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奶牛生長經歷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要做什麼事?
1、奶牛的犢牛期
奶牛從出生第1天到第180天,我們稱之為犢牛期,該期我們又將奶牛分為兩個階段,0-60天為哺乳期,61-180天為斷奶期,哺乳期的犢牛我們將其放到犢牛島進行單獨飼養,我們採用5定-2自由-1單獨的管理方法。
2自由「自由採食精料,自由飲水」,1「單獨飼養」。
犢牛的培育工作是養牛的重要工作環節之一,定質,即喂給犢牛的奶是健康牛的奶,忌喂變質或患有乳房炎的牛奶,定人為專人飼喂,切忌頻繁更換飼養人員;
定時,要嚴格控制飼喂時間,不可過早或過晚,定量即嚴格按照技術人員制定的犢牛飼喂量方案喂牛,嚴禁過少或過飽,定溫,即飼喂的牛奶溫度控制在38---40度左右。
自由採食即從犢牛出生第四天開始,喂給它開食精料,飲用干凈的溫水,單獨飼養的優點在便於觀察犢牛,防止相互舔舐,隨著時間的增加,犢牛的採食精料逐漸增加,牛奶的量逐漸減少,到60天就給斷奶,以後犢牛就混群飼養,主要採食優質的苜蓿乾草和全價顆粒飼料。
2、奶牛的育成期
從6月齡到14月齡,奶牛就進入了育成期,在這一階段,奶牛的生長發育很快,生長代謝旺盛,內臟器官日趨發達和完善,前胃容積迅速擴大,性器官和第二性徵發育很快,我們的培育目標是保證育成牛正常生長發育,培養溫順的性情和試時配種。
此階段應滿足奶牛的營養需要,所以奶牛的日糧就發生了變化,注重精粗比,給予充足的優質乾草,刺激瘤胃快速發育,此階段的飼養對奶牛生產性能,繁殖性能和健康關系重大。
奶牛一般在11---12月齡達到性成熟,體重在270—280公斤左右,14—16月齡體重達到350—370公斤左右,平均日增重600克。我們會盡最大的可能給牛飼喂優質的乾草,空桿青貯飼料,配合全價飼料,增大瘤胃容積,便於以後採食大量飼料,滿足產奶需要。
3、奶牛的青年期
14月齡---24月齡為奶牛進入青年期,14月齡開始配種,我們的初配牛全部選用國外具有後裔測定的種公牛的性空精液進行選配選育,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適時配種,營養方面全價日糧,適當運動,管理方面,對奶牛進行必要的乳房按摩,刺激乳腺發育,調節母牛性情,調整飼養密度,受孕牛保胎,在分娩前2個月將牛轉入干奶群飼養。
2、如何做好犢牛和育成牛的保健?
搞好犢牛來和育成牛的保健應做好以下工作:
(1)新生犢牛必須及早吃到初乳。如母牛分娩後無奶或病亡,則可用其他分自娩時間相近的母牛初乳或發酵初乳替代,也可用人工調制初乳哺喂。
(2)加強飼養管理,預防新生犢牛窒息、犢牛腹瀉、臍帶炎、犢牛大腸桿菌病、佝僂病、犢牛水中毒、肺炎、白肌病等疾知病的發生。
(3)加強育成牛的飼養管理,預防瘤胃臌氣、腸胃炎、肺炎、軟骨病、持久黃體、卵巢道囊腫、卵巢機能衰退、難產等疾病的發生。
3、農村奶牛養殖技術
農村奶牛的養殖技術農村前幾年奶農把奶牛當黃牛養不是什麼新鮮事兒,飼養管理極其粗放。粗飼料主要是干玉米秸、樹葉、麥秸、稻草等,有啥喂啥;精料主要是「三合面兒」(棉餅、麩子、玉米面兒),有的連鈣粉都不加,營養嚴重缺乏。其結果是出現奶牛產後癱瘓、乳房炎、不發情、屢配不孕、難產、胎衣不下等疾患,以及產奶量下降、乳脂率降低,嚴重地影響了奶牛的正常生產性能,死淘率升高,縮短奶牛的利用年限,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以上疾病在高產奶牛中更易出現,所以,許多養殖戶怕養高產奶牛就不足為怪了。因此,飼草飼料要盡可能多樣化,做到適口性好,營養全面,以滿足奶牛生產需要。有條件的應盡量將青綠飼料製成青貯,做到以旺補淡,一年四季不缺青。奶牛雖然在瘤胃中可自身合成一些B族維生素。但要滿足其產犢產奶需要還應大量補充其它維生素,如VA、VD、VE、煙酸等,這對預防疾病也非常重要。另外,充足且平衡的鈣磷以及微量元素對奶牛至關重要。解決營養問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使用奶牛專用預混合飼料(如行唐牛羊寶、維它可樂及酵素菌添加劑平衡營養、防病治病、增奶增膘,很多奶農都在使用)。
2.多加鹽就能多喝水也就多產奶
有飼養戶竟在奶牛精料中加3%~4%的食鹽,為的是讓牛多喝水進而達到多產奶的目的。殊不知這樣做極易造成奶牛食鹽中毒,百害而無一益。即使沒到達中毒地步也給奶牛腎臟增加負擔。再者,用這種方法使奶量略有增加後,必然是相應的乳脂率降低和比重下降,因此是得不償失的。正確的方法是:精料中食鹽比例應控制在0.7%~0.8%左右,為補充食鹽不足,可在奶牛運動場中設補飼槽,放入食鹽或舔磚,供奶牛自由舔食。
3.不給吃飽草,怕撐著
好多農戶給我打電話問,奶牛也吃也喝也反芻,就是反芻的口數少、時間短,懷疑積食了可又沒臌氣。我說,你肯定不讓奶牛把草吃飽,奶農回答說怕撐著(瘤胃積食),真讓人哭笑不得。奶牛本來是草食動物,吃草能撐著嗎?如果你只讓它吃精料,很少讓它吃飽草,撐不著才是怪事呢。所以要合理搭配精粗比例,才能保證奶牛消化機能旺盛。
4.配早就得利早
奶牛初配年齡應為18個月~20個月,體重應達350公斤~400公斤,即兩項指標要綜合考慮,既要達到性成熟,又要達到體成熟。不少養殖戶不注重育成期飼養管理,18個月齡時奶牛體重僅有250公斤~300公斤。此時配種,常造成頭胎難產,結果不得不進行助產,造成產道損傷,陰戶破裂,繼發子宮內膜炎,影響下一胎正常繁殖,而且影響本身的生長發育和產奶性能。產下的胎兒初生體重小、體質弱。因此,必須注意加強犢牛和育成牛的飼養管理。
5. 怕拉稀限制飲水
另一種錯誤做法是給奶牛定時定量供水,不管夠不夠,喝完拉倒,認為這樣做一來能提高乳脂率, 二來怕牛喝多了撐著拉稀。要知道奶牛反芻要分泌大量唾液,每晝夜分泌100升~200升,高產牛可達250升。這樣的強制措施必然影響奶牛正常的生產性能,不能發揮其生產潛力,降低了經濟效益。還有的奶農奶牛一排稀便就限制飲水,一旦屬病理性的拉稀,奶牛會因飲水不足而脫水,導致病情惡化。
6.掠奪式擠奶
奶牛一個泌乳期一般為305天,然後進入60天的干奶期。受奶牛產奶量、年齡、胎次、膘情及飼養水平等因素影響,干奶期應適當延長或縮短,最短應不少於45天。有的養殖戶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一直擠到無奶為止,甚至到產犢前1天。這樣帶來的負效應是嚴重的:一是奶牛過度消耗體內營養,影響胎兒發育和下胎泌乳量提高;二是造成產後發情晚或發情不明顯,性周期紊亂,很難懷孕。干奶期對奶牛必不可少,對膘情較差奶牛應適當延長,以給奶牛充分的休養、緩沖時間,彌補體內損失的營養,為順利產犢和泌乳量提高奠定基礎。
7.奶牛越胖越好
筆者走訪中許多奶農認為奶牛肥點兒好,尤其是在奶牛干乳期多加精料,造成奶牛過肥。也有人認為讓奶牛多產奶就一味地多加精料。其實,這樣做很容易造成奶牛反芻減弱、前胃弛緩、酸中毒。高蛋白、高脂肪精料過多,粗飼料不足還可造成奶牛脂肪代謝紊亂,發展成酮病酸中毒後易導致死亡。奶牛並非肥就好,七八分膘情為最佳。奶牛屬草食動物,理應以飼草為主。農戶還要根據干乳期、產奶前中期、產奶後期這三個不同階段的生理、生產特點,掌握科學的飼養方法。干奶期飼草應以禾本科乾草為主,青貯每天喂6千克~8千克,精料每天喂2.5千克~3.5千克,根據粗飼料的質量適當調整精料喂量,防止奶牛過肥。產前2周~3周開始逐步增加精料喂量,每天增加0.5千克,直到精料量達到7千克左右,維持這一數量直到產犢。產後第一周內不要立即增加精料喂量,應維持在7千克~8千克,以後逐漸增加精量喂量(每天0.5千克~0.8千克),直至達到按泌乳量應得的精料量(維持料(2.5千克)+泌乳料(每產3千克奶喂1千克精料)。產後粗飼料以豆科牧草為主,產後兩周內少喂青貯和塊根塊莖、糟渣類飼料,兩周後可大量喂給,但青貯的日飼喂量不得超過25千克,糟渣類不超過10千克,塊根塊莖飼料不超過6千克,乾草可任其採食。泌乳後期(產犢後5個月)產奶量開始降低,要根據產奶量調整精料喂量,同時精料按產奶後期推薦配方配製。
8.拴系飼養 少運動消耗少
好多農戶認為黃牛耕田不產奶,奶牛產奶不耕田,少運動少消耗,筆者下鄉經常看到有許多人把奶牛長期拴在門口木樁上,不讓奶牛運動,致使奶牛發情不明顯、屢配難孕難產和胎衣不下等,且奶牛體質差,抗病力弱。奶牛必須多運動,尤其是懷孕奶牛,如受條件限制不能提供運動場也由人牽引運動1-2小時。這樣既能保證犢牛順產,又可增強奶牛體質少發病、多產奶。
9.無消毒意識、從不刷拭牛體
奶牛新陳代謝旺盛,對外界環境反應敏感。當被毛被牛糞、灰塵等粘附時,易招蚊蠅叮咬,奶牛不舒服,常表現不安,以舌舔、蹭牆、蹄踢等方式解癢,造成食慾降低、產奶下降。所以應每天用刷子和梳子刷拭牛體,增加皮膚的血液循環,創造良好的衛生環境,充分發揮其生產性能。有人認為,奶牛體形大、耐粗飼、不易生病,因此,消毒防疫意識極差。其實,飼養奶牛更應該注意衛生防疫,在惡劣環境下奶牛最易患乳房炎,僅此一項即可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如果再傳染上其它疾病,損失將更大,並可能威脅到人類健康。因此,每次擠奶前後一定要對乳房進行嚴格的清洗消毒,對環境、場地、用品進行經常性的、程序化的消毒,同時注意飼料、飲水衛生,控制與外界人員及用品的接觸,做好防病治病工作。
10.從來不修蹄、不掛掌、不護蹄
許多奶農普遍認為,奶牛產奶多少,蹄子無關緊要,往往忽視對奶牛蹄子的保養,殊不知,蹄部發生疾病往往導致奶牛蹄部紅、腫、熱、痛病理變化和運步緩慢、跛行、翻蹄亮掌拉拉胯等功能障礙,在很大程度上會使奶牛的產奶量下降。由於農村奶牛拴系飼養、運動少,日糧營養缺乏,常導致蹄角質發生異常而蹄殼變形(長蹄、寬蹄、翻卷蹄),這是引起蹄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奶牛變形蹄的發生率可達50%。因此奶農應注意A.從犢牛開始堅持修蹄,奶牛經常修蹄可提高產奶量5-8%;B.經常用清水清洗蹄部糞便,用2%甲醛稀釋液或10%硫酸銅溶液噴灑葯浴奶牛蹄部每周至少1次;C.及時治療腐蹄病等開放性病灶防止惡化;D.經常保持牛舍及活動場清潔衛生;E.應給奶牛供應平衡日糧,尤其注意鈣磷及微量元素的平衡。
4、肉牛養殖技術
肉用牛飼養管理
1、 營養需要
肉用牛日糧干物質應占體重2.0%-2.5% ,每頭每El需蛋白質0.4千克,可消化熱能60-122兆焦,鈣11-28克,磷11-28克。體重500千克的母牛,全年供給乾草1噸、秸稈1噸、青貯1噸、混合精料500千克、鹽20千克、骨粉20千克,日平均乾草3千克、秸稈3千克、豆殼粉1千克、苜蓿乾草1千克、青貯4千克、混合精料1.6千克,食鹽和骨粉各0.05千克。
2、飼養管理
肉用牛的飼料以青、粗為主,夏季放牧,放牧期一般為5-l0月份,舍飼期從11月份到次年4月份。放牧期每天保證8-10小時的采草時間,放牧人員要跟群放牧,注意觀察牛的吃草、發情、精神狀況。主要補喂礦物質、食鹽,適當補少量精料。放牧期每日補喂精料1千克,舍飼期每日2千克。
3、供給多樣草料,力爭營養全面,並做好飼草的加工調制任何一種牧草都不會有完全的營養成分,舍飼牛應盡量供給多樣草料。養牛較好的牧草有黑麥草、橡草、蘇丹草等。
秸稈可利用玉米秸、稻草、豆秸、花生秧、紅薯滕等。精料類有玉米、豆餅(粕)、麩皮、紅薯等。為保證飼料的常年均衡供應,春夏可種橡草、冬天可利用耕地種植黑麥草或其他草種等,分茬收割,鮮草飼喂。
種植青貯玉米可在乳熟期,蠟熟期採收製作全株青貯飼料;在秋收後可利用玉米秸、地瓜秧等製作青黃貯飼料。其它的秸稈和稻草、紅薯滕、花生秧、豆秸等應全部妥善貯存起來以備冬春利用;要把所產的牧草盡量全部採收、晾曬後貯存。飼草、秸稈等飼喂利用必須經加工調制,先切短(0.5 cm長)或粉碎,然後可採取如下方法:
一是鹽化後與精料混合飼喂;
二是利用秸稈飼料微生物制劑發酵後飼喂;
三是加尿素氨化處理後飼喂;
四是青黃貯後飼喂,此法比較適合秋季剛收割的玉米秸。紅薯、蘿卜等塊莖飼料是母牛、犢牛冬季補飼的較好飼料,可以室內堆藏或窖藏,喂前應洗凈泥土,切碎後單獨補飼或與精料拌勻後飼喂,切勿整塊飼喂,以免造成食道阻塞。
精料類的糧食,豆餅等主要通過粉碎後作補飼用,喂量不要過多,否則易得病。補喂精料根據畜體大小、懷孕、哺乳、育肥等情況確定。母牛懷孕的後2個月應補喂精料,每天l—2kg精料,骨粉50g,食鹽30g。哺乳母牛產後頭2個月,每天應補給l—2kg精料,骨粉60g,食鹽40g。
空懷母牛如果膘情差,粗飼料質量不好或飼料單一的也應當適當補喂精料,每天半公斤左右,以利於盡快發情受配懷孕。舍飼養牛應補給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添加劑,可以利用營養舔磚,其中含有鹽及鈣、磷、碘、硒等多種微量元素。利用舔磚可放在飼槽中或固定在柱子上,讓牛自由舔食,保證充足飲水。舔磚要防止雨淋而造成溶解。
4、要注意牛疫病防治牛的疾病預防除按當地規定的免疫程序進行防疫注射外,每年應驅蟲2次,可用伊維菌素制劑注射,對防治體內外寄生蟲效果較好。
(4)犢牛保健擴展資料:
中原肉牛區
該區域包括4個省的51個縣,其中山東14個縣、河南27個縣、河北6個縣和安徽4個縣。該區域有天然草場面積1320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240萬畝左右。目標定位與主攻方向。
中原肉牛區目標定位為建成為「京津冀」、「長三角」和「環渤海」經濟圈提供優質牛肉的最大生產基地。
東北肉牛區
包括5個省(區)的60個縣,其中吉林16個縣、黑龍江17個縣、遼寧15個縣、內蒙古7個縣(旗)和河北北部5個縣。目標定位與主攻方向。本區域目標定位為滿足北方地區居民牛肉消費需求,提供部分供港活牛,並開拓日本、韓國和俄羅斯等周邊國家市場。
牧區要重點發展現代集約型草地畜牧業,通過調整畜群結構,加快品種改良,改變養殖方式,積極推廣舍飼半舍飼養殖,為農區和農牧交錯帶提供架子牛。農區要全面推廣秸稈青貯技術、規模化標准化育肥技術等,努力提高育肥效率和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5、一頭成年的牛全身的骨頭有多重?
肉牛的話可以長到1000多斤骨頭有幾百斤 肉牛的分類:我國肉牛基本上分為西門塔爾牛、魯西黃牛、利木贊牛、夏洛萊牛。四種牛性能各有千秋,其中西門塔爾牛較好。 1:西門塔爾牛:該牛毛色為黃白花或淡紅白花,頭、胸、腹下、四肢及尾帚多為白色,皮肢為粉紅色,頭較長,面寬;角較細而向外上方彎曲,尖端稍向上。頸長中等;體軀長,呈圓筒狀,肌肉豐滿;前軀較後軀發育好,胸深,尻寬平,四肢結實,大腿肌肉發達;乳房發育好,成年公牛體重乎均為850--1350千克,母牛650——800千克。 該牛毛色為黃白花或淡紅白花,頭、胸、腹下、四肢及尾帚多為白色,皮肢為粉紅色,頭較長,面寬;角較細而向外上方彎曲,尖端稍向上。頸長中等;體軀長,呈圓筒狀,肌肉豐滿;前軀較後軀發育好,胸深,尻寬平,四肢結實,大腿肌肉發達;乳房發育好,成年公牛體重乎均為800--1200千克,母牛650——800千克。 成年母牛難產率低,適應性強,耐粗放管理。總之,該牛是兼具牛和肉牛特點的典型品種。 2:利木贊牛:利木贊牛毛色為紅色或黃色,口、鼻、眼田周圍、四肢內側及尾帚毛色較淺,角為白色,蹄為紅褐色。頭較短小,額寬,胸部寬深,體軀較長,後軀肌肉豐滿,四肢粗短。平均成年體重:公牛1100千克、母牛600千克;在法國較好飼養條件下,公牛活重可達1200——1500千克,母牛達600——800千克。利木贊牛產肉性能高,屙體質量好,眼肌面積大,前後肢肌肉豐滿,出肉率高,在肉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集約飼養條件下,犢牛斷奶後生長很快,10月齡體重即達408千克,周歲時體重可達480千克左右,哺乳期平均日增重為0.86——1.0千克;因該牛在幼齡期,8月齡小牛就可生產出具有大理石紋的牛肉。因此,是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生產牛肉的主要品種。 3:夏洛萊牛:該牛最顯著的特點是被毛為白色或乳白色,皮膚常有色斑;全身肌肉特別發達;骨骼結實,四肢強壯。夏洛來牛頭小而寬,角圓而較長,並向前方伸展,角質蠟黃、頸粗短,胸寬深,肋骨方圓,背寬肉厚,體軀呈圓筒狀,肌肉豐滿,後臀肌肉很發達,並向後和側面突出。成年活重,公牛平均為1100——1200千克,母牛700——800千克。 三、生產性能 夏洛來牛在生產性能方面表現出的最顯著特點是:生長速度快,瘦肉產量高。在良好的飼養條件下,6月齡公犢可LX達250千克,母犢210千克。日增重可達1400克。在加拿大,良好飼養條件下公牛周歲可達511千克。該牛作為專門化大型肉用牛,產肉性能好,屠宰率一般為60%——70%,胴體瘦肉率為85%——92%。16月齡的育肥母牛胴體重達418千克,屠宰率66.3%。夏洛來母牛泌乳量較高,一個泌乳期可產奶2000千克,乳脂率為4.0%——4.7%,但該牛純種繁殖時難產率較高(13.7%)。 魯西黃牛產地: 主要產於山東省西南部的菏澤和濟寧兩地區,北自黃河,南至黃河故道,東至運河兩岸的三角地帶。分布於濟寧地區的嘉祥、金鄉、濟寧、汶上和菏澤地區的梁山、鄆城、鄄城、菏澤、巨野等縣、市。我縣80年代初有40萬頭,現已發展到100餘萬頭。 魯西黃牛在體型外貌:魯西黃牛體軀結構勻稱,細致緊湊,為役肉兼用。 公牛多為平角龍門角,母牛以龍門角為主。垂皮發達。公牛肩峰高而寬厚。胸深而寬,體軀明顯地呈前高後低的前勝體型。母牛鬐甲低平,後軀發育較好,背腰短而平直,尻部稍傾斜。關節乾燥,筋腱明顯。前肢呈正肢勢,後肢彎曲度小,飛節間距離小。 蹄質緻密但硬度較差。尾細而長,尾毛常扭成紡釺狀。被毛從淺黃到棕紅色,以黃色為最多,一般前軀毛色較後軀深,公牛毛色較母牛的深。多數牛的眼圈、口輪、腹下和四肢內側毛色淺淡。俗稱「三粉特徵」。 鼻鏡多為淡肉色,部分牛鼻鏡有黑斑或黑點。角色蠟黃或琥珀色。體型結構分為三類:高轅牛、抓地虎與中間型。在體型外貌上,魯西黃牛體軀結構勻稱,細致緊湊,為役肉兼用。 公牛多為平角龍門角,母牛以龍門角為主。垂皮發達。公牛肩峰高而寬厚。胸深而寬,體軀明顯地呈前高後低的前勝體型。母牛鬐甲低平,後軀發育較好,背腰短而平直,尻部稍傾斜。關節乾燥,筋腱明顯。前肢呈正肢勢,後肢彎曲度小,飛節間距離些 蹄質緻密但硬度較差。尾細而長,尾毛常扭成紡釺狀。被毛從淺黃到棕紅色,以黃色為最多,一般前軀毛色較後軀深,公牛毛色較母牛的深。多數牛的眼圈、口輪、腹下和四肢內側毛色淺淡。俗稱「三粉特徵」。 鼻鏡多為淡肉色,部分牛鼻鏡有黑斑或黑點。角色蠟黃或琥珀色。體型結構分為三類:高轅牛、抓地虎與中間型。 在生產性能上,據屠宰測定的結果,18月齡的閹牛平均屠宰率57.2%凈肉率49.0%,骨肉比1:6.0脂肉比1:4.23,眼肌面積89.1平方厘米。成年牛平均屠宰率58.1%,凈肉率為50.7%,骨肉比1:6.9,脂肉比1:37,眼肌面積94.2平方厘米。 肌纖維細,肉質良好,脂肪分布均勻,大理石狀花紋明顯。生長發育快、周歲體尺可長到成年的79%,體重相當出生重的10.1倍。個體高大、公牛體高146.3cm,體長160.9cm,胸圍206.36cm,體重685.18kg,最大體重1040kg。皮質好,加工後不出萌眼。性情溫順,體壯抗病,便於飼養管理。 ——在繁殖性能上,母牛性成熟早,有的8月齡即能受胎。一般10-12月齡開始發情,發情周期平均22天,范圍16-35天;發情持續期2-3天。妊娠期平均285天,范圍270-310天。產後第一次發情平均為35天,范圍22-79天。 濟寧的魯西黃牛,肉質鮮嫩,肌纖維間均勻沉積脂肪形成明顯的大理石花紋,具有無可比擬的良種優勢。周總理在世時送給日本友人兩頭魯西黃牛,現在日本有大理石花紋的牛肉比普通牛肉價格高一倍還多。本縣所產牛肉、牛皮(皮質密,韌性好,先進機器能分割六層),多用於出口,深受國內外客戶歡迎. 一、肉牛的簡介 肉牛是一種價值極高的家畜,全世界畜牧養殖業較發達的國家,都很重視養殖肉牛的發展,它在畜牧業中的地位亦首屈一指。發展養殖肉牛業,可以有效地將大量粗飼料、農作物秸稈和食品加工副食品轉化為高品質的動物性食品,尤其是動物性蛋白。肉牛是反芻動物,食量較大,每天的糞便排泄也比其它的家畜多,故年產氮、磷、鉀也相應的多。大力發展肉牛養殖業,對農副產品進行「過腹還田」,這對減少環境的污染,促進生態農業持續發展,高效利用農業資源,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編輯本段]二、其他 優良品種的肉牛,其肥育後的屠宰率為60%-75%,最高可達68%-72%;而我國地方良種黃牛肥育後的屠宰率為55%-60%,高的可達60%以上。肉牛一般在1歲前增重最快,以後生長速度逐漸緩慢,故肉牛的屠宰年齡在1-1.5歲,最遲不超過2歲。一般公牛的生長速度要比母牛的快,而母牛的肉質要比公牛的好。不同純種肉牛之間的雜交,可提高肉牛的產肉力15%-20%,國內利用純種肉牛與地方黃牛雜交,亦可使雜一代的肉牛產肉性能提高20%-30%。 肉牛不僅為人們提供肉用品,還為人們提供其他副食品。肉牛養殖的前景廣闊。 三。肉牛的常用飼料: 青綠飼料:1青飼玉米、高粱 2青飼大麥、燕麥 3黑麥草 4無芒雀麥 5苜蓿 6草木樨 7紫雲英等可直接飼喂,也可調製成乾草或製成青貯。 粗飼料:1乾草 2秸稈(玉米秸、麥秸、稻草、穀草、豆秸等) 3秕殼(豆莢、谷類皮殼、棉籽殼等) 青貯飼料:1青割帶穗玉米 2青玉米秸 3各種青草 青貯原料的要點:細莖牧草以7-8厘米為宜,玉米等較粗的秸稈最好不要超過1厘米。 [編輯本段]四.肉牛注意事項 (一) 、滿足肉牛的營養需要 首先提供足夠的粗料,滿足瘤胃微生物的活動,然後根據不同類型或同一類型不同生理階段牛的生產目的和經濟效益配合日糧。日糧的配合應全價營養,種類多樣化,適口性強,易消化,精、粗、青飼料合理搭配。犢牛要使其及早哺足初乳,確保健康;哺乳犢牛可及早放牧,補喂植物性飼料,促進瘤胃機能發育,並加強犢牛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生長牛日糧以粗料為主,並根據生產目的和粗料品質,合理配比精料;育肥牛則以高精料日糧為主進行肥育;對繁殖母牛妊娠後期進行補飼以保證胎兒後期正常的生長發育。 (二)、嚴格執行防疫、檢疫及其他獸醫衛生制度 定期進行消毒,保持清潔衛生的飼養環境,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增加和蔓延;經常觀察牛的精神狀態、食慾、糞便等情況;及時防病、治病,適時計劃免疫接種;制訂科學的免疫程序。樹斷奶犢牛和育肥前的架子牛要及時驅蟲保健,及時殺死體表寄生蟲。要定期堅持進行牛體刷拭,保持牛體清潔。夏天注意防暑降溫,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定期進行稱重和體尺測量,做好多必要的記錄工作,做到牛卡相符一致。 (三)、加強飲水,定期運動 要求水質無污染,冬季適當飲用溫水,保證飲水充足。適當運動有利於牛隻新陳代謝,促進消化,增強牛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防止牛體質衰退和肢蹄病的發生。
6、牛怎麼喂長的快,育肥牛養殖方法有哪些?
牛怎麼喂長的快,育肥牛養殖方法
專題:育肥牛養殖技術
牛肉鮮嫩味美、營養豐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隨著牛肉市場需求越來越大,育肥牛養殖步入旺盛時期。然而散養戶由於專業知識水平和養殖技術有限,無法保證牛肉的質量,市場競爭力不強。下面小編就和大家說說牛怎麼喂長的快,育肥牛養殖方法。
牛怎麼喂長的快
1、喂雜交牛
雜交牛綜合了不同品種的優良性狀,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在短時間內可生產大量優質牛肉。若無雜交牛,可選3~8歲、體重250公斤、膘性中等、健康無病的本地閹牛短期育肥。
2、飼喂氨化草
用經過氨化技術處理的草喂牛,能提高營養轉化率,增強適口性,降低生產成本。
氨化草的製作:按100公斤草、3公斤尿素和40公斤水的比例,在氨化室進行密封處理。氨化好的秸稈要在天晴時轉移到露天場地,不斷翻動放氨,等無氨味後堆積在室內備用。飼喂氨化草要有7~10天過渡期,牛的正常採食量一般占其體重的2%,以吃好不浪費為原則,日喂3次。在有青草的季節白天放牧,冬春季節混喂青貯草。
3、補喂混合料
混合料參考配方:玉米60%,菜子餅或棉子餅37%,澱粉2%,鹽1%,無餅時可用豆粕粉,以便降低飼料成本。飼料按牛體重的1%定時喂給,每天分2次補料。
4、精喂細管
在飼喂氨化草的過渡期驅蟲,可按牛每公斤體重內服丙硫咪唑30毫克,服後還可健胃,育肥階段,在有青草的季節放牧1~2個月,育肥後期要求不少於1個月的舍飼,利用高精料日糧催肥時間為60~90天。拌料時要求先將料拌濕,1小時後,再將其與草拌均勻,另外必須喂飲清潔水,每天2次。牛欄要經常除濕墊干,保持乾燥清潔。
育肥牛養殖方法
1、合理選擇牛種
各養殖戶應結合當地牛種生活情況,合理選擇最優的牛種育肥,建議選擇身強體壯、健康無病的純種西門塔爾、利木贊或安格斯肉牛,或以上優質肉牛與本地黃牛的雜交一代,以公牛為優選,不僅生長速度快,而且飼料利用率高、牛肉品質優,育肥經濟效益較高。
2、整改環境設施
牛舍環境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肉牛的生長速度,為給肉牛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應及早對舊牛舍進行檢修,調試好設備、器械等,並經常清潔牛舍和運動場,定期消毒、滅蟲,保持牛舍安靜,確保舍內採光良好、通風順暢,適當配置溫濕度調節設備,保持舍內溫度在10?21,以促進肉牛快速生長。
3、確定育肥方式
目前,養殖戶普遍採用的育肥方式包括犢牛持續育肥、架子牛短期育肥和淘汰牛短期育肥,各養殖戶應結合自己的銷售渠道、當地的銷售價格和市場需求情況,選擇適宜的育肥方式,確定肉牛育肥目標,同時制定實現育肥目標的實施方案。
4、科學配製飼料
育肥期的飼料配方應依據肉牛分階段營養需要進行設計,犢牛正處於生長發育旺盛階段,應提供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飼料;架子牛和淘汰牛則應提供能量水平較高的飼料。育肥前期,營養水平不宜過高,粗料水平保持在55%?65%,精料水平保持在35%?45%;育肥後期應提高營養水平,粗料水平保持在20%?30%,精料水平保持在70%?80%。根據當地的飼料資源,合理擇取粗料,注意粗料應切短後飼喂,而精料粉碎則不宜過細,同時確保飼料清潔衛生、適口性好。
5、科學免疫保健
育肥牛較易感染疾病,各養殖戶在做好日常保健、驅蟲、健胃工作的基礎上,應參照國家制定的防疫程序,做好育肥牛免疫接種工作。一旦發現疑似感染疾病的肉牛,應立即隔離,並及早確診,選擇排泄快、葯物殘留少的葯物及時進行針對性治療,於休葯期進行銷售,保證食品安全。
6、適時出欄銷售
育肥牛的出欄時間,應結合其品種、體質量、肥育度及市場需求而定。通常公牛以18?23月齡、500?600 kg以上出欄較為適宜。或者判定肉牛的採食量,當採食量下降到正常量的1/3或更少,則應考慮出欄;也可根據肉牛坐骨端、腹肋部、腰角部等是否有沉積的脂肪以及脂肪的厚薄,來判定其膘情,一般來講,育肥牛的膘情達到中等或中等以上,即可考慮出欄。
以上就是牛怎麼喂長的快,育肥牛養殖方法的全部內容了,以上方法僅供養殖戶作為參考,希望能幫助到一些養殖場的朋友。
7、犢牛和育成牛如何保健?
(1)新生犢牛必須及早吃到初乳。如母牛分娩後無乳或病亡,則可用其他分娩時間相近的母牛初乳或發酵初乳替代,也可用人工調制初乳哺喂。
(2)加強飼養管理,預防新生犢牛窒息、犢牛腹瀉、臍帶炎、犢牛大腸桿菌病、佝僂病、犢牛水中毒、肺炎、白肌病回等疾病的發生答。
(3)加強育成牛的飼養管理,預防瘤胃臌氣、腸胃炎、肺炎、軟骨病、持久黃體、卵巢囊腫、卵巢機能衰退、難產等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