳,已成為風俗習慣。然而,另一些國家情況卻大不相同。例如,Dock在《營養與心血管疾病》一書中寫道:「在2千多年前,古希臘名醫Hippocrates時代,盡管醫師勸導人們通過改變飲食習慣來預防和控制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寧可吃葯或忍受疼痛,而不願意採取飲食措施。」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知道素食可延年。近代科學證明,素食中的許多成分,例如素油含有大量多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香菇、木耳則既能降脂,又能改善血液凝固狀態,它們對預防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均有好處。

綜觀歷史和現狀,不難看出營養與心血管疾病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28.1.2 營養與心血管重量和病量的關系

(1)營養對心血管系統的重要性 在維持心血管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①營養是重要的能量來源:任何機械功都需要能量,心臟擔負著極其繁重而復雜的任務,因此,它必須將食物中的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正常心肌細胞自血液中攝取的營養物質,最主要的是游離脂肪酸(FFA)(約佔67%),其次是葡萄糖和乳酸(各佔17%左右),此外還有氨基酸、酮體和丙酮酸等。若按體重計,則正常人心臟每天約需18g脂肪酸、11g葡萄糖、10g乳酸和0.6g丙酮酸。可見其攝取的營養物質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心肌細胞對營養物質的攝取和利用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和調節。其中最主要的是營養物質在血中的絕對濃度。濃度越高,則攝取的數量越大。例如,空腹時,血中葡萄糖和胰島素水平低下,脂肪組織釋放大量的FFA,造成其在血中的濃度增高。因此,空腹時心肌細胞對FFA的攝取和利用也顯著增高。相反地,餐後血中葡萄糖和胰島素水平增高,而FFA的含量則降低,故心肌主要攝取和利用葡萄糖。另方面,當劇烈運動時,血中乳酸含量顯著增高,此時它便成為主要的供能物質。可見,正常心肌細胞對各種營養物質的攝取和利用具有很強的適應性。然而,在病理情況下,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時,缺血心肌細胞對營養物質的適應能力則顯著減弱。此時,FFA對它是有害的物質,而葡萄糖則成為它良好的底物。因此,在急性心肌梗塞時,滴注葡萄糖和極化液(葡萄糖加胰島素和鉀)是有好處的。

和心肌組織一樣,動脈壁也需要不斷地從血液中獲得各種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糖脂肪和膽固醇等。其中膽固醇(包括部分甘油三酯和磷脂)以脂蛋白形式(主要是LDL)進入動脈壁後,便通過細胞表面受體途徑進入細胞內,作為細胞的結構成分加以利用。這可能也是食物膽固醇被清除的途徑之一。

②營養素參予心血管系統中若乾重要的生理生化過程:心肌的舒縮除了需要一定的能量外,還需要某些金屬離子,如鉀、鈉、鈣等的參予。此外,食物中的一些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還是心肌組織和動脈壁代謝中若乾重要酶系統的輔基。

(2)營養缺乏或過剩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 營養缺乏或過剩均可使心血管系統正常的結構和功能遭受破壞,從而導致心血管疾患。

營養不良,例如,由於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腳氣性心臟疾病,早為人們所熟知。近年來一些動物實驗表明,膳食中鉀、鎂、氯缺乏,可增加心肌細胞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從而誘發原發性壞死性心肌病。我國局部地區發生的克山病是一種原因未明的心肌病,可能與膳食中某些微量元素,例如硒、鎂、鉬等缺乏有關。鎂缺乏可引起心電圖異常,促進心肌選擇性發生鈣化,誘發致死性心肌痙攣和快速心率失常。維生素B6和C缺乏可影響動脈壁結構的完整性。食物纖維缺少與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腫瘤發病率的增高密切相關。

營養過剩對心血管系統所造成的危害較之營養缺乏更為嚴重和普遍。總熱量、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和精煉蔗糖等攝入過剩易於誘發肥胖、高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已如上述。鈉鹽攝入過多與高血壓病的發病有關。除此之外,近年來還發現某些特殊的食物成分,例如,過量的芥酸(22碳-烯酸)可引起動物心肌損害。個別植物油中尚含有某些毒性物質可抑制動脈壁中膽固醇酯水解酶的活力,因而可誘發動脈粥樣硬化。

所有這些進展,為從細胞和分子水平上了解心血管病的發病原理以及開展防治提供有利的基礎。
一般常識:了解所患疾病的有關保健及治療常識,明確所患疾病的名稱、種類
、分級、分期等有關情況,掌握急性發作時的急救方法、 注意事項等。

飲食:心血管系統疾病主張低鹽、低脂、高纖維素飲食,多吃新鮮蔬菜, 合
並糖尿病者應嚴格糖尿病飲食。人們喜歡食用的醬菜、鹹海產品等,含鹽量高,應
限制或禁止食用。

工作與生活安排:急重症好轉出院後,根據年齡、體力、疾病具體情況妥善安
排體育運動及日常生活,避免過度腦力緊張及體力活動,保證足夠睡眠休息時間,
勞逸結合,有利於神經和血液循環功能,提高運動耐量,肥胖者可減輕體重。但心
絞痛、 急性心肌梗塞、重症高血壓、心律失常等未控制者應限制活動。

血壓監測:心血管疾病血壓監測十分重要,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更應重視,至少
每周測量一次。要注意血壓的晝夜及生理性變化規律,盡量定時定人測量,學會正
確的測量方法及測量結果的判斷,並做好血壓及相應病情變化記錄。

戒煙、酒:嗜煙、酗酒是常見不良嗜好,它與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
力衰竭等疾病,尤其與猝死性冠心病密切相關,戒除後發病危險性明顯減小。

心理保健:心血管病多為慢性疾患,病程較長,可出現多種並發症,對生活質
量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要正確認識疾病樹立樂觀主義人生觀,切忌焦躁、緊張、悲
觀,增強與疾病作斗爭的決心與信心。

堅持按醫囑服葯:大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心力衰竭等,需長期堅
持服葯,出院後治療是疾病整個治療方案的一個重要部分,特別是高血壓患者,血
壓控制正常後,仍要堅持用葯治療,突然停葯會導致停葯綜合征,可使病情惡化,
是十分危險的。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服用質量不可靠的葯物,盡量到
正規葯店和正規醫院信譽較高的醫療單位購葯。

定期復診:心血管系統疾病的定期復診非常重要,醫生將依據您的病情對用葯
的劑量和種類給予相應的調整。由於心血管內科疾病用葯比較復雜,專業性很強,
因此,建議您最好到心血管病專科醫院和具有心血管病專科門診的醫院復診。

9、心臟有哪些日常保健方法?

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中醫認為「心在志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與七情中的「喜」關系密切。高興愉快的情緒對機體的精神狀態是一種良好的刺激,有益於心臟,也有益於人體身心健康。經研究證明,性格開朗,精神愉快,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的人多能健康長壽,其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也明顯降低;而情緒急躁,精神抑鬱,對人生充滿悲觀情緒的人則體弱多病,其心血管病(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的發病率也明顯升高。時刻調整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總是處於樂觀愉快的好心情是心養生保健的最好方法。

要遠離噪音雜訊對聽覺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最為明顯,如果突然聽到強烈的聲音,心跳就會加快,跳的力量也會加強,自覺心慌心跳。如果長期生活或工作在雜訊的環境中,其心血管病和高血壓病的發病率會明顯升高,並出現情緒激動、急躁的情況,所以生活和工作環境應選擇在安靜之所在。如果所處的環境雜訊超過60分貝,應積極地採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降低雜訊的強度,如應請有關部門解決雜訊源的問題,降低雜訊的強度;或安裝雙層玻璃窗以減少雜訊。居室內的音響、電視等容易產生雜訊電器,使用時要放低音量,以免影響自己和他人。平時也可以多到空曠安靜的地方去活動或鍛煉,避免雜訊的干擾。

注意夏季養心.中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心的陽氣在夏季最為旺盛,所以夏季更要注意心臟的養生保健。日常生活中要戒煙酒,不飲濃茶,保證睡眠充足,不要過勞或過逸,根據自己機體的狀況選用合適的運動來鍛煉身體,對心臟的養生保健有益。

與心血管疾病怎麼日常保健能除根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