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入伏的保健

入伏的保健

發布時間:2020-06-22 17:05:13

1、入伏的時間 入伏如何養生保健

伏天養生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補三伏。至於三伏天養生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
民間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甲魚紅棗肚」,韓國人也有在伏天吃參雞湯、狗肉湯等進補的傳統,徐州人說「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葯方」,可見在不同的地域都有三伏天進補的習俗。三伏進補養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點:溫度高,濕度大,白晝時間長,人相對睡眠時間少。進補應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分清虛實、對症補益,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若隨意進補可能會加重人體損耗、火上澆油。如有哮喘、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伏天不能貪吃生冷食品,虛寒體質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飲等。

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古代長期養生修煉的經驗總結。現代醫學證明,在炎熱的高溫天氣中,人體內會產生一種應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對人體的傷害。由此可見人體本身有著適應不同環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鍛煉身體,可提高身體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認為養生修煉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但是夏練三伏要辯證避開高溫時段防中暑,醫生提醒:這種鍛煉方法對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別是年老體衰之人,或長時間生存於適宜溫度環境的人和孩子,其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較低,所以,這些人在伏天中還是避暑氣為妙。

2、入伏後如何養生 多吃六種食物

入伏後如何養生 多吃六種食物
1、餃子

伏天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日子,人的食慾會下降,吃不下東西,而餃子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里是開胃解饞的食物,所以人們在伏天吃餃子,為的是能夠平安度夏。
2、地瓜
地瓜又名紅薯、山芋。它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地瓜有抗癌、保護心臟、預防肺氣腫、糖尿病、減肥等功效,有長壽食品之譽。無論是煮地瓜或者是烤地瓜,都不僅味道香甜,還有排毒祛濕,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除宿便的功效。除此之外,將地瓜和小米或其他穀物一起煮製成粥,除濕的效果還會更好哦。
3、冬瓜
冬瓜也是生活中最常見的排濕食物之一,吃冬瓜對於排濕也有極大的幫助。冬瓜中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維生素等成分,營養價值非常豐富,能夠極好的補充身體需要。夏天是冬瓜成熟的季節,也是吃冬瓜最適宜時間。此時冬瓜中的碳水化合物既能補充身體水分,又可以有效清熱解暑,健體消腫。而在排除身體濕氣方面,冬瓜中富含的鉀離子能夠不斷的幫助身體進行排濕,利水消痰、清熱解毒,有效的保健身體。
4、紅豆
紅豆,又名赤小豆。紅豆中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等。在中醫中,紅豆性平、味甘酸、無毒,有滋補強壯,除濕滋養、強身健體的功效。將紅豆煮成粥之後,紅豆的營養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對人體的滋補也更加有效。紅豆薏米粥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具體做法為,將紅豆洗干凈後和適量的薏米一起放入鍋中,隨後熬煮成粥即可。將要起鍋之前,可以根據個人的口味加入適量的白糖就可以直接食用了。
5、蓮子
入伏後多吃蓮子可祛火,熱天心臟最脆弱,暑熱B人,易煩躁、傷心。蓮子芯的味道雖苦,但可清心火,還有降血壓作用,適宜體質虛弱、心慌、失眠多夢的人食用。但大便干結、腹脹者,最好少吃。
6、生薑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薑。姜具有溫補的作用,三伏天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薑新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三伏天喝薑茶的最佳時機也來到了。生薑4片,大棗4枚,紅糖適量,同放入杯中沸水沖泡,一杯溫胃散寒的姜棗茶就沏好了。喝薑茶是一種簡便易行的保健方法,現在也似乎越來越流行。薑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喝,但是夏天是最適宜喝薑茶的季節。

3、三伏天怎樣養生

4、入伏怎麼養生 入伏如何養生

伏天養生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補三伏。至於三伏天養生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有三伏貼、三伏灸等醫葯,三伏進補,加上適當的體育鍛煉。
冬病夏治
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葯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裡),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
三伏灸
三伏灸,祖國醫學的瑰寶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祖國醫學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療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預防醫學,「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這種療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中葯製成葯餅,通過有經驗的針灸醫生辨證分析後,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灸治療。

伏天進補
民間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甲魚紅棗肚」,韓國人也有在伏天吃參雞湯、狗肉湯等進補的傳統,徐州人說「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葯方」,可見在不同的地域都有三伏天進補的習俗。三伏進補養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點:溫度高,濕度大,白晝時間長,人相對睡眠時間少。進補應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分清虛實、對症補益,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若隨意進補可能會加重人體損耗、火上澆油。如有哮喘、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伏天不能貪吃生冷食品,虛寒體質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飲等。
夏練三伏
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古代長期養生修煉的經驗總結。現代醫學證明,在炎熱的高溫天氣中,人體內會產生一種應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對人體的傷害。由此可見人體本身有著適應不同環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鍛煉身體,可提高身體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認為養生修煉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但是夏練三伏要辯證避開高溫時段防中暑,醫生提醒:這種鍛煉方法對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別是年老體衰之人,或長時間生存於適宜溫度環境的人和孩子,其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較低,所以,這些人在伏天中還是避暑氣為妙。

5、今日入伏,三伏天應該如何養生?

三伏天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防寒,因為三伏天很炎熱,身體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現疲勞、消化功能減退的情況。如果不通過膳食進行調整,吃得不對,很容易導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此外,許多人在伏天常做的事,其實也是導致寒氣入體的根源,比如洗冷水澡、趟涼水、吹空調、喝冷飲、吃冷盤、吃冰鎮水果等。伏天飲食要注意少寒涼,尤其是小孩子過食冷飲,會比成年人受到的損傷更大,易出現鼻炎、咽炎等呼吸疾病及反復的扁桃體發炎、發燒、脾胃不和等問題。

同時三伏天要注意的養生要有從這幾方面來

從醫療保健方面養生:中醫有說:「冬病夏治」,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從中醫角度說人體內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濕氣,夏天的三伏天,是陽氣十足的時段,可以通過適當出汗,把體內濕氣排出,有利於治療一些慢性疾病的。

從膳食方面養生:去火食補是必備品,如苦瓜、黃瓜、西瓜、西紅柿、薄荷葉等清涼蔬菜和時令水果要常食用。也要適當補充牛奶、酸奶、魚、蝦、肉、蛋、豆製品等營養食品。

從飲品方面養生:三伏天出汗多,要多補足飲水,從補水方面選擇清涼的消暑保健茶水,檸檬水、薄荷水、清茶水等,也可以適當補充點甘和酸的飲品,酸梅湯和綠豆水,有利於消暑和養生。

從生活習慣方面養生:三伏天的作息時間可以調整一下,早起時間可以比平時提前半小時或一小時,午休時間可以增加半小時。空調房間溫度不要太低,一般在27度左右,也不可待的時間太久,防止空調病,注意不要熬夜。

6、入伏吃什麼好

入伏吃:涼拌魚腥草、老黃瓜瘦肉湯。進入三伏天後,由於天氣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大量侵入人體,易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而家裡的老人指出,入伏後飲食應多酸多甘,冷飲雪糕別吃太多。

涼拌魚腥草

盡管魚腥草的根、莖、葉均可入菜,清燉、爆炒、滾湯、腌漬等各不相同,但韶關地區最多人烹制折耳根的方法是煲魚湯或涼拌,而夏天吃一道涼拌魚腥草最適合不過。當一盤散發著異香的涼拌魚腥草端上桌來,第一次與之相會的人或許會被其「霸氣」的香味給「震住」。但只要你鼓起勇氣挾起一小筷勇敢地嚼上幾口,你就會發現起初的魚腥味慢慢轉變成了一種奇特的植物清香,口感微甜、多汁、脆嫩,十分爽口開胃。這種冷盤不僅口感獨特,還有諸多保健功效。

老黃瓜瘦肉湯

老黃瓜又名金山黃瓜,外皮呈龜裂狀且變黃色。老黃瓜的個頭都非常大,最小的都有1公斤以上。在挑選時,要注意瓜皮全黃,輕捏一下如鬆弛則可能已經腐敗變質,要挑選肉質有韌勁的。老黃瓜性涼味甘,有清熱、利水、解毒、祛濕等功效,它還富含纖維素,能促進腸中腐敗食物的排泄和降低膽固醇的濃度,而它所含的葫蘆素有抗癌的作用。

老黃瓜還含有丙醇二酸,可抑製糖類轉化為脂肪,固有減肥、養顏排毒的作用。夏天用老黃瓜來煮瘦肉湯,味道特別清香。筆者前幾日早晨醒來雙目赤痛、牙齦腫痛,喝了兩碗老黃瓜瘦肉湯,症狀立馬消失。而且這道湯非常方便,35分鍾即可搞掂,適合繁忙的都市人群。

7、三伏天養生保健該怎麼做

1、別太貪涼。長時間呆在空調房裡,身體調節能力容易失調,出現多種不適。因此,最好少開空調,小孩、孕婦及患有關節炎風濕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就知更要注意。即使開,溫度以26℃為宜,保證室內外溫差別超過7℃。

2、飲食開胃。一進三伏天,很多人就會受到「苦夏」的困擾,口淡乏味,食慾不振。因此,「開胃」是道夏季養生的重點。

3、身體祛濕。悶熱潮濕的三伏天,人體容易被濕邪侵襲。對付暑濕,可以按足三里穴,有助於運化水版濕。睡前用40℃溫水泡腳,可祛濕,還能提高睡眠質量。還可以刻意出權些汗,讓濕氣隨著汗水散發出去。

4、晚睡早起午補覺。晚睡並不是提倡大家在夏季熬夜,而是要求人們順應夏季晝夜變化的特點按時作息,睡眠時間不要超過11點。

8、入伏後怎麼養生 入伏後應該注意什麼

伏天養生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補三伏。至於三伏天養生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有三伏貼、三伏灸等醫葯,三伏進補,加上適當的體育鍛煉。
三伏天養生之冬病夏治
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葯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裡),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
三伏天養生之三伏灸
三伏灸,祖國醫學的瑰寶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祖國醫學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療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預防醫學,「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這種療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中葯製成葯餅,通過有經驗的針灸醫生辨證分析後,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灸治療。
三伏天養生之伏天進補
民間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甲魚紅棗肚」,韓國人也有在伏天吃參雞湯、狗肉湯等進補的傳統,徐州人說「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葯方」,可見在不同的地域都有三伏天進補的習俗。三伏進補養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點:溫度高,濕度大,白晝時間長,人相對睡眠時間少。進補應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分清虛實、對症補益,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若隨意進補可能會加重人體損耗、火上澆油。如有哮喘、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伏天不能貪吃生冷食品,虛寒體質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飲等。
三伏天養生之夏練三伏
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古代長期養生修煉的經驗總結。現代醫學證明,在炎熱的高溫天氣中,人體內會產生一種應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對人體的傷害。由此可見人體本身有著適應不同環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鍛煉身體,可提高身體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認為養生修煉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但是夏練三伏要辯證避開高溫時段防中暑,醫生提醒:這種鍛煉方法對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別是年老體衰之人,或長時間生存於適宜溫度環境的人和孩子,其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較低,所以,這些人在伏天中還是避暑氣為妙。
三伏天如何養生?不同的人在伏天養生方法也不同!總之,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不可盲目而為之!

入伏後的注意事項
夏季養生莫貪涼
預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問題。夏季瓜果眾多,特別是西瓜,確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紅糖薑茶以平衡其寒性。海帶綠豆湯是很理想的清熱解暑食物,海帶能消痰軟堅、泄熱利水、止咳平喘,而綠豆清熱解毒、消除暑熱,一起煮湯味道也很特別。用10克荷葉,加6克金銀花,再加10克黨參,組成解暑益氣湯,可以清解暑熱,生津止渴,也非常不錯,但身體偏虛寒的人應少吃。
中醫認為,夏天是陽氣最盛的季節,適合多吃些溫性食物,助陽升發。陽氣抒發出來,可以讓毛孔張開,汗液排泄通暢無阻,就算暑氣逼人,也能及時散熱,不致於出現中暑的現象。相反,如果為了一時痛快,大吃寒涼性食物,身體的氣血遇熱則行,遇冷則凝,反而將散熱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
食物清淡能養生
在食物「補養」方面,因為三伏天天氣炎熱,出汗甚多,加上晝長夜短,睡眠時間相對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飲食來支持,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補養」。這時節不適合吃得過於葷腥油膩,對於一般的人,三分葷七分素比較合理。
盛夏常出現胃脹、食慾不振的問題,可飲用香氣濃郁的花草茶以醒脾,還可以用豬脾與姜絲爆炒後隔水蒸熟來吃,有健脾開胃的功效;草果去心去皮,切細,與羊肉、生薑、料酒同放燉鍋中,加水燉熟佐餐,能溫中燥濕,開郁消食;對於胃虛寒者,可用花椒、胡椒燉雞腎,能溫中止痛助消化;用當歸黃芪燉石斑魚,能補氣血,益精髓,對於氣血兩虛而常出現心悸患者大有裨益。

9、三伏天養生經驗

三伏天養生經驗:

1、晨練不要早於6點

很多中老年朋友來,喜歡在夏季天一亮就起床出門鍛煉,其實這對健康不利。太早出門晨練,植物過一夜的新陳代謝,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建議在6點之後在出門晨練。

2、不要久坐

夏季,自有些朋友覺得氣候炎熱,不喜歡外出,也不喜歡運動。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和上班族,一坐就是一上午一下午,這不僅會損傷人們的頸椎,同時還會加重人體乏力、失眠、記憶力減退。

3、冷風不可吹頸椎

三伏百天太熱,空調是人們必不可少的度,但是扇空調的時候要注意,不可對著頸椎直吹,也不可在大汗淋漓的時候,直接進入寒冷的空調房,否則會引發疾病。

4、不宜吃過多冷飲

三伏天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是寒涼的,此時再吃冰吃雪糕,相當於雪上加知霜,尤其是身體本來就比較虛寒的朋友來說,吃冷飲會雪上加霜。道如果體內寒氣較大的朋友,在三伏天堅持不吃冷飲,那麼身體的寒氣將會驅走大半,可起到冬病夏治的功效。

與入伏的保健相關的內容