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貴陽惠水縣當地的民俗民風及生活習慣、狀況
作為黔南地區離貴陽最近的地方,惠水縣被稱作「好花紅」的故鄉,那的民歌、民族工藝、民風民俗、惠山秀水,都給人呈現了一個「好花紅」的原生態容貌。
那裡產出的「惠水米」一直是很多貴陽人了解惠水的一個詞藻,它像一張名片,頻繁地傳遞在兩個地區之間。到了惠水,很多有車族臨走時會順便到縣城集市上買一袋大米。到惠水自然也得到小吃城去看看,除了吃馬肉和清水鵝外,惠水的毛肚火鍋是很多人都要一嘗究竟的。記者曾多次和朋友到惠水,在那親自品嘗正宗的毛肚火鍋,紅紅的鍋底,火辣辣的,一筷毛肚夾著涮下去,脆嫩且很有嚼頭。
曾有著夜郎傳說的惠水也有很多美麗的風景讓人著迷。
推薦一:燕子洞
景點介紹:巨型溶洞,洞中居住無數白腰雨燕,一早一晚,出洞歸巢,甚為壯觀,當地老鄉形容:像冒煙一樣。桃花源——群山環抱,僅有半山一溶洞與外界連通,穿洞而入,豁然開朗,田園人家怡然自得,好不自在。
路線:惠水——羨塘——燕子洞——桃花源
推薦二:藝術之鄉——擺金
距惠水縣城23公里的苗族聚居地擺金鎮,不僅被譽為民族歌舞藝術之鄉,而且擺金鎮附近分布著卧馬、高寨和清水苑民族風情點,以及滴水崖峽谷風景區、冗章千年銀杏樹、馬鞍井原始森林、石頭寨岩洞葬、荷花池等旅遊景點,遊人可欣賞到豐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濃郁的民族風情。
惠水各族婦女流行的傳統挑花、刺綉工藝就是「八番」的傳統文化。據《惠水縣文化藝術志》載,早在宋代,「八番」人士便以挑花、刺綉的布帛向朝廷進貢。明代《黔記》中也有「布依族婦女腹下系五彩挑花方幅如綬」的記載,至今當地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婦女的挑花、刺綉為裝飾品的習俗仍然盛行。
蘆笙和蘆笙舞也和「八番」有著密切的歷史淵源。據《惠水縣文化藝術志》載: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55年),龍光進率各番數百人晉京進貢土特產,宋太宗觀看了惠水的苗族蘆笙舞表演,龍被封為郎將。這是我國關於蘆笙舞的最早記載。如今,惠水的苗族同胞仍然還保留著製作蘆笙、吹蘆笙、跳蘆笙舞的傳統文化習俗。
布依族是惠水縣的主體民族之一。據 1994 年年底統計,惠水縣共有布依族人口 133238 人,佔全縣總人口的 35.8% 。
惠水縣布依族服飾風格獨特,自成一體。本世紀30年代前,惠水布依族男性都穿無領右衽大襟青、藍色長衫,並扎布腰帶,用布帕纏頭。30年代以後,男性服飾有所變化,冷天穿長衫,熱天穿短衣。短衣有兩種樣式,老少不同,老年人穿的是順襟,襟口往右開,釘5顆布紐扣;青年人穿的是對襟,釘5---7顆布紐扣。無論長衫、短衣多有領,長衫多是青藍色,短衣有青、藍、白色的。褲子一般都是青布寬腳褊,褲腳寬大,多在1尺以上;褲腰用5寸白布接縫,束之以布褲帶。
惠水布依族婦女服飾有一個由衣裙到衣褲、由繁到簡的發展過程。布依族善於紡織、挑花刺綉和蠟染等。其服飾就是運用她們自己製作的各種布料及工藝品製成的。本世紀30年代以前,惠水布依族婦女下裝穿重1.8手、長76厘米的長褶裙;裙由上下兩半截組成,上半截長37厘米,用黑色緞子褶成16褶;腰圍共1米,用布帶結活結拴腰;下半截長39厘米,由35塊長方形各式彩色(紅、黃、綠、紫、白等多色)花紋緞及6塊紫紅色花緞有規則地相間拼縫而成,裙腳展開後共有3.5米寬。上裝里層穿青色布襯衣,襯衣衣腳及袖口緄小花邊;外層穿64厘米長的右衽黑色和尚領,布帶(共兩對四根)緞子短衣,前後衣腳呈弧形,並鑲彩色緞子花邊。袖管長56厘米,袖口寬27厘米,亦鑲彩色花邊頭戴長2.2米、寬45厘米的青色布帕,布帕兩端分別接縫35厘米長的黑底紅花布段,包頭後兩端的花紋翹在頭的左右兩側,猶如兩支羊角,十分雄健艷麗。腳穿草鞋或白底青幫單把圓口布鞋。
對於本世紀30年代以前惠水布依族服飾,許多史書亦有記載。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貴州巡撫田雯撰的《黔書》記雲:「仲家(布依族的舊稱)……女人男子以帕束首,麗僑。好樓居,有性字,衣尚青。婦人多纖好而勤於織,以青布蒙髻,若帽絮之狀。長裙褶積,多者二十餘福,拖腰以彩布一幅若綬,仍以青布襲之,短僅及腰。躡履。」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夏文炳所撰寫的《定番州志》亦雲:「仲家多青衣,其婦女短衣長裙,裙制兩截,多上紫下紅,細折狀,用布包頭,以綵線垂纓飾其兩端。」民國28年(1939年)1月貴陽大夏大學教授吳澤霖撰《定番縣鄉土教材調查報告》說:「仲家散居在全縣各地,以第二區為最多,男子喜愛穿青衣,婦女們以花布蒙首,衣服短小而腰圍多褶長裙。」30年代以後,惠水布依族婦女逐步易衣裙為衣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惠水布依族裙子基本消失,只有少數地處邊遠、受外界影響較小的布依族村寨的極個別老年人至今仍保存有裙子作為壽衣。如今廣大布依族婦女普遍改穿右衽大襟青、藍布衣,且比過去稍短,過腰比過去稍小,衣服和褲子多不緄花邊,比過去簡單樸素得多。
改穿衣褲後的布依族婦女盛裝,由頭帕、上衣、圍腰、褲子、鞋子和首飾組成。布依族姑娘都留有一條長發辮。有的把長發辮用布巾紮起來,盤結在頭上,包上頭帕,再插上別針。五佑、長安、打引一帶的布依族姑娘,大都把發辮綰在頭帕上。婦女頭帕長49.3厘米、寬33厘米,有白色、青色和雜色的。頭帕的兩端留有3.3厘米長的抽紗撒須。雜色的頭帕藝術性較強,是用黑、白棉紗混合編織成黑白相間的幾何花邊圖案,還在距撒須3.3厘米處用紅、綠、藍或紫色線挑成兩根細線條,包上頭帕後,整個頭型呈上寬下窄形狀,美觀大方。布依族姑娘當家後,即將長發辮綰成發髻,套以發網,並插上銀簪,包上2米左右的白色頭帕,冷天再戴上黑色或雜色頭巾。布依族婦女雙腕都戴玉鐲或銀手鐲,有的從小就穿耳朵,戴耳環。布依族婦女的服飾布料都是自紡自染的土布,經過用藍靛煮染曬干後再刷一層淡淡的牛皮膠水,硬襯放光,經久耐穿,《乾隆通志》稱之為「鐵笛布」。
布依族婦女穿的右衽大襟衣,老年人喜歡用青色,中年人喜歡用深藍色,青年人喜歡用淺藍色。大襟衣的布紐扣有五排,領口、肩胛為雙扣,其餘為單扣。領高2厘米,沿領腳的一周用8厘米寬的青色布做成盤肩,盤肩外沿鑲上一條0.5厘米寬的彩色「欄桿」,再緄一道2.5厘米寬的花邊。衣長一般在78----80厘米之間,袖管小而長,袖口用6厘米青色布緄邊接頭處留兩道細花邊。褲子一般都用青色平板布縫制,在離褲腳3.3厘米處再一道約0.5厘米的白邊。衣、褲上的花邊都挑有五彩花卉或單色幾何圖案,色彩鮮艷,綉工精緻。布依族婦女都喜歡在胸前戴一塊與上裝等長的青色圍腰,避免做事時把衣服弄臟,同時也是一種很好的裝飾。圍腰有老式新式之分,老式圍腰在胸部留有上細下粗的兩道梯形「欄桿」,細的一道為白線條,粗的一條為3.3厘米寬的挑花邊。王佑、長安、打引的中年婦女還在花邊兩側釘上27顆閃閃發光的銀泡。黑白分明,格外出色。在兩道「欄桿」之間用五色絲線綉上一朵花,有綉刺梨花的,有綉石榴花的,花樣多種,不一而足。新式圍腰沒有「欄桿」,只在胸前剪貼一朵布花,花樣多達幾十種。這些花線條粗獷,與青色底子形成鮮明而強烈的對比,十分明快。現代的青年婦女喜歡貼「幸福」、「自由」、「快樂」等字樣。圍腰帶一般用白布做,在圍腰帶的尾端(飄帶)綉有各色花卉或形式不同的幾何圖案,也有綉上「一朵芙蓉頂上栽,錦衣不用剪刀裁」或「和平」、「青春」之類字樣的。婦女們拴圍腰後,走起路來,飄帶隨身左右擺動,顯得妖嬈、瀟灑。圍腰口上再用銀鏈條或紅毛線系起來掛在頸上,更如畫龍點睛,格外起色,十分引人注目,動人情思。腳上穿的一般都是自做的單把圓口青幫白底布鞋,淳樸雅緻。
布依族婦女的衣褲盛裝,首尾相稱,和諧協調。由於受到傳統審美意識,地方民族習俗的影響和地區物質自然條件的限制,其藝術格調至今臉名留著一種素凈典雅、古樸淳厚之風。
布依族婦女的衣褲便裝,與盛裝的式樣大同小異只是衣褲上沒有或小有花紋圖案,比較寬松,便於行動做事,更適應於勞作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羨塘一帶布依族婦女的便裝骼的是她們自己紡織的、當地稱為「花椒布」的土布。這種布是用白棉線和藍棉線相互交織的,邊織邊挑花,有20多種幾何圖案,風格獨特,色調樸素,遠銷到日本。日本人很喜歡用這種布製作和服。
布依族兒童的服飾,突出的是帽子上的裝飾。兩歲以下的兒童不分男女通常都戴一頂兩邊有耳朵,背後有尾巴的綉花棉帽。面料多為青布,帽耳較大,可以把耳朵護起來。兩只帽耳上綉有對稱的花鳥圖案。帽的前沿釘有成排的圓形三角形的小銀牌,也有釘福、祿、壽三星小玉牌的。因帽形似貓頭,故稱「貓兒帽」。夏天,小孩都改戴涼帽。涼帽頂上開有一個大圓孔,起著通風散汗的作用。帽頭和帽尾的花紋很簡單,因帽形恰似鍋圈,故稱「鍋圈帽」。兩歲以上的女孩都戴這種帽子,直至八九歲才開始打光頭或包頭帕。
按布依族的習慣,一般內是逢年對節或吃酒做客才穿盛裝,但有的也穿去趕場或走親戚。
惠水地區的布依族服飾基本上大同小異比較講究和格調獨特的要數雅水、斷杉、王佑一帶。服飾質朴大方,簡潔明快,色澤清雅,端莊肅穆。雅水和王佑的布依族婦女的衣褲盛裝,已被省、州有關部門視為珍品而收藏。
惠水苗族,是惠水縣的主體民族之一。據 1994 年底統計,惠水共有苗族人口 78757 人,佔全縣總人口的 21.05% ,僅次於縣境內的漢族和布依族人口。
由於語言、服飾、風俗習慣等的差別,惠水苗族內部可分為擺金苗族支系、鴨寨苗族支系、大壩苗族支系、擺榜苗族支系、長田苗族支系、崗度苗族支系,董上苗族支系。
人類社會服飾發展至今,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原始期、手工業和現代工業期。而惠水苗族服飾,除了斗底苗族支系和崗度苗族支系尚有手工業期初期的一些殘存(如斗底苗族支系婦女以麻織布為裙、崗度苗族支系以麻織布為後圍腰)外其他苗族支系的服飾,絕大多數都已進入手工業期的中期(服飾面料質地精細,男女均為左右交領衣,男子為衣褲裝,女子為衣裙裝,均以布為扣。藍靛更加深沉,並有簡單的蠟染、挑花和刺綉工藝作裝飾)和晚期(面料日趨考究,並能織出本色或彩色花紋,有的還以綢緞作衣料。男裝有大襟、對襟、長衫和馬褂等式樣。女裝仍以衣衣裙為主,加工裝飾更加精細和艷麗。銀飾大量運用,使民族盛裝更加華貴)。只有少數居住在交通發達、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的苗族男女青年,與外界交往增多,服飾演變迅速,由繁到簡,開始步入現代工業期,男裝漢化,女裝易裙為褲,易一般褲為健美褲,絲襪革履。
一、男 服 飾
惠水縣八個苗族支系男子服飾比較統一,沒有明顯的差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一般是頭戴青色頭帕,上身著青、藍布長衫,下身穿青、藍褲子,腰纏青色布腰帶,腳穿草鞋(冬天穿布底鞋或釘子鞋)。講究一點的男子,除穿長衫外,還在外面套上綢緞馬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服飾有了變化,除了少數老年人穿長衫外,平常所有苗族支系男子都改穿對襟短衣,顏色仍以青、藍色為主。褲子多數以自織自染的青色土布製作,褲腰以5寸白布接縫,拴以布褲帶,與布依族男子的褲子沒有什麼區別。腳普遍穿膠或球鞋。但是,不論哪一個苗族支系,男子的壽衣均為長衫,而且多為綢緞長衫,並配上馬褂。
二、女 服 飾
惠水縣八個苗族支系服飾差別很大,其長度、顏色、花飾、銀飾等都不相同。就長度而言,擺金、擺榜、大壩、斗底4個苗族支系婦女的裙子大體相當,一般裙長過膝,鴨寨、長田、董上3個苗族支系婦女的裙子,長度在80—90厘米之間,長及膝下50厘米左右。就顏色而言,除斗底苗族支系婦女的裙子為麻織白色,擺榜苗族支系、崗度苗族支系、長田苗族支系婦女的裙子用白色布條鑲邊外,其餘的擺金、鴨寨、大壩、董上4個苗族支系婦女的裙子均為青色。就花飾而言,除鴨寨、董上2個苗族支系婦女的裙子鑲嵌花紋外,其他各個苗族支系裙子一律不帶花,而是在上衣、袖管、圍腰和背牌上面挑花刺綉,各顯特色。
(一)擺金苗族支系女服飾
擺金苗族支系女服飾有便裝、盛裝之分。其盛裝以挑花刺綉精美、銀飾多而華麗著稱。梳妝打扮時,頭綰發髻於頂,用2米長、16厘米寬的藍布纏頭數圈,而後戴上綉花帽,帽沿四周吊著無數銀珠和玉珠,頻頻晃動;髻上插兩根由4條銀片組成的銀冠,猶如兩只手並排向前張開一樣;銀冠柄兩側插有各式的小銀花和銀簪,髻後插有銀梳。兩耳各戴約60克重、由約30厘米長的銀質柱狀物卷盤而成的耳環。上裝內穿各色棉毛衫和襯衣,再穿上青布或紫色高級綢緞無領無扣短衣(兩襟相交於胸前)5----7件,內衣袖管小而長,外衣袖管大而短,同時鑲綉花紋,釘有眾多的銀泡;頸部戴小項圈4個、大頂圈5個,項圈兩側繫上兩朵紅花。下裝內著布褲、外穿青色細百褶裙,垂至膝下15厘米左右。腰上先系青色綢緞小塊圍腰,再系綴有銀泡的花帶7根;面前腰帶左右兩邊掛上銀鈴和銀花荷包。兩手各戴上銀手鐲4支。過去腿纏青色綁腿,腳穿草鞋或布鞋;現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部分女青年腿穿長統肉色絲襪,腳穿布鞋、球鞋或高跟皮鞋。一個盛裝女青年的身上,各種銀飾重達1---2手,閃閃發光,叮當作響,令人喜愛。便裝的特點就是沒有花飾和銀飾,衣裙沒有變化。香港太平紳士徐展堂先生及英國友人曾在擺金卧馬寨購買了該苗族支系華麗的盛裝作紀念品收藏。
(二)鴨寨苗族支系女服飾
鴨寨苗族舊稱「谷藺苗」。該苗族支系婦女工於織布、織棉,早已享有盛名。乾隆《貴州通志》記載:「谷藺苗男子皆短衣,婦人以青布蒙髻,工紡織,其布最精密,每遇場期出市,人爭購之,有谷藺布之名。」嘉慶年間李宗方在《黔記》第四卷中記道:「谷藺苗在定番州屬。男耕女織,所織布最精細,諺雲『欲作汗衫褲,須得谷藺布'。」鴨寨苗族支系婦女服飾就是用自紡、自織、自染的谷藺布和谷藺錦制就的。
鴨寨苗族支系服飾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改革變化的。本世紀20年代以前,該苗族支系婦女梳妝打扮,是將頭發綰於頭頂,再以青色布帕包頭(分平頂式和羊角式);上裝穿右衽和尚領青布短衣,衣腳及衣袖中段均鑲上谷藺錦條;下裝穿前為青布或蠟染布、後為307塊各式彩色圖案拼縫而成、垂齊膝下25厘米的長褶裙,然後繫上銀鏈圍腰,圍腰口素凈無花,飄帶為條形花紋,與裙子同長。再配以銀耳環、銀項圈、銀手鐲、銀戒指等。此種服飾因費工費錢,又不太方便,故人20年代起逐漸衰退,而代之以穿衣褲。即上穿青從右側開口,肩部至大襟鑲花的青藍布短衣,下穿青色緄花布褲子,頭發編成辮子綰於頭帕之外(頭帕以白色為主,偶有青色的),有的還在頭帕之外搭上一塊毛巾或撲克織雜色頭巾。冷天纏青色布綁腿,穿布底布幫單把圓口鞋或釘子鞋,熱天穿水草鞋或膠草鞋。40年代後期,該苗族支系婦女服飾式樣雖與改穿衣褲無異,但衣服褲子均不鑲花,比原來的服飾簡朴實用(與雅水地區布依族婦女服飾全部相同)。此時,耳環、項圈已無人戴,惟手鐲、戒指偶有人戴。現在鴨寨苗族支系婦女雖然平時不穿裙子了,但是每人都准備有一套漂亮的衣裙作為壽衣。如今該苗族支系成年男子去世辦喪事,婦女牽「馱魂馬」時,必須穿裙子,因此該苗族支系婦女的裙子勢必長期保留下去。省州縣有關部門及英國友人曾到鴨絨鄉干河村購買了該苗族支系古樸、典雅的衣裙作珍品收藏和研究。
惠水素有「歌舞之鄉」之稱。長期以來,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了形式多樣、風格各異的民族民間舞蹈,反映了各民族特定歷史時期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千百年來,這些舞蹈沐浴著時代的風風雨雨,繼承發展,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解放後,民族民間舞蹈這束帶著鄉土氣息的山花,散發出更加濃郁的芬芳。
布依族是世居的民族之一,在全縣37萬多人口中,布依族有13萬多人。布依族人民熱愛勞動,誠實儉朴。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各種勞作舞,如以打糯米粑為題材的粑棒舞,以採摘紅桔為題材的花籃舞,以稻穀脫殼為題材的舂碓舞,以紡紗織布為題材的織布舞等等,代代相傳。
縣文化部門曾發掘出一幅清代的布依族「靈堂畫」,該畫用9幅土布拼成,長4米,寬2.27米。畫分九層,上百個人物栩栩如生。生動地反映了布依族的《做飯舞》、《舂碓舞》、《織布舞》、《香花舞》、《銅鼓舞》、《抬酒壇》、《角抵》、《粑棒舞》以及花燈歌舞待場面。真實地展現了布依族人民豐富多彩的文化及濃郁的民族風情。
近年來,惠水縣的一些布依族傳統舞蹈露頭角,聞名全國。如舞姿輕盈、動作細膩的《織布舞》在全省民族民間舞蹈會演中,榮獲二等獎;又如舞姿活潑,熱烈歡快、表現祭祀慶典的《香花舞》,獲得了進京演出的殊榮。該舞蹈還赴廣州、深圳、香港演出,一展風采。惠水的的苗族同胞有7萬人,也是定居較早的民族之一。苗族擅長歌舞,哪裡有苗寨,哪裡就有蘆笙舞。自古以來,蘆笙就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親密夥伴。蘆笙舞遍及苗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立房、集會、婚喪、慶曲等都要跳《蘆笙舞》。
在漫長的社會生活中,苗族的生活習俗與文化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他們表達思想傳達感情,往往藉助於歌舞。苗族舞蹈充分凝聚著苗族人民智慧的光芒,表現出了苗族人民堅強、豪放、聰慧的民族性格。
惠水的苗族舞蹈有世代相傳下來的《馬刀舞》、《打粑棒》、《棍術舞》、《木鼓舞》等,這些古舞閃耀著苗族起義的刀光劍影,浸透著人民不甘心作奴隸的反抗精神。打引鄉董上苗族流傳的《馬刀舞》,表演者身著仿古盔甲,動作勇猛,節奏強烈。縣民族文工隊發掘整理後,在省、州的文藝會演中獲獎。在諸舞蹈中,尤以《蘆笙舞》最為普及,別有情趣。它一般是由數名男舞者吹蘆笙領舞,其餘女舞伴或圍成圓圈,或站成一排,並肩頓足,回環復踏。參加跳舞的人可多可少,多時達數十人。節日這天,苗族婦女精心包裹頭帕,身著嵌有銀花的百褶裙,佩戴銀質的頭飾、項圈、手飾等,雍容華貴,絢麗多彩。隨著她們優美的舞姿,全身的銀飾閃閃發光,叮當作響,與伴舞的蘆笙、鼓樂相映成趣,蔚為壯觀。由於苗族的支系較多,蘆笙舞中除了集體舞外,還有三人舞、雙人舞和獨舞。在擺榜鄉,是一男一女對跳,步伐輕盈,姿態優雅。在斗底鄉,是兩人捧蘆笙對舞。表演者模仿斗雞,步伐復雜,動作難度大其中還穿插不少特技表演。在擺榜、鴨絨等鄉村,苗族鄉親們還盛行月夜跳蘆笙舞,人稱「跳月」。每當皓月當空,寨上的青年男女便自然聚集到月亮場上,結伴成排,迎著皎潔的月光,婆娑起舞。
擺金鎮的苗族蘆笙舞較為出名,其中,高寨村的苗族蘆笙舞隊,多次赴省、州參加調演及慶典活動,並在貴陽的「四月八」集會和國際名酒節活動中,為中外觀眾表演了10多場,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好評;擺金鎮冗章村的苗族蘆笙歌舞隊還赴京參加了全國鬥牛大賽開幕式的演出。
惠水苗族舞蹈還有《刷把舞》、《甩花舞》等,這些舞蹈一般由2—8人表演,有較高的技巧,頗具觀賞性,表現了苗族人民奔放開朗的性格,散發著純凈的鄉土氣息。
明代《牂牁苗族雜詠》中有「歌聲繚繞笛參差,二月蹬場場喜跳花」,「笛笙兩行花兩路,阿依親看砍牛來」的描寫;《蠻洞竹枝詞》中有「月明跳舞人叢里,拋擲花球打愛郎」的記載;《牂牁竹枝詞》中有「女伴蘆笙舞婆娑,郎吹蘆笙舞且歌」的描寫。可見苗族歌舞源遠流長。
惠水的漢族民間舞蹈,主要是具有地方色彩的《儺舞》和《花燈》。儺舞亦稱「儺願舞」,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表演藝術。據調查,儺舞傳入惠水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儺舞》一般是老百姓在迎神還願時,請專門民間藝人班子來家中表演,用以驅邪祈福,祭祀先祖,同時娛樂鄉村。儺舞流傳在惠水縣斷杉、羨塘、抵季、董照、甲戎、雅水、抵麻、王佑等鄉鎮。表演儺舞從起儺到收儺,歷時三天,演出儺舞七八個,儺戲二十四則。圍觀者成百上千,熱鬧非常。表演儺舞一般要戴上木雕面具,包上60公分長的黃頭巾,身著古裝,扮神、扮獸扮戲中人物。表演前,主家要裝飾儺堂,用竹篾紙張扎糊成拱門彩橋,供奉儺公儺婆。表演的場地分別在儺堂內和庭院上。在儺堂里表演的舞蹈有穿插說唱的《禮請》、《申文》、《架橋》,以及《請神》、《捆鬼罡》、《砍路》、《跳門坎》、《送神》等;在庭院里表演的舞蹈有《爬刀山》、《板凳舞》等。《爬刀山》十分驚險奇特,是用木桿搭成一個高三丈六尺(12米)的木架,上邊依次捆著36把刀刃朝上的鋒利鋼刀。表演者先在木架下赤腳狂舞一個時辰,然後腳踩刀刃,手握刀身爬到架頂,並做出各種驚險的動作,令人稱奇。
儺舞有的舞姿狂放,動作勇猛,大開大合;有的動作細膩,感情熾熱,滑稽可笑。儺舞表現的內容多是歌頌勞動的。如劈山開路的「砍路」,勤勞智慧的「鐵匠」,為人送信的「報福」,為人類耕耘的「牯牛」,建房造屋的魯班,教人養蠶的「梅香小姐」等。儺舞的面具誇張兇猛,顯示了一種猙獰美。
1990年,受貴州省文化廳的委託、亞運會組委會的邀請,惠水縣古儺藝術表演隊赴京參加了第十一屆亞運會藝術節中的中國儺面具藝術演展活動。儺藝術隊在北京共演了39場,表演了舞姿粗獷、色彩神秘的儺舞《請神》、《打嘎舞》、《儺公儺婆》、《送神》等舞蹈和數則儺戲,觀看演出的有中央各文化單位和北京各大專院校的有專家、學者,以及駐京的外國使團及每外來賓。首都十幾家新聞單位作了報道和發表評論。新華社電訊稱:古樸神奇的儺藝術表演令中外觀眾驚嘆不已;台北《聯合報》發表了專稿(《參考消息》轉載),認為貴州儺藝術的演展是「北京亞運會周邊活動中最引人矚目的文化遺產的展現」。
次年,惠水縣民委又帶著儺藝隊赴湖南吉首參加國際儺藝術研討會的演展,引起外國專家的濃厚興趣,給予了較高評價,研討會還專門贈給惠水縣錦旗一面,褒獎了多姿多彩的儺藝術。
惠水的漢族舞蹈,還有民間的花燈。花燈舞主要分為「過街燈」和「賀燈」兩種類型。傳統的花燈有耍龍舞、獅子舞、裝春彩燈舞、劃旱船、河蚌舞、踩高蹺、疊羅漢、練武術等。跳花燈一般是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進行。惠水知名的民間花燈隊伍主要有上馬堡、蘆山、星光等隊。表演過街燈的場面非常壯觀,數十人手擎各式各樣的彩燈,配以鏗鏘的鑼鼓節奏,邊舞邊唱,觀眾如雲,氣氛十分熱烈。賀燈又稱「跳門紅燈」,系花燈班子預先發出燈貼,到時挨門逐戶向主人賀喜拜年。民間都喜接賀燈,並都以能有花燈班子來門前表演為榮。
2、貴陽在哪裡?
貴陽
編輯
[guì yáng]
貴陽位於中國西南雲貴高原東部,是貴州省省會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遊服務中心。
「貴陽」因位於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已有400多年歷史。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以製作樂器「築」而聞名,故簡稱「築」,也稱「金築」。
貴陽生態環境良好,森林圍城,是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首個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
貴陽素有「中國避暑休閑之都」之稱,是自然和旅遊資源的富集之地,年平均氣溫在15.3攝氏度左右,博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氣候宜人數貴陽」的美譽。喀斯特地貌佔全市國土面積的85%,形成了峰林、溶溝、峽谷、溶洞為一體的絢麗景觀。
地理位置
貴陽,貴州省第二大工業城市,該市地處東經106°07′至107°17′,北緯26°11′至26°55′之間。東南與甕安縣、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接壤,西靠平壩縣和織金縣,北鄰黔西縣、金沙縣和遵義縣。土地總面積8034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的4.56%。
貴陽風貌(11張)
全市空間建成區面積達到230平方千米。其中,雲岩區在老城區北部,面積67.5平方千米;南明區在老城區南部,面積89.68平方千米;花溪、烏當、白雲區面積2257.63平方千米。其中,花溪區在市西南部,面積1020.73平方千米,烏當區(包括貴陽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市東北部和西部,面積964.9平方千米,白雲區在市西北部,面積272平方千米。觀山湖區總面積達307平方公里。
「一市三縣」總面積5625.5平方千米,佔全市面積的70.04%。其中,清鎮市在貴陽市西部,面積1492平方千米,佔全市面積的18.58%;修文縣在市北部,面積1071平方千米,佔全市面積的13.33%;息烽縣在市北部,面積1036.5平方千米,佔全市面積的12.91%;開陽縣在市東北部,面積2026平方千米,佔全市面積的25.22%。
地勢地貌
貴陽市地處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長江與珠江分水嶺地帶。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苗嶺橫延市境,崗阜起伏,剝蝕丘陵與盆地、谷地、窪地相間。相對高差100—200米,最高峰在水田鎮廟窩頂,海拔1659米;最低處在南明河出境處,海拔880米。中部層狀地貌明顯,主要有貴陽——中曹司向斜盆地和白雲——花溪——青岩構成的多級台地及溶丘窪地地貌。峰叢與碟狀窪地、漏斗、伏流、溶洞發育。較平坦的壩子有花溪、孟關、烏當、金華、朱昌等處。南明河自西南向東北縱貫市區,流域面積約占市區總面積的70%。
貴陽地貌屬於以山地、丘陵為主的丘原盆地地區。其中,山地面積4218平方千米,丘陵面積2842平方千米;壩地較少,僅912平方千米;此外,還有約1.2%的峽谷等地貌。[1]
氣候特徵
爽爽貴陽(25張)
貴陽市海拔高度在1100米左右,處於費德爾環流圈,常年受西風帶控制,屬於亞熱帶濕潤溫和型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5.3℃,年極端最高溫度為35.1℃,年極端最低溫度為-7.3℃,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7%,年平均總降水量為1129.5毫米,年雷電日數平均為49.1天,年平均陰天日數為235.1天,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148.3小時,年降雪日數少,平均僅為11.3天。
貴陽夏無酷暑,夏季平均溫度為23.2℃,最高溫度平均在25-28℃之間,在最熱的七月下旬,平均氣溫也僅為23.7℃,全年最高溫度高於30℃的日數少,近五年平均僅為35.8天,大於35℃的天數僅為0.3天;紫外線強度僅在中午很短的時間內達到4級,其餘時間均為弱或很弱;夏季雨水充沛,約500毫米,夜間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0%。貴陽冬無嚴寒,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氣溫是4.6℃。[1]
人口
(至2012年)
南明區 新華路街道辦事處、西湖路街道辦事處、大南門街道辦事處、中華南路街道辦事處、市府路街道辦事處、河濱街道辦事處、遵義路街道辦事處、興關路街道辦事處、沙沖路街道辦事處、太慈橋街道辦事處、花果園街道辦事處、油榨街街道辦事處、中曹司街道辦事處、二戈寨街道辦事處、龍洞堡街道辦事處、後巢鄉、雲關鄉、小碧布依族苗族鄉、永樂鄉 209.34平方公里 75萬人
雲岩區 中華中路街道辦事處、中山東路街道辦事處、中山西路街道辦事處、中華北路街道辦事處、北京路街道辦事、處延安中路街道辦事處、市西路街道辦事處、普陀路街道辦事處、環城北路街道辦事處、貴烏路街道辦事處、黔靈東路街道辦事處、威清路街道辦事處、頭橋街道辦事處、三橋街道辦事處、宅吉路街道辦事處、金關街道辦事處、金鴨街道辦事處、金惠街道辦事處、黔靈鎮 93.57平方公里 95萬人[4]
花溪區 貴築街道辦事處、清溪街道辦事處、溪北街道辦事處、青岩鎮、石板鎮、孟關苗族布依族鄉、黨武鄉、湖潮苗族布依族鄉、久安鄉、麥坪鄉、高坡苗族鄉、黔陶布依族苗族鄉、馬鈴布依族苗族鄉、燕樓鄉、羊艾農場 958.56平方公里 48.98萬人[5]
烏當區 新添街道辦事處、高新路街道辦事處、金陽街道辦事處、朱昌鎮、東風鎮、水田鎮、羊昌鎮、金華鎮、下壩鄉、新堡布依族鄉、新場鄉、百宜鄉、偏坡布依族鄉、貴陽市三江農場 686平方公里 30.52萬人
白雲區 大山洞街道辦事處、龔家寨街道辦事處、艷山紅街道辦事處、都拉營街道辦事處、艷山紅鎮、麥架鎮、沙文鎮、都拉布依族鄉、牛場布依族鄉 272平方公里 27萬人[6]
小河區 黃河街道辦事處、長江街道辦事處、平橋街道辦事處、三江街道辦事處、金竹街道辦事處 63.13平方公里 11.86萬人
開陽縣 城關鎮、雙流鎮、金中鎮、馮三鎮、楠木渡鎮、龍崗鎮、南龍鄉、永溫鄉、宅吉鄉、花梨鄉、龍水鄉、米坪鄉、禾豐鄉、南江鄉、高寨鄉、毛雲鄉 2026平方公里 43萬人[7]
息烽縣 永靖鎮、溫泉鎮、九庄鎮、小寨壩鎮、青山苗族鄉、西山鄉、養龍司鄉、石硐鄉、鹿窩鄉、流長鄉 1036.5平方公里 25.88萬人
修文縣 龍場鎮、扎佐鎮、久長鎮、六廣鎮、谷堡鄉、六屯鄉、小箐鄉、灑坪鄉、大石布依族鄉、六桶鄉 1075.70平方公里 31.13萬人
清鎮市 青龍街道辦事處、紅楓湖鎮、站街鎮、衛城鎮、新店鎮、百花湖鄉、麥格苗族布依族鄉、暗流鄉、王莊布依族苗族鄉、流長苗族鄉、犁倭鄉 1492平方公里 50萬人
註:2012年11月,國務院對貴州省《關於貴陽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黔府呈〔2011〕46號)進行了批復,同意撤銷貴陽市花溪區、小河區,設立新的貴陽市花溪區;同意設立貴陽市觀山湖區。
4資源
土地
貴陽行政區劃[8]
全市土地總面積804667公頃。其中,耕地271941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3.8% ;園地7452公頃,佔0.93% ;林地273653公頃,佔34.01% ,森林覆蓋率39.19% ;牧草地26670公頃,佔3.31% ;水面15419公頃,佔1.92% (坑塘水面1213公頃,養殖水面223公頃,水庫水面9477公頃,河流水面4490公頃,湖泊水面16公頃);建設用地(含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設施)63017公頃,佔7.83% ;未利用地113163公頃(其中:荒草地36278公頃,裸岩石礫地71462公頃,田土坎41294公頃,裸土地615公頃,灘塗267公頃),佔14.06% 。[9]
水利
貴陽市水資源主要源於天然雨,全市年天然徑流546~640毫米,平均每平方千米產水56.3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53.4億立方米。市域境內10千米以上河流共98條,其中長江流域90條,珠江流域8條,主要河流有長江水系的烏江、南明河、貓跳河、鴨池河、暗流河、魚梁河、谷撒河、息烽河和洋水河以及珠江水系的蒙江。人工湖泊主要有紅楓湖、百花湖、阿哈水庫、花溪水庫等。[10]
生物
野生動物
歷史上貴陽境內有普通無脊椎動物7個門類,100餘種;脊椎動物202種(亞種),其中魚綱50種,兩棲綱11種,爬行綱15種,鳥綱85(亞種)種,哺乳綱(亞種)41種。自20世紀60年代以後,各類動物急劇減少。目前貴陽市遠郊和三縣一市深山中尚存少量國家各級保護動物。計有:大鯢、鴛鴦、紅腹錦雞、穿山甲、八哥(鷯哥)、林麝、彌猴等及多種蛇類、蜥蜴類動物。[10]
野生植物
貴陽境內歷史上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僅1958年,在貴陽境內採集到藻類植物標本就有24科、40屬、62種。其中大部可食用或葯用。
1978年,貴陽市查明的菌類植物中,可食用的傘菌就有37種,以長裙竹蓀、木耳、牛肝菌、松乳菇、多汁乳菇、羊肚菌、大白菇等為常見食用品種。葯用菌以靈芝、紫芝、茯苓較常見。
苔蘚植物有128種,分屬42科,80屬。現城區已經不多見。蕨類植物有23科,37屬,63種,其中絕大多數可以入葯。紫箕、蕨菜的嫩芽可以做菜,根中的澱粉是珍貴的保健食品。
種籽植物有316種,分屬87科,187屬,常見的用材植物有馬尾松、杉木、柏樹、側柏和各種櫟樹等,珍稀樹種有青岩油杉、南方鐵杉、雲貴鵝耳櫪等數十種。葯用貴重品種有厚朴、杜仲、黃柏等。此外,還有多種油脂植物和芳香植物。比較珍稀的觀賞樹有南方紅豆杉等。各種可葯用的草本植物有127科,近700種。20世紀60年代在城內山上即可採集到多種葯用木本、草本植物。[10]
3、圓通或韻達能到惠水縣蘆山鎮嗎?
你好,這兩個快遞都不到蘆山鎮的,發到鎮上可以發EMS哦,很少快遞可以到鎮的,謝謝!
4、惠水協和醫院(普通合夥)怎麼樣?
惠水協和醫院(普通合夥)是2013-03-18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注冊成立的普通合夥企業,注冊地址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和平鎮鳳山路。
惠水協和醫院(普通合夥)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22731063083958T,企業法人阮元森,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惠水協和醫院(普通合夥)的經營范圍是:預防保健科、內科(呼吸內科專業;消化內科專業;心血管內科專業;老年病專業)、外科(普通外科專業;泌尿外科專業)、婦產科(婦科專業;計劃生育專業)、急診醫學科、中醫科(內科專業;外科專業;針灸科專業;推拿科專業;康復醫學專業)、醫學檢驗科、醫學影像科(X線診斷科專業;超聲診斷專業;心電診斷專業)。在貴州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38830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和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82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良好。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惠水協和醫院(普通合夥)更多信息和資訊。
5、惠水曙光醫院怎麼樣?
惠水曙光醫院是2018-05-30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蘆山鎮朝陽新區AB棟高層一樓。
惠水曙光醫院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22731MA6H18JF4Y,企業法人黃朝麗,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惠水曙光醫院的經營范圍是: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禁止的不得經營;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應當許可(審批)的,經審批機關批准後憑許可(審批)文件經營;法律、法規、國務院決定規定無需許可(審批)的,市場主體自主選擇經營。(預防保健科、急診科、內科、外科、中醫科、婦產科(婦科專業)、醫學檢驗科、醫學影像科(X線診斷專業、超聲診斷專業、心電診斷專業)。)。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惠水曙光醫院更多信息和資訊。
6、惠水漣江醫院怎麼樣?
惠水漣江醫院是2012-09-07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人民南路。
惠水漣江醫院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22731798820269C,企業法人陳飛,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惠水漣江醫院的經營范圍是: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皮膚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麻醉科、醫學檢驗科、急診科、X線診斷專業、超聲診斷專業、預防保健科。(在許可證有效期限及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惠水漣江醫院更多信息和資訊。
7、位於惠水的茅台集團保健酒廠是不是茅檯子公司?
現在的茅台酒廠到處都是,因為設立了茅台集團,實際上均不是生產茅台酒,不過有的酒品質也不錯,但不是醬香型的,均不是茅台酒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