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踝關節保健

踝關節保健

發布時間:2020-06-23 21:26:53

1、怎樣保養腳和腿?

腳是離心臟最遠的肢體了,由於百血液循環緩慢和您工作的原因有大腳趾麻木,度腿腳酸疼的症狀是正常的,臨睡前用適當溫度的熱水回泡腳20分鍾左右並用雙手按摩腳底各處和輕按腿部足三里穴可以緩解,答堅持還能增加免疫力提高新陳代謝!

2、踝關節有什麼方法可以消腫??

如果您是崴腳引起的,醫學上稱作「足踝扭傷」。這是由於外力作用,使足、踝超過最大活力范圍,使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甚至關節囊被拉扯撕裂,出現疼痛、腫脹、跛行的一種損傷。
崴腳後,局部的小血管破裂出血,與滲出的組織液瘀積在一起形成的血腫,一般要經過24小時左右才能停止出血和滲液。如果受傷後立即使勁揉搓、熱敷洗燙,甚至加重血管的破裂,以致形成更大的血腫,不但起不到揉開搓敷、活血消腫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使受傷部位腫脹疼痛加重。
當發生踝關節扭傷,踝關節腫脹,疼痛明顯,不改活動時,一定要到醫院拍攝一張踝關節X線片,了解踝關節有無骨折脫位。如有骨折脫位,應採用手法復位式手術治療,嚴重的韌帶撕裂傷需手術修補。韌帶部分撕裂,為保證斷裂的韌帶能正常癒合,也需彈力綳帶或石膏固定2-3周,不宜過早活動。休息時間,可配合應用活血化瘀葯物,如外敷三七散、口服三七片等。皮膚有破損時,禁止外敷葯物,避免感染。及時治療,一般無明顯後遺症。
崴腳後,要正確使用熱敷和冷敷。使用冷敷和熱敷的原則,是以傷後24小時為界限。
在傷後腫脹和疼痛進行性發展的時候,不要支撐體重站立或走動,最好抬高患肢,限制任何活動。待病情趨於穩定時,可抬高患肢進行足踝部的主動活動,但是禁做可以引起劇痛的那些方向的活動。等到腫脹和疼痛逐漸減輕時再下地走動,時間先短一些,適應以後再慢慢增加。

3、怎麼保養雙腳呢?

「養樹護根,養人護腳」。無論是從日常生活中腳的使用頻率和強度,還是從傳統乃至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進行適度足部保健是非常必要的。足部保健主要有以下 方法: 1、選好鞋 。要選擇合腳的鞋,一般尺碼要稍大一些(約大0.5-1.0厘米),這樣不僅穿著舒適,而且還能「養腳」。因為人站立或負重時, 足弓要下降0.5-1.0厘米,腳底會因之而相應地加寬和加長,如果鞋內較寬松,腳趾在鞋內有靈活餘地,就不會夾腳。兒童最好穿圓頭及系帶的鞋,以利於足 部的發育。老年人要穿軟幫、厚底的鞋。青年女性除某些必要的場合外,最好別穿高跟鞋,換穿軟性鞋,如旅遊鞋、軟羊皮鞋或厚面料厚底棉毛鞋等。 2、多泡腳 。用熱水泡腳,可使腳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有助入睡。每晚臨睡前,用一盆熱水泡洗雙腳,開始時水不宜過多,以浸過足趾即可,水溫宜在 40℃-50℃,浸泡幾分鍾後,再加水至踝關節以上,水溫保持在60℃-70℃之間,兩腳互相搓動,以促進水的流動。 每天如能早晚用2%濃度 的鹽水加熱後泡腳對健康較為有利,或者在泡腳的熱水裡加少量花椒或者芥末,有利於我們足部血液循環。也可用中葯桂枝、乾薑、紅花、川椒各9克,每晚睡前以 水1500毫升,煎沸10分鍾後,去渣倒入盆內,加水至溫度適宜,水溫下降時再加水,泡15-20分鍾。這些中葯可活血化淤、擴張足部血管,有利於血液循 環。 3、勤搓腳、去硬皮 :泡完後要搓腳。在洗時,應從小腿開始,通過踝關節,一直到腳背、腳底、腳的內側、腳的外側,包括腳趾和腳趾縫,都要搓 到。這些事雖小卻關系大。當你洗完腳(或澡),腳上皮膚泡軟了,不妨用刷子磨刷。如果腳跟、腳底長出老繭讓你吃盡苦頭,先精心修剪翹出來的干皮。 4、常按摩: 生物全息論認為,人體的各個部分在足部都有相應的反射區。比如說腳趾就代表頭部,腳掌的前半部代表胸部,腳掌的中部代表腹部,腳跟代 表下腹部和盆腔,腳的內側代表脊柱,腳的外側代表肩、肘、膝,腳背呢,就代表人體的正面,比如說像我們的眼睛、上額、下頜,橫膈膜等等。 每天晚上 在看電視時(或洗完腳後),把腳搭在對側的膝蓋上,輕輕地揉一揉腳掌,讓腳掌有酸脹的感覺,這能很好地解除疲勞。另外,可用手掌擦擦足心,讓足心有熱的感 覺。中醫認為,湧泉穴正好在這個位置,把足心擦熱以後,一是對解除疲勞有好處,二是可以有非常好的睡眠,平時還可以捏捏自己的腳跟,叩叩腳跟,時間無需 長,力度也無需大,讓腳跟有酸脹的感覺即可。 要想雙腳柔軟光滑,防止長出「薄紙板」式的皮膚,最好定期使用能增加皮膚水分的按摩霜進行按摩。較好 的產品有:富含柑橘、迷迭香和雪松精華油的芳香油;含有療效甚好的蘆薈和薄荷的清涼乳液和嬰兒柔膚霜等。皮膚補充水分後,塗上專用護腳霜或者保濕潤膚霜等 保濕潤膚品是產生光潔漂亮肌膚的秘訣。 在家庭里做足底按摩還可以通過一些簡易按摩器具進行,比如說按摩墊,步道等等,這些器具一般在商店都可以 買到,而目前在不少公園、居民小區里,常能見到踩石子路的人群,這也能有效地起到足底按摩的作用。 5、抬高腳。 在家休息的時候,晚上睡前,可以把 腳墊上枕頭或被子,把下肢抬高,讓腳高於自己的胸部。腳高於胸部以後,靜脈血迴流就會比平常改善很多,腳在一天里頭產生的這些代謝廢物就很容易迴流回來, 通過肝腎代謝排掉。 6、常保暖。 腳部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且與呼吸道,尤其是鼻黏膜有密切的神經聯系,對寒冷很敏感,因而保暖尤 為重要。夏天盡量不要赤足,冬天寒冷的環境中活動,要採取足部保暖措施,並適當進行原地踏步走或做搖擺動作,活動腳趾10分鍾左右,或做些室外活動,通過 活動來增加足部的熱度。 7、多運動。 平時應加強腳部活動,不僅可使腳部的肌肉、筋膜、韌帶、穴位、神經末梢得到活動,還能不斷刺激腳底各相應的 敏感區,並把「信號」輸入相應的內臟器官及與之相關的大腦皮層,進而調整人體全身功能,起到保健強身、防病以及輔助治療之功效。同時活動還能促進腳部血液 循環,改善腳部供熱狀況。最好的足部運動就是多走路。 8、防癬裂。 冬季氣候乾燥、寒冷,足部經脈會因之而阻滯,使肌膚失養而致破裂、凍瘡等皮膚 疾患,老年人更為突出。除加強運動保暖外,還應加以防治,可以外用葯塗擦患處。此外,冬季穿著厚鞋襪,透氣差,往往會致足部真菌感染而出現足癬,平時應勤 換鞋襪鞋墊,保持鞋內乾燥,出現足癬應及時用葯物治療。 腳部保養的重點是: 選好鞋、多泡腳、要搓腳、 抬高腳、勤按摩、 常保暖、去死皮、防癬裂。最好的足部運動是多走路。

4、踝關節磨損應注意什麼

你好 關節疾病平時需要注意適當的功能鍛煉,不要勞累和著涼,防寒保暖,飲食要注意清淡,適當補充含鈣質的食物.多飲水,體重保持正常范圍.還有可以做足療保健。還有飲食一定要節制。飲食要定時、定量,食物的軟、硬、冷、熱均要適宜。不可因擔心體質虛弱、營養不夠而暴飲暴食,增加脾胃負擔,傷及消化功能,飲食宜清淡。一則可以保持較好的食慾,二則可以保持較好的脾胃運化功能,以增強抗病能力。

5、四肢、手足的保健應該怎麼做?

四肢、手足是人體運動的重要器官,機體生命力的強盛與否,與四肢手足的功能強弱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四肢發達,手腳靈活,則人體的生命力旺盛;若四肢羸弱,手足行動遲緩,說明生命力低下。故強身保健應重視四肢手足的攝養。

一、上肢和手的保健法

人類在勞動、學習、生活和娛樂中,幾乎樣樣事情都離不開上肢和手的功能。在人的感覺器官中,雙手與外界直接接觸的機會也最多,被污染的機會也最多;手又是手三陰經脈與手三陽經脈交接之處。因此,做好上肢和手的健康保護和衛生保健,對於防病健體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上肢以動為養

上肢經常運動,就是最好的保健方法。運動的方法比較多,如搖肩轉背、左右開弓、托肘摸背、提手摸頭等。平常我們所進行的運動保健,大多都須有上肢的運動才能完成。這里介紹一種甩動法:雙手輕輕握拳,由前而後,甩動上肢,先向左側甩動,再向右側甩動,然後兩肢垂於身體兩側甩動。各24次。本法有舒展筋骨關節、流通經絡氣血、強健上肢的作用,可預防肩、肘、腕關節疾病,還可調節氣血,防治高血壓。

(二)按摩保健

手部按摩和上臂按摩結合在一起做。具體作法:雙手合掌互相摩擦至熱,一手五指掌面放在另一手五指背面,從指端至手腕來往摩擦,以局部有熱感為度,雙手交替。然後用手掌沿上肢內側,從腕部向腋窩摩擦,再從肩部沿上肢外側向下摩擦至腕部,一上一下為1次,可做24次;另一上肢同法。按摩時間可安排在晚上睡前和早晨醒後,本法可以促進肌膚的血液循環,增進新陳代謝及營養的吸收,使肌肉強健,除皺悅澤,柔潤健手防治凍瘡。

(三)梅花針護手

取梅花件輕叩手背部皮膚,由指尖沿著手指直線向手腕處叩擊,每日1次。手法不宜太重,每次叩擊以手背皮膚達到溫熱即可。叩完後最好塗擦潤手膏。此法潤滑防皺,活絡行血,保持手部健美。

(四)葯物潤手嫩膚

採用葯物方法,保護手部皮膚,使其滋潤滑嫩、潔白紅潤。下舉二方:

千金手膏方(《千金翼方》)桃仁20g,杏仁10g(去皮尖),橘核20g,赤芍20g,辛夷仁、川芎、當歸各30g,大棗60g,牛腦、羊腦、狗腦各60g。諸葯加工製成膏,洗手後,塗在手上擦勻,忌火炙手。本品有光潤皮膚、護手防皺之效。

太平手膏方(《太平聖惠方》)瓜蔞瓤60g,杏仁30g,蜂蜜適量。製作成膏,每夜睡前塗手。本品防止手部皸裂,使皮膚白凈柔嫩,富有彈性。

(五)手部衛生

保持手部清潔衛生,一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健手美手之用;二是預防疾病,是把好「病從口入」的主要環節。俗話說:「飯前便後洗洗手,細茵病毒難入口」。洗手時應使用肥皂或香皂,不但去油泥污垢,還可殺菌。但切忌不可用汽油清洗手上的油垢,因汽油對皮膚有侵蝕作用,使手變得粗糙,被引起一些皮膚病,冬季手指取暖,古人主張用暖水器,或用熱水泡手,不可以爐火烘手。《老老恆言雜器》說:「冬寒頻以爐火拱手,必致十指燥裂」,值得我們生活中加以注意。另外,要勤剪指甲。《養生書》說:「甲為筋之餘,甲不敷截筋不替」。經常修剪指甲,可消除細菌,又可加強新陳代謝,促使筋氣更新,有利於指甲的榮澤,筋膜的強健。

二、下肢和腳的保健法

腿腳乃全身的支柱,擔負全身的行動的重擔。中醫學認為雙腳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十二經絡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相交接在腳上。因此,腿腳保健關繫到整體,對人的健康長壽至為重要。歷代養生家特別強調下肢和腳的調攝,總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健措施,如運動、按摩、保暖、泡足、葯療等。

(一)下肢宜勤動

步態穩健,行走如飛,被視為健康的標志,步履蹣跚,行動遲緩,則食衰老的表現,故俗話說:「人老腿先老」。為此人們把煉「腳勁」和「腿勁」作為健康長壽的方法。下肢運動的方法比較多,如跑步跳躍、長途跋涉、爬山、散步等均可採用。這里介紹幾種原地鍛煉方法:

站立甩腿法一手扶牆或扶樹,一腳站立,一腳甩動先向前甩動右腿,腳尖向上翹起,然後向後甩,腳面綳直,腿亦伸直,如此前後甩動,左右腿各甩動20次。

平坐蹬腿法平坐,上身保持正直,先提起左腳向前上方緩伸,腳尖向上,當要伸直時,皎跟稍用力向前下方蹬出,再換右腳做,雙腿各做20次。

扭膝運動法兩腳平行靠攏,屈膝做向下蹲,雙手掌置於膝上,膝部向前後左右做圓周運動,先左轉,後右轉,各20次。

上述功法可增強下肢功能,關節運動靈活,防治下肢乏力、關節疼痛、小腿抽筋、半身不遂等。

(二)腿足常按摩

下肢按摩可分干浴腿法和擦腳心法。

干浴腿法:平坐,兩手先抱一側大腿根,自上而下摩擦至足踝,然後再往回摩擦至大腿根,一上一下為1次,做20次,依同法再摩擦另一腿。其作用是:腿力增強,關節靈活,預防肌肉萎縮、下肢靜脈曲張等病。

擦腳心法:每夜洗腳後臨睡之前,一手握腳趾,另一手摩擦足心100次,以熱為度,兩腳輪流摩擦。本法具有固真元、暖腎氣、交通心腎、強足健步、防治足疾等作用。現代研究認為,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應投影。腳上又有大量神經末梢,經常按摩可使神經更加活潑,神經和內分泌活動更加協調,大腦和心臟功能增強,記憶力提高,解除疲勞,還可防治局部和全身性很多疾病。

(三)足膝宜保暖

腳下為陰脈所聚,陰氣常盛,膝為筋之府,寒則易於攣急,所以足膝部要特別注意保暖,以護其陽氣。現代研究認為,腳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呼吸道,尤其是鼻粘膜有著密切的神經聯系。因此,腳對寒冷非常敏感。當氣溫降到7以下時,就開始發涼,進而反射性地引起鼻粘膜血管收縮。試驗證明,將雙足放在4冷水中,三分鍾後就會出現流涕和噴嚏。所謂「寒從腳下起」即此意。研究又表明,人的雙腳皮表溫度為28?33時,感覺最舒服。若降到22以下時,則易患感冒等疾病。在寒冷的天氣要保持足膝部良好的血液循環和溫度。鞋襪宜保暖、寬大柔軟舒服,鞋子要防水,透氣性能好,並要及時更換。腳部保暖對於預防感冒、鼻炎、哮喘、心絞痛等有一定的益處。

(四)足宜勤泡洗

用溫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對心臟、腎臟及睡眠都有益處。《瑣碎錄雜說》說:「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說明人們早就把「睡前一盆湯」看作養生保健的措施之一。古今中外許多長壽老人和學者,都認為常洗腳非常有利於健康長壽。如民間歌謠說:「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睡前洗腳,睡眠香甜;遠行洗腳,解除疲勞」。如果洗腳和按摩合在一起做,效果更好。

(五)葯物護足

秋冬季節,足部常因經脈阻滯,肌膚失養,皮膚枯燥,而出現皸裂。用散寒活血,潤燥養膚的中葯,外塗足部,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下舉二方,以作參考。

初虞世方(《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生薑汁、酒精、白鹽、臘月豬膏。研爛炒熱,擦於腳部,有散寒溫經、潤膚治裂之功效。

冬月潤手(足)防裂方(《外科大成》)豬脂油12g,黃臘60g,白芷、升麻、豬牙皂莢各3g,丁香1.5g,麝香0.6g。制備成膏,洗腳後塗上。本方法祛邪通絡,祛風消腫,防裂防凍。

6、手踝關節疼痛有什麼按摩療法

治療穴位與指壓法
關節痛並不僅限於膝蓋,有時腳脖子、手腕、手臂也會感到疼痛。指壓「膝眼」對治療關節痛非常有效。現在簡單介紹此穴道。

「膝眼」位於將膝蓋折成直角時,在它的下面凹處。指壓時用雙手中指,一面緩緩吐氣一面強壓6秒鍾,如此左右各做10次,每天做3回。則關節疼痛在不知不覺間就可去除。

7、有什麼對膝關節起到保健、保養的作用的方法沒有?

一,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1.走 要 續走太久,當膝蓋覺得 舒服時就應 即休息,「休息是為 走 長遠的 」,也要坐太久或站太久.
2.避免半蹲,全蹲或跪的姿勢,如蹲馬步,打太極拳等.
3.保持 想體重,以減輕膝蓋的負擔.
4.注意膝蓋的保暖,可以穿長褲或護膝 保護膝蓋.
5.少搬重物,少上下 梯, 要穿高跟鞋.
6.避免外傷及過 動.
二,膝部的保健運動
活動 夠容 造成關節的僵硬,過 的運動會加速關節的磨損,游泳是非常適合膝關節的運動,但是運動以關節 感到疼痛為 , 覺疼痛即應休息.以下介紹幾個對膝關節有幫助的腿部保健
運動:
1.股四頭肌運動
站 時,緩慢綳緊你的大腿肌肉(將你的膝蓋向上 ),並且維持緊綳 態 到10,然後再緩慢放鬆.每當你站時,至少每小時做十次以上.在 久之後,你即可以自動自發地做它,甚至需要想到要去做也會如此.
2.直腿抬舉運動
仰卧於床鋪或地面時,緩慢抬舉你的腿部, 地面約1呎高,且維持你的膝關節直伸 到5,再緩慢將之放下.每天做二回,每回做10或15次.在你感到肌增進時,你甚至可以在你的踝關節附近加上荷重(以手提袋裝書可以發揮很好的效果),在這 運動中,運動員可以舉起其體重之四分之一.
3.腿後腱肌運動
當你俯卧時,緩慢將你的足部向後上方舉(屈曲你的膝關節),並且維持此姿勢緩慢 到5.然後緩慢將之放回,每天作回每回重覆10~次.當你的肌 增強時,可在你的腳踝上加上荷重,且以抬舉你體重之15%為目標.
4.外展肌運動
當你側躺時(患腿朝上),抬舉你的腿部(自髖部抬起)約一呎高使之懸空,並且維持此姿緩慢 到5.然後緩慢放下.每天做 回,每回做10~15次.
三,飲食調
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平時應多吃富含膠質,軟骨素,有 於關節軟骨修 的食品,如 耳,蹄筋,貝 ,小魚乾,木耳,海帶等食品,忌辛辣燒烤或油膩生濕的飲食,如煙酒,肥肉,辣椒,燒烤的食品,以下介紹 個食 方:
【冬瓜排骨湯】
冬瓜一斤, 小排半斤,煮湯吃.宜淡忌咸.適於發作期,以腫脹為主,無明顯紅熱者.或緩解期作為保健預防食 .
【木耳紅棗薏仁湯】
木耳5g,紅棗10g,薏仁50g, 加 熬湯,當點心,分早晚2次服完.適於緩,解期,腫脹 明顯,唯 或天氣變化,即感酸痛發脹者.

8、怎樣洗腳可以達到保健作用?

人們大都有每晚洗腳的習慣,但單為清潔而洗的多,能意識到養生保健手段的少。所以洗腳質量往往不知高。真正的足浴對水溫和水量都有講究。道開始時水不宜過多,以浸過足趾即可,水溫宜在40—50℃左右。浸泡幾分鍾後,再加水至踝關節以上,水溫保持60—70℃之間。兩腳互相搓動,以促進水的流動,每次30分鍾左右。當感到身上微熱時,即可擦乾,再用手將腳部按摩幾分鍾,然後塗些膏霜之類的護膚品,腳癬版患者可塗抗真菌葯膏。

足部保健已成為當今養生保健新熱點。人們正在倡導的腳按摩、權腳踝操、光腳走、足浴等足療熱,其中足浴因其方法簡單,便於堅持。

9、足三里為什麼有保健作用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常用的重要穴位,位置在膝下3寸,於脛骨前緣旁開1寸處,患者可取坐位屈膝垂足,或卧位在外膝眼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處取穴。足三里臨床應用廣泛,是治療胃腸及下肢膝脛疼痛的首選之穴。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中指出「足三里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腸鳴並腹瀉,腿脛膝腫脹酸,傷寒瘦損,氣蠱諸股」。所以足三里有諸病皆治的說法。1 足三里能健脾、消除腹脹、助消化 足三里穴以治療胃腸疾病為主,有「肚腹三里留」之說。胃脘痛可配合內關、合谷、中脘、陽陵泉,腹脹配合脾俞、胃俞。脾胃互為表裡,為後天之本。以足三里為主穴,可配合諸多穴位治療疾病。配中脘治療肝氣郁滯,食停胃脘或因中焦虛寒所致的胃脘疼痛,起到疏肝理氣,溫中散寒的作用,配中脘、內關、合谷有溫胃散寒、調中降逆之效,配脾俞、公孫可調補脾氣、健中和腸以消除泄瀉。以足三里為主穴,可治療消化系統的疾病。2 足三里能調氣血,活絡止痛 按摩足三里能使氣血流通,舒經通絡,祛風散寒。足陽明經,起於鼻兩旁……下至髕骨,沿著脛骨前嵴外側下行足跗,另一支脈從膝下3寸處分出進入中趾外側端。由此可以看出,足三里穴是治療下肢疾病的重要穴位。 臨床證實,足三里有健脾利濕,舒筋活血的功效,所以下肢運動系統的疾病治療離不開足三里穴。風寒濕脾及外傷所致的局部疼痛腫脹,可配膝眼、委中、陽陵泉,關節炎可配昆侖、懸鍾,踝關節疼痛可配丘墟、照海。推拿雙足三里 穴,可治療周身關節痛。 3 足三里具有防病、保健強壯的作用 足三里能起到防病、促健強壯的作用,俗話說「人老先老腿」,推拿足三里穴能使腿腳靈活,這與古代神醫華佗的五禽戲來鍛煉身體,使人達到健康防病是一致的。推拿足三里可防止衰老,預防百病,如配神門可治療失眠,配天柱、中渚可治耳鳴,配聽宮、外關治耳聾,配睛明、風池治視神經萎縮,配心俞、脾俞、內關治心脾兩虛,配心俞、腎俞、關元治心腎虧虛。素體健康的人,經常按摩足三里穴,能使人精力充沛,身心更健康!

與踝關節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