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浠水十八子大保健

浠水十八子大保健

發布時間:2020-06-28 01:54:26

1、浠水哪裡有好玩的地方

聞一多紀念館
坐落在清泉寺遺址上,佔地14畝,建築面積1650平方米,內有聞一多銅像和三個展廳,共陳列了文字237條目;照片、地圖、繪畫362幅;復印件136份,文物18件;其它實物120餘件。
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
三角山國家級森林公園4A景區。鄂東名山之一,因三峰鼎峙而得名。最高峰海拔1055米,主峰兩側有」捨身崖」、」摘星台」、」通天道」等景點,歷代書畫家留下了不少刻石。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大軍南下,曾登上頂峰拍照留念。新中國成立後,浠水縣人民政府在三角山創辦了國營林場和」三角山莊」賓館,使三角山成為旅遊、避暑勝地。浠水縣委政府大力發展旅遊業,籌資800多萬元新建靈秀山家園金邊溪景區、聽濤飛瀑、天池、將軍亭等景點,引資700多萬元興修了翠園泰式傣族風情樓、九曲水上迴廊。三角山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風景區,成為湖北省大別山首家4A景區。
斗方山禪寺
在浠水縣白蓮河,有一座千年古剎——斗方山寺。寺廟坐落在白蓮河風景區內,位於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重修後的斗方寺於1998年11月16日正式對遊人開放。當時,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名」斗方禪寺」,更使名山煥彩,古寺增輝。

斗方山寺古殿為一色的花崗石建築,石樑、石竹、石墩、石架、石牆貫斗,上刻蟠龍花紋,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山東側的」舍利寶塔」建於北宋時期,被載入《中國寶塔名勝大辭典》。
白蓮河風景區
白蓮河風景區位於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愛國民主鬥士聞一多先生的故里。居於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風景區由白蓮河水庫、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和斗方山組成。
白蓮河發源於安徽岳西黃梅尖和英山的雲峰頂,上游由兩條支流組成,全長148公里,於英山兩河口匯合,經浠水注入長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湖北第一任省長張體學的關心和支持下,黃岡人民在河谷狹窄,水流湍急的」石險灘」築起了百餘米高的大壩,建成了承水面積為1800平方公里,庫溶為12.5億立方米的水庫,為鄂東第一大水庫。
白蓮河水庫有唐代始建的大王廟,有位於懸崖上的白蓮寺、下馬寺。總投資達43億元的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建在水庫的北山,其功能是擔任華中電網調峰、填各谷和緊急避險等任務。電站的建成將使白蓮河成為鄂東水電之都。
大別山民俗博物館
大別山民俗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浠水縣清泉鎮花涼亭村,是湖北省首家私人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原為1000多平方米的閑置村禮堂,由一位退伍軍人私人出資創辦,現已成為一座簡易的收藏展覽館,對社會免費開放,參觀者多達5萬餘人次。已有十多家機關、學校、企業在這里掛牌建立了」中華文化傳承基地」。

博物館的創建人走訪大別山區20多個縣市300多個村鎮,廣泛搜集當地瀕臨絕跡的傳統民俗器物。截至2011年,經專家整理清點,全部」家當」涉及生活起居、農耕生產、手工技藝、作坊加工、商賈貿易、時令節慶、人生禮俗、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間游藝10大類,有3000餘種、1萬余件。搶救性的收集了一些大別山民俗器物,整理民俗文化資料五萬余字,建立了百餘位民俗文化傳承人的通訊資料,為保存和傳承大別山傳統農耕文化、漁業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豐厚而鮮活的實物見證。
禪宗三祖天然禪寺
浠水縣天然寺系唐初建寺,為佛教禪宗三祖僧璨駐錫之所,傳六世至僧丹霞始創禪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寺成後,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之改朝換代,一直香火鼎盛。
浠水文廟
位於清泉鎮新華正街南端,座北朝南向,面臨浠水河,背靠儒學巷,地勢開闊,環境優美。宋建以來的浠水文廟,有千餘年的歷史,屢經毀敗與重建,是浠水最大的古建築群,也是體現古代民間建築藝術風格的典範。文廟的總體布局,採用了中國古代建築群體均衡對稱的布局方法,在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泮池、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等。由於歷史原因,一些單體建築已不存在,現保存有欞星門、東西兩廡、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戟門基址。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佔地面積四千平方米。
天下第三泉
據舊志載:在浠河入江處」近河面陡峭石壁之下,有瓮口石穴,約深三尺,泉自其中流出,清澈見底。以水烹茶,味極甘洌」。明正德三年(1508年),知縣謝朝宣經考查著有《龍渠泉辨》,確認」第三泉」在此。明萬曆年間,知縣游王廷在溪潭坳河濱的峭壁上,特書刻了」天下第三泉」五個大字,至今歷歷可見。民間傳說:因為潭水清澈明凈,能退心經之火。患眼疾者,只要沽取一盞,邊飲邊搽,立見成效。但病痊癒後,須用朱紅筆將石刻之字塗新一遍,以謝水神,方能永保平安。習俗相傳,所以其字嶄新如初。現人還在河濱新修了」茶亭」一座,使」天下第三泉」的古跡更為凸現。據《湖北地名趣談》載:明代張又新在《煎水紀》中,把浠水名泉和濟南趵突」天下第一泉」及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並稱。其泉獨特之處,系從河旁岩石罅隙湧出,不與河水相混,故碧澄清洌,烹茶清香味長。[22]
浠川八景
《浠川八景》的命名,源自宋代名人王禹偁。宋真宗時,王出知黃州。因慕蘄水風光優美,來邑視事,暢游名勝,題有詠《浠川八景》句。《湖北舊聞錄》載:」時因太守題詩,景譽八屬(三黃、兩蘄、麻、羅、廣)」,使浠川聲價大增。雖事過千年,境遷俗易,景點仍可追尋。
蘭清時雨
其景點在今蘭溪江口,前有」天下第三泉」陸羽的品評和石刻,後有歷代詩人的題詠,因而名噪一時。
石壁回瀾
其景點在文廟右下側的南門河口,有石橫抵浠流,匯成激湍,上鐫」激湍」二字。《舊志》載:」石刻系蘇東坡所鐫。其上有'回瀾亭',皆久廢。」龍潭秋月景點在老龍洞。《浠水縣簡志》載:」老龍洞俗稱龍潭,在文廟下游不遠的南岸。潭側有石壁立,下有古洞,深不可測,常與風水相吞吐,發聲如鼓,故名打鼓石。相傳蘇東坡曾泛舟於此。鐫有'擊空明'(劃破月光照著的清澈河水)三字。又去北岸石上鐫有'泝流光'三字,皆本《赤壁賦》中語。舊皆有亭,久廢。」明竟陵名士潭元春過蘄水同黃美中等名士游龍潭,尋蘇端明(蘇軾系端明殿學士)所書」擊空明」石。題有古風詩:」一河風日守,夏水來寂寂。回環舟不怠,相就石磊歷。石上三字寒,不為苔所食……」詠的是泛舟尋勝的事。
鳳頂夕陽
景點在」鳳棲山」,現位於在浠水實驗高中校內。《明統志》載:」山在蘄水縣城東二里,俗傳常有鳳棲此山故名。」 但關於」鳳棲山」的命名,傳說不一。按《浠水縣簡志》:」相傳東漢末年,曾任江州令的張道陵,後棄官修道(世稱」張天師」),曾在玉台山腳洞內煉丹。已成者三,雞食其一,化為鳳,飛棲此山中,因名'鳳棲山'。山麓曾有蘇軾書'鳳棲石'三字石刻。」文化大革命中,此石被毀,今人仿原石刻於該處。
綠楊春曉
景點在躍龍門側護城河(河水來自熊家湖,下出浠河)。橋因綠楊垂覆,故名。此橋臨城傍郭,依山跨水,遊人至此,一洗城市塵囂之氣,更感風景的清幽,倍添雅興。
蘇軾來蘄
蘇軾來蘄題有《西江月》詞:」照野彌彌淺浪,橫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醉欲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正因為大文豪的一曲新詞,道出了疑非人世的仙境,引起了後代遊人的詩情畫意。
明黃岡處士王一翥《綠楊橋》詩:」狀靜垂楊柳,人行渡石橋。高明遠塵俗,非為解鞍勞。」是按蘇詞的原意而和的。清蘄春名士顧景星有《尋綠楊橋》(按:明末,其橋不存,故雲」尋」)詩:」悠悠今古事,杜宇一聲中。誰卧橋亭月,偏當酒旆風。舊堤無老樹,野店發新叢。往跡知何在,溪光處處同。」極盡憑吊之情。
玉台丹井
景點在玉台山。《大清一統志》載:其山在蘄水縣城東南角上,是全城的制高點。因產白石如玉,故名。相傳漢張天師來此,鑿洞開井煉丹,後人稱此洞為」仙人洞」,井為」丹井」。清代邑中名士張師聖詠《登玉台山》詩詠其事:」曲水環城堞,煙光望里奢。遠山懸暮雨,嬌鳥囀春花。井畔芳蹤杳,洞門石徑斜,丹成曾化鳳,何處覓仙槎。」 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半山炸石開基,修建了兩大間學舍及食堂,號」玉台書院」。譚元春曾讀書於此。乾隆十年(1745年)增修學舍數間,改為」蘄陽書院」。縣中童生,一入書院,則身價倍增。
嗣後,縣城百姓集資在山頂又修建了」春曉亭」,記有大文豪蘇軾游蘄的軼事。亭落成時,邑名士邵應龍題詩祝賀:」當年勝跡久沉淪,喜得佳亭今一新。四面峰巒凝黛翠,半灣溪水蹙魚鱗……」邑進士楊繼經與龔芝麓使君(時龔任蘄州知州)酌」春曉亭」卒題以志。
陸羽茶泉、右軍筆沼
據《湖北地名趣談》所錄:」在鳳山之陽,寺院之陰,為陸羽烹茶之泉;其在鳳山之陰,為逸少洗筆之泉。王、陸之水,皆源一溪耳。」又引楊繼經詩:」蘭溪石下水最清,蘭溪石上月最明,前有羲之後陸羽,此地水月無人爭。」作者還註明此詩說明洗筆泉與陸羽泉在一起。

2、浠水縣的景點

聞一多紀念館
坐落在清泉寺遺址上,佔地14畝,建築面積1650平方米,內有聞一多銅像和三個展廳,共陳列了文字237條目;照片、地圖、繪畫362幅;復印件136份,文物18件;其它實物120餘件。
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
三角山國家級森林公園4A景區。鄂東名山之一,因三峰鼎峙而得名。最高峰海拔1055米,主峰兩側有」捨身崖」、」摘星台」、」通天道」等景點,歷代書畫家留下了不少刻石。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率大軍南下,曾登上頂峰拍照留念。新中國成立後,浠水縣人民政府在三角山創辦了國營林場和」三角山莊」賓館,使三角山成為旅遊、避暑勝地。浠水縣委政府大力發展旅遊業,籌資800多萬元新建靈秀山家園金邊溪景區、聽濤飛瀑、天池、將軍亭等景點,引資700多萬元興修了翠園泰式傣族風情樓、九曲水上迴廊。三角山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級風景區,成為湖北省大別山首家4A景區。
斗方山禪寺
在浠水縣白蓮河,有一座千年古剎——斗方山寺。寺廟坐落在白蓮河風景區內,位於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重修後的斗方寺於1998年11月16日正式對遊人開放。當時,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筆題名」斗方禪寺」,更使名山煥彩,古寺增輝。
斗方山寺古殿為一色的花崗石建築,石樑、石竹、石墩、石架、石牆貫斗,上刻蟠龍花紋,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山東側的」舍利寶塔」建於北宋時期,被載入《中國寶塔名勝大辭典》。
白蓮河風景區
白蓮河風景區位於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愛國民主鬥士聞一多先生的故里。居於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風景區由白蓮河水庫、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和斗方山組成。
白蓮河發源於安徽岳西黃梅尖和英山的雲峰頂,上游由兩條支流組成,全長148公里,於英山兩河口匯合,經浠水注入長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湖北第一任省長張體學的關心和支持下,黃岡人民在河谷狹窄,水流湍急的」石險灘」築起了百餘米高的大壩,建成了承水面積為1800平方公里,庫溶為12.5億立方米的水庫,為鄂東第一大水庫。
白蓮河水庫有唐代始建的大王廟,有位於懸崖上的白蓮寺、下馬寺。總投資達43億元的白蓮河抽水蓄能電站,建在水庫的北山,其功能是擔任華中電網調峰、填各谷和緊急避險等任務。電站的建成將使白蓮河成為鄂東水電之都。
大別山民俗博物館
大別山民俗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浠水縣清泉鎮花涼亭村,是湖北省首家私人民俗博物館。博物館原為1000多平方米的閑置村禮堂,由一位退伍軍人私人出資創辦,現已成為一座簡易的收藏展覽館,對社會免費開放,參觀者多達5萬餘人次。已有十多家機關、學校、企業在這里掛牌建立了」中華文化傳承基地」。
博物館的創建人走訪大別山區20多個縣市300多個村鎮,廣泛搜集當地瀕臨絕跡的傳統民俗器物。截至2011年,經專家整理清點,全部」家當」涉及生活起居、農耕生產、手工技藝、作坊加工、商賈貿易、時令節慶、人生禮俗、民間信仰、民間藝術、民間游藝10大類,有3000餘種、1萬余件。搶救性的收集了一些大別山民俗器物,整理民俗文化資料五萬余字,建立了百餘位民俗文化傳承人的通訊資料,為保存和傳承大別山傳統農耕文化、漁業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豐厚而鮮活的實物見證。
禪宗三祖天然禪寺
浠水縣天然寺系唐初建寺,為佛教禪宗三祖僧璨駐錫之所,傳六世至僧丹霞始創禪林,法名天然,天然寺因此得名。寺成後,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之改朝換代,一直香火鼎盛。
浠水文廟
位於清泉鎮新華正街南端,座北朝南向,面臨浠水河,背靠儒學巷,地勢開闊,環境優美。宋建以來的浠水文廟,有千餘年的歷史,屢經毀敗與重建,是浠水最大的古建築群,也是體現古代民間建築藝術風格的典範。文廟的總體布局,採用了中國古代建築群體均衡對稱的布局方法,在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泮池、欞星門、戟門、大成殿、崇聖祠等。由於歷史原因,一些單體建築已不存在,現保存有欞星門、東西兩廡、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戟門基址。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佔地面積四千平方米。
天下第三泉
據舊志載:在浠河入江處」近河面陡峭石壁之下,有瓮口石穴,約深三尺,泉自其中流出,清澈見底。以水烹茶,味極甘洌」。明正德三年(1508年),知縣謝朝宣經考查著有《龍渠泉辨》,確認」第三泉」在此。明萬曆年間,知縣游王廷在溪潭坳河濱的峭壁上,特書刻了」天下第三泉」五個大字,至今歷歷可見。民間傳說:因為潭水清澈明凈,能退心經之火。患眼疾者,只要沽取一盞,邊飲邊搽,立見成效。但病痊癒後,須用朱紅筆將石刻之字塗新一遍,以謝水神,方能永保平安。習俗相傳,所以其字嶄新如初。現人還在河濱新修了」茶亭」一座,使」天下第三泉」的古跡更為凸現。據《湖北地名趣談》載:明代張又新在《煎水紀》中,把浠水名泉和濟南趵突」天下第一泉」及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並稱。其泉獨特之處,系從河旁岩石罅隙湧出,不與河水相混,故碧澄清洌,烹茶清香味長。
浠川八景
《浠川八景》的命名,源自宋代名人王禹偁。宋真宗時,王出知黃州。因慕蘄水風光優美,來邑視事,暢游名勝,題有詠《浠川八景》句。《湖北舊聞錄》載:」時因太守題詩,景譽八屬(三黃、兩蘄、麻、羅、廣)」,使浠川聲價大增。雖事過千年,境遷俗易,景點仍可追尋。
蘭清時雨
其景點在今蘭溪江口,前有」天下第三泉」陸羽的品評和石刻,後有歷代詩人的題詠,因而名噪一時。
石壁回瀾
其景點在文廟右下側的南門河口,有石橫抵浠流,匯成激湍,上鐫」激湍」二字。《舊志》載:」石刻系蘇東坡所鐫。其上有'回瀾亭',皆久廢。」龍潭秋月景點在老龍洞。《浠水縣簡志》載:」老龍洞俗稱龍潭,在文廟下游不遠的南岸。潭側有石壁立,下有古洞,深不可測,常與風水相吞吐,發聲如鼓,故名打鼓石。相傳蘇東坡曾泛舟於此。鐫有'擊空明'(劃破月光照著的清澈河水)三字。又去北岸石上鐫有'泝流光'三字,皆本《赤壁賦》中語。舊皆有亭,久廢。」明竟陵名士潭元春過蘄水同黃美中等名士游龍潭,尋蘇端明(蘇軾系端明殿學士)所書」擊空明」石。題有古風詩:」一河風日守,夏水來寂寂。回環舟不怠,相就石磊歷。石上三字寒,不為苔所食……」詠的是泛舟尋勝的事。
鳳頂夕陽
景點在」鳳棲山」,現位於在浠水實驗高中校內。《明統志》載:」山在蘄水縣城東二里,俗傳常有鳳棲此山故名。」 但關於」鳳棲山」的命名,傳說不一。按《浠水縣簡志》:」相傳東漢末年,曾任江州令的張道陵,後棄官修道(世稱」張天師」),曾在玉台山腳洞內煉丹。已成者三,雞食其一,化為鳳,飛棲此山中,因名'鳳棲山'。山麓曾有蘇軾書'鳳棲石'三字石刻。」文化大革命中,此石被毀,今人仿原石刻於該處。
綠楊春曉
景點在躍龍門側護城河(河水來自熊家湖,下出浠河)。橋因綠楊垂覆,故名。此橋臨城傍郭,依山跨水,遊人至此,一洗城市塵囂之氣,更感風景的清幽,倍添雅興。
蘇軾來蘄
蘇軾來蘄題有《西江月》詞:」照野彌彌淺浪,橫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醉欲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正因為大文豪的一曲新詞,道出了疑非人世的仙境,引起了後代遊人的詩情畫意。
明黃岡處士王一翥《綠楊橋》詩:」狀靜垂楊柳,人行渡石橋。高明遠塵俗,非為解鞍勞。」是按蘇詞的原意而和的。清蘄春名士顧景星有《尋綠楊橋》(按:明末,其橋不存,故雲」尋」)詩:」悠悠今古事,杜宇一聲中。誰卧橋亭月,偏當酒旆風。舊堤無老樹,野店發新叢。往跡知何在,溪光處處同。」極盡憑吊之情。
玉台丹井
景點在玉台山。《大清一統志》載:其山在蘄水縣城東南角上,是全城的制高點。因產白石如玉,故名。相傳漢張天師來此,鑿洞開井煉丹,後人稱此洞為」仙人洞」,井為」丹井」。清代邑中名士張師聖詠《登玉台山》詩詠其事:」曲水環城堞,煙光望里奢。遠山懸暮雨,嬌鳥囀春花。井畔芳蹤杳,洞門石徑斜,丹成曾化鳳,何處覓仙槎。」 順治十八年(1661年),在半山炸石開基,修建了兩大間學舍及食堂,號」玉台書院」。譚元春曾讀書於此。乾隆十年(1745年)增修學舍數間,改為」蘄陽書院」。縣中童生,一入書院,則身價倍增。
嗣後,縣城百姓集資在山頂又修建了」春曉亭」,記有大文豪蘇軾游蘄的軼事。亭落成時,邑名士邵應龍題詩祝賀:」當年勝跡久沉淪,喜得佳亭今一新。四面峰巒凝黛翠,半灣溪水蹙魚鱗……」邑進士楊繼經與龔芝麓使君(時龔任蘄州知州)酌」春曉亭」卒題以志。
陸羽茶泉、右軍筆沼
據《湖北地名趣談》所錄:」在鳳山之陽,寺院之陰,為陸羽烹茶之泉;其在鳳山之陰,為逸少洗筆之泉。王、陸之水,皆源一溪耳。」又引楊繼經詩:」蘭溪石下水最清,蘭溪石上月最明,前有羲之後陸羽,此地水月無人爭。」作者還註明此詩說明洗筆泉與陸羽泉在一起。

3、湖北浠水歷史名人

名人名家龐安時(1042-1099),字安常,本縣麻橋人,出生於中醫世家,為北宋名醫。安時幼時,其父授以脈訣,他不以為足,後讀黃帝扁鵲的脈書,漸通曉醫理,悟出新意。年近弱冠病聾,刻苦鑽研《靈樞》、《素問》等秘籍,融會貫通"經傳百家"所涉及的醫術。他曾說:"世傳所謂醫書,予皆見之。惟扁鵲之方深矣。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術於其書,而方之不詳,意者後人自求之歟?予之求蓋出於此。"
安時為人治病,愈者十有八九。登門求治者,則設坊(醫療室)留診,親視湯葯,悉心護理,治癒後始允其回家,據《宋史·龐安時傳》記載:"有民家孕婦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求無所救,安時之弟子李百全適在傍舍,邀安時往視之,才見,即連呼不死(不會死),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撫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其家驚喜而不知所以然"。
宋人黃庭堅,多稱道安時醫術,蘇軾的《東坡雜記》、《仇池雜記》,袁文之的《瓮牖閑評》,均記有安時的醫跡。蘇軾評安時"精於傷寒,妙得長沙(指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遺旨,"張耒《柯山集》中記載:"淮南人謂龐安常能與傷寒說話。"後世醫家論龐安時"醫能啟扁鵲之所秘,元化(即華佗)之可法,使天假其年,其所就不在古人下"。
安時58歲時發病,門人請他視自脈,他笑著說:"今予胃氣已絕,死矣。"拒飲湯葯,數日後,與客坐語而卒。後人為了紀念他,於浠水縣城內建有葯王廟(亦名洞天福地)、妙華庵(廟內設龐安時泥塑像),均毀。龐著有《難經辨》萬言、《主對集》(一卷)、《本草補遺》、《傷寒病總論》(九卷),在葯理、醫理、醫療諸方面,為祖國中醫學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傷寒總病論》)(九卷)於1957年由商務印書館特予印行,推為中醫學經典著作。
楊思義(生卒不詳),本縣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啟用楊思義,命掌起居注,後調任司農卿。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設六部,司農為戶部,楊思義任戶部尚書。在任期間,他對土地丈量、戶口清查、財糧收支等辦理得井井有條。明初經歷戰亂,百姓流亡,土地荒蕪,他奏請朝廷下詔,招撫流亡,開墾荒地,廣種麻桑,免稅四年,以利民生。當時朝野上下,無不稱贊其理政才能。後調任陝西參政,不久病逝。歸葬於本縣黃草湖。
王聰(1362-1409),巴河鎮人,明代將軍。王聰出身農民,臂力過人。他習武投軍,隸屬燕王棣部下,智勇兼備,能謀善戰。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他隨燕王巡視邊境,以軍功升任都指揮使,"靖難"之役,燕王奪取帝位,聰被封為武城侯。永樂七年(1409年),隨征虜大將軍邱福出征。福與本雅失里(韃靼人)交戰,本雅失里佯敗,福追擊,聰知其計,勸諫福止,福不聽從,終中埋伏。聰戰死,時年58歲。其屍毀於戰場,未能收骨,後追封為漳國公,立碑敕葬。衣冠冢在縣西司家畈。
文質 (生卒不詳),本縣人,字東進。善騎射,有異材,明嘉靖年間會試第一。清光緒十年版《黃州府志》及其墓誌均記載為武狀元,任錦衣衛都督。其子應詔,由進士任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父子二人,一封為昭義將軍,一封為昭勇將軍。其墓在縣北。
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稱"姚閣老",本縣巴河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禮部右待郎。崇禎十二年(1639年)入閣,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任戶部尚書參與機要。相位一年,回歸故里。光緒《黃州府志》載:"黃之九屬,數百年來,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誡其弟居恭(任劍州牧)"潔已愛民,虛心聽獄,嚴胥役,禁家奴。"
明恭回居鄉里時,蘄水漕米在蘄州"兌軍"(作為年糧繳納,由軍隊驗收)。路遠,又無押運者,軍旅任意科旅。他為此向有關方面建議,改"兌軍"為"兌會城"(漕米直接交專收糧的機構),百姓得免其苦。
陳沆(1785-1826),亦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本縣巴河人。10歲隨父讀書,以詩賦見長。15歲應試科舉,縣試,鄉試、會試,皆名列第一名。學使鮑星讀其試卷,擊節嘆賞。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對策,陳中第一甲第一名(狀元)。其策論文章,氣勢雄渾,論述精闢,筆力奇健(原卷手抄本藏於縣博物館)。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監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廣東省主考(學政)。次年,任清禮部會試同考官。道光六年,病逝於北京,歸葬於本縣調軍山南麓。
在文學史上,陳沆被列為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其組詩《河南道上·樂府四章》中的《賣兒女》、《狗食人》、《吃草根》、《逃飢荒》等詩,用極其辛酸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寫出了當時河南道上的悲慘景象。陳的友人魏源,稱其詩是"香山樂府之遺。"陳的賦文,鋪敘多用白描,代表作有《簡學齋賦存》。陳著作《簡學齋詩存》、《課館試律存》、《詩比興箋》、《白石山房詩鈔》、《簡學齋賦續存》為後人整理出版。學術著作《近思錄補注》14卷,補宋代朱熹、呂祖謙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瞿瀛(1857-1949),亦名炅,號干琴。本縣人。幼就讀私塾,勤敏篤實,縣試名列前茅,府試名列第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鄉試中亞元。回縣創辦學堂。廣西提學使李翰芬慕其人品,於1907年函召赴桂襄辦學務。辛亥武昌首義時返鄂,被推為浠水縣議會議長。年底應黎元洪之約入軍政府任機要主任。因辦事干練,深得信任,幾次提名擔任國稅廳長、民政司長,瞿堅辭不就,僅任副秘書長。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周年之際,北京及各省代表來鄂集會,追悼先烈。瞿奉命撰寫演講詞,言武漢所居的地位,謀人民之福祉,以慰先烈於九泉。洋洋7萬余言,時傳誦甚廣。
1913年12月,袁世凱將副總統黎元洪幽處瀛台,瞿隨侍,持正不移。 1914年袁要黎為參政院長,並結為兒女親家,瞿憤而歸隱。1914年勸黎辭去參政院長。1916年袁世凱密稱帝,封黎為"武義親王",瞿勸黎拒絕受封。同年8月,黎元洪擔任大總統,擬選瞿為秘書長,瞿辭之,乃改任副職仍掌機要。1917年張勛復辟,黎授命段祺瑞戡平叛逆,瞿多方參贊。事定,隨黎隱居天津。1922年黎元洪復任總統,瞿復原職。1928年黎元洪逝世,國府明令國葬於武昌卓刀泉,瞿赴武漢,主持喪事。後又將黎從政軼事,編輯成書,躬任校勘,數載始成。
瞿返鄉後,杜門謝客,家居20年,足不入公門。1930年川軍駐浠水,紀律極壞,邑人吳劍安激於義憤,投訴當局。川軍旅長竟捕吳擬置之死地。瞿聞訊,星夜賓士十里,趕至師部,請以身代吳。吳獲釋至瞿府長揖拜謝。瞿一一還拜曰:"足下為民請命,是仆應懷慚以叩謝者。"1947年11月,瞿光照、王細伢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活動於浠(水)、黃(岡)、羅(田)邊境,被國民黨縣政府逮捕,瞿力保釋放。
瞿一生儉朴,在京作官,不穿皮襖,不坐車轎,熱心公益事業,為本村人修水井、建祠堂、辦學校。1935年大旱,四處募捐,買麵粉救活700餘人。博覽群書,尤對考古、音韻訓詁之學造詣較深。著有《瞿典》、《文字考證》、《歷代政治家言行考》、《清末明初政史紀實》(其中有辛亥革命始末)、《文物考古》、《從政篆文日記》、《浠水縣志》(均未刊印)。1949年病逝。
孔庚(1873-1950),又名照煥,字文軒,號雯掀。本縣王祠人。清末秀才。1898年,因帶頭毆打學官和劣紳之子,被捕下武昌府獄,後釋放。1903年與吳祿貞等暗組革命機關。後赴日本,入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騎兵科。1905年加入同盟會及"鐵血丈夫團"。1907年畢業回國,任廣西新軍督練公所參事官兼經理科、教育科科長,辦陸軍小學堂,訓練新軍後,任職於軍咨府。留學生考試賜兵科舉人。
湯化龍(1874-1918),字濟武,本縣南涼人。縣稟膳生,肄業於黃州經古書院。清光緒壬寅(1902年)中舉於鄉,甲辰(1904年)試禮部,中進士,授刑部主事。旋應山西學政寶熙之聘,任山西大學國文教習。後二年自請赴日留學,攻讀法政。在此與鄂籍同學自辦留學生教育會及《教育雜志》。歷時二年回國。時鄂督陳夔龍奏請地方自治,湯化龍返鄂籌草自治事宜,旋任咨議局籌備處參事。次年當選為副議長,不久任議長。後赴京參加全國咨議聯合會議,被推舉為會議主席。
1918年,湯懷著失意的心情出國考察,由日本及美國,歷時半年,同年9月初,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市候船回國,被中華革命黨人--華僑理發師王昌刺死,時年45歲。
聞一多(1899-1946),又名亦多,輩名家驊,字友三,本縣巴河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戰士和傑出的詩人、學者,中國民盟早期領導人之一。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青島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青島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後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後,聞一多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於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斗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為「一二.一」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徐復觀(1903-1982),亦名秉常、佛觀,其師熊十力為之改"佛"為復。晚年居香港時,用名"天行"。浠水縣團陂人。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中就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及歷史、命運問題發表大量論著。如他與唐家毅、牟宗三、張君勵聯名發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系統闡述他們的中西文化觀,《中國人的恥辱,東方人的恥辱》駁斥胡適等人的"全盤西化"論。又出版《中國人性論史》、《中國藝術精神》、《公孫龍子講疏》等書,探討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撰《西漢思想史》(上、中、下)對西漢思想史進行縝密研究。他對研究、傳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貢獻,成為名揚海內外的"現代大儒"。
湯佩松(1903-2001),本縣南涼人。小時在父親湯化龍身邊就讀。1917年入清華留學預備學校。1925年秋,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習。1928年夏,考入當時以植物生理研究而頗負盛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兩年後畢業。1930年9月,受聘於哈佛大學普通生理學研究室。
1933年秋回國,在武漢大學任教。1938年9月,應聘西南聯合大學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抗戰勝利後,任清華大學農學院院長。1948年,被當時的國立中央研究院選聘為首批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主要從事植物生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提出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謝的控制理論。1955年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1998年6月,又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
聞允志(1904-1940),字永之,浠水縣巴河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家鄉領導工農運動,曾任國民黨蘄水縣黨部執行委員、青年部長。1928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系,與中共黨員溫健公等組織留日學生會及社會科學研究會。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回國。由中共黨組織派往河南偃師中學任教,從事地下工作。1935年春調北平,任《世界日報》社編輯,秘密進行抗日活動。同年到天津法商學院任輔導課主任,利用合法身份開展黨的工作。
同年,天津爆發"一二·八"學生救亡運動,文化界以法商學院為中心組織文化勞動者協會天津分會(後改稱文化職業者協會),聞任執委,幫助成立天津學生聯合會。1936年秋,參與領導天津各學校和各機關反對強迫填寫"反共自願書"的斗爭。1937年春,受中共組織委派,到河北省地方實力派張蔭梧部做統戰工作。同年赴豫北林縣、安陽、湯陰一帶開展抗日活動,組織抗日力量,又爭取團結河北民軍副總指揮王長江和國民黨駐軍黃宇宙及其他地方武裝。1938年10 月,民軍第十一團團長朱程在山西陵川成立河北民軍晉察豫邊區辦事處,聞任該部十一團部政治部主任,聞積極爭取朱程,並在部隊建立中共黨組織。
1938年春調晉東南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任訓練教育科科長。同年,朱程因張蔭梧公開反共反人民,遂率部反張。八路軍總部改編朱部為華北抗日民軍,聞任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並以抗大一分校帶去的部分軍政骨幹,在部隊重建黨組織。1940年任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兼華北抗日民軍政委,並任冀魯豫軍區黨委委員,領導軍民粉碎日寇多次掃盪,建立沙區抗日根據地。同年8月調八路軍總部,由冀中南下。8月21日拂曉搶渡衛河時,遭日軍汽艇襲擊,不幸犧牲。
徐楚光(1909-1948),又名建豫、祖芳、楚狂、席正,浠水縣華桂人。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班,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任鄂豫皖邊區直屬團連長;秋,受邊區黨組織派遣潛入國民黨軍內部,任蘄水縣自衛隊中隊長。1930年,任羅田縣自衛隊大隊副。1932年打入武漢第四集團軍十八軍和江漢師管區任連長、營長等職。1934年隨李濟深、宣俠父赴廣西南寧爭取桂系反蔣,後任豫西師管區兵役局局長。1937年兼任河南伊川縣第三科科長。 1938年春,打入冀察游擊司令孫殿英部任教育大隊中校教育主任。秋,冀察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黨第五軍,孫殿英軍長委其為該軍後方司令部作戰參謀兼官佐子弟學校校長。1940年初,調至中共北方局黨校學習。不久,通過同鄉九十七軍參謀主任楊自繩的關系潛入該軍,順利完成對朱懷冰部的偵察和反正任務。後調任抗大總校任教官。1942年受八路軍總部秘書處(情報處)派遣,入汪偽首都南京。他通過舊時的朋友、汪偽自衛軍總司令金龍章介紹,拜南京"洪門大亞山"首領朱亞雄為大哥。復以黃埔軍校學生身份廣交軍政朋友,在汪偽中央軍官學校任上校戰術教官。1943年,任偽陸軍部第六科上校科長,掛名為偽軍參贊,兼偽中央政治感化院上校教官。秘密發展偽中將參贊武官洪俠和朱亞雄參加地下情報工作。得以會見軍統南京站少將站長、偽軍委會少將科長周鎬。遂秘密建立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地下交通運輸線。12月潛入汪偽軍委會政治部情報局,任上校秘書。為取得京滬(今寧滬)鐵路線的行動方便,徐任秘書主任兼督察長,不斷獲得蔣汪內情,並截取蔣汪聯合"剿匪"軍事計劃及江浙日偽聯合"清剿"行動計劃等重要情報。
1944年1月,汪偽創建警衛第三師,他利用偽中央政治訓練班總隊副趙鴻學潛入該師任政訓主任,爭取師長鍾健魂起義。旋在人民地方武裝六合支隊政委魏然策應下,鍾、徐、趙親率三師官兵3000餘人至淮南解放區鍾家集宣布起義,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一軍。鍾任軍長,徐任副政委兼參謀長和第二師政委。
1946年,徐楚光調華中局聯絡部籌組第三工作委員會任主任。後由於三工委遭保密局偵破,徐於1947年4月在長沙組建湘鄂民主聯軍,任政委。9月,他從長沙抵武漢,不久即被捕,交保密局審訊。 1948年3月,敵人以"保密局特種政治問題研究組"第二組少將副組長的頭銜,誘他投降,遭拒絕。1948年10月9日,被保密局秘密殺害於南京,時年 39歲。
蘇哲文(1915-2006),原名蘇有威,1915年8月出生,浠水縣人。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積極參加"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由中共重慶辦事處派往東北解放區工作。自1950年起,歷任中央燃料工業部計劃司副處長、處長、副司長。 1955年任中央電力工業部計劃司副司長。1958年任水利電力部計劃司副司長、司長。1975年先後任水利電力部規劃設計院副院長、院長。1979年先後任電力工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水利電力部總工程師。1985年離休後,擔任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顧問,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領導成員,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成員、三峽工程綜合經濟評價專題論證主持人,長江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
饒興禮(1925-2000),浠水縣清泉鎮十月村人。1949年6月投身革命,195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被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十二屆中共中央委員。1966年被華中農業學院聘為客座教授。1993年被評為高級農藝師。
徐復觀(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觀,後由熊十力更名為復觀。湖北浠水人。徐復觀在抗戰時期曾師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國,必須先救學術」的思想,從此下決心去政從學。其為學不喜形而上學的哲學,以為探討中國文化不能離開具體平實的現實世界,著重於歷史時空中展現的具體世界。徐復觀在先秦兩漢思想史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主張要在中國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銜接的內容,力圖揭示歷史上個人主義與專制政體、道德與政治的對立和沖突。強調對中國封建專制主義與傳統思想文化應加以區分,認為儒家思想在長期專制壓迫下必然會歪曲和變形,說明專制政體壓歪和阻隔了儒家思想的正常發展,卻不能說儒學就是專制的「護符」。認為中國傳統思想始於殷周之際,以人性論為其主幹,而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學家的人性論就是中國人性思想的主流。提出一種不同於宗教恐怖絕望意識的「憂患意識」概念,認為正是在這種憂患意識的激發下產生了中國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徐復觀對中國傳統作了深入分析,他有一個基本認識,即中國歷朝歷代一直貫穿著體現人文精神的聖人之道,或曰理,與表現為無限制的君主專制的勢的矛盾和沖突,這是「中國歷史的死結」。雖然士大夫始終堅持道尊於勢,但是中國數千年政治社會的嚴酷事實卻是勢遠遠強於道,知識分子在這種道與勢的緊張沖突中,形成了精神上的重負和奴才性格,變成君主專制的工具。他的剖析的最終目的是要論證只有引進民主與科學,才能解開中國歷史的死結。此外,他還特別重視從傳統深處發掘其內在的精神生命力,把中國固有的人文精神轉化為民主和科學。
主要著作有:《中國人性論史》、《兩漢思想史》、《中國思想史論集》、《公孫龍子講疏》、《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國經學史基礎》、《中國藝術精神》、《石濤研究》、《中國文學論集》等。

4、台州到湖北浠水縣的高速費用大概多少錢自駕

駕車路線:全程約792.0公里

起點:台州市

1.台州市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東北方向出發,行駛250米,左轉進入白雲山中路

2) 沿白雲山中路行駛1.5公里,過東京橋,直行進入白雲山西路

3) 沿白雲山西路行駛530米,過右側的後潘約260米後,進入學院路

4) 沿學院路行駛920米,左轉進入大環線S75

5) 沿大環線S75行駛610米,稍向左轉進入黃椒路

6) 沿黃椒路行駛2.4公里,稍向左轉進入大環線

7) 沿大環線行駛120米,直行進入黃椒路

8) 沿黃椒路行駛250米,直行進入大環線

9) 沿大環線行駛710米,右轉

10) 行駛750米,左轉進入S325

11) 沿S325行駛3.1公里,右轉進入馬上線

12) 沿馬上線行駛6.4公里,右轉進入沿江分離

13) 沿沿江分離行駛530米,過沿江分離約380米後,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14) 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3.9公里,直行進入寺前張隧道

15) 沿寺前張隧道行駛580米,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16) 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2.0公里,過水洋樞紐約1.8公里後,直行進入雪嶺特長隧道

17) 沿雪嶺特長隧道行駛3.9公里,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18) 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3.9公里,直行進入長石隧道

19) 沿長石隧道行駛1.5公里,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20) 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5.1公里,直行進入丁步頭高架橋

21) 沿丁步頭高架橋行駛70米,過丁步頭高架橋,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22) 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2.6公里,直行進入麒龍頂隧道

23) 沿麒龍頂隧道行駛1.1公里,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24) 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500米,直行進入灣山隧道

25) 沿灣山隧道行駛1.2公里,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26) 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960米,直行進入鳳凰山隧道

2.沿鳳凰山隧道行駛210米,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3.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29.9公里,直行進入石龍隧道

4.沿石龍隧道行駛1.1公里,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5.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910米,直行進入永安溪3號橋

6.沿永安溪3號橋行駛890米,過永安溪3號橋約1.9公里後,直行進入石倉隧道

7.沿石倉隧道行駛420米,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8.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33.2公里,直行進入鎮頭隧道

9.沿鎮頭隧道行駛260米,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10.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620米,直行進入蒼嶺坑隧道群1號

11.沿蒼嶺坑隧道群1號行駛440米,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12.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360米,直行進入蒼嶺坑隧道群2號

13.沿蒼嶺坑隧道群2號行駛490米,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14.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1.3公里,直行進入蒼嶺隧道

15.沿蒼嶺隧道行駛7.6公里,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16.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4.0公里,直行進入浣溪隧道

17.沿浣溪隧道行駛390米,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18.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13.4公里,直行進入清源隧道

19.沿清源隧道行駛160米,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20.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210米,直行進入法蓮隧道

21.沿法蓮隧道行駛1.9公里,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22.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2.3公里,直行進入朝川隧道

23.沿朝川隧道行駛880米,直行進入台金高速公路

24.沿台金高速公路行駛2.1公里,朝金華/G25(北)方向,稍向右轉進入前倉樞紐

25.沿前倉樞紐行駛290米,過前倉樞紐約310米後,直行進入長深高速公路

26.沿長深高速公路行駛3.0公里,過南溪1號大橋,直行進入石城山隧道

27.沿石城山隧道行駛1.8公里,直行進入長深高速公路

28.沿長深高速公路行駛22.3公里,直行進入白陽山隧道

29.沿白陽山隧道行駛510米,直行進入長深高速公路

30.沿長深高速公路行駛10.7公里,直行進入焦岩隧道

31.沿焦岩隧道行駛500米,直行進入長深高速公路

32.沿長深高速公路行駛2.4公里,直行進入水坑隧道

33.沿水坑隧道行駛390米,直行進入長深高速公路

34.沿長深高速公路行駛15.5公里,過棉塘立交橋,朝金華東/仙橋/衢州/S103方向,稍向左轉進入金華東樞紐

35.沿金華東樞紐行駛590米,過金華東樞紐,直行進入滬昆高速公路

36.沿滬昆高速公路行駛104.8公里,過五里樞紐約1.0公里後,直行進入樊村1號隧道

37.沿樊村1號隧道行駛790米,直行進入滬昆高速公路

38.沿滬昆高速公路行駛170米,直行進入樊村2號隧道

39.沿樊村2號隧道行駛260米,直行進入滬昆高速公路

40.沿滬昆高速公路行駛100米,直行進入樊村3號隧道

41.沿樊村3號隧道行駛310米,直行進入滬昆高速公路

42.沿滬昆高速公路行駛15.6公里,在常山/開化/G320出口,稍向右轉進入常山互通

43.沿常山互通行駛670米,過常山互通約860米後,直行進入朱富線

44.沿朱富線行駛4.0公里,直行進入G205

45.沿G205行駛8.8公里,右前方轉彎進入G205

46.沿G205行駛5.9公里,稍向左轉進入華白線

47.沿華白線行駛21.2公里,直行進入螺螄灣隧道

48.沿螺螄灣隧道行駛17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華白線

49.沿華白線行駛10.5公里,過上洋坂橋約260米後,直行進入十八跳隧道

50.沿十八跳隧道行駛1.3公里,直行進入華白線

51.沿華白線行駛7.0公里,直行進入S202

52.沿S202行駛2.1公里,右後方轉彎進入德婺高速公路

53.沿德婺高速公路行駛50米,直行進入德婺高速公路

54.沿德婺高速公路行駛32.5公里,過婺源互通,朝景德鎮/九江/咸寧/G56方向,稍向左轉進入杭瑞高速公路

55.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駛1.2公里,過婺源樞紐,直行進入杭瑞高速公路

56.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駛7.3公里,直行進入中雲隧道

57.沿中雲隧道行駛470米,直行進入杭瑞高速公路

58.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駛1.2公里,直行進入相思亭隧道

59.沿相思亭隧道行駛330米,直行進入杭瑞高速公路

60.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駛22.3公里,直行進入蛟嶺隧道

61.沿蛟嶺隧道行駛1.7公里,直行進入杭瑞高速公路

62.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駛1.3公里,直行進入白洋沖一隧道

63.沿白洋沖一隧道行駛250米,直行進入杭瑞高速公路

64.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駛340米,直行進入白洋沖二隧道

65.沿白洋沖二隧道行駛220米,直行進入杭瑞高速公路

66.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駛102.9公里,直行進入雞沖嶺隧道

67.沿雞沖嶺隧道行駛340米,直行進入杭瑞高速公路

68.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駛37.1公里,過湖口互通約1.9公里後,直行進入雁列山隧道二隧北

69.沿雁列山隧道二隧北行駛920米,直行進入杭瑞高速公路

70.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駛360米,直行進入雁列山隧道一隧北

71.沿雁列山隧道一隧北行駛770米,直行進入杭瑞高速公路

72.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駛19.1公里,朝武漢/合肥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73.沿匝道行駛440米,直行進入福銀高速公路

74.沿福銀高速公路行駛1.6公里,直行進入福銀高速公路

75.沿福銀高速公路行駛140米,稍向左轉進入G105

76.沿G105行駛5.1公里,直行進入清江大道

77.沿清江大道行駛1.4公里,

78.行駛4.8公里,直行

79.行駛1.1公里,直行進入福銀高速公路

80.沿福銀高速公路行駛25.3公里,朝武漢/合肥方向,稍向右轉進入福銀高速公路

81.沿福銀高速公路行駛1.3公里,過黃梅互通約340米後,直行進入福銀高速公路

82.沿福銀高速公路行駛86.9公里,在散花/黃石大橋出口,稍向右轉上匝道

83.沿匝道行駛1.4公里,直行上匝道

84.沿匝道行駛60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S201

85.沿S201行駛24.2公里,過右側的張家壽塆約270米後,左轉進入安時大道

86.沿安時大道行駛2.1公里,右轉進入聞一多大道

87.浠水縣內駕車方案

1) 沿聞一多大道行駛2.2公里,左轉進入麗文大道

2) 沿麗文大道行駛1.1公里,過浠水大橋,右轉進入憲司坳街

3) 沿憲司坳街行駛260米,左轉進入十字橫街

4) 沿十字橫街行駛28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左側)

終點:浠水縣

郵費加過路費800-900元左右。

5、浠水有哪些特產啊?

茅山螃蟹
學名中華螯蟹,產地策湖。策湖遠離城鎮,雨量充沛,湖水清澈,水草豐富,無工業污染,適宜螃蟹長期棲息。茅山螃蟹的特點:一是肉質肥嫩,有韌性,狀如雞白,肉味鮮美;二是營養豐富,每百克含蛋白質14.5克,脂肪6克,維生素A5865國際單位;還含有鈣、磷、鉀、鐵等成分;三是蟹黃重,與其他產地同重螃蟹比較,蟹黃重1.5~2克;四是味香無油膩,無泥腥。茅山螃蟹自明洪武三年作貢品入朝,歷史上久負盛名。多年來茅山螃蟹一直暢銷港澳市場,1999年在中國農業產品博覽會上獲」湖北名牌產品稱號」。

芝麻湖藕
浠水巴河芝麻湖藕與黃州豆腐樊口鯿魚武昌酒並為鄂東四大名產。自明清以來被列為朝廷貢品。此藕與別地藕不同,別地藕為圓筒狀,表皮呈老黃色,多節而有節毛,生吃有渣。而芝麻湖藕藕身粗壯,每節長2尺左右,為四方形,面上有凹槽,表皮白色,滋潤如白玉,不長節毛,不生銹色,貯藏十天半月色澤不變。其名菜有蜜汁蓮藕、粉蒸蓮藕、藕粉丸等。

巴河魚面
巴河魚面以望天湖優質鮮魚、高級麵粉、生粉為主要原料,配有雞蛋、精鹽等佐料使用傳統工藝製作而成。既可作主食,又可作宴席名菜,可炒食、炸食或煮食,也是火鍋的上好配料。歷史上曾作為朝廷貢品,封為御面,20世紀80年代曾獲農業部優質獎,2001年度被農業部評為名優產品。

安息香
安息香又名避疫香。為浠水老字型大小吳林茂香鋪秘方配製而成,始創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此香清香撲鼻、有提神解乏、驅蚊避疫、去穢除暑和增食慾促睡眠之功效。1938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章,又在南洋勸業展覽會上三次獲獎,並得到」天下第一香」的金字匾一塊。

朱店粉絲
朱店粉絲主要是採用優質綠豆、碗豆、蠶豆為原料,運用傳統工藝、配方,經過12道工序,加工製作,天然晾曬而成,以其純正天然、營養豐富、香滑爽口暢銷國內外。

綠楊橋牌糯米封缸酒
浠水綠楊橋牌糯米封缸酒是湖北浠水天寶酒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優質產品,該產品是以糯米為原料,採用民間傳統工藝,經糖化發酵封缸陳釀而成的黃酒。該酒呈黃褐色,具有香氣濃郁,酸甜醇和的獨特風味,含有發酵微生物分解產生的多種糖類、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有滋補保健之功效。1991年獲湖北省第二屆消費者滿意杯金獎。

萬重山牌雙低油菜籽油
該產品是選用優質雙低油菜籽精製而成,其脂肪酸組成中芥酸含量低(小於5%)。經常食用有效降低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及血栓形成的功效,且有利於人體吸收。該產品是浠水華中油料產業科技有限公司與華中農業大學和中國油料作物研究所進行科研合作開發的產品,在全國名優特新產品(沈陽)博覽會上獲得金獎。2000年被農業部授予」綠色食品證書」,產品暢銷湖北、江西、安徽等省及各大中城市。

浠水綠茶
浠水縣丘陵崗地較多,種植茶葉歷史悠久。浠水縣各地均有種植,但以綠楊的雀山、洗馬的小金山、散花的董河、清泉的十月村等地出產的茶葉最佳。其中,浠水縣十月集團十月生態茶場生產的」十月芙蓉」茶最負盛名。在近5年湖北省名優茶評比中,連續獲特等獎,還榮獲兩屆」鄂茶杯」金獎及第三屆農業博覽會銀獎。

豆油
浠水縣各地有手工製作豆油的傳統習慣。該產品採用石磨磨豆、鹵水點鹵、土灶燒漿的傳統工藝,提取豆腐中最精華部分晾制而成。豆油色澤金黃、入口綿軟、素淡純美,是鄂東地區極負盛名的一道傳統佳餚、獨特齋菜。
資料來源:http://ke.baidu.com/view/497671.htm?from_id=549671&type=syn&fromtitle=%E6%B5%A0%E6%B0%B4&fr=aladdin#11

6、浠水縣有小額貸款嗎

可以在當地的銀行申請辦理。
小額貸款申請條件:
1、為年滿十八周歲中國大陸居民;
2、有穩定的住址和工作或經營地點;
3、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4、無不良信用記錄,貸款用途不能作為炒股,賭博等行為。
5、銀行要求的其他條件。
小額貸款辦理流程:
1、向當地銀行或者貸款機構提交申請;
2、准備貸款所需的各種資料;
3、面簽銀行或貸款機構;
4、銀行審核貸款人資質;
5、審核通過、成功放款。

7、浠水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根據百度資料顯示,浠水縣的景點有天下第三泉,浠川八景,白蓮河風景區,三角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8、浠水的歷史名人有 ?

名人名家龐安時(1042-1099),字安常,本縣麻橋人,出生於中醫世家,為北宋名醫。安時幼時,其父授以脈訣,他不以為足,後讀黃帝扁鵲的脈書,漸通曉醫理,悟出新意。年近弱冠病聾,刻苦鑽研《靈樞》、《素問》等秘籍,融會貫通"經傳百家"所涉及的醫術。他曾說:"世傳所謂醫書,予皆見之。惟扁鵲之方深矣。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術於其書,而方之不詳,意者後人自求之歟?予之求蓋出於此。"
安時為人治病,愈者十有八九。登門求治者,則設坊(醫療室)留診,親視湯葯,悉心護理,治癒後始允其回家,據《宋史·龐安時傳》記載:"有民家孕婦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求無所救,安時之弟子李百全適在傍舍,邀安時往視之,才見,即連呼不死(不會死),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撫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其家驚喜而不知所以然"。
宋人黃庭堅,多稱道安時醫術,蘇軾的《東坡雜記》、《仇池雜記》,袁文之的《瓮牖閑評》,均記有安時的醫跡。蘇軾評安時"精於傷寒,妙得長沙(指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遺旨,"張耒《柯山集》中記載:"淮南人謂龐安常能與傷寒說話。"後世醫家論龐安時"醫能啟扁鵲之所秘,元化(即華佗)之可法,使天假其年,其所就不在古人下"。
安時58歲時發病,門人請他視自脈,他笑著說:"今予胃氣已絕,死矣。"拒飲湯葯,數日後,與客坐語而卒。後人為了紀念他,於浠水縣城內建有葯王廟(亦名洞天福地)、妙華庵(廟內設龐安時泥塑像),均毀。龐著有《難經辨》萬言、《主對集》(一卷)、《本草補遺》、《傷寒病總論》(九卷),在葯理、醫理、醫療諸方面,為祖國中醫學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傷寒總病論》)(九卷)於1957年由商務印書館特予印行,推為中醫學經典著作。
楊思義(生卒不詳),本縣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啟用楊思義,命掌起居注,後調任司農卿。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設六部,司農為戶部,楊思義任戶部尚書。在任期間,他對土地丈量、戶口清查、財糧收支等辦理得井井有條。明初經歷戰亂,百姓流亡,土地荒蕪,他奏請朝廷下詔,招撫流亡,開墾荒地,廣種麻桑,免稅四年,以利民生。當時朝野上下,無不稱贊其理政才能。後調任陝西參政,不久病逝。歸葬於本縣黃草湖。
王聰(1362-1409),巴河鎮人,明代將軍。王聰出身農民,臂力過人。他習武投軍,隸屬燕王棣部下,智勇兼備,能謀善戰。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他隨燕王巡視邊境,以軍功升任都指揮使,"靖難"之役,燕王奪取帝位,聰被封為武城侯。永樂七年(1409年),隨征虜大將軍邱福出征。福與本雅失里(韃靼人)交戰,本雅失里佯敗,福追擊,聰知其計,勸諫福止,福不聽從,終中埋伏。聰戰死,時年58歲。其屍毀於戰場,未能收骨,後追封為漳國公,立碑敕葬。衣冠冢在縣西司家畈。
文質 (生卒不詳),本縣人,字東進。善騎射,有異材,明嘉靖年間會試第一。清光緒十年版《黃州府志》及其墓誌均記載為武狀元,任錦衣衛都督。其子應詔,由進士任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父子二人,一封為昭義將軍,一封為昭勇將軍。其墓在縣北。
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稱"姚閣老",本縣巴河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禮部右待郎。崇禎十二年(1639年)入閣,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任戶部尚書參與機要。相位一年,回歸故里。光緒《黃州府志》載:"黃之九屬,數百年來,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誡其弟居恭(任劍州牧)"潔已愛民,虛心聽獄,嚴胥役,禁家奴。"
明恭回居鄉里時,蘄水漕米在蘄州"兌軍"(作為年糧繳納,由軍隊驗收)。路遠,又無押運者,軍旅任意科旅。他為此向有關方面建議,改"兌軍"為"兌會城"(漕米直接交專收糧的機構),百姓得免其苦。
陳沆(1785-1826),亦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本縣巴河人。10歲隨父讀書,以詩賦見長。15歲應試科舉,縣試,鄉試、會試,皆名列第一名。學使鮑星讀其試卷,擊節嘆賞。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對策,陳中第一甲第一名(狀元)。其策論文章,氣勢雄渾,論述精闢,筆力奇健(原卷手抄本藏於縣博物館)。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監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廣東省主考(學政)。次年,任清禮部會試同考官。道光六年,病逝於北京,歸葬於本縣調軍山南麓。
在文學史上,陳沆被列為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其組詩《河南道上·樂府四章》中的《賣兒女》、《狗食人》、《吃草根》、《逃飢荒》等詩,用極其辛酸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寫出了當時河南道上的悲慘景象。陳的友人魏源,稱其詩是"香山樂府之遺。"陳的賦文,鋪敘多用白描,代表作有《簡學齋賦存》。陳著作《簡學齋詩存》、《課館試律存》、《詩比興箋》、《白石山房詩鈔》、《簡學齋賦續存》為後人整理出版。學術著作《近思錄補注》14卷,補宋代朱熹、呂祖謙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瞿瀛(1857-1949),亦名炅,號干琴。本縣人。幼就讀私塾,勤敏篤實,縣試名列前茅,府試名列第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鄉試中亞元。回縣創辦學堂。廣西提學使李翰芬慕其人品,於1907年函召赴桂襄辦學務。辛亥武昌首義時返鄂,被推為浠水縣議會議長。年底應黎元洪之約入軍政府任機要主任。因辦事干練,深得信任,幾次提名擔任國稅廳長、民政司長,瞿堅辭不就,僅任副秘書長。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周年之際,北京及各省代表來鄂集會,追悼先烈。瞿奉命撰寫演講詞,言武漢所居的地位,謀人民之福祉,以慰先烈於九泉。洋洋7萬余言,時傳誦甚廣。
1913年12月,袁世凱將副總統黎元洪幽處瀛台,瞿隨侍,持正不移。 1914年袁要黎為參政院長,並結為兒女親家,瞿憤而歸隱。1914年勸黎辭去參政院長。1916年袁世凱密稱帝,封黎為"武義親王",瞿勸黎拒絕受封。同年8月,黎元洪擔任大總統,擬選瞿為秘書長,瞿辭之,乃改任副職仍掌機要。1917年張勛復辟,黎授命段祺瑞戡平叛逆,瞿多方參贊。事定,隨黎隱居天津。1922年黎元洪復任總統,瞿復原職。1928年黎元洪逝世,國府明令國葬於武昌卓刀泉,瞿赴武漢,主持喪事。後又將黎從政軼事,編輯成書,躬任校勘,數載始成。
瞿返鄉後,杜門謝客,家居20年,足不入公門。1930年川軍駐浠水,紀律極壞,邑人吳劍安激於義憤,投訴當局。川軍旅長竟捕吳擬置之死地。瞿聞訊,星夜賓士十里,趕至師部,請以身代吳。吳獲釋至瞿府長揖拜謝。瞿一一還拜曰:"足下為民請命,是仆應懷慚以叩謝者。"1947年11月,瞿光照、王細伢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活動於浠(水)、黃(岡)、羅(田)邊境,被國民黨縣政府逮捕,瞿力保釋放。
瞿一生儉朴,在京作官,不穿皮襖,不坐車轎,熱心公益事業,為本村人修水井、建祠堂、辦學校。1935年大旱,四處募捐,買麵粉救活700餘人。博覽群書,尤對考古、音韻訓詁之學造詣較深。著有《瞿典》、《文字考證》、《歷代政治家言行考》、《清末明初政史紀實》(其中有辛亥革命始末)、《文物考古》、《從政篆文日記》、《浠水縣志》(均未刊印)。1949年病逝。
孔庚(1873-1950),又名照煥,字文軒,號雯掀。本縣王祠人。清末秀才。1898年,因帶頭毆打學官和劣紳之子,被捕下武昌府獄,後釋放。1903年與吳祿貞等暗組革命機關。後赴日本,入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騎兵科。1905年加入同盟會及"鐵血丈夫團"。1907年畢業回國,任廣西新軍督練公所參事官兼經理科、教育科科長,辦陸軍小學堂,訓練新軍後,任職於軍咨府。留學生考試賜兵科舉人。
湯化龍(1874-1918),字濟武,本縣南涼人。縣稟膳生,肄業於黃州經古書院。清光緒壬寅(1902年)中舉於鄉,甲辰(1904年)試禮部,中進士,授刑部主事。旋應山西學政寶熙之聘,任山西大學國文教習。後二年自請赴日留學,攻讀法政。在此與鄂籍同學自辦留學生教育會及《教育雜志》。歷時二年回國。時鄂督陳夔龍奏請地方自治,湯化龍返鄂籌草自治事宜,旋任咨議局籌備處參事。次年當選為副議長,不久任議長。後赴京參加全國咨議聯合會議,被推舉為會議主席。
1918年,湯懷著失意的心情出國考察,由日本及美國,歷時半年,同年9月初,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市候船回國,被中華革命黨人--華僑理發師王昌刺死,時年45歲。
聞一多(1899-1946),又名亦多,輩名家驊,字友三,本縣巴河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戰士和傑出的詩人、學者,中國民盟早期領導人之一。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青島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青島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後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後,聞一多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於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斗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為「一二.一」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徐復觀(1903-1982),亦名秉常、佛觀,其師熊十力為之改"佛"為復。晚年居香港時,用名"天行"。浠水縣團陂人。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中就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及歷史、命運問題發表大量論著。如他與唐家毅、牟宗三、張君勵聯名發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系統闡述他們的中西文化觀,《中國人的恥辱,東方人的恥辱》駁斥胡適等人的"全盤西化"論。又出版《中國人性論史》、《中國藝術精神》、《公孫龍子講疏》等書,探討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撰《西漢思想史》(上、中、下)對西漢思想史進行縝密研究。他對研究、傳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貢獻,成為名揚海內外的"現代大儒"。
湯佩松(1903-2001),本縣南涼人。小時在父親湯化龍身邊就讀。1917年入清華留學預備學校。1925年秋,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習。1928年夏,考入當時以植物生理研究而頗負盛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兩年後畢業。1930年9月,受聘於哈佛大學普通生理學研究室。
1933年秋回國,在武漢大學任教。1938年9月,應聘西南聯合大學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抗戰勝利後,任清華大學農學院院長。1948年,被當時的國立中央研究院選聘為首批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主要從事植物生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提出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謝的控制理論。1955年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1998年6月,又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
聞允志(1904-1940),字永之,浠水縣巴河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家鄉領導工農運動,曾任國民黨蘄水縣黨部執行委員、青年部長。1928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系,與中共黨員溫健公等組織留日學生會及社會科學研究會。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回國。由中共黨組織派往河南偃師中學任教,從事地下工作。1935年春調北平,任《世界日報》社編輯,秘密進行抗日活動。同年到天津法商學院任輔導課主任,利用合法身份開展黨的工作。
同年,天津爆發"一二·八"學生救亡運動,文化界以法商學院為中心組織文化勞動者協會天津分會(後改稱文化職業者協會),聞任執委,幫助成立天津學生聯合會。1936年秋,參與領導天津各學校和各機關反對強迫填寫"反共自願書"的斗爭。1937年春,受中共組織委派,到河北省地方實力派張蔭梧部做統戰工作。同年赴豫北林縣、安陽、湯陰一帶開展抗日活動,組織抗日力量,又爭取團結河北民軍副總指揮王長江和國民黨駐軍黃宇宙及其他地方武裝。1938年10 月,民軍第十一團團長朱程在山西陵川成立河北民軍晉察豫邊區辦事處,聞任該部十一團部政治部主任,聞積極爭取朱程,並在部隊建立中共黨組織。
1938年春調晉東南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任訓練教育科科長。同年,朱程因張蔭梧公開反共反人民,遂率部反張。八路軍總部改編朱部為華北抗日民軍,聞任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並以抗大一分校帶去的部分軍政骨幹,在部隊重建黨組織。1940年任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兼華北抗日民軍政委,並任冀魯豫軍區黨委委員,領導軍民粉碎日寇多次掃盪,建立沙區抗日根據地。同年8月調八路軍總部,由冀中南下。8月21日拂曉搶渡衛河時,遭日軍汽艇襲擊,不幸犧牲。
徐楚光(1909-1948),又名建豫、祖芳、楚狂、席正,浠水縣華桂人。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班,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任鄂豫皖邊區直屬團連長;秋,受邊區黨組織派遣潛入國民黨軍內部,任蘄水縣自衛隊中隊長。1930年,任羅田縣自衛隊大隊副。1932年打入武漢第四集團軍十八軍和江漢師管區任連長、營長等職。1934年隨李濟深、宣俠父赴廣西南寧爭取桂系反蔣,後任豫西師管區兵役局局長。1937年兼任河南伊川縣第三科科長。 1938年春,打入冀察游擊司令孫殿英部任教育大隊中校教育主任。秋,冀察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黨第五軍,孫殿英軍長委其為該軍後方司令部作戰參謀兼官佐子弟學校校長。1940年初,調至中共北方局黨校學習。不久,通過同鄉九十七軍參謀主任楊自繩的關系潛入該軍,順利完成對朱懷冰部的偵察和反正任務。後調任抗大總校任教官。1942年受八路軍總部秘書處(情報處)派遣,入汪偽首都南京。他通過舊時的朋友、汪偽自衛軍總司令金龍章介紹,拜南京"洪門大亞山"首領朱亞雄為大哥。復以黃埔軍校學生身份廣交軍政朋友,在汪偽中央軍官學校任上校戰術教官。1943年,任偽陸軍部第六科上校科長,掛名為偽軍參贊,兼偽中央政治感化院上校教官。秘密發展偽中將參贊武官洪俠和朱亞雄參加地下情報工作。得以會見軍統南京站少將站長、偽軍委會少將科長周鎬。遂秘密建立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地下交通運輸線。12月潛入汪偽軍委會政治部情報局,任上校秘書。為取得京滬(今寧滬)鐵路線的行動方便,徐任秘書主任兼督察長,不斷獲得蔣汪內情,並截取蔣汪聯合"剿匪"軍事計劃及江浙日偽聯合"清剿"行動計劃等重要情報。
1944年1月,汪偽創建警衛第三師,他利用偽中央政治訓練班總隊副趙鴻學潛入該師任政訓主任,爭取師長鍾健魂起義。旋在人民地方武裝六合支隊政委魏然策應下,鍾、徐、趙親率三師官兵3000餘人至淮南解放區鍾家集宣布起義,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一軍。鍾任軍長,徐任副政委兼參謀長和第二師政委。
1946年,徐楚光調華中局聯絡部籌組第三工作委員會任主任。後由於三工委遭保密局偵破,徐於1947年4月在長沙組建湘鄂民主聯軍,任政委。9月,他從長沙抵武漢,不久即被捕,交保密局審訊。 1948年3月,敵人以"保密局特種政治問題研究組"第二組少將副組長的頭銜,誘他投降,遭拒絕。1948年10月9日,被保密局秘密殺害於南京,時年 39歲。
蘇哲文(1915-2006),原名蘇有威,1915年8月出生,浠水縣人。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積極參加"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由中共重慶辦事處派往東北解放區工作。自1950年起,歷任中央燃料工業部計劃司副處長、處長、副司長。 1955年任中央電力工業部計劃司副司長。1958年任水利電力部計劃司副司長、司長。1975年先後任水利電力部規劃設計院副院長、院長。1979年先後任電力工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水利電力部總工程師。1985年離休後,擔任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顧問,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領導成員,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成員、三峽工程綜合經濟評價專題論證主持人,長江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
饒興禮(1925-2000),浠水縣清泉鎮十月村人。1949年6月投身革命,195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被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十二屆中共中央委員。1966年被華中農業學院聘為客座教授。1993年被評為高級農藝師。
徐復觀(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觀,後由熊十力更名為復觀。湖北浠水人。徐復觀在抗戰時期曾師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國,必須先救學術」的思想,從此下決心去政從學。其為學不喜形而上學的哲學,以為探討中國文化不能離開具體平實的現實世界,著重於歷史時空中展現的具體世界。徐復觀在先秦兩漢思想史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主張要在中國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銜接的內容,力圖揭示歷史上個人主義與專制政體、道德與政治的對立和沖突。強調對中國封建專制主義與傳統思想文化應加以區分,認為儒家思想在長期專制壓迫下必然會歪曲和變形,說明專制政體壓歪和阻隔了儒家思想的正常發展,卻不能說儒學就是專制的「護符」。認為中國傳統思想始於殷周之際,以人性論為其主幹,而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學家的人性論就是中國人性思想的主流。提出一種不同於宗教恐怖絕望意識的「憂患意識」概念,認為正是在這種憂患意識的激發下產生了中國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徐復觀對中國傳統作了深入分析,他有一個基本認識,即中國歷朝歷代一直貫穿著體現人文精神的聖人之道,或曰理,與表現為無限制的君主專制的勢的矛盾和沖突,這是「中國歷史的死結」。雖然士大夫始終堅持道尊於勢,但是中國數千年政治社會的嚴酷事實卻是勢遠遠強於道,知識分子在這種道與勢的緊張沖突中,形成了精神上的重負和奴才性格,變成君主專制的工具。他的剖析的最終目的是要論證只有引進民主與科學,才能解開中國歷史的死結。此外,他還特別重視從傳統深處發掘其內在的精神生命力,把中國固有的人文精神轉化為民主和科學。
主要著作有:《中國人性論史》、《兩漢思想史》、《中國思想史論集》、《公孫龍子講疏》、《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國經學史基礎》、《中國藝術精神》、《石濤研究》、《中國文學論集》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9、2020年3月18號可以去浠水退火車票嗎?

可以的,任意火車站均可以退票

與浠水十八子大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