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保健太極

保健太極

發布時間:2020-06-29 20:19:54

1、太極拳保健功效

我是10年前學會打太極拳的,雖然還是24式的簡化太極拳,但我一直堅持到現在,從不間斷,可以驕傲地說,10年沒重感冒過一次的,10年花的葯費不到10元,就是常備些速效傷風膠囊,有點傷風流鼻涕也是兩三天就好了,如果一旦感覺有點傷風了,服兩三次"速效"就解決了,我還一年四季洗冷水,冬季洗溫水。我的作法是:下午鍛煉、一次五遍、還加點體操、加點飲水保健。我的體會是:功勞主要歸功於太極拳!

2、太極拳在健身中的作用?

楊振鐸大師對練太極的好處曾總結了許多方面,其中主要的好處如下:

  (一)太極拳有養生作用,亦稱養生學。
有許多同志通過太極拳的活動鍛煉,慢性疾病無形中消失了。這也是一種醫療治病的手段。60年代我去上海,上海的醫生在給慢性病人開處方時,就建議打太極拳。因為打針吃葯效果不明顯,然而通過練拳效果很好。現在醫生也採用這種方法,葯物和鍛煉相結合。
山西於1982年成立了楊氏太極拳協會,至今已有23年了。那時會員只有200多人,現在發展到近2萬人,有60多個分會。其中有不少慢性病患者,如半身不隨的、神經衰弱的、心臟不好的、冠心病的、等等。通過太極拳活動,病情逐漸消失,體格日益建壯。有些同志不但自己受益,而且希望別人受益,有些慢性病患者,現在成了太極拳協會的老師,是楊氏太極拳協會的骨幹力量。在太極拳開展活動中做了很多工作,為人類造福做出了貢獻。這方面的事例舉不勝舉。
練楊氏太極拳就象寫功筆楷書一樣,一筆一畫的寫。它講究一招一式,清清楚楚,要求每式要有定勢。所以它的架子出來比較端正,姿勢舒展,再加勁的內涵,練出來它的形象在武術項目中比較優美。不僅中國人愛好,許多外國人都說它是「東方舞蹈」,「東方文化的瑰寶」。能強身健體,修心治病,是西方體育無與倫比的。
(二)太極拳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太極拳要求動靜結合,在習練過程中,要思想集中,處於平靜狀態。一般人們通過活動,都感到良好。
太極拳如果現在只局限於二人搏鬥,就不會發展到今天這么大的適應面。它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由單純的武術發展為多功能的活動項目。參與的人越來越多,老少皆宜,不分性別,不分老幼,不分腦體勞動,它的適應性強。現在很多體力勞動者也參加這項活動,因為它能起到調節的作用。一般的勞動是局部勞動,精神系統沒有得到調節。通過太極拳活動,不論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都能達到體內平衡。「平衡」是中國太極拳的精髓,它能使身體內部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等。楊氏太極拳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動作平穩緩和,式式均勻。比如心臟病患者,其心臟很脆弱,還有肝炎,都需要新鮮血液,凡是運動都能促進血液循環。但是激烈的運動對他們不適宜,接受不了。比如有心臟病的人,不能練武術中的長拳,它的動作比較激烈,勁形於外,一般的人接受不了。而練太極拳可以,它的動作緩慢、柔和、均勻。他們都能接受。只要堅持活動鍛煉效果就明顯。「流水不腐,戶樞不蠢」,意思是流動的水不會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就是這個道理。
有不少同志有神經衰弱症狀。主要是大腦過度興奮,不能自我抑制,經常失眠,越想睡越睡不著,就越興奮。在醫學上叫植物神經紊亂,失調不平衡。練太極拳能使紊亂的神經協調、平衡。因為太極拳要求「靜」,思想集中,精神貫注,排除雜念,只想練拳,思想處於高度集中,另一方面活動增加了體力疲勞,逐漸睡眠就正常了。如果在睡前練上一趟,信號來的更快。很多同志的神經衰弱就是通過規律性的活動好了的。
練太極拳不僅神經衰弱能痊癒,對高血壓也起作用。一般高血壓都伴隨著心臟病,屬於循環系統。此病大部分由精神因素所致。因為精神、情緒是人的一種心理變化,心情愉快時脈搏、呼吸、血壓、消化液的分泌。新陳代謝等都處於平衡、協調狀態。反之,情緒不好,生點氣,馬上血壓就增高。如果能經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開闊,情緒穩定,血壓就會正常。這種「精神因素」從葯物中難於索取。但在練拳活動中能夠獲得。這種病要求「心靜」,環境「安靜」,同樣練拳也要求「心靜」、「體松」,環境「清靜」,二者統一在「靜」中,在「靜」中進行活動。思想集中,氣沉丹田,氣沉下去大腦感到清新,一般說靜著順,氣血暢,感覺舒服,反之,氣血上涌,就感到頭昏、心煩,血壓就起變化了。如果氣沉丹田,氣血比較舒暢,大腦就很清楚。特別是頭正頸直,身體各部位自然舒展,在心理上始終保持安靜狀態,練拳後就感到很輕松愉快、血壓也就穩定了。這就希望老年朋友們既要練功法,又要練功德,即修心養性,陶冶情操,要心胸開闊,豁達樂觀。美國哲學家斯奧塞有句名言:「生命的潮汐因快樂而升,痛苦而降」。
練太極拳,貴在堅持。「堅持」,說著容易,做著難。比如,國家規定的工間操,都知道是好事,有利於工作,有利於身心健康,堅持下來很不容易。雖是法定的時間,但堅持的單位並不多,慢慢就自流了。現在開展的全民健身計劃,所有的人都要參加體育運動,選擇哪項活動,要有正確地認識。根據大部分人的家好,是不習慣那種激烈有刺激的活動項目,如足球,它能牽動億萬人的心弦。但參與活動的僅有幾十個人。所以有些活動觀賞可以,親自參與不容易,這就需要考慮,哪項運動適合自己。
我認為太極拳就很好,老幼皆宜,場地簡單,器材簡便,受益較快,易於推廣,初練時有些艱苦,但能把你的生活練甜,把你的體格練美,即使年老了舉首投足也是很美的。
有人說楊氏太極拳的就是適合中老年人,當然是中老年人練比較好。但是年紀輕的人練也很好,不僅青年,少年都可參與這項活動。副會長程相雲同志在太原市西羊市小學就教了一部分小學生。我去過新加坡,新加坡每兩年舉行一屆全國太極拳賽,也有少年學生參加。將來我國的全民健身計劃,從小學生開始起參加太極拳鍛煉,其好處是從小學到中學、大學,以至參加工作,一直到老。現在生活條件好了。80多歲的,90多歲的老人練拳的很多。
有的項目到了一定年齡作不了。比如武術長拳,有的全國或世界武術冠軍,年輕時體力好的時候拿冠軍,但一過鼎盛時期,到一定年齡,彈跳力等體力一差就不行了,很多人身體上還留下傷病,就難以象以前那樣練習了。太極拳平平穩穩,年齡大了更適合,比較容易接受。
有人說太極拳太難,不好學。其實並不難,我們不管做什麼事,總得動動腦子,思索考慮,尤其上了年紀,事情不多,動動腦子也她,練拳動腦筋和工作崗位動腦筋不一樣,練拳動腦筋相對的來說就是休息。休息對神經衰弱才有好處,氣沉丹田,相對來說就是大腦得到休息。稍微動動腦筋還是有好處的,現在科學家有新說法:「生命在於腦運動」,是有道理的。年齡大了,拿出一點時間來練拳,今天練一兩式,明天練一兩式,總能學會。動作開始不好看,慢慢就好看了,熟能生巧。
太極拳不僅是武術,它還是健身術、養生術,尤其在醫術上作為醫療手段很起作用,但不是絕對的,不是練拳治百病,長生不老。前面講過,對某些慢性疾病是有一定療效的。它的好處只有長期練拳者才能體會到,享受到。正因為這樣,練拳的人越來越多,國外練拳的人也很多,比如美洲、歐洲練的人比較多,日本是亞洲,他們學的東西都要切磋,很認真。希望我們今後練拳都要認真、規范。

3、太極拳有分為"武太極"和"保健的太極"?

其實,一般沒有這種分化來說,不論和種流派太極,都有技擊功效,只是習練表現形式不同而已,有沒有技擊功效要看你練對沒有。想用太極的技擊必須能吃苦才行,修煉相對一般武術並不輕松的。而且出功較慢,很考驗人的耐心啊。還有就是要找對明師!
至於"保健的太極"一般指「太極的養生功效」。現代人們練太極多用於養生,練武的較少了,主要是年輕人太少,傳功夫給老人是不太現實的。

4、太極養生具體是怎麼養生的

打太極拳要求松靜自然,這使大腦皮層一部分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而得到休息。同時,打拳可以活躍情緒,對大腦起調節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練,越要「先在心,後在身」,專心於引導動作。這樣長期堅持,會使大腦功能得到恢復和改善,消除由神經系統紊亂引起的各種慢性病。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有意地運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於改善呼吸機能和血液循環。通過輕鬆柔和的運動,可以使年老體弱的人經絡舒暢,新陳代謝旺盛,體質、機能得到增強。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准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面,「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打太極拳則可使身心俱健,強外固內,有助於疏通經絡,消除心中的郁悶,實是外強筋骨,內調精氣神之有效手段。

5、養生太極和健身太極的區別

當今,太極拳已相當來普及,練太極拳的人很多,但真正按照太極拳的方法練拳的人很少,練成功夫、獲得功效的人更少。這是由於太極拳運動中的非太極拳化傾向之影響所致。源不說廣大群眾流行太極拳,就說攀龍附鳳的「正宗」門戶大師,也有知不按太極拳的功法演練,卻在顯形亮相、使力鬥巧上下功夫者,練拳的目的是為了給別人看,為了搏取金牌和掌聲。這種將太極拳的異化,使得太極拳的健身功效和武術技擊功夫道都大打了折扣。行家戲稱其為「太極操」。

6、太極拳的保健功效

太極拳是我國民族形式體育項目之一,很早以前就在我國民間有所流傳。幾世紀以來,經過實踐,證明太極拳是一種重要的健身與預防疾病的手段。近年來,許多人認為、並且也有人記載過,打太極拳除增強體質外,是輔助治療高血壓、潰瘍病、心臟病、肺結核……的好方法,而且有一定療效。因為過去一直被我們忽略的重要治療方法--應用體育運動來防治疾病,已經被應用到臨床工作中,並且已被公認為治療過程中必要的環節,所以,太極拳之能配合醫葯來治療某些疾病,則是應無疑義的了。事實證明,我國是最早應用體育健身和防治疾病的國家。在我國最老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曾這樣提過:"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導引"是一種體操活動)不僅如此,我國的古代科學家們還進一步用科學的理論,解釋了"體育"能夠健身治病的道理。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華佗曾編選了"五禽之戲"作為健身運動,他的理論是:"人身常動搖則谷氣消,血脈通,病不生,人猶戶樞不朽是也。"這都說明"體育"在防病和治療中有著積極的意義。練習太極拳除全身各個肌肉群、關節需要活動外,還要配合均勻的深呼吸與橫膈運動,並且特別要求人們在打拳時,盡量做到"心靜",精神貫注。這樣,主對中樞神經系統起了良好的影響,從而給其他系統與器官機能的活動與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了證明太極拳的保健作用,北京運動醫學研究所曾對五十到八十九歲的老年人進行了較詳細的醫學檢查。其中三十二名是經常打太極拳的,五十六名是一般正常的老年人,不論在體格方面,還是在心血管系統機能、呼吸機能、骨骼系統及代謝功能等方面,都比一般的老人的狀況好。為了解釋方便起見,現按太極拳對人體各主要系統的生理影響,分述於下。

(一)打太極拳對神經系統的影響

根據近年來生理學的發展,特別是許多生理學家對中樞神經的研究,使我們更進一步地認識了中樞神經系統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我們知道,神經系統,尤其是它的高級部分,是調節與支配所有系統與器官活動的樞紐。人類依靠神經系統的活動(通過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以適應於外界環境並改造外界環境。人依靠神經系統的活動,使體內各個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按照需要統一起來。因此,任何一種鍛煉方法,如果能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對全身來說就有很好的保健意義。太極拳的優越之點就在於此。

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注意力集中,並且講究"用意",這些都對大腦活動有良好的訓練作用。此外,從動作上來講也是如此,練習太極拳時,動作需要"完整一氣",由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照顧毫不散亂,前後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於動作的某些部分比較復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因此需要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間接地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訓練的作用,從而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緊張度,活躍其他系統與器官的機能活動,加強了大腦方面的調節作用。

太極拳是一種很有興趣的運動,經常練習的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練架子的時候,周身感覺舒適,精神煥發;練"推手"的時候,周身感覺活潑,反應靈敏。這些都有是練拳的人情緒提高與興趣濃厚的證明。情緒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義的?quot;情緒"提高,可以使各種生理機制活躍起來。許多試驗都證明,做一種運動里用體力之前,僅僅是精神的影響就可以使血液的動力過程、氣體代謝等發生改變。對患難與共某些慢性病的人來講,"情緒"的提高更為重要。經不僅可以活躍各種生理機制,同時能夠使病人脫離病態心理。這對治療功效來講很重要。以上例子都充分說明,練習太極拳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著良好作用。

(二)打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的影響

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的影響,是在中樞神經活動支配下發生的。就太極拳動作的組成來說,它包括了各組肌肉、關節的活動,也包括了有節律的呼吸運動,特別是橫膈運動。因此它能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體內的淤血現象,是一種用來消除體內淤血的良好方法。

我們知道,全身各部骨骼的周期性的收縮與舒張,可以加強靜脈的血液循環,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壓力。呼吸運動同樣也能加速。這一點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太極拳的動作舒展,胸部不要緊張,而且要求有意識地使呼吸與動作適當配合,這樣就可以使呼吸自然,呼吸的效果就會增加,這也就更好地加速了血液與淋巴的循環。我們經常見到,當一個人胸部、肩訓、肘部肌肉緊張用力時,由於胸廓固定,吸氣受到限制,結果血液循環發生障礙,練者產生面紅耳赤、頸部血管弩張的現象。練太極拳時就沒有這種現象。

打太極拳,很多動作、姿勢要求氣向下沉,即所謂"氣沉丹田",這是一種橫膈式呼吸,它在醫療與保健上都有作用。胳肌與腹肌的收縮與舒張,使腹壓不斷改變。腹壓增高腹腔的靜脈受到壓力的作用,把血液輸入右心房,相反當腹壓減低時,血液則向腹腔輸入。這樣,呼吸運動就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的狀況,加強心肌的營養。此外,橫膈的運動又可以給肝臟以有規律性的按摩作用,是消除肝臟淤血、改善肝臟功能的良好方法。所以經常練習太極拳,對預防心臟各種疾病及動脈硬化創造了良好條件。

北京運動醫學研究所的調查證實,經常打太極拳對心臟血管系統影響良好。他們對兩組老人進行了機能實驗(在一分鍾之內,上、下四十厘米高的板凳十五次)結果證明,太極拳組老人心血管功能較好,三十二名老人中除一名不能完成這種定量負荷外,其餘都能完成,而且血壓、脈搏的反應也都正常。相反,對照組的老人,年齡越大,完成定量負荷的人越少,出現機能實驗不良反應類型(如梯形上升型及無力型反應)的人越多。心電圖的檢查也同樣證明了這點。心電反應異常的,太極拳組只佔百分之二十八點二,而對照組的一般老人則佔百分之四十一點三。從這些觀察結果不難看出,經常打太極拳可以使心臟冠壯動脈供血充足,心臟收縮有力,血液動力過程良好。

不僅如此,由於經常打太極拳,提高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機能,改善了體內各器官之間的協調活動,使迷走神經緊張度增高,各器官組織的供血、供氧充分,物質代謝也得到改善,因而,常打太極拳的人發生高血壓病及動脈硬化的較少。太極拳組的平均血壓為134.1/80.8毫米汞柱,對照組老人為154.5/82.7毫米汞柱。動脈硬化率,太極拳組是百分之三十九點五,一般老人為百分之四十六點四。

從身體檢查證明,經常打太極拳對保持肺組織的彈性、胸廓活動度(預防肋軟骨骨化)、肺的通氣功能及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代謝功能都有很好的影響。太極拳組的老人的胸部呼吸差及肺活量都比對照組的大。這是因為經常打拳,胸部呼吸肌及膈肌有力,肺組織的彈性好,肋軟骨骨化率低。對於已有肋軟骨骨化的老人來說,太極拳深長細勻的呼吸和腹肌膈肌活動,即能增加透氣功能,又能通過腹壓有規律的改變,使血流加速,增進肺泡的換氣功能,這都有利於保持老人的活動能力。在完成定量活動測驗時,太極拳組老人氣喘輕,恢復快,原因就在這里。

(三)打太極拳對骨骼,肌肉及關節活動的影響

打太極拳對骨骼,肌肉及關節活動的影響很突出。以脊柱為例,練太極拳與腰部活動有密切的關系。經常地練習太極拳,無論對脊柱的形態和組織結構都有良好的作用。據觀察,太極拳組老人發生脊柱畸形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八點五,而一般老人則為百分之四十七點二。駝背是典型的老年畸形,是衰老的結果。但是,經常打太極拳,駝背的發生率就遠比一般人少。經常打太極拳,脊柱的活動幅度也較好,太極拳組老人彎腰時手能觸地的佔百分之七十七點四,對照組老人佔百分之十六點六。X線照像檢查發現,太極拳組比對照組老年骨質疏鬆的發生率也較低(百分之三十六點六比百分之六十三點八)。老年性骨質疏鬆是一種衰老的退行性變化,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骨質中的成骨細胞不夠活躍,不能產生骨的蛋白基質,致使骨生成少,吸收多,骨質變松。骨質松就容易產生畸形,關節活動也就不靈活。而打太極拳要求動作連貫、圓活,周身節節貫串,因此打太極拳有一定的防老作用。

( 四)打太極拳對體內物質代謝的影響

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資料,目前還不多,但從上述兩組老人的骨骼變化及動脈硬化發生率的差異來看,打太極拳對脂類、蛋白類以及無機鹽中鈣、磷的代謝影響是良好的。近年來,國內有不少人從物質代謝的角度研究運動的防老作用。例如,有人報道,老年人鍛煉五到三十分鍾後,血內的膽固醇含量會下降,其中以膽固醇增高的老人,下降尤為明顯。也有人對動脈硬化的老人進行鍛煉前後的代謝研究,發現經過五到六個月鍛煉後,血中白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及膽固醇的含量卻明顯減少,而且動脈硬化的症狀也大大減輕。這些研究結果,可以說明打太極拳對體內物質代謝的良好影響。

(五)打太極拳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前面已經提過,由於神經系統活動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統的機能活動,因此它可以預防並治療某些因神經系統機能紊亂而產生的消化系統的疾病(運動、分泌、吸收的紊亂)。此外,呼吸運動對胃腸道起著機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環,因此可以促進消化作用,預防便秘,這對老年人也是很重要的。

綜上所述,太極拳是一種合乎生理規律、輕鬆柔和的健身運動,它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良好的影響,加強了心、血管與呼吸的功能,能減少體內淤血,改善消化作用與新陳代謝過程。所以,從醫學的觀點上來看,它是一種很好的保健體操與病人的醫療體操。

7、太極拳真的能夠養生嗎

太極拳對當代人類的意義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商業繁榮,給人類帶來了許多方便,卻也帶來了不少麻煩,環境污染、戰事爭端、能源危機威脅著人類。即使在和平的環境中,仍面對許多生存問題,諸如被稱為頭號殺手的心腦血管疾病,二號殺手便是憂鬱症,以及老齡化社會的生活品質問題。
中國的太極拳運動,雖不是一副葯到病除的「葯方」,但你若持之以恆地堅持,恰恰是能有效解決或緩解上述三大社會症狀的「妙方」,對人類的生存、生活都有積極的意義。
關於太極拳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做了許多測試方面的研究,涉及骨骼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以 及免疫功能、老年虛弱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尤其是中國科學院武術協會多年研究、對照分析了腦電、心電、血脂、微循環等方面太極拳產生的鍛煉效果,作出了卓著的貢獻。最近我的一名博士生與運動醫學專家、共同探索了「胰島素生長因數一l」的內分泌調節作用,論證了太極拳鍛煉有益於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的運行,引起 了運動醫學界較大的關注。
所有這些研究成果不在此一一贅述,我想從人類學、生物學、社會學的視角,探討一下太極拳對心。腦血管疾病,對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以及老年人的生活健康談一點認識。
有一篇文章說,人類站立,用兩腳行走,實現了這一質的飛躍,固然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史,卻不利於全身血管的鍛煉,以致高位缺血、缺氧的心腦血管疾病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大敵。
全世界每年有1600萬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占總死亡率50%以上。中國約有l億多人患高血壓病,每年新增100萬人以上;腦病患者500多萬,每年新發150萬,冠心病患者1000萬人。中國心腦血管患者死亡人數達260萬,平均每分鍾死亡5人!
太極拳強調放鬆肌肉,「一動無有不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氣達四梢」,均有利於增強血管壁的彈性和血流迴圈,也有利於對微血管的鍛煉, 促進微循環。上海體院一位老教授帶領他的研究生,探索了人的微循環。研究表明,經常從事太極拳鍛煉者, 管絆異常率和淤血管超標率均明顯低於對照組,起到了調節供血的作用,有人將其稱為「第二心臟」。此外,不少研究表明,練太極拳對降低血脂、增大肺活量、增強心肌營養、預防和延緩心腦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有關的實驗報告我在此不一一列舉,我衷心希望醫學工作者和武術工作者進一步加強合作,迎戰人類的頭號殺手,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新的貢獻。
實驗證明,人的心理健康對人的生理健康、生活品質有極大的關系。人的精神狀態、情緒、性格、應對各種事件的心理能力、生活態度、人生觀念等等,都會直接對人體產生影響。
現代人的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物慾和金錢刺激著人們,繁忙和競爭給人們帶來的浮躁、緊張、煩惱、壓抑,使憂鬱症、精神分裂症、失眠症大增。根據曹一民先生的撰文,世界上有3.4億人患憂鬱症,以至成為人類的第二大疾病。
我認為以「松靜自然」「舒緩自如」為特點的太極拳極有利於人的心理調節和修身養性。以下分三個方面來談:
第一,太極拳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一種哲學觀。
太極拳「道法自然」,人身為一「小太極」,自然為「大太極」。當你練完了一套太極拳,到戶外、曠野、樹林、草地上,無拘無束地「全身處處毫無牽掣」,「動靜作勢、純任自然」,呼吸自然,開闊心胸「隨天機動宕」,也無意追求蹬腿有多高,架勢有多低,姿勢有多規范,以順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觀念來行拳 走勢,與大自然靜靜地交流、交融,將自己溶人大自然之中,天人一體,生機無限,熱愛自然、熱愛人生之情油然而生。忘卻煩惱,進入一種恬淡自然的境界,會有 一種好心情,一份緊張煩惱之外的寧靜,這對你的健康會沒有益?

第二,太極拳體現了人與人和諧的一種倫理觀。
現代人工作中、商務中的激烈競爭,使人與人的關系緊張,甚至白熱化,由此引來嫉妒、煩惱、仇視;現代科技又給人創造了網上聊天的環境,減少了人與人的接觸和交流。
人們聚在一起練太極拳,創造了一種全新的環境,隨著音樂舒拳走勢,或兩兩推手「隨曲就伸」「舍己從人」,粘連黏隨,成為一種融洽感情、樂此不疲 的交流情感的活動。正如《大趨勢》一書中提到的「每當一種新技術引進社會,人類必然要產生一種加以平衡的反應,也就是產生一種高情感」。太極拳以靜心養 性,動中求靜的運動方式,做為一種高情感活動是非常可取的。尤其是在外國,老年人,婦女平日較為孤獨,有一種場合給他們一起練拳、交流、說笑,相互尊重, 其樂融融。太極拳以其綿緩斯文的運動風格,尤其容易增加人與人的和諧相處的觀念。不少發達國家,有興趣練太極拳的人聚集一起,無欲無爭,陶然往返,不失為 凝聚人情感的「魔杖」。

第三,太極拳是終身追尋和諧的養生觀
太極拳和其他武術拳種一樣,在練拳中追尋和諧,上下、身步、手眼、內外,處處和諧,可為「終身不盡之」.

想學習太極拳, 可從24式太極拳開始. 初學者應跟從老師學習, 否則以下一些基本要求便不知做對沒有.
基本上所有太極拳都要注意身法十要(虛領頂勁及氣沉丹田, 涵胸拔背, 松胯擴膝, 沉肩、墮肘、護肫、守中等) 的內容, 要求身體成為一個立體圓球., 另外還要 『用意不用力』, 切記放鬆身體各關節, 慢慢體會, 將各法溶入意識,成為本能,才可提高拳藝。
網站 : 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視頻教程 (高清版 宗維潔主講 示範)
http://www.56.com/u63/v_NjIwOTIyMzY.html
http://www.56.com/u31/v_NjA1NDY5MjQ.html

8、為什麼太極能養生

太極拳能使呼吸自然、細長、慢均。由於速度緩慢,動作柔和,從而使人體的微循環得以擴張。微循環的特點是劇烈運動會使血液運行走捷徑,得不到充分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而太極拳緩柔的特點則使血液能夠流向各處,從而得到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改善身體內部的循環。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使一些不通之處暢通,這樣慢性病症狀就得到緩解或消除。同時太極拳運動能強身健體,能預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極拳運動有治病的效果。

太極拳是在傳統養生法「導引術」和「吐納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獨特運動。主張「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又具有氣功內行功調心的鍛煉方法。從而也就形成了太極拳要意識、呼吸和動作密切結合,「練意、練氣、練身」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始而意動,繼而內動,再之外動」;並形成剛柔相濟,快慢有節、蓄發互變,以內勁為統馭的獨特拳法。

太極拳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之所以具有養生保健功能,其奧秘在於「一動無不動」的身體活動,能給各組織器官一定強度和量的刺激,激發和促進身體在生理、生化和形態結構上發生一系列適應性變化,使體質朝著增強的方向上轉化和發展。對於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來說,能推遲身體各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上的退行性變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療疾、延緩衰老的作用。

祖國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由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太極拳獨特的習練方式可有利於通經活絡。首先,我們知道,突然、強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會使人體氣機紊亂和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太極拳卻強調全身心的放鬆,可削弱、轉移和克服內傷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於經絡的疏通。其次,太極拳全身性的輕慢鬆柔的適當運動,會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經絡傳導速度和強度,有利於脈氣在遍上全身上下、內外循環無端的經絡系統中運行,有助於經絡暢通透達,使氣血充盈灌注全身,濡養各臟腑組織器官,營陰陽,維持和保護機體功能,加大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第三,太極拳運動中,腰部的旋轉,四肢的屈伸所構成的纏繞運動會對全身300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的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類似針刺的作用,活躍經絡,激發經氣,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加強維持並聯系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於協調有序狀態。

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養生術,太極拳的動靜結合,動中求靜,以靜御動和雖動猶靜,使太極拳更符合運動適度的健身原則;同時太極拳獨特的心靜用意,使心更易入靜,可有效阻斷過分亢進和熾烈地七情對氣血的干擾和逆亂影響,護衛「元神」正常發揮其調控人體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極拳是一門源遠流長、內容深邃的科學,包含著豐富而獨特的習練方法。太極拳不僅繼承了中國古老的傳統養生之道,而又以現代科學為依據,得到了發展,從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獲得了更大的養生保健功效,具有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這種特殊功效並非伸手可取,必須要在習練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做到動作規范,即指身體姿勢要符合一定的運動標准,這也是各個式子,不管動作怎樣千變萬化,所共同遵循的動作要求。只有身體姿勢和動作的規范,才有利於「意動身隨」;有利於肢體放長,更靈活地表現出端正、疏鬆、圓潤和輕靈等特點,有利於「以靜御動」、「動中求靜」和「精神內守」,從而使練拳出現只有意動而不覺形動的虛靈境界,使鍛煉進入更高層次,做到由內發於外,且能由外斂於內,功妙地進行內外交修,達到心身合一。要做到動作規范,首先要做到身體的自然與放鬆,同時精神也應放鬆,「神疏」方能「體靜」。

太極拳運動採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勻、細、緩、長,但初練者不要刻意追求這些,只要採用通順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腹式順呼吸也是達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會加大軀體神經系統對呼吸的調控,從而對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內臟機能產生更加良好的影響。但初練者不能因此而盲目採用這種呼吸方法,否則不僅會顧此失彼影響運動習練甚至出現憋氣等現象。實際上,只要隨著動作的熟練,腹式順呼吸越發越協調,達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太極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違背。所以初練者務必遵循呼吸要暢利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 太極拳良好的養生保健功效,只有經過長期的鍛煉才能發揮出來,首先,太極拳同其他體育項目一樣,鍛煉效果的出現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具有身體不練則退的規律。另外,身體的康復和體質的改善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俗話說「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就是這個道理。太極拳具有健身療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見影」之效。

第二,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是「練身、練氣、練意」綜合鍛煉的結果,能掌握太極拳真諦,本身就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正是體現了練拳的不可間斷性。 第三,實踐證明,太極拳養生保健功效的獲取,貴在堅持習練。每位立志習練太極拳進行養生保健者,都應從中悟出持之以恆的道理。

所謂「功到必成」,是一個戰勝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對打太極拳養成習慣的產生興趣的過程。隨著這種轉變,一種身心健康的充實感、愉悅感、幸福感會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會不期而至,人生樂趣會得到更大享受,對太極拳健身、療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反過來,又會強化練拳的信心和興趣,最終會使太極拳成為習練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師益友。

9、太極拳的養生意義

與保健太極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