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學生的心裡健康應該以什麼為主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要以預防為主
大學生群體,一個看似輕松,事實上卻承擔巨大壓力的群體,學業、生活、情感、就業多重大山的壓迫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告急。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在不斷警示我們,要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
心理學家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2、什麼是心理健康?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3、教師如何進行心理保健?
從本質上講,教師是一項崇高的職業。教師需要滿足來自學生、同事、學生家長以及校方管理者很廣泛的要求,需要付出額外的時間來完成工作任務,有許多工作需要佔用他們的業余時間,他們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以適應新的教育教學形勢,而自己學生的成敗又會使一位有責任心的老師情緒波動。但教師的職業卻又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健康的身心狀態,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個性,要求教師把不健康的情緒、不良的個性和不當的行為消除在與學生交往之外,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注意自我心理保健,下面就是關於這方面的幾點建議:(一)獲取支持
教師這一職業註定了教師整天與未成年人、准成年人在一起,而與其他的成年人相對隔離。但是只有在共同的工作中才可以得到相互鼓盛和相互理解,只有相互扶持,職業的壓力才會消於無形,因此教師應當構建一個溫暖的人際關系網,以期在關鍵的時候得到來自親朋、同事的強有力的支持,從而渡過難關。當然謀求受過專業訓練的專家的幫助,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二)改善自我
由於職業的關系,每一個教師恐怕不乏心理學知識,但重要的是要在現實生活中將心理學原理運用出來。我們應該改善自己個性中不太完善的地方,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改變認知模式,學習一些放鬆技巧,以期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三)與學生一起成長
成長是我們每個人畢生的課題,當我們全身心投入我們的工作,並能從中領悟到教師工作的真諦和作為教師的我們還欠缺些什麼,我們就會超然得多。這樣,當我們面對一群年輕而又充滿活力的生命時,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成就感、喜悅感就會油然而生,我們才會悲傷著他們的悲傷,幸福著他們的幸福,在年輕的生命成長的同時讓自己的生命之樹更加茁壯。
4、教師如何進行心理保健?
從本質上講,教師是一項崇高的職業。教師需要滿足來自學生、同事、學生家長以及校方管理者很廣泛的要求,需要付出額外的時間來完成工作任務,有許多工作需要佔用他們的業余時間,他們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以適應新的教育教學形勢,而自己學生的成敗又會使一位有責任心的老師情緒波動。但教師的職業卻又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健康的身心狀態,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個性,要求教師把不健康的情緒、不良的個性和不當的行為消除在與學生交往之外,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注意自我心理保健,下面就是關於這方面的幾點建議:
(一)獲取支持
教師這一職業註定了教師整天與未成年人、准成年人在一起,而與其他的成年人相對隔離。但是只有在共同的工作中才可以得到相互鼓盛和相互理解,只有相互扶持,職業的壓力才會消於無形,因此教師應當構建一個溫暖的人際關系網,以期在關鍵的時候得到來自親朋、同事的強有力的支持,從而渡過難關。當然謀求受過專業訓練的專家的幫助,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二)改善自我
由於職業的關系,每一個教師恐怕不乏心理學知識,但重要的是要在現實生活中將心理學原理運用出來。我們應該改善自己個性中不太完善的地方,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改變認知模式,學習一些放鬆技巧,以期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三)與學生一起成長
成長是我們每個人畢生的課題,當我們全身心投入我們的工作,並能從中領悟到教師工作的真諦和作為教師的我們還欠缺些什麼,我們就會超然得多。這樣,當我們面對一群年輕而又充滿活力的生命時,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成就感、喜悅感就會油然而生,我們才會悲傷著他們的悲傷,幸福著他們的幸福,在年輕的生命成長的同時讓自己的生命之樹更加茁壯。
5、當面對重大自然災害時,應如何做好心理保健以防止心身疾病的發生。
答:重大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會波及很多人,早期也許需要專門的心理醫療護理人員的介入,幫助自己順利進入正常生活,但很多自然災害造成的心理影響可能一輩子也恢復不了,因此要加強自身的修養,學會自己調理和調整,做好心理保健,預防心身疾病的發生。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自然災害,時刻保持堅強樂觀人生態度,不斷用積極的語言暗示自己「一切都會過去的,沒有什麼可以難的到自己的,我一定可以挺過去的,我是最棒的」。為了更好的讓自己平靜,保持良好的情緒,可以刻意的選擇幽雅的環境,舒適的姿勢,排除雜念,閉目養神,盡量放鬆全身肌肉,盡量讓自己放鬆:當自己心理不好,難以平靜時,即狀態很糟糕時,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做一些能讓人放鬆的運動,比如用鼻緩慢呼吸,並有意識地體會:呼氣時默誦1……,吸氣時默誦2……,持續約20分鍾時間,結束時首先閉眼,而後睜開,再安靜地端坐幾分鍾,這樣就可以讓自己時刻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有效的預防心身疾病的發生。
除此之外還可以幫助那些受災的人,通過幫助他們來時刻時刻告訴自己:"幫助他人就等於幫助自己".讓別人在面對自然災害的時候感受的身邊還有溫暖的存在,形成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時刻相信:在與自然災害抗爭的道路你並不是自己一個人在戰斗!
6、心理保健有哪些?
心理保健必須首先注意心理衛生。心是指心思、心意,理是指條理、准則。心理活動是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也是人的大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應。人的心理現象是人的大腦機能的反應。
心理衛生是專門研究促進心理健康的科學,就是要求人們用積極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中的社會環境。
不健康心理與健康心理恰恰相反,是指人們不能用積極的、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狀態去適應當前和發展中的社會環境,對某些事物不能正確地分析、認識和對待,當遇到與自己意願相悖或挫折困難時,產生不愉快的心理感受和消極情緒,表現為苦悶、憂傷、怨恨,或驚慌失措、無所適從等不良反應。長此下去,嚴重損害生理功能,導致心身疾病。因此,對不健康心理,要盡早轉化、調整,使其轉變為健康的心理。傳統的醫學指出,人們對外界的不良刺激,要運用自己的意念、思想去檢查情緒上的不良反應,進行自我調整,使情緒穩定,心情舒暢。
不良的心理致使大腦皮層的功能失常,並向大腦皮層所控制的各系統、各器官發出病理信號,引起不同的生理、生化反應,從而使各系統器官功能出現一系列病理改變。
開始可出現功能性變化,如果不良刺激達到一定強度,並且持久、反復作用於某一個人,將會由原來功能性障礙逐漸演變為器質性疾病,叫做心身疾病。現在大家比較了解的心身疾病有;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緊張性頭痛、鼻炎、神經性皮炎等。嚴重精神創傷也可誘發神經官能症、癌症、甲亢等。
7、職業活動中的心理保健?
每一種職業都有其自身特點,卻也有著彼此共通的東西。健康的職業心理是我們事業成功的基礎,我們在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中,要像注意身體健康那樣去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這里我們談談職業活動中的心理保健的共同原則。
(一)腦力勞動者要注意科學用腦
在工作中,為了晉升,為了加薪,有人往往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去苦苦思索和實踐,使大腦長時間處於緊張而不得休息的狀態下,這就容易導致精神耗竭,出現用腦過度問題。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應當注意採取適當的方式使大腦得到必要的休息。休息的方式主要有動靜兩種。「動」的方式就是指活動,如跑步、打球、游泳、溜冰等,「靜」的方式主要是指睡眠、小憩等。另外還應當注意充分利用大腦工作的最佳時間(如上午9~10點),加強腦營養,多吃點雞蛋、瘦肉、蔬菜、水果之類的食物。
(二)培養良好的人格,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格。一個人的人格不僅較長時期地穩定地影響著他對待生活、對待工作的態度以及人際關系、處理各種問題的方式與效率,而且往往與某些疾病的發生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因此培養良好的人格不僅可以有助於事業的順利和成功,而且會預防心理疾病,保證身心健康。
有了良好的人格,就會樂於合群,與同事、領導、親人、朋友友好、和睦相處,在自己的周圍建立和保持一種協同、融洽的人際關系,就會心情舒暢、精神飽滿,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反過來又會幫助形成積極樂觀,開朗豪爽的性格。
(三)保持快樂的心情
一位心理學家說:「當你無比快樂時,你的智力也是無與倫比的,同樣,當你憂傷、抑鬱、驚恐或迷惘時,思考能力就會每況愈下。」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保持快樂心情對我們所從事的職業有多麼重要。
要想保持好心情,首先要減少不良情緒的發生。做人不必講求十全十美,強迫自己追求完美,不但會引起沮喪、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有礙健康,而且會在工作效果、人際關系、自尊心理上導致挫折感。當然,一旦遇到了挫折應視為正常現象,並努力去克服面臨的困難,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與心理的平衡。
要想保持好心情,還要學會自我調節情緒。這一點在前面的章節我們已談過,這里就不再贅述。
在充分了解上述三點的內容之後,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自身特點,更進一步地進行自我保健。
8、心理保健與自我療法
1自己要對心理學有一些了解,了解常用心理治療地方法,改善來心理狀態的常用方法;
2對比以前碰到的使源自己心理緊張的事情,現在想想應該怎樣應對和思考才能使自己放鬆下來,冷靜客觀的去面對,找到改進的方百法;
3自己多到社會中去實踐,以檢驗自己的成度熟度是否有所改善;有改善加分,退步或無改善,減分;
4找心理咨詢師去咨詢,以減輕心理負擔,找到好的應對策略問;
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逐步的學習,磨練(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徵,並逐步完善不足的地方),自己肯定會更加成熟,相答信自己。
9、中學生心理保健有哪些?
健全的精神來自於健全的身體,但是身體健康並不等於心理健康。如有些學生從小幾乎沒有得過什麼病,身體發育也很正常,但他們常會表現 出 一 些異常的心理。
(一)、經常表現出一種緊張、恐懼的心理。如他們常把學習當成一種負擔、壓力,擔心考試考不好,苦惱、焦慮;常懷疑同學看不起他,笑他,譏諷他;平時也常與別人發生爭吵,反唇相譏等。
(二)、常與成人權威者發生爭執沖突,表現出一種暴怒的破壞性行為。在一些學生看來,生活充斥著不公平,他們把社會及管理他們生活的成人(父母及教師等)看成是苛刻的、不公正的而加以拒絕。他們把焦慮與挫折感轉為憤怒而通過外部攻擊性行為發泄出來,導致嚴重的過失甚至犯罪。
(三)、力圖以成人自居。他們追求成人的經歷,樹立自己的成人形象,如急於要開摩托車、抽煙、喝酒等,性的方面也經常成為談論的話題。
(四)、過分地使用防禦機制,不能面對現實。
以上所述的異常心理表現,也就是學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現。這些異常心理的產生,不僅受學校、家庭的影響,而且整個社會環境對他們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尤其是在開放的環境中,學生從廣播、電視、書刊等大眾傳播媒介中受到的影響很大。加上生活節奏快,人際關系復雜,科學技術飛躍進步,使人產生不適應感,以至造成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社會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也經常侵入學生的心靈,造成心理異常。其次,學生的學習壓力較重,有不少學生由於學習負擔過重,死啃書本,生活單調無味而形成沉重的心理壓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達不到家長和老師的要求,常因此造成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的緊張,有些學生承受不了這些壓力,也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反抗情緒。再次,學生好奇心模仿性強,這種心理狀態使他們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如學開車、吸煙、喝酒等。
對於學生的這些異常心理,如果我們不能早期發現,早期預防,早期糾正,很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甚至影響他們日後的身心健康、學習和工作。嚴重的還可能危害家庭及社會;如果引導得當,就會培養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教師只知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該運用社會行為規范和心理衛生常識對學生加以引導,否則,學生健康成長將是一句空話。
心理健康是指:
(一)、有良好的情緒。良好的情緒表示學生的身心處於積極的健康狀態,學生在情緒愉快的狀態下,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相反,在沉重、恐懼、焦慮的壓力下,不但影響心理健康,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二)、能與他人和諧相處。與他人和諧相處主要是指人和人接觸協調。心理健康的青少年都樂意與人交往,他們尊敬老師,熱愛同學,善於幫助同學,體諒別人的困難,從不與人斤斤計較,願意為集體犧牲個人利益。
(三)、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自己對自己有比較清醒、全面的認識、估計、和評價,能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學習、生活和工作。
(四)、有健全、完美的性格。心理健康的人,有正確的思想、信念和人生觀。他們的性格開朗,對人坦誠,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勤思與多思,有勇氣,有創造性。
(五)、能正確地對待客觀現實。心理健康的人,敢於面對現實,能將自己的言行與客觀事物的發展協調起來,能使自己的思想信念行為跟上時代的步伐。當然,學生心理健康不象個體形態發育指標那樣容易測量,而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往往難以劃出一條明確的界線,而且沒有一個人在所有時間內,都具備所有的健康心理特徵,因而,心理健康是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