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業員工職業安全健康都包括哪些內容?
根據企業職業健康指南:4.2.2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1)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的勞動者有獲得職業健康檢查的權力,並有權了解本人健康檢查結果。 (2)勞動者有權了解所從事的工作對他們的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和危害。勞動者或其代表有權參與用人單位建立職業健康監護制度和制訂健康監護實施細則的決策過程。勞動者代表和工會組織也應與職業衛生專業人員合作,為預防職業病、促進勞動者健康發揮應有的作用。 (3)勞動者應學習和了解相關的職業衛生知識和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應掌握作業操作規程,正確使用、 維護職業病防護設備和個人使用的防護用品, 發現職業病危害事故隱患應及時報告。 (4)勞動者應參加遵照本規范指導原則、由用人單位安排的職業健康檢查,並在其實施過程中與職業衛生專業人員和用人單位合作。如果該健康檢查項目不是國家法律法規制定的強制性進行的項目,勞動者參加應本著自願的原則。 (5)勞動者有權對用人單位違反職業健康監護有關規定的行為進行投訴。 (6)勞動者若不同意職業健康檢查的結論,有權根據有關規定投訴。
4.4 工作場所管理
4.4.1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應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
職業接觸限值是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接觸限制量值指勞動者在職業活動過程中長期反復
接觸,對絕大多數接觸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許接觸水平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應符合 GBZ2.1, GBZ2.2 的要求。
4.4.2 生產布局合理
生產布局應按照 GBZ1 的規定,盡量考慮機械化、自動化和遠端操作,加強密閉,避免
直接操作。並應結合生產工藝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生產布局應包括總體布局和車間內生產
工藝設備的布局。
總體布局又包括平面布置和豎向布置。平面布置廠房或車間時,應重點考慮在滿足主體
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將污染危害嚴重的設施遠離非污染設施.雜訊聲級高的車間與低的車間
分開,熱加工車間與冷加工車間分開,產生粉塵的車間與產生毒物的車間分開,並在產生職
業病危害的車間與其他車間及生活區之間設置一定的衛生防護綠化帶廠房為多層建築物豎
向布置時,放散熱和有害氣體的生產作業應布置在建築物的高層;雜訊與和振動較強的設備
應放置在底層;含有揮發性氣體、蒸氣的廢水排放管道不能通過儀表控制室和休息室等生活
用室的地面下。
車間內生產工藝設備布局應重點考慮達到防塵、防毒、防暑、防寒、防雜訊與振動、防
電離輻射、防非電離輻射等的要求。
4.4.3 有害和無害作業分開
產生粉塵、毒物的工作場所,其發生源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逸散不同有毒物質的
生產過程布置在同一建築物內時,毒性大的作業與毒性小的作業應隔開,無毒的作業和有毒
的作業應隔開;粉塵、毒物的發生源應布置在工作地點的自然通風的下風側;如布置在多層
建築物內時,逸散有害氣體的生產過程應布置在建築物的上層。如必須布置在下層時.應來
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上層的空氣。
無毒和有毒作業的分開方式可以採取有毒作業密閉化、管道化,或者將有毒作業局限在
某個獨立的操作間,並採取通風凈化的方式將有毒氣體排出。
4.4.4 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設置報警裝置
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是指可能發生毒物、強腐蝕物質、刺激
性物質泄漏等對勞動者生命健康造成急性危害的工作場所。
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有毒、有害物質是指那些急性毒性大、刺激作用強和(或)危
害大的,或者短時間接觸可能產生刺激作用、慢性或不可逆的組織損傷、麻醉作用足以增加
可能的意外傷害影響目救能力並降低工作效率的物質。具體有毒有害物質的確定參考《高毒
物品目錄》及 GBZ2.1。
上述報警裝置必須經相關部門檢定通過,並應建立相應的制度,責任到位,有人負責,
班前及定期檢查,及時維修保證報警裝置能夠正常運轉。
4.4.5 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配置現場急救用品
現場急救用品包括發生事故時急救人員所用的個人職業病防護用品,如攜氣式呼吸器、
全封閉式化學防護服、防護手套、防護鞋靴等:以及對被救者施救所需的急救用品,如做人
工呼吸所需單向閥防護口罩、現場止血用品、防暑降溫用品、給氧器,有特殊需求的可配備
急救車、防護小葯箱等。
急救用品的配置應根據現場防護的需要,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考慮生產條件、化學物質
的理化性質和用量。急救用品應存放在車間內或臨近車間的地方,一旦發生事故.應保證在
10 秒內能夠獲取。急救用品存放地的醒目位置應有警示標識,確保勞動者知曉。應使勞動
者掌握如何使用急救用品。
上述現場急救用品應安全有效,並應建立相應管理制度,責任到位,有人負責,每日巡
檢,及時維修或更新,保證現場急救用品的安全有效性。
4.4.6 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配置沖洗設備
沖洗設備主要指沖眼器、流動水龍頭以及沖淋設備在可能發生皮膚粘膜或眼睛燒灼錢、
有腐蝕性、刺激性化學物質的工作場所應配備上述沖洗設備,特別強調沖洗設備應用取方便,
且不妨礙工作,保證在發生事故時.勞動者能在 10 秒內得到沖洗。沖洗用水應安全並保證
是流動水。設置沖洗設備的地方應有明顯的標識,醒目易找。
上述沖洗設備應保證能正常使用,並應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責任到位,有人負責,每
日巡檢,及時維修。
4.4.7 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配置應急撤離通道
應急通道須保持通暢,設置應急照明設施,並在醒目位置設置明顯的警示標識。撤離通
道的寬窄應根據需要設置,如需用車輛、擔架的,寬度應能保證車輛、擔架順利通過。
應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責任到位,有人負責,定期檢查,保證應急通道暢通。
4.4.8 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的有毒、有害工作場所配置必要的泄險區
根據生產條件、所使用化學品的理化特性和用量考慮泄險區設置的位置、大小和選材。
泄險區周圍不能存在可能與排放到泄險區的有毒有害物質發生易燃、易爆等化學反應的物質
泄險區四周的選材不應與泄險物發生反應,泄露物質和沖洗水應納入工業廢水處理系統。
應在泄險區周圍的醒目位置設置明顯的警示標識以及中文警示說明. 定期泄險要在中文
警示說明中說明定期泄險的時間、泄險的物質和注意事項;事故性泄險應制定泄險預案,明
確泄險的條件、泄險命令的發布人、泄險時如何進行人群疏散、泄險物質的無害化處理、消
除發生次生事故的危險、泄險後的善後處理工作還應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明確相關人員負責
泄險的日常管理,並保證無關人員不能進入泄險區。
2、職業衛生和職業健康有什麼區別?
職業衛生概述
職業衛生研究的是人類從事各種職業勞動過程中的衛生問題,它以職工的健康在職業活動過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為目的,其中包括勞動環境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以及防止職業性危害的對策。只有創造合理的勞動工作條件,才能使所有從事勞動的人員在體格、精神、社會適應等方面都保持健康。只有防止職業病和與職業有關的疾病,才能降低病傷缺勤,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職業衛生實際上是指對各種工作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所致損害或疾病的預防,屬預防醫學的范疇。
職業健康
職業健康是研究並預防因工作導致的疾病,防止原有疾病的惡化。主要表現為工作中因環境及接觸有害因素引起人體生理機能的變化。 定義有很多種,最權威的是1950年由國際勞工組織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聯合職業委員會給出的定義:職業健康應以促進並維持個行業職工的生理、心理及社交處在最好狀態為目的;並防止職工的健康受工作環境影響 ;保護職工不受健康危害因素傷害;並將職工安排在適合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的工作環境中。
沒有區別,首先從英文來看,均是Occupational health,只是health 的 中文翻譯不同而已。另外,改革開放以來,國外許多新知識和術語逐步引入國門。如原來叫工業衛生,勞動衛生,現在叫職業衛生,尤其在醫學衛生專業領域,習慣叫此名詞,而在安全專業領域,習慣叫職業健康,由於歷史原因,衛生部與勞動部/安監局一直搞不到一塊去(當然這是部委之間存在的普遍現象,不奇怪),從而出現了不同的叫法,但有時他們又相互使用此名詞。所以應該沒有區別。
3、職業衛生是什麼
4、粉塵作業人員的職業衛生保健措施有哪些
在粉塵環境工作,為了你的健康,建議做好呼吸防護工作。科學選擇防塵口罩,選擇一款防護效果好,呼吸順暢,使用經濟的好口罩。有助於預防肺部傷害發生。
現在口罩必須執行GB2626-2006標准。防塵口罩的等級分為KN100、KN95、KN90三個等級。其中KN100可以對超微粉塵(粒徑0.75微米)達到近100%(99.97%以上)的防護效果。顆粒度大的,可以選用KN95等級。
防塵口罩的防護效果,取決於2個方面。一是濾棉的過濾效率。二是面罩與面部結合的緊密程度。
因此口罩必須分大小號,不分大小號的口罩與面部的貼合效果因人而異。
科學選用經過GB2626-2006標准認證的防塵口罩,有助於預防肺部傷害發生。
1、選擇復式半面罩型。一次性口罩由於漏氣率高,不適合長期或職業防護用。
2、選擇 KN100等級防塵濾棉使用。低防護率將導致身體受到傷害。
3、選擇硅膠材質的較為舒適。適合長時間佩戴,不易引發過敏反應。硬度高的口罩易造成面部壓痕。
4、口罩分大小號,這點極其重要。不要購買那些所謂通用型號的口罩。易漏氣。
5、口罩有覆蓋口鼻,覆蓋口鼻、下頜2種,建議使用後者,相對較為舒適。
6、建議選擇呼吸順暢型口罩。有的口罩採用雙濾棉設計,同時濾棉具有雙面,這樣的口罩相對呼吸順暢。
目前我國已經有KN100等級產品,且綜合使用費用每日一元左右。
5、職業健康安全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職業健康安全作用和意義是:
一、促進高水平的職業安全衛生社會責任,社會所有成員必須通過確保將職業安全衛生納入國家議程的優先事項,以及通過建立和維護國家預防安全衛生文化的方式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貢獻。
二、國家預防安全衛生文化,享有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的權利受到各層面尊重的文化,政府、僱主和工人通過一個界定權利、責任和義務的體制積極地參與,以確保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
三、職業安全衛生的不斷改善,以系統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方式予以推動,包括根據1981 年國際勞工組織《職業安全與衛生公約》(第155 號公約)第二章的原則制定國家政策。
四、各政府
· 作為優先事項,考慮批准2006年的國際勞工組織《職業安全與衛生公約促進框架》(第187號公約)以及其它有關的國際勞工組織職業安全與衛生公約,並確保執行其規定,以作為一種手段系統性地改善國家在職業安全衛生方面的績效。
· 確保採取持續的行動以建立和加強國家預防安全衛生的文化。
· 確保通過一個妥當適度的安全衛生標准實施體制,包括一個強大和有效的勞動監察體制,保護工人的職業安全與衛生。
五、僱主應確保
· 將預防工作作為其活動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職業安全衛生的高標准與良好的業務績效相輔相成。
· 以有效的方法建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改善工作場所的安全衛生。
· 就有關工作場所安全衛生所採取的所有措施咨詢工人及其代表的意見,為他們提供培訓,向他們通報情況並讓他們積極參與。
六、工人享有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的權利,並應該:
· 遵循包括有關個人防護裝備如何使用在內的安全衛生指南和程序,
· 參加有關安全衛生的培訓和提高意識的活動,
· 在有關其安全衛生的各項措施方面與其僱主合作。
6、什麼是職業健康安全
會計。。。
7、職業衛生服務的模式是什麼?
1獨立職業衛生服務 2聯合衛生服務 3職業衛生與一般衛生保健結合模式 (1)國家衛生服務(2)社區衛生保健中心 (3)社會保險機構 (4)私人衛生保健
8、職業衛生服務模式是什麼?
由於經濟發展程度、衛生服務體制、文化、政治經濟制度的不同,職業衛生服務模式也各不相同。
1.獨立職業衛生服務 一般見於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企業有自己的職業衛生服務機構和人員,人員一般包括職業衛生專家、安全工程師、臨床醫生、護士,還可能包括心理醫師和理療醫師,其優點是在企業內部能較全面地收集到作業場所職業衛生和安全資料,協調有效地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及時對作業人員進行健康監護和必要的搶救、治療和處理;缺點是削弱了與外界衛生保健服務的聯系,不利於服務水平的提高;衛生服務資源也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浪費較大,這種服務模式正在逐步減少。
2.聯合職業衛生服務 無能力建立自己職業衛生服務機構的中小企業聯合建立服務中心,這類機構一般具有一定規模和質量,其優點是既減輕了中小企業自身設立職業衛生服務機構的負擔,又使他們能得到有效的服務,衛生服務資源能得到有效利用,缺點是難以協調管理,不能獲得所有的職業衛生信息,技術力量薄弱,也無法承擔各類企業的職業衛生服務工作。
3.專業職業衛生 該模式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衛生資源,使各種社會衛生保健機構承擔起職業衛生服務任務,將職業衛生服務與一般衛生保健服務結合起來,建立綜合性的衛生服務,既保證了各種在本單位內無法得到職業衛生的作業人員得到有效的職業衛生服務,又提高了社會衛生服務機構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而且強大的醫療衛生資源可為職業衛生服務提供強大的人員、技術和設備支持。
(1)國家衛生服務:是一種以區域為基礎的模式,其工作人員是由國家衛生服務機構聘用的,主要為大型工業企業和大人群服務,技術力量強,針對性強,如果管理良好,服務效果好。國家有關衛生機構,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部門、職業衛生與職業病防治研究所等,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合格的職業衛生服務(包括生產環境監測、健康監護、危害控制咨詢等),是提高勞動者職業生命質量的保證。
(2)社區衛生保健服務:職業衛生服務與初級衛生保健相結合,是基層職業衛生服務的方向,也是WHO倡導的職業衛生服務模式,這些衛生服務機構在向社區居民提供初級衛生保健的同時,向位於社區的小型企業、或居住在社區的各種職業人員等提供職業衛生服務。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有較大的覆蓋面,涵蓋了全國和各社區在為農民工和個體勞動者提供范圍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性。
(3)社會保險機構:由社會保險機構提供職業衛生服務,企業、單位、自主經營者和農民向社會保險機構交納經費,社會保險機構再向其委託的服務機構支付費用,後者向交納經費的單位和人群提供職業衛生服務。
(4)私人衛生保健:由私人開業醫生提供職業衛生服務,有些西方國家有經過良好訓練的、甚至具有博士學位的職業衛生自由職業者,他們可提供良好的職業衛生服務。
9、職業衛生和職業健康有什麼區別
職業衛生概述
職業衛生研究的是人類從事各種職業勞動過程中的衛生問題,它以職工的健康在職業活動過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為目的,其中包括勞動環境對勞動者健康的影響以及防止職業性危害的對策。只有創造合理的勞動工作條件,才能使所有從事勞動的人員在體格、精神、社會適應等方面都保持健康。只有防止職業病和與職業有關的疾病,才能降低病傷缺勤,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職業衛生實際上是指對各種工作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所致損害或疾病的預防,屬預防醫學的范疇。
職業健康
職業健康是研究並預防因工作導致的疾病,防止原有疾病的惡化。主要表現為工作中因環境及接觸有害因素引起人體生理機能的變化。 定義有很多種,最權威的是1950年由國際勞工組織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聯合職業委員會給出的定義:職業健康應以促進並維持個行業職工的生理、心理及社交處在最好狀態為目的;並防止職工的健康受工作環境影響 ;保護職工不受健康危害因素傷害;並將職工安排在適合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的工作環境中。
沒有區別,首先從英文來看,均是Occupational health,只是health 的 中文翻譯不同而已。另外,改革開放以來,國外許多新知識和術語逐步引入國門。如原來叫工業衛生,勞動衛生,現在叫職業衛生,尤其在醫學衛生專業領域,習慣叫此名詞,而在安全專業領域,習慣叫職業健康,由於歷史原因,衛生部與勞動部/安監局一直搞不到一塊去(當然這是部委之間存在的普遍現象,不奇怪),從而出現了不同的叫法,但有時他們又相互使用此名詞。所以應該沒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