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婦幼保健意義

婦幼保健意義

發布時間:2020-06-30 12:15:36

1、健康服務的前景和意義

社區衛生服務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摘要: 目的 探討開展社區衛生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今後的發展前景。方法 5年來,上海市寶山區淞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對開展包括預防、保健、健康教育、醫療、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結果 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總體上看,社區衛生服務仍處於初創階段,浮於表面,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存在一定差距,社區預防保健、基本醫療等服務仍難以滿足居民的健康需求。結論 深化社區衛生服務體制改革。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現狀與發展前景

社區衛生服務在我國起步時間不長,社區衛生服務應該如何發展,目前尚未形成一套適合我國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科學的管理制度。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較早,並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本文就社區衛生的現狀與發展前景談一些膚淺的看法。

1 社區衛生服務的現狀

近幾年,社區衛生發展是健康的。目前,全國95%的地級以上城市、86%的市轄區和一批縣級市開展了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全國已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400多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近12000個,創建了108個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示範區。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社區衛生服務站為輔,醫療診所、醫務室為補充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框架,正在大、中型城市逐步形成。上海市寶山區淞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於2000年從地段醫院轉制過來,實行了由上海市寶山區淞南鎮健康促進委員會領導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負責制,形成了「政府領導、部門協調、街道負責、衛生實施」的管理體制。內部改革不斷深入,調整了中心的科室設置,建立了「三科一室」:即醫務科-由各科門診、醫技、病房、護理組組成;社區衛生科——由防保一條線(疾病控制、慢性病防治、婦幼保健、行業衛生、健康促進、計劃免疫等)、家庭病床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組成;行政科——由總務、財務組成;辦公室——由人事、檔案、統計和信息管理組成。加強了全科醫師隊伍的建設,加強了內涵建設,落實了管理措施。引入競爭機制,實行「病人選醫生」、「病人選護士」與業務質量、服務態度和分配掛鉤的制度,實行人性化、個性化、親情化的服務,推行以健康為中心、以人群為對象、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范圍、以需求為導向的服務模式,促使醫護人員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服務形式從醫院走向社區,進入家庭;服務內容從單純的生物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的服務網路逐步形成。醫院還實施「一院多點」服務,先後建立了五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以「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指導」為一體的,貫穿服務對象生命全過程的有效、經濟、方便、綜合、連續的基層衛生服務。2001年中心又昂首跨入了上海市標准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行列,目前,中心正申報創建上海市「四星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從而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硬體建設方面和工作規范方面都上升一個層次,逐步成為與大都市形象匹配的新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2 社區衛生服務的問題

2.1 認識問題 市場經濟條件下,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新的服務理念滯後,表現為經營管理理念不到位,個體服務態度生硬、治療技術缺陷仍時有發生,衛生資源供不應求的矛盾日趨激烈。社區衛生服務在發展過程中,大部分都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但仍然存在著對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性認識不深、不透,有的只是形式上的支持,內容上不支持;由「政府領導、部門協調、街道負責、居委會參與、衛生部門實行行業管理」的社區衛生服務管理體制雖已明確,但在實際操作中,職責、相互關系尚未全部理順。同時,部分社區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認識也有盲點,一味追求無償衛生服務的大有人在;也有極少部分群眾(有經濟能力的)認為只要我付錢,衛生機構就應該提供所需的一切服務。這些認識上的偏差忽視了一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衛生機構的現狀。醫療衛生屬於公益性、福利性事業,但政府補償機制還沒有到位,如果沒有市場化運作的有償服務,衛生機構本身將無法生存和發展;如果只要付錢就要滿足一切需要,一級醫療機構尚未完全具備這些服務功能與技術能力。目前,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方向,只能在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前提下,為社區群眾提供綜合、可及、連續、經濟、方便、有效、基本的衛生服務。

2.2 政策問題 由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前期改革基本未涉及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改革,在開展社區衛生服務過程中,感到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補償機制不到位、衛生資源配置失當〔1〕、社區衛生服務價格體系不規范使經濟補償沒有合理的依據〔2〕。長期以來,由於政府投入與補償經濟政策的乏力,如果沒有市場化運作的有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本身將無法生存和發展,迫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重醫療服務「側支循環」,從中汲取「養分」,支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生存、發展。這樣,勢必削弱其他服務功能,違背社區衛生服務的目的和初衷。目前,「以醫養防、以葯補醫」實際上已經成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一種對政府補償不足的補充〔3〕,也就是醫院在業務收支中臨床醫療結余彌補預防經費的不足,以葯品收支結余彌補醫療收支虧損,社區衛生服務如沒有經濟基礎作支撐,發展將受到相當程度的阻礙。2005年以來,醫保實行「總量控制、按月預留、年度考核」的政策,就我中心而言,規定年門診人次參數為224639例次、門診次均費用112.93元、病人的復診率參數為2.21次;年住院2091人次、住院次均費用158.87元;全年門急診總人次不能突破224639人次,醫保結算費用不能突破2207萬元。若超出,政府拿出一定的備用資金(實際是各單位被預留扣除的資金)來補償,補償不足部分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擔,尚需政府、主管部門和提供服務主體方做大量的工作。因此,必須進一步突出政府行為,充分重視社區衛生服務在社區建設和社區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完善補償機制及配套政策,徹底改變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醫養防、以葯補醫」的主體服務模式,建立政府購買預防保健,醫保購買基本醫療,社會購買延伸服務的「三買」機制,改革社區衛生服務的支付形式,從按服務項目支付改為按人頭預付。使社區衛生服務真正體現價格低廉,服務便捷、有效。

2.3 機構問題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無論是由原機構轉制而來,還是新設置的單位,均沒有擺脫舊有醫療模式的影響,單純開展醫療行為的現象廣泛存在。首先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本身對社區衛生服務沒有足夠重視,在服務模式上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轉變,還是在醫院等病人上門,以臨床醫療為主,忽視社區群眾的健康保健服務,忽視對社區的健康干預作用。其次,人力資源匱乏、基礎差、來源少,相關政策跟不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由地段醫院(確切地說從衛生院)轉制而來,由於歷史原因,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學歷、職稱及專業結構都不盡合理,他們的文化程度以中專學歷為主,大專以上學歷僅佔1

2、婦女保健有何重要意義?分那幾個時期進行保健

1.青春期保健
2.婚姻保健
(1)婚前檢查
(2)婚前指導和計劃生育
3.孕期保健
(1)孕期保健
(2)產時保健
(3)產褥期保健
4.更年期保健
5.非孕期保健

3、婦幼保健證有什麼用

可以從事婦幼保健工作,但前提是百要取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
像這種專業性的證書,度多了沒壞處,到時候,找工作或從事此問類工作都會更有優勢的。答
希望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
如果滿意,請採納,如還有疑問,可繼續追問!
您也可以向我內們團隊發出請求,會有容更專業的人來幫助您!

4、計劃生育的好處和意義是什麼,?

一、好處:

1、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成就巨大,有效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

2、有效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

3、計劃生育並不單兵突進,還與優生優育齊頭並進。

二、意義:

實現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是一場移風易俗的大事,中央要求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特別是各級幹部,一定要關心國家前途,對人民的利益負責,對子孫後代的幸福負責。

(4)婦幼保健意義擴展資料

制定符合國情、體現分類指導的計劃生育政策,是實行國家指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的主要內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農村中確有困難的夫婦間隔幾年以後可以生育第二個孩子。

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具體要求和做法由各自治區或所在省決定。計劃生育政策在城鄉之間、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要求有所差別,即農村寬於城市,少數民族寬於漢族。各省(區、市)根據國家的政策,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規定,並通過法律程序,形成地方性法規。

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是中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了緩解嚴峻的人口形勢而作出的必要抉擇。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決不意味著實行「一孩化」,而是在鼓勵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的同時,有計劃地安排確有困難的、要求生育第二個孩子的夫婦生育第二個孩子。

在計劃生育起步較早的中國城鎮,由於經濟、文化、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的條件相對較好,因此,人們比較樂於接受小家庭模式,絕大多數育齡夫婦都響應政府的號召,自願只生育一個孩子。

5、婦女保健的意義

身無一病好輕松!就這個理!你說呢,不要到了老當後悔回,晚唉!
這得感答謝以下對我的幫助呀!http://www.51.com/home.php?user=ppppcq6

6、實行計劃生育有什麼意義,好處??

計劃生育
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憲法還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而婚姻法則將計劃生育作為一個基本原則確立在總則之中。概括的講,計劃生育就是指有計劃的調節人口的增長速度,使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1、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而言,計劃生育就是在全國或整個地區范圍內,對人口發展進行有計劃的調節,使人口的增長同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對一個家庭或一對育齡夫婦而言,則是有計劃的安排生育子女,以適應家庭與社會的要求。

2、在人口發展速度超過社會和經濟發展速度時,應採取節制生育的政策、降低人口增長速度。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提倡晚婚、晚育、優生、優育,以降低人口出生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針對我國的國情,計劃生育不僅是對人口數量上的控制,而且是為提高人口素質把關。提高人口素質人口實體的各種素質,如思想素質、身體素質、文化素質等等,是計劃生育的更高層次上的要求。為了提高我國人口素質,應採取如下措施:控制人口數量;積極提倡優生;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擴大集體福利,保障婦幼健康,同時對青年加強優生、衛生、婚姻生育觀和性知識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

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從1983年開始實施,控制了中國總體人口基數,為中國的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的貢獻,為國家的富裕和富強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政策是因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而制定的,個兒認為,這項政策該到了改變的時候拉。

計劃生育對人口的出生增長實行計劃調節和控制,以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它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文明程度後,為適應客觀條件和自身發展而在家庭和社會范圍內採取的調節生育的行為。

①一個家庭或一對育齡夫婦有計劃地安排生育孩子的時間和數目,以適應家庭和社會的需要;

②在一定社會范圍內(如國家或地區)有計劃地安排人口出生的數量和確定生育對象,即對人口發展進行有計劃的調節,使人口發展同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協調。

實行計劃生育是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物質資料生產與人類自身再生產應該相適應的原理,結合我國國情而制定的重大戰略決策。70年代初以來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1978年以後計劃生育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憲法》第25條規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憲法》第49條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婚姻法》也規定,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實行了計劃生育。

==歧視漢族==

少數民族增長快於漢族,從1953年佔全國人口6.1%,到1990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9.44%

2005年全國抽樣普查中,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增加2355萬人,增長了2.03%;少數民族增加了1690萬人,增長了15.88%。少數民族增長速度為漢族7倍以上

==歧視城鎮居民==

城鎮居民生育率只有鄉村居民的一半左右

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包括生育政策、避孕節育政策、獎勵優待政策和限制處罰政策等幾個方面,其中生育政策是整個計劃生育政策的核心。我國的生育政策經歷了形成、完善和逐步穩定發展的過程。

50年代我國提出了有計劃地生育子女的號召,形成了以控制人口增長為基本內容的生育政策萌芽。70年代初提出了「晚、稀、少」的基本要求,把晚婚晚育、生育間隔和控制多胎作為工作重點,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計劃生育政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國家進一步重視人口問題。1980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提出「鼓勵只生一胎」的指示。同年9月25日《中共中央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號召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各級幹部帶頭響應「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號召。1982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指示》(中發[1982]11號),具體規定了生育政避孕節育政策、獎勵政策、限制政策等。1984年,中共中央批轉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黨組《關於計劃生育工作情況的匯報》(中發[1984]7號),在「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基礎上,對生育政策做了部分修正,照顧部分確有實際困難的夫妻生育第二個孩子。199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決定》(中發[1991]9號),對我國的生育政策作了明確、完整的表述,即「我國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國家幹部和職工、城鎮居民除有特殊情況經過批准可以生第二個孩子以外,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農村也要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某些群眾確有實際困難,經過批准可以間隔幾年以後生第二個孩子。為了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水平和民族素質,在少數民族中也要實行計劃生育,具體要求和做法,由各自治區或者所在省決定」。

我國現行計劃生育政策規定

我國《憲法》和《廣東省計劃生育條例》規定;夫妻雙方均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實行計劃生育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不實行計劃生育是違法行為。計劃生育是我國一項基本國策。

生育政策:推行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符合下列特殊情況之一者,由夫妻雙方共同申請,經縣級(含縣級市、區,下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審批,可按人口計劃及間隔期規定安排再生育一個子女:

(一)經市(不含縣級市)以上病殘兒醫學鑒定組織鑒定,獨生子女患非遺傳性殘疾不能成長為正常勞動為的;

(二)再婚夫妻,一方生育過一個子女,另一方未生育過的;或再婚前雙方各生育過一個子女,離婚時依法判決或離婚協議確定子女隨前配偶,新組合家庭無子女的;

(三)婚後五年以上不孕,經縣級以上醫療保健機構鑒定患不孕症,依法收養一個子女後又懷孕的;

(四)獨生子與獨生女結婚的;

(五)夫妻中一方在礦山井下、海洋深水下的工作崗位作業連續五年以上,現仍從事該項工作的;

(六)夫妻雙方均屬農業人口,第一個子女是女孩的。

7、中國婦幼衛生工作方針是什麼

中國婦幼衛生工作方針是:「以保健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為目的,保健與臨床相結合,面向群體、面向基層和預防為主」。

婦幼保健工作以群體保健工作為基礎,面向基層、預防為主,為婦女兒童提供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在切實履行公共衛生職責的同時,開展與婦女兒童健康密切相關的基本醫療服務。

加強婦幼衛生工作,對於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婦女兒童占我國總人口三分之二,婦女兒童健康是民族興盛的基礎,婦幼衛生水平的提高是社會文明進步和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標志,發展婦幼保健事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

(7)婦幼保健意義擴展資料

中國婦幼工作的發展歷程:

1949年—1978年是成長期。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審議通過《共同綱領》,明確提出「注意保護母親、嬰兒和兒童的健康」。10月底衛生部成立,內設婦幼衛生局,地方各級衛生部門內設婦幼衛生處(科),建立了自上而下完整的婦幼健康行政管理體系。

1978年—2012年是成熟期。加強國際合作,吸收國際先進理念和經驗,引進資金和技術,結合國情加強政策轉化。逐步完善婦幼健康信息統計制度,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2012年以來是躍升期。黨的十八大以來,婦幼健康事業迎來了新的歷史時期。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中國消除新生兒破傷風,標志著中國婦幼健康服務質量和可及性達到新水平,婦幼健康工作由「保生存」向「促發展」轉變。

與婦幼保健意義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