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人民日報保健品

人民日報保健品

發布時間:2020-06-29 07:25:22

1、什麼是真正的保健食品

從產品界面看,目前市場上有一大類既不是保健品也不是普通食品的產品存在,這樣的產品在法律定位上不清晰,因此監管處於真空狀態,對這類產品是該鼓勵還是該控制,目前也沒有明確的說法。
近日,「黃金大米」人體實驗事件引發軒然大波,88歲中葯葯理學專家、工程院院士李連達就「黃金大米」事件接受采訪時稱,「試驗中的『黃金大米』不是葯品,也不是普通食品,應屬保健食品范疇,可定為『強化食品』……」,李院士的這一說法招來一片罵聲。在此,我們暫且放下對「黃金大米」是否是保健食品的探討,首先要深思的是社會大眾甚至是專業人士對「保健食品」定義的認知。
中葯葯理學專家、工程院院士把轉基因大米稱為保健食品,社會大眾對保健食品的認知更是五花八門,在微博上用「保健食品」四個字檢索,不難發現這些觀點:紅糖一直是大眾喜愛的養生保健食品,紅糖具有化淤散寒、暖胃健脾、緩解疼痛的功效,且富含豐富的鈣、鐵等人體必需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大晚上的吃著西芹百合白果等配料……都是有益女性的保健食品;【最牛的六種保健食品】第一綠茶;第二紅葡萄酒;第三豆漿;第四酸奶;第五骨頭湯;第六蘑菇湯;中醫認為,生食蓮藕能涼血散淤,熟食能益腎補心,滋陰養血,可補五臟之虛,強身健體,補血,養血,是秋季絕佳的保健食品;驢屬草食類動物,驢肉細嫩鮮美,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
或許保健食品規則制定者或行業專家看到這會不以為然,笑稱他們不懂保健食品。但是,根據當前尚遵循的《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2005年4月30日頒布局令第19號)之規定,保健食品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即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保健食品注冊管理辦法(試行)》的出台是「為規范保健食品的注冊行為,保證保健食品的質量,保障人體食用安全」,並沒有規定注冊的才是保健食品,未注冊的就不是保健食品,據此我們不能輕易下結論說李院士是錯的,社會大眾是錯的。但眾所周知,《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正在起草過程中,其中一個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什麼是保健食品,如果《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對保健食品的定義不重視社會公眾對「保健食品」的普遍認知,只能說是「鴕鳥心態」,這將為今後的普法自設障礙,更無利於行業規范。
保健食品行業還面臨四大頑症:違法添加、違法宣稱、非法營銷和地下窩點。這四大頑症在各省市的監管過程中都普遍存在。

2、《目前在中國,所有保健品都是騙人的,沒有例外》,是人民日報發的嗎?

人民日報屬於權威媒體,並不會做這樣片面的判定,這樣的標題是自媒體一貫的吸引人的標題黨!

3、電視上賣保健葯的宋一夫是真的假的

這個國家你只能相信自己的判斷力,新聞說假的廣告天天播。騙你天天沒商量。

宋一夫,真名叫宋軍,1972年3月13日生,現年42歲,長春市人,其所學專業是汽車修理,就讀於長春89中學;宋一夫僅僅有一個營養師資格證。陳曉為了包裝宋一夫,贊助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為宋一夫弄了一個課程教師和項目研究員,以及《人民日報》下屬的《健康時報》理事等頭銜,在非法廣告節目中,以及各種場合宣揚,以這些身份迷惑中老年人,大肆購買他們的保健品。

4、人民日報對如新的道歉

記者調查發現,「中國直銷協會」是掛靠在香港商業公司旗下的子公司,並非在民政部登記的社會組織。
此外,直銷商介紹,「如新為直銷公司,必須經過直銷商介紹,憑編號才能購買公司產品」。
記者隨後登錄商務部直銷管理信息系統查詢發現,如新(中國)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確於2006年12月31日在商務部核查備案為直銷公司,但其受商務部批準的直銷產品為3類84種。
而記者從直銷商處獲得的「如新(中國)產品一覽表」中,卻包含美容護膚品、營養保健品等共104種產品,比商務部批准銷售的產品多出20種。
宣傳冊說謊
所謂「基因重設」技術,純屬編造;所謂「科研顧問」只掛名不做事
 如新公司宣傳冊稱,其擁有的抗衰老科學顧問團匯集了全球頂尖科研人士,多位中國教授參與其中。
記者聯系了顧問團名單中的上海復旦大學曹世龍教授,他告訴記者,「我已經退休了,一直沒給他們做過什麼,只是掛名做名譽顧問。」
香港理工大學郝喬治(Georges Halpern)教授也聲稱,「雖然有顧問的頭銜,但從2011年起,一直沒參加過如新或顧問團的會議。過去3年間,與如新也沒有任何聯系。但是我的名聲卻被用來推銷我曾經強烈反對的產品和運作方式。」目前,該教授已聲明,從如新抗衰老科學顧問團辭職。
如新公司的宣傳冊稱,如新掌握的ageLOC技術可「重設老化相關的基因」「回復年輕狀態」。有直銷員稱,這一基因技術已經科學研究證實,相關研究成果發布在《科學》雜志上。
記者了解到,上述研究論文共兩篇,分別發表於1999年和2009年。記者通過《科學》雜志官網查閱發現,2009年的題為《熱量控制延緩恆河猴的疾病發生和死亡》的文章和1999年的題為《衰老的基因表現圖譜和通過熱量控制延緩衰老》的文章,均未提到如新所稱的「重設基因」技術。
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陳冬生認為,目前業界對於人類衰老機制的研究有基因學說等,「但還沒有一種學說能夠獨立解釋人類衰老的原因」,「我並不知道有『重設基因』這個說法,轉基因也極少用在人類身上」。
專家還強調,「無論哪種動物與人類基因相似度多高,仍存在差距。任何沒有用於人類臨床實驗的產品或技術,不能保證絕對適用人類」。

5、會銷模式保健品違法嗎為什麼會被抓獲

會銷模式是違法。

會銷,顧名思義是通過會議營銷。主要是對特定消費群體,以親情服務和產品說明的方式銷售產品。而這種普通的營銷模式,卻被不少不法保健食品企業盯上,成為其牟取暴利的重要方式。

從事會議營銷的保健食品企業魚龍混雜,有些企業誇大、虛假宣傳,利用贈送產品、免費吃飯、免費旅遊等手段吸引消費者購買偽劣產品,產品價格遠高於同類產品。

(5)人民日報保健品擴展資料

近年來,向老年人銷售保健品的「會議營銷」騙局成為社會問題,因為無法找到「會銷」團伙的真實地址,子女發現父母受騙上當後難以維權。而「會銷」團伙換個酒店又可以繼續招搖撞騙,難以現形。

廣州年過八旬的張奶奶被人介紹參加「68元暢游惠州三天兩夜」,之後和其他老年團友被拉入某酒店舉行的保健品營銷大會,收了免費禮品,又被一群青年「乾爹干媽」叫得耳熱。

這些老人每人掏了幾千或上萬元購買了一堆「三無」保健品。等張奶奶子女找到該酒店時,「會銷」人員已人去樓空,酒店方表示,只是出租場地,與那些人沒有關系。

「會銷」的核心是會場,一個高端的會場是「會銷」團伙騙局的一部分。為此,《廣東省2017年保健食品非法會議營銷專項治理行動工作方案》規定,非食品經營許可證中核準的經營場所。

如使用賓館、酒店、影院或其他非注冊場所舉辦保健食品會議營銷宣傳推廣的,不得進行現場銷售活動。

對於監管部門來說,管住會場是管住坑老騙老行為的關鍵。然而對於那些擅長打游擊的「會銷」團伙來說,這一點不難規避。離開「會銷」現場。

附近很多地方都有不法分子「殷勤」地為老人提供銷售服務;即使銷售騙局就在現場進行,如果沒有人舉報,也難以對其進行查處。

6、人民日報怎麼談論過度包裝問題的?

中秋節將至,漫步商場,商品琳琅滿目、品種繁多。商家紛紛將各種精美禮品放在顯眼位置,從煙酒、茶葉,到月餅、保健品,包裝一個比一個漂亮,銷售大戰已經開始。


然而,一些商品華而不實,包裝過度的現象卻也是屢見不鮮。就拿月餅來說,拆開紅木雕花的盒子,剝掉綾羅綢緞的裝飾,只剩下拳頭大的兩只月餅,讓人有「買櫝還珠」之感。實用好看、恰到好處的包裝,既可以方便購買者,又能提升商品附加值,無可厚非。可一旦包裝喧賓奪主,耗材過多、體積過大、用料高檔、裝飾奢華,遠遠超出商品本身的價值,這就是本末倒置了。

其實,大多數豪華包裝中看不中用,最終只能扔掉,既浪費資源,還污染環境。而且好多包裝里的海綿、塑料泡沫,難以降解,給垃圾處理帶來難題。據統計,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里有超過1/3是包裝性垃圾,包裝廢棄物體積占固體廢棄物的50%。


長期以來,過度包裝屢受詬病,為何仍大行其道呢?很大程度是商家推波助瀾。精緻的外觀,華美的裝飾,更能抓人眼球,讓消費者在眾多商品中多看一眼。包裝豪華了,商品顯得更上檔次,身價自然水漲船高,賺取的利潤也更多。這背後的商業邏輯,不難理解。

除了商家的利益驅使,最根本的還在於高價買「面子」的不理性消費觀念。事實上,普通家庭購買商品,大多還是講究物美價廉,不會過分追求高檔包裝。可見,過度包裝的商品,市場最主要還在於禮品消費。送禮的人抱著「好包裝上檔次,送禮出手有面子」的心態,對商品本身質量是否過硬,反倒不那麼關心,最重要的是看著「高大上」就行。好面子、愛虛榮,在這般社會心態的影響下,過度包裝似乎從不缺市場。

過度包裝使一些消費者盲目攀比,反過來商家瞅准了消費者心理,不斷升級包裝,生產更多華而不實的產品,導致惡性循環。一些經過特別包裝的商品,價格一般都是平常包裝的幾倍,甚至更高。但是,商品質量並沒有什麼兩樣,最終吃虧的還是消費者。再往大了看,「一流包裝,三流產品」,一個企業,不在「里子」上講究,卻只在「面子」上下功夫,也不利於國產品牌的成長。


禮品原本寄託的是純真質朴的情感,一旦過度包裝,反而使感情變了味兒,成了利益輸送和交換。特別是那些公款送禮者,「慷公家之慨,結私人之誼」,最終財友兩空,正是教訓。

過度包裝,不僅污染環境,還污染人心。因此,與其高價買無謂的「面子」,不如樹立綠色低碳的消費觀念,建立純潔健康的人際關系。移風易俗,當久久為功,商家和消費者都責無旁貸。

包裝其實就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實質是華而不實,希望能夠回歸自然,更能體現真正的關愛。

7、保健品這個市場很亂象納曲通真有效果嗎?

凡是做保健品的都把他的產品說的是天花墜落,無所不能。但是真正的效果,你懂的。身體有什麼不舒服,還是去醫院看醫生,然後平時多鍛煉身體,增強自己的抵抗力,那才是最安心的。祝您健康!

8、宋一夫,他天天在四川5台講白藜蘆醇,治腦梗,心梗,治癌,這些保健品,真的能治腦梗,心梗,糖尿病,癌

如果有病一定要去正規的醫院找醫生治療,西醫或中醫都行,就是不能相信這些賣保健品的虛假宣傳。如果一種病中醫和西醫都治不好,靠一種保健品就能根治那純粹是扯淡。不信你去了解一下,這些賣保健品的誰給他們自己家人吃這些東西?心梗腦梗、糖尿病、癌症都能治,這簡直是萬能神葯啊。他們說這話敢負責任嗎?耽誤治療出了事找得到他們嗎?連名字都是假的,何況那些頭銜,使勁吹吧。
宋一夫,真名叫宋軍,柏年康成公司員工,1972年3月13日生,長春市人,其所學專業是汽車修理。宋一夫僅僅有一個營養師資格證。老闆陳曉為了包裝宋一夫,贊助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為宋一夫弄了一個課程教師和項專目研究員,以及《人民日報》下屬的《健康時報》理事等頭銜,在非法廣告節目中,以及各種場合宣揚,以這些身份迷惑中老年人,大肆購買他們的保健品。於洋,真名叫劉丹,柏年康成員工,以前是電話接線員,1980年10月19日出生,畢業於長春師范大學,現年34歲。兩人均沒有受過任何醫學教育,沒有醫學專業知識,僅僅考取了一個營養師資格證屬。他們都是為柏年康成推銷保健品的。

9、人民日報 fkc請問美國fkc保健品是違法害人的東西嗎

保健品害不害人我不知道,但是被朋友拉過去說有多賺錢就不要做夢了,模式註定只有少數人賺錢,大多數都是被人坑

與人民日報保健品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