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哪些去濕的湯
韭菜滾花蛤湯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有在春日之時食鮮味、嘗春盤的「嘗春」習慣,此時的韭菜特別鮮嫩爽口。花蛤又稱蛤蜊,其肉質鮮美無比。韭菜滾花蛤湯,鮮美可口,有益氣助陽、滋陰健胃的作用。
材料:韭菜150克、新鮮花蛤400克(花蛤肉200克)、生薑3片。
烹制:韭菜洗凈,切段,晾乾水分;花蛤稍用淡鹽水養10分鍾,洗凈。在鍋中加入清水1250毫升(5碗量)和生薑,武火煲沸後,下韭菜和新鮮花蛤,花蛤開口代表已熟,調入適量食鹽和少許生油便可。(文/圖 張曉明)
2、祛濕的湯有哪些?
竹筍西瓜皮鯉魚湯
·配 料: 鯉魚1條(約750克),鮮竹筍500克,西瓜皮500 克,眉豆60克,生薑、紅棗各適量
·特 色: 祛濕降濁,健脾利水。適用於身重睏倦、小便短小、高血壓。竹筍是一種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素的食品,具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防治便秘之功效,也有防癌的作用
·操 作: ①竹筍削去硬殼,再削老皮,橫切片,水浸 1天;鯉魚去鰓、內臟、不去鱗,洗凈略煎黃;眉豆、西瓜皮、生薑、紅棗(去核)洗凈。
②把全部材料放入開水鍋內,武火煮沸後,文火堡2小時,加精鹽調味供用
玉須泥鰍湯
·配 料: 〖主料〗:中大泥鰍300克,雞胸脯肉150克,豬小排骨100克,玉米須15克
〖輔料〗:蔥1根,生薑數片
〖調料/腌料〗:鹽少許,麻油數滴
·特 色: 泥鰍味甘性平,可補中益腎,可祛濕消渴;玉米須味甘性平,可平肝清熱,可利尿祛濕。與豬小排骨、雞胸脯合燉,對糖尿病、泌尿系統感染、疔瘡熱毒、高血壓、黃疸肝炎等有一定療效
·操 作: (1) 將泥鰍剪開腹部,洗凈,用沸水氽過後,撈起,瀝干。
(2) 豬小排骨斬塊,裝入砂鍋,上置泥鰍。
(3) 放入姜、蔥,加入適量沸水;玉米須用紗布扎緊,也置入砂鍋內。
(4) 用文火煲至五六成熟時,放入雞胸脯肉絲,繼續煲至熟爛為度。
(5) 食用時除去姜、蔥、玉米須,加入鹽、麻油調味
潤燥黃豆肉排湯
·配 料: 黃豆(大豆)100克,肉排骨250克
·特 色: 此湯有除濕熱、祛濕氣、腸胃燥結、解毒、治療腳氣、濕痹等功效。黃豆含豐富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等,少食長食有益,多食則令人肥胖。
·操 作: 黃豆略先浸15分鍾,肉排骨洗凈後用少許鹽腌搽半小時,然後斬開放入煲中,加入黃豆、水4至5碗,文火煲至2小時,拭豆稔即湯成,食飲隨意,全家適用
白玉豬小肚湯
·配 料: 白茅根60克、玉米須60克、紅棗10個、豬小肚500克
·特 色: 祛濕消腫。
·操 作: 將豬小肚洗凈切塊,用鹽、生粉拌擦,再沖洗干凈。先放入開水鍋煮15分鍾,取出在清水中沖洗。紅棗去核後,與白茅根、玉米須一起洗凈,用清水稍浸泡片刻,再與豬小肚一起放入瓦罐內,加入清水8碗左右。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煲2個小時,可加入適量食鹽和少量生油。
3、去濕湯有哪些
平胃散
治療:濕滯脾胃證
蒼術、厚朴、陳皮、甘草
藿香正氣散
治療:外感風寒,內生濕滯
藿香、半夏、神曲、陳皮、白術、茯苓、蘇葉、白芷、厚朴、腹皮、生薑、大棗、甘草
茵陳蒿湯
治療:濕熱黃疸(陽黃)
茵陳、梔子、大黃
八正散
治療:濕熱淋
滑石、木通、篇蓄、瞿麥、車前子、梔子、大黃、燈芯、甘草
三仁湯
治療:濕溫初起及暑溫挾濕
行人、白蔻仁、薏苡仁、滑石、銅草、竹葉、半夏、厚朴
五苓散
治療:水蓄證、水濕內停、痰飲
則寫、豬苓、茯苓、白術、桂枝
苓桂術甘湯
治療:中陽不足之痰飲
茯苓、桂芝、白術、甘草
真武湯
治療:脾腎陽虛、水濕泛濫;太陽病發汗太過,陽虛水泛
附子、茯苓、白術、生薑、白芍
獨活寄生湯
治療:庳證日久,肝腎不足,氣血兩虛
獨活、細辛、秦艽、桂心、防風、桑寄生、杜仲、牛膝、人參、茯苓、甘草、熟地、當歸、芍葯、川芎
以上諸方均水煎
4、去濕的喝什麼湯
以下介紹幾種常用的健脾去濕食療方法
去濕
活動後口渴,抱著冷飲不放,覺得涼爽舒服,但喝太多冷飲,會傷脾胃。濕氣重,人體感覺疲乏,可觀察發現舌苔厚、精神不佳。可用以下方法調理:
(1)扁豆10克、薏米10克、淮山15克,半斤瘦肉煲湯;(2)扁豆10克、薏米10克、海帶一條、半斤瘦肉煲湯;(3)眉豆15克、薏米10克,半斤瘦肉煲湯;(4)綿茵陳10克,鯽魚一條(8兩左右)煲湯。這些湯水都具有去濕的作用。
搜索
健脾
有些朋友總是臉色發黃、嘴唇發白,這是脾虛的表現。可用太子參10克(益氣)、雲苓15克、淮山15克、扁豆10克煲瘦肉。具有健脾胃、去濕的作用。
====================================
赤小豆鯽魚湯具有健脾去濕、利尿消腫的功效,為時下較合適的湯品,同時亦適用於濕熱症、消化不良、小便不暢等症。
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赤小豆,其性平,味甘、酸。如古代葯書《葯性論》說它能「治水腫皮肌脹滿」、「通氣、健脾胃」。常用於小便不利、水腫黃疸、瘡瘍腫毒等症的治療。鯽魚甘鮮美味,有健脾、補虛的功能。《本草拾遺》記載它「主虛羸,熟食之」。《日華子本草》說它能「溫中下氣,補不足」。《滇南本草》認為它有「和五臟,通血脈」的功用。兩者合之,共奏健脾去濕、利濕消腫之效。
每次用赤小豆約90克,洗凈、泡浸半小時左右,把鯽魚洗凈、去內臟,亦可放置鍋里加生油稍煎片刻。然後一起放入瓦煲里加清水煲煎。銀耳、白果、卿魚等可加醬油佐膳用。
健脾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和中化濕湯
(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清熱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適合去骨火,去濕,清熱毒。
鵪鶉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鵪鶉4隻,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適合清熱去濕,潤肺化痰。
橫月利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豬橫月利250克,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生薑2片。
做法:把豬橫月利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薑和豬橫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開,然後轉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食用。
●該湯不但清熱去濕,去肝熱,對糖尿病人還有食療功效。
草龜去濕湯
(3~5人分量)
材料:草龜500克,豬肉200
克,新鮮土伏苓250克,紅棗6個。
做法:把草龜、豬肉、土伏苓紅棗一起放到砂煲內熬3至4個小時即可。
●有清熱去濕及解毒功能。
黃瓜去濕湯
材料:老黃瓜800克(去核囊)陳皮25克,粳米25克,鴨腎2個,清水適量。
做法:1、老黃瓜去核囊、切大塊,陳皮略浸泡、刮囊、洗凈,鴨腎洗凈、飛水、切片,粳米淘洗干凈。
2、砂鍋加清水,放入老黃瓜、陳皮、粳米、鴨腎,先猛火煲開,然後轉小火煲2小時即可調味飲用。
●有清熱解之效,適應煩熱,咽喉痛,小便赤熱等症。
去濕食材
花旗參:吃得過多生冷食物,引致脾虛,可喝花旗參茶,具健脾益胃之效。
荷葉:取自荷花之新鮮葉片,曬干使用。除了去濕利尿的作用外,亦有開胃消食之功效。
白術:乃菊科植物,其根部用作食療。具健胃強身和對四肢乏力及食慾不振等具療效。
土茯苓:土茯苓乃白合科植物,其根入葯。具促進體內水分流動之功效,利尿並具安神之效。
薏仁:即薏米,主理去濕,亦具消除水腫及有益腸胃等功效,其利尿功效強。
木棉花:具除濕毒及清熱功能。
茅根:即白茅的根部,是利尿去濕之好材料。
減濕妙招
以下6點能減少濕氣
不要久居潮濕之地,盡量不要到外面潮濕的地方勞作。
濕氣大、陰雨天時不要常開窗,但最好仍進行通風。
注意室內的抽風和抽濕。?即使衣服難干也不要勉強穿不幹的衣服。
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多吃健脾胃、去濕食物,適當溫補,讓濕氣隨大小便外排。
健脾食物:鯽魚,蘿卜,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鵪鶉
去濕食物:赤小豆,金針菜,意米,萵筍,扁豆,冬瓜
天氣好時要多出外曬太陽,適當運動。
5、喝什麼湯水可以去濕??
健脾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和中化濕湯
(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清熱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適合去骨火,去濕,清熱毒。
鵪鶉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鵪鶉4隻,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適合清熱去濕,潤肺化痰。
豬 橫月利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豬橫月利250克,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生薑2片。
做法:把豬橫月利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薑和豬橫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開,然後轉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食用。
●該湯不但清熱去濕,去肝熱,對糖尿病人還有食療功效。
草龜去濕湯
(3~5人分量)
材料:草龜500克,豬肉200
克,新鮮土伏苓250克,紅棗6個。
做法:把草龜、豬肉、土伏苓紅棗一起放到砂煲內熬3至4個小時即可。
●有清熱去濕及解毒功能。
黃瓜去濕湯
材料:老黃瓜800克(去核囊)陳皮25克,粳米25克,鴨腎2個,清水適量。
做法:1、老黃瓜去核囊、切大塊,陳皮略浸泡、刮囊、洗凈,鴨腎洗凈、飛水、切片,粳米淘洗干凈。
2、砂鍋加清水,放入老黃瓜、陳皮、粳米、鴨腎,先猛火煲開,然後轉小火煲2小時即可調味飲用。
●有清熱解之效,適應煩熱,咽喉痛,小便赤熱等症。
去濕食材
花旗參:吃得過多生冷食物,引致脾虛,可喝花旗參茶,具健脾益胃之效。
荷葉:取自荷花之新鮮葉片,曬干使用。除了去濕利尿的作用外,亦有開胃消食之功效。
白術:乃菊科植物,其根部用作食療。具健胃強身和對四肢乏力及食慾不振等具療效。
土茯苓:土茯苓乃白合科植物,其根入葯。具促進體內水分流動之功效,利尿並具安神之效。
薏仁:即薏米,主理去濕,亦具消除水腫及有益腸胃等功效,其利尿功效強。
木棉花:具除濕毒及清熱功能。
茅根:即白茅的根部,是利尿去濕之好材料。
減濕妙招
以下能減少濕氣
不要久居潮濕之地,盡量不要到外面潮濕的地方勞作。
濕氣大、陰雨天時不要常開窗,但最好仍進行通風。
注意室內的抽風和抽濕。
6、祛濕湯是什麼?
男性腎虛患者可以通過使用一些具有補腎養腎功效的食物來達到有效緩解消除腎虛的目的,比如乾薑、芡實、芝麻、牛骨髓、羊骨、鱸魚、山葯以及枸杞子等等。
7、去濕煲什麼湯喝好
第一:清熱祛濕粥
材料:紅豆、白扁豆、薏米仁、木棉花、芡實以及燈芯花和赤茯苓
做法:將燈芯花、木棉花和赤茯苓清洗干凈,然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煎煮,最後取出葯汁。在葯汁之中加入白扁豆、紅豆以及薏米仁和芡實,一起熬煮成粥服用。
效果:這道食譜具有很好的清熱祛濕的作用,特別是在夏季炎熱所導致的小便不利以及腸胃不適、胸悶氣短的情況。
第二:消暑健脾祛濕湯
材料:大棗、生薑、薏苡仁、葛根、玉竹、紅豆、陳皮、扁豆
做法:將所有的食材一起放入鍋中,然後慢慢熬煮,趁熱服用。
功效:這倒方子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以及促進腸胃消化的作用,日常服用之後能夠很好的治療身體濕氣重的情況,對於健康非常的有利。
第三:綠豆百合薏米仁粥
材料:綠豆、新鮮百合、薏米仁、粳米和冰糖
做法:將薏米仁、綠豆以及粳米清洗干凈,然後放入清水之中浸泡二十分鍾;百合也清洗干凈,然後切碎備用;在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綠豆以及薏米仁,大火燒開之後小火慢燉,綠豆開花之後加入粳米和百合,然後熬煮成粥;起鍋之前加入冰糖攪拌均勻之後就可以起鍋服用了。
功效:這倒食譜就很好的去濕氣的作用,特別適合夏天健脾通便的時候服用。
8、去濕湯有幾種
去濕湯有以下幾種: 健脾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和中化濕湯 (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清熱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適合去骨火,去濕,清熱毒。 鵪鶉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鵪鶉4隻,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適合清熱去濕,潤肺化痰。 橫月利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豬橫月利250克,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生薑2片。 做法:把豬橫月利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薑和豬橫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開,然後轉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食用。 ●該湯不但清熱去濕,去肝熱,對糖尿病人還有食療功效。 草龜去濕湯 (3~5人分量) 材料:草龜500克,豬肉200 克,新鮮土伏苓250克,紅棗6個。 做法:把草龜、豬肉、土伏苓紅棗一起放到砂煲內熬3至4個小時即可。 ●有清熱去濕及解毒功能。 黃瓜去濕湯 材料:老黃瓜800克(去核囊)陳皮25克,粳米25克,鴨腎2個,清水適量。 做法:1、老黃瓜去核囊、切大塊,陳皮略浸泡、刮囊、洗凈,鴨腎洗凈、飛水、切片,粳米淘洗干凈。 2、砂鍋加清水,放入老黃瓜、陳皮、粳米、鴨腎,先猛火煲開,然後轉小火煲2小時即可調味飲用。 ●有清熱解之效,適應煩熱,咽喉痛,小便赤熱等症。 去濕食材 花旗參:吃得過多生冷食物,引致脾虛,可喝花旗參茶,具健脾益胃之效。 荷葉:取自荷花之新鮮葉片,曬干使用。除了去濕利尿的作用外,亦有開胃消食之功效。 白術:乃菊科植物,其根部用作食療。具健胃強身和對四肢乏力及食慾不振等具療效。 土茯苓:土茯苓乃白合科植物,其根入葯。具促進體內水分流動之功效,利尿並具安神之效。 薏仁:即薏米,主理去濕,亦具消除水腫及有益腸胃等功效,其利尿功效強。 木棉花:具除濕毒及清熱功能。 茅根:即白茅的根部,是利尿去濕之好材料。 減濕妙招 以下6點能減少濕氣 不要久居潮濕之地,盡量不要到外面潮濕的地方勞作。 濕氣大、陰雨天時不要常開窗,但最好仍進行通風。 注意室內的抽風和抽濕。 即使衣服難干也不要勉強穿不幹的衣服。 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多吃健脾胃、去濕食物,適當溫補,讓濕氣隨大小便外排。 天氣好時要多出外曬太陽,適當運動。
9、什麼湯去濕氣呢
健脾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月利)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月利洗凈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和中化濕湯
(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凈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清熱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適合去骨火,去濕,清熱毒。
鵪鶉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鵪鶉4隻,薏米、百合各50克,姜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適合清熱去濕,潤肺化痰。
橫月利去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豬橫月利250克,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生薑2片。
做法:把豬橫月利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薑和豬橫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開,然後轉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食用。
●該湯不但清熱去濕,去肝熱,對糖尿病人還有食療功效。
草龜去濕湯
(3~5人分量)
材料:草龜500克,豬肉200
克,新鮮土伏苓250克,紅棗6個。
做法:把草龜、豬肉、土伏苓紅棗一起放到砂煲內熬3至4個小時即可。
●有清熱去濕及解毒功能。
黃瓜去濕湯
材料:老黃瓜800克(去核囊)陳皮25克,粳米25克,鴨腎2個,清水適量。
做法:1、老黃瓜去核囊、切大塊,陳皮略浸泡、刮囊、洗凈,鴨腎洗凈、飛水、切片,粳米淘洗干凈。
2、砂鍋加清水,放入老黃瓜、陳皮、粳米、鴨腎,先猛火煲開,然後轉小火煲2小時即可調味飲用。
●有清熱解之效,適應煩熱,咽喉痛,小便赤熱等症。
去濕食材
花旗參:吃得過多生冷食物,引致脾虛,可喝花旗參茶,具健脾益胃之效。
荷葉:取自荷花之新鮮葉片,曬干使用。除了去濕利尿的作用外,亦有開胃消食之功效。
白術:乃菊科植物,其根部用作食療。具健胃強身和對四肢乏力及食慾不振等具療效。
土茯苓:土茯苓乃白合科植物,其根入葯。具促進體內水分流動之功效,利尿並具安神之效。
薏仁:即薏米,主理去濕,亦具消除水腫及有益腸胃等功效,其利尿功效強。
木棉花:具除濕毒及清熱功能。
茅根:即白茅的根部,是利尿去濕之好材料。
減濕妙招
以下6點能減少濕氣
不要久居潮濕之地,盡量不要到外面潮濕的地方勞作。
濕氣大、陰雨天時不要常開窗,但最好仍進行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