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十大保健穴

十大保健穴

發布時間:2020-06-26 15:16:22

1、常用的艾灸保健穴位有哪些?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慾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
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
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慾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2、人體最重要的保健穴位是那些?

人體最重要的保健穴位是足三里和湧泉。足三里的具體位置及找法:正坐曲膝,從膝蓋正中向下摸,摸到最高的突起向下三橫指,脛骨外緣一橫指處即是。湧泉穴的具體位置及找法:腳底前掌,五腳指向內曲,形成的凹窩內。

3、人體的十大穴位是哪些

1、合谷:位於虎口,在手背第1、第2掌骨之間,約平第2掌骨中點處,和手心的勞宮相對。
合谷能補能瀉,是治病保健的重要穴位。它可以祛風散寒,疏通經絡,開竅醒神,對感冒發燒、各種頭痛、鼻炎、牙痛、中風不語、口眼歪斜、神昏嗜睡都有很好的效果。合谷穴還有補氣的作用,能夠治療氣虛、脫證。
2、內關:位於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之處,在兩根肌腱的中間,和腕橫紋外側的外關相對.
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為八脈交會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廣泛的適用范圍。心包是心臟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經絡,改善心臟供血,治療各種各樣的心臟疾患,
3、風池:在雙耳後、枕骨下,發際邊緣的凹陷處。
「風為百病之長」,風池對於抵禦和排出風寒外邪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祛風散寒、疏通經絡,治療各種感冒、頭痛、鼻塞等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容易感冒的人經常揉按風池是預防感冒簡便易行的好方法。
4、神闕:神闕就是肚臍眼,位於腹部中央,是循行於人體前面正中線任脈上的重要穴位。神闕保健是防病養生的重中之重。
5、氣海、關元:在小腹的正中線上,分別位於神闕下1.5寸和3寸的部位。
氣海、關元是元氣的生發地,為強壯保健的要穴。中醫諺語說「生於丹田而死於命門」,就是強調保護元氣對於防病養生的重要性。
6、命門、腎俞:命門在背部正中線第2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腎俞在命門兩邊旁開1.5寸的部位。
命門者生命之門,是人體的後丹田。中醫養生注重「精、氣、神」的保養,腎者藏精,氣在氣海,命門位於後背兩腎之間,與前面的神闕相對,為兩腎所生的元氣出沒督脈的門戶、生命氣化的根本。
7、足三里:位於膝下3寸、小腿的前外側。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有很強的補氣作用,是人體保健的要穴。足三里配合相應的穴位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它疏通經絡,治療下肢麻木、疼痛、水腫等局部病症,
8、陽陵泉:位於膝下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的凹陷處,和小腿內側的陰陵泉相對。
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可以治療脅痛、口苦、黃疸等肝膽病變.
9、三陰交:在內踝上3寸的小腿內側、脛骨後緣,和外踝上的絕骨相對。
三陰交為足太陰、厥陰、少陰三條經脈的交會穴,對脾、肝、腎三經病變以及多種男、婦科病症都有廣泛的治療作用,是保養陰血的關鍵穴位。
10、湧泉:在足心前1/3的凹陷中。
湧泉是足少陰腎經的首要穴位,是腎水的源泉,人體長壽的大穴。經常按摩此穴則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腰膝壯實不軟,行走有力、性功能強盛。

4、即保健又強壯身體的穴位是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百合穴,有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效。灸「足度三里」能補中益氣,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調整消化系統使版之功能旺盛,吸收營養增加能源,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抗病和抗過敏功能,對全身各系統都有強壯權作用

5、保健要穴有哪些?

檀中穴

6、人體的保健穴位有哪些

7、人體哪幾個穴位是保健的

合谷穴(在雙手虎口處), 湧泉穴(在腳掌心),勞宮穴(在兩手掌心), 足三里(在膝蓋下方約三寸大骨內側),上述四個穴位被稱作是人體的「四大養生穴」。長按揉,可以強健身體。祝你健康!

8、人體有哪些強壯穴位?

 一、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之前上部,脛腓兩骨間。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腳掌放平,自然平鋪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圍住膝蓋,食指放於膝下脛骨前緣,四指並擾,當中指尖著處是穴位。本穴為全身強壯要穴,也是自古以來養生保健第一大要穴,備受古今養生家、醫學家們的重視。「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幹」就是對足三里的贊譽了。古人雲:三里之灸能卻病延年,所以古來把三里灸叫做長壽灸。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合穴,有理脾胃、調氣血、主消化、補虛弱之功效。灸「足三里」能補中益氣,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調整消化系統使之功能旺盛,吸收營養增加能源,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抗病和抗過敏功能,對全身各系統都有強壯作用,絲毫不愧對其「保健養生的第一大要穴」的美譽。

此外,頭痛、失眠、貧血、神經衰弱、乳痛、氣臌、半身不遂等以及其它各種慢性病,如眼疾、視力減退、鼻病、耳病、過敏性疾病均可灸足三里。

二、關元

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本穴為人一身元氣之所在,是保健強壯要穴,具有固護元氣的作用,是人體生化之源。關元乃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主生殖,主元氣。故為全身養生保健強壯要穴。長期刺激可使人元氣充足、延年益壽。有溫腎固精、補氣回陽、清熱利濕、調理沖任、理氣除寒的功能。主治各種虛損及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症。

三、氣海

氣海穴又稱為下氣海,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為男女精氣會聚之處,是保健強壯、益腎補氣要穴。本穴有功能益腎固精、升陽補氣、補虛固本、調理沖任、通經散瘀、行氣化濁的功能,主治男科病、婦科病、腰痛、食慾不振、夜尿症、兒童發育不良等症狀。

此外,若將氣海、關元、足三里三個穴位配合使用,強壯作用更好,不但對全身具有整體調節作用,而且能改善功能減退。

四、合谷

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手背虎口處,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陷中。本穴可以醒腦開竅、疏風清熱、祛風解表、宣肺利竅、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疏經活絡,自古以來就是治療頭面部疾病的首選要穴。實踐證明,合谷穴不僅能治療多種疾病,還能預防腦中風及老年痴呆。此外,合谷穴止痛效果好,為頭頸部外科手術針刺麻醉的主要穴位。

五、內關

內關穴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撓則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本穴位屬手厥陰心包經,是心包經絡穴,與陰維脈交會,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因本穴對心血管功能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可以防治心血管系統的各種疾病,臨床上治療冠心病時常選此穴為主穴,所以內關又被稱為「冠心病的救星」、「心寶」等。

內關穴的功效是寧心安神、寬胸理氣、和胃止痛、降逆止嘔。刺激內關可以激活心包經的氣血,使心包經內氣血充盈,從而使心臟得到調養,心臟功能得到改善。特別是對於心痛、心悸、胸悶、氣短、失眠等病症有良好的效果,可以防治各種心臟疾病,增強心肺功能。

六、大椎

大椎穴位於督脈之上,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棘突之間,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是陽氣上升至頭部的樞紐,具有疏風散寒、通調督脈、熄風止痙的作用,對頭部及頸部的功能保障具有重要的意義,更是治療頸椎病、頭部疾病的首選要穴。主治頭痛、氣喘、肩背痛、中暑、嘔吐、風疹、五勞虛損。

七、腎俞

腎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屬足太陽膀胱經,是腎臟的背俞穴。腎臟是人體的先天之本。腎俞穴可以滋陰精、壯陽氣、補腎之精氣、利水消腫、聰耳通竅。經常刺激腎俞穴位對防治腎炎、陽痿、遺精、月經不調、腰痛有很好作用。

八、三陰交

三陰交為脾、肝、腎三條陰經的交點,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一個穴位兼有調控三條經絡的作用。具有健脾和胃、補調肝腎、行氣活血、滋陰生津、疏經通絡的作用。此穴對增強腹腔諸臟器,特別是男女生殖系統的健康,有重要作用。此外,三陰交還能防治高血壓、功能減退和急、慢性腸炎,以及月經不調、遺尿、失眠等疾病。

九、湧泉

湧泉穴位於足跖屈卷足時,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中,是腎經要穴,常用來治療泌尿疾病、消化疾病、呼吸疾病、五官疾病,具有寧神、開竅、清熱、引火歸原的作用,亦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湧泉具有很好的養生保健作用,可防治高血壓、中風、神經衰弱、失眠、頭昏頭痛、腰痛等症

與十大保健穴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