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兒科保健宣傳

兒科保健宣傳

發布時間:2020-06-30 03:20:41

1、兒童保健健康教育宣傳知識有哪些

隨著秋天的到來,氣溫早晚多變,天氣也變得乾燥起來。幼兒適應能力差,皮膚稚嫩,與成人相比需要更多的水分,容易出現口乾舌燥、便秘等一系列陰虛內熱的徵象。做好各項保健措施,對維護幼兒健康十分重要。

給幼兒多喝水

秋高氣爽,幼兒應該多喝白開水,不宜喝飲料。如果幼兒排斥白開水,可以試著喝些菊花茶、烏梅湯、金銀花露、銀耳湯等。在幼兒園里時,老師尤其要關照小朋友多喝水。平時多給幼兒吃富含水分的應季水果,如西瓜、梨、橙子等。各種菜湯也是補充水分的重要手段,清湯可以稀釋菜餚的鹽分,並保持幼兒體內水分平衡。

少吃"上火"食物

上火、刺激性食物應該少吃,容易"上火",如大蒜、姜、韭菜、花椒、辣椒等。少吃偏鹹的食品,因為鹽分太多容易加速體內水分的散失。熱量過高的油炸食品和一些熱性水果,如荔枝、桂圓、橘子等,也應盡量少吃。

呵護幼兒皮膚

媽媽在給幼兒擦拭或洗臉時宜選用柔軟的毛巾,不要用力擦洗。每次清洗完畢後,需用含有天然滋潤成分的兒童護膚品。

冷水鍛煉

中醫認為"寒涼傷脾"。即使體質好的幼兒也不能天天吃冷飲。除了限製冷飲以外,從冰箱拿出的飲料、酸奶最好放置在室溫下15分鍾後食用。

預防腹瀉

入秋後是輪狀病毒性腹瀉的發病高峰期,又稱秋季腹瀉。媽媽一定要把住"入口關",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食品,定期給玩具和食具煮沸消毒。如果在幼兒園發現幼兒有腹瀉症狀,應立即隔離治療並處理好糞便。

營養調理

多給幼兒吃牛奶、豆製品、魚、肉等高蛋白飲食。多補充玉米、全麥麵包、小米、黑米等五穀雜糧,以防秋季便秘。富含纖維素的食品,如菠菜、蘿卜、胡蘿卜、芹菜、花菜等,也應增加。總之,要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做到平衡飲食,才能減少秋季發病。

預防接種

及時打預防針及時預防接種,防範冬春季節高發的傳染病。一般在注射疫苗後至少一個月,才能在幼兒體內產生抵抗傳染病的抗體。

2、兒童保健工作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兒童保健工作的重要意義:
兒童早期是兒童體格和心理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十分脆弱的時期,容易發生各種營養性疾病、感百染性疾病,兒童心理行為問題也往往在這個時期種下根源。要培養一個聰明、健康的寶寶,請及度早進行系統保健。
兒童系統保健包括那些內容
國家衛生部要求:0~1歲每年至少問檢查4次,1~3歲每年至少檢查2次,4~7歲每年至少檢查1次。
具體項目包括:
1、體重、身長、頭圍、胸圍測量,進行生長發育檢測;對頭顱、五官、胸腹、四肢等進行系統檢查答。
2、在3個月版、6個月、9個月、12個月、18個月、24個月、36個月進行一次DDST兒童智力發育檢測。
3、選擇6個月、1歲、2歲、3歲各進行一次血常規檢查。
4、酌情選擇性的進行微量元素、血鉛、膳食評價、骨鹼性磷酸酶測定。
5、保健指導:對喂養、營養、生活護理、疾病預防、智力發展等方面指導和促進
為了兒童的健康成長有必要進行兒童保健管理。權

3、兒科健康理念格言

1、你有一萬種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變人種,你沒有健康,只能是空談。

2、智者要事業不忘健康,愚者只顧趕路而不顧一切。

3、人一生可以干很多蠢事,但最蠢的一件事,就是忽視健康。

4、論述題 1.試分析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哪些,它們之間

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多種,但大致上能夠分為兩類:一類是先天方面的因素,一類是後天方面的因素。

先天因素又可分為以下幾點:
(1)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個體身上體現為遺傳素質,主要包括機體的構造、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的特徵等通過遺傳基因傳遞的生物特徵,遺傳因素是心理發展必要的物質前提,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早已被肯定。人類行為遺傳學的研究已證明,人類行為和身體一樣,是在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下發展起來的。人的許多心理行為受遺傳的影響,如性格內向或外向,行為退縮或攻擊,情緒焦慮或抑鬱等。
(2)先天素質
先天素質是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徵,包括感覺運動器官、腦的結構功能等特徵通過遺傳基因傳遞的生物特徵,遺傳因素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條件。影響胎兒正常發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營養不良的影響。妊娠期,孕婦營養不良可使嬰兒出生體重輕,某些營養素過少或過多則可導致先天畸形。低體重兒可能有腦細胞減少、智力發展遲緩、腦功能異常等缺陷,對心理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可挽回的不利影響。
2.患病或用葯不慎的影響。妊娠期孕婦患病和使用葯物不慎會給兒童的心理健康帶來損害。有研究報道,母親孕期患高血壓、腎炎、貧血、關節炎(曾服水楊酸制劑)、低熱、先兆流產以及經常患感冒,都可能與兒童多動症的發生有關。又如,如果孕婦感染了流感病毒,可引起胎兒發生畸形和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影響出生後心理的正常發展。
3.情緒狀態的影響。孕婦精神受到刺激,特別是突然的重大刺激,會造成過度心理緊張,從而引起胎兒的發育異常和障礙
4.妊娠期環境污染、放射線、煙酒等也會對胎兒的發育造成損害,從而影響學前兒童的心理發展。

後天因素可分為以下幾點:
(1)家庭: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學前兒童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也是學前兒童個性社會化的主要場所,對嬰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十分重要。家庭結構和功能、家長的教育能力以及對孩子的期望水平、教育方法和教養態度、父母的職業及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的物質條件和氛圍、生活習慣和志趣愛好等等,都與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最終影響他們的行為和人格。
1.家庭結構:主要指家庭的人口結構。健全完整的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有著良好的作用,不健全的家庭結構對兒童的心理有著消極的影響。近年來一些關於父母離異與兒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普遍證實,由於父母的離異,導致兒童出現孤僻、自卑、膽怯、冷漠等心理,甚至導致心理變態及問題行為如:撒謊、多動、講臟話、自虐。孩子生活在破裂的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照顧,缺少歡樂和睦的家庭氣氛,接觸的語言簡單貧乏,好奇心及探索行為受到阻礙。同時家庭的破裂使孩子感到震驚和迷惘,對「新」家庭難以適應,沒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孩子產生孤獨、不合群、不易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穩定的家庭結構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2.居住條件:居住條件不僅僅是住房類型和面積大小問題,實際上它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多個方面。居住擁擠時兒童攻擊性行為增多,受感染或污染的機會多;高層住房者外出或戶外活動少,依賴性強,自立能力發育遲,甚至影響到兒童智力潛能的發揮;住平房或四合院的兒童,運動發育早、活動量、戶外活動時間和活動范圍較其他住房條件為大,交往能力強,但不安全因素多;住別墅的兒童,因為經濟條件、父母行為或社會地位不同,往往存在優越感,但未必影響兒童正常心理的發展。由此可見,居住條件是影響學前兒童心理發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3.家庭氛圍:家庭氛圍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良好的家庭氛圍可形成兒童活潑、開朗、大方、好學、誠實、謙虛、合群、求知、好奇等健康心理;相反,不良的家庭氛圍(吵架、撕打、氣氛冷漠、關系不和睦),往往給孩子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處於不不愉快的情緒之中,驚恐焦慮,沒有安全感,會使孩子膽怯、自私、嫉妒、孤獨、懶惰、任性、不講禮貌等。另外,生活在吵鬧家庭中的孩子還容易產生行為紊亂,夜驚、夢魘和遺尿症等心理疾病。因而,家庭氛圍的好壞也是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4.家長的文化和心理素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相處時間最長、最親密的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個性塑造、人格形成、智力發展、價值觀念的取向等都有潛移默化地影響。尤其是父母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心理成熟和生長發育。就文化素質而言,一般說來,若父母的文化素質高,常對子女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強烈的求知慾去影響和教育子女,培養他們頑強的進取精神,同時在孩子的學習上也能給予較好的指導。相反,文化素質較低的家長本身不思進取,往往對子女的要求不高,他們不僅自己不學習,也不關心子女的學習,甚至只顧自己的娛樂而影響孩子的學習。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質與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較高相關。
5.夫妻關系:和諧家庭對於女的心理正常發育起良好作用,它可以給子女帶來安全感,有利於各種心理活動的正常發展。和諧家庭的子女往往溫順、大方、公平、是非分明、富有正義感。不和諧家庭對子女正常心理發育往往起著不良的作用,夫妻的互相爭執、爭吵、抱怨、打架,不能給子女帶來安全感。夫妻的打罵、爭斗行為往往給子女以效仿作用,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子女容易出現說謊、打架、反社會行為。這類家庭的不安全感則影響子女性格的正常發展,容易出現孤僻、退縮、膽小、敏感等不良性格特徵。
(2)幼兒園:幼兒園所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園所的環境以及各種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在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安排下進行的,是一個以教師和兒童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主軸構成的社會集體。其基本功能就是通過教師與幼兒之間的雙向交互作用來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應當說,園所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最理想的場所,但在教育實踐中,相當多的托幼園所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缺乏科學性,這是導致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
(3)社會環境:學前兒童和其他社會人群一樣,都生活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社會生活環境中和各種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幼兒的心理健康。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經常處於緊張之中,心理上的種種沖突、壓力和焦慮不斷地增加。 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對幼兒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隨著時代的發展,計算機、網路等先進科學技術與幼兒的生活日益密切,兒童與各種社會傳媒的接觸,直接影響了兒童道德觀念和行為的形成,對其身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學前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它們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因此,在對學前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作用,採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促使學前兒童心理健康地發展。

5、兒科健康教育內容有哪些?

引導與教育人們養成有益於健康的行為,使之達到最佳健康狀態的一種教育過程。健康教育和一般教育一樣,關繫到人們知識、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它指導和教育人們養成並保持有益於健康的生活,合理與科學地利用已有的健康設施;並自覺地參與改善個人和集體健康狀況的各種活動。健康指人在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都處於自覺良好、活力充沛的一種狀態,它不僅要求一個人的機體免於疾病和衰弱,而且要保持軀體、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完美狀態。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達到盡可能好的健康水平是人類一項最重要的社會性目標。

與兒科保健宣傳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