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傳統的茶道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漢族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
漢族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台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唐代陸羽所著《茶經》系統的總結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漢族茶文化的基礎。茶葉,為中國茶壇大放異彩。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范疇。
2、茶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和、靜、怡、真。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百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包括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導引這七度種主要義理。中國茶道以"四諦"為總綱,即和、靜、怡、真。
"和"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回,"靜"是中國茶道的靈魂,「怡」是中國茶道是雅答俗共賞之道,「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3、茶文化和養生
喝茶的好處
一、喝茶可以減肥
茶葉所含的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鹼、肌醇、葉酸、泛酸等多種成分,在綜合作用下,有預防和抑制肥胖的功效。 在日本,特別喜歡中國的烏龍茶。因為烏龍茶對分解脂肪的作用較強,可以幫助解除油膩,幫助消化,有減肥作用。法國巴黎聖東安尼醫學系臨床主任卡羅比醫生研究證實,常飲雲南產的普洱茶,可降低人體中的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法國婦女,特別是女青年很講究形體美,她們把普洱茶稱為「減肥茶」。法國醫生用普洱茶作了試驗,受試者每人每天飲三杯普洱茶,堅持一個月,結果有的體重減輕了,有的血脂降低了。法國醫生還用雲南陀茶對40名男女肥胖者進行實驗,讓他們每日早、午、晚各飲一杯陀茶,連用一個月後,有40%以上人的體重有不同程度的減輕。這是法國人喜歡喝雲南茶的一個原因。根據茶能減肥的作用,茶葉成為「減肥茶」、「健美茶」的主要原料。
二、喝茶可預防蛀牙
飲茶或用茶漱口、刷牙,不但能除口臭,還可防治齲齒。據報道,北京市口腔醫院醫學博士周大成,從70年代即開始研究茶葉在預防齲齒方面的功效、飲茶、用茶湯漱口、刷牙,或者用含茶的牙膏均可,但以茶湯刷牙為最好。這是因為茶中含有氟,氟離子與牙齒的鈣質有很大的親和力,能變成一種較難溶於酸的「氖磷灰石」。就象給牙齒加上一個保護層,提高了牙齒的防酸杭齲能力。 利用茶防齲是牙齒保健的途徑之一。因此,可在兒童中推廣用茶湯漱口、刷牙和飲茶。低氟地區,提倡飲用一般低檔茶(高檔茶和名茶含氟量較低),可以防止齲齒。每人每天飲用10克茶葉沖泡的茶湯,即可滿足人體對氟的需要。含氟量較高的茶葉有福建「烏龍茶」、雲南、「滇紅」、浙江「杭綠」、江西「茉莉花茶」和貴州「茯磚」等。
三、茶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飲茶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有人通過臨床實驗證實,一個月中日喝三碗沱茶的人,他們的血脂下降了13%,膽固醇也有所減低,對80名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試驗,結果有30名患者經用綠茶進行五天治療後,有的血壓下降,有的恢復到正常;有人還對喝茶與冠心病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分為不喝茶、偶而喝茶、常喝茶三個組,發現不喝茶的冠心病發生率為3.1%,偶喝茶者患病率為2.3%,常喝茶者為1.4%。由此可以看出喝茶對預防冠心病的效果。
四、茶葉是腸道疾病的良葯
醫聖張仲景說:「茶治便膿血甚效」。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茶是腸道疾病的良葯。茶中的多酚類物質,能使蛋白質凝固沉澱。茶多酚與單細胞的細菌結合,能凝固蛋自質,將細菌殺死。如把危害嚴重的霍亂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等,放在濃茶湯中浸泡幾分鍾,多數會失去活動能力。因此,中醫和民間常用濃茶或以綠茶研末服之,治療細菌性痢疾、腸炎等腸道疾病。 方法是茶葉3克,水一碗,煎服,一日三次;或用濃茶一杯,醋20毫升,混合服下,一日三次;也可用茶葉、薺菜花各15克,煎服,一日三次,飯前服用。其次,用水泡茶時,如果飲用水不潔,茶葉能吸收水中的雜質,並使之沉澱,有凈化、消毒作用,這對預防腸道傳染病有好處
喝茶的好處及適合喝的人 ( 發表時間:2005-2-22 20:51:22 ) 樓主
飲茶,是近年來盛行的風氣,由此可知,茶類的好處早已被大眾所認同,我為您整理出幾個喝茶的好處及適合喝的人,來做做參考吧!
紅茶:運動量大的人、體力消耗多的人、想延年益壽的人。
綠茶:運動量及勞動量少的人、癮君子、嗜酒者、減肥、降血脂防動脈硬化、工作壓力大者、抗癌。
花茶:用腦過度者、脾胃屬虛寒者、較少勞動者。
烏龍茶:嗜吃肉類的人、運動過後的人、減肥美容。
蜂蜜茶:便秘者。
普洱茶:減肥美容。
喝茶的好處提神醒腦,使人精神振奮,增強記憶力。
◆ 興奮中樞神經,增加運動能力。
◆ 刺激胃液分泌,幫助消化,增進食慾,消除口臭。
◆ 保養肌膚,分解中性脂肪,達到減肥美容效果。
◆ 飲酒前喝茶,預防宿醉。
◆ 消除疲勞,促進新陳代謝。
◆ 保護視力,維持視網膜正常,預防老年性白內障。
◆ 降低血液的膽固醇含量、血脂濃度,防止動脈硬化、高血壓、腦血栓等心血管疾病。
◆ 減緩衰老,延年益壽。
◆ 固齒強骨,預防蛀牙。
◆ 抑制細胞突變,具抗癌作用。
◆ 治療放射性操作,保護造血機能,提高白血球數量
1.每天用「腦汁」工作,或常熬夜苦讀的讀書人→應該多喝茉莉花茶。
2.經常運動,或是從事體力勞動量較大工作的人→適合喝烏龍茶及紅茶。
3.需要經常騎摩托車,或常受臟空氣荼毒的人→可以多喝綠茶。
4.整天坐著不動,平時也不做運動的人-→就要喝綠茶、花茶。
5.煙酒不離手的人→多喝綠茶。
6.肉食性動物者【一天不吃肉就會感到精神恍惚的人】→喝喝烏龍茶。
7.每次上廁所都覺得是一件苦差事,經常便秘的人→多喝蜂蜜茶喔!
8.膽固醇過高、血脂數高的人→烏龍茶、綠茶
9.每天和計算機「搏鬥」的現代人→就真的要多喝茶【只要是茶都可以喔!】
正當和計算機搏鬥時,不妨泡杯茶,有空就喝它幾口,不但可防止輻射線的危害,而且可舒活筋骨,消除倦怠和疲勞,是保健養身的方法。
4、中國茶文化的茶文化的功用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對社會文明進步與經濟發展作用很大。在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如何進一步弘揚茶文化,發揮茶文化在大茶業中的積極作用,也是值得考慮的重要問題。
一、歷史的回顧
1.說起茶的發現,人們會自然地想到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然而把茶作為飲料、作為一種精神享受,真正有歷史記載的還應該從西漢算起,王褒《僮約》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和記載,充分證明了當時飲茶風俗的形成和茶葉市場的存在。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為貢品。魏晉南北朝時一些有識之士「以茶養謙」巳成風氣,如晉吳興太守陸納已養成只招待茶水的習慣,客來敬茶這也許是最好的例證。
2.唐代是歷史上比較興旺的朝代,陸羽《茶徑》系統總結了唐代及其發前的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也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陸羽及其同時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視飲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而且非常講究飲茶用具和煮茶的藝術,可以說中國的茶道、茶藝從此產生。當時比屋皆飲的民間茶俗,乃至豪華隆重的皇室宮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詩詞與茶書畫,都是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集中表現。
3.到了宋代,茶葉生產進一步發展,飲茶更加普及,作為貢品的建州龍團鳳餅更是花樣翻新。宋徽宗皇帝趙佶著《大觀茶論》,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親自寫茶書的皇帝。跟隨其後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紛紛寫詩作茶畫。同時飲茶藝術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點茶」技藝進一步規范,「鬥茶」之風盛行,佛門茶事興旺,飲茶技藝也隨著佛教的傳播而迅速走也國門傳至海內外。
4.明清時代散葉茶迅速發展,多茶類的結構逐步形成,飲茶方法也從點茶發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來越講究,工藝精巧的紫砂壺、蓋碗瓷器茶具等也應運而生。客來敬茶、以茶待客風氣更為普及,都市茶館林立,利用茶館休閑、談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館文化教育得到發展。
二、中華茶文化的內涵、形式和社會功能
1.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世界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意義十分深遠。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包含著茶葉生產消費及其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影響的各個方面。 2.茶文化教育的表現及存形式,既有物質形態的,也有精神形態的。表現為物質形態的,諸如茶的歷史文物、遺跡、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和茶藝表演等等。表現為精神形態的,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等等。
3.由於茶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華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社會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傳統的茶文化與人們社會生活的關系,向來就是非常密切的,無論是歷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書畫酒詩茶」,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發展至現代,茶的社會功能更加突出,歸納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頂: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示禮、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為模、以茶養性、以茶為媒、以茶祭祀 、以茶作禪、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獻藝、以茶旅遊、以茶做菜、以茶為食、以茶設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葯。
以茶會友:客來敬茶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朋友相見,飲茶敘事,新切祥和。
以茶聯誼:各種聯誼活動,採用茶話會的形式,既莊重又生動活潑。
以茶示禮:親友相見、人際交往,無論是多麼莊重的高級會談或是重要會議,每人清茶一杯,顯示了一種尊敬的禮儀。現代社會以工為禮品者顯得高尚。
以茶代酒:從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現代人際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實在是高尚之舉。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潔,是反對鋪張浪費,提倡清廉的重要舉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中國當代茶人著名茶學專家莊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國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為模:以茶的奉獻精神為模,倡導做一個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養性:從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養性,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
以茶為媒:中國歷史上茶與婚姻關系密切,以茶聯姻、婚嫁用茶的傳統流傳至今已成習俗。
以茶祭祀:中國民間的喪祭活動,很多仍流傳用茶作祭品的習慣。
以茶作禪:自古就有「茶禪一味」之說,寺院茶道的禪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儀式。
以茶作詩:歷代詩人作茶詩者很多,內容廣泛,形式多樣。
以茶作畫:歷代描繪茶會、烹茶、飲茶等內容的書畫較多,藝術價值較高。
以茶歌舞:以採茶、飲茶等內容的歌舞較多,生動活潑。
以茶獻藝:各種流派的茶藝表演具有欣賞價值,不少茶類、地區、民族的飲茶習俗,藝術化以後,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以茶旅遊:茶鄉旅遊是現代旅遊業中的特色旅遊項目,游名山、觀名寺、飲名茶三位一體,很受歡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有以鮮茶做菜的習俗,茶文化活動頻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譜也是豐富多彩的。
以茶為食:將茶添加於食品飲料中食用,逐漸流行起來,茶葉口香糖、茶葉蛋糕、茶葉面條、茶酒等都已被人們接受。
以茶設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飲茶與吃小點心結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歡迎。
以茶健身:已知茶對人體健康具有多種功效,飲茶健身是很多飲茶愛好者的切身體會。
以茶制葯:將茶葉中具有葯效功能的物質分離提取出來,製成防病治病的葯物,這是茶對人類健康的新貢獻。
綜合上述茶的主要社會功能,可以認為,茶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其影響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1.以茶會友,以茶聯誼,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提倡「和主貴陽市」,雙月刊一步增進友誼,調節社會人際關系。
2.以茶代酒、以茶倡廉,提倡茶德和茶人精神,以茶養性,能擔提高人們的思想水平,促進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3.經茶主媒、以茶祭祀、茶禪結合,發揮茶的媒介作用和精神寄託作用。
4.以茶作詩作畫,以茶歌舞,經茶獻藝,茶鄉旅遊,倡導高雅的藝術享受,美化人們和生活。
5.經茶做菜,以茶曾食,以茶設宴,提倡茶為國飲,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6.飲茶健身,以茶制葯,發揮茶的保健功效,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7.弘揚茶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和21世紀茶業的發展。
弘揚茶文化的總體目的是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作出貢獻。具體到茶行業本身,弘揚茶文化應該是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因此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時候,弘揚中華茶文化,其目標是:促進茶葉消費增長,有益人類心身健康,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圍繞這個目標,當前及下個世紀初應該開展的工作主要是下列幾個方面:
1.挖掘和整理茶葉史料,建立中華茶文化寶庫
幾千年的茶葉發展史,歷代茶人著書立說,積累下來的茶葉歷史資料是很多的,包括茶書、茶詩詞、茶書法、茶畫、茶歌茶舞、茶的歷史文獻、地方誌中有關茶的記載等,內容非常廣泛。如能下力氣花工夫把它們整理出來,這將是中華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寶庫,也是弘揚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
2.發現和保護中華茶文化教育的歷史遺跡,發展茶文化旅遊事業
中國茶區遼闊、歷史悠久,各地有待挖掘和保護的與茶有關的歷史遺跡很多,如摩崖石刻、建築、古墓、器具、碑、亭、井、園、樹等,凡有保存價值的,都應力求保護好、管理好。而且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配套發展茶文化旅遊事業,既可擴大宣傳,又可增加經濟收入。
3.充分發揮各種媒體的宣傳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識
弘揚茶文化,不應只局限於茶界與文化界的小圈子,而應該利用各種媒體廣為宣傳,使更多的飲茶愛好者和消費者不斷增長茶文化的知識更新,從而促進茶葉消費。
4.倡導茶人茶德精神,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中國的茶人精神和茶德精神,究竟應歸納為那必個字或那幾句話,還沒有統一的說法。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庄晚芳提倡的「廉美和敬」,筆者曾建議和「理敬清融」。雖然提法各有側重,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們應該發揚這些茶人、茶德精神,凈化人們的思想意識,提高道德水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5.恢復和發展歷史名茶,豐富茶葉產品市場
恢復和發展歷史名茶的工作,各地已經廣泛開展,這項工作必須依據市場經濟的規律,不要片面追求高精尖,不要一律只採單芽茶,而是要面向大眾消費,創立名牌,把高質量高效益作為追求的目標。
6.培訓和規范茶藝茶道,引導茶藝館健康發展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各地飲茶技藝不盡相同。各地涌現出來的各種茶館和茶藝館如雨後春筍,檔次雖有差別,但都應該以滿足各種消費群體的正當需求為目標,因此引導消費者如何科學地泡好一壺(杯)茶,如何欣賞飲用它,充分發揮茶的飲用價值,這是我們工作的重點。至於茶道茶藝表演,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可以規范可以保留,但不要提倡都得這樣慢吞吞地去飲茶。中國老百姓長期沿用匠隨和的飲茶方式仍然是屬於老百姓自己的最好方式。
7.擴大國際茶文化交流活動,增進友誼,促進茶葉貿易的發展
中華茶文化不僅是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而且已經對世界茶文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國際茶文化教育交流活動,有利於增進友誼、促進和平事業的發展,也有利於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中國多種多樣的茶葉產品,促進國際茶葉貿易的發展。 8.加強茶與健康的科學研究,促進茶葉消費
飲茶有利於健康,這是人們的共知。但是茶的保健功能究竟有多大,如何正確、科學地飲用才能達到吩的效果,不同消費者,身體狀況不同,如何選用茶葉等等,都有待於加強科學研究。只有把這些通過研究獲得的科學知識,通過各種渠道普及到普通消費者,才能真正促進茶葉消費。
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充分發揮它的功能與作用,必將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促進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對社會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5、如何健康喝茶,茶文化與茶健康
怎樣喝茶最養生
在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茶葉後,如何讓它發揮最大功效,也是一門學問。韓馳說:「不同的茶,保存、沖泡、飲用的方法都各有講究。」
保存:茶葉最怕潮濕異味。保存的容器以錫瓶、瓷壇、有色玻璃瓶最佳;其次宜用鐵聽、木盒、竹盒等;塑料袋、紙盒最次。容器要乾燥、潔凈、不得有異味。盛好保存的茶葉,宜放在乾燥通風處,不能放在潮濕、高溫、不潔、曝曬的地方。這些地方不能有樟腦、葯品、化妝品、香煙、洗滌用品等有強烈氣味的物品。當年的新綠茶也可密封後放入冰箱冷凍室,能保存3-6個月。
沖泡:
洗茶最多15秒。「現在人喝茶喜歡洗茶,但是我不贊同過度洗茶。」韓馳說,我們在實驗中發現,綠茶沖洗兩次其有效成分浸出率為70%多,紅茶為60%多。也就是說,如果過度洗茶,營養物質就會大量流失。江和源則提醒,如果茶葉不得不洗,那麼洗茶時間不要超過15秒。綠茶和白茶,最好不要洗。「但有一種例外,對咖啡鹼比較敏感的人,可以喝茶前洗一遍,因為其中的咖啡鹼浸出比茶多酚快,快洗可以去掉部分咖啡鹼。」
飲用:
每天12克最適合。江和源建議,對於普通人來說,一日飲茶12克左右,分3-4次沖泡是適宜的。吃油膩食物較多、煙酒量大的人可適當增加茶葉用量。孕婦和兒童、神經衰弱者、心動過速者,飲茶量應適當減少。韓馳則提醒,隨著功夫茶的流行,人們喝茶「越來越燙了」,這是非常不對的。「人們喝茶本為保健,但喝燙茶會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發病率,得不償失。飲茶最佳的溫度應該是60度左右,不要超過70度。」
此外,一天之中可在不同時間飲不同的茶:
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綠茶,醒腦清心;午後喝杯紅茶,解困提神;晚上與朋友或家人團聚,泡上一壺烏龍或普洱,別有一番情趣,也不至於影響睡眠。
這種一日飲茶安排,大家不妨試一試。剩茶也可發揮余熱,說茶葉渾身都是寶一點兒也不誇張,只要好好加以利用,「過期」的茶葉一樣可以發揮余熱。
一,是隔夜茶。江和源表示,喝隔夜茶其實並沒有壞處,但是茶葉易氧化,所以隔夜茶的茶杯上往往會留有茶斑。另外,夏季溫度偏高,茶葉容易被細菌污染,發霉、發餿,導致腹瀉,所以夏天還是不喝隔夜茶為好。如果不捨得倒掉,還可以用於以下用途:1.隔夜茶中含有豐富的酸類,氟類,不但可以防止毛細血管出血,還能起到殺菌消炎作用,如口腔出血,皮膚出血等都可以用它洗浴含漱;2.用隔夜茶洗頭,可治頭皮癢;3.口臭使許多人苦惱,如果用隔夜茶每天漱口三次,就可消除口臭煩惱。
二,是舊茶和茶葉渣。龍井之類的綠茶人們講究喝當年的新茶,萬一沒喝完,這些茶葉也一樣可以發揮功效:1.製作菜餚。燉肉或製作其他較油膩、有腥味的菜時,可以放點茶葉,有去油解膩的功效;2.茶葉渣可以晾乾收好,和舊茶一起製成茶葉枕,特別適合夏天使用。如果茶葉的量不夠,也可以製成小茶包,用來敷眼,可以緩解視疲勞;3.將泡過的茶葉曬干後撒在家中潮濕的地方,如床下,可以吸收濕氣。
6、茶文化與養生有什麼關系
茶與健康的關系密切,其抗衰延老作用在中國的古人通過觀察和實copy踐很早就有知曉,並早已有記述《神農食經》曾記百載「久服令人有力悅志」,《雜錄》也曾記載「苦茶輕身換骨」。現代研究證實茶葉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化度學成分,含有對某些疾病確具有療效的物質知。每天飲茶攝入量雖少,但經常補充這些物質,對人體能起到營養和保健作用。故茶葉稱之道為天然保健飲料是名符其實的。
7、傳統 茶文化
綠茶 不發酵茶烏龍茶 又稱青茶,半發酵茶紅茶 全發酵茶,有祁紅、滇紅等等白茶 不發酵茶,極少黃茶 不發酵或少發酵,少黑茶 全發酵茶,代表普洱、沱茶鐵觀音,一般安溪的好,品牌我不知道,我是從長沙的茶葉市場找了一個安溪本地人買的,相當好喝,還不貴。普洱炒制時用的茶葉越老越好,一般都是用葉炒制,具體的我也說不大清楚。茶葉的貯存方法應該是密封低溫,各類茶都差不多。茶具的挑選看你泡的是什麼茶,青茶典雅一些,綠茶最好用玻璃杯,紫砂茶具基本上泡什麼茶都行。茶船什麼的自己喜歡就差不多,多是紅木製品,我看見過一個紅木茶船很漂亮。
8、茶文化的介紹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葯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葯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檯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茶的起源
我國早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酒茶」之說。當初稱為「八件事」。至元代時略去「酒」,始成為「七件事」。在元代的雜劇《玉壺春》、《百茶亭》、《度柳翠》等唱詞中,均可見「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句,歷代流傳至今,可見茶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茶,屬山茶科,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的芽葉,原產我國。這種常綠灌木,高可五、六尺,葉長呈橢圓形,有鋸齒。葉茉、葉間開白花,五瓣,果實扁圓,呈三角形,熟後則裂開,散出種子。可於春秋時采擷其嫩葉制茶,種子還可榨油。茶樹因材質細密,還可作雕刻用。
茶在古代有很多不同名稱,如:茗、茶、茶茗、葭萌等。一般認為「茶」字在唐以前的古書中還未出現過,自唐代始見,是唐代人把古「蔡荼』字減去一筆而成「茶」字。「荼」是「茶」的古體字,「茶」是從「荼」字分化出來的。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因而也是茶葉的故鄉,是世界上飲茶制茶最早的國家。數千年前就在我國的雲南、貴州、四川等地發現了野生茶樹。中國的茶葉生產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世界各產茶國,不是直接、就是間接地從中國引進茶苗、茶種,並派人來中國學習栽茶制茶方法,然後再發展本國的茶葉生產。
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上說:「神農嘗百草療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以採集野生植物為生活主要來源的原始氏族公社,至神農氏時期,已累積發現有72種有毒中草葯,又在偶然間發現用野生茶樹的鮮葉汁,可解這72種有毒中草葯的毒。自此以後,先民們就以喝茶來解毒,也即用茶的開始,可見最早的飲茶是從葯用開始的。
飲茶由葯用轉變為飲料,究竟始於何時?古人所見不同。據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載:周武王姬於公元前1115年聯合四川各民族伐紂之後,巴蜀所產茶葉已列為貢品,諸民族首領正是帶著茶葉去進貢的,這可謂是我國最早有關茶葉的記載了。
飲茶簡史
早在西漢時,飲茶在我國已較普遍,並有了專門的茶葉市場。西漢王褒在《僮約》中曾講到「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成都賣茶」。王褒不僅要家僮煎茶,還要他去當時的茶葉市場—武陽買茶,並去茶市集中的成都賣茶。從中可看出,茶葉在當時已不僅僅是飲料,而是已經作為商品了。
至唐代時,飲茶在我國已普及到民間,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習俗。在唐代以前,烹茶一般都要加入芝麻、食鹽、瓜仁、桃仁等佐料,故茶名也都以主要佐料冠稱。自唐代陸羽始提出煮茶不加佐料,謂之見「真茶」,以表明茶之真香味。與宋代一樣,當時的飲茶方法是把鮮葉蒸熟後,經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來烘乾,叫「餅茶」、「茶餅」或「片茶」。喝茶時,將餅茶碾成碎末,放鍋里煮滾,讓茶葉滲透再喝。士大夫們還將茶葉碾成碎末、壓成小餅相饋贈。
當時還發明了用蒸青搗焙製作壓型綠茶,比以前的「生葉煮飲」有了很大改進,可增強茶葉的香味,提高茶葉的品質。
唐代時,隨著飲茶之風盛行,名茶迭出,文人墨客們紛紛品茗論水、著書立說。唐代著名品茶家陸羽,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的專著《茶經》,成為歷代推崇的「茶聖」、「茶神」。世界上第一部專論茶湯與水質關系的專著——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也成書於唐代,均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
唐以前的飲茶,屬於粗放煎飲時代,是或葯飲、或解渴式的粗放飲法。到了唐宋以後,則為細煎慢啜式的品飲,以至形成了綿延千年的飲茶藝術。
至宋代時,以品為主的唐代煎茶發展成了「鬥茶」,達到了更高的藝術性品茶的階段。
宋代鬥茶時,先把餅茶擊碎成小塊,並碾成細末,放入燙好的茶盞,再注入沸水調製成茶膏,然後用特製的茶筅(形似小掃把的工具),邊轉動茶盞,邊攪動茶湯,使盞中泛起湯花,以比較茶湯的色、香、味。最後再品嘗湯花,俱佳者獲勝。是以「鬥茶」來比賽茶葉的質量,比賽茶湯的色、香、味,比賽鬥茶者的茶技、茶藝。
宋代的福建北苑為古代重要的產茶區。北苑茶葉質量優良,自南唐始即列為貢茶。至北宋太平天國初,為有別於民間產茶,特置「龍鳳模」,以龍鳳為型,製成團茶,即歷史上有名的「龍團鳳餅」,色、香、味均為上品,名冠天下。
當時的「大小龍團」為宋代著名貢茶。「大龍團」每八餅為一斤,創制人為丁謂,江蘇蘇州人;小龍團二十餅為一斤,創制人為蔡襄,福建仙遊人。兩人均在福建督造貢茶任上時創制。
始創於福建建安一帶的鬥茶,因其技巧性強,趣味性濃,不僅能給人以物質上的享受,更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
南宋浙江紹興茶區,在制茶方法上還開始出現了炒青法的雛形,改蒸為炒,改碾為揉,改研膏團茶為條形散茶,使茶葉的外形和內質都為之一變,為我國的綠茶產制打下了基礎。
元代時,開始用鮮葉放在鍋里蒸煮,以製成整片葉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時終於出現了和今天一樣的綠茶製法——炒青製法。茶葉的品飲法,也改煎飲為開水沖飲,成為喝茶史上的一大轉折,遂開千古茗飲之宗。「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傳至今。當時以炒法加工的綠茶,已成為人們的主要品飲對象,花茶也漸漸在民間普及。明代有關飲茶的著作,約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鄉村市肆茶館林立,飲茶之風盛於明代,茶葉成為珍品,流行於官場士大夫和文人間,大量名茶應時而生。清道光年間,還先後發明了半發酵的烏龍茶和經過發酵的紅茶,並出現了白茶,傳統的緊壓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六個大類——綠、紅、花、白、烏龍、緊壓茶。
清代不論公事來往,還是私家應酬,客來獻茶。端茶送客,已成為特定的禮節和排場。江浙廣川等的茶館,更與小食品、點心之類結合供應,又聘請說書、評彈等說唱藝人臨場表演,發展成獨具地方特色,鄉土風味濃郁,呈平民氣息的大眾化交易、交際、娛樂場所。晚清時,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將飲茶裝璜門面,在人前誇耀示富。而文人們則紛紛溶入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初更紅。尋常一樣窗前月,縱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茶的傳播
當今世界廣泛流傳的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都是由我國向外傳播出去的。據推測,中國茶葉傳播到國外,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約於公元五世紀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公元九世紀時,由日本僧人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逐漸在日本普及為大眾化飲料。十世紀時,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至中亞以遠。十五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中國進行通商貿易,茶葉對西方的貿易開始出現。而荷蘭人約在公元1610年左右將茶葉帶至了西歐,1650年後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十七世紀時傳至美洲。十八世紀初,品飲紅茶逐漸在英國流行,甚至成為一種表示高雅的行為,茶葉成了英國上層社會人士用於相互饋贈的一種高級禮品。著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於十八世紀開始大規模經銷中國茶,並獲得了巨額利潤。1880年,我國出口至英國的茶葉多達145萬擔,佔中國茶葉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十八世紀末,英王專程派特使來中國商討發展貿易時,從中國得到了幾株茶樹苗,隨後即移植在印度,擬發展英國自己的茶葉生產。中國茶樹苗經精心培植,終於長大成林,後來印度產制的茶葉即開始在倫敦市場上銷售。
十九世紀,中國的茶葉終於走向全世界,成為了世界性飲料。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先後向馬里、幾內亞、阿富汗等國派出植茶技術人員,幫助他們將茶樹、茶籽在不利生長的酷熱地區生根落戶。
目前,我國茶葉已行銷世界五大洲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中國的茶籽、茶樹,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茶習俗。中國近年來的茶葉年產量達50多萬噸,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於出口。
當今,茶葉有益於人體健康的諸多效用,已被愈來愈多的人們所認識,成為舉世公認的「天然第一保健飲料」、「二十一世紀世界飲料之王」。
中國茶區
中國現有茶園面積110萬公頃。茶區分布遼闊,東起東經122度的台灣省東部海岸,西至東經95度的西藏自治區易貢,南自北緯18度的海南島榆林,北到北緯37度的山東省榮城縣,東西跨經度27度,南北跨緯度19度。共有21個省(區、市)967個縣、市生產茶葉。全國分四大茶區:即西南茶區、華南菜區、江南茶區和江北茶區。
1、西南菜區
西南茶區位於中國西南部,包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東南部,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茶樹品種資源豐富,生產紅茶、綠茶、沱茶、緊壓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國發展大葉種紅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
雲貴高原為茶樹原產地中心。地形復雜,有些同緯度地區海拔高低懸殊,氣候差別很大,大部分地區均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不寒冷,夏不炎熱。土壤狀況也較為適合茶樹生長,四川、貴州和西藏東南部以黃壤為主,有少量棕壤;雲南主要為赤紅壤和山地紅壤。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區豐富。
2、華南茶區
華南茶區位於中國南部,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海南等省(區),為中國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區。有喬木、小喬木、灌木等各種類型的茶樹品種,茶資源極為豐富,生產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所產大葉種紅碎茶,茶湯濃度較大。
除閩北、粵北和桂北等少數地區外,年平均氣溫為19℃~22℃,最低月(一月)平均氣溫為7℃~14℃,茶年生長期10個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國茶區之最,一般為12O0毫米~2000毫米,其中台灣省雨量特別充沛,年降水量常超過20O0毫米。茶區土壤以磚紅壤為主,部分地區也有紅壤和黃壤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
3、江南茶區
江南茶區位於中國長江中、下游南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蘇南、鄂南等地,為中國茶葉主要產區,年產量大約佔全國總產量的 2/3。生產的主要茶類有綠茶、紅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質各異的特種名茶,諸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廬山雲霧等。
茶園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帶,少數在海拔較高的山區。這些地區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5℃~18℃,冬季氣溫一般在-8℃。年降水量1400毫米~1600毫米,春夏季雨水最多,佔全年降水量的60%~8O%,秋季乾旱。茶區土壤主要為紅壤,部分為黃壤或棕壤,少數為沖積壤。
4、江北茶區
江北茶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北岸,包括河南、陝西、甘肅、山東等省和皖北、蘇北、鄂北等地。江北茶區主要生產綠茶。
茶區年平均氣溫為 15℃~ 16℃,冬季絕對最低氣溫一般為-10℃左右。年降水量較少,為700毫米~1000毫米,且分布不勻,常使茶樹受旱。茶區土壤多屬黃棕壤或棕壤,是中國南北土壤的過渡類型。但少數山區,有良好的微域氣候,故茶的質量亦不亞於其他茶區,如六安瓜片、信陽毛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