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幼兒園衛生保健手抄報

幼兒園衛生保健手抄報

發布時間:2020-06-24 12:45:51

1、關於「衛生保健」的手抄報材料

H5N1病毒

H被稱為紅細胞凝聚素,N被稱作神經氨酸苷酶,它們都是糖蛋白,分布在病毒表面。H有1—15個亞型,N有1—9個亞型(在甲型病毒的情況下)。由於H和N的組合不同,病毒的毒性和傳播速度也不相同。

在過去100年間,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病毒有三種,分別是:導致西班牙流感的H1N1型,導致亞洲流感(1957年)的H2N2型,以及導致香港流感(1968年)的H3N2型。H5N1型是堪與它們相提並論的強毒型病毒,值得予以警惕。

構成流感病毒遺傳基因的核糖核酸的突然變異,比人體脫氧核糖核酸要快100萬倍。此前,大約每隔10—40年就會出現一種高致病性病毒。病毒平均每年有10次突然變異,30年就有300次,大概在300次突然變異中,就有一次變成強毒型。

流感病毒起源早於脫氧核糖核酸。在30—40億年前就存在核糖核酸世界(由核糖核酸司職遺傳的世界),有一種學說認為,流感病毒是那個時代產生的化石級產物。不過據說近年流行的流感病毒源是鴨子,出現於200—300年前。與其類似的病毒在蚯蚓身上也存在,在自然界更是廣泛存在。它在最初的宿主體內還相安無事,一旦超越種類感染其他宿主,它便突然具有強毒性,開始作惡。

此次的H5N1型病毒已在雞群中流行,如果它感染豬或人,其繁殖速度將迅速變快。

圖為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公布的一張未標明日期的彩色電子顯微照片。它顯示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金黃色)在MDCK細胞(綠色)培養液中的活動狀態。

衛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五月至八月是感染手足口病及腸病毒-71型的慣常高峰期。由於腸病毒-71型感染是透過直接接觸病者的鼻或喉嚨分泌而傳播,因此市民必需保持警覺性,並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 飯前、如廁後及處理完嬰兒的尿片後應徹底洗手;

*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掩蓋鼻口;

* 保持空氣流通;

* 染有鼻或口腔分泌物的玩具或用具應洗干凈。

病童應留在家中,直至病癒才可回校上課,以免感染其它兒童。

2、消化系統衛生保健手抄報資料

1.食物到哪裡去了
一、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像;願意合作與交流;能夠珍愛生命;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了解人體的消化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二、教科書分析
本課通過觀察、體驗等生活經驗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和消化過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本課以學生生活中感受吃饅頭的實例切入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猜想、假設、推理、實驗、結論認識身體的消化過程和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

活動准備:
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背景圖,展示了各種食物。以文字形式提出了本課探究活動的主題: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吃下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同時,教科書以文字形式提示了本課探究活動需要准備的材料:碘酒、滴管、試管、澱粉液、饅頭等。
課前准備活動要讓學生充分搜集有關人體消化系統方面的資料,准備好本課實驗工具,如燒杯、溫水、溫度計、試管、滴管、澱粉糊、碘酒等。同時讓學生調查家人的飲食情況和飲食習慣。
教師還要准備好實驗材料、食物消化錄像資料和有關食物消化衛生保健方面的資料等,目的是為學生學習活動做好准備,以便為學生提供各種探究活動的資料和信息。
活動過程:
活動一:描述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
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提供了兩個學生吃饅頭的情景圖。一生正在吃饅頭,一生手拿饅頭在思考,學生語言「吃下的食物經過了口腔……」、「食物又到了哪裡?」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吃饅頭的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描述食物進入人體所經過的路徑和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卡通語言「我們來畫畫食物在人體內的旅行……」意在讓學生用繪畫的方式將食物在身體內的運動變化過程描述出來。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親身體驗活動,讓學生展開猜想與假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提出自己的觀點。
二是教科書提供了一個人體消化器官結構圖,圖中標注了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膽、胰等消化器官名稱,目的是引導學生規范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科學的依據。
教學時可以圍繞「我們每天都要吃飯,那吃進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展開「吃饅頭,畫食物旅行運動路線」的探究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大膽進行假設和猜測,主要是理解和把握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過程,食物通過了哪些人體器官。二是猜想食物在身體里的變化過程,它們最終變成了什麼,進而理解消化的意義和消化對人的生命的作用。
本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人體的消化器官圖,讓學生在討論分析的基礎上,對照自己的身體指認人體的消化器官:人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肝、胰等。
活動二: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包括四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展示了一幅三個學生交流觀點的情景圖,卡通語言「食物在胃裡……」、「嚼饅頭時,感覺有點甜……」意在提示學生及時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生活經驗感知口腔在消化過程中的作用和特點,對口腔的消化作用做出合理的猜想。
二是驗證性實驗,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唾液的消化作用。教科書展示了「實驗提示」、學生實驗情景圖、資料卡三項材料。「實驗提示」提示了學生實驗的操作過程:取兩只試管,分別加入等量的澱粉液。在其中一個試管中加入少量唾液,並搖勻。將兩個試管放入37℃左右的溫水中。過一會,分別往兩個試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觀察現象。學生實驗情景圖中的卡通語言:「顏色……」指明了學生的觀察要點。同時,教科書還用「資料卡」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到:加了唾液的澱粉液遇碘不變藍,這說明澱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已變成了其他的物質——糖,說明人口腔內唾液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分析,根據小提示分析出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三是教科書通過漫畫的形式規范學生認識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過程。其中包括:牙齒將食物破碎,加進唾液,經舌攪拌,將食物送入食道;食物經過食道到達胃;胃的蠕動及胃液的作用把食物變成食糜,進行初步的消化;食糜到達小腸後,在腸的蠕動及腸液、膽汁的作用下進一步消化,變成能溶解於水的營養物質,被小腸腸毛吸收;大腸繼續吸收水分,剩餘的食物殘渣由肛門排出體外。
四是總結消化器官的認識。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資料卡,主要介紹了食物的消化主要靠兩方面的作用:一靠牙齒的咀嚼、胃的蠕動將食物破碎,這是物理性消化;二靠唾液、胃液、腸液、膽汁等消化液,將食物中不溶解於水的營養成分變成溶於水的物質,這是化學性消化。資料卡主要為學生提供人體消化過程和消化的意義的資料。
教學中應圍繞「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這一問題,讓學生大膽的猜想,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設計,驗證自己的猜想。在這一活動中,教師的引導是必要的,實驗材料的提供可以有針對性。教科書只是提供了典型的唾液消化澱粉的實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條件,如膽汁對脂肪的消化。如果考慮學生設計實驗方面的難度,教師也可以直接先進行「唾液消化澱粉」的驗證性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引發下一環節探究活動。
食物在體內是如何被消化的,師生可以圍繞「人體消化過程卡通示意圖」和「資料卡」以及師生搜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分析、歸納概括。教學組織活動應著眼於學生個人和小組的獨立的探究和整理,但教師應給以必要的講解,特別是消化液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錄像資料為學生提供直觀感性認識。
自由活動:
教科書提出了一個活動指向:健康的身體離不開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呢?教科書呈現了以討論交流為主要形式的自由活動,首先設計了一個交流空白框,目的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飲食,交流保護消化器官的看法。其次,教科書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飲食習慣,向學生進行飲食衛生教育,包括:不挑食;吃飯要定時定量;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飯時要洗手;吃飯時不要看書、看電視;飯後不要劇烈運動等,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消化器官的衛生保健。
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每個人收集到的相關資料,並展開認真的分析和討論,然後讓他們表述自己的見解或小組的共識。教學時要使學生通過交流,反省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通過相互交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保健方法。
拓展活動:
提出了一個拓展活動指向:辦一期消化系統衛生保健的手抄報。學生可以根據課堂的探究和交流,進一步搜集有關於人體消化的資料,設計、製作手抄報。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更廣泛地了解人體消化的知識,完善認知。
本課的「拓展活動」適合在課下完成,教師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學生反饋完成情況,如舉行手抄報展評活動,切實使拓展活動落到實處。
活動要點:
口腔中的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實驗材料】試管兩支、燒杯、碘酒、溫水、澱粉液。
【實驗步驟】
1.分別向兩只試管倒入少量稀澱粉液,在其中的一個試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搖勻,把兩只試管同時放在約40℃中。
2.過一會兒,分別向兩只試管滴入2—3滴稀釋的碘酒,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加入唾液的試管中沒有什麼變化,
【實驗分析】由於澱粉由於澱粉變藍的性質,所以沒加唾液的試管中澱粉液變藍。而加入唾液的澱粉液中的澱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麥芽糖,所以沒有變藍。

3、消化系統衛生保健資料,說實話,老師是叫著畫手抄報的,光差資料了,急~

消化系統由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

消化管 ;

由口腔至肛門,為粗細不等的彎曲管道,長約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又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和大腸等部分。臨床上通常把從口腔到十二指腸的一段,稱為上消化道;空腸到肛門的一段,稱為下消化道。

.消化腺

是分泌消化液的腺體,包括大、小兩種。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則位於消化管壁內,如食管腺、胃腺和腸腺等。


4、青春期健康教育手抄報內容

青春期,文學家稱之為「人生的花季」;社會學家稱之為「多事之秋」;犯罪心理學家稱之為「最危險的年齡」。 同學們,你知道什麼是青春期嗎?該怎樣渡過這人生的黃金時期呢?
一、 認清意義
人們提到「青春」二字就會就回聯想到美麗的花朵,茁壯的大樹,燦爛的陽光,多麼美好的時刻。青春期是從童年向成成年過渡的時期。也是個性心理發生劇烈變動的時期。步入這一時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多數剛從小學進入初中學習,需要適應學習環境的變化,以及許多新的社會要求;另一方面由於身體的形態、生理正在發生著劇烈變化,還需要適應月經初潮、遺精等突如其來的變化,由此會造成一系列的心理變化。所以,青春期是人的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是決定人的體格、素質、智力水平的關鍵時期。因此,切實做好青春期衛生,保證身心正常發育才能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理解特徵
(一) 年齡劃分 青春期是指人在成長過程中,以第二性徵出現為起點,是身體和心理方面發生明顯變化的時期。生理學把青春期又叫做青春發育期。 從心理上意識到自己不在是個孩子了。
青春期年齡如何劃分呢?世界衛生組織把青春期的標准劃分為10—20歲。分為前期10—14歲,後期15—20歲。青春前期生長快,後期生長緩慢。中國的劃分標准為三期,——前、中、後三個發育階段。每個發育階段為2—4年。

2
前期為生長發育突增期,中期為第二性徵發育明顯期,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女孩開始來月經了也叫初潮,男孩有了首次遺精,說明你們長大了,千萬不要緊張。後期為生長發育緩慢期。實際上,現在都較提前早熟,有的男孩11—12歲,女孩8—9歲就開始發育。而且女孩的身高發育猛增在第一階段,男孩在第二階段。 (二)、青春期孩子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我們先看青春期的女孩有何變化:少女身體外表不知不覺的變化著。身體長高了、體重明顯增加,請注意第二性徵已經出現,性器官逐漸發育成熟,女性的皮下脂肪變的豐滿,乳房也發育變大,骨盆變寬,外陰部長出了陰毛,聲音變的高而尖,也開始來月經了,從外觀上看上去豐滿而更美麗。
我們再看男孩的身體變化:身體變的強壯了,肌肉發達了,喉結變的突出,聲音變粗,體毛和陰毛變的很明顯了,並且開始出現遺精了。 你知道青春期的總體特徵嗎?
1.性生理成熟——認識能力提高。2.自我意識覺醒——人格的逐漸成熟。 3.性意識覺醒——情緒情感豐富多彩,情緒表現的強烈而不穩,心理沖突較明顯。兩性之間的許多恩恩愛愛的小故事開始出現了。處理事情的能力也增長了許多。
(三)青春期的心理變化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由於身體迅速生長,新陳代謝旺盛,因此精力旺盛,愛動不愛靜,在一些競賽活動中,由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強烈的自尊心,往往不願服輸。 二是性意識的萌芽,開始對性知識發生興趣,對兩性關系也有朦朧意識,但又不十分清楚,並逐漸由對同性好感轉向對異性好感。這是一個正常的轉變。由於青少年心理特點既有童年時期舊有的痕跡,又出現某些成人心理特徵的萌芽,

3
因此身心發育充滿著矛盾。例如: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各方面的需求遠比童年期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與社會接觸范圍的擴大,渴求獨立的願望日益變得強烈,不希望大人依附家庭特別是在經濟上依附關系更為明顯。因此,常常會形成獨立和依附的矛盾心理。此外,青春期獨立意向雖然發展很快,但是認識能力往往跟不上,以致有時是非不清,對一些問題沒有明確的認識,如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友誼與哥們義氣,理想與前途,對時還表現出對社會的抗拒性。 (四)青春期與異性交往特點是什麼?
1、疏遠期一般在小學5、6年級,(1—2年的時間)處於性朦朧期,男女兩性意識開始出現,在男、女生的接觸中有些羞澀,怕與異性接近。實際上在疏遠的後面潛藏著對異性的好感和神秘感。
2、接近期一般在中學、高中期,(青春期中期)這個年齡的孩子可望得到性方面的知識,開始注意外表,自己開始關注自己,也希望別人關注自己,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喜歡和異性一起學習、活動。有些同學羨慕名人、追求演員、歌星或喜歡自己的老師。
3、戀愛期(高中或大學)此期的孩子,男女生同學之間在好感的基礎上有自己喜歡的「理想模式」,逐漸對周圍群體的好感轉向固定的某個異性,產生情感依戀,發展為戀愛關系。總之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變化過程,希望你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這些變化,千萬不要為失戀而傷心落淚 ,因為它不是永恆的,而是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的產物。據有關資料統計表明,初戀成為終身伴侶的極少,成功率是很低的,很少超過10%。
問:女孩喜歡什麼樣的男子漢?女孩喜歡有個性的,有風度的男子漢,喜歡剛毅、勇敢、百折不撓、深沉、把感情埋的很深,感情豐富而幽默的男生。 在

4
選擇男友時能理性的分析,對外貌的要求,不像男生那樣注重漂亮。在與異性交往中更重視情感交流。
男孩青春期性心理特點大部分男孩在青春期有了接觸和了解的女生的需求,但是他們的內心閉鎖的很緊,對異性知識的了解喜歡從書刊上、網上等方面獵取,來滿足自己性知識需求。在愛情表現方面與女孩有所不同,感情往往是外露的而熱烈的對女孩追求,喜歡在自己喜愛的女孩面前表現的勇敢而有能力。在方式上有時可不得當,像打架斗毆,好像自己很強,但這是女孩所不欣賞的,這點可能也是男生難以意識到的。
(五)男女生交往的原則:1.廣而不狹 多留餘地; 2.氣氛自然 輕松愉快; 3.儀表大方 體態端正; 4.共同活動 避免獨處;5.困惑問題 請教師長 6.遇到非禮 正當防衛。贈送一句話:距離產生美。男女同學交往,距離太近,可能更多地看到對方的缺點,失去心目中的那分好感,距離遠了,又看不到對方的優點,得不到培養自己具有高尚品格的原動力。因此,距離是保持青春期少男少女彼此好感的尺度。
結束語:*一路上會有許多美麗的鮮花,不要因為見到一朵花而誤了前進的班車。第一朵花可能是特別令人心動,但它不一定是最好的,放開自己的視野,接受更多的信息,獲得更大的收獲。
*記住一句俗語:「冬天醞釀、春天播種、夏天成長、秋天收獲。」在適當的季節做適當的事。花季是美好的季節,但絕不是成熟、收獲的季節。美好的情感需要合適的土壤和豐富的養料。享受青春,需要我們奮發有為。 希望同學們能正確對待自己的青春期,享受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如有幫到你,請及時採納,謝謝!

5、關於消化系統衛生保健的手抄報

1.食物到哪裡去了
一、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像;願意合作與交流;能夠珍愛生命;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了解人體的消化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二、教科書分析
本課通過觀察、體驗等生活經驗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和消化過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本課以學生生活中感受吃饅頭的實例切入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猜想、假設、推理、實驗、結論認識身體的消化過程和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

活動准備:
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背景圖,展示了各種食物。以文字形式提出了本課探究活動的主題: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吃下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同時,教科書以文字形式提示了本課探究活動需要准備的材料:碘酒、滴管、試管、澱粉液、饅頭等。
課前准備活動要讓學生充分搜集有關人體消化系統方面的資料,准備好本課實驗工具,如燒杯、溫水、溫度計、試管、滴管、澱粉糊、碘酒等。同時讓學生調查家人的飲食情況和飲食習慣。
教師還要准備好實驗材料、食物消化錄像資料和有關食物消化衛生保健方面的資料等,目的是為學生學習活動做好准備,以便為學生提供各種探究活動的資料和信息。
活動過程:
活動一:描述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
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提供了兩個學生吃饅頭的情景圖。一生正在吃饅頭,一生手拿饅頭在思考,學生語言「吃下的食物經過了口腔……」、「食物又到了哪裡?」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吃饅頭的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描述食物進入人體所經過的路徑和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卡通語言「我們來畫畫食物在人體內的旅行……」意在讓學生用繪畫的方式將食物在身體內的運動變化過程描述出來。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親身體驗活動,讓學生展開猜想與假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提出自己的觀點。
二是教科書提供了一個人體消化器官結構圖,圖中標注了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膽、胰等消化器官名稱,目的是引導學生規范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科學的依據。
教學時可以圍繞「我們每天都要吃飯,那吃進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展開「吃饅頭,畫食物旅行運動路線」的探究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大膽進行假設和猜測,主要是理解和把握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過程,食物通過了哪些人體器官。二是猜想食物在身體里的變化過程,它們最終變成了什麼,進而理解消化的意義和消化對人的生命的作用。
本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人體的消化器官圖,讓學生在討論分析的基礎上,對照自己的身體指認人體的消化器官:人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肝、胰等。
活動二: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包括四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展示了一幅三個學生交流觀點的情景圖,卡通語言「食物在胃裡……」、「嚼饅頭時,感覺有點甜……」意在提示學生及時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生活經驗感知口腔在消化過程中的作用和特點,對口腔的消化作用做出合理的猜想。
二是驗證性實驗,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唾液的消化作用。教科書展示了「實驗提示」、學生實驗情景圖、資料卡三項材料。「實驗提示」提示了學生實驗的操作過程:取兩只試管,分別加入等量的澱粉液。在其中一個試管中加入少量唾液,並搖勻。將兩個試管放入37℃左右的溫水中。過一會,分別往兩個試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觀察現象。學生實驗情景圖中的卡通語言:「顏色……」指明了學生的觀察要點。同時,教科書還用「資料卡」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到:加了唾液的澱粉液遇碘不變藍,這說明澱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已變成了其他的物質——糖,說明人口腔內唾液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分析,根據小提示分析出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三是教科書通過漫畫的形式規范學生認識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過程。其中包括:牙齒將食物破碎,加進唾液,經舌攪拌,將食物送入食道;食物經過食道到達胃;胃的蠕動及胃液的作用把食物變成食糜,進行初步的消化;食糜到達小腸後,在腸的蠕動及腸液、膽汁的作用下進一步消化,變成能溶解於水的營養物質,被小腸腸毛吸收;大腸繼續吸收水分,剩餘的食物殘渣由肛門排出體外。
四是總結消化器官的認識。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資料卡,主要介紹了食物的消化主要靠兩方面的作用:一靠牙齒的咀嚼、胃的蠕動將食物破碎,這是物理性消化;二靠唾液、胃液、腸液、膽汁等消化液,將食物中不溶解於水的營養成分變成溶於水的物質,這是化學性消化。資料卡主要為學生提供人體消化過程和消化的意義的資料。
教學中應圍繞「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這一問題,讓學生大膽的猜想,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設計,驗證自己的猜想。在這一活動中,教師的引導是必要的,實驗材料的提供可以有針對性。教科書只是提供了典型的唾液消化澱粉的實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條件,如膽汁對脂肪的消化。如果考慮學生設計實驗方面的難度,教師也可以直接先進行「唾液消化澱粉」的驗證性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引發下一環節探究活動。
食物在體內是如何被消化的,師生可以圍繞「人體消化過程卡通示意圖」和「資料卡」以及師生搜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分析、歸納概括。教學組織活動應著眼於學生個人和小組的獨立的探究和整理,但教師應給以必要的講解,特別是消化液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錄像資料為學生提供直觀感性認識。
自由活動:
教科書提出了一個活動指向:健康的身體離不開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呢?教科書呈現了以討論交流為主要形式的自由活動,首先設計了一個交流空白框,目的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飲食,交流保護消化器官的看法。其次,教科書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飲食習慣,向學生進行飲食衛生教育,包括:不挑食;吃飯要定時定量;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飯時要洗手;吃飯時不要看書、看電視;飯後不要劇烈運動等,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消化器官的衛生保健。
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每個人收集到的相關資料,並展開認真的分析和討論,然後讓他們表述自己的見解或小組的共識。教學時要使學生通過交流,反省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通過相互交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保健方法。
拓展活動:
提出了一個拓展活動指向:辦一期消化系統衛生保健的手抄報。學生可以根據課堂的探究和交流,進一步搜集有關於人體消化的資料,設計、製作手抄報。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更廣泛地了解人體消化的知識,完善認知。
本課的「拓展活動」適合在課下完成,教師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學生反饋完成情況,如舉行手抄報展評活動,切實使拓展活動落到實處。
活動要點:
口腔中的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實驗材料】試管兩支、燒杯、碘酒、溫水、澱粉液。
【實驗步驟】
1.分別向兩只試管倒入少量稀澱粉液,在其中的一個試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搖勻,把兩只試管同時放在約40℃中。
2.過一會兒,分別向兩只試管滴入2—3滴稀釋的碘酒,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加入唾液的試管中沒有什麼變化,
【實驗分析】由於澱粉由於澱粉變藍的性質,所以沒加唾液的試管中澱粉液變藍。而加入唾液的澱粉液中的澱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麥芽糖,所以沒有

6、一年級怎樣做健康常識衛生保健預防傳染病文明校園的手抄報

又一個健康的身體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預防疾病,人人有責。手抄報的主要內容:什麼是甲型H1N1、預防小知識、傳播途徑、甲型H1N1基本知識、甲型H1N1主要症狀、水痘的症狀、如何預防水痘。aware天貓

與幼兒園衛生保健手抄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