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宜興陽羨路大保健

宜興陽羨路大保健

發布時間:2020-06-26 04:49:14

1、宜興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碧鮮庵--主碧鮮庵又稱碧鮮岩碑。相傳碧鮮庵是西晉祝英台的讀書處。現善卷後洞外有一長碑,上刻「碧鮮庵」三個大字。碑身盾形,高約2.5米,依山而立。「碧鮮庵」三字是唐朝太守鳳翔節度使李鑌所書,魏楷,字體豐腴,端莊雍容。此碑於1994年12月被列為宜興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坡書院--東坡書院座落在宜興市丁蜀鎮東北隅的蜀山山麓。這里樹木蔥蘢,鳥語啁啾,一條小河從院門前靜靜的流過,環境十分雅緻;院內建築整齊壯觀,古樸典雅,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根據史書記載:東坡書院建於北宋年代,雖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天災人禍,但代代鄉黨重文厚教,募資悉心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
蘭山旅遊度假區--蘭山旅遊度假區位於宜興市東南、太湖之濱,因盛產蘭花,晉周處斬蛟聞名於世。1983年開發為太湖旅遊度假區,現有黑龍江農墾療養院、國家氣象局太湖療養院、青海石油管理局太湖療養院等
靈谷洞--靈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興「三奇」之一。位於宜興城西南28公里的王家塢靈谷山(石牛山)南麓,今陽羨茶場內。距張公洞僅6公里。全洞面積8160平方米,遊程1113米,有上、下兩個洞口,洞內有大小高低與鍾乳、石筍各有異趣的石廳七個,分隔貫穿,脈絡相承。洞中有石鍾乳、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等,形狀奇異,色彩絢麗。其中高26米、寬7米的大石幔,如銀河直瀉,瑰麗奇特,為陽羨諸洞所僅見。洞外,群山四合,茶園翠綠,可領略山林風光
任肪公園--任肪公園座落於宜城鎮九濱公園內。任肪,南朝宋、齊、梁三代為官,梁武帝時為黃門侍郎,出任義興太守。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愛戴。公餘時間去垂釣,觀賞溪山景色。後人築台紀念,稱「任公釣台」。南朝時期,任公釣台是全國十大釣台之一,後列為宜興十景之一。
善卷洞--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興「三奇」之首。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後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長120米,遊人多以洞中泛舟為一樂事
太平天國王府--太平天國王府位於宜城通貞觀路,始建於清代,原為史姓宅第,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宜興後,成為輔王楊輔清的府第,後又曾作為總王李秀成的行轅,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施洞--西施洞座落於慕蠡洞邊,洞內直徑300米,有西施浣紗、西施橋、胭脂溪等50多處景觀。洞庭洞內景色壯麗奇特,曲折跌宕,在洞天世界中別具一格
徐悲鴻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座落在宜城鎮公園路1號,是為紀念中國現代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而建的一所紀念性的博物館。
徐大宗祠--徐大宗祠位於宜城鎮溪隱村,始建於明弘治五年(1492),是邑人徐溥的家祠,為江蘇文物保護單位
宜興陶瓷博物館--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坐落在中國著名的「陶都」--宜興丁蜀鎮丁山北路50號,內有10個展廳,薈萃了三萬余件宜興生產的古今名陶精品,其中「五朵金花」--紫砂、青瓷、均陶、彩陶和精陶早就飲譽海內外,五千餘年的陶藝風貌,在此一覽無遺。自1988年以來,宜興市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
尹瘦石藝術館--尹瘦石藝術館1994年4月18日開館,原座落在周鐵鎮,1999年4月4日遷至宜興美術館。藝術館有三個展室,陳列尹瘦石先生捐贈的書畫、文物等作品200餘件(幅),其中包括尹瘦石自1941年起各個時期創作的代表作,林則徐、朱彝尊、康有為、章太炎、黃賓虹、徐悲鴻、何香凝、黃炎培、柳亞子等60多位名家的手跡以及新石器時代以來至清歷代的文物。
玉女山莊--玉女山莊位於宜興市蓮子山上,距城區23公里。唐李幼卿於此建別墅「玉潭庄」。明嘉靖間,名士史恭甫在這里構「玉潭院」和「玉光閣」,吳中才子文徵明為此寫下文采飛揚的《玉潭仙居記》。1984年,於舊址重新開發,越二年而成。面積16公頃,因潭命名,總稱「玉女山莊」。
張公洞--張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興「三奇」之一。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東北的無錫市60多公里。該洞具大小洞穴達72個,各洞的溫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內奇觀」之稱。相傳漢代張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張果老在此隱居,故稱張公洞。
周培源祖居--周培源祖居位於芳橋鎮後村,原有兩處。一處在後村河南,為周培源祖父所建,是周培源的誕生地,80年代被大火焚毀。現存的一處為周培源父親周文伯於民國初所建。
周王廟--周王廟,又稱「英烈廟」、「周孝侯廟」,位於宜城鎮東廟巷內,始建於晉元康九年(229),是為祭祀晉平西將軍周處而建的專祠,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周處自幼臂力過人,好生事端,四鄰叫苦不迭 ,將他與山中虎,水中蛟並稱「三害」。稍長,幡然悔悟,立志除害補過,並拜師讀書。後任官為朝庭效力。元康元年(296)十一月率兵出征平西。終因梁王用心險惡,援兵不至,弦盡矢絕,力戰而死。建武元年(304)冬,追認平西將軍、清流亭侯, 孝,後人稱「周孝侯」。

2、宜興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江蘇

江蘇宜興旅遊介紹

別有洞天的陶都宜興,物產豐富,風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獨特旅遊勝地。

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隸屬無錫市,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是江蘇省最南邊的一個縣;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古稱荊溪,淵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麗。

宜興素以陶瓷工藝揚名。從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為陶中上品。宜興制陶技術精益求精,不斷改進。宜興陶器發明創造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成熟於晉宋,大放異彩於明清。相傳春秋時代的范蠡與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興陶業中心鼎蜀鎮,已由過去的家家做坯、處處皆窯的集鎮,變成了擁有二十多家工廠、近兩萬 名工人機械化生產的多品種陶瓷工業基地。

宜興又以茶葉、毛竹生產基地著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這里的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宜興現已列為太湖中大風景區之一,是對外開放的旅遊勝地,旅遊機構、旅遊設施正在不斷齊全。明天的宜興,將更加燦爛輝煌!

3、宜興還有哪些地方類似土城路的

土城路現在好象沒有多少那個了啊。。。。板橋更加不要說了,板橋是什麼年代的了啊,聽他們說家和花園那比較多

4、宜興土特產有哪些?

板栗,百合,竹筍,吊瓜子,紫砂壺,玉女青梅酒,豬婆肉,茶葉:陽羨雪芽......這些都是宜興土特產。住宿哪裡都有,在市裡面的話應該比較好找。

5、宜興哪裡好玩的地方???

陶都宜興東臨美麗富饒的太湖之濱,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處,地處滬、寧、杭的中心,是一個文化發達的新興城市。宜興古稱陽羨,荊溪,自秦始皇設陽羨郡起,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歷史。在該地曾先後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陶片、唐五代的青瓷窯址以及明代以前的紫砂罐殘片;早在宋代,褐黑色的建窯茶具已深受各位飲家所珍賞,所以到明代時宜興紫砂壺名家輩出,紫砂茶具遂廣受歡迎。
由宜興到鼎蜀鎮一段,風景迤儷,如鼎山、庚桑、善卷、慕蠡諸洞、東氿、西氿水區、國山碑、周孝候墓<BR>、蛟橋諸名跡,風光秀麗獨特,溶洞奇異天成,奧妙無窮,竹海綠濤滿傾,蔚為壯觀;茶洲清香四溢,生機勃勃;湖光山色相映,也別具神韻。 </P>
唐代,宜興郡以好茶聞名全國;從唐肅宗到明太祖的六百年間,常州陽羨茶均為上等好茶;並且設立了「<BR>貢茶院」。明太祖洪武年間廢除團茶政策,遂帶來了制茶方法的改革,由於宜興獨有一種澄泥陶,顏色絳紫,其製品通稱「紫砂器」,通常也簡稱「紫砂」,紫砂經過生產、發展的過程,到明代末期臻於成熟,此後經久不衰。宜興紫砂從明、清開始就已經具有了相當的知名度。在景德鎮瓷都之外,又並列了一個陶都——宜興。其產品暢銷國內外,日本也以紫砂為珍品而來華學習造壺技術。此外,宜興紫砂茶壺更與中國茶同銷歐洲,成為歐洲制壺的藍本,足見宜興紫砂的珍貴。
宜興景點詳細介紹
別有洞天的陶都宜興,物產豐富,風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獨特旅遊勝地。
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古稱荊溪,淵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麗。
宜興素以陶瓷工藝揚名。從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為陶中上品。宜興制陶技術精益求精,不斷改進。宜興陶器發明創造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成熟於晉宋,大放異彩於明清。相傳春秋時代的范蠡與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興陶業中心鼎蜀鎮,已由過去的家家做坯、處處皆窯的集鎮,變成了擁有二十多家工廠、近兩萬名工人機械化生產的多品種陶瓷工業基地。
宜興又以茶葉、毛竹生產基地著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這里的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宜興現已列為太湖中大風景區之一,是對外開放的旅遊勝地,旅遊機構、旅遊設施正在不斷齊全。明天的宜興,將更加燦爛輝煌!
洞天世界

宜興多溶洞,現已探明的石灰岩溶洞有80多個,故稱「洞天世界」。這些溶洞集「古、大、奇、美」於一體,千姿百態、神奇古怪,以善卷洞、張公洞、靈古洞,尤以洞齡3萬多年的善卷洞最具特色,五光十色,自然典雅,神秘色彩、童話色彩濃郁,被譽為「海內奇觀」,「萬古靈跡」。
善卷洞具上中下後四層,層層相連,洞洞相通,宛如地下宮殿。入口為中洞,中洞內有天然大石廳獅象大場,洞口有7米高巨型鍾乳石筍「砥柱峰」兀立,石廳內石鍾乳千姿百態,石廳兩旁,有形似青獅、白象巨石一對屹立,維妙維肖,形態逼真。上洞規模更大,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潺潺,在地下形成水潭,頂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異天成。
循石級盤旋而下,要穿過「風雷」、「波濤」、「金鼓」、「萬馬」四重石門。這里令人有波濤遠聞、風雷隱作、金鼓齊鳴、萬馬奔騰的奇異感覺。此處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綠的葡萄、橙黃的佛手、白嫩的鮮藕、振翅的白鶴,還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風等等,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善卷洞最奇之處是下洞和水洞。下洞又名「瀑布洞」,雨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寬達6米的古地下溪河,可常年通舟。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善卷書院里的原型就是善卷洞附件的善卷書院。
陶都

我國陶瓷器的生產,淵遠流長。據考古發現,遠在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江蘇宜興就已開始製造陶器了。宜興向有「陶都」之稱,陶瓷的種類極多,有日用陶、細陶、精陶、均瓷、青瓷等幾十大類數千種產品,在絢麗多彩、琳琅滿目的宜興陶器中,最精美的產品是紫砂陶。
紫砂陶的原料含有三氧化二鐵,呈紫紅色,所以稱之為「紫砂」,主要品種有壺、杯、瓶、鼎、盆、盤、碟、假山石景、蔬果玩器、文房飾器等。造型豐富多姿,尤以紫砂茶壺最為出色。
紫砂壺取其泥料本色,樸素、雅緻,富有民族風格,有深紫、朱紅、赭色、淡黃等多種逗人喜愛的色彩。紫砂壺製作縝密精巧,里外不施釉,在燒結得十分緻密的砂土中間,有肉眼看不見的小氣孔,透氣性良好。用紫砂壺泡菜,沒有絲毫的化學變化,茶葉特別清醇,存茶過夜,不起膩苔,不易變餿。紫砂壺經久耐用,壁內沉積的「茶銹」,名日「茶山」,如在空壺內注入沸水,也有茶葉余香。此外,用紫砂花盆
栽花木,成活率高,不易爛根;用紫砂鍋蒸燉雞、鴨、肉類等食品,味道鮮美,肉嫩湯醇。
陶都宜興陶瓷素以精湛的技藝、濃郁的傳統、豐富的造型、優雅的裝飾而獨步千秋、享譽海內外。被譽為陶瓷藝術殿堂的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館藏陶瓷精品8000多件,是中國藏品最多,規模最大的陶瓷博物館。
善卷洞

善卷洞是著名石灰岩溶奇洞、宜興「三奇」之首。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面積約為5000平方米,長約800米, 全洞分上中下後四洞組成,洞洞奇異而相通。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水洞長120米,遊人多以洞中泛舟為一樂事。
進入洞中,宛如進入一座地下宮殿。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獅象大場是一個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廳。高達7米的鍾乳石筍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點一滴的石乳聚積而成,每30至50年長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萬多年。石廳內可容上千名遊客,高大寬敞,上面掛滿各種形象生動的石鍾乳。石廳兩旁,屹立著一對形似青獅、白象的巨石,維妙維肖,形態逼真。
上洞的規模比中洞還要大,洞長70米、寬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殼,終年雲霧彌漫,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23攝氏度,因而又稱暖洞。環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萬古寒梅、綿羊、駿馬、熊貓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縫間細流潺潺,落地匯成水潭;頂部石乳,倒映潭中,奇異天成。
下洞約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個6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過後,飛瀑流水直瀉懸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與後洞相連的水洞,是一條極古老的地下溪河。長約120米,水深4.5米,河面最寬達6米,可常年通舟。遊人至此,可乘遊船。輕舟一葉,盪漾其間。
據宜興縣志載:「西施洞又名武陵洞。」武陵,則是六朝學士陶淵明筆下的桃源仙境,窈窕靈洞,就深藏在「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武陵仙源。全洞面積八千五百平方米,遊程在一千二百米,大小景點近八十個。洞口兩側,百竿修篁列成昭陽儀仗,披翠仙苔,花下垂簾彩幛,這獨具一格的迎賓禮儀,也許正是洞天世界的異邦習俗。

「薴蘿宮」,一流清泉破壁穿石迎面淌來,傾瀉處似匹匹錦帛;匯合處如束束轉紗,泉過留韻,水去留聲。一團團整齊、光潔的埠石,排列有致,半浸泉中,彷彿仍留著浣紗女的足跡;粼粼波光,似乎尚可見到西施的倦容。而與浣紗溪遙遙相對的「范蠡岩」上,越國大夫倚立山頭點頭贊嘆,壯士之心,被西施的美貌打動,這位救國心切的赤子賢臣,在浣紗女的身上看到了復國雪恥的希望。
「消夏宮」景石林立,沖天佔地。步入宮中,賞蓬萊仙境,游三春之彩,納九秋之涼,真可謂「冬有桃花秋有蓮,日聽鶯歌夜聽泉。」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僻靜、幽雅的「桃源宮」一派桑田平曠的田園風光,含水的「梯田」,帶露的「桑園」,傍間的「草屋」,依山的「牛棚」,構成了逼真的山鄉風情。

從「淚泉宮」、「娃宮」到「碧雲宮」,奇形怪狀的太湖石崢嶸斗奇,太湖石的粗獷雄偉與優美的線條組合,形成了西施洞的獨特風光。大義凜然的西施「捧心柱」,令人心碎的「半壁江山」,如訴如泣的「孝女哭國」,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愛國奇女西施淚灑異邦的揪心之痛和忍辱負重的捧心之誠。「相思閣」、「囡兒亭」、「畫眉橋」、「彩香涇」則表達了范蠡、西施心心相印、裙衩相隨的忠貞愛情和同赴國難、共飲林泉的高賢之志。而最美最奇的要數碧雲宮中的「山神籠月」,一個直徑約七米、高三十多米的石洞直通山頂,抬頭相望,但見陽光普照,銀輝瀉地,茫茫蒼穹,只現出一個圓溜溜的月洞,迷人的景色留下了美麗的傳說……

6、聽人說宜興家和花園附近是不是有類似土城路的那個?具體怎麼走?最近剛來宜興…………

土城路不在家和花園那吧,土城路應該在錦綉新村那一帶

7、陽羨什麼時候改叫宜興

宜興簡稱宜。古稱荊邑,春秋時屬吳。秦置陽羨縣,屬會稽郡。東漢順帝四年(公元129年)改屬吳郡。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以表周玘(周處之子)三興義兵之功,設義興郡,轄陽羨,國山,臨津,永世,平陵,義鄉六縣。隋廢郡,改為義興縣,屬常州。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避諱,取「義者宜也」之義改名宜興縣,仍屬常州。元初升宜興府,元貞元年(1295年)立宜興州,屬常州路。明復稱宜興縣,屬常州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分置宜興、荊溪二縣,1912年省荊溪縣入宜興縣。1914—1927年屬蘇常道。1949年屬蘇南行署區常州專區,1953年1月26日屬江蘇省蘇州專區,1956年2月17日屬鎮江專區,1967年3月改稱鎮江地區,1983年3月起屬無錫市,1988年1月撤銷宜興縣,設宜興市

8、軍屬待遇,我兒子去年9月份參加服役,可我們村宜興陽羨茶場從不關心和慰問,居然回答當個兵有啥了不起!

服役與村裡邊的茶場有關系嗎?優撫一般是政府的民政部門在負責,相關情況可以到鄉鎮級民政辦或社事辦或人武部咨詢,也可到縣級民政部門或人武部咨詢。

9、宜興土城路有什麼理發店

土城路? 那裡可是出了名的紅燈區啊...
我在那裡過了六年,現在還總是經過,可以明確的告訴你:真正剪頭發的是前半條,也就是與人民路交界的地方(錦綉地段),有「絲情發藝」(這家是宜興最好的絲情)、斜對面「風雲」(宜興的風雲來說比較爛)、「藝之剪」(沒去過)
我總是去絲情,5號和2號不錯。不過2號收費貴。
後半條街....門面上看是理發店,裡面都是雞啊。收費也貴...

10、宜興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雖然本人是地道的宜興人,但也沒玩過幾個,不過可以推薦幾個。如果是喜歡爬山之類的徒步遊玩,可以到竹海,或者龍池山,那裡風景很好,而且可以吃到很正宗的野味,農家菜,還可以自己去裡面的茶場采採茶葉,很有樂趣的哦。喜歡游洞的話,可以去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等,現在有旅遊1.2線的,乘車的話還是很方便的,尤其是善卷洞,裡面有梁祝的遺址,還有洞中乘船游,都很有特點。宜興城內的幾個景點基本就是龍背山森林公園和宜園,前面的適宜全家人遊玩,後面的適宜情侶遊玩。現在龍背山公園剛開了蝴蝶館,很受大家歡迎。其他的我就不怎麼了解了,你也可以上網搜下。

與宜興陽羨路大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