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健品到底該怎麼吃?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朋友更加註意養身護體了,許多朋友正在服用各種保健品。保健品可以隨便吃嗎?服用保健品有什麼講究嗎?我們來理理保健品服用這些事兒,到底該怎麼吃對保健品~~
保健品的類型
營養型保健品:如蛋白質、蜂王漿、維生素等。
強化型保健品:補充微量元素,如鈣劑、硒片等。
功能型保健品:調理身體器官,如深海魚油、卵磷脂等。
功能因子型保健品:復方搭配,如靈芝多糖等。
這些保健品適合你嗎?
復合維生素:適合消化功能弱化者
退休族的飲食消化能力開始下降,容易缺乏維生素,此外日常飲食不規律等人群,適合補充維生素。
鈣劑:適合骨密度下降者
退休族的鈣需求量通常比成年人高,約為1000毫克/天。隨著退休族吸收功能減退,鈣的利用率下降,如果再通過食物補充,很容易缺乏。此外,更年期女性由於激素水平改變,也容易缺鈣。
蛋白粉:主要適合三類人
體內的蛋白質處於重度虧損狀態者。如創傷、多發性骨折、糖尿病胃動力障礙、肺結核、慢性肝炎患者,以及做過外科大手術、腫瘤放療和化療的患者。
蛋白質攝入或吸收存在不足者。如神經性厭食、功能性消化不良、小腸吸收障礙患者。
處於某些特定階段者。如胃腸道功能較弱又進食少的老年人。長期吃素、蛋奶肉攝入不足的人,可咨詢醫生或營養師後,適量吃蛋白粉。
保健品與葯物同服的危害
出血風險:魚油與抗凝血葯同服
魚油能輔助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利於預防和緩解心腦血管疾病。但用華法林、阿司匹林期間服魚油,出血風險可能增大。
降低葯效:鈣劑與葯同服
鈣劑中的鈣離子與紅黴素結合會形成絡合物,減少葯物的吸收,既達不到補鈣的作用,又降低葯物殺菌效果。此外,長期用鈣片或葡萄糖酸鈣口服液,易使血鈣升高,增加洋地黃類葯物的毒性反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形成結晶:維生素C與葯同服
維生素C與鈣劑合用,易增大尿液中形成草酸鈣結晶的風險;青黴素、鏈黴素等抗生素與維生素C合用時,其抗菌作用可能減弱;氫氧化鋁、碳酸氫鈉、谷氨酸鈉等鹼性葯物可能破壞維生素C,使其失效。
多重風險:維生素E與葯同服
1、中毒:維生素E可增強地高辛等洋地黃類葯物的強心作用,增大洋地黃中毒的風險。
2、出血風險:維生素E對維生素K有拮抗作用,並且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因此不宜與華法林等抗凝葯合用。
3、靜脈炎:長期大劑量(每日超過400毫克)服用維生素E時,特別是與雌激素類葯物合用時,可能誘發血栓性靜脈炎。
減輕葯性:蛋白粉與抗敏葯同服
抗過敏葯的主要原理是抗組胺,服用蛋白粉、氨基酸類保健品後,體內會產生大量組胺,使抗敏葯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影響血壓:中葯保健品與葯同服
中葯保健品成分復雜,最好先咨詢醫生是否會與正在服用的葯有沖突,再決定要不要用。例如含人參、麻黃的保健品與降壓葯合用,可能影響血壓。
小貼士
服用保健品的注意事項
避免同一時間服用葯物和保健品,盡量時間間隔1~2小時,以免影響葯性。
保健品不能替代葯物,不要因服用保健品而隨意停葯,以免延誤病情。
要選擇正規保健品,認准包裝上的藍色草帽標志。服用後若出現明顯異常,應及時停用保健品並就診。
2、怎樣進行保健食品檢測?
重金屬、農葯殘留、有機溶劑抄殘留、樹脂殘留、違法添加化學品、違禁品等安全性有關的檢測。
3、關於保健品的服用方法:每天的用量可不可以一次性服用?
一般情況下不會有問題的。建議你不能按時吃,就不要一次性補上一天的量,就吃一次的量就行了,吃多身體吸收不了,還是會排泄掉的,加重身體排泄器官的負擔。一日三餐,最好能把營養品放到飯桌上,吃完飯或者隨飯服用,這樣就不會忘記了。
4、求一份保健品店堂內三天產品試服會,員工家訪的話術
可以在再找一下
5、湯臣倍健保健品每天服一次什麼時間服最好
研究證實,魚油對人體的健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積極作用:
1.降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的生長速度,從而降低冠心病發生的危險。對於冠心病的高危人群,aha建議每天服用1克epa和dha;
2.降低三油酸酯水平。對於需要調節血脂的人,aha的建議是每天服用2~4克魚油或者是歐米伽3;
3.降低心律紊亂的發生;
4.對科隆氏病和結腸炎有幫助(可以緩解腸道炎症);還可以降低環境污染對機體的不良作用;
5.輕度降低血壓的作用;
6.可能降低精神抑鬱症的發生。
總體來看,歐米伽3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死亡率,減少心肌梗死、中風等事件的發生率。而歐米伽3的最好來源是直接食用魚類食品。
長期服用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前三個月可早晚一粒,過後減少一半,每天一粒即可.
6、我是一個剛來兩個月的新員工,做保健品銷售會議試的銷售,服務老人應該怎麼寫
一看就是騙老人買保健品的騙子公司,重新找工作,別為這和騙人公司進班房啊!
7、一款新的針對中青年提高身體機能、調血脂、降血壓國家批準的保健品,進行免費試服活動,如何讓需要者知道
應該從效果和安全這兩個方向去宣傳,現在大家都知道高血壓只能依靠吃葯,如果能夠讓大家知道你的產品降血壓和降血脂上都有效果,而且很安全,會有人考慮買你的產品。
8、葯品和保健品的區別
葯品和保健品的區別
2008年08月25日
星期一
13:35
葯品是用於疾病的治療、診斷和預防的。葯品的作用就是治病救人,它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保健品顧名思義,就是用來保健和輔助治療用的。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但是有的產品如維生素、礦物質元素類產品有的是葯品,有的卻是保健品。那麼,應該如何看待同一產品的葯品和保健品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區別:
1.
定義不同
葯品的定義:具有葯品人基本特徵(葯品有選擇性、適應症、不適應症、禁忌症、毒副反應)。葯品有劑量、療效、療程及用葯注意事項的限制,並應在醫生監督指導下使用;葯品是用於疾病的治療、診斷和預防的。葯品的作用是治病救人,它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使用對象是病人。//
保健品的定義:衛生部《
保健食品管理辦法
》規定:保健品是指表明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食品。
2.
原料不同
葯品的選材多以化學合成元素為主。//
保健品的選材一般以天然植物為材料,不以化學合成為主料。
3.
適用人群
葯品:適用范圍比較狹窄,只適宜疾病類人群服用。//
保健品:適用范圍比較全面,
適宜市中心各類
人群服用。
4.
葯品的生產及其配方的組成、生產能力和技術條件都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嚴格審查並通過葯理、病理和病毒的嚴格檢查和多年的臨床觀察,經過有關部門鑒定批准後,方可投入市場。而保健品只是用來保健和輔助治療用的。不須經過醫院臨床實驗等便可投入市場。這樣,屬於葯品的必然具有確切的療效和適應症,不良反應明確。而屬於食品的則沒有這個過程,沒有明確的治療作用。
5.
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不同。作為葯品維生素類產品(葯字型大小),必須在制葯廠生產,而國家葯品食品監督管理局對制葯廠的葯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要求是很高的,比如空氣的清潔度,無菌的標准,原料的質量等,目前,要求所有的制葯都要達到GMP標准(葯品生產質量規范);而作為食品的維生素類產品(食字型大小),則可以在食品廠生產,其生產過程的標准要比葯品的生產標准低。
6.
療效方面的區別。作為葯品,一定經過大量的臨床驗證,並通過國家葯品食品監督管理局審查批准,有嚴格的適應症,可以用來治療疾病有一定療效;而作為食品的保健品,則沒有治療的作用,不需要經過臨床驗證,僅僅檢驗污染物、細菌等衛生指標,合格就可以上市銷售。
7.
說明書和廣告宣傳不同。作為葯品,一定要經過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詳細的使用說明書,適應症、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十分嚴謹;而作為食品的保健品的說明書不會有這樣詳細、嚴格,尤其是保健食品的廣告宣傳任意性很大,有很多空子可鑽,消費者容易被誤導。
所以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為了確保安全,最好選擇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SFDA)批準的標有「OTC」(非處方葯)字樣的葯品,在購買時看看是否附有詳細說明書。因為國家食品和葯品監督管理局明文規定葯品劑量、用法和儲藏方法,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不可缺的。在服用屬於葯品(葯字型大小)的保健品前必須仔細閱讀說明書,要按推薦劑量服用,不要超劑量服用。盲目服用混淆於普通食品中的高劑量保健品很容易導致過量使用引起不良反應,所以選用產品必須慎之又慎,決不能掉以輕心。
以上內容來源
http://hi.baidu.com/217666883/blog/item/54fb8d124ea3a4866438dbb4.html
9、保健品和保健用品的區別
一、性質不同
1、保健用品性質:供人們生活中使用,具有調節人體機能和促進健康等特定功能的用品。
2、保健品性質:食品的一個種類。
二、特點不同
1、保健用品特點:按照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成份,從天然植物、蔬菜、水果及奶製品等物質成份提取製作而成,對人體的使用來說可以按清、調、補三個方面分類配製。可以分為保健食品、保健化妝品、理療產品等。
2、保健品特點: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食品。
(9)保健品試服擴展資料:
保健品和保健用品的注意事項:
1、宣傳上,嚴禁使用醫療用語,或者易與葯品相混淆的用語,禁止宣傳療效。
2、嚴禁宣傳改善和增強性功能的作用。
3、廣告上須附有明顯統一的天藍色保健食品標志,其中報刊印刷品廣告中的保健食品標志,其直徑不得小於1厘米。
4、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抽檢後不合格的保健食品,將暫停其在轄區內發布廣告,經原抽檢部門或其上級部門再次抽查合格後,方可繼續發布。
5、印刷品廣告必須要以工商部門審批的內容發布,不得擅自修改、增加廣告內容,必須註明印刷品審批號。
6、保健食品產品上必須標注「保健食品」標識和保健食品批准文號 [衛食健字(年份)第xxx號] 或 [國食健字G(年份)XXXXX]。
10、如何正確食用保健品?
注重養生保健已經成為當今時代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一些保健品(包括維生素、微量元素、中草葯及保健食品)已經成為一部分人的常用品。據衛生部門統計,目前國內有半數以上的中老年人和兒童在吃補品,混用及食用過量者屢見不鮮。
食用保健品的原則:
首先,維生素不必天天補充,需要時再吃。身體對營養素的吸收並非照單全收,有時吃得少,反而會使細胞吸收得更好。每隔兩三天吃一次,不但減少危險,而且可以補足身體對營養素的需求。特殊情況,如:壓力大、考試或經常加班熬夜時,體內缺乏時,可適量補充維生素。
此外,慢性病人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因為慢性病如同處於高壓力狀態中,很容易消耗維生素B族。
對食物攝取有問題的銀發族,可適量補充綜合維生素。孕婦和兒童,最好不要隨便補充維生素。因為任何外來物質都會影響到胎兒發育,如綜合維生素中含維生素A,過量會造成畸胎,因此在懷孕過程中,最好不要服用維生素和補品。至於該吃什麼?可以和醫生探討後再決定。
在美國,政府嚴格把關,4歲以下兒童不能任意使用維生素,需由醫生評估使用。因為孩子成長需要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營養素,光吃維生素是不夠的。此外,學齡前是養成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黃金期,應該讓孩子愛上天然食物的美味,而不是給他維生素葯丸應付了事。
其次,要注意葯物交互作用。維生素和保健食品經常與西葯發生交互作用,所以,建議食用補品之前最好先請教醫生,尤其是心臟、肝臟、腎臟有問題的人更須注意。常見葯物交互作用很多,比如魚油、大蒜、銀杏和阿司匹林並用會產生出血的危險!
如果已經開始服用某種保健品和西葯,建議兩者都不要隨便停掉,以免影響葯物療效。醫生發現,不少慢性病人病情控制不好,與保健品的服用有關,有時吃有時不吃,也影響葯效。
保肝類保健食品,如菇類等,會啟動身體解葯基因,讓葯物失效。因此最好與西葯間隔1~2小時再用。
再次,不要超過每日的建議量。無論是天然或合成保健食品,吃過量都會形成毒副作用和增加代謝負擔。有人把一天吃三次的「維骨力」改成一天吃五六次,結果造成胃痛、低血糖。人體細胞不是鐵打的,保健食品濃度過高也會出問題。即使安全性高的水溶性維生素B和C,也可能因為排尿少造成累積過量,如維生素B6太多會產生周邊神經病變,維生素C太多,則會出現腎結石及頭痛,吃維生素時記得要多補充水分。
如何辨識所吃維生素是否過量?可以看營養標示中的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DA),美國為USRDA,標示為100%表示完全符合。如果是100%×66,表示為建議量的66倍之多,劑量太高會有危險。
吃營養品再補充營養的同時,也需要分散風險,定期更換不同品牌的補品,不但可增加利用率,也可以避免產生抗葯性。因為用量不多,選擇小包裝為好。
其實,天然食品由多種營養成分構成,各成分之間相輔相成,是萃取單一成分的保健品無法取代的。如一碗青菜的營養素,是綜合維生素沒法給予的,未經加工提純的天然食品最安全。
營養素是多方面的,如果光靠葯丸去補充是不行的。而且,萃取的葯丸濃度太高,產生副作用的可能性很大,甚至影響血液供給,造成心腦血管缺氧等問題。
天然蔬菜水果營養濃度雖低,但很安全。只要飲食均衡及多樣化,一樣可以達到相同效果。另外值得一說的是水果,食用水果也需要多樣化,可以把水果當成餐前或餐後的點綴,不僅補充營養,而且有利於減少脂肪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