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沒骨的歷史記載
五代後蜀黃筌畫花鉤勒較細,著色後幾乎不見筆跡,因有「沒骨花枝」之稱。沒骨的畫法創始於北宋徐崇嗣,僅用彩色描繪,不加勾勒,謂之「沒骨花」。 清·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一:「亡友汪鈍翁 贈吳人文點與也詩雲:『君家道韞擅才華,愛寫徐熙沒骨花。』」《儒林外史》第一回:「這位王相公,可就是會畫沒骨花的么?」
白陽石濤是常用這方法的,荷花頗適合於沒骨。先用淺紅色組成花形,再用嫩黃畫瓣內的蓮蓬,跟看即添荷葉荷干,葉是先用大筆蘸淡花青掃出大體,等色乾後,再用汁綠層層渲染,在筋絡的空間,要留一道水綠。荷干在畫中最為重要,等於房予的樑柱,畫時從上而下,好像寫大篆一般。要頓挫而有勢,有亭亭玉立的風致。如果畫大幅,干太長了,不可能一筆畫下,那麼下邊的一段,就由下沖上,墨之乾濕正巧相接,了無痕跡。幹上打點,要上下相錯,左右揖讓,筆點落時,略向上踢。花瓣用較深的臙脂,再渲染一二次,再勾細缐條,一曲一直,相間成紋;花須用粉黃或赭石都可。這時看畫的重心所在。加上幾筆水草,正如書法所說的「寬處都走馬,密處不通風」也。
《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洞天清錄集》說黃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線」,(註:在中國古代粉即是色),這即「沒骨畫法。」 相傳為南朝梁張僧繇所創,唐楊升擅此畫法。
2、國畫設色中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怎麼區分
淺絳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中的一種沒色技巧。即凡以淡紅青色彩渲染為主山水畫,統稱淺絳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濃淡,干溫變化之墨線勾勒輪廓結構變化之後,再施以淡的赭石,(或摻少稍失砂類)染山石,樹木結構處。最後用淡花青類色渲染即成。
青綠山水畫(兼金碧山水)
系中國畫中施用濃重的礦物顏料的石青和石綠顏料為主。表現山石樹木的蒼翠而得名。也有在青綠山石的輪廓上勾以金石,這樣的山水畫又稱金碧山水。青綠山水始創於唐氏的李思訓,北宋的王希孟所畫的《千里江山圖》也是青綠山水的代表之一
沒骨(法)畫
中國畫傳統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這樣畫法始於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孫。其實始於黃筌,徐崇嗣僅是「郊諸黃之格」而已,《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洞天清錄集》說黃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線」,(註:在中國古代粉即是色),這即「沒骨畫法。」
潑彩
張大千首創,用二種以上顏色先後潑在紙上使之溶合成為色彩斑瀾的色塊,再在上面進行簡單的描畫使之象形。
淡彩
是工筆畫的一種,只能用國畫里的植物顏色作畫,禁用礦物質顏料。
重彩
跟淡彩相反,一般用礦物質顏色比較多,顯得厚重,用色無禁忌,植物色也可用。
3、「沒骨畫法」是什麼意思?
沒骨畫法是不用墨線鉤勒、直接以色彩繪畫物像的畫法。
沒骨畫法相傳為北宋徐崇嗣所創,此後畫者極少,清初的惲壽平是復興此畫法的大師,影響近代甚大。
沒骨畫法也以使用熟紙較恰當,因不用墨線,故以留白的「水線」來曲分前後葉或花瓣與花瓣之間的關系,有以白當黑 的味道。
4、什麼叫沒骨法?
簡單的說就是不勾邊的畫法
沒骨,中國畫技法名。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彩色繪畫物象。五代後蜀黃筌畫花鉤勒較細,著色後幾乎不見筆跡,因有「沒骨花枝」之稱。
5、國畫裡面的山水畫,有沒骨畫法嗎?
沒骨是傳統花卉(花鳥)的一種畫法,始於五代的黃荃.因而也是一個傳統名詞
人物畫後來也學會了應用這一畫法
至於你說的山水沒骨畫 沒骨(法)畫
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這樣畫法始於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孫。其實始於黃筌,徐崇嗣僅是「郊諸黃之格」而已,《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洞天清錄集》說黃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線」,(註:在中國古代粉即是色),這即「沒骨畫法。」
潑彩
因為張大千開創的潑墨潑彩畫即對傳統中國畫的革新,尤其是山水畫 結合了中西 傳統與現代的因素成為個人的成功探索
即用二種以上顏色先後潑在紙上使之溶合成為色彩斑瀾的色塊,再在上面進行簡單的描畫使之象形。
因此是在繼承傳統沒骨法的創新 同時期的還有劉海粟 謝稚柳的重彩潑墨山水畫
有興趣的話你可以找資料比較他們的異同
6、國畫中的工筆、寫意、白描、沒骨,那個最容易,哪個最難?
工筆相對簡單,適合入門,寫意相對最難。
工筆畫亦稱「細筆畫」。屬中國畫技法類別,與「寫意畫」對稱。工筆畫屬於工整細致一類畫法,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仇英的人物畫等。工筆畫要求「有巧密而精細者」(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水墨、淺絳、青綠、金碧、界畫等藝術形式均可表現工筆畫。
寫意,國畫的一種畫法,用筆不苛求工細,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是一種形簡而意豐的表現手法。
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指單用墨色線條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飾與渲染烘托的畫法;白描也是文學表現手法之一,主要用樸素簡練的文字描摹形象。
沒骨,中國畫技法名。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彩色繪畫物象。五代後蜀黃筌畫花鉤勒較細,著色後幾乎不見筆跡,因有「沒骨花枝」之稱。
7、中國寫意畫,沒骨畫,工筆畫的區別以及各被喜歡的程度?
工筆,就是運用工整、細致、縝密的技法來描繪對象。工筆又分為工筆白描和工筆重彩兩類。工筆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線條來描繪對象,不塗顏色。白描本來大抵是用來打草稿的,宋代畫家李公麟把它發展成獨立的畫種,他的白描如行雲流水,變化無窮豐富,有很強的表現力。他畫的《五馬圖》,人和馬都用單線勾出,比例准確,肌肉骨骼的結構清楚,甚至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澤也細致地表現出來,動態極為生動,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工筆重彩,就是指工整細密和敷設重色的中國畫。在中國繪畫的早期,工筆重彩佔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帛畫、都是道地的工筆重彩,特別是軑妃墓的T形「非衣」,構圖巧妙,線描精細,設色絢麗,顯示了當時工筆重彩達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繪畫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綠之類的重彩顏料,因此稱繪畫為「丹青」,由此可見工筆重彩在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了。
寫意畫是與工筆畫相對而言的一種畫法。它要求用粗放、簡練的筆墨,畫出對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據傳唐代的時候,玄宗命令畫家李思訓和吳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繪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訓是擅長工筆重彩的,他用了幾個月的工夫完成這幅壁畫。吳道子則在一天之內就畫成三萬余里的嘉陵山水,這可以想像,他不可能用工筆重彩的技法來畫,一定是比較粗放、簡練的。這說明那時的繪畫已經有了工筆、寫意的區別了。到了宋代,蘇軾提出「士人畫」,主張畫畫「不求形似」,而應寫情寄意,以表達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繪畫作品只有一幅《枯木圖》,畫一株枯樹、一塊頑石,石後露出一、二枝竹子,樹下幾根細草。這幅畫抒發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書法家卻給以極高的評價,說枝幹「虯屈無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元代以後,筆法簡練、造型生動、酣暢淋漓、講究意趣的寫意畫大盛。
這樣,寫意畫就同遵守傳統、恪守法則的工筆畫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兩大派,長期地在畫壇上爭相輝映,代代地相傳下來。
中國畫講究」境中有象,象外有境,境由象生」.無論工筆或寫意均注重,形神兼備的美學思想.
而工筆注重形似 寫意注重神似!
中國畫傳統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這樣畫法始於五代的徐熙,徐崇嗣祖孫。其實始於黃筌,徐崇嗣僅是"郊諸黃之格"而已,《宣和畫譜》著錄有黃筌《沒骨花枝圖》一件;《洞天清錄集》說黃筌"真似粉堆,而不作圈線",(註:在中國古代粉即是色),這即"沒骨畫法。"
8、什麼是沒骨畫法?
簡單的說就是不勾邊的畫法
沒骨,中國畫技法名。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彩色繪畫物象。五代後蜀黃筌畫花鉤勒較細,著色後幾乎不見筆跡,因有「沒骨花枝」之稱。
沒骨(mò gǔ)(法)畫 :中國畫傳統花卉(花鳥)畫的一種畫法。直接用顏色或墨色繪成花葉,而沒有「筆骨」——即用墨線勾勒的輪廓。 沒骨的「沒」字,即淹沒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於將運筆和設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用勾輪廓,不要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樣拓描。 作畫時,要求畫者胸有成竹,一氣呵成。在書法里把筆鋒所過之處稱為「骨」,其餘部分稱為「肉」。沒骨畫將墨,色,水,筆融於一體,在紙上予以巧妙結合,重在蘊意,依勢行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