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有哪些?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三、中華古代養生名家
中國古代的養生家為中華養生學說與文化的形成、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群星璀璨的古代養生家中,這里僅選其中幾位影響比較大的名家略作介紹,以窺中華養生文化之一二。1.老子:道家養生的始祖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2.孔子:儒家養生的鼻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深最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和學派,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主宰的地位,「儒學」也幾乎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相當落後的時期,他活了73歲,「人逾七十古來稀」,可謂長壽了。孔子養生長壽之道內容頗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克己、修身的「養生三戒」
孔子一生嚴以律己,從不縱欲。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輕時,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血氣方剛時,要防止打架斗毆;老年,身心不可過度勞累,要戒「貪得」。這「三戒」不論對青年、壯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縱。
(2)樂觀豁達,心胸開闊
孔子對「禮、樂、射、御、書、數」有廣泛樂趣,精通詩、書、禮、春秋。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身之道,一生周遊列國,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樂觀處世。
孔子的二十字「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一生養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又樂觀處世,一定能長壽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確闡述:「大德必得其壽。」所謂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我們平時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也就是這個意思。
(3)食勿過飽,講究衛生
食居慎節,知足不貪,食勿過飽,不亂飲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過「八個不食」,盡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處,但基本上是講飲食衛生的,有參考價值。「①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
②顏色壞的不食;
③發臭的不食;
④夾生飯和烹調不當的不食;
⑤調料不當的不食;
⑥不合時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語》還提出「長幼異食」,即年齡不同,在飲食上應當有所區別,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
孔子的這些言論,即使今天看來也仍然是符合衛生標準的,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飲食養生的具體論述之一。
(4)起居循規,講究姿勢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體要求:「寢不屍,居不客」、「寢不語」等。「寢不屍」指不得仰卧如挺屍狀。後世孫思邈等據此提出宜屈膝側卧。所謂「睡不厭,眠作師(獅)子卧」者,即「勝脫靴著地坐腳也」。《老老恆言》道:「相傳希夷安睡訣『左側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所謂「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睡方,大約就是指這種方法。「寢不言」也被後世所遵守,「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鍾磬,不懸則不可發聲」。
孔子還重視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魯哀公如何才能長壽的求教時說:「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共殺之。」這就是說:凡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加節制,不注意勞逸結合的人,久之就會積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時放過羊,經歷過窮困生活磨煉後,又為宣傳他的學說,到處奔波,周遊列國多經磨難,但正由於他總結人們生活的實踐經驗,探索健身之道,積極倡導和參加體育活動,注意飲食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才能經得起到處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驗。在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很差的春秋時代,尚能活到73歲的高齡,足見孔子是一位很重視體育衛生保健和懂得長壽養生之道的教育家。
(5)養護精神,調攝心理
孔子的學生患了麻風病,孔子惋惜地說:「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說,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什麼樣的病。孔夫子此言雖有點主觀,但作為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孔子,可能已覺察出了疾病與人的性格、體質的關系。
半個世紀來,由於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確實減少了,精神衛生和疾病的關系,相對地暴露得更明顯。目前,幾種主要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症、高血壓病、肺心病都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其他如潰瘍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糖尿病等,也都與精神衛生密切相連。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還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惱煩悶,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賞那種清心寡慾的精神狀態,對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心態表示稱贊,「賢哉,回也」。
孔子反對懶惰,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寧可下盤棋,也比閑呆著好。
孔子喜歡音樂,在齊國聽到韶(一種樂曲名),三月不知肉味。藉助音樂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將近絕糧時,還在「弦歌不衰」,飢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懷坦盪、剛毅堅強。他認為三種有害健康的事是:驕傲自大,游盪忘返,飢食妄淫。三種有益於健康的事是:調節行動,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們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說孔子在家閑居時,生活也很有規律,精神安樂,心情舒暢。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看來,孔夫子是個不知發愁的好老頭兒。
2、佛教哪個咒語能補腎氣精氣元氣
阿彌陀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咒語,你求任何事都可以念這句佛號。同時自己要吃素放生,依教奉行效果才好。
凈空法師---《心經》後面講「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那個無上咒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是「無上的密咒」。
3、佛教七寶是什麼
在佛經中,不同的經書所譯的七寶各不盡同。
1、鳩摩羅什譯的《阿彌陀經》所說七寶為金、銀、琉璃、珊瑚、硨磲、赤珠、瑪瑙;
2、玄奘譯《稱贊凈土經》所說七寶為金、銀、吠琉璃、頗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濕摩揭拉婆;
3、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磲、瑪瑙;
4、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珍珠、玫瑰。
(3)佛教性保健擴展資料:
「七寶」第一「寶」就是金銀,金代表一種健康,許多請回家的菩薩要鑄金身,表示「金身護體,百病不侵」,代表健康長壽之意。
銀同樣也代表健康長壽同時銀還是避邪之物,銀代表著「佛祖」的光芒,剛出生的小孩帶銀飾就是乞求平安,健康之意,此外金有旺財的意思,如果是許了願給菩薩,靈驗後要給菩薩鍍金身,這里有「真金不怕火煉」一說。
金飾的出現略晚於銅,大約是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黃金性能穩定,在自然界中多以游離態存在,獲取較易。
其外表漂亮,機械加工性能好,延展性強,因此黃金一出現就被定為裝飾用品的首選金屬。在這一點上中國和外國都是一樣的。
4、佛教中有幾種閉關的方法?
閉關,又稱掩關.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定時的、定期的功課以及一定時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剋期取證,專心修持某一法門.沒有什麼閉關方法.就是要心靜和冥想
5、本人初識佛法,大學生一枚,但是還是戒不了吃素,還有男女之情,該怎樣做,不是有在家修行的嗎?
阿彌陀佛
在家居士守的五戒,根本戒要守,不要殺盜淫妄酒,戒不了吃素,就少吃肉,不吃活的,慢慢來。
有男女之情也正常,但是不要邪淫。其次看看祖師菩薩的佛法,增長智慧。如印光大師
虛雲老和尚的佛法,大學生空的時間多,看看,虛雲老和尚年譜,百年虛雲 都很好
平時就默念佛號吧,早上默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下午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能念念心經和大悲咒更好。一般不吃長素不要念大乘經典。
深信因果後,去拜訪明師,以師父的指導修行就可以了。你這段時間還是看祖師菩薩的佛法為主。切記,跟著祖師菩薩學不會走彎路。不會走歧路。
6、利用佛法如何治早泄
修身養性戒色念。
7、請問佛教根本戒是什麼戒?
1、不謗國主戒:相互理解尊重包容,讓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
2、不漏國稅戒:依法履行公民義務,維護共同責任。
3、不殺生戒;主制不殺人,兼制不故意傷害其他生命,鼓勵放生,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只食用非己親手宰殺、非專為己而宰殺、別人宰殺時沒心生高興和聽到動物慘叫聲。
4、不偷盜戒:不故意侵犯公私財產、不故意破壞公私經濟管理制度和故意收受不當得利等方面,憑借自己能力,從正常渠道獲得相對應的勞動成果。
5、不邪淫戒:佛教認可合法的正常夫妻生活。合法夫妻生活應在正確時間地點環境對象下。佛教反對婚前,特別是嚴厲禁止婚外性行為。提倡一夫一妻制,忠誠彼此和睦家庭孝敬父母師長教育好下一代。
6、不妄語戒:不作偽證、不自我吹捧證聖見道,不過分吹牛和欺騙他人,以及不挑撥是非說粗話引誘或唆使等語言,彼此誠實守信。
7、不飲酒戒:禁止吸毒、抽煙和酗酒,對於養生保健佛教允許少量適當不經常飲用一些。
(7)佛教性保健擴展資料:
究佛學思想有些深刻而不可替代的意義。
沙彌及沙彌尼應守的十戒是:不殺戒、不盜戒、不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離高廣大床戒、離花戒、離歌舞等戒、不蓄金銀財寶戒、離非時食戒。
比丘及比丘尼應守的具足戒,在諸律中數目頗有出入,有比丘戒二二七條,二五0條;比丘尼戒三一一條,五00條等說。凡要成為比丘或比丘尼的人,必須先受過沙彌戒。年滿二十歲至七十歲者,身體康健,剃去須發,披上袈裟,遵行數百條戒律,而受過受戒儀式的人,才正式成為比丘(尼)。
8、佛教補腎湯
印光法師的飲食養生開示
2015-02-20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彭鑫博士(根據《印光法師文鈔》整理)
印光法師(1861—1940),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人,21歲出家,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民國四大高僧
之一(虛雲,太虛,印光,弘一)。印光法師振興佛教尤其是凈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
諦閑等大師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凈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被後世尊為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著有《印光法師文鈔》等刊行於世。
印光法師在《文鈔》中多次提到飲食養生的內容,針對目前的念佛素食的人士多有幫助,現整理如下:
1.提倡吃麵食
「先後天衰弱,當以善於保養為事。若欲靠食物滋養,食素人宜多吃麥。食麥之力大於米力不止數倍。光吃了麵食,則精神健壯,氣力充足,音聲高大。米則只可飽腹,無此效力。麥比參力尚高數倍。有錢人服參,乃是錢無處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補人也。」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蔡契誠居士書一》
2.提倡吃豆、豆油、麻油
「黃豆,豆油,補料最多,宜常服之。早間粥中,宜下磨破之黃豆。平常食油,專用豆油,較比豬油,補力更大。」
——《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復鮑衡士書》
「又大磨麻油亦能補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實則是焦味耳。」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蔡契誠居士書一》
3.佐以乾果食療
「蓮子、桂圓、紅棗、芡實、薏米,皆可滋補,豈必須血肉方能滋補乎?」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蔡契誠居士書一》
4 印光法師滋補粥
根據印光法師的建議,結合中醫理論,提供以下食療粥以達到滋補氣血、調理脾胃之功效。
做法:
蓮子十粒、桂圓(剝掉外殼)十枚、紅棗(掰開)十二枚、芡實(大型超市裡面或葯店都有)一兩、薏米一兩,一起用小火熬粥。
功效:
補氣養血,健脾固腎
作用分析:
粥中之蓮子,可以補脾止瀉,益腎澀精,養心安神;桂圓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芡實可以開胃助氣,固腎澀精,補脾止泄,此四種配伍
相輔相成,溫補脾腎,養血安神,同時佐以薏米,其性味甘淡微寒,功用健脾利濕,流通濕氣,正可兼制桂圓之熱,溫陽而不助火;又可以減輕紅棗的滋膩之性,使
補虛而不留濕。諸種補養食品相配,共奏補氣養血,固腎強精之效。
「葯補不如食補」,長期服用滋補粥,對於氣血不足、脾虛久瀉、遺精帶下、心悸失眠、怔忡健忘、血虛萎黃等現在社會常見的虛弱類疾病確有輔助保健的功效。
加減變化:
如有失眠、血虛、心慌,可以加大蓮子、桂圓之量以養血安神;
如有脾胃虛弱、瀉下傷精,可以加大蓮子、芡實之量以健脾補腎;
如果濕氣較大,出現肌肉酸重、關節疼痛、水腫、帶下,可以加大大薏米的,以幫助除濕利水,此外,現代研究中發現,薏米里含有抑制癌細胞的成分,因此對於癌症患者,薏米粥不失為調養身體的佳品。
如果為熱性體質,容易上火口臭,則去掉性溫的大棗、桂圓,加入清熱健脾的綠豆;
如果為寒性體質,容易腹瀉胃寒,肢冷惡寒,則去掉性涼的薏米,加入少許薑片以溫胃散寒
女性月經期後還可加入紅糖以補血養血。
9、佛教裡面什麼叫根本戒,支分戒,
邪淫分根本戒和支分戒,這些情況在戒條上沒看到過。一般來說,邪淫是和夫妻之外的人有不清凈行為。另外,時間、地點等方面也有很多要注意的。
佛菩薩聖誕日若是不知道、忘了,也肯定有罪過。但若是明明知道,卻以輕視的態度去做,「說是這樣說,但是不會有事吧!」這就更嚴重了;若是知道以後,帶著很慚愧的心去做,這個罪業就比較輕。如果是煩惱、習氣重,帶著慚愧心去做,罪過就輕一些。有這樣的差別。
五戒的根本戒,首先就是我們要受戒,凡是佛陀制的別解脫戒,如果按三士道來配,屬於中士道。為什麼屬於中士道?因為他已經不僅僅求自己下輩的安樂、人天的安樂,他是要求出離輪回的樂,那麼必須要受戒。
他前面的基礎就是要有下士道的基礎,下士道的基礎就是明業果,業裡面有十善業、十惡業。你在受戒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業果的規律,如果業果的規律了解了,關於身口的七支,包括五戒的一些根本,基本上你就會了解一個大概。
如果你前面的都不了解,就去受戒,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一般我們提倡剛皈依的人不要馬上忙著去受戒,否則受了戒之後通常就會犯戒。犯戒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就是無知,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犯戒,沒法去防護不犯,而且隨著習氣去做,所以就犯戒了。
本來,別解脫戒你受了之後好好地學就知道了;但是因為五戒的戒相,與十惡業道的七支有相同之處,說一下也沒關系。殺,殺戒的根本主要是指殺人,而且這個人由於你殺而死掉了,這個根本戒就犯了。
偷盜,是偷什麼呢?偷別人的錢呀,財呀,物呀,讓別人的財產遭受損失。(達到犯根本戒的)財產損失的量是什麼呢?經書裡面說五錢就犯根本。現在「五錢」怎麼判斷?一般我們就是根據刑事法律,偷了多少錢要被抓去判刑,以這個做為犯盜戒根本,好像目前了解下來說是二千元人民幣。
邪淫,就是跟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以外的人或動物,去做這個男女性行為,這就是根本罪,如果僅僅只是擁抱親吻這些,不是根本罪。
妄語,主要是指大妄語,即說過人法,而且你是對著一個能聽得懂你話的有情去說。如果你在沒有人的房間里自言自語,這個不算。
飲酒,只要是酒,你也知道這是酒,有酒色、酒香、酒味的,哪怕就是一滴,你吃到口裡去了,不管你醉也好不醉也好,這都是犯了酒戒。五戒裡面犯了這個酒戒的本罪,是可以懺悔的。剛才說的前面四條,如果犯根本了,僅通過在自己受戒師面前懺悔是懺不掉的,要通過修法懺悔。這就簡單說個原理。
(9)佛教性保健擴展資料
佛教根本大戒,,不做國賊戒,不漏國稅戒,不殺生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
不謗國主戒:相互理解尊重包容,讓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
不漏國稅戒:依法履行公民義務,維護共同責任。
不殺生戒;主制不殺人,兼制不故意傷害其他生命,鼓勵放生,維護自然界生態平衡。只食用非己親手宰殺、非專為己而宰殺、別人宰殺時沒心生高興和聽到動物慘叫聲。
不偷盜戒:不故意侵犯公私財產、不故意破壞公私經濟管理制度和故意收受不當得利等方面,憑借自己能力,從正常渠道獲得相對應的勞動成果。
不邪淫戒:佛教認可合法的正常夫妻生活。合法夫妻生活應在正確時間地點環境對象下。佛教反對婚前,特別是嚴厲禁止婚外性行為。提倡一夫一妻制,忠誠彼此和睦家庭孝敬父母師長教育好下一代。
不妄語戒:不作偽證、不自我吹捧證聖見道,不過分吹牛和欺騙他人,以及不挑撥是非說粗話引誘或唆使等語言,彼此誠實守信。
不飲酒戒:禁止吸毒、抽煙和酗酒,對於養生保健佛教允許少量適當不經常飲用一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佛教根本大戒
10、我信佛教,我媽媽信天主教,她讓我至少吃魚肉否則就把家裡佛經給撕了,我該怎麼辦?
我自己就是全素食的,已經有三四年了,身體一直都很好。
下面鏈接,有一些素食養生的資料講座,您可以陪您媽媽慢慢看,不要著急,她也是擔心你身體而已,你讓她真正發現,您身體素食比以前肉食還好,她有信心了,才會放心,也可以找身邊長年素食的人,來做榜樣,也有幫助。
http://www.amtb.tw/rsd/vege/vege.asp
真的暫時拗不過的話,也請求您母親讓您吃三凈肉,將傷害減到最低。
附1,三凈肉:
三凈肉應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眼不見殺,即沒有親眼看見動物臨死的凄慘景象;第二、耳不聞殺,即沒有聽見它慘叫的聲音;第三、不為己所殺,即不是為了自己想吃才殺的。舉例來說,如果到市場正好看到攤販在殺雞、殺魚,或者販賣的人告訴你這是先宰的鮮肉,這就不符合上述條件;又如,到親戚朋友家裡作客時,他們特地殺雞宰鴨來款待,此即讓眾生為自己而被殺,這便不是三凈肉。不能完全吃素的人,可以暫時吃這種肉,或到街上買現成已被宰殺了牲畜禽類等的肉。
附2,諸經論戒殺文
一、涅盤經內迦葉菩薩問佛:「雲何如來不聽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斷大慈種。」迦葉又問:「何故先聽食三種凈肉乃至九種凈肉?」佛告迦葉:是因事漸次而制,當知即是現斷肉義;佛言:「迦葉,我從今日,制諸弟子不得復食一切肉也。」
二、楞嚴經曰:「以人食羊,羊死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生死。」又雲:「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雲何是人得出三界?」
三、梵網經雲:「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四、大乘入楞伽經更說得詳細。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食不食肉功德過失,我及諸菩薩摩訶薩知其義已,為未來,現在報習所熏食肉眾生而演說之,令舍肉味,求於法味,於一切眾生起大慈心,更相親愛,如一子想,住菩薩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慧:「一切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愍,不應啖愍,不應啖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雲何於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雲何而食!大慧!諸羅剎等,聞我此說,尚應斷肉,況樂法人。大慧!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皆是親屬,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應食一切肉。大慧!食肉之人,眾生見之,悉皆驚怖,修慈心者,雲何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身體臭穢,賢聖善人不用親狎,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夫血肉者,眾仙所棄,群聖不食,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若我弟子食啖於肉,令諸世人悉懷譏謗,而作於言,雲何沙門修凈行人,猶如惡獸,食肉滿腹,遊行世間,令諸眾生,悉懷驚怖,壞清凈行,失沙門道。菩薩慈愍,為護眾生,不令生於如是之心,不應食肉。大慧!諸善男女,寂靜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咒術,或求解脫,或趨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礙,不得成就。是故菩薩欲自利利他,不應食肉。菩薩慈念一切眾生,猶如己身,雲何見之而作食意!是故菩薩不應食肉。大慧!夫食肉者,諸天遠離,口氣常臭,增長疾病,易生瘡癬。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凈,生諸罪惡,敗諸功德,諸仙聖人之所棄舍,雲何而許弟子食肉耶?若言許食,此人謗我!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無量過失,斷而不食,獲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損益,是故我今為汝開演:凡是肉者,悉不應食。」
五、普賢行願品曰:「眾生至愛者身命,諸佛至愛者眾生,能救眾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願。」
六、彌勒菩薩偈曰:「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